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五味?五味就是:甘、酸、苦、辛、鹹!
本書就是在告訢你,要如何提高食物的鮮味?最有效的方法,則是端看五味如何去調和!
「衣食足,然後知禮儀」,當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後,飲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外,就逐漸產生和形成了與果腹關係不大的飲食禮儀制度,這才是食文化之根本。食文化的本質在於文化,而不在於果腹。本書不是烹飪之作,而是一冊飲食文化的小品,講述中國「五味」的起源和流變,講「五味」在流變中的故事趣聞。
作者簡介:
薛理勇
薛理勇,原籍福建省福清市高山鎮,1947年出生於上海。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研究員,長期從事上海史研究工作,對飲食文化亦頗多興趣,並擔任上海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其有關飲食文化的著述有《食物趣話》、《說魚道蝦》、《素食雜談》、《談瓜論果》、《點心劄記》、《五穀漫筆》、《五味調和》等。
章節試閱
古代的調味器──盉
一九九五年底,在坐落於人民廣場的上海博物館新館落成開館前夕,香港實業家何鴻章先生向上海博物館捐贈「吳王夫差盉」的儀式舉行。「吳王夫差盉」的肩上有銘文──「敔王夫差吳金鑄女子之器吉」十二字,大意是吳王夫差用禁中的銅為某女子鑄,也許這是給女兒的嫁妝。該盉「高27.8 公分(從底座到盉把),口徑11.7 公分,腹徑24.9 公分(最大處口徑)……腹的一側有一個短而曲折的龍頭流,圜底下置三個獸蹄形足,足的上部是變形獸面紋」(《上海文物博物館志》)。確實,該盉的形狀像壺,粗略計算,約可盛水一升。此類器物為什麼叫「盉」,它是派什麼用場的,還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漢語大詞典》是這樣釋文的:
盉①古代酒器。青銅製。大腹斂口,前有長流,後有鋬,有蓋,下多為三足。盛行於殷代及西周初期。王國維《說盉》:「盉乃和水於酒之器,所以節酒之厚薄者也。」郭沫若《長安縣張家坡銅器群銘文匯釋》:「金文『盉』從禾者,乃像意兼諧聲,故如《季良父盉》,字像以手持麥稈以吸酒。」一說,調五味之器。見《廣韻.平戈》。②調味。後通作「和」。
中國高度的蒸餾酒是在元朝出現的,先秦的酒為釀造酒。在中國釀酒史中,到了較晚才使用「加飯」的方法來提高酒的度數,但酒精度也不過在18 度左右,一般釀的酒在12 度左右,相當於今日的米酒、水酒、老白酒,再兌水似乎已不成酒了;而即使要兌水也不必使用這種形制的「盉」,所以古代的「盉」是用來向酒中兌水的這種說法於理不通。郭沫若以文學見長,想像力豐富,他認為「盉」是由「禾」與「皿」組成的會意字,就像人們用麥稈吸飲料,此又太想當然了。
「盉」確實是流行較早的器物。《說文解字》:「盉,調味也。從皿,禾聲。」許慎的釋文大多言簡意賅,即文字很簡短但描述很精準,如果「盉」是一種專門的器物,他一定會說「器也」或「酒器也」,但他只講「調味也」,所以「盉」的本義應該就是「調味」,調味也得使用器皿,所以「盉」才「從皿,禾聲」。段玉裁是許慎的追隨者,《說文解字注》:
調聲曰龢。調味曰盉。今則和行而龢、盉皆廢矣。部曰:「●,五味盉羹也。」調味必於器中,故從皿。古器有名盉者,因其可以盉羹而名之盉也。《廣川書跋》引《說文》:「調味器也。」沾「器」字,非。
這段釋文比較重要,我重新組織後用白話表達:調的古音同龢,《說文解字》:「龢,調也。從龠,禾聲,讀與咊(即「和」)同。」「龠」是一種用多支竹管做的樂器,就是排簫,只有每支簫的音準,吹出來的聲音才能和諧,所以,調音叫做「龢」,調味叫做「盉」。後來人們統一使用「和」字,於是「龢」與「盉」就不再用於調音和調味了。
調味必須在器皿中進行,所以盉字從皿,古代器物中有被叫做「盉」的,就是因為這種器物可以用來調味而得名的。有人引用《說文解字》時,擅自把許慎講的「調味也」改為「調味器也」,加了一個「器」字,這是不對的。看來,段玉裁也堅持認為「盉」的本義就是「調味」,只是有的器物可以用來「調味」,也被人們叫做「盉」而已。
那麼,這種調味使用的器物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它是否也該有個名稱?在本書〈說文解字中的韭〉一文中提到,韭類植物有特殊的辛味,被古人列為「五辛」之一,是重要的食品調味料,猶如今人使用大蒜頭之類作為調味料時有幾種方法,或將其切碎,或搗成蒜末,或用蒜泥做成醃製品和醬,或將其整顆醃製起來。韭類植物在古代也有這幾種使用方法,古人叫做「齏」和「菹」。
《集韻.齊韻》:「●,《說文》:『溞也。』鄭康成曰:『凡醯醬所和,細切。』一曰:禱(搗)辛物為之。或作齏、韲。」許多糧食的穎果外有殼,稻穀的殼是糠,麥子的殼叫皮,必須去掉糠或皮取裡面的「米」才能食用,古代主要使用搗的方法,就是在石地上挖一個大坑,把糧食放入「坑」中,再用木製的「杵」搗「坑」裡的糧食,使「殼」和「米」分開。但有的地方沒有石地,於是只能採巨石做一個有「坑」的石頭,它就是「臼」,古文字中寫作,它就像裡面有糧食的「坑」,而搗穀就叫「舂」,甲骨文中寫作,像一個人雙手拿杵在舂米。舂米的臼較大,如用同樣的方法搗碎很少量的調味料或藥材,就不能使用很大的臼,只能使用小的臼,這種器物現在叫做「缽」或「研缽」,而古代就叫做「齏臼」。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捷悟》中講了一個後來廣為傳頌的故事:楊修曾隨魏武帝曹操一起經過曹娥碑,碑上刻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曹操問楊修:「你知道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嗎?」楊修說:「知道。」曹操又講:「你先不要講出來,讓我想一下。」大概行走了三十里以後,曹操已猜到這八個字的意義,準備講出來,但他還是叫楊修對八個字的理解先記下來,楊修是這樣記的:
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辤(辭)。所謂「絕妙好辭」也.....
古代的調味器──盉
一九九五年底,在坐落於人民廣場的上海博物館新館落成開館前夕,香港實業家何鴻章先生向上海博物館捐贈「吳王夫差盉」的儀式舉行。「吳王夫差盉」的肩上有銘文──「敔王夫差吳金鑄女子之器吉」十二字,大意是吳王夫差用禁中的銅為某女子鑄,也許這是給女兒的嫁妝。該盉「高27.8 公分(從底座到盉把),口徑11.7 公分,腹徑24.9 公分(最大處口徑)……腹的一側有一個短而曲折的龍頭流,圜底下置三個獸蹄形足,足的上部是變形獸面紋」(《上海文物博物館志》)。確實,該盉的形狀像壺,粗略計算,約可盛水一升。此...
目錄
古代的調味器──盉
酒為五味之一
酒麴和酒糟
糟油與鹵汁
酢與醋
忽然一日天兵至,打破黃婆醋缽兒
苦鹵和食鹽
凝者為脂,釋者為膏
豆和豆油
肉醬謂之醢
三伏曬醬
豆豉的歷史
醬油和sauce
乳酪與乳腐
蜂蜜與蜂蠟
甜甜蜜蜜的──糖
辛和辣
《說文解字》中的韭
利通五臟的芥末
說「椒」
來自西域的胡椒
說「茱萸」
小茴香與大茴香
生薑與薑科香料
咖哩和鬱金
豆蔻年華說「豆蔻」
姑蘇與紫蘇的故事
丁香與雞舌香
八月桂花香
薄荷.茉莉.梔子
甜甜的甘草
鮮得來眉毛落脫的味精
古代的調味器──盉
酒為五味之一
酒麴和酒糟
糟油與鹵汁
酢與醋
忽然一日天兵至,打破黃婆醋缽兒
苦鹵和食鹽
凝者為脂,釋者為膏
豆和豆油
肉醬謂之醢
三伏曬醬
豆豉的歷史
醬油和sauce
乳酪與乳腐
蜂蜜與蜂蠟
甜甜蜜蜜的──糖
辛和辣
《說文解字》中的韭
利通五臟的芥末
說「椒」
來自西域的胡椒
說「茱萸」
小茴香與大茴香
生薑與薑科香料
咖哩和鬱金
豆蔻年華說「豆蔻」
姑蘇與紫蘇的故事
丁香與雞舌香
八月桂花香
薄荷.茉莉.梔子
甜甜的甘草
鮮得來眉毛落脫的味精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