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學校沒有分數、排名,學會團隊合作和學好數學一樣重要。
為孩子尋找一片適性的天空,只需移居宜蘭,不需移民芬蘭!
◎家長、老師、孩子共同提筆寫下十二年來辦理適性教育的歷程與心路,見證宜蘭人文國中小學的辦學成果。
◎學校的責任不在求本身的永存不朽,而是成就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開展天賦。
◎除說明學校學制、課程規劃之外,並有諸多家長與教師的心得分享以及數百張記錄孩子學習與成長的精彩照片。
你希望你的孩子懂得如何思考、解決問題、同理與感恩嗎?
且看這所公辦民營的宜蘭人文國中小如何成就每一個孩子。
【有機學校讓孩子適性成長】
一般有機體的生命意義,在於能夠藉由繁衍下一代來使物種永續生存。人文國民中小學學校有機體的生命意義,不在求學校本身的永存不朽,而是「想要照顧好每一個孩子,捕捉每一個孩子發展需求」,也就是「成就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開展天賦」。
發展以學生為學習中心的「有機體適性教育課程」,徹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多元智能的潛質,開展學生的天賦。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具有悅納自己、尊重他人、樂於學習的人文素養。
在十二年的辦學過程,人文國中小吸引許多家長從各縣市移民至宜蘭,為孩子尋求教育的桃花源,家長們與孩子在人文國中小共同成長,提筆寫下心路歷程,見證人文國中小的辦學成果,再加上教師說明課表的進化、教學與課程規劃、教學歷程……等多篇文章,《成就每一個孩子》於焉完成。這本書可以提供為孩子尋找適合教育的家長有關人文國中小正確的資訊,亦可為關心公辦民營學校的學者專家、教師與教育行政人員提供感性與理性的文獻。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143004.pdf
作者簡介:
出版單位簡介
財團法人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
本會是由認同人文適性教育核心理念的親、師,以及關心人文適性教育的社會人士捐助發起設立。依據民國九十年、一百年宜蘭縣公布「宜蘭縣屬各級學校委託私人辦理自治條例」,由第一屆承辦者「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輔導、傳承來承辦第二、三屆公辦民營人文國中小,因被定位在公立學校,致使十幾年來辦學歷程遭遇層層框架,荊棘重重而難以伸展。
民國一百零三年底實驗教育三法中央立法通過露出曙光,人文發展之各系統任務將依據《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以及《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之新法辦理,才獲得更合理、彈性的民營化辦學發展空間,才能跳脫束縛、展翅高飛,積極走向台灣教育創新經營永續發展之路。
宗旨
本會以經由教育的實踐,推廣人文適性教育的理念與精神,以促使人類精神層次的正向提昇,社會的發展積極且和諧為宗旨,依有關法令規定辦理下列業務:
1.推廣人文適性教育理念與精神
2.成立人文適性教育理念的一貫制完全學校
3.成立自主的師資培育機構
4.推展人文關懷的自然鄉土教學
5.推廣人文適性教育範疇的所有相關事務
6.建立教育與生活結合、互助和諧、關懷自然生態的有機體學校及社區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立昇(中華適性教育協會理事長)
「適性發展、熱情學習」是台灣教育的新希望。孩子要能找到自己的性向及興趣,才能「選其所適、愛其所選」。宜蘭人文中小學過去十餘年營造了孩子自主學習的空間,培育了許多真正能「適性發展」的孩子,為台灣僵化的教育制度開了另一條路,值得肯定。依據人文中小學經驗所出版的新書《成就每一個孩子》極具參考價值,或可為紛擾的十二年國教政策,提供一個有效的解決之道。
★吳毓瑩(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人文學校一點一滴累積培育人才的經驗累積,一血一汗調整步履與孩子共走,一心一淚改寫孩子成長的故事。並不是人文與大家不一樣,而是人文有這樣的勇氣,走在前面。
★林耀國(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人文國中小校友家長)
在您展讀這本書之前,以下有幾個問題想邀請您慎重的思考,如果其中有一項是否定的,就請闔上這本書,因為,這所學校可能無法滿足您的期待。
1.您是否不滿意現行的教育體制與其價值觀?
2.您是否認同成績不是衡量孩子成就的唯一指標?
3.您是否希望給孩子一個能夠發展潛能的學習環境?
4.您是否希望孩子擁有一輩子受用的能力?
5.您是否希望孩子活出自己?開創屬於自己獨特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如果以上的回答都是「是的!」,恭喜您拿到這本書,您與子女將擁有一個可以改變未來的新選擇!
★王仁甫與季芹(知名藝人、人文國中小家長)
強調適性發展的人文,讓我的孩子們愛上這裡,有效率的快樂學習更符合我們希望給孩子們的學習情境,比起課業,我們更重視孩子的人格發展與品德教育。有記者問:「是否有感受到城鄉的差距?」,我們回答:「完全沒有!人文的教師不只是教導他們學習,更給了他們滿滿的愛、關心與陪伴,當在孩子們犯錯或有衝突時,也給予溫和而堅定的引導與正確的人際溝通方式, 我的孩子們每天在學校都好快樂。人文行動學習與宜蘭的好山好水,反而讓我們擁有更多,重要的是,適合的教育模式,能激起孩子們學習熱情勝過一切,所以即使城鄉有差距,對我們來說也不重要了,因為人文滿足了孩子們的學習需求。」
【縣長序】■林聰賢(宜蘭縣縣長)
實驗教育在宜蘭
宜蘭縣推動實驗教育已逾十三年,前中央政府公布「公立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鼓勵民間參與學校經營。財團法人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結合家長與教師,將經營本縣公辦民營學校──人文國中小之經驗與心得,出版《成就每一個孩子》一書,正可作為家長與熱心參與辦學者,為孩子尋找與營造適性教育的環境之重要參考。
【董事長序】■文超順(第三屆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讓每一位孩子天賦自由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三日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出版《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文中有四次談到學校公辦民營;中央政府於一九九九年制定教育基本法及修正的國民教育法均規定政府得將公立學校委託私人辦理,於是宜蘭縣政府於二○○一年遵循開放改革教育的風氣,制訂「宜蘭縣屬國民中小學委託私人辦理自治條例」,並於二○○二年開全國風氣之先,成立慈心華德福國民小學及人文國民小學二所公辦民營學校。二○一一年宜蘭縣政府為了將民營學校延伸至高中階段,特將原自治條例修正為「宜蘭縣屬各級學校委託私人辦理自治條例」,其中第四條第二項規定:「特許模式、部分補助模式高中實驗教育方案,得委由現有既存之受委託經營學校辦理之。」即可看出端倪,惜自治條例修正迄今,宜蘭縣政府未能完成原有之企圖心。
公辦民營學校首重辦學理念、學習方法與教學內容的革新,人文國中小以適性教育為辦學理念,將每一位學生視為獨立的學習個體,因此依學生的發展任務、學習特性、性向、資質……等安排學習內容與方法,此種作法發展至極致,每位學生將會有個人的學習課表(在人文行動高中即是如此),是故學校呈現非常多有別於公立國中小措施,如混齡學習、班群教學、質性評量……等。在十二年的辦學過程,人文國中小吸引許多家長從各縣市移民至宜蘭,為孩子尋求教育的桃花源,家長們與孩子在人文國中小共同成長,提筆寫下心路歷程,見證人文國中小的辦學成果,再加上教師說明課表的進化、教學與課程規劃、教學歷程……等多篇文章,《成就每一個孩子:人文──開展天賦的有機體學校》於焉完成。這本書可以提供為孩子尋找適合教育的家長有關人文國中小正確的資訊,亦可為關心公辦民營學校的學者專家、教師與教育行政人員提供感性與理性的文獻。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的天賦不同,所需要的教育自然不盡相同,一般學校的班級教學當然無法滿足每位學生的需求;書中家長撰文〈我們一定是走在一條對的路上〉表明對「適性教育」的認同。人文國中小家長會與財團法人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期望藉由本書能讓關心孩子教育的民眾瞭解,唯有宜蘭縣人文國中小能讓每一位孩子天賦自由,開創璀璨的人生。
【創辦人序】■楊文貴(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適性教育」是什麼?
如果,學校的課程是根據國家課程綱要來設計,
那麼,這學校要落實「適性教育」,挑戰會很大!
如果,學校的課程目標在完成全部七大領域的學習,
那麼,這學校就會有一些學生,無法享受「適性教育」!
如果,學校的教學,是根據課綱所訂能力指標來進行,
那麼,這學校就會有不少學生,無法享受「適性教育」!
如果,學校的教學,是根據坊間編印的教科書來進行,
那麼,這學校就會有很多學生,無法享受「適性教育」!
如果,學校的目標,在提升學生參加現行以紙筆測驗為主的考試能力,
那麼,這學校就可能只有極其少數的幾位同學,能真正享受到「適性教育」!
可見,上面的這些「如果」,看來不會是真正的「適性教育」!
那麼,「適性教育」是什麼?
前一陣子,人文國中小的教師指定閱讀書名叫《最夯的學校》,作者介紹了美國當前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一種稱為學業成就信念(Academic Achievement Discourse),另一種稱為人類發展信念(Human Development Discourse)。前者透過「帶好每個孩子」(No Child Left Behind)的法規,正主導了公立學校的場域。而後者,則在少數公私立學校及特許學校找到蹤跡。
回顧國內國民中小學的狀況也很類似,絕大多數學校以完成部頒課程綱要為目標,同樣經由「帶好每個孩子」的訴求,期待每一位國中畢業的學生,都能達到各領域的能力指標,甚至,政府還編列相當經費,大力推動「補救教學」。要那些沒有跟上進度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補學」,以便跟上班級的進度。結果是,孩子的時間並沒有因為個人的天賦不同而放在真正適合的學習上,這樣,能算「適性教育」嗎?
那麼,什麼是「適性教育」?
美國知名雜誌《Yes!》期刊,二○一四年春季號以「教育反叛(Education Uprising)」為主題,封面上印著這麼一句話:「『帶好每個孩子』法案的立法者說:『我錯了』(Creator of No Child Left Behind:"I Was Wrong")」。在內文第四十五頁處,這位立法者Diane Ravitch說到:「我決定要用我的餘生,來補救我做錯的事。」
請問,這個法案,錯在那裡?
另一個美國知名網站「優質學校(Great Schools)」的編輯群在一篇題目為〈『帶好每個孩子法案』對你孩子的意義是什麼?(What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law means for your child)〉的文章中用了最精簡的評論:「單一尺寸套用所有人(one–size-fits-all)。」根據上面這些論述,可以得出一個判定「適性教育」的通則:凡是期望所有學生達到相同水準(即使宣稱「基本」或「最低」)表現的教育,都不是「適性教育」。因此,筆者作了最大膽的結論──目前,在台灣,全部的私立國中小都無法真正落實「適性教育」,所能做的,頂多就是優質的「適性教學」。換句話說,這類學校在九年一貫課綱的規範下,只能在固定教學目標的課堂上,運用適性分組等方式,努力去提高學生學習成果,很難談得上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訂定適合其個別天賦的「適性教育」目標。
那麼,什麼樣的學校,才能真正推動「適性教育」?
宜蘭縣頭城鎮的人文國小、人文國中小,曾經在不同階段,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及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接受縣府委託辦理實驗性教育。將近十三年的期間,因為政府的主事者與基金會的主事者不同,學校經營的面向有許多不同。但是,整體而言,由於公辦民營在體制上,提供了課程鬆綁的莫大空間,這所學校切切實實推動了許多較接近「適性教育」的措施。這本書,就在描寫其中的一些事實,若您願意讀完它,應該會比較清楚什麼是「適性教育」了,祝福您!
【執行長序】■蔡珀玩(第二、三、四屆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董事,第三屆執行長)
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同步成長
首先要感謝人文國中小家長會會長王惠敏與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林怡伶董事,極力促成此書的編輯出版,讓基金會有機會與家長會共同發行此書。基金會從一○三年陸續發行由陳清枝老師執筆的兩本書《九股山下的傳奇》和《適性教育在人文》,緊接著就是與家長會合著此書,在在留取了人文十二年來的辦學精神與歷史,更可貴的是看見了家長高度的參與與學習,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同步成長。
民國九十五年我帶著三個孩子離開家鄉,選擇了頭城人文國中小銜接國中部教育。一路走來荊棘重重、艱辛萬分。但不同的是人文國中小是採公辦民營的特許模式辦學,相較於非學校型態,當然家長的負擔降低非常的多。再此需要感謝宜蘭縣政府,對於教育的前瞻性及對公辦民營教育的開創與實施。人文十二年的發展期間,從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教育團體紛紛來訪,絡繹不絕!宜蘭縣成為了台灣教育改革的火車頭,帶領著台灣教育往前衝!
我投入另類教育的志工行列至今已有十五年了的歲月了,陪伴三個孩子在此環境中接受教育並長大成人。對於教育下一代的使命,我盡心盡力責無旁貸。期待台灣教育在公辦民營法通過後,能產出更多輝煌璀璨的教育場域提供給我們下一代,讓台灣教育有更多元的選擇。
感謝共同為教育改革奮鬥的夥伴們!感恩有大家,繼續為下一代的教育而努力吧!
【家長會長序】■王惠敏(人文國中小家長會長)
一條真正以孩子為中心的路
十二年前,我們懵懵懂懂進入人文,當時的人文正值草創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回想當時的我,是焦慮、不信任、恐慌和擔心,總總負面的想法一直出現。當時心想再這樣下去,孩子的未來一定會完蛋,所以急忙找老師談,找校長談,找家長談,卻忘了找孩子談。
當孩子跟我說:「媽媽,你這麼擔心,那你當初為何要讓我唸人文呢?」孩子說:「我在人文學到了如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同理與感恩,你覺得不對嗎?難道你覺得,到一般體制內學校,每天跟著老師上課,我就會懂這些嗎?」這就是人文。在人文,我的孩子,學會去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而我,因為孩子在人文,也被孩子教會,要聽自己內在的聲音。
這本書扎扎實實紀錄人文十二年來的歷程,您可以看到人文適性教育的核心為何,也能讀到家長陪伴孩子的成長喜悅,我們很想與您們分享,在傳統教育的框架下,有一群人在宜蘭的頭城,走出一條真正以孩子為中心的路。
如今這條路,依然走得很艱辛,雖然我們知道人文適性教育並不見得適合所有孩子們,雖然我們知道現在的人文確實還有很大進步的空間,但是為了孩子們,我們願意再努力一些些,因為我們深信,人文確實有其存在的必要與價值,而且相信在未來會更需要。
感謝所有為此書努力和寫稿的家長、老師,有你們的付出,我們才能將愛和善念傳播開來,將人文優質的教育理念,讓更多的人了解,分享給更多關心教育的家長和老師。
【人文家長序】■吳祥輝(知名旅遊作家、資深媒體與策略專家、人文國中小校友家長)
「學習」是二十一世紀正在發生的事
頂著「拒絕聯考」的萬丈光芒,在人眼中往往是行去地獄,或是直奔天堂。我總盡最大的可能,和學校保持最不公開的最大距離。避免校長老師有受魔鬼引誘之虞,誤人寶貝子弟,飽受非議甚至客訴檢舉,壞了升遷大計。當我出現在學校,通常表示我的某個兒子,讓老師自覺不太有解決疑難雜症的能力。
台灣的教育體制,我們笑笑說。從教育部起算,部長一,國教司或高教司長二,科長三,中央政策下到地方,縣市長四,教育局處長五,科長六,校長七,主任八,老師九。九等體制。從人看,部長不見得比老師優秀。從事看,一個老師縱有上帝之明,她或他的建議要爬到部長那裡做成決策,恐怕我已經從台灣飛進火星旅行,安然回到家裡,泡完澡,正在吃火星沒賣的泡麵。
事實告訴我們,台灣的教育只培養得出沒肩膀或小肩膀的教育部長。那麼,體制得向上延伸。教育部長三,行政院長二,總統一;女老師就是十一姨,男老師是十一哥。聽起來很可愛,還是很恐怖?
事實又告訴我們第二件事,台灣的教育只培養得出沒有肩膀或小肩膀的總統和行政院長。我們的教育體制不就是連十一級都算不上?不是沒進步,只是放大原地打轉的框框。民主政治不仰賴任何領袖的英明,公民信賴的是一種比較合理和合宜的體制。民主相信,一個人再有能力,也比不上公眾智慧。「教育斷頭」才是台灣教育改革最重要的開始。
教育部不該是教育政策和教育資源分配的決策和指揮總司令部。那麼長的官僚層級,在這扁平化的新世界,絕對不適合變化快速的教育大業。教育決策權和指揮權應當下放到地方。中央的教育部只需成為教育研究中心,教育資訊探勘中心,從上級長官變成顧問角色。教育部還應當改名稱,「教育」早已經是個落伍反動的名詞。二十世紀闖下人類前所未見的大禍的,就是國民教育最成功的德國和亞洲國民教育的先進國日本。「教育」是種階級語詞,「教育」是洗腦控制。「學習」才是二十一世紀正在發生的事。
我喜歡學校,當學校是個選擇,讀到大學、碩士、博士比較幸福,這是指從享用納稅人血汗的角度;只讀完高中,可能代表不幸,也可能代表比較有成就。同樣的學校學習歷程,有人十二年就發現自我,有人得花加倍的時間讀完博士,對自己還不一定認識。學校該是種選擇,人生和人性就是如此,被迫或隨波逐流總有一天會深覺遺憾的。選擇比不選擇難很多,事關個人的性向,價值觀,人生目標,企畫力和執行力。培養孩子「選擇」的重要,是「適性」的一種解釋。
台灣的教育沒「斷頭」重練之前,學齡孩子和家長只好自謀生活。「人文」提供一個學習的「中途之家」或「出口」或「實驗場」或「幸福校園」,或只是另一種不壞的選擇,就是「做好事」。我和「人文」的緣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基本認知。更簡單地說,不迷戀明星學校,是我和「人文」其他家長以及學生的共同信仰或只是一時的交集。
明星學校的存廢是台灣教改的指標。既然是十二年國教,國教就是免試和免費,除非是私立學校,任何改革的政策和理由,都不該違背這個基本原則。明星高中不死,台灣教育就不得自由。現在的明星高中是不公平競爭下的產物,把成績好的分發到某個學校,這些學校繼續保持升學成績好,並不能證明任何事。要看升學的教學績效,也只有通過學區入學,才能真正檢驗。
明星高中是「不公平競爭」,更是最惡質的「不公平競爭」。根據分數分發學校是不公平的因,再根據學校的差異分配不公平的教育資源,就是不公平競爭的惡循環。「不公平競爭」竟然能成為台灣主流教育的價值追求,這國家從總統,行政院長,教育部長,校長,老師,家長一串人肉肉粽全是「不公平競爭」的惡幫兇。
「教育斷頭」「明星高中」是我觀察台灣教育改革成敗的兩個優先指標。在這兩個指標沒有正面落實之前,「人文」的日子還會繼續在艱難中求進步。作為「人文」的一位前家長,所能付出的,永遠是祝福大於支持。笑一個囉。
註:建議延伸閱讀吳祥輝著:《我是被老師教壞的:我最感謝的一所學校》。
■陳安儀( 知名親職作家、資深媒體人、人文國中小家長)
讓孩子擁有寬廣、自在的人生
帶著一雙兒女,從台北「島內移民」到宜蘭頭城,轉入「人文國中小」就讀,已經將近一年的時光了。
眼看著當初因為體制內僵化的教育而遍體鱗傷的女兒,只不過歷經短短一年的時間,便因為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方式和環境,蛻變出完全不一樣的面貌,我真是百感交集。一年之前,每天睡眠不足、從起床開始就神經緊繃的女兒,每天活在背誦計算、寫參考書、大考小考之中。晚上常常苦讀到半夜,拿回的卻是滿江紅的成績單。那一陣子,她顰眉蹙頞,半夜常常囈語;她不再有時間彈琴、畫畫、寫作、閱讀,每天放學,我只要端詳她的表情,就可以猜出當天她考卷的分數。
我一面心疼女兒,一方面也感到疑惑:莘莘學子所學為何?教育真正的目的為何?當我們熟記的知識,用一根手指就可以在網路找到幾千萬筆資料時,我們大腦的主要功能還要用來「記憶」嗎?當我已經明顯看到女兒的天賦在美術、音樂的時候,她卻為了要應付考試、拿到學歷,放棄所愛,去和數學物理化學糾纏搏鬥……這樣的「教育」,真的是對的嗎?
感謝本書的召集人怡伶和家長會長惠敏,她們在我最徬徨無助的時候,邀請我來參觀「人文」,讓我看到現代教育的一絲曙光;讓我領會,原來「教育」可以有另一種不同的步調與方式;也讓我的女兒,拾回青春該有的自信、開朗,並且在人文「天賦教育」的理念下,迎向成熟、獨立、自主的人生。
除了感謝「人文」這個大家庭,我同時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夠聽聽孩子們的聲音、看看不一樣的教學,讓台灣的國民教育能夠脫離僵化的體制,讓「史地國英數理化」不再只是死知識,而能真正落實到生活當中 ; 讓在成績裡苦苦掙扎的孩子,能夠擁有更寬廣、自在的人生。
這一年來,我每天都要回答:「人文」倒底是什麼樣的學校?沒有課本,老師怎麼上課?沒有功課,孩子怎麼學習?沒有考試,師長怎麼監督?……之類的問題。此外,「人文」是一間什麼樣的學校?會不會很貴?跟華德福有什麼不同?「人文」有沒有高中?以後要怎麼升學?
種種的疑問,讀過本書之後,你都會得到一個很清楚的解答。
這本書很清楚的介紹了人文的歷史、脈絡、教學理想與教學系統,相信家長閱讀之後,將更了解什麼是人文所執行的「適性教育」。
■陳迪智(聯合報教育事業部總經理、人文國中小家長)
學習可以不再苦澀
這是一本屬於人文國中小所有親師共同記憶的創作,其中點點滴滴描繪拼湊出的,就是一個家長心中最真實的未來教育理想國,讓孩子們能夠在一個沒被考試制度綁架、開放自主的環境裡,找到最原始的好奇心與學習動力,發展出能夠一輩子倚賴的創造力。
現今台灣的教育制度是一個被考試文化與菁英教育所扭曲的產物,測驗與評量原應該是為了輔助教學而設計的,用來診斷與調整學生的學習發展,而非主導學生學習的策略,但今日孩子家長們的焦點,卻都在量尺與標示上打轉。表面上看起來,人文國中小的學生們似乎是傳統教育制度反叛者,事實上,正是因為這些有勇氣的家長們,看到現在的教育已經無法有效且適性地幫助我們的孩子,在面對未來未知世界時,養成賴以生存的關鍵能力,以至於決定放棄以考試領導學習的枷鎖桎梏,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對於自己學習的自覺與自決,相信這些孩子將會有更多的自信與能力,來面對千變萬化的未來。我們稱呼這樣的學校是體制外的學校,但如果學校教育本來就應該是這樣,那又怎還會需要區分體制內或外?
我在聯合報教育事業部工作,從媒體的角度看到許多國家發展翻轉教育的反省,我也從實際推動閱讀素養、創造力、合作力、表達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經驗中,深深感受到人文這群孩子的幸福,更要為這些勇氣十足的家長們喝采。書中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掙扎與猶豫,以及所記錄下孩子們的成長與轉變,從素人媽媽寫手的筆尖流出、娓娓道來,會讓所有身為父母的讀者們身歷其境與感同身受。這本書的出版,不僅是學校發展的印記,也將是未來孩子們最棒的畢業禮物!
名人推薦:★王立昇(中華適性教育協會理事長)
「適性發展、熱情學習」是台灣教育的新希望。孩子要能找到自己的性向及興趣,才能「選其所適、愛其所選」。宜蘭人文中小學過去十餘年營造了孩子自主學習的空間,培育了許多真正能「適性發展」的孩子,為台灣僵化的教育制度開了另一條路,值得肯定。依據人文中小學經驗所出版的新書《成就每一個孩子》極具參考價值,或可為紛擾的十二年國教政策,提供一個有效的解決之道。
★吳毓瑩(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人文學校一點一滴累積培育人才的經驗累積,一血一汗...
章節試閱
適性教育的理念
人文有機農法(有機體學校)
一般有機體的生命意義,在於能夠藉由繁衍下一代來使物種永續生存。人文國中小學校有機體的生命意義,不在求學校本身的永存不朽,而是「想要照顧好每一個孩子,捕捉每一個孩子發展需求」,也就是「成就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開展天賦」。
讓每一個人文照顧過的孩子,都能夠具有悅納自己、尊重他人、樂於學習的人文素養。這是人文學校有機體與一般有機體的唯一不同。但若將有機體的概念擴大為教育有機體,那麼此教育有機體的生命意義是:讓合於教育本質的教育繁衍永續,那就與一般有機體的概念相同了。
人文教育專業展現在對孩子的尊重、接納與欣賞,在使孩子有健全心智的基礎下,幫助孩子發掘出他們的潛質、興趣與能力。為了達成這樣合於教育本質的教育,使學校硬體設施具豐富化、開放性、發展性與相互支援性;彈性地持續進行組織再造;採用了後現代的課程觀進行課程實踐;以各式精神標竿來貫串學校各單位的運作。
這些造就了有機體化雛形,使在學校經營上,展現出有別於一般學校之創新性,具有適應、功能分化、偵測、成長、發展、回饋、相互支援、擁有整體利益、意識神經、自主神經系統的有機體特質。
這樣逐步建構出有機體學校的創新經營模式,就學校有機體的回饋系統得知,我們還沒有完全達成「成就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這個目的,但正接近中。因此,樂意將我們的經驗分享出來,讓更多的學校成為有機體學校,習得有機體主動偵測外界環境的變化、做出調適的能力,成為能生存的「適者」,嘉惠更多的莘莘學子。
創辦人分享/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楊文貴
從「適性教育學校」到「人類發展任務型學校」
民國九十二年八月一日,筆者在佛光山星雲大師的邀請下,從台北教育大學借調到公辦民營的宜蘭縣頭城鎮人文國小,擔任校長。雖然接手經營學校的過程有些曲折,幸運地因為得到了許多的助力,讓筆者可以藉著公辦民營的課程鬆綁,解構了九年一貫課綱由上往下對每位國中小學生學習出路的規範,讓學校的教學措施,拉回到教育的本質──為開展學生的天賦,引導學生因應未來社會而努力。
公辦民營,人文國中小有了機會,實施適性教育
感謝宜蘭縣政府的信賴,將近十二年期間,筆者所推動「讓孩子教你來教他(她)」的「適性教育」,轉化成許多和主流學校不同的教育措施,都能有機會在人文國中小的現場落實。具體的事蹟,除了一些關心的媒體有所報導外,清枝老師最近兩本著作以及本書的出版,也都在介紹這些可貴的經驗。
可惜,受限於筆者的能力和精力,在過度急速推動人文適性教育模式的過程中,學校內部曾發生重大的「適性教育與適性教學」之爭。紛擾不斷,著實影響到學校的穩定。筆者因此體悟到:因為「適性教育」的定義言人人殊,若未能訂定更具體的執行內涵,僅僅在理念上看似相同,恐怕就會有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結果。
同樣要「帶好每個學生」,卻有不同教育哲學觀
例如,同樣宣稱要「帶好每一個孩子」,若是其背後的哲學觀在推動「學業成就信念」,那麼,帶好每位學生的標準是「要求每位學生都能達到相同的學業成就水平」。因此,學校必須提供統一的教材和公平的評鑑,以確認學生被完全「帶好」;如果有學生達不到標準,則需要透過補救教學之類的措施,努力把這些孩子的學業成就「拉上來」。
相反的,若是採用以「人類發展信念」為立場的教育,那麼,帶好每位學生的標準,則在學生的個別化是否得到關注?個人的天賦能否充分發展?因此,學校必須努力安排多元化的學習環境,讓不同特質的學生,有機會接受接近自己天賦的教育,同時,運用多元的評鑑方式,來確認每一個孩子是否真的能順著自己的發展特性而被「帶好」?
適性教育內涵岐義太大,造成學校動盪
事實上,人文國中小這幾年也確實面對類似的困境。最具體的例子就是,有一些教師和家長雖然認同本校「帶好每一個學生」的理念,也喜歡本校活潑多元的混齡班群及主題課程,卻因為學校沒有提供看似「學科」的課程,而擔心學生的「基本能力」或「學科能力」不足,將來無法與主流學校的學生競爭。殊不知,本校採用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強調經驗是建構個人知能的基礎,因此,主流學校所用的「教科書」,已請老師們努力轉化成主題課程,其目的在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並藉此啟迪學生的多元智能。只是部分過去專精於學科領域教學的教師和重視所謂系統性知識的家長們,一時之間難以相信:主題式教學及生活化學習經驗,是可以轉化成基本學科能力的。
具體來說,在現場的每位教師和家長,理論上應該都是認同「適性教育」,才會進入這個場域,但有部分老師和家長在認同適性教育的情況下,卻又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跟上主流學校的學習成就,尤其當學生進入國中階段,面臨升學壓力時,這些老師和家長們開始擔心孩子若沒有相對的應考能力,一定會影響到他或她的升學機會,因而開始要求學校更系統性的提供可以應考的學科教學。
但是,對於公辦民營人文國中小的受託單位: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而言,承辦這一所學校,是在政府鼓勵私人興學的前提下,為推動基金會的理念而投入人力財力的。因而,對於學校的經營堅持其專屬的教育理念,也是落實與政府訂定契約的基本責任。就像,另一所公辦民營學校之受託單位──人智學基金會一樣,該會所推動的正是華德福的教育理念。回顧十餘來,共同在宜蘭推動公辦民營的教育工作,人文國中小有較多的爭議,關鍵也就在,相較於「華德福教育」,人文的「適性教育」理念在現實面上有更多人可以用自己的智識來解釋它,導致了意見紛岐的後果,進而反映到對學校政策的爭議。
更進一步來說,華德福教育有其專屬教育哲學系統,非具華德福專業證照者,是不具批判的資格的。反觀,「適性教育」,它是教育界的一個通識名詞,任何具有教育專業背景的人士,不管其教育哲學立場為何,都可以提出一套對適性教育的個人說法。因而,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在這十餘年來真實發生的許多不穩定和衝突,多數和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等等不同組合間,對於適性教育的不同解釋、要求、或作法。甚至為了堅持自己的立場,會就個人所擁有的職權,採取相對應的行為來改變學校的教學結構。這樣的變動,自然影響了教學品質。由此可見,如果基金會只是繼續單一的推動見人見智的「適性教育」。顯然,紛爭還有可能陸續發生。
「人類發展信念」是適性教育的核心
因此,筆者在前任基金會文董事長的多年期許下,藉著這兩、三年稍有的空檔,認真思索,潛心研究,欲圖將個人接掌人文國中小以來,努力推動的適性教育,建構成具有明確教育哲學觀的學校系統。並訂定出更具體的課程目標,以取代單一的「適性教育」架構。
在進一步介紹筆者所建構的人類發展任務型學校系統之前,藉此先摘要《最夯的學校》一書中,作者所描繪一段有趣卻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在該書第二章中,提到在他擔任師資培訓的二十年當中,常常被問到:「Amstrong博士,我們對你所說的主題與作法很有興趣,不過,到底有多少研究證明,這樣的作為可以提升學生在學業成就方面的表現呢?」對這類問題,作者很挫敗,於是他不直接提出研究證明,反而問了每一位受訓老師:「你們當中有多少人,最初是為了提高學生測驗成績而當上老師的?」結果是沒有人舉手;接著他又問:「有多少人當老師的初衷,是想要協助學生開發他們的潛能?」幾乎在場的每一位老師都舉起了手。
上面的例子,反映的是絕大多數的老師都知道教育本質是什麼,只是當他或她成為某一個教育機構的一員時,他們的角色任務似乎壓制了他們的本心。尤其是在國家主義的思維下,用一套齊一能力指標來驗收國民教育的成果時,公立學校老師們就很難安心地關注個別學生的天賦開展了。對此,Amstrong博士強烈鼓勵教育工作者,重新認同過去一百年內那些針對人類發展提出重要觀點的偉大思想家如:Maria Montessori、Jean Piaget、Eric H、Erickson、John Dewey等人所提倡的教育實踐,以及運用現代腦神經科學家對人類腦部發展的發現,來建構一個統整的信念──人類發展信念。並將這個信念落實為教育實踐。
只是,在台灣,會有機會推動這樣的信念及教育實踐嗎?
有!當然有!
課程鬆綁,讓人文國中小有機會完成人類發展任務
筆者回顧當初願意從台北教育大學借調到人文國小,除了感受到星雲大師的禮遇與託付外,也因為在「宜蘭縣屬各級學校委託私人辦理自治條例」中,看到「受託學校,其組織架構、法規制度、員額編制,得自行設置。」以及「除本自治條例另有規定外,受委託學校對於課程規劃、教學設計、教材選擇、活動實施等,均享有充分自主權。」這些條文所呈現的辦學空間。對於長年熱衷於創新教學與教育改革的筆者,是一股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正因為筆者在自治條例中看到了這麼大的辦學空間,所以全力以赴地把人文國中小的經營,轉向回歸教育本質的面向,調整九年一貫課綱中以年級為思考軸線的能力指標安排,和領域教學的比重分配,以混齡班群的架構,重新建構本校九年一貫的課程軸心,除了藝術人文,健康體育及綜合活動,依班群屬性適度融入其它領域學習外,並以人類認知發展歷程,以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課程份量,重新分配各領域的偏重班群,具體來說,前三年語文,四、五年級數學,六、七年級自然,八、九年級社會。並鼓勵老師脫離教科書的限制,從生活中尋找素材,配合多元智能的啟迪,開發以能豐富生活經驗,且兼顧健康性格調育的課程。
根據上述的課程藍圖,讀者們一定可以發現人文國中小的辦學方向,已經比較接近人類發展信念。不過,就實際現場操作而言,受限於師資和資源,以及整體課程仍在課綱的規範下,與真正適性化、個別化,充分開展學生天賦的理想,仍有相當距離。因此,本校特別建置了「優勢智慧家族」系統,提供給少數需要特別個別化對待的學生之學習空間,有了這個系統,本校才能比較接近人類發展信念下的「照顧好每一個學生」。不過,真的,還只是,「比較接近」而已!
幸運的是,因為一些前輩家長及熱心人士的協助,台灣出現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合法教育系統,「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結合了三個非學校型態的共學團體,以「生存磨練,生活經營,生涯探索,生計發展,生命修持」五個面向,從每一位學生的「現況」出發,依每位學生的步幅,提供不同組合的課程,協助每位學生都能依個人的三類天賦(個人、家庭及文化),順利發展。這樣的模式,筆者認為才有可能真正走到「適性教育」的境地。
發展任務型學校系統
回顧十二年來,在參與人文國中小的經營中,因為個人的專業領域及關心議題都在人類的發展脈絡,加上五年國科會專案在美國專攻兒童性格教育的經驗,筆者把工作的範圍向下觸及到〇到五歲,向上延伸到高中大學的階段。根據這些工作經驗和相關的研究與思索,一年前提出了一個以完成人類發展任務為核心目標的學校系統之構念。逐步在人文國中小的各班群中實施,以取代目標單一卻又內容紛岐的「適性教育」之學校目標。
筆者所建構的發展任務型學校系統,大致介紹如下:
○~五歲(優幼):發展任務為「優化性格結構;拓展感官潛能」;
五~十一歲(玩學):發展任務為「豐富生活經驗;啟迪多元智慧;調育健康性格」;
十一~十八歲(行動):發展任務為「探索世界;建構自我;調和身心;育成公民」;
十八~二十六歲以上(展賦):發展任務為「學用合一;真愛追尋;生命創價;性靈修悟」。
根據上表所列,筆者綜合了諸多心理學者的論點、華人社會的教育觀、教育的世界潮流,以及個人在現場實際觀察與操作的領悟,以重疊的年齡層,大略將學校系統分成四大階段。第一階段大約五年期程,命名為「優幼」的學校系統,在這一時程中,家庭及幼兒學校的主要功能,在完成兩大任務,一是優質化嬰幼兒的性格結構,另一則是全力開展其各項感官的潛能。目前在板橋及頭城已有幼兒部落的設置,在實踐這個理念。
第二階段大約六年期程,命名為「玩學」的學校系統,在這一時程中,學校的主要功能,在經由主題探索、多元角落、及生活體驗等課程,來豐富兒童的生活經驗,啟迪其多元智慧,同時持續調育健康性格。目前,以公辦民營人文國中小中的小一娃娃國及以二、三年級為主的玩學班群和以四、五年級為主的啟蒙班群,正在實踐這個理念。
第三階段大約七年期程,命名為「行動」的學校系統,在這一時程中,學校的主要功能,在「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動手動腦成人成已」的原則下,採用走入真實世界的課程設計,以幫助青少年去深入探索這個世界,有效的建構完整的自我,充分調和身體和心理的需求與發展,同時並培育自己成為優質的社會公民。目前,在人文國中小的六至九年級中的行動家族,以及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的三團非學校形態的實驗教育共學團體,正在實踐這個理念。
第四階段期程在八年以上,命名為「展賦」的學校系統,代表的是到了這個階段,多數孩子的天賦,會有比較明確的輪廓,順著這個輪廓,無論是在一般大學(五專或高中職)或社會職場(廣義的學校),學校的任務需要協助學生將天賦所在的智能,透過專業知識的精煉,達到充分地開展,並實踐在生活及工作場域中,亦即所謂的學用合一。同時,青春期的孩子在行動階段,經歷過「不可以談戀愛,但鼓勵多談情說愛」的學校規範下,一定會有比較安全、健康卻又豐富的異性相處經驗,有了這樣的基礎,對於完成人生核心目標之一的家庭建立及愛情圓夢,應該是進入較為成熟的時機,因此,本學校系統會創造更多兩性相處的環境,並鼓勵學生們追尋真愛。
就常態而言,本階段已是人生當中,接受所謂「正規教育」的最後時程。同時在傳統社會裡,也是家長們期待孩子準備立業成家的時機。筆者所談的學用合一及真愛追尋正回應這項「發展任務」。
事實上,本階段發展任務的完成並沒有明確的期程,從一個孩子滿十八歲開始,進入社會認可的成年階段開始,除了回應常態發展上「立業成家」的任務外,作為一個「成年人」,個人這一生所維繫的生命價值系統,以及個人心靈精神層次上的需求,包括諸如人生哲理的體悟、宗教信仰的探索和靈性生活的修持等,更是朝向「全人發展」的重要使命。因此,筆者所建構的「人類發展任務型」的學校系統,在最後這階段所標示的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期程。進入本階段只是朝向完成這四個核心任務的起點,這也呼應了終身學習的理念。
綜上所言,筆者採用「人類發展」為教育實踐所依尋的主軸,為了容易找到操作的重點,乃就觀察到的人類社會發展的現況,將一個理想的人類發展脈絡,分成四大階段,以廣義的學校功能,作為完成發展任務的實踐機制。而目前,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受託辦理的人文國中小,學生的發展階段大約落在本學校系統的第二及第三階段,如前所述,為了不再只談「適性教育」,卻因見解不同,而帶來紛爭,今後,將以推動「人類發展任務型的學校」作為本基金會的辦學方針。
有關發展任務型學校的教育實踐,在本基金會再度獲得人文國中小第二個六年的經營權之後,筆者已利用多次的教師會議或專案研習,帶領老師們逐步將各階段任務目標,轉化成課程設計,漸進式的在人文國中小的場域中實施。本書後面一些章節,正是各班群的實際作法,懇請大家多多指教。
以上內容節錄自《成就每一個孩子:人文──開展天賦的有機體學校》◎人文親師編輯團隊編著.財團法人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9143004.pdf
適性教育的理念
人文有機農法(有機體學校)
一般有機體的生命意義,在於能夠藉由繁衍下一代來使物種永續生存。人文國中小學校有機體的生命意義,不在求學校本身的永存不朽,而是「想要照顧好每一個孩子,捕捉每一個孩子發展需求」,也就是「成就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開展天賦」。
讓每一個人文照顧過的孩子,都能夠具有悅納自己、尊重他人、樂於學習的人文素養。這是人文學校有機體與一般有機體的唯一不同。但若將有機體的概念擴大為教育有機體,那麼此教育有機體的生命意義是:讓合於教育本質的教育繁衍永續,那就與一般有機體的概念相...
作者序
【編輯團隊序】■林怡伶(第一、三、四屆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董事)
積沙成塔的成果與感動
緣起於一年多前為家長會策劃推動「人文十年溫馨回顧展」活動,長期徵集家長與同學投稿《立報》,共刊登五十多篇文章,希望集結出版一本紀念冊。後來發展成出版一本書的想法,因此經人文家長會提案通過後開始發動募集出版資金,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也表示願意捐助與人文家長會共襄盛舉,決定合作出版本書。
但是最初規劃的家長篇雖有眾多的文章,但因仍缺乏學校相關內容的介紹而顯得薄弱,畢竟要從紀念冊發展成為一本書的過程還是有段距離。最後傾聽大家的分析建議,家長篇未達出版之市場性與新舊家長閱讀瞭解人文之兩個需求目的,因此,家長會又在會議中提案,加入撰寫學校篇的部分,並成立編輯小組進行協助採訪、編寫,並向人文教師徵稿,因而決議延後出版。
上學期末,人文適逢因應十二年國教上路,提出一○三學年度創新改革課程計畫,希望收納進來,又決議延後到三月出版。幾度延遲,最終期盼能夠出版一本比較完整的專書,讓大家對人文近期發展有更深入的瞭解,也能提供入學人文的家長和學生必讀專書。
一年多來感謝本書編輯團隊(總策劃主筆:林怡伶;文字編輯:陳清枝;助編:周詠詩;顧問:陳安儀;小編:高慧蓉、林裕慧;採訪:張倩如、謝瑄;校稿:史恬、林怡瓊、陳芳怡)等志工們的長期的努力。
感謝楊文貴創辦人、黃友勇校長、人文治校委員會與教師群提供的人文理念與教學計畫及人文知音的相關編寫資料;感謝獲多次攝影大獎的家長許志豪願意提供其動人專業的攝影作品傳達意境;感謝宜蘭人文優幼親子共學部落親師、人文國中小各班群教師與家長們(顏麗美、史恬、鄭美齡、林忠山、林怡伶、李冠穎、陳國榮老師、陳清枝老師等等)長期紀錄孩子們的學習成長攝影,以及人文行動高中林彥甫、蔡常叡等同學們專業的攝影作品,我們在其中挑選精選作品,來傳達人文學習情境之精彩與感動一刻;感謝沈潔伃同學的插畫作品;感謝諸多位作者熱情捐助文章與照片來促成本書的出版;感謝所有捐助人,讓此書能夠籌足自費出版之經費;感謝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文超順董事長、蔡珀玩執行長及人文國中小黃友勇校長,以及本書出版的重要之推手──人文家長會王惠敏會長的支持與努力。
總之要感謝的太多,請多包涵無法一一詳述,更感謝大家耐心的等待。在喜獲公辦民營學校等實驗教育三法立法成功(已於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經總統公告即日起實施)之後恰好定稿,真的一切都有最好的安排。
本書的感動──是積沙成塔、眾志成城,是如此與眾不同。期待透過本書把人文的愛與教育精神傳出去,期待未來人文能有更多、更豐富的出版品,持續分享公辦民營十多年來點點滴滴的實驗教育成果,提供十二年國教上路後,能成為各級學校翻轉教育的典範,催化台灣教育改革速度,最後感謝所有讀者的關心、閱讀、回饋與支持。有您們真好,十分感恩!
即使未來台灣各地將有公辦民營學校成立,但宜蘭的優勢──好山、好水、好自在,是孩子們健康自然成長學習、移居的幸福好所在,也是父母養老的好去處。歡迎您加入人文大家庭,成為我們的好伙伴,共築健康全人的教育桃花源。
【編輯團隊序】■林怡伶(第一、三、四屆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董事)
積沙成塔的成果與感動
緣起於一年多前為家長會策劃推動「人文十年溫馨回顧展」活動,長期徵集家長與同學投稿《立報》,共刊登五十多篇文章,希望集結出版一本紀念冊。後來發展成出版一本書的想法,因此經人文家長會提案通過後開始發動募集出版資金,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也表示願意捐助與人文家長會共襄盛舉,決定合作出版本書。
但是最初規劃的家長篇雖有眾多的文章,但因仍缺乏學校相關內容的介紹而顯得薄弱,畢竟要從紀念冊發展成為一本書的過程還是有段距離。最後...
目錄
宜蘭縣長序 實驗教育在宜蘭/林聰賢
董事長序 讓每一位孩子天賦自由/文超順
創辦人序 「適性教育」是什麼?/楊文貴
執行長序 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同步成長/蔡珀玩
家長會長序 一條真正以孩子為中心的路/王惠敏
人文家長序 「學習」是二十一世紀正在發生的事/吳祥輝
讓孩子擁有寬廣、自在的人生/陳安儀
學習可以不再苦澀/陳迪智
編輯團隊序 積沙成塔的成果與感動/ 林怡伶
Chapter 01 土地篇∣認識人文
人文的歷史與環境
如何入學
人文大事記
家長分享
每天上學第一堂課:自由/陳金茂
我所認知的適性教育/張瀞方
找到另一條路/李垂麟
門裡門外,都是一片海闊天空/盧淑慧
充滿愛與善意的學習環境/蔡幼芬
總是以孩子為主的學校/劉雯雲
意外卻美好的人生/張惠君
移居宜蘭,不需要移民到芬蘭/林怡伶
教師分享
讓孩子念體制外的實驗學校,你該有的心理準備!/文:劉懿驊;諮詢:陳清枝
Chapter 02 陽光篇
適性教育的理念
創辦人分享
從「適性教育學校」到「人類發展任務型學校」/楊文貴
人文課程的架構(一)
教師分享
人文適性教育的航向/樊舒琦
人文國中小與適性教育導覽/馬駿良
人文的課程架構(二)
教師分享
一○三學年娃娃國教學理念介紹/胡嘉如
一○三學年玩學班群課程計畫/游妍瑾
一○三學年啟蒙班群課程教學架構/梁思明
一○三學年國中部教學與課程規劃/李英彥
Chapter 03 養分篇(1)∣種子
人文優幼的故事
家長分享
我們一定是走在一條對的路上/郭秀慧
「自我覺察」才能有機會「改變」/郭淑菁
溜滑梯/劉家秀
父母優質的陪伴燃起學習動機/林怡瓊
孩子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郭淑菁
教師分享
猜猜看誰是老師?/劉家秀
探索行為和危險遊戲/劉家秀
Chapter 04 養分篇(2)∣發芽
人文國小的故事
家長分享
另類的精采教學/陳金茂
走,去市場買菜!/陳金茂
在小小娃娃國的世界中/顧佩怡
搬出創造想像力/張瀞方
從「沒有喜歡自己」到「我最珍貴」/周宜儒
紙箱的故事/高慧蓉
教師分享
啟蒙班群的自主探索/林玳聿
十一國戰記之首戰──蕞爾小國的富強之路/洪志敖(阿毛)
十一國戰記之二戰──侵略如火/洪志敖(阿毛)
四五班群的語文表達──一場語文的饗宴/梁思明
家長分享
易子而教的感動/楊淑偵
我也找到了自己/鄭秀枝
趴趴走寫生趣/黃詩芳
放下期待之後,我期待……/李雅莉
Chapter 05 養分篇(3)∣開花
人文國中的故事
教師分享
粗糠的故事/高慧蓉
SELF自我探索學習班群/樊舒琦
學習進化論/陳國榮(小跳)
我們依然在等待/陳國榮(小跳)
Chapter 06 養分篇(4)∣結果
人文行動國、高中的故事
家長分享
人文讓孩子有歸屬感/詹麗娟
出走,學習/張靜惠
課堂外,學習無所不在/張靜惠
滿足學生不同需求/周安妮
毛毛蟲的蛻變/Alvin
我想去美國突破自己/卓淑惠
演自己的故事/王惠敏
「我的未來誰的夢」觀後迴響/林怡瓊
Chapter 07 發展篇∣生根
多元升學管道
歷史上珍貴的一刻
展賦育成的新典範──楊逸帆 Awakening
Chapter 08 園丁篇
師者群像
家長分享
數學交流道,分享如何喜歡上數學/張瀞方
啟蒙班群英文課之──老師,您辛苦了!/張瀞方
每個人都是老師、都是學生/高慧蓉
家長合夥人
家長分享
二手市集,一流教室/王惠敏
集結大家愛的所在/陳荔凰
在圖書館耕耘的反思/高慧蓉
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朱怡萍
有機體,大家庭/林安玲
拎一串孩子回家/張倩如
大人大大的成長/吳明哲
生命中最美好的一件事/譚仁中
把別人的孩子也抱在懷中/顧佩怡
教育從大人的轉變開始/鄭秀枝
給孩子時間找他自己的路/黃筱茵
落實理想與理論的學習樂土/周詠詩
學習欣賞孩子/葛書倫
給孩子一個真真實實的人生/羅秀東
Chapter 09 水資源篇
人文經營贊助者
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
財團法人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
Chapter 10 永續篇
實驗教育三法中央立法成功後記/林怡伶
永續校園計畫需要您來共襄盛舉/林怡伶
Chapter 11 耕耘篇
人文優幼共學部落,歡迎您的寶貝來優遊
公辦民營人文國中小,邀請您一起翻轉教育
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人文展賦劇團,落實藝術教育新模式
宜蘭縣長序 實驗教育在宜蘭/林聰賢
董事長序 讓每一位孩子天賦自由/文超順
創辦人序 「適性教育」是什麼?/楊文貴
執行長序 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同步成長/蔡珀玩
家長會長序 一條真正以孩子為中心的路/王惠敏
人文家長序 「學習」是二十一世紀正在發生的事/吳祥輝
讓孩子擁有寬廣、自在的人生/陳安儀
學習可以不再苦澀/陳迪智
編輯團隊序 積沙成塔的成果與感動/ 林怡伶
Chapter 01 土地篇∣認識人文
人文的歷史與環境
如何入學
人文大事記
家長分享
每天上學第一堂課:自由/陳金茂
我所認知的適性教育/張瀞...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