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新譯,經典重現
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歷史專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記,倒不如這部演義,隨意翻覽一下,說不定會有提綱挈領的功效。——顧頡剛(著名歷史學家)
它既不是「純文學」,也不是「雅文學」;它不是純歷史,又沒有虛造歷史……一部好的歷史實錄,何嘗不可當作一部小說和文學作品看?——二月河(著名歷史小說家)
其規模之宏偉,卷帙之浩繁,內容之豐富,不僅在我國歷史演義中絕無僅有,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找不到先例。……它所起的作用。是官修的二十四史或任何中國通史都無法代替的。——裴效維(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副會長)
蔡東藩的通俗史學工作是非常成功的。……是近代演義史書當中出版發行歷時最長、數量最大的一種。——李志庭(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
這部歷史演義是由蔡東藩以舊白話創作,再經學有專精的現代歷史學者以現代白話改寫,並不是純歷史,也沒有虛構歷史;既是歷史實錄,也可當作小說或文學作品來觀賞。其規模宏偉,卷帙浩繁,內容豐富,在中國歷史演義中可謂絕無僅有,具有的效用,迥非官修的二十四史所能比擬。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浙江蕭山人,著名作家、學者,其《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有史以來最通俗、最風趣、最受歡迎的歷史讀物,蔡東藩因此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章節試閱
香孩兒出世
「得國由小兒,失國由小兒。」這是元將伯顏拒絕宋使的理由,本沒有什麼深意,但事後追憶起來,卻似乎有絕大的玄機。宋室的江山是從周主宗訓那裡奪來的。那個時候,宗訓年幼,哪懂什麼保國保家?他的繼母符氏初入宮中,才為國母,不懂什麼國家大事,遇到周世宗逝世這樣的喪事,只會整日以淚洗面,恨不得隨世宗一起長眠於地下。看到這孤兒寡母勢單力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起了異心。他暗地裡聯絡將士,藉口北征。繼而陳橋兵變,他黃袍加身,自顧自地做起了皇帝。那七歲的小周王,二十多歲的周太后,無兵無卒,自然抵擋不住,只好將半壁江山拱手相讓。
五代以來,亂臣賊子們為了爭搶土地不惜兵戎相向。如今,百姓們有了這麼個逆取順守卻偶有善舉的皇上,都快活得很,誰還會去追究其中的隱情?於是遠近歸附,趙匡胤南收北撫,統一了中原。也許是冥冥中自有天意,皇位傳了八九代以後,勁敵將黃河以北的江山奪去,宋室又成了偏安的小朝廷。康王南渡以後,又傳了八九世,元將伯顏便引兵渡江,勢如破竹。那時候南宋皇室只剩兩三個小孩子,今年立一個,轉年就被敵兵擄去了;明年再立一個,不到兩年又被驚嚇死了。只剩下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幾個忠臣,力竭計窮,先後殉國,也算是以死謝責了。
宋朝確實有很多善政:第一,整頓後宮,沒有了女色之禍;第二,抑制宦官,杜絕了閹黨之禍;第三,睦好和親,消除了宗室之禍;第四,防患外戚,避免了外戚之禍;第五,休養生息,抵制了強藩之禍。這些善政不但漢、唐不能與之相比,就是夏、商、周三代,恐怕也稍遜一籌。不過這裏還有兩大隱患:北宋抑兵太久,沒有驍勇善戰的武將;南宋任賢不專,缺乏理朝輔政的良相。同時,遼、金、元三國覬覦中原,北方邊境屢屢為患。宋朝鼎盛的時候尚不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後來國勢衰落,更是無暇顧及,於是敵寇一旦殺入,便如摧枯拉朽一般,今天痛失兩條河流,明天又割出去三個州縣,到後來連主子都被敵人擄去了。偏安以後更是苟延殘喘,僅僅出了幾位善戰的大將,又被奸臣誣陷。可謂「有力沒處使,有志沒處行。」再到後來更是心灰意冷,坐聽敗亡。兩宋三百二十年間,始終被蠻夷牽制,最終弄得寸土全無,這樣的結局恐怕是叱吒風雲的宋太祖沒有預料到的。
後唐明宗天成二年,洛陽的夾馬營中生下一個香孩兒,遠近都傳為奇聞。為什麼是香孩兒呢?據說是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一道紅光縈繞空中,並且有一股奇異的香味在孩子周圍漫延,經久不散。這孩子便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祖籍涿州,祖上世代為官。高祖父名朓,曾經做過後唐永清、文安、幽都的大官;曾祖父名珽,做過藩鎮的地方官,兼任御史中丞;祖父名敬,做過營、薊、涿三州的刺史;父親名弘殷,驍勇善戰,又射得一手好箭,後唐莊宗讓他在禁軍任職。後來,弘殷娶了定州安喜縣杜氏為妻,杜氏第一胎生了一個男孩,取名匡濟,不久便夭折了。第二胎又生了一個男孩,就是香孩兒。
香孩兒剛生下來的時候全身泛著金色,好多天都不變,眾人紛紛猜測是羅漢投胎。孩子長大後,容貌雄偉,性情豪爽,大家都說他必成大器。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經歷了後唐、後晉兩個朝代,一直在做官。匡胤常常在父親的軍營中玩耍,喜歡騎馬射箭,有的時候父親出征,匡胤在家陪伴母親,無所事事便騎馬射箭玩。母親勸他多讀一點書,匡胤奮然說道:「治世用文,亂世用武。現在世事紛亂,兵戈未停,孩兒願練習武功,留待後用;他日有機可乘,安邦定國,才算出人頭地,不虛此生。」母親笑著說:「你能繼承祖業,不玷汙門楣,就算是幸事了,還想什麼大功名、大事業呢!」匡胤說:「唐太宗李世民也不過是一個將門之子,怎麼就可以登基稱帝?兒雖不才,也想與他一樣,轟轟烈烈做個大丈夫,母親覺得如何?」母親生氣地說:「你不要信口胡說了!這世上說大話的人,後來往往沒用,我不願聽你瞎鬧,你還是讀書去吧!」匡胤見母親動怒,也不敢多嘴,悄悄地退了出去。
無奈匡胤天性好動,喜歡與鄰居的孩子比賽騎馬射箭。大家都賽不過他,就對他心生嫉妒。一天,有個孩子牽著一匹馬去找匡胤,這孩子平時和匡胤玩得很熟,匡胤一見,就問他拉著馬幹什麼。這孩子說:「這匹馬脾氣大得很,沒人騎得了,我覺得你的本領高,所以特地前來請教。」匡胤回過頭,見那匹馬黃鬃黑鬣,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不過身子肥壯,看起來很高大。匡胤說:「天下沒有難騎的馬。越是怪馬,我越要騎他。只要駕馭有方,我就不信它能倔強到哪裡去!」那孩子故意激他:「這也不能一概而論,你還是小心為妙。」匡胤笑著說:「連馬都駕馭不了,怎麼駕馭人呢?你看我跑一回吧!」那孩子嬉笑著問他:「要不要我幫你取一副馬鞍?」匡胤笑道:「要什麼馬鞍!」說完,從那孩子手中接過馬鞭,奮身一躍,上馬而去。那馬不等鞭子落下便向前奔去,只見它展開四蹄,風馳電掣一般,倏忽間便跑了五六裡。
前面剛好有一座城,城門不高,行人很多。匡胤擔心這馬跑到城裡面,人們躲避不及會撞上,便想勒住馬頭,沿原路返回。偏偏這馬不聽約束,匡胤不覺有點焦急。正在馬上低頭凝思,不料這馬越跑越快,三腳兩步,就跑到了城關。匡胤抬起頭來,眼看前額就要碰到門楣,於是一個後翻從馬上跳了下來。那孩子在後面追著跑,遠遠地看見他掉了下來,忍不住歡呼:「匡胤啊匡胤,你今天也算是著了道兒!就算你的腦袋是鐵打的,恐怕也要撞得粉碎了!」正說著,忽然見匡胤從地上站起來,搶步追馬,竟然追上了。匡胤翻身躍上,揚鞭向馬頭一攔,馬居然隨著那鞭子回過頭來,不再像剛才那麼倔強了。匡胤得意地騎在馬上,安然返回。那孩子見趙匡胤毫髮無傷地回來了,從容自得,不禁驚問道:「我正為你擔心!我以為你從馬上掉下來,肯定會受傷,沒想到你有這麼大本領,又騎回來了。身上有沒有摔傷?」匡胤說:「我沒事。不過這匹馬確實剽悍,要不是我見機翻身下來,恐怕腦袋早就撞碎了。」說完,下馬作別,徑直回家去了。
從此以後,匡胤的名聲大了起來,周圍的孩子們都很崇拜他,再也沒人敢戲弄他了。其中,和匡胤關係最好的要數韓令坤與慕容延釗,他們二人都是少年英雄。三個孩子常常結伴出遊。一天,匡胤與韓令坤正在野外一間土房子裡玩得高興,突然聽見外面的麻雀嘰嘰喳喳地亂叫,都覺得很奇怪。匡胤說:「會不會有猛獸經過?好在我們都帶著弓箭,一起出去看看,倘若射死幾隻猛獸,不但為鳥雀除害,也為百姓消災,韓兄以為如何?」令坤聽了,很高興地說:「正合我意。」於是二人拿起弓箭衝了出去。出去後,四處察看了一番,沒發現什麼猛獸,只看見一群麻雀在打架,聲音很吵。令坤說:「鳥雀是同類,還這麼爭吵不休,古人說的『雀角相爭』,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匡胤問:「有什麼辦法替它們解圍呢?」令坤說:「這不難,驅趕一下自然就散了。」匡胤撇撇嘴:「我們兩個也算是好漢,怎麼能像小孩兒一樣去趕麻雀呢?」令坤問:「照你說來,該怎麼辦呢?」匡胤建議:「不如我們射幾隻下來以示懲戒。來!你射左,我射右,看誰射得準。」二人隨即搭弓上箭,朝那群麻雀射去。颼颼幾箭,射中好多隻,其餘的麻雀全部驚散了。二人剛剛停手,就聽到背後一陣巨響,好像地震一般,急忙扭頭去看,只見那土房子無緣無故坍塌下來。令坤驚訝地說:「好好一間房子突然塌了,真是想不到。幸好我們都在外面,不然壓死在裡面,喊冤的地方都沒有。」匡胤說:「怪了!想必是你我命不該絕,鳥雀們在叫我們出去呢。它們救我們的命,我們卻要它們的命,真是不應該。現在後悔也遲了,還是把它們埋起來吧。」令坤連連點頭。二人將死雀掩埋後,便各自離開了。
後晉剛剛滅亡時,中原一帶被遼兵佔據,民不聊生。當時趙匡胤已經二十多歲了,聽到這個消息,便想去參軍。後來,趙匡胤的父親出征鳳翔,打了勝仗,升為都指揮使。可惜趙匡胤沒有一起出征,他十分著急,一心想去打仗。母親不答應,他竟偷偷跑了出去,直奔襄陽,並在半路上寄信回家。母親和妻子收到信後才知道實情,但已經無法挽回,只好任由他離去。
趙匡胤第一次出遠門,不認識路,本想向西追隨父親,不料走錯了路,朝南邊去了。他明白過來後,索性將錯就錯,一直走下去。無奈身上帶的盤纏不多,走到咸陽便都花光了。眼看日暮途窮,只好到附近的廟裡投宿。廟裡的小和尚很勢利,看他行李少,衣服破舊,就冷眼相對,不想讓他留宿。趙匡胤沒辦法,只好忍氣吞聲地再三懇求,可說了半天,小和尚就是不答應。趙匡胤一時忍耐不住,罵了起來:「你們這些禿驢,這麼無情,當心惹惱了我!」小和尚嘲笑他說:「你又不是皇帝,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今天偏不依你,看你怎麼辦!」話音未落,腿上已經挨了趙匡胤一下,小和尚後退幾步,跌倒在地上。另一個和尚,衝著趙匡胤吼道:「大膽狂徒,吃我一拳!」說時遲,那時快,和尚舉起拳頭向趙匡胤胸前猛砸過來。趙匡胤不慌不忙,輕輕地伸出右手,接住他的拳頭,用力一推,那和尚退了幾步,重重地摔倒在地上。還有幾個小沙彌嚇得魂不附體,都向裡面跑去。不一會兒,從裡面走出一個老僧,趙匡胤見他仙風道骨,鶴髮童顏,與剛才見的兩個和尚大不相同,不由得怒氣全消,肅然起敬。
香孩兒出世
「得國由小兒,失國由小兒。」這是元將伯顏拒絕宋使的理由,本沒有什麼深意,但事後追憶起來,卻似乎有絕大的玄機。宋室的江山是從周主宗訓那裡奪來的。那個時候,宗訓年幼,哪懂什麼保國保家?他的繼母符氏初入宮中,才為國母,不懂什麼國家大事,遇到周世宗逝世這樣的喪事,只會整日以淚洗面,恨不得隨世宗一起長眠於地下。看到這孤兒寡母勢單力薄,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起了異心。他暗地裡聯絡將士,藉口北征。繼而陳橋兵變,他黃袍加身,自顧自地做起了皇帝。那七歲的小周王,二十多歲的周太后,無兵無卒,自然抵擋不住,只好...
作者序
一批年輕的文化人,為了讓更多讀者體會蔡東藩《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魅力,經過艱苦努力,以專業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將蔡著的「舊白話」——這種「白話」今天已經不大讀得懂了——重新譯為今人能夠輕鬆理解的當代白話。毫無疑問,這是讓蔡著得到傳承的最好方式。他們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對於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種新的可能性的展開。翻譯整理後的作品,為一般讀者提供了方便,無論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地進入中國歷史的深處。
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書,少年時代曾經激起過我的強烈興趣。那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讀的書少得可憐,但一個少年求知的興致是極高的,閱讀的興趣極強,加上當時的課業沒有什麼壓力,因此可以讀現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時間去讀的「雜書」。當時中華書局出版的蔡東藩的《民國通俗演義》就是讓我愛不釋手的「雜書」,它把民國時期紛亂的歷史講得有條有理,還饒有興味。雖然一些大段引用當時文件的部分比較枯燥,看的時候跳過了,但這部書還是深深吸引了我。後來就要求母親將《中國歷朝通俗演義》都借來看。透過這部書,我對歷史產生了興趣。歷史的複雜、深刻,實在超出一個少年人的想像,看到那些征戰殺伐、宮闈紛爭之中人性的難測,確實感到真正的歷史與那種黑白分明的歷史觀大不相同。當時,我們的歷史知識都是從「儒法鬥爭」的框架裡來的,歷史在那個框架裡是那麼單純、蒼白;而蔡東藩所給予我的,卻是一個豐富和蕪雜得多的歷史。在這部書裡,王朝的治亂興衰,人生的枯榮沉浮,都讓人感慨萬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遠的時間深處的人的命運。可以說,我對於中國歷史的真正瞭解,就是從這部歷史演義開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續到今天。不得不承認,這部煌煌巨著,確實是瞭解中國歷史的最佳讀本。這是一部難得的線索清楚、故事完整、細節生動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說「演義」歷史,以歷史知識「豐富」通俗小說,既可信又可讀。
蔡東藩一生窮愁潦倒,他的經歷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經歷,他對於歷史的描述是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的。他不是一個魯迅式的啟蒙者,但他無疑具有一種另類的現代性,一種與五四新文學不同的表達策略。蔡東藩並不高調激越,他的現代性不是啟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啟你蒙」,而是講述歷史,延續傳統。他的作品具有現代的想像力,表現了現代市民文化的價值觀。
在《清史通俗演義》結尾,蔡東藩對於自己做了一番評價,足以表現一個落寞文人的自信:「錄一代之興亡,作後人之借鑑,是固可與列代史策,並傳不朽云。」他自信自己的這部著作,足以與司馬遷以來的史學名著「並傳不朽」。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處,不僅在於他準確地挑出了歷史的大線索,更重要之處在於,他貫注了歷史深處的人的命運。有些歷史敘述者,過於追求所謂「歷史理性」,結果常常忘記歷史是鮮活生命的延展。在這些人筆下,歷史變成了一種刻板和單調的表達。而蔡著不同,他的歷史有血液、有溫度,是可以觸摸的。他的歷史是關於人性的故事。
從蔡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活的歷史,體驗到個人命運與國家、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馮友蘭先生在〈西南聯大紀念碑〉的碑文中這樣闡釋中國文明的命運:「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今天,中國文化所具有的歷史連續性和不斷更新的魅力正在煥發光芒,馮先生對於中國未來的期許正在成為現實。
在這樣的時機,蔡著《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新譯,就更顯其價值。我們期望讀者能夠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並從歷史中得到啟示,走向更好的未來。
讓我們和讀者一起進入這個豐富的世界。
是為序。
張頤武:著名評論家、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批年輕的文化人,為了讓更多讀者體會蔡東藩《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魅力,經過艱苦努力,以專業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將蔡著的「舊白話」——這種「白話」今天已經不大讀得懂了——重新譯為今人能夠輕鬆理解的當代白話。毫無疑問,這是讓蔡著得到傳承的最好方式。他們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對於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種新的可能性的展開。翻譯整理後的作品,為一般讀者提供了方便,無論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地進入中國歷史的深處。
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書,少年時代曾經激起過我的強烈興趣。那是二十世紀...
目錄
序 言 ....................................................................002
香孩兒出世 ........................................................008
老和尚的預言 ......................................................016
趙普最初的功勳 ................................................... 027
紫金山大捷 ........................................................036
陳橋兵變 ......................................................... 045
公主的婚事 ....................................................... 053
杯酒釋兵權 ....................................................... 063
收復荊湘 ......................................................... 070
花蕊夫人承恩澤 ................................................... 079
南漢的覆亡 ........................................................089
采石磯的浮梁 ..................................................... 098
萬歲殿燭影疑案 ................................................... 107
北漢的覆亡 ....................................................... 114
高梁河兵敗 ....................................................... 122
趙普計除盧多遜 ................................................... 131
縱火的皇長子 ..................................................... 138
楊業義死李陵碑 ................................................... 144
序 言 ....................................................................002
香孩兒出世 ........................................................008
老和尚的預言 ......................................................016
趙普最初的功勳 ................................................... 027
紫金山大捷 ........................................................036
陳橋兵變 ......................................................... 045
公主的婚事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