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字:建築是一種令人屏息的綜合藝術,更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記憶
封底文字:本書為您精選從古典到後現代,近50位偉大的建築師與其經典作品,藉由理解他們孜孜矻矻、燦爛奪目的一生,帶您一窺世界經典建築的華麗與簡約、和諧與機巧、個性與效能。
圓柱‧雕飾‧典雅
希臘衛城建築群是西方建築藝術的源頭,神廟建築比例勻稱、莊嚴優美,成為後代建築師追摹與再創造的藍本。
圓頂‧透視‧理性
文藝復興發源自義大利,而後席捲歐洲。中世紀以來徘徊於宗教與天國的西方建築,終於再次回歸人間。
曲線‧動感‧華麗
巴洛克拋棄了文藝復興的平靜與克制,以強烈的色彩對比與複雜的幾何變化,追求出人意表的戲劇感受。
秩序‧韻律‧邏輯
古典主義將建築從奇異華麗的巴洛克中召喚回來,重新面向希臘羅馬的古典美學,追求偉大風格。
雅致‧明快‧嚴謹
新古典主義反對浮華,再次將眼光投向古典;科學開啟了新時代,建築師在復古與創新中自由遊走。
高層‧技術‧功能
現代主義揚棄傳統,建築的核心價值產生本質上的變化,從追求感官美轉而更加注重實用功能。
多元‧抽象‧解構
現代化使人們回首神思嚮往曾經擁有的自然與個性。後現代主義打破大一統,提供了新的生活範式。
章節試閱
《從古典到後現代:桂冠建築師與世界經典建築》
內文預覽
年代 1
希臘羅馬時期(Hellenic and Romanico)
前 5 世紀~13 世紀
古希臘文明是西方建築藝術的源頭,特別是在「古典時期」的100多年中,雅典等地湧現出了一大批建築傑作,其中以雅典衛城建築群為代表。這些建築比例勻稱、莊嚴優美,它們所呈現出的完美與和諧令後人嘆服。雖然我們對於這一時期建築師的資料知之甚少,不過從這些輝煌的建築中,我們依然可以想像得到其間的建築師們卓越的藝術創造才能。
西元前1世紀,羅馬人在吞併了希臘之後,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建築活動,興建了許多雄偉的宮殿、凱旋門、競技場、劇場和大浴場等,古希臘的建築藝術對它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生活在這一時期的維特魯威寫出了歐洲第一本建築學專著《建築十書》(De Architectura),可以看作是對古希臘和古羅馬建築藝術的一個總結。
在接下來中世紀1000多年的時間裡,基督教堂和修道院始終是歐洲建築的主體,而隨著羅馬帝國和基督教的分裂,東西歐洲的建築風格也出現了分化。西歐在羅馬風之後盛行哥德式建築,東羅馬帝國則受到了拜占庭建築的深刻影響。這一階段後期,畫家喬托的建築創作預示了文藝復興的到來。
關於希臘建築師的個人資料,後世知道的很少。能確認的是希臘建築代表的雅典衛城是由建築師卡利克拉特、伊克蒂諾等人設計建造的。在雅典衛城的建築中,最先計畫建造的是勝利神廟,由建築師卡利克拉特設計。卡利克拉特在西元前460年到前451年間任職於雅典的著名政治家,西門將軍麾下,他在這段時期規劃出雅典衛城的。
卡利克拉特早在西元前449年就做出了一個勝利神廟的模型。此時,波希戰爭剛剛結束,建築師製作了這個神廟模型,就是為了紀念希臘人這場戰爭的勝利。但勝利神廟的施工卻至少在西元前432年之後的5、6年才開始進行,此時,由建築師穆尼西克拉設計的衛城山門的建造工程已經陷入了停頓。根據有關學者的考證,衛城山門南翼的擴張就是因為勝利神廟而受阻,所以最終沒有形成對稱的構圖。
如果這一推論成立的話,那勝利神廟就應該是建於西元前427年到前424年。此時,雅典和斯巴達正在進行激烈的伯羅奔尼薩斯戰爭,那勝利神廟的建造就應該是祈禱雅典在這場戰爭取得勝利,而不是為了紀念與波斯人戰爭的勝利。
勝利神廟所在的雅典衛城處在城市的中心,建在一座孤立的石灰岩臺地上,它的最高點海拔156.2公尺,比四周平地高出大約70到80公尺。臺地東西長約320公尺,南北長為130公尺。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只有西端一個不寬的斜坡可以上山。在早期,雅典衛城也和希臘本土的其他衛城一樣,上面建有首領和貴族的府邸以及神廟、寶庫等。後來,首領和貴族們從衛城裡搬了出去,這裡成了戰神雅典娜的聖地。(雅典就是因為雅典娜女神而得名)
年代 2
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
14 世紀~16 世紀
文藝復興運動始於義大利,而後擴展到整個歐洲。文藝復興以人文主義為思想骨幹,宣揚個人現世幸福高於一切,歌頌世俗生活,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宗教禁欲主義。和其他人文主義者一樣,此時的建築師們將目光瞄準古代希臘和羅馬。他們特別注重研究古代經典建築,致力於復興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築風格,在其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造。中世紀時期一直在宗教與天國徘徊的西方建築,終於又一次回歸人間。布魯內萊斯基為百花聖母大教堂設計的大圓頂,成功地揭開了建築史上文藝復興的序幕。
在文藝復興時期還有一項重要的改變,建築師不再僅僅是工匠,更被提升到藝術家的地位,被看做是有思想的人。建築師在這個時期受到社會的尊重,他們的藝術個性雖然仍受到壓制,但畢竟有了可供發揮的空間。建築師們在向古代建築學習的同時,還積極吸收當代的科學技術,把它們應用在自己的建築中,推動了建築藝術的進步。
歐洲的文藝復興建築發源於義大利,而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發源地則是佛羅倫斯。後世學者一般將百花聖母大教堂(Santa Maria del Fiore)的圓頂,當做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的起點,這座圓頂的設計者是菲利浦•布魯內萊斯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第一位建築大師。
義大利16世紀時期的美術史論家瓦薩里(Giorgio Vasari)在著作中寫道:「在人間已經很久沒有這樣的能工巧匠和非凡天才,菲利浦•布魯內萊斯基註定要給世界最偉大、最崇高的建築,他必將超越古今,這是天意!」
1377年,布魯內萊斯基在佛羅倫斯的一個大家族裡出生,他個性容易羞赧,對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擅長風景畫。成年後,布魯內萊斯基成為一位金匠,他將繪畫天分應用在珠寶製作中,做出來的彩石鑲花、浮雕等裝飾圖案,都非常漂亮,很快就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1401年,布魯內萊斯基滿24歲時,他回到了家鄉佛羅倫斯,正好碰上佛羅倫斯禮堂第二重大門的設計建造進行招標,這引發了布魯內萊斯基對建築設計的興趣,他為此專程到羅馬認真研究、考察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建築遺跡。而且菲利浦家族在佛羅倫斯不僅在城裡有許多地產,在市郊也有許多土地,這樣的經濟優勢使菲利浦家族在佛羅倫斯的政治上有一定地位,也為布魯內萊斯基後來贏得重要的建築委託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1419年布魯內萊斯基受命設計了佛羅倫斯孤兒院,這也是歐洲最早的慈善機構建築物。孤兒院與中世紀類似的建築物明顯不同,它外觀簡潔,比例清晰。正面由高度不等的兩層構成。底層為圓形連拱,柱頭採用古羅馬科林斯柱式的特點,只是比例略顯細小低矮,整體的線條十分柔和。而在正面的上層,布魯內萊斯基則有意強調水平線條,讓它顯得平易近人。院內採用開放式的門廊,裝飾力求簡樸,在色彩的選用上,也強調素雅。
孤兒院的平面呈長方形。中間有一個小小的庭院,布魯內萊斯基設計了一些小路和過渡性的小院落,用各種小門洞和梯子將它們和孤兒院內的主要房間連接在一起,使孤兒院在規整之中透出活潑和生氣。他力圖打破宗教建築與世俗建築的界線,尋求在建築領域中的藝術自由,充分展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特色。
百花聖母大教堂始建於1295年,當時佛羅倫斯的工商同業工會剛從封建貴族手中奪取了政權,希望藉此顯示工商業界的力量。卡米比奧的設計大致呈拉丁十字形,交叉的部分是歌壇,歌壇是八邊形,最大直徑達42公尺,比古羅馬的萬神廟只小不到1公尺,非常壯觀。
年代 3
巴洛克及洛可可時期(Baroque and Rococo)
17 世紀~18 世紀
巴洛克藝術最早出現在16世紀的下半葉,這時,義大利已經有了帶有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如羅馬耶穌會教堂等。進入17世紀後,巴洛克建築日趨興盛,並逐漸從義大利擴展到歐洲各國,成為主導一時的藝術潮流,這和天主教會的積極推動是分不開的。此時的天主教會掌握了大量財富,教皇在羅馬城修建各種大型建築,並鼓勵各個教區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以此來吸引和征服教眾。貝爾尼尼和波羅米尼這兩位大師的出現,更象徵巴洛克建築藝術已經走向成熟。
如果說巴洛克建築是教會腐化墮落的一個代表,那洛可可建築則是大革命前法國宮廷奢靡沒落的真實寫照。18世紀的法國取代義大利成為歐洲文明的中心,但此時國家的王權卻已經發生了動搖,法國宮廷的鼎盛氣象一去不返。貴族們開始追求悠閒慵懶的情調,在生活中賣弄風情,力顯奢華嫵媚。這一習氣表現在建築與裝飾上,便是洛可可風格。洛可可藝術因當時法國的中心位置而迅速在歐洲流行,我們從德國建築師諾伊曼的作品中可見其風格。
16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時,文藝復興運動結束了,西歐的文化史進入了另一個重要時期。建築藝術方面出現兩個風格不同的分支:一是發源於義大利羅馬的巴洛克建築,一是發源於法國的古典主義建築。
貝爾尼尼是義大利巴洛克藝術的首席代表,他和米開朗基羅一樣,是一個有著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貝爾尼尼於1598年12月7日出生於義大利的那不勒斯。他的父親佩德羅是一位雕塑家,家鄉在佛羅倫斯,服務於那不勒斯的宮廷,並在當地娶了一位姑娘安傑麗卡為妻,他從父母那兒繼承了細緻敏感藝術氣質。
…………
貝爾尼尼和羅馬這座城市有著不解之緣,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羅馬度過的。貝爾尼尼共為8位教皇服務過,他的主要建築作品都集中在羅馬,著名的如「四河噴泉」、「聖彼得大教堂前的建築」等都已經成為羅馬的地標性建築。
1624年,貝爾尼尼接受了一個重要的任務,教皇要他在米開朗基羅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裡建造一個圓頂,目的是為了讓人們能夠想到教堂之父並感受到教皇的權力。
當圓頂的最初設計完成之後,貝爾尼尼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要將巨大的圓頂穩固地支撐在屋頂上,必須進行地基挖掘。貝爾尼尼叫人在教堂的地面上挖出4個直徑3公尺、深4公尺多的大洞,以安放4根巨大的柱子。開挖不久,工匠們就在下面發現了古代的石棺,裡面不僅有基督教徒的,也有異教徒的,這個發現令當時的人感到慌恐。
然而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這幾個洞挖了沒幾天,梵蒂岡圖書館的管理員突然間死去了,而他是為這次發掘進行記錄的人。緊接著,又有一些與此事相關的人先後死去。後來,教皇的私人牧師竟然也隨著這場「猝死潮」而升天,教皇本人也病情加重起來。紅衣主教們慌張起來,他們命令立即停止挖掘工作。
不久之後,教皇的病就好了起來,而挖掘工作得以繼續進行,相關人士也沒有再傳出死亡的消息。然而彼得本人的墓葬並沒有在這次挖掘中被發現,這也是預料中的事,因為圓頂的基礎是插在它的四個角上的,所以貝爾尼尼和周圍的人們寧願相信在中央墓穴的下面,埋著的就是彼得本人。
1633年6月29日聖彼得節那天,圓頂建成揭幕。高達29公尺,人們遠遠地就能看到這座圓頂的存在。貝爾尼尼為巨大的圓頂設計了盤旋向上的青銅柱子,支撐住屋頂,使整個建築呈現出一種飛騰向上的趨勢。它完全可以和米開朗基羅為聖彼得大教堂設計的不可思議的大圓頂相媲美。柱頂上立有天使像,上面還安放了寶珠和十字架。烏班教皇的徽章圖案——蜜蜂、月桂樹葉和小太陽等分佈在圓頂的各處,清楚地表明這座圓頂是教皇烏班八世時代的創造。
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從外面看起來非常壯觀雄偉,但如果到了教堂裡面,站在高大的穹頂底下舉目向上望去,它的高度未免讓人感覺可怕。貝爾尼尼在設計圓頂的時候考慮到了這一點,他把圓頂也造得相當高大,因穹頂過高造成的壓迫感就能得到有效的緩解。這是貝爾尼尼對米開朗基羅所做工作的一個巧妙修補。
年代 4
古典主義時期(Classicism)
17 世紀~18 世紀
同樣在17世紀,從法國興起的古典主義建築與義大利的巴洛克建築在歐洲佔有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作為17世紀歐洲重要的建築潮流,古典主義與法國王權的興盛與衰敗有著緊密的聯繫。
在16世紀至17世紀中葉,法國的封建王權仍然受到教會勢力的制約。不過在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下,古典主義在法國開始萌芽。到17世紀下半葉,太陽王路易十四擺脫教會的約束,集政治、軍事和文化大權於一身,法國封建的中央集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權,古典主義建築也由此進入盛期。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們在創作中強調其藝術個性,而古典主義建築師們的創作則是為了彰顯封建王權的強盛與威嚴。
法國的古典主義建築對其他歐洲國家也產生了極大影響,尤以英國建築師雷恩的創作中特別顯著。
為了改建羅浮宮的正立面,法國皇帝路易十四以迎接國王的禮節,將義大利著名的巴洛克建築大師貝爾尼尼請到了巴黎。眾所周知,貝爾尼尼的法國之行非常失敗,他費盡心思設計出來的方案受到了法國建築師的一致抵制。在貝爾尼尼回國之後,他的方案被徹底擱置。法國政府不得不又多次舉行設計競賽,最後建築師勒沃等人設計的方案脫穎而出,依據這個方案建成的羅浮宮正立面,後來成為法國古典主義建築代表性的作品。
1612年,路易•勒沃出生於巴黎。他的父親雖然不是建築師,卻也是一位挺有成就的建築從業者,主要從事石刻方面的工作。在父親的引導下,勒沃順利進入了建築領域,並很早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建於1656年的維康府邸是勒沃的主要建築作品之一,這是財政大臣福克的宅院。勒沃在設計居住建築時,除了考慮建築在外部構造方面所要呈現出的風格特色之外,更考慮到了居住其中的人在方便、舒適等方面的要求。
維康府邸的建築佈局非常嚴謹。府邸正面是一個很大院落,院子四周是馬廄和僕役居住的房間。在主樓中心位置,是一個面積很大的橢圓形豪華沙龍,它朝向主樓後面寬闊的花園。沙龍直接面向花園,這使得室內光線明亮。身處裝飾華美的室內,可以直接欣賞陽光下花園的美麗景致,建築師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人在建築中居住的舒適性。
主臥和起居室分佈在沙龍的兩側,它們的窗戶也都朝向花園。臥室、起居室和沙龍兩側的門都排布在一條直線上。沙龍的前面是一個方形的門廳,樓梯間、次要的臥室和其他的一些輔助性的房間分佈在門廳的兩側。經過建築師精心的安排,這些使用效能很高。前廳、主廳、樓梯和餐廳等形成了一組,是日常生活主要使用的空間。臥室、辦公室、存衣室等由過道連接起來,形成有私密性的另一組空間。
為了劃分建築內部使用功能,勒沃將樓內的某些部分故意隔離開來,還將主要的房間安排在第一層,這樣可以方便主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另外,為了各房間之間的聯繫的方便,建築師又設計了一些快速的通路。
年代 5
新古典主義時期(New Classicism)
18 世紀~19 世紀
從17世紀中葉開始,荷蘭、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相繼爆發革命,資產階級最終佔據了歐洲政治舞臺的中心。掌握了政權的資產階級對代表封建王權的各種建築風格採取了抵制的態度,他們要按照自己的理想來重新構築世界。每當西方歷史出現重大轉折的時候,人們總是將目光投向古代,這一次也不例外。建築師們希望能從古建築中找尋到創作的靈感,文藝復興的傳統再次回歸,而18世紀中葉出現的「考古熱」更是大大推動了這一「復古浪潮」。
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使人們的觀念發生了重大轉變。18世紀和19世紀的建築主要受到兩種建築思想的支配,即法國理性主義傳統建築思想和英國經驗主義傳統建築思想。前者源於笛卡爾哲學中的清晰性和計算準確性,後者則是經驗論的一種表現,並以如畫風格建築得以推廣。不過,只要我們仔細考察一下建築師們的具體作品,就很容易發現兩種建築思想其實也是在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的。新古典建築並不局限在英、法兩國,它遍及整個歐洲大陸,甚至從遙遠的北美也可以發現它的身影。
▋范布勒:建築師與喜劇作家
John Vanbrugh(英國1664-1726)
有許多多才多藝的建築師,他們在從事建築活動之外,往往還在其他領域卓有建樹,約翰•范布勒也不例外。他既是一位優秀的建築師,也是一位頗受歡迎的喜劇作家。
范布勒於1664年1月24日出生於倫敦。他的父親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商人,范布勒出生不久,他們全家從倫敦遷到了賈斯特。范布勒從小在賈斯特的學校就讀,19歲時留學法國。兩年後,范布勒參加了軍隊,1690年秋天因為間諜罪被法國政府逮捕。1692年2月,范布勒被關入巴士底監獄。他在獄中的時期,開始了戲劇創作,朋友們都非常納悶,他怎麼在那個嚴酷的監獄中寫出喜劇作品的。范布勒最終被釋放,和許多曾被關在巴士底的英國軍官一樣,他在回國時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作為一位戲劇作家,范布勒寫下了多部劇本。1696年在倫敦皇家劇院上演的《西伯的最後一次愛戀》為范布勒贏得了肯定,人們稱這個劇本創造了「舞臺史上最佳的一個花花公子形象」。但范布勒的劇作也受到了猛烈的攻擊,批評者認為這些作品所表現的主題非常不道德。范布勒的其他戲劇作品還有《陰謀》、《背叛的朋友》等。
范布勒走向建築界其實是受了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由於那時在英國還沒有特別專業的建築訓練,建築師並不是一個特別專門的職業,一些貴族和有錢人在修建自家宅院的時候往往也參與到建築設計中,有一部分人由此發現了建築的樂趣從而開始做起專業的建築師來。范布勒的朋友霍克斯莫,也是影響他進入建築領域的關鍵之一,霍克斯莫曾經做過建築師雷恩的
助手。在這位朋友的慫恿之下,范布勒在1699年成為卡雷爾勳爵的私人建築師。
約克郡的霍華德城堡是范布勒的第一件建築作品。他試圖將法國17世紀凡爾賽宮的氣勢引入到英國莊園中來,同時還要兼顧這些英國貴族對於舒適生活的要求。霍華德城堡酷似凡爾賽宮的平面佈局,主建築兩翼張開,前面是一片方形廣場。內庭院中有馬房和廚房等附屬建築。城堡長200多公尺,寬約為130公尺,建築物中央圓頂的高度達到了70多公尺。建築物的中心樓擁有一個巨大的圓頂大廳,中心樓的一側是一座擁有20個穿廊大廳的大樓,另一側的樓房也具有同樣宏大的規模。
霍華德城堡顯示出了范布勒的建築風格,他特別喜歡宏偉壯麗的氣勢,他設計的建築體積巨大,比例粗獷,外表厚重。范布勒一舉成為領導英國巴洛克風格的別墅建築師。
范布勒另一座有代表性的建築是布雷尼姆宮。這座建築是英國國王賜給著名將軍約翰•邱吉爾的官邸。1704年8月13日,他在巴伐利亞打敗了路易十四的軍隊。為了嘉獎他的功勳,國王封他為馬爾伯勒公爵,並將這座府邸賜給了他。
年代 6
現代主義前期(Modernism)
19 世紀~20 世紀
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革命的思潮席捲整個歐洲,人類開始走向現代化的社會。隨著新的建築材料、結構技術及施工方法的出現,西方建築的傳統形制和美學價值發生極大的轉變,建築設計的核心價值,從追求官能美感,轉變成更加看重技術與功能。現代主義建築正是在這種思潮下萌生,並隨之成為建築界主流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在發展初期,出現許多的藝術派別,例如,新工藝美術、新藝術運動、維也納分離學派、表現主義等。19世紀後50年,現代主義建築發展更加活絡。1928年,以科比意為代表的幾十名新派建築師在瑞士成立了「國際現代建築協會」。他們致力於研究建築的工業化、最低限度的生活空間、高層和多層居住空間以及社區的規劃和城市建設等問題。
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在歐洲漸趨成熟之後,也逐步擴展至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中心從歐洲轉移到美國,開始了國際化階段,密斯的「少就是多」原則逐漸成為建築界新寵,以基礎結構出發,強調簡單、明確,可說極簡主義的濫觴。這時期,同時也出現了粗獷主義、典雅主義、有機建築、功能主義等後現代主義支派。
年代 7
現代主義後期(Post Modernism)
20 世紀末
現代主義的發展使得「建築師」這一職業本身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建築業同樣開始遵循資本主義經濟的運作模式,許多建築都是通過招標的方式來選擇經濟實用的方案。建築師逐漸成為這一競爭機制中的自由職業。
現代化的發展深刻影響著城市居民的生活,人們更加注重居室的舒適性,而現代化同時又使得人們的生活產生異化,人們更加嚮往曾經擁有的自然與個性,這同樣表現在對建築的追求中,建築師們通過建築形式的不斷革新來為人們尋求新的生活空間。
國際式建築大一統的格局在20世紀70年代後被打破了,所謂的「後現代主義建築」浮出水面,西方建築界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格局。建築師們開始採用被國際式建築所摒棄的西方傳統建築的裝飾元素,他們更加重視建築對人心理的影響,主張以裝飾手法來豐富建築的視覺效果。不過,建築師們遵循的設計核心仍然是屬於現代主義的,只不過他們給現代主義建築披上了一件裝飾的外衣。
《從古典到後現代:桂冠建築師與世界經典建築》
內文預覽
年代 1
希臘羅馬時期(Hellenic and Romanico)
前 5 世紀~13 世紀
古希臘文明是西方建築藝術的源頭,特別是在「古典時期」的100多年中,雅典等地湧現出了一大批建築傑作,其中以雅典衛城建築群為代表。這些建築比例勻稱、莊嚴優美,它們所呈現出的完美與和諧令後人嘆服。雖然我們對於這一時期建築師的資料知之甚少,不過從這些輝煌的建築中,我們依然可以想像得到其間的建築師們卓越的藝術創造才能。
西元前1世紀,羅馬人在吞併了希臘之後,開始進行大規...
作者序
序 言 序
建築是藝術發展的搖籃
如果說建築是一部由石頭寫成的歷史,那麼建築師就是這部恢宏巨著的書寫者。
在遠古時期,所謂的「建築」只是人類遮風擋雨的藏身處,當時人類處在「穴居」、「巢居」的時代,嚴格定義來講,不算有人工建築,當然更不會有所謂的「建築師」。
關於專門建築師出現的早期紀錄,出現在兩河流域。隨著生產和文化的發展,這裡的統治者出於現實享樂和宗教祭祀的需求,開始不遺餘力地進行宮殿和神廟的建設。
這些貴族們不僅僅是工匠勞工的督促者,他們自己也往往會參與設計,並進行實地的指導,這些行為使他們無意中扮演了「建築師」的角色。在許多歷史遺跡石刻中,我可以看到公元前30世紀左右,拉迦什國王頭頂著一籃磚頭參加神廟奠基儀式的場景,而公元前23世紀時拉迦什國王古蒂埃的雕像,就是一個膝蓋上放著建築圖的建築師。
在古巴比倫王國的漢摩拉比法典中有明確的規定︰建築師有權在建築活動中取得規定的報酬,但如果他建造的房屋坍塌壓死房屋主人,那建築師本人就得抵命;如果壓死的是房主的兒子,那建築師就得賠上自己兒子的性命。這段文字說明,建築活動在當時人們生活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份量。
我們在這本書中主要討論的是西方世界的建築和建築師。作為西方文化的搖籃,古希臘光輝燦爛的建築藝術同樣是西方建築的直接源流,今天西方語言中的「建築師」(architect)一詞,就是來自古希臘語,古希臘人把建築師稱為architecton。它在希臘語中同時還有「創造者」的意思。在希臘人看來,建築是所有造型藝術的源頭,建築師不僅僅建造了建築本身,他們同時還為人們創造了美的典範。
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建築師都是在人類的營造活動相當發達之後才出現的。有鑒於此,我們編選了西方各個歷史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師,介紹他們的人生歷程和主要建築成就,並配以精美的圖片,讓人們確切地瞭解建築師們的真實故事。當然,我們還希望能夠在對建築師的描述中,向人們呈現出西方建築歷史的發展脈絡,使讀者了解建築風格的傳承與轉變,更可以從中看見人類如何實現夢想、創造奇蹟。
序 言 序
建築是藝術發展的搖籃
如果說建築是一部由石頭寫成的歷史,那麼建築師就是這部恢宏巨著的書寫者。
在遠古時期,所謂的「建築」只是人類遮風擋雨的藏身處,當時人類處在「穴居」、「巢居」的時代,嚴格定義來講,不算有人工建築,當然更不會有所謂的「建築師」。
關於專門建築師出現的早期紀錄,出現在兩河流域。隨著生產和文化的發展,這裡的統治者出於現實享樂和宗教祭祀的需求,開始不遺餘力地進行宮殿和神廟的建設。
這些貴族們不僅僅是工匠勞工的督促者,他們自己也往往會參與設計,並進行實地的指...
目錄
年代1. 希臘羅馬時期(Hellenic and Romanico)
卡利克拉特(Callicrat)──希臘古典時期建築的開拓者
伊克蒂諾(Iktino)──打造雅典娜的帕特農神廟
皮泰歐(Pytheos)──衛城建築群優雅的完成者
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建築十書》建築聖經撰文者
喬托(Giotto di Bondone)──義大利第一個名畫家與建築師
年代2. 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
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叱吒建築史的圓頂天才
阿伯提(Leon Battista Alberti)──影響深遠的建築理論家
多納托.布拉曼帖(Donato Bramante)──復興古代希臘、羅馬建築的第一人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文藝復興全能巨匠第一人
帕拉迪歐(Andrea Palladio)──他創造了帕拉迪歐母題
胡安.艾雷拉(Juan de Herrera)──埃爾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
英尼格.瓊斯(Inigo Jones)──英國建築師的鼻祖
年代3. 巴洛克及洛可可時期(Baroque and Rococo)
貝爾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巴洛克藝術的首席代表
波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緊張狂躁的建築大師
瓜里尼(Guarino Guarini)──以數學為基礎來設計建築
諾伊曼(Balthasar Neumann)──纖柔自由的洛可可建築大師
年代4. 古典主義時期(Classicism)
勒沃(Louis Le Vau)──法國古典主義中興者
克里斯多夫.雷恩(Christopher Wren)──建築界中的莎士比亞
孟薩(Jules Hardouin Mansart)──巴洛克和古典主義集大成者
年代5. 新古典主義時期(New Classicism)
加布里埃爾(Ange-Jacques Gabriel)──繼承法國優雅傳統
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將東方風帶進英國庭園
羅伯特.亞當(Robert Adam)──新古典主義風格代表
勒杜(Claude-Nicolas Ledoux)──大革命理想建築師
丹斯(George Dance)──創造神秘光線的建築詩人
托恩(Konstantin Thon Thurn)──克里姆林宮設計者
年代6. 現代主義前期(Modernism)
艾菲爾(Gustave Eiffel)──巴黎鐵塔建造者
華格納(Otto Wagner)──維也納分離學派大師
高第(Antoni Gaudi)──舞動上帝色彩的建築師
蘇利文(Louis Sullivan)──功能主義的宗師
萊特(Frank Lloyd Wright)──創造有機建築理論
魯斯(Adolf Loos)──過多裝飾是一種罪惡
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包浩斯風格宗師
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少就是多解剖建築皮骨
科比意(Le Corbusier)──20世紀新建築代言人
年代7. 現代主義後期(Post Modernism)
路易.卡恩(Louis Isadore Kahn)──建築中暗藏哲理的詩人
菲力普.強森(Philip Cortelyou Johnson)──建築中唯一的錯誤就是無聊
奧斯卡.尼梅耶(Oscar Niemeyer)──建築需要夢想,否則什麼都不會存在
丹下健三(Tange Kenzo)──建築應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貝聿銘(Ieoh Ming Pei)──用光線設計的建築魔法師
約翰.烏戎(Joern Utzon)──雪梨歌劇院的浪漫設計師
詹姆斯.史特林(James Stirling)──無拘無束地使用各種建築語彙
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建築界的畢卡索
理查.麥爾(Richard Meier)──給我白色其餘免談
漢斯.豪萊(Hans Hollein)──讓小蠟燭店大放光明
霍朗明(Norman Foster)──高科技建築代言人
安藤忠雄(Ando Tadao)──建築需要歷史的靈魂
薩哈.哈迪(Zaha Hadid)──前衛藝術風格建築師
年代1. 希臘羅馬時期(Hellenic and Romanico)
卡利克拉特(Callicrat)──希臘古典時期建築的開拓者
伊克蒂諾(Iktino)──打造雅典娜的帕特農神廟
皮泰歐(Pytheos)──衛城建築群優雅的完成者
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建築十書》建築聖經撰文者
喬托(Giotto di Bondone)──義大利第一個名畫家與建築師
年代2. 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
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叱吒建築史的圓頂天才
阿伯提(Leon Battista Alberti)──影響深遠的建築理論家
多納托.布拉曼帖(Donato Bramante)...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