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的上海正是融匯多元中西文化表演的大舞台
各種語言的報刊、廣播、電影和唱片流行其中
◎百張精選圖片,懷念舊上海的繁華
1.百張精選圖片,懷念舊上海的繁華
2.本書內容追溯土山灣畫館和樂隊、上海世博會、電影史和新聞史。作者並對中國早期攝影的思索,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並披露一些罕見文獻。
一八四三年上海開埠後迅速發展成為西方文化輸入中國的最大窗口和傳播中心。這裡集中了全國最早、最多的中、外文報刊和翻譯出版機構,也是中國最大的藝術活動中心,電影、美術、音樂、戲劇、舞蹈等等,均占全國的半壁江山。它們在這裡合作競爭、交匯融合,共同譜就了上海文化的開放格局。從十九世紀末開始,上海已是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區域內最繁華、最有影響力的文化大都會,並與倫敦、紐約、巴黎、柏林等城市並駕齊驅,躋身於國際性大都市之列。
本書內容追溯土山灣畫館和樂隊、上海世博會、電影史和新聞史。作者並對中國早期攝影的思索,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並披露一些罕見文獻。
作者簡介:
張偉
浙江鎮海人。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學術帶頭人,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兼職教授。從事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逾三十年,籌畫並主持「中國與世博」、「國際名流與近代上海」等課題的研究,著有《滿紙煙嵐》、《民國電影筆記》、《遙望土山灣》等專著,主編《中國現代電影期刊全目書志》、《國際名流與近代上海》、《中國近現代話劇圖志》等。
章節試閱
徜徉於綠茵環繞、水流潺潺的徐家匯綠地,一幢紅磚紅瓦,間以白色立柱的小樓在古樹掩映之下顯得分外耀眼。尖聳的假三層屋頂,緩緩向下舒展開來,出簷較深,簷下承以牛腿木托架,富有裝飾感。走到近處,刷成白色的北入口弧線優美,門洞上沿曲線環繞,與弧形的大台階遙相呼應。走上台階,入口牆面上掛著一塊泛黃的銅牌,一行細密的小字,在陽光的照射下蘊出淡淡的光暈──「百代公司舊址 衡山路811號」。恍惚間,彷彿歷史的樂章在此處叩響,淺唱低吟、輕歌曼舞之間,匯成了一曲波瀾壯闊的大合唱。原來,正是在這幢小樓中,周璇、聶耳、白光……,一個時代的音樂精靈們留下了點點印痕,也正是這幢小樓,見證了中國流行樂壇80年的風雨浮沉,而傳奇則要從一個世紀前說起。
1877年,愛迪生在美國新澤西州成功地製作出了第一台用錫箔為記錄材料貼在滾筒上的留聲機,錄下並重現出了他所說的「瑪麗有一隻小羊」這句話,這是人類第一次對自己的聲音進行存貯和還原。從此,唱機和唱片一步步通過商業市場,成為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載體,同時一個新興產業──唱片製造業亦在摸索中逐漸興起,法國百代就是其中一個先驅者,同時也是最早在中國設廠生產唱片的外國唱片公司。1908年,百代公司於在上海南陽橋(今西藏南路)附近租房成立「東方百代唱片公司」,由樂浜生經營,其唱片商標為一隻報曉的雄雞。因經營得法,不出幾年,這只雄雞便風靡全中國,到處可見其昂首闊步的雄姿。1922年,大發其財的百代公司躊躇滿志,一舉購下徐家匯路1434號地皮(現徐匯區衡山路811號)設立唱片製造公司,準備大展宏圖。彼時,此處房屋連排成棟、鱗次櫛比,莫不為百代所有,如今的小紅樓也不過是其中一幢,以作錄音棚之用,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它一直是全中國最大最好的錄音棚。那時,中國還沒有所謂的流行歌曲,百代所灌制的唱片以西洋音樂和中國戲曲為主。直到20年代末,一首琅琅上口的情歌小調在街頭巷尾交口傳唱,不僅拉開了中國流行歌壇的序幕,也把唱片業推上了另一個頂峰。
這首小調名為《毛毛雨》,詞曲作者黎錦暉,演唱者是他的女兒黎明暉。百代公司為其錄製的唱片現在依然留存,曲調簡單,歌詞也頗為通俗:「毛毛雨下個不停,微微風吹個不停。微風細雨柳青青,哎喲喲柳青青。小親親不要你的金,小親親不要你的銀。奴奴呀只要你的心,哎喲喲你的心……」乍聽之下,並無任何驚豔之處,然而就是這樣一首不起眼的小曲卻開創了中國流行樂壇的第一。考量當時之社會環境,倒也可以想見。當時,民眾的文娛生活非常貧乏,就歌壇而言,除了一些傳統的民間小調,幾無歌可唱。教會學堂裡倒有一些歌唱,但那是外國的宗教歌曲;當時知識階層中流行一種學堂樂歌,也多是借用外國曲調填詞,傳唱有限。在這樣貧瘠的土壤上,《毛毛雨》一出,還真有一股清新之風。
《毛毛雨》不但詞曲簡單,作者黎錦暉也並非科班出身,他最初是為了推廣國語才走上創作歌曲這條道路的。不過,雖然黎錦暉沒有正規學習過音樂,但他從小就癡迷音樂,吹拉彈唱,演戲習舞,無所不學,樣樣皆能,還學過淺近的西洋音樂理論,這一切都對他以後創作出大量「民歌體」的流行歌曲產生深遠影響。1920年,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全國小學原先開設的「國文」(文言文)開始改為「國語」(白話文),並配以注音字母,實行讀音規範化(普通話)。黎錦暉跟隨他的哥哥、著名語言學家黎錦熙,投身到了這一事業中去。他擔任「國語統一籌備會」幹事,編寫《新小學教科書‧國語讀本》,並出任「國語專修學校」的校長等職,親自向兒童們普及國語。黎錦暉用一些小道具,亦歌亦舞地向小朋友們講述國語課本中的一個個故事,並組織他們自己表演,讓學生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新鮮和快樂,反響奇佳。黎錦暉大受鼓舞,於是將這些故事配上歌曲樂譜和舞蹈動作提示整理發表,《老虎叫門》、《麻雀與小孩》、《可憐的秋香》、《葡萄仙子》和《三胡蝶》等一批歌舞作品都創作於這一階段,並由中華書局編輯出版和灌制唱片,在國內各地中小學及海外華僑中產生了廣泛影響。1927年2月,黎錦暉更進一步,創辦了中國近代音樂史上最早一所專門訓練歌舞人才的學校──中華歌舞專門學校,並在是年7月份發起了全市性的「中華歌舞大會」,連演10天,《毛毛雨》是當然的壓軸曲目,其它如《葡萄仙子》、《可憐的秋香》、《最後的勝利》等也大受好評。這些曲目堪稱中國現代流行歌壇最初的一批經典作品,然而當時這些歌曲主要是通過舞台表演進行傳播,無法反復聆聽,傳唱度有限,真正把流行音樂灑向每個角落的功臣則非唱片業莫屬。
唱片銷售在20世紀20年代步入黃金時期,報刊上幾乎每天都有各家唱片公司的廣告在爭奇鬥豔,除國外的一些著名廠家,如「百代」、「勝利」、「高亭」、「蓓開」等之外,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唱機唱片廠,如「大中華」、「新月」等,也大都萌始於這一時期。而在30年代,隨著國語流行音樂逐漸興盛,更是呈現一片繁榮之景。然而,穩占唱片行業龍頭地位的依然是「百代」,當時「百代」出版的唱片種類最多,包括曲藝、戲劇、器樂曲及歌曲等,其中尤以國語流行歌曲數量最多,也最受歡迎。有聲電影興起之後,唱片銷售更節節攀升,當時幾乎每部電影都有插曲,每個影星都灌制唱片,連一些不擅歌唱的明星也臨時請人教唱,收灌唱片。因為只要有「電影明星」這頂桂冠,就能保證財源滾滾,雙方都能得益。整個30年代,「百代」囊括了流行音樂唱片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市場份額,擁有最佳的創作和編曲人材,並聘用了水準極高的白俄樂隊伴奏。當時的百代場面極闊,著名歌星有自己的錄音室,作曲家有自己的辦公室,裡面均陳設有鋼琴。打開當時的報刊,幾乎每天都可看到百代的大幅廣告,而滬上的一些廣播電台,也都時時刻刻在播放百代的唱片。最盛時,它曾創下了一月銷售唱片超過10萬張的紀錄。可惜的是,抗戰期間,「百代」保存的10餘萬張唱片模具(包括其他公司請「百代」代為灌制的)因系用銅所制,竟大半被日本侵略者運回國內去生產飛機大炮,中國文化的一脈由此而化為灰燼。這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行,也是對人類文化遺產的藐視和褻瀆。雖然損失慘重,幸好仍有一些珍品逃過一劫,留存至今,在保留原聲的同時,也訴說著一些不為人知的過往。
徜徉於綠茵環繞、水流潺潺的徐家匯綠地,一幢紅磚紅瓦,間以白色立柱的小樓在古樹掩映之下顯得分外耀眼。尖聳的假三層屋頂,緩緩向下舒展開來,出簷較深,簷下承以牛腿木托架,富有裝飾感。走到近處,刷成白色的北入口弧線優美,門洞上沿曲線環繞,與弧形的大台階遙相呼應。走上台階,入口牆面上掛著一塊泛黃的銅牌,一行細密的小字,在陽光的照射下蘊出淡淡的光暈──「百代公司舊址 衡山路811號」。恍惚間,彷彿歷史的樂章在此處叩響,淺唱低吟、輕歌曼舞之間,匯成了一曲波瀾壯闊的大合唱。原來,正是在這幢小樓中,周璇、聶耳、白光…...
作者序
這本小書,是我近年所寫文章的結集,因內容多有紙頁有關,又都非學院派的高頭講章,更不是主流之論。書按所涉內容大致分為幾輯:第一輯均有關土山灣。我年輕時供職於徐家匯藏書樓,土山灣正位於徐家匯的西南部。1847年,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士來到上海,在徐家匯一帶開始建立會院居所,在此先後建造起天主堂、大小修院、徐匯公學、藏書樓、聖母院、博物院、天文台、孤兒工藝院等等,在徐家匯—土山灣一帶形成了方圓幾十里的天主教文化社區。一百年間,傳教士們把這裡變成了中國土地上最具規模、影響最大的西方文化中心,土山古跡雖不復可尋,土山灣這個地名卻一直流轉了下來,並因此名垂史冊。如何評價這一切,這是一個複雜艱深的學術課題,值得後人深深思考。土山灣是我一直關注的課題,曾陸續寫過不少文章。去年我和張曉依小姐合作,就土山灣的歷史及其相關人物寫成一部專著,出版後頗受學界和媒體好評,給我很大鼓勵。這裡收錄的文章,為專著出版後所新寫,主要對當年土山灣的畫館和樂隊略作探索,以求教於大家。第二輯的幾篇有些特殊,是我和幾個年輕人合作的成果。2005年,上海圖書館為了整合近代文獻和網路資源,新成立「上海年華」小組,由我具體負責小組業務的開展。經過幾年的磨練,當年從館內外羅納吸收進小組的一些年輕人,如今大都已成為上圖近代文獻研究方面的骨幹,並都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這是我所欣慰的。本輯收錄的文章,即我們合作的部分成果,藉此留下一些這幾年我們工作的痕跡,以為紀念。第三輯內容均有關書刊和圖書館,惟就目前社會關心的熱點來說,所涉人物和書籍可能都較冷較偏,但竊以為他(它)們均對中國文化作出過特殊的貢獻,故不揣淺薄,略作論述,如能引起大家些微注意則於願已足。第四輯文章所描述的是真正的「紙頁」,薄薄的紙頁,它們是照片、戲單、明信片、電影說明書等等,都是我個人的收藏,所寫也都是私人感受,不登大雅之堂。第五輯的兩篇文章稍長一些,是我對中國早期攝影的一點探索,有一些新的看法和文獻,希望對這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最後一輯是序跋,係我為近年主編的一些書所寫。研究和文獻類的書不易出也不易找,故附於書尾供大家參考。書中附圖一百餘幅,均係精心挑選,非僅為烘托氣氛,增加所謂的可看性。我一直堅持文圖結合,互有相助的理念,時至今日,圖像文獻的重要性想必已為大家所痛感。
不知不覺,這已是我出版的第十本書了,不由感歎時光流轉之快,人已中年了。多年來,我一直沉浸在書堆之中,由於愛好,也由於責任。今後如果能健康地活著,當然我也一定會繼續寫下去。
這本小書,是我近年所寫文章的結集,因內容多有紙頁有關,又都非學院派的高頭講章,更不是主流之論。書按所涉內容大致分為幾輯:第一輯均有關土山灣。我年輕時供職於徐家匯藏書樓,土山灣正位於徐家匯的西南部。1847年,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士來到上海,在徐家匯一帶開始建立會院居所,在此先後建造起天主堂、大小修院、徐匯公學、藏書樓、聖母院、博物院、天文台、孤兒工藝院等等,在徐家匯—土山灣一帶形成了方圓幾十里的天主教文化社區。一百年間,傳教士們把這裡變成了中國土地上最具規模、影響最大的西方文化中心,土山古跡雖不復可尋,...
目錄
代序 書眉散語
輯一
1土山灣畫館歷史溯源
2土山灣畫館的歷任主持
3畫館主任劉德齋家世探源
4劉德齋的教學活動
5劉德齋領銜編繪的三部著作
6劉德齋的兩個得意門生:范殷儒和徐詠青
7晚年劉德齋
8土山灣畫館的師生名錄
9追尋土山灣樂隊的悠久歷史
輯二
10默片時代的配音與配樂
11大光明:一段濃縮的電影史
12百年天籟,紅樓「留聲」
13審美書館的創立及其出版物
14戰後上海方型週刊的濫觴---《海風》的創辦及其編撰陣營
15世博舞台上的中國「海歸」
16中國參與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始末
17上海與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
輯三
18春柳社首演《茶花女》紀念品的發現和考釋
19長尾雨山與商務印書館
20戈氏叔侄的圖書館情緣
21畢生從事文化出版事業的胡愈之
22邵洵美手繪的兩枚藏書票
23由一冊簽名本所想到的
輯四
24跑馬引來海上潮
25上海舞台上的A.B.C.
26「雷根」當年在上海
27一枚珍貴的「英雄」煙標
28傾聽那遠處傳來的口琴聲
29一張見證歷史的音樂節目單
30令人髮指的野蠻風俗
31手繪明信片的珍品
32最是溫馨情人節
33世俗的「哈羅溫」
34過個快樂的耶誕節
輯五
35晚清民初的海上影樓
36瞬間永恆—上海圖書館藏歷史原照概述
輯六
37邵洵美的書生事業
38圖史互動的嘗試
39中國現代電影期刊的整理與研究
40記憶上海的「城市表情」
41國際名流的上海蹤跡
42彌補缺憾的文化工程
43土山灣,不僅只是繪畫的搖籃
44葉靈鳳的一本另類書話
代序 書眉散語
輯一
1土山灣畫館歷史溯源
2土山灣畫館的歷任主持
3畫館主任劉德齋家世探源
4劉德齋的教學活動
5劉德齋領銜編繪的三部著作
6劉德齋的兩個得意門生:范殷儒和徐詠青
7晚年劉德齋
8土山灣畫館的師生名錄
9追尋土山灣樂隊的悠久歷史
輯二
10默片時代的配音與配樂
11大光明:一段濃縮的電影史
12百年天籟,紅樓「留聲」
13審美書館的創立及其出版物
14戰後上海方型週刊的濫觴---《海風》的創辦及其編撰陣營
15世博舞台上的中國「海歸」
16中國參與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始末
17上海與1933年芝加...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