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探討的是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及其在現階段國內高等教育環境中的落實問題。本書初版於1999年,經校訂後重出新版。
全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說明全書宗旨與分析的起點;第二章為大學通識教育提出清晰的定義與目標;第三章躍入中國文化與教育傳統,尋求傳統通識教育理念的源頭活水;第四章則在檢討當前國際學術界習見的通識教育理論之後,提出「多元文化論」作為現階段在臺灣地區推動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基礎。第五章分析當前的實際困難及其可能因應策略,第六章提出課程設計原則,並在人文、社會、生命及物理科學等四大領域中,設計若干通識教育課程。最後一章以展望前景作結,說明臺灣大學通識教育在短期內不易有快速而全面的提昇,但長遠觀之,蓬勃發展當可預期。
文末收有附錄兩篇,係作者赴美、日,考察兩國大學通識教育實施情形所完成的報告。
作者簡介:
黃俊傑
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博士。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日本關西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新加坡儒家倫理小組顧問。現任臺灣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近年獲得學術榮譽:教育部國家講座(2013-)、教育部學術獎(2011)、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通識教育終身貢獻榮譽獎」(2011)、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2010)。著有《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日譯本2014由ぺりかん社出版)、《東アジア思想交流史──中国‧日本‧台湾を中心として》(藤井倫明等譯)(東京:岩波書店,2013)、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10)、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4)、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Gö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個人首頁:http://huang.cc.ntu.edu.tw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
李亦園
1998年9月2日
黃俊傑教授最近完成他的《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大著,並將付印出版。黃教授邀我為這本新書寫序,我覺得這本書的出版,將對國內通識教育產生很大的影響,而我自己與黃教授有十多年來共同為通識教育努力的經驗,對黃先生的執著精神十分感佩,所以亟願為這一本書作推介,並致祝賀之忱。
民國72年至73年間,我與沈君山兄接受教育部的委託,組成小組委員會負責規劃設計「大學共同科目」,當時黃俊傑教授是小組成員之一,並擔任執行秘書。在近一年的規劃過程中,黃先生就已表現出他對通識教育的熱忱與理念。其後,我去清華大學創辦人文社會學院,主持通識教育學程的設計與執行,黃教授不辭辛苦常來新竹協助我,我們都一直非常感念。民國84年,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成立,我被推為首任理事長,黃先生又屈就擔任秘書長職務,擘劃各種活動,厥功至大。其後,我的任期屆滿,因研究與行政事務均忙,堅持不繼續連任,黃先生眾望所歸,被推舉為第二任理事長,本年又再度連任,任期內為學會與通識教育學界,做了許多實際的與理念上的開拓與建樹。如今,他將這些他稱為「史學研究之外的業餘經驗」累積彙集成專書,將使通識教育學界在艱苦的發展過程中,有更明確的理念架構與實踐方向可資參照,確實是應該大加慶賀之事。
黃教授本書完成於他號為「逍遙樓」的書齋,但是全書的精神卻是非常嚴肅的,毫無一點逍遙之意。在本書中黃先生首先從通識教育的涵義與目標給予釐清,並對國內通識教育的發展詳加闡述,然後分就理論與實踐兩大部份作深入而又有高瞻遠矚的詳盡論釋,每一章節極為可貴。但是最引起我共鳴的是他對傳統通識教育理念分析的部份。黃教授對傳統儒家的經典有深厚的素養,又對現代的教育趨勢有深刻的體認,所以能深深地體悟當前的通識教育不僅要借用西方教育觀念,同時也要復振傳統儒家的「全人教育」理念,才能適用於我們的文化國情。他對儒家的教育理念有這樣一段說明:
儒家式的「全人教育」更企求提昇人的境界,厚植並提昇生命的超越向度,使人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無限的意義。儒家定義的「整全的人」在多層次、多面向之間完成動態的連續體(continuum),它既是「身心連續體」(mind-body continuum),又是「個人社會連續體」(individual-societal continuum),更是「天人同構之連續體」(homo-cosmic continuum)。儒家教育理念中的「整全的人」,是一個有本源而與宇宙大化之流在精神上相往來的人。
對我來說,黃先生這樣的闡釋儒家的全人教育理念,不但與我自己所建構傳統中國「三層面和諧均衡宇宙觀」的觀念相應和,更是把儒家的教育哲學的精髓闡述到最徹底的層次。
當然,黃教授也不是一位食古不化的人,他頌揚儒家的傳統教育理念,但也沒忘記如何將這些傳統轉化用於現代,他一面辯解現代所見對儒家的批判,另一面又提出他自己所體驗到儒家理念對現代通識教育的三點重要啟示,那就是:
(一)知識內容的通貫性
(二)教學活動的互為主體性
(三)校園文化的潛移性
黃先生在這三點啟示上有精采的探討,最值得思考當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教師們深加研讀體會。
當然黃教授在本書中也不是只在理論層次上探討通識教育,在實踐的層面上他也提供不少課程設計的方案,可供各大學進行通識教育課程籌設的參考;在附錄中他並把他在美國與日本考察的實錄予以披露,也提供不少可參考的資料。總之,當前通識教育的論著雖已有不少,但是黃先生這部書既有理論又能顧及實際,既能深悟傳統又能體會出現代的啟示,又能嚴肅地辨清當代意識走向與文化傳承的長遠意義,這是一本十分難得的教育學術著作。
名人推薦:推薦序
李亦園
1998年9月2日
黃俊傑教授最近完成他的《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大著,並將付印出版。黃教授邀我為這本新書寫序,我覺得這本書的出版,將對國內通識教育產生很大的影響,而我自己與黃教授有十多年來共同為通識教育努力的經驗,對黃先生的執著精神十分感佩,所以亟願為這一本書作推介,並致祝賀之忱。
民國72年至73年間,我與沈君山兄接受教育部的委託,組成小組委員會負責規劃設計「大學共同科目」,當時黃俊傑教授是小組成員之一,並擔任執行秘書。在近一年的規劃過程中,黃先生就已表現出他對通識教...
作者序
作者序
黃俊傑
1999年1月31日
這部書所探討的是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及其在現階段國內高等教育環境中的落實問題。我在過去數年撰寫這部書的過程中,對於國內大學通識教育一直懷有一幅較為全面性的圖像。我認為,在當前國內大學校園裡,通識教育雖然已經獲得了相當的重視,但是整體而言通識教育的實踐仍充滿了荊棘:理論的貧困是第一項困境;高等教育界知識分工日趨細密化以配合資本主義之生產與再生產體系,是第二項困境;優秀師資難覓,則是第三項困境。由於國內通識教育「界」較為缺乏博厚高明可大可久的理論,所以,橫面移植國外理論或經驗者,遠多於縱面繼承自己教育傳統並創新課程者。臺灣的高等教育長期以來深受政治力與經濟力的滲透與干擾,所以,學術與教育日趨分割化,大學的系所在「專業化」的美名之下,逐漸肢解大學作為知識的統整殿堂之性質,使大學教育在大學生人格養成與世界觀的塑造上所產生的「隧道效應」日益加深,研究有成的大學教師參與通識課程教學工作之意願頗為低落。在以上所說這三種困境之下,推動大學通識教育無異於逆流游泳,用力甚多而成效有限,其悲壯可比擬於揮魯陽之戈以返落日!
但是,通識教育終究是教育工作者心靈深處「永恆的鄉愁」,教育工作者像太平洋裡的鮭魚,成長之後要奮其生命之力,返回他們原生的山間溪澗。這部書是我在這種「永恆的鄉愁」的呼喚之下,對關心大學通識教育的朋友提出來的學思心得報告。這部書的結構共分為七章,第一章說明全書宗旨與分析的起點;第二章為大學通識教育提出清晰的定義與目標;第三章躍入中國文化與教育傳統,尋求傳統通識教育理念的源頭活水;第四章則在檢討當前國際學術界習見的通識教育理論之後,提出「多元文化論」作為現階段在臺灣地區推動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基礎。第五章分析當前的實際困難及其可能的因應策略,第六章則提出課程設計原則,並在人文、社會、生命及物理科學等四大領域中,設計若干通識教育課程。最後一章則展望前景,說明大學通識教育短期內在臺灣不易有快速而全面的提昇,但就長程觀之,則蓬勃發展當可預期,所以,我們現在的努力就特別重要。畢竟,正如胡適之先生所說:「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事實上,這部書不僅是對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際,進行理性的分析而已;這部書中也交織著最近十多年來我個人的感情。這段感情必須追溯到民國72-73年(1983-1984年),當時教育部邀請八位學者組成「大學共同科目規劃研究專案小組」,小組成員是:沈君山(召集人)、李亦園(共同召集人)、孫震、章孝慈、黃堅厚、茅聲燾、董大成、黃俊傑。我兼任小組的執行秘書。這個小組以一年時間檢討當時的所謂「部訂共同必修科目」,提出許多改革構想並建議教育部重視通識教育,終於在民國73(1984)年4月5日由教育部以臺(73)高字第一一九八六號函檢送〈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要點〉,通知全國各公私立大學及獨立學院辦理開授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共四至六學分之課程。在當時威權政治的客觀環境之下,學術界要求官方適度放寬教育管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與今日狀況不可同日而語。這十多年來,臺灣經過了1987年解嚴之後,快速地走向民主化與自由化。在歷史巨變的洪流裡,臺灣的教育改革經過民間教改團體與前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推動而快速的進展,大學也逐漸取得了課程自主的空間。回顧十多年的來時路,這一段歷史確實是臺灣教育史中重要的一章。
但是,在大學教育自由化與自主化的同時,國內各大學院校卻也面臨課程設計與教學品質提昇的挑戰,其中最為重要而難度最高的就是共同及通識課程。這部書是這十多年來我個人在大學通識教育這個領域裡,在感情與理性交織中所撰寫的一部作品。書稿寫成後,承蒙李亦園院士賜序,本書初稿,曾在「傳統中國教育與現代大學通識教育系列學術研討會」(太平洋基金會與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合辦)發表,承蒙劉兆漢、劉源俊、張光正、胡俊弘、黎建球、郭重吉、朱建民、黃坤錦、陳舜芬、張則周、林孝信等許多關心通識教育的朋友,提示修訂意見,衷心感謝。我在此特別向該項研討會的兩個主辦單位致謝。我也誠懇地敬請海內外關心大學通識教育的先進與朋友,憐憫我的用心良善,寬恕我的能力不足,接納我對大學教育的關心,也讓我們共同勉勵:凡流淚播種的,必歡呼收割!
作者序
黃俊傑
1999年1月31日
這部書所探討的是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及其在現階段國內高等教育環境中的落實問題。我在過去數年撰寫這部書的過程中,對於國內大學通識教育一直懷有一幅較為全面性的圖像。我認為,在當前國內大學校園裡,通識教育雖然已經獲得了相當的重視,但是整體而言通識教育的實踐仍充滿了荊棘:理論的貧困是第一項困境;高等教育界知識分工日趨細密化以配合資本主義之生產與再生產體系,是第二項困境;優秀師資難覓,則是第三項困境。由於國內通識教育「界」較為缺乏博厚高明可大可久的理論,所以,橫面移植國外理論...
目錄
目次
新版說明
李序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大學通識教育:涵義的釐清與目標的展望
一、引言
二、當前大學教育的困境及其對應策略
三、作為教育改革策略的大學通識教育:背景與涵義
四、兩種質疑通識教育的意見及其批判
五、結語:通識教育與二十一世紀臺灣的展望
第三章 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一):傳統通識教育理念的分析
一、引言
二、中國傳統人文通識教育經驗及其啟示
三、古代儒家通識教育思想
四、道家與法家諸子的教育觀
五、中國文化經典的現代通識內涵及其教學策略:以《孟子》為例
六、結論
第四章 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二):現代通識教育理論的探索
一、引言
二、通識教育課程的三種理論
三、三種理論的潛在問題
四、新理論的提出:內涵、實踐、挑戰與回應
五、結語
第五章 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一):當前的挑戰及其因應
一、引言
二、大學通識教育的結構性問題
三、當前大學通識教育問題的歷史根源
四、結構性問題的因應:體制與心態的調整
五、歷史的困境之超越:從溝通到共識
六、結語
第六章 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二):課程設計的原則及其落實
一、引言
二、課程設計的原則及其落實(一):拓展時間的深度
三、課程設計的原則及其落實(二):加強不同領域或部門間之聯繫
四、原則的實踐
五、結語
第七章 結論
附錄一: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考察報告
一、考察計畫之背景
二、美國大學通識教育實施之概況
三、考察心得
四、具體建議
附錄二:日本大學通識教育考察報告
一、前言
二、日本通識教育實施概況
三、教養部存廢之相關問題
四、整體考察印象
五、各大學通識教育實施概況
六、各大學簡況
七、對國內大學推動通識教育之建議
八、結語
參考書目
一、中文著作
二、日文著作
三、英文著作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誌謝
目次
新版說明
李序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大學通識教育:涵義的釐清與目標的展望
一、引言
二、當前大學教育的困境及其對應策略
三、作為教育改革策略的大學通識教育:背景與涵義
四、兩種質疑通識教育的意見及其批判
五、結語:通識教育與二十一世紀臺灣的展望
第三章 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一):傳統通識教育理念的分析
一、引言
二、中國傳統人文通識教育經驗及其啟示
三、古代儒家通識教育思想
四、道家與法家諸子的教育觀
五、中國文化經典的現代通識內涵及其教學策略:以《孟子》為...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