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飼養熱帶魚的書籍中,內容最為豐富,而且世界上有最多水族玩家看過的名著就是威廉.因涅斯(William.T.Innes)博士的著作《珍奇觀賞魚(Exotic Aquarium Fishes)》。由於初版書是在1938年發行的,所以這本書已經出版超過70年了。
試著閱讀此書的龍魚部分後,就會發現,根據書上的記載,在龍魚類(骨舌魚科)當中,人們已知的種類只有5種。當時,人們把「具有尖銳的小牙與舌頭的魚類」總稱為「骨舌魚」。這5種指的是「棲息在澳洲的Scleropages leichardti(現在的星點珍珠龍魚的學名)」、「分布在印尼、中南半島的Scleropages formosus(現在的亞洲龍魚)」、「棲息在非洲熱帶地區的Clupisudis niloticus(也叫做尼羅河龍魚,即現在的非洲黑龍)」、南美的「Arapaima gigas(象魚)」與「Osteoglossum bicirrhosum(現在的銀龍魚)」。
後來,經過70年後,這些魚目前被歸類在骨舌魚目骨舌魚科當中。骨舌魚科可以再分成異耳魚亞科與骨舌魚亞科,異耳魚亞科包含了尼羅河龍魚與象魚,骨舌魚亞科則是一般所謂的「龍魚」,而且可以分成8種。雖然到最近為止,人們認為「龍魚有5種」,不過2003年,Pouyaud L、Sudarto與G.G.Teugel這些人在法國的魚類學雜誌《Cybium》中,徹底地調查亞洲龍魚,並記載了3種新品種,因此目前種類變成了8種。關於這點,後文會另外說明。
仔細地逐一去觀察這8種龍魚後,就會發現到,黑龍的記載年代出乎意料地晚。黑龍是在距今42年前的1966年才開始有記載。
另外,記載於1876年的澳洲產的星點珍珠龍魚當時被人們稱為Osteoglossum leichardti,珍珠龍魚在1892年出現記載,人們為其取了一個屬名與南美產的銀龍魚相同的學名「Osteoglossumjardinii」,而且此名稱使用了很久,直到1941年,人們才認為珍珠龍魚與亞洲龍魚是同屬。
在進行「名為古代魚的魚類」的分類時,大多必須得調查化石才行,但標本數量總是很少。我經常在愛好者之間聽到「這是不同種類的魚喔」這類的對話,即使不管怎麼看,種類等級都明顯有差異,但卻無法立即進行分類、記載。這就是在正式的魚類學與分類方法中會遇到的實際情況。
1966年,羅伯特.H.金澤先生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家博物館內,試著翻閱記載了黑龍魚的文獻,並從中窺見到進行正式分類的辛苦與費事。
雖然在現在,我們能夠一眼就分辨出廣為人知的銀龍魚與黑龍魚,但說到要實際進行分類工作的話,卻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這項工作的第一個步驟為,再次研究關於「屬於黑龍魚龍近親的銀龍魚」記載的來龍去脈。
班德利是在1829年記載銀龍魚的。當然,1800年代的亞馬遜河流域的原始程度高得令人難以想像,魚類也肯定如同字面上的意思那樣,會大量地湧現。在那當中,人們選中了體型特殊的銀龍魚,並把銀龍魚送到分類學家所在之處。大家應該能夠輕易地想像出,當時的分類學家所擁有的地位與財富與現在的學者有很大的差距吧。
在文獻記錄中,分類學家也有引用這幅畫,雖然任何人看了後,都能了解「這是龍魚」,但如果要透過畫作來斷定「這是銀龍魚」的話,還是很困難的。
專家們一邊思考當時的情況,一邊尋求標本,並慢慢地詳細調查魚鰭的條數脊椎骨的數量、魚鰭的位置等。說起來,人們幫銀龍魚取的種小名「bicirrhosum」指的是「分成兩邊的鬍鬚」的意思,並沒有確實地掌握住銀龍魚的特徵。
雖然任何人看了黑龍魚後,都會認為黑龍魚與銀龍魚不同,而且黑龍魚是在內格羅河流域被捕捉到的,不過我們只要一想到「為何專家沒有同時對黑龍魚與銀龍魚進行分類呢?」,就會產生這樣的想像:1829年當時,儘管只有在內格羅河中,才能收集到亞馬遜河主流的標本,但當時的內格羅河簡直就是秘境中的秘境,而且會讓人認為這種原始程度是不允許人類進入的。進行這種想像的確也是很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