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亞馬遜 Amazon.com 讀者一致叫好推薦
社會觀察達人 王乾任 專文導讀、推薦
行銷人、設計師、銷售員、培訓者、募款者、
教育家、企業家和各類領導人
為什麼讓我們相信
一切都從相信開始!
你怎麼做,源自於你選擇相信應該去做什麼。
不管你是在下位的第一線職員、人家的主管或老闆、
跑客戶的業務或行銷、消費產品的顧客……
相信,才會選擇、相信,才會合作
相信,才會行動、相信,才會推薦
相信,才會支持
那麼,為什麼別人說的話,我們總是深信不疑呢?
關於相信這件事,書中有許多深刻的啟發,值得你進一步探索。
這是一本引人省思又趣味十足的書,從心智運作機制,揭開激勵自己和他人行為背後隱藏的邏輯。
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或行動,不是跟這個人講道理,而是改變其「觀感」,更新此人腦中的價值信念系統,使其願意信仰。
要說服一個人接受某個信念、產品或服務,關鍵在於了解其內心的深層欲望與價值信念,設計一套令其所能接受的故事、夢想或事件,暗示或引領其接受為大腦判斷認知框架的信仰。
如果不想被他人替自己建構信念該怎麼辦?讀者要更加自覺,逆向思考,停止相信所有我們認為的事情,質疑自己的假設的有效性,打破目前信仰的舒適恍神狀態,創造新的思考模式。
本書是目前阿薩克爾最引人注目、最重要的書。它將從根本上改變你對工作和生活的思考方式。在這瞬息萬變、充斥著複雜和選擇的世界,讓它成為你人生的良伴和指南。
【本書特色】
1. 任何人都可以從此書中獲益,認識人類的心理如何影響行為,進而影響別人或改變自己,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2. 不只針對商業行銷等專業人士學習如何讓人信服而跟隨,對於普遍的消費大眾也很受用,他們可以了解推銷者背後真正運作的邏輯,進而自我選擇是否願意接受,就積極面而言,也可用來訓練自我的心智活動,主動讓自己相信可以達到的目標。
3. 富含哲思的故事,文字簡潔,意境深遠,值得細細咀嚼與探索。
作者簡介:
湯姆・阿薩克爾(Tom Asacker)
阿薩克爾撰寫和指導如何在不確定和變動的年代,成功取得市場的全新想法與做法。他寫了六本極富開創性的書籍,重新給予新千禧時代的商業定義。
身為知名的演說家,阿薩克爾曾針對世界各地企業、協會和大學的聽眾演講過行銷、創新和市場發展趨勢。身為一名獨立的商業顧問,他針對新創企業、非政府組織,以及名列《財星》雜誌(Fortune)前500大的企業,提供創新、新興趨勢、策略性溝通和品牌發展方面的建議。
在成為作家、職業演說家和企業推動者(catalyst)以前,他曾在奇異公司(GE)擔任管理職位,憑藉企業家精神成為一名策略品牌顧問公司的創始者,一家電子產品製造公司的老闆,以及一家醫藥設備公司的共同創辦人與執行長。
瀏覽www.tomasacker.com,了解更多細節、訪談或書籍資訊。
譯者簡介:
簡美娟
台灣大學外文系、英國蘭卡斯特大學語言學碩士畢。專事各類翻譯工作,譯有《超易圖解思考法:活用5種最基本圖形,提升你的問題解決力!》《品質大師費根堡談管理資本》、《好主管的聆聽技術:從混亂對話找出最佳答案的領導日常修練》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佳評】
我希望你和我一樣,花多一點時間閱讀它、思考它。本書值得「深刻」的評價。
──美國管理學家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
這本書說的是行銷、人生、心靈、歷史、改變或銷售?沒錯。這是一本擁有偉大理念的小書。
──市場行銷大師賽斯‧高汀(Seth Godin),《紫牛》《肉丸聖代》《低谷》作者
這部即讀經典作品,提供鼓舞你自己、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同事、你的客戶的關鍵之鑰。非讀不可的一本書。
──《企業雜誌》(Inc. Magazine)
真的不誇張,每一頁你都可能停下來,用一點不同的角度思考事情。
──弗諾爾(Paul Farnell),Litmus企業總裁
阿薩克爾以精簡但充滿力量的書寫,顛覆多數你奉為鼓勵他人和自己行為的真理。
──賀斯代恩(Len Herstein),ManageCamp, Inc.執行總裁兼董事長
這個世界需要創新的方案應付複雜和不斷的挑戰,《盲信》是一本指南,也是習作,幫助你成就和掌握不可能的事。
──馬歇爾(Andrew Marshall),Primed Associatess, LLC顧問公司主管
阿薩克爾的新書《盲信》,剖析我們如何「相信」某些事情,以及他人如何影響我們。如果你想要深入了解信仰如何對於人生發揮作用,你一定要讀這本書。
──布拉辛格姆(Jim Blasingame),The Small Business Advocate
導讀
人選擇願意相信的事情相信
文/王乾任(社會觀察達人)
#人以觀感、信念決斷,而非邏輯、真理
我們生活在一個重視「觀感」的時代。因此,推動任何的議題、產品與活動,不能只訴諸「真理」、「真相」、「真實」層面的解析,還必須贏得群眾的「觀感」。能贏得群眾「觀感」認可接受的事情,才會被納入價值信念中,成為不可動搖的信念來信仰!
是的,人並不依靠邏輯思辨或真理解說來做選擇,而是仰賴「觀感」。
好比說,當人們在電視新聞上看到有一群學生衝進立法院,占領議事廳之後,第一時間的反應大多是「這群學生是暴民、違法」,因為多數人腦中的預設是立法院屬於公家機關,立法院的議事廳不對民眾開放,好公民不可以違法,違法的就不是好公民……,一連串連下判斷者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預設,以下判斷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高速運轉,最後得出了「這群學生是暴民、違法」的結論。
直到學生占領立法院的時間拉長之後,新的資訊不斷進來,開始有部分人重新思考「為什麼學生要占領立法院?」這件事情,然後,有些人根據新的資訊更新了腦中的思維認知框架,重新下判斷,某些人則仍堅持原本的判斷依據,還是認定學生是暴民。
為什麼有些事實明擺在眼前,有些人還是不願意改變想法,還是堅持己見?因為幫助人下判斷的從來不是「真理」、「真相」、「真實」而是「觀感」,或說形成觀感的信念與信仰。
一個人的價值信念是無可動搖的根本,無關乎道德是非對錯,而是每一個人根據自己的人生際遇所做的選擇。特別是強調多元價值並存的後現代消費主義社會,早已沒有一神論的絕對真理觀支撐價值信念,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價值信念,根據自己的價值信念思考與判斷。
於是,有人開始發現,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或行動,不是跟這個人講道理,而是改變其「觀感」,更新此人腦中的價值信念系統,使其願意信仰。
行銷,是一種關於人腦中的價值信念更新的社會活動!
向人推銷一個理念、一種產品、一項服務的最好方式,就是使其信仰,深信不疑,成為信徒!看看賈伯斯創辦的蘋果電腦?看看宗教組織的壯盛隊伍?
#人所相信的事實究竟是什麼東西?
阿薩克爾的《盲信》這本小書,第一部從人的意識活動層面談起,人是如何建構自己的價值信念系統?人所相信的事實究竟是什麼東西?
人們所相信的事情,其實是人們選擇相信的,雖然這個相信有風險,可能錯誤,但由於符合我們腦中所建構的理想真實圖像,所以我們相信。好比說,我們相信地球是圓的,因為我們從許多地方接受到的資訊都告訴我們地球是圓的,像是網路上的照片,教室裡的地球模型,書上的描述等等。然而,真實的地球是橢圓形,且帶點不規則。而人類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相信,地球是平的!因為當時的人所接收到用以建構地球樣貌的資訊,都在在顯示地球是平的!
我們用以建構信念的資訊可能是正確的,可能是錯誤的,但更要命的是,忙碌的人面對過度氾濫的資訊,基本上沒有辨別真偽的能力,再加上人的「信任偏誤」謬誤作祟,更可能讓我們先入為主相信了一組錯誤的事實,做為不可動搖的價值信念。
好比說,我們相信警察代表法律與秩序,完全不相信警察也可能違反法律秩序,於是當一個明顯是警察違反法律秩序的事件出現時,人所能做的反應不外乎兩種,要不就是修改腦中的信念框架,要不就扭曲解讀已經存在的事件。
阿薩克爾提醒讀者,人所相信的不過是種感覺(雖然根深蒂固看似不可動搖),甚至是錯覺、偏見而非真實,但人還是可能選擇相信。好比說,許多企業主認為年輕人就是草莓族,不相信有勤勞努力認真的年輕人存在,就算真的碰上了,也會以例外論看待而排除,不願改動其腦中的年輕人就是草莓的認知框架!這個印象可能來自某次的經驗記憶的抽象化,而且合理化這個偏見為信念,可以壓低支付給青年求職者的起薪,好處很多!
人擅長自我合理化,為了保護自己的立場或利益時,即便自己是錯的也會想辦法「硬拗」,對人來說,讓自己安心地活下去是至高無上的真理,即便必須扭曲道德或法律的認知來保護自己的安心感。
人往往以說故事的方式,打造一個自己能夠接受的世界觀,再以此做為行為的指導原則。阿薩克爾指出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們所相信的常常就是我們所欲求的,我們內心的渴望,會以建構價值信念的方式化為真實再現於生活中。
#掌握人之欲望,就能說服
是以,要說服一個人接受某個信念、產品或服務,關鍵在於了解其內心的深層欲望與價值信念,設計一套令其所能接受的故事、夢想或事件,暗示或引領其接受為大腦判斷認知框架的信仰即可(本書第二部的重點)。然後,注意要把信仰弄簡單一點,最好讓人能夠沉迷其中,還不時有人可以出來指導眾人使用此一信仰,切實掌握信仰者的想法與行動,使信仰者能從中切實獲得好處,甚至願意自掏腰包去散布這套信仰,千萬不要讓信仰者有機會反思、質疑或批判此一預設,抓好指揮棒,隱藏好引導信仰建構的過程,建構信仰的事就成了!
#質疑內在假設的有效性,打破舒適恍神狀態
那麼,不想被他人替自己建構信念該怎麼辦?
阿薩克爾在本書第三部中提醒讀者,要更加自覺,逆向思考,停止相信所有我們認為的事情,質疑自己的假設的有效性,打破目前信仰的舒適恍神狀態,創造新的思考模式,就算你做的事情被他人視為瘋狂,也不要輕易地停止,只因為別人都不敢做。
我們一切所見都是我們所相信的信念建構的,卻不是不可打破的,只要你敢質疑與挑戰自己的信仰,你會發現,世界竟是無比寬敞,內心竟是如此暢快,而且一點都不可怕!
名人推薦:【各界佳評】
我希望你和我一樣,花多一點時間閱讀它、思考它。本書值得「深刻」的評價。
──美國管理學家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
這本書說的是行銷、人生、心靈、歷史、改變或銷售?沒錯。這是一本擁有偉大理念的小書。
──市場行銷大師賽斯‧高汀(Seth Godin),《紫牛》《肉丸聖代》《低谷》作者
這部即讀經典作品,提供鼓舞你自己、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同事、你的客戶的關鍵之鑰。非讀不可的一本書。
──《企業雜誌》(Inc. Magazine)
真的不誇張,每一頁你都可能停下來,用一點不同的角度思考事情...
章節試閱
盲信
@相信仰是意念造成的
伯特蘭・羅素在一九二一1921年寫道:「相信似乎是我們所做最具精神性的事。」然而我們所有在認知心理學、計算機科學、行為經濟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的發現,信任仰的過程仍然是個徹底的謎。信任的仰觀念並沒有公認的心理表徵。
而且永遠不會有。因為信任仰是獨特而流動的。信任仰是個人的建構,一種不完美的心理過程,像是知覺和記憶的情感色彩融合。我們的信任仰受到許多特質因素的影響與加強,包含我們的現狀、我們的情緒與個性。
這很難以體會,但我們的頭腦並不像鏡子一樣會反映現實。現實是抽象的概念和重建。我們由自己的感覺和印象來創造它,受到過去的經驗,以及對於事實與事件的獨特理解的影響。耶穌會牧師德梅洛(Anthony de Mello)寫道:「我們看到的人和事不是根據他們是什麼,而是根據我們是什麼而來。」這是他所描述的信任仰。
#人我們只看被引領觀看的事物
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我的室友曾打電話催促我去見證某個種類型的信念仰治療師。
那是個無聊的夜晚,所以我趕到那個地方。
我看著一個神祕秘的男人用一把小刀在他的拇指上劃一道傷口。
然後他在一條借來的圍巾的掩蓋下治好了傷口。
他甚至讓我的朋友按住他手臂上的橈動脈,然後奇蹟般地「強迫」他的脈搏不跳歸零。
我那位醫學預科朋友頓時肅然起敬。
在全程走路回家的一路上,非常寒冷的路上,但他一直談論著這件事。
不過但我最後讓他閉嘴了。
等我們回到房裡,我暗中拿著一個必備的道具(一顆颗網球)。
然後我一樣精確地讓我的脈搏停止跳動。
我們都是聰明、受過良好教育的低年級生。
但我們有非常不同的心智思路。
部分份的我是在練習近距離魔術的許多孤獨時光中形成的。
所以我的頭腦習於看見對他而言看不到的東西。
在那個特別的夜晚,以及此後的每個夜晚,我們經歷的是不同的現實。
@了解我們的欲望慾望與信仰
改變信仰有如跨越橫亙深淵的天橋;需要動機(理由)和考慮(證據)。人生有無數我們必須經過的橋。大部分是短程、清楚,相對穩定的橋,就像挑選一瓶新酒換得一個新奇的體驗。
但也有長途、黑暗和崎嶇的橋,就像開展一項新事業或是參與一個重大的變革措施。只有真正渴望到達對岸的人、以及覺得比較安全與能夠掌握的人才會被說服冒險過橋。
那些擅長鼓勵人們跨越新橋、改變他們的信仰與行為的人,並不會引誘惑操縱他們違背自己的意願。相反地,他們希望能引導他們到達目的地,一種與個人欲望慾望和價值觀相符的感受、思考和行為轉換方式。
其核心思想是改變某人的信仰不是短暫性說服的動作;是領導的動作。(「領導」(lead)的字根意指「向前走、旅行」)。而每位領導者都知道在領導他人以前,必須先了解他們想要去哪裡。想要跟需要是不同的衝動,也非僅僅是一種希望或夢想。想要或渴望是塑造我們的選擇的原動力。我們需要食物,但我們可能想要吃素或有機食品。我們希望變有錢,但我們可能渴望安定、比較沒壓力的工作。有效率的領導者了解這其中的差別,並能從中做出重大的推論。
舒爾茨(Howard Schultz)吸取熱心員工與顧客的建議,以及利用許多新產品和經驗體現他們的渴望與信仰,讓星巴克(Starbucks)東山再起。賈伯斯(Steve Jobs)連結對於科技與設計的深入參與,對於顧客欲望慾望的深入了解,以及音樂產業的恐懼與欲望慾望,想像出iPod和iTunes的產品。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 感受到印度同胞的壓抑,而且同樣重要的是,他也敏銳地察覺到殖民當局的欲望慾望與信念。
有效率的領導者知道改變人們行為的基本首要步驟,是了解他們的觀點並擁抱他們的欲望慾望與信仰。之後其他所有事情自然會水到渠成。.
#設計信仰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時,以為是像綜藝節目《週末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的嘲諷產品。
然而自從此商品在二○○七2007年進軍國際市場以來,
虔誠的穆斯林婦女紛紛爭相搶購。
它叫「伯基尼」(Burkini)(,伊斯蘭傳統服飾burka和三點式泳裝bikini的矛盾組合)。
時尚、舒適的泳裝,同時又滿足伊斯蘭低調的要求。
這個想法是黎巴嫩裔的澳洲女設計師構思出來的。
她的靈感來自觀察自己的穆斯林教侄女、穿著笨重的遮蔽衣物奮力打籃網球的樣子。
因此她設計了一個新的信仰。
一個與她目標觀眾的價值觀和欲望慾望互有共鳴的信仰。
回想起來,這個想法似乎很容易理解。
但很多新的信仰都是如此。
一部沒有馬的馬車?聽起來很荒誕。
會飛的機器?真的假的?
像星際爭霸戰一樣的溝通設備?別鬧了。
還是無人駕駛汽車?
德國工業設計師拉姆斯(Dieter Rams)說過,好的設計師「必須對於人們生活的現實有其直覺。包括他們的夢想、他們的欲望慾望、他們的憂慮、他們的需求、他們的生活習慣。」
偉大的設計師設計新的信仰。
@欲望慾望即是市場所在
我們已傾心於獨立、自主和選擇自由成為我們人生的主宰。這種自我的解放帶來相對的強烈欲望慾望。而帶動市場的正是這種意圖的爆發。
我先前請讀者反思昨天早上的信仰,我最終所探索的是你連串的欲望慾望名單。有些欲望慾望變成是刻意思考過程的結果─或許你有個重要的會議,希望穿著給人好印象。有些欲望慾望只是閃過腦海,似乎莫名其妙地出現─例如煎餅!
你或許會想,「等等,我絕對有做出無關欲望慾望的決定,像是用牙線清潔牙齒。」這是不正確的。要充分的了解就是承認你所做的和你所想要的沒有區別。如果你用牙線清潔牙齒,表示你有動機去使用牙線。你可能沒有察覺到它,但欲望慾望是,或曾經是讓你行動的觸發點。
欲望慾望不斷受到外部勢力和生活環境所刺激與強化。它們可能會莫名地從你的感覺大腦中跳出,當下被你想要感覺良好或避免惡劣感受的欲望慾望所驅使─就像解渴。或者,當你衝動地考慮行動項目時,它們會在你思考的大腦中出現─喝一杯水、還是前往得來速買一杯大杯的冰摩卡拿鐵?
總之,欲望慾望是點燃信仰和刺激行動的火花。「他們」心知肚明最重要的事就是這個:雖然你的思考大腦擅長預估和比較選項,你的感覺大腦才是一家之主。如果它不想要思考大腦所考慮的東西,什麼事都不會發生。欲望慾望是推動你由思考到行動的東西。
那也是為何全世界所有的資訊都無法讓人戒菸煙、開始運動,或結束一段不健康的關係。如果我們的心不想這麼做,如果我們沒有真的渴望改變,我們的頭腦也不會有所動作。我們不是電腦。我們不會擇優做出決策。我們為了有美好的感受做出決定,並且相信。當然還有避免不好的感受。
#欲望慾望即是理由
我記得電視辦案影集《紐約重案組》(NYPD Blue)裡一個既好笑又可悲的情節。
劇中有個男人針對相貌平平的女性推銷黑色盒子,保證他們使用後會變得更好看。
他們只需要將盒子插上電,每天戴在頭上幾個小時即可。
加上支付他二千美元。
這故事聽起來像是喜劇編劇的荒謬作品,但其實不然。
多年來我看到一家獨特品牌的健身器材廣告,看起來像是維多利亞時期的機器。
它可以讓你「每天剛好運動四分鐘。」
而在那幾分鐘,你可以達到一般運動一個半小時的結果。
只要支付比一萬四千美元多一點的錢。
有趣的是,廣告出現在吸引「理性」讀者的科普雜誌封底。
相信事情的人們,只要有理由和證據就會相信。
無論那些讀者知道是否,欲望慾望是他們相信的理由。
而證據是他們的許可證。
就像戴上黑色盒子的那些「非理性」女性。
@更加自覺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發現,「直到你讓無意識成為有自覺之前,它會主宰你的人生,而你稱它為命運。」你可以稱它為命運,但它其實不是。無論你試圖影響他人,或影響自己的人生,你所做的選擇造成的結果─有意識地決定或習慣使然─稱為命運。
我們無法控制命運。命運選擇我們,就像我們的出生地、我們的身體特徵,或下雨天車子爆胎了一樣。命運決定我們的處境,我們當下「是」誰。然而命運無法決定我們如何應對,我們將「成為」誰。我們可以決定。我們選擇如何打好人生現有的牌,而那些選擇決定我們人生的命運。
我們可以允許自己被我們的本能和習慣、我們的衝動和感覺大腦拖著走過人生。或是我們可以放慢腳步,對於我們的選擇更有自覺。想要對於我們的人生或他人的人生有任何的影響,我們必須停止相信所有我們認為的事,並且質疑自己隨意的假設的有效性。我們必須打破對於我們目前信仰的舒適恍神狀態,創造新的思考模式。
#別陷入自我強化的錯覺
在最近的一次談話中,我的女兒背了一句流行的諺語作為某個論點的總結。
「瘋狂的定義是重複做著相同的事,卻期待出現不同的結果。」
聰明的孩子。
「或許吧!」我回答。
「但重複做著相同的事卻期待相同的結果,不也是很瘋狂嗎?」
她一下傻眼了。
但我說得很誠懇。
那些專家和大部分過得很自在的人是怎麼回事?
我們最後讓有意識的東西變成了無意識。
我們的信仰變得僵化,引誘我們持續「我們的方式」。
我們現存的知識和處境,讓我們對不斷變化的世界的現實感覺遲鈍。
我們的大腦變成被我們稱之為經驗的脂肪層所保護。
而我們為了處理這個世界合理化我們的習慣─一遍又一遍做著相同的事─用我們的舒適和輝煌成就。
這種自我強化的錯覺才是瘋狂的真正定義。
我們瘋狂到認為我們可以維持或堅持自己實現和平和幸福的辦法。
我們瘋狂到相信我們可以控制別人,或是讓他們工作到崩潰邊緣而不會有反作用。
我們瘋狂到想像我們可以盡情地蹂躪地球。
我們瘋狂到把重點擺在迫切的事情上,而犧牲了重要的事情。
我們瘋狂到採用相同的思考和作法,並期待截然不同的結果。
你是不是一直在重複做著這些相同的事?
有強迫和不滿的感覺嗎?
那就不要做了。
走出你的辦公室。
離開你的商店。
大步跨出工廠。
關掉電腦。
拜託,關掉你的手機。
打開你孩子般的眼睛觀看這世界的真實情況。
觀察和真正的懷疑。
質疑和充分的發掘。
你的大腦會甦醒,溶解自我造成的偏見和常規脂肪。
你的無意識會變成有自覺。
然後你會再次恢復理智。
盲信
@相信仰是意念造成的
伯特蘭・羅素在一九二一1921年寫道:「相信似乎是我們所做最具精神性的事。」然而我們所有在認知心理學、計算機科學、行為經濟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的發現,信任仰的過程仍然是個徹底的謎。信任的仰觀念並沒有公認的心理表徵。
而且永遠不會有。因為信任仰是獨特而流動的。信任仰是個人的建構,一種不完美的心理過程,像是知覺和記憶的情感色彩融合。我們的信任仰受到許多特質因素的影響與加強,包含我們的現狀、我們的情緒與個性。
這很難以體會,但我們的頭腦並不像鏡子一樣會反映現實。現實是抽象...
目錄
前言‧ 我們能面對真相嗎?‧
第一部 他人如何讓我們相信
生活即是信仰‧ 你相信的真實是什麼?‧
人們因為選擇而相信‧ 相信即是賭注‧
相信是意念造成的‧ 人們只看被引領觀看的事物‧
頭腦是有動機的‧ 別問電腦華生‧
信仰即是觀點‧ 誰的觀點代表真實?‧
感覺決定注意‧ 韻律偏見效應‧
相信即是感覺‧ 你能感覺到嗎?‧
大腦創造意義‧ 啪嗒,嗡嗡……‧
記憶即是建構‧ 我們擅長把事情合理化‧
信仰即是解脫‧ 記憶主導信仰‧
我們以故事思考‧ 我們的故事操縱我們的人生‧
人生即我們的故事‧ 所有的故事都在演變‧
大腦渴望控制‧ 服從不代表信仰‧
欲望即是市場所在‧ 欲望即是理由‧
欲望激發信仰‧ 相信而成就‧
總結‧
第二部 他人做了什麼讓我們相信
了解我們的欲望與信仰‧ 設計信仰‧
讓我們自在‧ 影響先於成效‧
描繪畫面‧ 給夢想,而非夢魘‧
讓它成為我們所有‧ 加強錯覺‧
讓信仰變簡單‧ 像「蘋果」一樣簡單‧
促使我們行動‧ 教導信仰‧
讓進展看得見‧ 獎勵善行‧
散發熱情‧ 熱情具有感染力‧
掌握他們的衝動‧ 穩定指揮棒‧
隱藏做法‧ 我知道的事‧
總結‧
第三部 選擇相信之前,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更加自覺‧ 別陷入自我強化的錯覺‧
管他的,質疑到底‧ 做你現在想做的‧
逆向思考‧ 相信即是看見‧
行動而相信‧ 改變你的行為設計‧
保持熱情投入!‧ 夢想比現實擁有更大力量‧
前言‧ 我們能面對真相嗎?‧
第一部 他人如何讓我們相信
生活即是信仰‧ 你相信的真實是什麼?‧
人們因為選擇而相信‧ 相信即是賭注‧
相信是意念造成的‧ 人們只看被引領觀看的事物‧
頭腦是有動機的‧ 別問電腦華生‧
信仰即是觀點‧ 誰的觀點代表真實?‧
感覺決定注意‧ 韻律偏見效應‧
相信即是感覺‧ 你能感覺到嗎?‧
大腦創造意義‧ 啪嗒,嗡嗡……‧
記憶即是建構‧ 我們擅長把事情合理化‧
信仰即是解脫‧ 記憶主導信仰‧
我們以故事思考‧ 我們的故事操縱我們的人生‧
人生即我們的故事‧ 所有的故事都在演...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