通常喜歡讀歷史的讀者,在初階時,喜歡閱讀書中高潮迭起的情節,更有甚者喜歡
讀野史,人性本有窺探之欲,這樣的喜好也無可厚非。
但有些讀者越讀思路越開,會喜歡作者在情節之外,另外帶來更深層次的寫法:有
些作者遍讀史籍而後下筆,因而咀嚼出不同的視角,對歷史人物的品評就發展了更上一
層樓的寫法;另有些作者再加上自己本行的專業,就會結合二者寫出不同於一般的歷史書,讀者就吸收了歷史書籍的精華、更得到作者專精的領域,收穫就更多了!本書就是
後者中的佼佼者!
本書所謂的「太宗」,事實上是指各個朝代開國元勳之後的第二個皇帝(有些並不以
「太宗」稱之。歷朝的創立者大多是以馬上取得天下,而繼位的第二個皇帝往往影響
著這個朝代的命祚,因為戰場廝殺不過幾年光陰,而安邦定國則包括:軍事、政治、外
交、經濟、民生、選才、教育、貿易....,事實上是如何組建一套行政運作的規範!中華
民族自隋朝起才有一套比較可行的帝國運作模式,歷經唐、宋至明朝才完成了一套既先
進(比歐美早了幾百年)又不內亂、且可防止皇帝一人專斷獨行的君主封建模式。
所以在本書,讀者可以讀到:
‧ 誰是第一名的太宗?
‧唐太宗一向被後世認為一代英主,而本書卻犀利的推翻了這種看法?
‧誰是費盡工夫力幾乎可稱之為完美的推動者?
‧哪一位皇帝未被排名其內,而作者卻喻其為奇跡?......
作者簡介:
黃如一
‧1983年生。著名通俗歷史作家。
‧具有文理雙科背景,長期在政府機構供職。
‧以工學博士的理性邏輯、公務員的公共管理實踐極感性上推崇錢穆的溫情史觀相結合,犀利的探討中國歷史。
‧著有《鐵血強宋》,參與組稿《歷史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章節試閱
【內文摘錄之一】
﹝宋太宗﹞
幽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漢族聚居區, 宋朝作為漢族正統王朝,當然要理直氣壯地收復這片被石漢奸賣掉的國土。宋太宗激勵宋軍將士加快解放的步伐。
救援北漢的戰役失敗後,宋遼之間就失去了戰略緩衝,遼調集大批軍隊和物資,準備死守幽雲。時任南京留守是燕王韓匡嗣,但他不在城中,其子彰德軍節度使、上京皇城使韓德讓代行職權。韓氏是漢人,但卻是協助契丹脫離氏族部落、走向帝國體制的主要功臣,榮寵非凡。遼景宗崩後,遼景宗睿智皇后蕭綽韓德讓共同攝政,實權尚在遼帝之上。可見韓氏是遼核心權力層,完全不必擔心漢族血統會干擾他們保家衛國的必死決心。那城裡的普通漢民呢? 這個問題先不要急,稍後作答。
韓德讓早就做好了守城的準備,他在城中囤積了足夠支持數年的物資,在城外部署了大量部隊倚為犄角。而遼廷也暫時和其他鄰國講和,集中精力應付來勢洶洶的宋太宗。遼地勢平坦,便於集結,運輸方便,可以對南京形成源源不斷的增援態勢。
不過幽州的地形也並非不適合圍城打援,宋軍有三十萬之眾,擇數萬圍城,其餘分布遠處,尤其是扼定八達嶺一線山脈,任隨遼軍鐵騎自殺般的衝向不過幽州的地形也並非不適合圍城打援,宋軍有三十萬之眾,擇數萬圍城,其餘分布遠處,尤其是扼定八達嶺一線山脈,任隨遼軍鐵騎自殺般的衝向宋軍弓弩集群,也無法靠近幽州。三五年後,城內物資耗盡,不攻自破。
三五年? 瘋了吧! 老子三天也不願意等了! 於是三十萬宋軍全部擁向幽州, 城外輔戰的遼軍其實並不少,但又豈是科學戰神宋太宗的對手,兩三下就被打得屁滾尿流。不過討厭的耶律斜軫又出現了,他收攏敗兵,在得勝口駐防,立起遼軍大旗。
若要圍城打援,那就應該儘快把這些人清退出場,尤其不能讓城內守軍看見他們的旗幟,堅定守城的信念。但宋太宗既然沒打算用什麼圍城打援,那就不用去理他們,就讓他們在旁邊眼睜睜地看著你們的南京在我的科學陣形下轟然倒塌吧!
宋太宗及其參謀本部擬定了詳盡的攻城作業方案,分派四名節度使各領兵一萬攻四門,那剩下的二十多萬呢? 既然不派出打援,那就裡三層外三層地把幽州圍住,一面擋住遼援軍,一面為攻城的四萬人吶喊助威。這麼多人為宋太宗這個理論家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展示平臺。說實話,這種組織管理水準在當時還真是出類拔萃。宋太宗充分展示了他設計作戰方案的卓越才能,親自為三十萬人制定了詳盡的作戰方案,所有士兵按圖作戰,就像電腦遊戲一樣精確。這三十萬大軍按指揮使分起碼有幾百個單位,能操作過來的真不愧為頂級玩家!
軍各部深諳機關工作之道,積極配合頂級玩家。弓弩部隊向皇上展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遠端自動武器集群,史載可以達到一個時辰一百萬支的火力之量, 受到最上層好評,同時也送了不少箭支給城裡。砲石部隊只用半個月就打造了八百門重砲在周邊有力支援了攻城的友軍,但好像也沒把城牆砸開。攻城部隊還展示了攀牆、壘土山、土工掘進等各種攻城作業戰術,儘管都被韓德讓一一化解,但最上層還是對宋軍的訓練成果表示了高度肯定。最厲害的當然還是劍神營,幾場大型軍體操匯演下來,無論是城內守軍還是城外的援軍都嚇得肝膽俱裂,好幾位節度使級別的遼將率軍投降。宋太宗興奮異常,提前任命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幽州行府事,已經在籌備占領幽州後的事宜了。
這不能算高興過頭,由於多次救援失敗,遼人人情震恐,很多人提出放棄關內城市,退回草原機動防守,其實就是恢復游牧。這不正是宋太宗規劃的發展方向嗎,如果──我是說如果──歷史真的這樣發展,宋太宗將擁有何等歷史地位!
然而事實正如大家所知的那樣
原因很簡單,越是宏大的規劃,越不能留下快速攻克幽州這種小概率環節。
現在,懲罰宋太宗的人就要來了,這個人叫耶律休哥。耶律休哥不是慕容衝、爾朱榮這樣的蠻族軍頭,而是遼龐大國家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而且是經過正規訓練、專用於軍事指揮的優質螺絲釘。在遼景宗帶頭討論放棄幽雲時,滿朝文武只有耶律休哥一人堅決反對,他懇求遼景宗給他一次機會,讓他最後一次救援南京。最後遼景宗同意他率五院部精騎三萬做最後一次嘗試。
宋太宗這邊毫不知情,他正在興致勃勃地欣賞自己宏偉的戰略設計和高超的微操技藝,至於援軍,他也記不清楚打趴下多少支了。宋太宗只是有點奇怪,韓德讓眼看著這麼多援軍源源不斷地來撞牆,怎麼還沒嚇得投降?
現在撞牆的又來了,這次來的是老熟人耶律沙。耶律沙率數萬大軍來救南京(其實宋軍都集中在南京,山後根本無需防守)。由於這次來的數量比較大,宋太宗親率御前殿直軍迎戰。雖然早知宋軍步兵方陣的厲害,但是沒辦法,耶律沙還是硬著頭皮衝陣。沙宰相這次面對御前殿直, 比上次在白馬嶺更慘:衝鋒途中就被弩陣射倒一大片——撞到重步兵方陣動彈不得──被宋軍騎兵從側翼包抄──宋軍陣形推進壓縮——耶律沙帶著還沒死的人趕緊跑路。
宋太宗啐了一口:「這廢柴,真會浪費老子的時間!」
不過按慣例,對方跑路了你就要追擊一下。但這次宋軍最精銳的御前殿直軍居然用了整整一下午,追了十里路,最後沒追到,不按陣形拖拖拉拉地慢慢往回走──獅子終於打盹兒了──累了那麼久還拖欠獎金,不躺下睡已經很給你面子了! 而休哥就在這時趕到了戰場!
雖然也很急於救場,但耶律休哥沒有盲目出擊,而是在高處仔細觀察了宋軍陣形,然後召集一大幫敗軍之將,共同研究作戰方案。最後遼軍臨時參謀本部制定了三路出擊,由耶律沙率中路軍吸引,牽動宋軍陣形前凸,耶律休哥、耶律斜軫分率精騎大範圍迂迴,從側翼尋找宋軍陣形牽動後的結合部突擊的作戰方案。而集中打擊目標是凸出的萬名御前殿直軍,吃掉後再與城內守軍夾擊圍城部隊,至於劍神營嘛……光義你帶回去,別說是人,開封街頭的好多猴子恐怕都要失業了。
當讀史至此,脊背真有一種發涼的感覺。這絕不是武悍的蠻族軍頭,這種科學配置作戰資源的水準甚至在宋太宗之上! 在上千年的對外戰爭中,漢民族還是第一次面對這樣的對手。但為什麼這第一次對面就是耶律休哥,我們這邊卻是光義?
不過光義顯然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當御前殿直軍在暮色中空著肚子慵懶地往回走時,耶律休哥的三萬騎兵每人手持兩盞火炬在高處往來奔突。夕陽下宋軍看不清塵土中到底有多少遼軍,只覺得光焰炙天,開始略有懼意。
宋太宗發現御前殿直軍現在所處的位置很有問題──不但位置凸出,而且高梁河沿岸的開闊平原非常利於遼軍騎兵包抄,於是趕緊下令後撤,匯入圍城的三十萬大軍。然而這時耶律沙卻掉頭從正面撲向了他,宋太宗勃然大怒:「給我捶扁這個不知死活的傢伙!」
耶律休哥在一旁冷靜地看著,當他確認宋太宗沒有立即撤離高梁河,而是迎向耶律沙時,眼中閃過一絲寒光,從牙縫裡冰冷地拋出一句:「你已經死了。」
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軫的精騎極速畫出兩道巨大的圓弧,分別從兩側翼精確地找到了宋軍陣形的薄弱環節開始猛攻。
御前殿直軍脫離主陣太遠,結合部遭到猛攻有點驚慌,但這畢竟是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一支部隊,在這種情況下竟然仍不失陣形,激戰中甚至讓耶律休哥負了重傷! 宋太宗覺得勝利的天平仍然偏向自己,然而不幸的是,他除了沒有想到對方也懂得科學的戰術,更沒想到更重要的一點──對方是遼的公共軍隊而非部族領主的私軍。
身負重傷的耶律休哥沒有退縮,已經不能騎馬的他讓部下以輕車相抬,繼續指揮,幾度昏迷不下火線! 遼軍將士深受鼓舞,向宋太宗御駕發起了熱血澎湃的猛衝,拼命擊穿了宋軍側翼! 宋軍驚慌失措,耶律沙和耶律斜軫也從另兩個方向擊穿陣形,御前殿直軍終於全線崩潰。
宋太宗左腿中箭,這下他終於知道打仗不是玩遊戲,腿傷不能騎馬,所幸左右找來一輛驢車才勉強逃離戰場....
【內文摘錄之二】
﹝建文帝與朱棣﹞
朱棣突然發難,迅速擊敗了部署在河北的朝廷官兵。由於建文帝的改革尤其是裁汰官吏也得罪了一些人,朱棣本身也有一些號召力,現在旗開得勝,永平(今河北盧龍)指揮使郭亮等長年跟隨他作戰的地方官選擇隨燕王靖難,很快聚集了數萬大軍。
朝廷也並非沒有做好準備,立即開戰。
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誓師出擊,雙方在白溝河流域接戰。李景隆指揮本部和平安部夾擊燕軍,朱棣人少,被打得只剩三騎,連夜逃過河去。
第二天雙方大軍正面作戰,李景隆坐鎮中軍主陣,平安、瞿能包抄燕軍後陣。燕軍首尾不顧,慌亂中已有敗相。
朱棣陷入了包圍,不過他的勇猛程度倒也不輸給李世民,史載箭射完了拔劍砍,後來劍也砍斷了,馬都換了三匹! 但朱棣的側翼軍畢竟很少,兵幾下就打完了,眼看就要當孤豚。這時朱棣耍了個小花招,跑到高處做出揮鞭招人的姿勢。他的兵都死光了,做這種動作想唬誰? 但李景隆竟然被唬住了,沒有立即衝上去拿下孤豚。猶豫片刻,朱高煦正好率援軍從北平趕到,救了朱棣一命。
但雙方畢竟兵力懸殊,朝廷軍越圍越多,燕軍將士的信心在開始流逝。
現在,朱棣已經指望過對方主帥是草包,人家也確實讓了他幾陣;指望過主場優勢,朱高熾也確實守住了北平;他甚至指望過從空氣中召喚出軍隊,那現在還能指望什麼? 當然就只能指望奇事再發生了。
沒錯,就在這危急時刻,繼對方部隊踏破河冰、建文帝御賜器物沉江後,第三個靈異事件砸中了朱棣──戰場上刮起了強勁的北風——吹折了李景隆的帥旗。
這下朝廷軍傻眼了,儘管中國人不怎麼信教,但明朝也沒普及唯物主義,大多數人是低端封建迷信者,最難接受這種宗教和科學都不太好解釋的事。朱棣敏銳地捕捉到這個轉瞬即逝的戰機,乘風縱火,奮力反擊。瞿能父子英勇戰歿,李景隆、郭英各自逃竄。
這下六十萬大軍失去指揮,超大規模崩潰,無比壯觀,建文帝二次打造的御器均被朱棣所獲。
鐵鉉,生於龍鳳十二年,卒於建文四年,波斯人,洪武國子生,時任山東參政,負責平燕大軍的糧餉。人家盛庸是被圍住了跑不掉,他其實是可以安全逃離的,但他沒有跑,而是急赴濟南,與盛庸歃血為盟,誓死守城。城內本來士氣低迷,但見文官鐵大人如此忠勇,將士們無不氣激,願為泉城捐軀。
朱棣射了一封勸降書進城,鐵鉉也射了一封答書。朱棣拆開一看,居然是一篇《周公輔成王論》,進行反勸降。關鍵是成王的兩位叔叔管、蔡企圖篡奪侄子王位, 被周公誅殺,暗喻朱棣若不否認自己是忠臣,也應該誅殺叛變的皇叔(自殺)。
朱棣大怒,揮軍猛攻,但鐵鉉、盛庸奮力抵禦,城三月不可破,遂決開大清河(今已被黃河占道)灌城。鐵鉉見灌水兇猛,於是決定詐降,先在城門布置千斤閘,又讓士卒大聲號哭,然後撤去城防樓櫓,派人出使燕營,說:「朝中出了奸臣,才讓大王您冒死靖難。您是高皇帝的親兒子,我們是高帝的臣民,早就想向您投降啦! 但我們濟南人沒見過打仗,好怕您的軍隊哦。您能不能退兵十里,單騎入城接受投降?」朱棣一拍大腿:「早就該這樣,打三個月幹嘛!」朱棣得意洋洋地跟儀仗隊進了城。
按計劃,朱棣一進門,千斤閘就掉下來砸死他。誰知濟南人真的不太會打仗, 朱棣還沒走到位閘就落下來了。朱棣立知是計,逃回燕營,率軍猛攻。鐵鉉在城上痛罵反賊,朱棣大怒,調來各種炮具攻城。然而鐵鉉對各種炮具都早有研究,根據它們的特點一一化解,還摧毀了不少攻具。鐵鉉又不斷派出奇兵襲擾,燕軍苦不堪言,一向詭計多端而且運氣好得嚇人的朱棣這次也一籌莫展。
十二月,燕軍開拔。但就算長驅直入,朱棣也絲毫沒有放鬆後路。鐵鉉分疲兵襲擊燕軍總基地也沒多大意義。鐵鉉、盛庸、徐輝祖、平安在前路拼命地圍追堵截,倒也不止一次讓朱棣陷入險境,史載平安的長槊幾次差點擊中朱棣。有一次朱棣又陷入重圍,眼看已經絕望,一位漢名王騏的番族騎士匹馬入陣,把朱棣夾在腋下,逃離陷阱。這可是在火器時代單手夾一個精壯的成年男子, 比趙雲懷裡揣一個嬰兒難度大多了。這位番騎估計也出自朵顏三衛,朱棣這筆投資簡直不虧。
史載建文帝為了顯示仁厚,下令「勿傷吾叔」,誡令朝廷軍只能活捉,不許陣前打死朱棣。槍炮無眼,朝廷軍自然就不能用火器招呼他四叔。於是朱棣常帶著輕騎從盛庸的火器面前掠過,諸將眼睜睜地看著他大搖大擺走過,就是不敢開槍。朱棣常用這招看清對方的陣形兼打擊士氣,有時甚至借此掩護燕軍推進。
明太宗不僅精通軍事科學,還善於不拘一格地利用這些小技巧,這種風格深受後世某些人推崇。
建文四年六月三日,朱棣祭江出征。很快鎮江守將投降,只有鐵鉉率軍力敵,但戰敗被擒。十三日,燕軍抵達南京城下。現在攻城? 不必了,駐守金川門的十九皇叔谷王朱橞和被懷疑是臥底的大草包李景隆打開城門,迎燕軍入城。朱棣果斷放棄在北方和朝廷軍周旋,孤注一擲直撲南京, 奇跡般的獲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
總結這場浩大的戰役,主要有兩點:
第一,朱棣以明顯弱勢的藩王擊敗了強勢的朝廷,顯示了極高的軍事政治才華。
第二,這不是一場正義的戰爭,而是一場宗室內部的權力爭奪戰。唐太宗玄武門之變已經足夠血腥,但畢竟沒有影響到百姓。明太宗靖難之役卻將全天下拖入浩大戰爭中,致使生靈塗炭,性質惡劣得多。而戰後明太宗對戰敗者的處理也頗失風度。
【內文摘錄之三】
﹝皇太極﹞
相信很多人最初認為皇太極就是宋太祖、明太宗一類的諡號,然而這卻是一個李世民、趙光義一類的人名,只是此名霸氣得有點超常,讓人驚呼什麼樣的父母才能取出這麼意境悠遠的名字! 不過,此名卻不是父母而是他重孫取的──確切地說是翻譯,這是一個漢譯滿洲語名,明末甚至清初的資料上都譯為忽勒特吉、黃臺雞等,他重孫清高宗才詔定譯為皇太極。也有考證認為黃臺雞亦非人名,而是皇太子的諧音,是他當太子時的封號等,但總之清高宗詔定他的名字就叫──皇太極。
努爾哈赤時任遼東都指揮使司下屬的建州左衛指揮使。
當時主持遼東軍事的明將是李成梁。
李成梁本來混得很差,四十歲還沒什麼仕途可期。但他有世襲鐵嶺衛指揮僉事(副團長)職務,於是提槍上戰場,奮戰遼東二十二年,立功無數,能讓皇帝告捷於太廟的大勝就有十次,號稱明朝後二百年軍功最盛的邊帥。
仕途起落的李成梁肯定會思考這其中的個人得失,他畢竟是一名職業公務員而不是分封建國的領主,儘管不斷地立功,官爵步步上漲,但朝廷一紙調令,什麼勢力、威望全都成浮雲。中國的這套公務員體系號稱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換誰來都差不多,但現在遼東不就離不了他李成梁嗎? 只要遼東需要他一天,他就能在遼東做一天土皇帝。那麼,他就要讓他一直需要下去。從此,遼東表面上風平浪靜,但其實各部落並不是被李成梁鎮壓住了,而是和他暗通款曲。李成梁默許諸部發展, 甚至劫掠漢民,諸部則時不時讓他打一下立軍功。在朝廷看來,李成梁不斷地立軍功,維持著遼東的和諧,沒他真不行。但實際上,這些部族正是在李成梁的撫育下茁壯成長。
職業公務員體系的一個弊端在此顯現:養寇自重。
因為寇的存在,國家才需要這些兵,如果幾下把寇全打趴下了,兵也就鳥盡弓藏了。寇時不時鬧點事,國家始終需要他才能按得住,就離不開他這個人了。這當然是拿國家資源甚至國土安全換個人仕途,是職業公務員體系的一大弊端。
努爾哈赤無疑是李成梁養寇戰略最大的受益者。《清史稿》稱努爾哈赤也被李成梁抓過,但因為長得英俊,被李夫人偷偷放了,然後就崛起了。
表面上看,皇太極排位不高,但四大貝勒其實是平等的,關鍵另外幾位包括努爾哈赤本人都沒啥文化,皇太極就不同了。清太宗堪稱清十二帝文化最高的一位, 不知是領導分工還是個人興趣,當他的粗人老爹帶著子侄們暢快地打獵喝酒時,他卻一個人在屋裡攻讀,現代流傳的很多古代典籍滿文譯本均出自皇太極之手。儘管有些是帶著漢官們共同完成的,但他都用功研讀過無疑。
清太祖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病死。《皇太極最聰明,主動擁立。皇太極其實他恰是四位新可汗中排名最末的一位。
努爾哈赤一死後金就裂解成四大汗國,皇太極卻壟斷了一種稀缺資源,使大家不得不暫時團結在他周圍──政治智慧。這東西當時全東北的女真人、朝鮮人、蒙古人包括漢人也只有皇太極一個人有,他自然會成為八旗聯盟必須仰仗的實際核心。
三貝勒莽古爾泰雖非皇太極同母兄弟,但從小感情很好,更是八弟超凡智慧的崇拜者,但為了政治鬥爭,還是需要剷除。其實對付莽古爾泰的手段和阿敏如出一轍,毫無創新意識,但唯一有智力的人對付其他人就這麼輕鬆。天聰五年,皇太極集後金、蒙古大軍,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大淩河之戰(地點在今遼寧西部淩海市一帶)。皇太極完美運用圍城打援戰術,大勝明軍,偏偏莽古爾泰所部吃了敗仗。皇太極夥同其同母弟德格類,故意叱責譏諷,惹得莽古爾泰怒氣冲天, 當眾毆打德格類,據說還「御前露刃」。固山額真大會重罰莽古爾泰,去掉他的和碩首碼,甚至罰沒了正藍旗不少丁口。第二年,莽古爾泰抑鬱而終。
皇太極收服了另三大貝勒,徹底奠定核心地位,又在漢官寧完我、范文程等的協助下構建組織機構,仿漢制設置了六部甚至御史言官等機構。皇太極大力提拔多爾袞、豪格等年輕領主出任六部貝勒等新官職,新秀的崛起分散了老貴族的權勢,皇太極的優勢更加明顯。皇太極又進行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換旗活動。
最初努爾哈赤親領兩黃旗,死後傳給未成年的多爾袞、多鐸。皇太極欺他們年幼,將自己的正白旗和正黃旗互換旗色,將兒子豪格的鑲白旗和鑲黃旗互換。後來皇太極以當年努爾哈赤的格式親領兩黃旗(實際上是以前的兩白旗),豪格領正藍旗,並在八旗內部劃分階級,以正黃、鑲黃、正藍為上三旗,其餘為下五旗,上三旗享有更高的特權地位。
後來皇太極又多次整編八旗,還將順序也換來換去。這一系列動作很複雜,他那幫不怎麼識字的兄弟子侄們不知道他到底在幹什麼。總之,最後的結果就是:皇太極建立了絕對優勢,所有領主雖仍有私有部族,但全都恭順地臣服於他。
【內文摘錄之一】
﹝宋太宗﹞
幽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漢族聚居區, 宋朝作為漢族正統王朝,當然要理直氣壯地收復這片被石漢奸賣掉的國土。宋太宗激勵宋軍將士加快解放的步伐。
救援北漢的戰役失敗後,宋遼之間就失去了戰略緩衝,遼調集大批軍隊和物資,準備死守幽雲。時任南京留守是燕王韓匡嗣,但他不在城中,其子彰德軍節度使、上京皇城使韓德讓代行職權。韓氏是漢人,但卻是協助契丹脫離氏族部落、走向帝國體制的主要功臣,榮寵非凡。遼景宗崩後,遼景宗睿智皇后蕭綽韓德讓共同攝政,實權尚在遼帝之上。可見韓氏是遼核心權力層...
目錄
第八篇 中國特色封建社會的最巔峰——宋太宗趙炅…008
第九篇 遼夏金元——你方唱罷我登場………………………092
第十篇 萬里海疆日月懸——明太宗朱棣…………………141
第十一篇 奇跡之成功者——清太宗皇太極……………………239
終 篇 一脈相承的發展脈絡……………………………………278
第八篇 中國特色封建社會的最巔峰——宋太宗趙炅…008
第九篇 遼夏金元——你方唱罷我登場………………………092
第十篇 萬里海疆日月懸——明太宗朱棣…………………141
第十一篇 奇跡之成功者——清太宗皇太極……………………239
終 篇 一脈相承的發展脈絡……………………………………278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