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才能發掘的歷史真相
從「錢」的角度解讀中國歷史,
看「金融制度」如何影響國力,催發歷代興亡與迭替。
無論是盛世或亂世,都有金錢的力量在背後驅動!
顛覆傳統政治史觀,從「經濟社會」角度,改變你曾經以為熟悉的歷史。
看帝王如何在皇族、官僚、平民間平衡勢力,並支配國家經濟大權?
金融制度如何推動中國歷史,盛世、亂世如何循環?
本書是暢銷書《世界金融史3000年》的姊妹作,從金融與經濟切入,深入解讀中國三千年歷史。除了正史、文學作品,作者還從青銅鼎銘文、各朝代貨幣、竹簡等出土文物,甚至從審判卷宗找出史料,你將發現歷史教科書沒告訴你的真相:
.貨幣改革是為了快速撈錢!朝廷打仗養兵要錢、皇帝揮霍要錢,為什麼歷代皇帝籌錢的第一選擇就是改革貨幣?
.該鼓勵商業還是抑制商業?商鞅認為商人很難管理,因此打壓商人地位並課重稅,造成物價上漲六十倍,民怨嚴重;武則天選擇廢除商稅,導致民間創意大爆發,連挑糞都能致富。
.貿易戰爭其實是政治手段!管仲利用貿易戰爭收拾六國,助齊桓公稱霸;隋煬帝運用國際貿易,分化西域二十一國,使其無力犯亂。
.漢朝文景之治,是拜呂后所賜!呂后做到了真正的耕者有其田,當時貧富差距僅25:1(2011年台灣96:1);勞動生產力世界第一。
.曹操的屯田令,是蜀漢敗於曹魏的關鍵因素!曹操蒙受千古罵名,其實他治理有方,分給每個流民100畝土地,北方由大亂變成大治、經濟繁榮;而劉備與諸葛亮卻用兩次貨幣改革,搞垮蜀漢經濟。
.唐朝貞觀盛世,其實是李世民欺騙史家的謊言!當時黃河水災連年不斷、民戶數僅剩300萬戶,遠低於隋煬帝800萬戶、武則天600多萬戶。
無論是「文景之治」、「開元盛世」的海晏河清,還是「五胡亂華」、「五代十國」的渾濁亂世,都有金錢的力量在背後驅動。
在「皇權—封建官僚—小農」框架下分割社會財富,所謂盛世,不過是以國家政策提出保障,給大部分人一個公平賺錢的機會,而皇權和小農最後無論如何變招,都會被霸氣外露的封建官僚逼入絕境。財富不是罪惡,窮人無法致富才是罪惡,這才是強國富民的終極密碼。
【中國金融史3000年】全系列共三本
中國金融史3000年[上]: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
中國金融史3000年[中]:從史上最富有的兩宋到全球霸主大明帝國
[本書特色]
1.本書是誠品暢銷榜、金石堂強推選書《世界金融史3000年》姊妹作。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民、法國前總理Michel Rocard 連袂推薦
2.史料來源廣泛而全面:作者從正史、文學作品乃至青銅鼎銘文、各朝代貨幣、竹簡等出土文物,甚至從審判卷宗找出史料,帶領讀者發現歷史教科書沒說的真相。
3.寫作條理分明而生動:全書以時間為綱,以朝代、人物、事件為目,以金融實務為核心,用生動詼諧的語言,分析歷朝歷代的盛衰密碼。
4.作者見解獨特而深刻:以獨創的金融角度,剖析金融的演變與政治更迭的關係,有助於理解當代經濟課題。
作者簡介:
陳雨露
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財政金融學院二級教授,美國艾森豪基金高級訪問學者、哥倫比亞大學傅爾布萊特高級訪問學者。中共北京市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兼任全國青聯副主席、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中國金融學會副 秘書長、常務理事。榮獲中國首屆教育部全國高校青年教師獎、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人事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主要研究領域為開放經濟下的宏觀金融理論與政策,代表著作包括:《世界金融史3000年》(野人文化出版)、《金錢統治》、《人民幣時代》、《中國金融大趨勢》等。學術成果曾獲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合作)和二等獎、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安子介國際易優秀著作獎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獎項。
楊棟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博士、管理學博士後研究。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青年發展研究基金獲得者。副研究員,有多年金融從業經驗。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南方朔(作家)
沈中華(台大財金系教授)
劉瑞華(清大經濟系系主任)
名人推薦:南方朔(作家)
沈中華(台大財金系教授)
劉瑞華(清大經濟系系主任)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兩個最傑出的貨幣政策
管仲用刀幣收服小國、范蠡鑄錢復國成功
與後世豐富多彩的金融貨幣現象相比,西周的金融表現形式確實非常簡單,但卻最適宜詮釋金融的本質:誠信。到了東周,諸侯各據一方,無論弱國多麼不情願,強國貨幣一定會流進你的地盤,春秋貨幣主要有布幣、刀幣等體系。
貝殼貨幣無約束力,王室分配土地求諸侯效忠
沒有任何制約力的西周,「王德」是封建統治者最後的底線,這種「王德」對天命的畏懼延續了周王朝近千年的生命,此後,無論春秋五霸如何強盛,都只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強的諸侯都必須獲得王室認可。
在歷史的長鏡頭中,金錢永遠可以代表利益,所謂「民心」不過是給大部分人一個公平賺錢的機會,這才是社會最大的道德;在絢麗多姿的歷史長卷中,金錢又永遠不可能成為主角,它只是財富的符號,對與錯,只在用錢的人。
好了,從西周說起吧。
西周是一個混沌世界,不要說金銀,就是青銅產量也不大。沒有金銀的世界,什麼才是錢呢?
《詩經》 有云:「既見君子,錫我百朋」(錫通賜),其中的「朋」指貝殼,與很多國家和民族一樣。●貝殼是中國的第一代貨幣,後來,用青銅鑄成的貝殼也被用作貨幣。●對統治者來說,貝殼遠遠擔負不起駕馭天下的責任,那麼,西周的王朝要以什麼方式統治國家呢?
大部分人對西周的瞭解來自《封神榜》 ,也就是武王伐紂。實際上,周武王姬發統治的時間很短(既克商,兩年,王崩) ,姬發根本來不及建立統治國家的組織架構。姬發死後,其弟姬旦,也就是周公即位(篡位)。這位孔子常常夢裡神交的先賢,才是西周制度真正的奠基者,從周公開始,解決了如何統治天下的問題。
姬旦選擇了當時最有效、最簡單的統治方式——封建:為確保對國家的統治,姬旦共封七十一國,其中,姬姓五十三國,封國在地方替代周王管理屬國。
封建、封建,封而建之。●周王給下屬或者子弟封地,讓這些人永遠效忠王室。在沒錢的時代,這也是一種交易,我們姑且將之稱為「恩惠換忠誠」。●
封建制度下,無數實力相近的封臣,任何一個都沒有動力背叛周王,更無法對抗整個部族。這種情形頗類似於經濟學中的完全競爭(Perfect Competition)假設:無數同質的生產者(邦國太小,而且很多)、在一個資訊充足的市場(封建君主都是親戚,知根知柢)上出售同一種產品(提供簡單的軍事和經濟支援),於是,價格可以在一段短暫時間內達到均衡(穩定的統治)。
這種恩惠能換來對君王的忠誠嗎?答案是不能。
用現代經濟學的觀點解釋,王室對封臣的恩惠存在「邊際效用遞減法則」(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王室封賞愈多,封臣對忠於王室就愈來愈不感興趣。
恩惠換不到忠誠,王德可以嗎?
●西周王室真正控制封臣的是周公締造的精神統治,即「王德」——這才是整個西周封建統治的根基。●武王伐紂,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自己的「王德」和商紂「無德」。一有一無,才使得「牧野之戰」殷商軍隊倒戈相向。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人不會被統治,一個沒有統治者的世界才真的可怕。重要的是,做為統治者的「王」,有著什麼樣的「德」。
西周初年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清楚地告訴了我們周武王、周公信奉的「王德」:敬天、保民。
在這裡,「王」只是一個普通的凡人,「王」之上還有「天」,所有凡人都必須敬畏。天命面前,統治者必須修明德行,如果失德,即使已有天命,亦會被上天所拋棄。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此前、此中、此後,無論多麼輝煌的文化、多麼驍勇的鐵騎,一旦統治者失德者,帝國最終都將淪喪。
王之貴,貴在有尊嚴、責任、勇氣和自律,歷代周王農耕稼穡必須親力親為;戰場上一馬當先的也不是命運悲慘的奴隸,而是頭頂桂冠的「王」,數代周王都在與異族犬戎的征戰中喋血沙場。
王者必須去競爭,不爭何以為王?
競爭又必須有風度,寧可承擔養虎為患的後果,也不能失去品行。與後世「斬草要除根」的理念不一致,周武王滅商之後,桀紂的兒子武庚,被封在商朝國都朝歌為王,國號「邶」。武王滅商與後來的秦滅六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邏輯:秦滅六國,殺盡王子王孫;牧野之戰,紂王眼見兵敗,身著白玉衣,走向了鹿臺 自焚。事實上,殷商軍事、經濟實力還都存在,紂王自盡,只是以一種體面的方式承認了自己的失敗。
「王德」至上,再強的諸侯都必須獲得王室認可
封建王朝每個皇帝都可以自標有「王德」,但是,我堅信只有西周統治者才真正相信天命悠悠!因為,在那個剛剛逃離蒙昧的年代,所有人都堅信自己的命運被上天掌握,王朝的命運同樣如此。
權力沒有任何制約力的西周,「王德」是封建統治者最後的底線,這種「王德」對天命的畏懼延續了周王朝近千年的生命,此後,無論春秋五霸如何強盛,都只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強的諸侯都必須獲得王室認可。這一點,頗類似於西歐或者日本王位千年一系,絕不能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強盜邏輯。
很遺憾,「王德」對人的約束不能用經濟學理論解釋,這一點頗類似於今天的「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明明知道捐贈對自己不利,還是有人心繫天下。「王德」為一個社會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保證,如果每一個人都從心底信服「王德」,就不會有人想打破這個規則,每一個人的生存也就有了最後底線。
凡是試圖打破這個底線的舉動,都是全社會不允許的。
周公之後,西周終於到達「成康之治」的巔峰,四十餘年沒有案件可審理,人們生活在一片和睦之中(民和睦,頌聲興……刑錯四十餘年不用) 。
《詩經•周頌•清廟之什•執競》中也提到:「丕顯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
[摘文2]
王德只能安內,卻無法攘外
在異族入侵壓力威逼下,西周王室被迫培育了強勢諸侯,一旦諸侯之間力量失去平衡,「王德」便失去了自身的魅力。西周王室失去了財富、失去了王德,也很快會失去江山。
西周王朝滅亡之後的兩千多年裡,人們不斷思索:誠如孔子所言,西周是一個政治清明、道德高尚、制度合理的王朝,這個朝代甚至連錢都沒有,為何這樣的王朝也會在歷史長河中湮滅?
答案是外敵。
如果沒有外敵,那麼西周王室很有可能成為千年一系的中華帝王,中華民族的歷史可能完全改寫。遺憾的是,歷史不容假設,周王朝的西部有一個強大的異族——犬戎,這個民族的存在使得西周依靠「王德」維持統治的願望注定要落空。
西周與犬戎的邊界在今日「常武─彬縣」一線,距離西周王畿鎬京 只有一百二十公里,而西周王室軍事主力東八師(成周八師)卻駐紮在東都雒邑 ,用來防止商人反叛。更可怕的是,犬戎一次能派出至少數百輛戰車與周人作戰,文明水準、經濟實力與西周根本不相上下。
瞭解西周滅亡的原因絕非易事,因為西周大部分原始史料來自於出土青銅器的銘文,青銅器的作用是用來祭祀祖先,讓古人在祭祀的時候刻上自己的糗事,可能性很小。至於《史記》甚至更晚的一些二手資料,只要稍加分析就知道太不可靠。
《史記》首先將西周滅亡歸咎於周厲王。在《史記》的描述中,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人,他驕奢淫逸,還不准別人說他壞話。人們在路上都不敢說話,只能互相對視以表達自己對周厲王的不滿(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防民之口,勝於防川) 。
真的是這樣嗎?
為了強化邊防,壞了穩固的封建基礎
成康之治後,依次有昭、穆、共、懿、孝、夷、厲七代周王,西周衰敗從昭王開始。成康之治,周朝還對犬戎處於攻勢,但到周昭王就完全不同了,周昭王本人死於征伐犬戎的路途上,王畿鎬京的主力軍隊西六師也喪失殆盡;周穆王時期,犬戎已經從被動防守轉為主動進攻。
一旦西周對犬戎從攻勢改為守勢,王室也就難以維持在諸侯中的權威。
為防止犬戎西犯,周穆王開始不斷違背原則,加強對西部諸侯的封賞。「恩惠換忠誠」本來就沒有固定標準,賜予西部諸侯的土地又只能從王室渭河流域土地分割,賞賜的土地愈多,後續賞賜的可能性就愈小、王室自身經濟基礎也就愈差。從青銅銘文來看,周穆王取悅西部諸侯的行為已經超乎西周初年:冊封之禮,祭祀所用牛羊大約是西周初年的十至十五倍;西部諸侯的王妃也遠遠超出禮制上應有的數量。
我們同樣無法透過青銅銘文評估,王室這種行為造成了多少惡果,不過我們可以進行一些比較。周公或成康時代,王室的賞賜都是成片的土地,這時賞賜被稱為「土」;到了周穆王時期,青銅銘文中只記載王室賞賜小片土地,被稱為「田」。現存出土文物中有一件「大克鼎」,大克鼎記載了厲王前期 的一次賞賜,賞賜給諸侯七塊「田」 ,而且都在邊緣地帶。
實際情況可能是,周穆王時代王室實力早就一蹶不振,王室已經拿不出像樣的封土了,周穆王只能提高對西部諸侯的特殊禮遇。在重禮的西周,這既是對其他封臣不公平,也是自己敗壞王德。
於是《詩經˙小雅》記錄下另一個惡果:既然王室帶頭打破規矩,其他人還有什麼不能做呢?君臣無義(亂之又生,君子信讒)、父子不親(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夫妻無情(將安將樂,棄予如遺)、兄弟無序(終鮮兄弟,維予與女)、朋友無信(朋友已偈,不婿以黏)……
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都是人生最應該珍視的情誼,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兄弟、朋友,甚至父母、夫妻都不放在眼裡,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每個人都如此,這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
如果一個社會,人們只相信金錢,如何指望君王、諸侯甚至普通人能「明德」、能「保民」?
在異族入侵壓力威逼下,西周王室被迫培育了強勢諸侯,一旦諸侯之間力量失去平衡,「王德」便失去了自身的魅力。
西周王室失去了財富、失去了王德,也很快會失去江山。
[摘文3]
窮困的王室,靠「專利」向諸侯徵稅
周厲王推行「專利」,就是任用榮夷公從封王手裡收繳山川林澤,或者占用山川林澤的封王必須定期向王室納稅。「專利」不過是周厲王為挽救日益衰亡的王室,而在諸侯的碗中分一杯羹,如果王室真的建立了一個強有力的王權,最後被趕出京畿的就不是周厲王了。
司馬遷大罵周厲王,原因在於周厲王推行了「專利」制度。其實,西周銘文與後世典籍始終都沒說清楚,究竟周厲王的「專利」是個什麼東西,只是說他「專山林川澤之利」。周厲王很可能把諸侯的「山林川澤」收歸國有(自己所有),凡是在山上砍柴的、打獵的都要向王室繳納稅收。看起來,周厲王斂財是確定無疑的,所以,司馬遷認為此人是一個暴君。
其實,不是周厲王貪婪,實在是王室太窮了。
周厲王前期,封臣勢力已經超越了王室,多次有封臣擊潰犬戎的紀錄,而王室軍事主力成周八師卻在戰場上屢屢潰敗。現存西周文物中著名的「多友鼎」,反復提到一位叫「武公」的諸侯力挽狂瀾,派出自己的戰車解救被圍困的王師。
周厲王的命令只能下達給武公,武公再指揮部將作戰;勝利後,周厲王的賞賜也只能給武公。也就是說,周厲王自己不可能指揮軍隊擊潰犬戎。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所以,周厲王要推行專利。在大罵周厲王之前,讓我們先看看專利究竟盤剝 了誰、究竟是誰在山林川澤裡砍柴、打獵。
按《禮記•王制》 記載,西周山川林澤本來是公共土地,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中砍柴、打獵;後來,隨著封王勢力增強,他們封死了普通人進山的道路,把山川林澤視為自己的禁臠。●所謂周厲王推行「專利」,就是任用榮夷公從封王手裡收繳山川林澤,或者占用山川林澤的封王必須定期向王室納稅。●「專利」不過是周厲王為挽救日益衰亡的王室,而在諸侯的碗中分一杯羹,如果王室真的建立了一個強有力的王權,最後被趕出京畿的就不是周厲王了。
「妖女禍國」可能是史學家的障眼法?
司馬遷提到的第二個西周亡國之君是周幽王,附帶給周幽王編排了一個「烽火戲諸侯」的罪名。
《史記》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周幽王經常無故點燃烽火,諸侯聞訊而來的時候,卻沒有發現王朝面臨軍事威脅;原來,周幽王有一個妃子叫作褒姒,每當褒姒見到城下疲於奔命的諸侯,就會笑得很開心;後來,犬戎真的對周朝發動進攻,周幽王點燃烽火的時候,再也沒有諸侯趕來勤王 。
現在,我們分析一下「烽火戲諸侯」故事(大概由於破綻太多,以致正史將此故事列為傳說)。
《史記》之前《國語》 和《呂氏春秋》 對褒姒的故事都有記載,最初的原型則是《詩經》裡的幾句無關緊要的詩詞。
《國語》的版本最不可信:褒姒是邪神轉世,與紂王的妲己一樣,她來到世間就是為了懲罰西周王朝失德,她在人間的幫手叫做「虢石父」,兩人狼狽為奸敗壞西周政務。至於《呂氏春秋》情節與《國語》類似,只是故事更為簡單,而且提到一句:周幽王為了取悅褒姒,經常親自為她擊鼓(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
太史公司馬遷很厲害,硬是把《呂氏春秋》裡的「擊鼓」改為「烽火」。
這樣做,不是太史公粗心,而是古代史學家們必須為西周找到一個滅亡的理由。否則,西周又怎麼可能成為頂禮膜拜的典範?
只有展示出「妖女禍國」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西周王朝在歷史上的聲望與其恥辱的結局才能調和,史學家才能繼續把西周供奉在神壇之上。●周幽王不是滅亡西周的終極殺手,一個綿延數百年的王朝,不會因為某一個人振興,更不可能因為某一個人衰敗。指責「妖女禍國」,不過是歷代史家標榜自己學說的一種障眼法。●
《竹書紀年》 、《國語》和西周末年青銅銘文確實提到很多女人,一群漂亮的女人,她們或依附權貴、或圍繞在諸侯周圍,也許其中有一個人就叫褒姒。對世界來說,年輕漂亮的女人也是一種稀有資源,如果這種稀有資源圍繞在封建統治者的周圍,那麼,對國家就絕非好事。她們叫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漂亮女人以年輕美貌為資本躋身統治階層,而身居高位者從她們那裡獲得了愉悅。
這種愉悅造成怎樣的後果?
放棄了祖先、放棄了「王德」、甚至放棄了天下,一旦這種風氣成為時尚,亂世之相必生(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 。
周王失去王德,諸侯眾叛親離
現在,我為大家還原這段歷史。
周幽王的王后叫做「申后」,來自西部另一個強勢諸侯——申國。按西周宗法制度,申后的兒子「宜臼」是嫡長子,也是法定的王位繼承人。《竹書紀年》還記載了一個周幽王的王妃,也許就是傳說中的褒姒,她的兒子叫做「伯服」,按宗法制度,伯服不可能成為周王。
我的判斷是,一旦宜臼成為周王,周王室就可能完全落入西部諸侯控制。周幽王不糊塗,他知道這件事的後果。
周幽王時代的銘文還記載有一個權傾天下的諸侯,這個人在周宣王時代就被冊封為「皇父」,當時被加封為「太師尹氏」,當權四十多年,能號令諸侯。周幽王五年,犬戎再度入侵西周王畿鎬京,正是這位皇父率領諸侯擊潰了犬戎。
此時,周幽王卻已經窮得叮噹響,再沒有什麼「恩惠」可換皇父的「忠誠」。
既然賞無可賞,乾脆就罰吧。
西元前七七七年,皇父被周幽王趕出王畿鎬京。之後,周幽王獲得了暫時的勝利,廢黜了來自西部諸侯國的王后,並立褒姒之子伯服為王位繼承人。
這是周幽王短暫的勝利,卻是西周滅亡的開始。
周幽王之所以能驅逐皇父,不是因為實力,而是因為周王的名號,這個名號代表著道德制高點。一旦整個社會不再信奉道德,那麼道德制高點的號召力便下降為零,剩餘的就要靠實力說話。
●失去「王德」的社會,人們只會臣服於強人,只有利益才是真正的信仰。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西周幾乎是一種叢林社會,只有赤裸裸的暴力才能約制這些諸侯。對諸侯來說,周幽王不過就是一個名號,沒一起喝過酒、沒一起拚過命,憑什麼要聽你的命令?●
無疑,周幽王也看到了這一點。
將皇父趕出鎬京的同年,周幽王在太室山與東部諸侯結盟,希望依靠東部諸侯對抗西部諸侯。東部諸侯以殷商移民為主,曾經是西周王室防範的主要敵人。此時,周王室很可能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放下周王的架子,把自己與東部諸侯擺在同一陣線上。
實力做主的時代,皇父、申后不會忍受失敗,西元前七七一年,申后的父親與皇父同時起兵討伐周幽王,要求立宜臼為王位繼承人,更可恨的是,這兩位諸侯請來宿敵犬戎為幫手,進攻周京畿。
周幽王根本沒有真正的實力,重建的成周八師在皇父、犬戎聯軍面前一觸即潰,才稍作抵抗,鎬京便陷落,東部諸侯並未出兵相救。
同一年,周幽王在鎬京附近的驪宮被殺,西周亡。
[摘文4]
管仲如何幫齊桓公稱霸?
管仲告訴我們,關於財富,強國、弱國最大的區別是,強國的錢都在黎民百姓手裡,弱國的錢卻在國王口袋裡。這一點類似窮國和富國的區別,窮國只想搶老百姓的錢,富國卻在想如何讓老百姓賺錢。
周幽王死後,周平王為了躲避犬戎東遷至東都雒邑,中國開始了春秋時代。無論春秋諸侯多麼強盛,都要舉起周王室大旗,所以,春秋在中國歷史上也被稱為「東周」。
●真正的強國,震懾敵國的不只是萬乘之師,而是無法超越的經濟實力。強國經濟之強,必然源自國內公平的經濟環境,能為國民提供一個自由創造的空間。●即使弱國拒絕承認強國的地位,甚至試圖與強國平起平坐,卻永遠無法拒絕強國對本土的經濟滲透。
真正的強國,其貨幣體系同樣無法超越。
●無論弱國多麼不情願,強國貨幣一定會流進弱國的地盤。●在古代,一種曾經廣泛流通的貨幣,必然有大量文物存世,春秋主要的貨幣有:布幣、刀幣和蟻鼻錢三個體系。在中國史籍中經常提到「春秋五霸」,不過「春秋五霸」有很多種版本。順著本書的邏輯,我們可以斷定,真正的春秋強國是齊國(刀幣)、晉國(布幣)和越國(蟻鼻錢),分別對應著齊桓公、晉文公和越王勾踐。
強勢宰相管仲與公子哥齊桓公
從時間順序來講,齊桓公是第一代春秋霸主。不過,從齊桓公的所作所為,實在看不出這是一位中興之主,說他是一個花花公子倒是更可信些。齊桓公這輩子就做對了一件事,任命管仲為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
管仲出身貧寒,史籍的記載是「成陰之狗盜也」 。管仲年輕時的生平,我只知道他做過小買賣、當過兵,還做過幾次小吏。管仲似乎又是真正的「狗盜」,做生意時是黑心商販、從軍時當逃兵、當小吏時被罷免……這個「狗盜」又與別的「狗盜」不同,當小販的時候,他認識了鮑叔牙、隰朋等一批志向高遠的朋友(實際上也是小商販),也深刻領會到一個普通百姓謀生的艱難。
管仲得到的第一個機會是輔佐公子糾,一位被質押在魯國的齊國王子;而他的朋友鮑叔牙則輔佐另一位齊國王子公子小白,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
齊襄公死後,公子小白在齊國境內,是主場,公子糾卻居住於齊國,是客場。
於是,公子小白成了齊王。
公子糾當然氣不過,就向魯國借兵跟公子小白打了一仗。魯國看到公子小白已經即位,就殺了公子糾,並把管仲交給齊國。此後,便是著名的故事:鮑叔牙舉薦管仲替代自己為相,齊桓公與管仲君臣相伴,締造了第一代春秋霸主。
真實世界遠比故事殘酷。沒有國君知臣子的佳話,只有超級強勢的宰相和公子哥國君。
齊桓公與管仲的第一次對話,就盡顯二百五的本色。
齊桓公:「要怎樣做,才能保住我現在滋潤的小日子呢?」(社稷可定乎?)
管仲:「紛紛亂世,必須成為諸侯霸主才能保住自己。」(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
齊桓公:「我沒有這樣的雄心壯志,只求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吾不敢至於此其大也,定社稷而已)
面對這樣的回答,管仲的反應很強烈,居然以死相逼。
管仲:「我沒有為公子糾殉節,是為了輔佐一代英主成就霸業,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寧願赴死。」(臣之不死糾也,為欲定社稷也,社稷不定,臣祿齊國之政而不死糾也,臣不敢)
說完,管仲就甩手而去,快走到門口時才獲得齊桓公的挽留(乃走出,至門,公召管仲)。
不過,齊桓公的答覆仍舊很勉強。
齊桓公:「你不要這樣,先做做看嘛!」(勿已,其勉霸乎?)
接下來的對話,才是齊桓公最關心的內容。
齊桓公:「我有三個壞毛病,還能執掌國政嗎?」
第一個壞毛病,狩獵成癮。無論白天黑夜,想去的時候就去;只要去了,就一定要得到很多獵物才肯回來。
第二個壞毛病,酗酒。不分白天黑夜地喝酒、連續喝,而且,一定要喝醉。
第三個壞毛病,喜歡美女。只要這個女人漂亮,不分長輩、晚輩,遠近親疏都要擁有。
齊桓公很誠實,後來他的所作所為也證明了這一切的真實性。僅女人一項,就弄了七百多個美女,天天在後宮娛樂。
管仲的回答很有自信:「只要你今天任命了我,你儘管享樂,我來替你治理天下!」
輕徭薄役又少稅,先讓百姓富起來
管仲拜相,面對的卻不是一個清平世界。
齊桓公在高、國兩姓貴族支援下登上王位,這兩姓是齊國的世襲貴族,也是周王室的上卿 。面對這樣一個君王,兩姓貴族對國政的掣肘可想而知。不過,管仲最後還是統一了政令,一步步將齊桓公送上春秋霸主的位子。
管仲的治國策略,可以歸納為三個策略。
●第一,與國內貴族妥協,取得至高無上的權威,獨掌乾坤。●
如同當年的周王室,齊桓公主要經濟來源是貴族供奉,包括供養王室生活、軍需等等。儘管地位很高,高、國兩姓要參與朝政就得為王室掏錢,很心痛。
管仲上台後的第一個策略就是免除了高、國兩家對王室的供奉,王室支出來自全體百姓的稅金。
從古至今,許多史籍把高、國兩姓當作反動勢力的代表,抨擊管仲改革不徹底,沒有打倒舊貴族,是管仲的一大敗筆。
反動勢力之所以被稱為反動勢力,不是因為反動,而是因為有勢力。既然有勢力,又怎麼可能被你改革掉?打倒舊勢力,又想兵不血刃,那是不可能的。改革的真諦就在於對立雙方的妥協,妥協不是投降,是在損失最小的情況下尋找前進的路徑。
只有支付給舊勢力一部分利益,雙方才可能互相讓步。在管仲倡導的改革中,高、國兩姓確實得到了實惠,另一方面,也失去了王室支撐者的政治地位。
多年的底層生活,管仲在廟堂之高亦知江湖之苦,他要做的是「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因為,「天下之所生,生於用力;力之所生,生於勞身」 ,這句話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來解釋:勞動力才是價值的最終創造者!
所以,管仲告訴我們,●關於財富,強國、弱國最大的區別是,強國的錢都在黎民百姓手裡,弱國的錢卻在國王的口袋裡(王者藏於民,霸者藏於大夫,殘國亡家藏於篋) 。
「富民」其實很簡單,只要不濫用民力,創造一個輕徭薄役的環境,讓人民自己去創造財富就足夠了。●
齊國自耕農的主要負擔是徭役,徵發勞力耕種王室農田。管仲免除了自耕農的徭役,並將王田分給自耕農,已初步出現「均田制度」的精神。其他廢除的還有關稅、商品稅、人頭稅……十年後,齊國「冠帶衣而履天下」 。
管仲斷了貴族供奉,又輕徭薄役,還要維持齊桓公奢華的生活、稱霸諸侯,那裡來的錢?答案見第二個策略。
第一次官辦民營,王室收入高於稅收
●第二,鑄幣,調度天下財富。●
齊國的鑄幣叫做「齊刀」,原型是齊國的捕魚工具,齊桓公即位之前就有刀幣流通。管仲所造的刀幣叫做「造邦刀」,重量比當時民間刀幣重五分之一,故民間刀幣也稱「小刀」。造邦刀刀緣圓潤、文字整齊,是中國乃至世界貨幣史上的第一個標竿,它向世人昭示:官方貨幣代表著國家信譽,精美的足值貨幣不僅是國力蒸蒸日上的象徵,也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故曰「造邦」。
造邦刀替代市場上流通的小刀,頗有調控市場的意思。為保證齊國農民不致流向其他諸侯,管仲在春荒、夏荒時向農民低價出售糧食,並規定可以用舊的小刀購買;至於造邦刀發放,則是在每年秋收時以高價購買農民手中的糧食。
管仲鑄幣還是沒撈到什麼油水,齊桓公就財源之事詢問管仲。
齊桓公:「是否可以提高房地產稅。」
管仲:「如此,等於拆人家房子。」
之後,齊桓公又列舉了山林稅、牲畜稅、人頭稅等等,管仲的回答都是「不行」。只要是增加稅收就一定會帶來副作用,所以解決收入短缺的辦法,就不能是稅收。
齊桓公:「那麼,我靠什麼發財呢?」
管仲:「官山海」 。
「官山海」就是管仲撈錢的辦法,也是「鹽鐵專賣」的雛形,說白了,就是由王室壟斷山澤之利。管仲選擇了利潤最大的山(鐵礦)和海(食鹽)。當時,普通人要生存下去,除糧食外,鹽、鐵都是不可缺少的物品,齊國靠海多山,鹽鐵自然是主要產業。經管仲測算,如果壟斷食鹽銷售,每斤食鹽增加一錢,相當於人頭稅提高一倍。
這事以前周厲王也做過,只不過是讓上山砍樹的貴族繳稅就搞得雞飛狗跳,最後連自己也被趕出王畿鎬京。
這辦法行嗎?行不行,看誰來辦,也要看怎麼辦。
管仲手腕很高明,做法也比較溫和,沒有和民眾直接對抗。
●王室只是壟斷食鹽和鐵器銷售,生產環節仍舊留給原有的鹽商和鐵商,沒有徹底斷掉這些人財路。這種「官辦民營」的方式並未過多侵蝕私商利益,王室獲得的收入也遠高於稅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封建統治者給人們利益的時候,一定要顯示出來;奪取人們利益的時候,千萬不能暴露,所謂「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 。
管仲發動刀貨戰爭,癱瘓各國經濟
●第三步,管仲亮出了鋒利的齊刀。●
管仲的刀,砍向了諸侯國的糧食生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十六計中的「衡山之謀」。所謂「衡山之謀」,是指春秋時期齊國征服衡山國的貨幣戰爭。
衡山國盛產兵器,衡山利劍,天下無雙。管仲早就在謀畫征服衡山國,不過,要想以武力攻打衡山國,肯定要費一番功夫。
替代性做法是,管仲在起兵前一年就派人到衡山國高價收購兵器;十個月後,燕、代、秦等國都跟著到衡山國收購兵器,可謂天下爭購。看到賺錢的情況,衡山國君告訴宰相「天下各國都爭購我國兵器,可使價錢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國百姓於是紛紛放棄農業轉而打鐵。
一年後,齊國派人到趙國購買糧食,趙國糧價每石 十五錢,齊國卻按每石五十錢收購。包括衡山國在內的諸國都運糧賣給齊國,就在各國為發財歡呼的時候,齊國突然封閉關卡、停止收購糧食和衡山國兵器。
在夏收前,對衡山國出兵。此時,衡山國已經無糧可用,兵器也差不多賣光了,又不能在別國買到糧食,在經濟和軍事兩個戰場上敗得精光,只得奉國降齊。
●「衡山之謀」說穿了其實很簡單,以高價誘使敵方放棄本業,追求某種產業的畸形利潤,最終造成敵人經濟癱瘓。●
在任何時代,一種商品價格暴漲都會帶來巨額利潤。這種利潤高得讓人炫目,除非這種利潤來自於國內壟斷性技術,否則一定會出事。高利潤會吸引相當多的一批人衝進去,而且,這批人往往還是能率先看到商機的精英。等到一個國家幾乎全民都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暴利就要終結了。
道理很簡單,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賺錢。
借著鋒利的齊刀,管仲終於擊潰了所有的對手。五年中,管仲先後用這種方法收拾了魯、代、呂等很多諸侯,屢試不爽。不是諸侯太愚蠢,而是在利潤驅使下,各國百姓都已經瘋狂,國君就算看清楚齊國的陰謀,又怎麼可能對抗?
齊桓公十五年,齊、魯、宋、陳、鄭「同盟于幽」,周惠王冊封「賜齊侯命」,齊國春秋霸主地位正式確立。
管仲後繼無人,齊國霸業如煙塵
然而,管仲的悲劇從上台第一天起就已經注定。
管仲是一個有遠見、有能力的政治家,他主宰下的齊國是典型的強人政治。●強人政治,需要強人有政局操控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敏銳的洞察力,能以一人之力協調邦國運轉。強人確實可以改變一個邦國的命運,但缺點也很明顯:一旦失去這個強人,國家立刻會陷入窘境。●
強人一般會為自己尋找一個合適的繼承人,問題是,管仲不是國王。
管仲為齊國鞠躬盡瘁的時候,齊桓公在享樂。除了七百多個女人,順便還寵幸著名的廚師——易牙。易牙是一個優秀的廚師,魯菜的創始人,據說味覺相當發達,能品嘗出淄水和澠水的區別。
這位優秀廚師還有著很高尚的理想,他想取代管仲成為相國。中國古代並不缺乏廚師、宦官、轎夫把持朝政的事例,一般來說,這些人都是奸臣的代表,比如易牙、魏忠賢、和珅。不是這些職業的問題,而是這些人不該選擇政治。他們接近最高權力核心,也看到了權力的巨大利益,卻絲毫不懂權力的危害。畢竟,危害到的是百姓,利益卻是自己的。這位廚師易牙最著名的事蹟就是,為了讓齊桓公品嘗人肉滋味,把自己的兒子殺掉做了下酒菜。
病榻上,齊桓公詢問管仲誰能繼承相位。管仲卻沒有推薦任何人,只是答道:「知臣莫若君」。
管仲死後三年,易牙派人修築圍牆將齊桓公困死宮闕(餓死)。此後,齊桓公的六個兒子互相攻擊,先後都成為齊國國君,又被後來者擊潰。
在日復一日的爭鬥中,齊國最終一蹶不振,再沒能稱霸。
第一章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兩個最傑出的貨幣政策
管仲用刀幣收服小國、范蠡鑄錢復國成功
與後世豐富多彩的金融貨幣現象相比,西周的金融表現形式確實非常簡單,但卻最適宜詮釋金融的本質:誠信。到了東周,諸侯各據一方,無論弱國多麼不情願,強國貨幣一定會流進你的地盤,春秋貨幣主要有布幣、刀幣等體系。
貝殼貨幣無約束力,王室分配土地求諸侯效忠
沒有任何制約力的西周,「王德」是封建統治者最後的底線,這種「王德」對天命的畏懼延續了周王朝近千年的生命,此後,無論春秋五霸如何強盛,都...
作者序
從金錢流向看懂中國歷代興衰史
毋庸置疑,當代學術圈研究的金融學,其實是根源於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的特徵是「科學化」,西方經濟學者希望透過計量工具檢驗經濟資料之間的因果關係,進而推導出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科學理論」。當金融界醉心於那些繁雜的金融工程理論時,不知可曾想過,金融學的「科學化」可能會把世界引入一條歧途。畢竟,最先進的人工智慧都還不能模仿最簡單的人類感情,數學模型又怎麼可能閱盡人世繁華?果然,二○○八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中,華爾街金融巨鱷們把貪心隱藏在貌似繁複的金融模型之中,自己賺到盆滿缽滿,卻把風險搭售給全世界的投資者。
凱因斯經濟學(Keynesian economics)之所以能流行至今,是因為一九二九年的大危機中,美國政府想花錢刺激經濟、全世界的政府都想對經濟運行有發言權;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等一系列宣導自由主義的經濟學流派,之所以在上世紀末成為主流經濟學,是因為美國政府必須為「新經濟」中的資訊產業,重新打造一個自由競爭的環境,而各國要模仿這種產業,也就必然要創造相同的經濟環境。
說到底,所謂經濟學流派,其觀點一旦落地必定是一國政府信奉的經濟政策,而不是那些字面上的經濟學論文。是美國政客在《美國經濟評論》(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中為自己尋找論據,而不是《美國經濟評論》可以左右經濟政策。
很遺憾,西方文明引領世界至今不足到三百年時間,他們的祖先沒有機會反復驗證這些經濟理論。但煌煌華夏數千年往事,有過輝煌的「文景之治」、「開元盛世」,也有過「五胡亂華」、「五代十國」的紛紛亂世,塵封的故紙堆早就把「凱因斯主義」、「貨幣主義」詮釋得淋漓盡致。在這些不可重複的社會試驗中,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金融學文庫,也詮釋了所有經濟學流派的政策建議:《史記》 看懂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鹽鐵論》 通篇都在呐喊「除穢鋤豪,然後百姓均平」 ,《錢神論》 則戲謔貨幣為「親之如兄,字曰『孔方』。」……
無論多麼複雜的金融學理論,都應該能以先賢這種平實的語言說明,畢竟金融傳達的是普通人的一顰一笑。出於這種考慮,我們在二○○七年開始試圖將這種想法付諸於實踐,試圖從歷史的視角追尋金融的本質,並形成了《世界金融史3000年》、《中國金融史3000年》兩部書稿。
書稿從最初構思至今,已逾七年有餘,期間我雖然經歷數次工作變動,即使最忙的時候也不曾中斷書稿寫作。然則人事牽纏,直至今日本書上冊方與讀者見面。期間,我和楊棟博士 都經歷了無數不眠之夜,討論時間也集中於午夜的電話,搜集史料、考證史實、凝練語言,其中苦寒不足為外人道也。儘管書稿寫作經常要熬到午夜兩三點,周公、漢文帝、曹操、晉武帝、唐玄宗……一干歷史人物卻都先後走入過我的夢境,得緣神交古人也算是我最大的收穫之一吧。
從金錢流向看懂中國歷代興衰史
毋庸置疑,當代學術圈研究的金融學,其實是根源於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的特徵是「科學化」,西方經濟學者希望透過計量工具檢驗經濟資料之間的因果關係,進而推導出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科學理論」。當金融界醉心於那些繁雜的金融工程理論時,不知可曾想過,金融學的「科學化」可能會把世界引入一條歧途。畢竟,最先進的人工智慧都還不能模仿最簡單的人類感情,數學模型又怎麼可能閱盡人世繁華?果然,二○○八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中,華爾街金融巨鱷們把貪心隱藏在貌似繁複的金融模型之中,自己賺到盆滿...
目錄
【年 表】中國金融史上的第一次
【作者序】從金錢流向看懂中國歷代興衰史
第一章 周朝(西元前1046~前256年)
兩個最傑出的貨幣政策
管仲用刀幣收服小國、范蠡鑄錢復國成功
與後世豐富多彩的金融貨幣現象相比,西周的金融表現形式確實非常簡單,但卻最適宜詮釋金融的本質:誠信。到了東周,諸侯各據一方,無論弱國多麼不情願,強國貨幣一定會流進你的地盤,春秋貨幣主要有布幣、刀幣和蟻鼻錢三個體系。
貝殼貨幣無約束力,分配土地求效忠
王德只能安內,卻無法攘外
窮困的王室,靠「專利」向諸侯徵稅
管仲如何幫齊國稱霸?
越王勾踐如何成功復國?
西周小結:國家的金融精神──誠信
第二章 秦王朝(西元前221~前207年)
商鞅壓抑商人、呂不韋恢復貿易
國富民窮的產業政策,終不長久
從商鞅開始,秦人就徹底拋棄了「王德」,凡事只要能獲得利益,就算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去做。嬴政締造的秦朝,最幸福的是嬴政,其次是他手底下那幫封建官僚:皇帝最光彩、大官有大光彩、小官有小光彩;國人,不光彩。
商鞅變法,目的是強國弱民
呂不韋助攻,為秦滅六國打基礎
秦始皇統一天下,中國成為封建集權國家
秦朝小結:血族時代的衰亡
第三章 西漢王朝(漢高祖~漢武帝,西元前202~前87年)
財政、土地、產業政策都有創舉
呂后時期,勞動生產力拚到世界第一
秦人以軍功授田、劉邦以服兵役為代價授田,只有到了呂雉才真正實現了全國範圍的「均田」。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土地私有制度,每一個最普通的庶人都獲得了土地,這是無數先賢追求的大同世界夢想——「耕者有其田」。
劉邦分土地給士兵,平定異性王
呂后時期,為強盛的漢帝國打下基礎
文景之治,接收呂后的治國成果
漢武帝征戰匈奴十一年,財政崩壞
第四章 西漢王朝(漢昭帝~新莽,西元前87年~西元23年)
皇權弱、百姓窮,唯官商豪強獨大
產業創新、技術創新,才能長保國富民強
呂雉和同姓王的競爭中,雙方都信奉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術,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農耕經濟因此創造了巨大財富;另外,開放經濟管制,一批冶煉、商業、運輸、畜牧、漁業等新興行業崛起。此時的漢帝國既有產業創新,更有制度創新,無論國家還是普通民眾,焉能不富?
豪強相爭,但百姓一樣沒有得利
鹽鐵論:霍光、桑弘羊的史上第一次產業大辯論
宣帝動機是好的,卻推出錯誤的貨幣政策
為了削弱官商豪強勢力,王莽推行四次貨幣改革
西漢小結:產業創新、技術創新,才能國富民強
第五章 東漢王朝(西元25~220年): 官僚沒權,民間反而爆發創造力
小政府造就富裕經濟
劉秀看到西漢帝國的滅亡原因,故意保持了一個弱勢官僚集團,東漢帝國也始終依靠民間私鑄貨幣。擺脫了封建官僚的羈絆,人們對金錢的渴望再次迸發,社會生產力的發達程度更甚於西漢鼎盛時期,社會財富也再次呈幾何式成長。
劉秀不擾民,社會經濟富過西漢
宗族式「塢堡」,擴大貧富差距
靈帝公開賣官斂財,軍閥變身合法官僚
鎮壓黃巾軍有功,董卓崛起
東漢小結:弱勢官僚,民間才會發達
第六章 三國時代(西元220~265年):魏蜀吳的貨幣戰爭
歷史該還曹操一個公道
當時,最強大的軍閥首推北方的袁紹和南方的劉表。袁紹、劉表都不可怕,曹操想要成就「霸王之業」只須「守位以財」。這句話也是當代國際關係中永恆的真諦:想要成為世界霸主,必須有最強勢的經濟!曹操「守位以財」的方法,在歷史上叫做「屯田」。
曹操堅守北方,從大亂到大治
蜀漢兩次貨幣改革,反而搞垮四川經濟
三次貨幣戰爭,孫吳三戰兩敗後退出戰場
三國小結:要強國,必先強經濟
第七章 兩晉王朝(西元265~420年)
產業與土地政策都是為了削弱士族勢力
窮了士族,富了小農,卻無力抵抗遊牧民族
分權必然伴隨著封建統治者的衰落,既然封建統治者無法干預經濟,經濟也就獲得了成長空間。只不過,封建集權衰敗的同時,一定會為遊牧民族入侵留出空間,中原大地可能陷入長久的戰亂之中。
皇帝的獨門生意:官職、刑罰都能用錢換
皇權與士族的鬥爭
北方大亂,皇族、士族與一半人口移居江南
桓溫登場,曹操與王莽的接班人
兩晉小結:外族虎視眈眈,漢族從沒真正平安
第八章 南朝四國(西元420~589年)
土匪稱帝,士族式微、官商崛起
皇帝、官府、寺廟,一起爭搶民間財富
很遺憾,至高無上的皇權和封建官僚取代了士族高門,西漢年間「皇權—封建官僚—小農」的社會框架終於在南朝定型。於是,我們也看到了一群比士族高門更加寡廉鮮恥、聚斂無度的強盜。
皇帝經營高利貸,變相搶士族的土地
宋文帝以錢搶錢,士族財富瞬間貶值
宋孝武帝用賭博搶官僚的錢,用重稅搶民間的錢
蕭齊故意維持通縮,增加官方貨幣購買力
蕭梁貨幣鑄造技術大躍進:第一次做到雙面壓紋
南朝小結:士族還能保存文化價值,官僚只會搶劫民間財富
第九章 大隋王朝(西元581~619年)
中國經濟最強盛的時期
文帝統一貨幣,煬帝靠國際貿易削弱外患
大隋帝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帝國之一:科舉制締造了相對清明的封建官僚制度;在全境範圍內再次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國家的統一也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隋文帝、隋煬帝堅持執行重商政策。除了最後幾年,隋代國家富強、民眾富裕,之前任何一個朝代都不能與之比肩……
隋文帝只用十幾年,天下從大亂轉向大治
隋煬帝重商:鼓勵每一個人賺到應得的錢
三征高麗,再次「損北補南」
隋朝小結:短命王朝卻與盛唐並稱
第十章 唐初真相(唐高祖~唐玄宗初年,西元618~715年)
貞觀之治是幻想
武則天拚經濟有成:農業有餘、商業興盛
武則天最大的功績並不在農業,而是振興商業。她的父親本是商人,武則天瞭解商人最怕的一件事——關津。武則天明確提出,關津最大的作用是為官府養了很多懶人,所以,必須禁絕關津稅,沒有了關稅、市稅,黎民百姓開始為自己尋找每一枚銅錢。武周末年,關津本是天下商品流散之地,現在所有關津聚集的商船遮天蔽日,日夜串流不息……
唐太宗是第一個竄改歷史的皇帝
高宗改革貨幣、廢后,對士族搶錢、削權
武則天是漢武帝二‧○版,初期施政如出一轍
玄宗撤官,讓民間安心生產、累積財富
第十一章 開元之盛(西元716~755年)
禁買土地、存款與匯款,都是第一次
高官炒地皮,平民財富瞬間消失
在封建官僚輪番炒作之下,大唐帝國土地價格開始了一輪螺旋式飆升,即使貧瘠土地的價格也是武后年間沃壤價格的數倍。隨著土地價格飆升,普通人多少年、多少代辛苦積攢的財富,在瞬間化為烏有,眼睜睜看著財富與自己無緣,最後只得或舉家逃亡、淪為奴隸。
張說帶頭炒地皮,官僚綽號「多田翁」、「地癖」……
通貨緊縮,張九齡與李林甫各拿出什麼解方?
玄宗晚年揮霍,靠三個高官幫他斂財
中國第一代的存款與匯兌業務
第十二章 晚唐之衰(唐肅宗-唐獻宗,西元756~907年)
收不到的「富人稅」
窮皇帝依然找不到籌錢的方法
肅宗登基的時候,大唐帝國已經丟掉了長安、洛陽以及河北、山東各地的糧倉和府庫,這個曾經輝煌的帝國已經窮到一文不名的地步了。很快,唐肅宗能控制的錢糧告罄,到了「無輕貨則人散矣」 的地步,第五琦、楊炎分別為皇帝想出籌錢的方法……
你不知道的安史之亂
劉晏只做鹽鐵批發,運銷與零售讓給民間做
楊炎推出兩稅法向富人收稅,為什麼收不到?
晚唐的「永貞革新」,治標不治本
唐朝小結:開放自由買賣土地,均田制破滅
索引
【年 表】中國金融史上的第一次
【作者序】從金錢流向看懂中國歷代興衰史
第一章 周朝(西元前1046~前256年)
兩個最傑出的貨幣政策
管仲用刀幣收服小國、范蠡鑄錢復國成功
與後世豐富多彩的金融貨幣現象相比,西周的金融表現形式確實非常簡單,但卻最適宜詮釋金融的本質:誠信。到了東周,諸侯各據一方,無論弱國多麼不情願,強國貨幣一定會流進你的地盤,春秋貨幣主要有布幣、刀幣和蟻鼻錢三個體系。
貝殼貨幣無約束力,分配土地求效忠
王德只能安內,卻無法攘外
窮困的王室,靠「專利」向諸侯徵稅
管仲如何...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