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年輕曾捲入文革中的上山下鄉運動,當年的知青而今已於中央大學任教。中間經歷文革的結束,獅城新加坡的求學進修,最後又是如何決定落腳在台灣呢?三段時空中留下的足跡,都化作生命中的風景。
作者於1990年離開生活了三十五年的中國大陸,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逾十年,2005 年初受聘為臺灣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回望自己人生六十年間三個重大的時空轉移:中國大陸→新加坡→臺灣,每一個時空,都留下或深或淺的人生足跡與印象。「還說知青」、「故土情牽」、「世事雜談」、「告別911」、「海外隨想」、「臺灣內望」六個單元的文章,涵括了大陸坎坷且崢嶸的歲月、海外彷徨而多彩的年華;既有深情的緬懷,深切的省思,也有深度的剖析,深刻的批判;貫注了作者的歷史回顧、社會觀察、人文思考及生命體驗。
作者簡介:
王力堅,原籍廣西博白,國籍新加坡。1955 年生,文革中曾有多年知青與工人經歷,文革後1979 年考進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先後獲得文學學士及碩士學位,之後到深圳市教育學院任教。1990 年赴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1993 年完成博士論文,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逾十年,2005年初受聘為臺灣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現為該系專任教授兼系主任。出版專書有《六朝唯美詩學》、《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中古文學的文化思考》、《古典新詮——中國古典詩詞賞析文集》、《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回眸青春——中國知青文學》、《天地間的影子——記憶與省思》、《清代才媛沈善寶研究》、《新加坡客家會館與文化研究》、《清代文學跨域研究》等十一種,並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及新加坡、美國、義大利等地刊物發表過學術論文逾百篇。
章節試閱
怎能忘了呢?這一天!
(記於二OO九年六月四日)
三週前,在中壢新國民醫院做胃鏡檢查,確診為十二指腸潰瘍。醫生給了三週的藥,叮囑我三週後必須回來複診。三週後,即是今日,六月四日。
那天回到研究室,通過MSN跟在新加坡的妻視訊見面,報告了檢查結果。末了,知道自己忘性大,交代妻到六月四日提醒我複診。本來妻在低頭批改作業,突然抬頭看我,有點吃驚地說:「怎能忘了呢?這一天!」我一時還醒悟不過來,但很快就明白了。是啊,怎能忘了呢?這一天!六月四日——六四!
六四!已不是一個一般的時間概念,更不僅是我要複診的日子。那是一個永恆的記憶!
二十年前,那一段日子裡,香港電視一天二十四小時播放北京學運的消息,我的電視機也一天二十四小時開機收看。到六月三日接近午夜時,正播放軍隊進城,電視機撐不住,燒了。無奈,揣揣不安入睡了。翌晨,妻要回返香港,在學校門口攔一計程車,送妻到羅湖海關。上車就發現司機脾氣大,臭著臉像人欠他二百吊錢。不想壞了氣氛,半調侃說:「一大早開心點不好嗎?」「開心個X!都殺人了!」這時,才從怒氣衝衝的司機口中得知北京鎮壓的事情。
一路上,大家不再說話,沿途看到到處刷上大大小小的標語,有在路上有在牆上也有從高樓垂吊下來。有嚴正的:「歷史永遠記住今天!」有激憤的:「血債血償!」
在羅湖海關,告別時,妻叮囑:「多加小心。」「大不了你就到新華分社靜坐吧。」「這時候還貧嘴!」妻沒勸阻,她知道沒用。
其實,我也絕不是熱血激情類型的人。學運剛起時,雖然我理解學生,但深不以為然。覺得到頭來肯定徒勞無功白費勁。於是,一點也沒有參與的念頭與興趣。學生罷課了,學校癱瘓了,沒事幹了。那時也沒有搞研究的心思。那還幹什麼?玩唄。玩桌球(兵乓球)、撞球、撲克,不過癮,便學玩麻將,天生玩家,一學就會,還很快精通了,上癮了。於是,沒日沒夜摸起麻將來。
此時,北京宣佈戒嚴了,學生靜坐了,絕食了。深圳的學生(包括我校的學生)也上街了,靜坐了。我們依然沉浸在四方城中,樂不思蜀。
一日清晨,玩了通宵麻將的我,剛剛躺下睡覺,倆年輕老師急急敲門進來說,木老師到市政府靜坐了。
本來,學校老師一直都無老師介入學運。木老師雖屬熱血青年,但也只是發發牢騷,加上經常被拉來玩桌球麻將什麼的,也一直未參與學運。那天清晨,在我校有關領導的不懈努力下,在市政府靜坐多日的學生撤回學校,並計畫要複課。這時,木老師一人撿起學生丟下的一個標語牌,一聲不吭,到學生宿舍樓下轉了兩圈,然後單身直往市政府而去。於是,學生再次奮起,重新罷課,繼續靜坐。學校有關領導眼看功虧一簣,氣瘋了,揚言要嚴懲木老師。
怎辦?兩年輕老師向我討主意。我雖然經通宵麻將,但此時腦子倒很清醒:學校要殺雞儆猴。要破學校的功,只有大家都成了雞或猴!我去了,你們自行決定。於是,涼水涮把臉,我去了。兩年輕老師也去了。陸陸續續,也有其他老師去了。去市政府門口,加入木老師與學生的靜坐。學校當然很憤怒,但顯然破功了,火上澆油的事他們畢竟沒膽做。
學生當然很高興,尤其領頭的學生還是我班上的(我任課兼班主任)。深圳政府的運作還是很有效的,很快,兩官員(一市政府一公安局)找到我,準確稱呼我王老師,知道學生聽我的話,誠懇徵求我的意見:「事情發生在北京是吧?我們理解學生的熱情是吧?我們應該保護學生的安全是吧?我們相互合作維持好秩序是吧?」我確實不想把事情鬧大。原則上同意配合他們,維持靜坐的秩序。
學生熱情起來了,呼口號,演講什麼的,挺忙,挺累。我盤腿靜坐,垂頭不語——標準的靜坐姿勢。其實我是在坐著睡覺,畢竟昨晚熬夜打麻將消耗大。
坐著睡覺,是在插隊時練就的功夫。雙搶農忙或冬季修水利時,隨便盤腿坐在田基地頭就可入睡。於是,在市政府門口,在學生的口號聲中,我就這麼不合時宜的盤腿入睡了。還做了夢,夢中還打麻將,還自摸胡了一把十三么。
公安局的官員把我從胡牌的美夢中弄醒,說有幾位北京來的學生要參加靜坐,他們認為不合適,認為會將事情複雜化。我想也是,自己的學生我可以掌握,北京來的就不一定了。於是也同意勸導那幾位北京學生離開。過後,我再次盤腿靜坐,垂頭不語……不知過了多久,悠悠醒來,看周圍的學生也都如我一般盤腿靜坐不語,但臉上依然洋溢著堅毅激昂的神采。由於大家都靜坐不語,市政府門前出現難得的一派祥和氣氛。官員們很是滿意,端茶送水來了,有點還盤腿坐下跟學生促膝談心,想必是企圖進行「思想工作」。
後來又再次遊行了。是全市諸多單位協調一致的大遊行,有十多萬人。我校是發起單位之一,於是,就在遊行隊伍前頭了。我打橫額,便自然在最前列了。遊行隊伍浩浩蕩蕩,沿街穿行,市民們夾道支持,歡呼鼓舞。我們自然昂首挺胸了,慷慨高呼口號了,還唱起《國歌》《國際歌》來,可惜有些學生還不太會唱,於是我跟木老師商量以後要組織學生學唱。走走累了,沒法繼續昂首挺胸了,放慢腳步,退到後面。不多時,一摩托車停在我身邊,公安局的官員下來跟我說前面的學生要衝擊火車站,顯然要製造轟動效果。這可是違反我們之前的策劃。於是我趕上前制止了。沒必要節外生枝。
公安局照例沿途拍攝錄影存證,深圳各種媒體都出動採訪。那段時期,深圳媒體對學運的報導幾乎全是正面的。如深圳各界為北京學運募捐的熱潮啊,學運期間社會風氣特好啊,連小偷也罷偷了啊,等等。為北京學運募捐的熱潮確實感人,我就二話不說將錢包裡的幾百元人民幣全捐了出去,當時就很為自己的行為感動。去年,在中央大學第九餐廳門口,臺灣的大學生為四川汶川地震募捐,我毫不猶疑掏出錢包裡全部的幾千元新臺幣。霎時就想起來一九八九年學運期間的募捐熱潮。
深圳電視臺也派出採訪隊隨著遊行隊伍採訪,領頭的正是廣州暨南大學校友(兼老鄉)戴某。於是,戴某就假公濟私給了我好幾個特寫鏡頭(可惜不怎麼上鏡)。於是,妻在香港電視新聞看到了,過後,打電話來。我說嚇你一跳吧?妻說知道你遲早會跳出來。妻說悠著點這事不那麼簡單。我正感覺好著呢沒把妻的話當回事。
我之所以感覺好,是根本沒想到真會殺人。到頭來,卻真殺人了!還那麼慘!
北京一派肅殺。但各地卻紛紛起事:武漢長江大橋被武漢大學學生帶頭堵了,南北交通樞紐頓時癱瘓。領頭的博士生是我母親單位一老師的兒子(後來坐牢了,出獄後失業了,自己開公司)。廣州也遊行,也要堵珠江大橋。重慶燒大樓了,還有其他城市……
深圳整整兩週處於無政府狀態。政府似乎癱瘓了,公安局的人不管事。全市各單位再次協調組織了好幾場規模頗大的追悼會,北京逃下來的學生、老師及市民(深圳計程車組拯救隊到北京接來)在追悼會上控訴,又遊行了。我去旁觀,沒有參與。不知道為什麼,只覺得憤怒、悲傷、焦慮、彷徨……
學生自然繼續罷課,早被學生接管的廣播站一直播發從香港來的北京消息。學生也自行組隊參加全市的追悼會及遊行。這期間,有一場早就安排的校際足球友誼賽,賽前雙方球隊不約而同佩戴黑紗上場,賽前還列隊默哀三分鐘,觀賽者也都自覺起立默哀。
兩週後,權力系統緩過勁來了。聽說市里開始按照黑名單抓人了,聽說我校也有人進入黑名單。我想我肯定脫不了關係。但始終沒見我校有人被抓。校方有人放狠話,說要嚴懲若干老師與學生。我仗著家人在香港,無牽無掛,也放出狠話:有任何一個老師或學生被懲處,我帶頭罷教。一副死豬不拍開水燙的樣子。事實上,我也真是豁出去了。還跑到校警室打電話給妻(那時私人很少有電話),當著門衛的面告訴妻:我豁出去了,真有什麼事,就到香港新華社靜坐吧。妻說,我當然會去要我老公,其他事我不管。或許校方真怕死豬(沒聽過好漢怕賴漢?),或許校方內部有分歧(院長一直都支持學生),總之,我始終屁事沒有。
但學校還是要有動作,其實是全國一致的,就是要求每個人都要寫一個自我鑒定——交代自己在學運期間的表現。我始終沒寫,心想反正賴開了就賴到底。
校方似乎不好來硬的,就來軟的。於是就出現種種雙方鬥法的事情來:
一、晚會
六四過後,為了挽回民心,當局刻意舉辦各種歌舞晚會,以期營造一種和諧氣氛。我所在學校也如此辦理,召開晚會。並指定各班都要出節目。於是,大多數班級都是大合唱,而且,大都是唱學運期間常常唱的「革命歌曲」,包括《國歌》、《國際歌》、《血染的風采》等,好不容易有一個班級報上一支歌名《團結就是力量》,這是六四後北京當局指定要唱的「樣板歌」。有關領導興奮得帶頭鼓起掌來。然而,當該班級合唱隊聲嘶力竭且惡狠狠地唱出歌中「向著法西斯蒂開火,讓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滅亡」一段時,領導們已面如死灰。我真不理解為何北京當局會選擇這首歌作為六四後政治操作的「樣板歌」?SB!這時,梁,一位平日靦腆內向的女老師,主動要求唱一首樣板戲的歌,馬上得到領導允許,以為是為眼下尷尬場面解套。待梁老師上臺報出歌名,臺下掌聲雷動,領導們再次後悔莫及——梁老師唱的是《紅燈記》中李鐵梅的《仇恨入心要發芽》。
二、評獎
學期末,按照慣例要開表彰會,給優秀教師、班主任頒獎。這些獎是經過各系評選後送到學校定案的。這個過程本來在六四前就進行。我被系同仁評為優秀教師,是說我課上得不錯。是個榮譽啊,有獎品獎狀什麼的。但六四後,聽說校方要將我優秀教師的獎拿掉。我聞風而鬧,宣稱這獎我要定了,要拿掉得給個說法!最後說是有個妥協方案。什麼方案,不知道。到頒獎那天才得知,原來有領導執意要拿掉我,也有領導(主要是院長)堅持保我,於是,換了一個優秀班主任獎給我。我接受了,竊笑,優秀班主任?是政治思想做得好才有獎啊!這不抬舉我啦!當我上臺領獎時,掌聲經久不息。令我很陶醉了幾分鐘。
三、分配
那年我是畢業班的班主任。給我優秀班主任獎確實很諷刺,因為我班上好幾位同學是深圳「高自聯」 的積極分子,還負責一些工作。於是,畢業分配時,受到學校某些領導(主要是人事處長——一個軍隊轉業幹部)的刁難,執意要將這些同學分配到邊遠地區。我急眼了,跑到人事處跟處長拍桌子大吵。撕破臉地開罵。始終無法改變分配方案,那幾位同學還是被分配到邊遠地區。至今我對這幾位同學深感內疚。
木老師在六四後大病一場,高燒數日不退。他班上的幾位學生(也是學運期間的戰友)輪流伺候照顧他,其中一女生更是情意殷殷。到我出國時,該女生已成為準木夫人。大家都為木老師高興。
老實說,深圳當局還是較為柔性的。聽說只是迫於上面的壓力捉了幾個人。那時香港電視報導港澳各屆人士組織起來,實施「黃雀行動」,拯救被通緝的學運領袖。不時傳出成功偷渡到港的消息,很令深圳人興奮與驕傲。因為擺明了,深圳是偷渡的必經之路。近日有報導說,娛樂界大姐大梅豔芳也參與其事。雖然當時深圳當局也曾怎怎呼呼大動作搜捕偷渡的學運人士,但一直沒有任何成果。沒想到年底風聲已過時,卻傳出在文錦渡海關捉到一位學生領袖。那是該領袖藏身一香港貨櫃車,在文錦渡海關等候通關時,正好是邊防執勤部隊換班,刷刷跑過那輛貨櫃車。領袖以為人家跑來抓他,沉不住氣,從藏身處竄出欲沖關。人家知道你誰呀?總得攔住啊就這麼落網了。這事令深圳人很沮喪很沒面子,不少人怪這領袖使深圳「晚節不保」。
雖然 深圳局勢還算可以,但整個國家的局勢確實讓人心灰意冷。於是給已聯繫一段時間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去函,要求能儘快入學,原因就直說,六四後感覺不好。新加坡國立大學真的就加快了審批程序,很快就寄來了入學通知書,大概是一九九O年四月份吧。於是,馬上到上海簽證,回來即辦理護照申請等手續。沒想到麻煩又來了。那年出國辦護照要加上一條新規定——必須有「六四鑒定」。這鑒定得單位人事處出具,不用想就知道,我們學校人事處長會給我出具這鑒定?軟硬兼施,把院長也請出來給他施壓,該處長才出具一份一句話的鑒定:「該同志在學運期間未發現有違法亂紀行為。」心不甘情不願的。太簡單了是吧?我靈機一動,將上述優秀班主任獎附上,以示我政治表現積極。居然順利得到護照。當我揣著護照步出市公安局時,在大門迎面遇上學運期間一起「配合」多時的那位官員。看他對我似理不理似笑非笑的樣子,我似乎悟到些什麼。
好事多磨。出境時竟然還鬧了個虛驚一場。妻女跟我一起到羅湖海關,還有幾個在學運期間「共過事的」學生執意要送行,到了海關,妻女從「港人」通道過去了,我得從「國人」通道過關。送行的學生不能走近海關,我獨自前行。檢查護照,被扣下來。不讓過關,也不讓回去,就讓我獨自一人晾在關口,也不說明任何原因。真令我心裡發毛了。心想難道就在此地此時「落網」?那可真叫冤啊!
一個多小時後,才給我護照蓋上章,通關放行。直到走過邊關中間黃線,我才回頭看看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心中五味雜陳……
怎能忘了呢?這一天!
(記於二OO九年六月四日)
三週前,在中壢新國民醫院做胃鏡檢查,確診為十二指腸潰瘍。醫生給了三週的藥,叮囑我三週後必須回來複診。三週後,即是今日,六月四日。
那天回到研究室,通過MSN跟在新加坡的妻視訊見面,報告了檢查結果。末了,知道自己忘性大,交代妻到六月四日提醒我複診。本來妻在低頭批改作業,突然抬頭看我,有點吃驚地說:「怎能忘了呢?這一天!」我一時還醒悟不過來,但很快就明白了。是啊,怎能忘了呢?這一天!六月四日——六四!
六四!已不是一個一般的時間概念,更不僅是我要複診...
作者序
隨著2015年來臨,我便走過了人生的一個甲子,這可真是應了收進此書的一篇文章標題「轉眼一甲子」。
此際,回望自己人生六十年間三個重大的時空轉移:中國大陸→新加坡→臺灣,每一個時空,都留下或深或淺的人生足跡與印象。1990年我離開生活了三十五年的中國大陸,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逾十年,2005年初受聘為臺灣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於是,每每在學術交流場合,對我的介紹就有了一個頗為拗口的說辭:中國大陸出生成長的新加坡籍臺灣學者。
十多年前起,我就陸陸續續將這些時空轉移過程的足跡與印象轉換為文字,發表在網路及自己的部落格(博客)。幾年前,更集中將有關在大陸時期,尤其是知青年代的往事記憶及思考,編纂為一書《天地間的影子——記憶與省思》出版。限於主題,該書未收我反映臺灣與新加坡相關問題的文章。現在所編的《轉眼一甲子:由大陸知青到臺灣教授》,便將前書所未收,我反映中國大陸—新加坡—臺灣三個時空足跡與印象的文章整合起來了。
該書名之「轉眼一甲子」,如前所敘,是借用了書中一文的標題,涵蓋該書內容所涉時空;而「由大陸知青到臺灣教授」,即是對自己六十年來人生歷程及身份轉換的概括。
中國大陸—新加坡—臺灣,三個頗不一樣的社會形態,常有人讓我比較在其間的生活體驗與感受,我卻往往不知從何說起。不過,從我這些文章中,當是可以瞭解一二。
中國大陸畢竟是我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儘管離開了二十多年,仍是我筆下常常涉獵的對象——無論記憶、批評,還是反思、剖析,在「還說知青」與「故土情牽」兩個專輯中都得到頗為充分的展現。雖然「故土情牽」專輯中回憶1989年學潮的〈怎能忘了呢?這一天〉是我情牽最深者,但「還說知青」專輯更顯見我關注焦點所在。所謂「還說」,就因為我雖然已出版集中反映知青題材及議題的專書《天地間的影子——記憶與省思》,仍不間斷地「還說知青」。在這部分,有本書唯一的一篇附文〈歷史與文學:知青理想主義縱橫談〉,是孔捷生先生與朱嘉明先生受邀在我系一個講座的記錄稿,頗為深入而精闢地論析了歷史與文學中知青理想主義的相關問題。這也正是我在回憶知青往事以及探討知青歷史與文學時,所常常縈繞於心且糾結不清的問題。
「世事雜談」專輯之文,是對紛亂世事的無序雜談。談鋒所指,是多方面的,跨時空的。有因前蘇聯電影引發的時評,有基於歷史事件展開的政論,還有更多是緣自網路而闡發的各種爭議。有的針對當局,有的針對個體,有的針對當前的網路文化生態,有的卻針對八竿子打不著的「貴族」問題。這些雜談,有相當的嚴肅性歷史性思辨性理論性,反映了筆者對紛亂世事的認真思考。
2001年的911事件,雖然發生在美國,其影響卻是世界性的。當時我人在新加坡,卻迅速捲入聯結各地的網路論爭之中,並將多篇有關文章相繼發表在新加坡《聯合早報》與香港《明報》。這就是「永別911」專輯的由來。雖然這些文章(除了〈永別911〉)都寫於14年前,但其立場、觀點,乃至論證辯析方式,至今仍為我所堅持,因此,收進本書時,除了個別技術性文字調整,不做任何修改與更動。
「海外隨想」專輯之「海外」者,當主要為新加坡;所「隨想」之事,既有歷史糾纏,也有現實困擾。筆鋒所及,似乎較多負面印象的呈現,當可作「愛之深憂之切」解。畢竟,那是我的第二個家鄉。去年暑假,返母校新加坡國立大學(習慣簡稱「國大」)中文系講學,便直言:無論如何,我確實十分感激「國大」,沒有「國大」給我機會就沒有我今天。至於在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任訪問教授,雖然只有不到半年時間,但無論在學術研究、自然景觀、人文風情,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轉眼間,我來臺亦已十年。不過〈臺灣初遊〉則是我二十年前首次踏足臺灣的追憶之作,印象之深,至今難忘;而且,此次「初遊」,為促使我人生軌道轉向臺灣的重要契機。臺灣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紛亂的政治、溫馨的社會與濃郁的人情。這在「臺灣內望」專輯中,通過對在地媒體的觀察分析與自己的親身體驗記錄得以展現。臺灣諸多關係,無論歷史淵源還是現實紛爭,都與大陸互動甚為密切,這在「臺灣內望」專輯文章,得到不同層次與角度的指涉。回望「民國文學」系列,是出席某國際會議的論文,遵循香港某刊物編輯部意見壓縮修改後發表,學術性理論性固然得到強化,但原稿中諸多較鮮活的成分消失了;現回復原狀,分為三篇收錄,以遂心願。
〈回望『民國文學』〉系列、〈生澀青春——讀《魚掛到臭,貓叫到瘦》心得〉、〈文革研究還須『四化』〉、〈新加坡客家社團的前瞻性發展及其誤區〉等文,雖然多少帶有學術研究因素,但與我古典文學的學術專業背景無關,反而是體現了我多元的生命體驗與人生思考,故「名正言順」收入本書。算起來,本書是我所出版的第十二本專書。這十二本書中,有十本為學術專業類型,只有本書與《天地間的影子:記憶與省思》為非學術性,與我專業無關,然而,卻如前所強調的——反映了我更為多元的生命體驗與人生思考。
最後須說明:本書所涉人與事,均出自我今時今日的記憶、認知、理解,乃至自覺或不自覺的加工、潤色、詮釋,正應和了美國思想家愛默生「一切歷史都是主觀地被記錄下來」及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訓導;因此,本書所涉人物,除了我本人及真實姓名者外,其餘一概謝絕對號入座。
蒙蔡登山先生厚愛並引薦,台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慨然將本書稿納入出版計劃;而段松秀與李書豪二位編輯的先後悉心協助,更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在此一併謹致以萬分謝意!賢妻雅文、愛女昊玉、愛子昊為,以及年邁的父母與眾多親人,一直以來親情相伴,是我這一生至為感恩與幸福之源泉。昊為並積極參與本書封面及封底的設計工作,使本書的出版更具紀念意義。
隨著2015年來臨,我便走過了人生的一個甲子,這可真是應了收進此書的一篇文章標題「轉眼一甲子」。
此際,回望自己人生六十年間三個重大的時空轉移:中國大陸→新加坡→臺灣,每一個時空,都留下或深或淺的人生足跡與印象。1990年我離開生活了三十五年的中國大陸,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逾十年,2005年初受聘為臺灣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於是,每每在學術交流場合,對我的介紹就有了一個頗為拗口的說辭:中國大陸出生成長的新加坡籍臺灣學者。
十多年前起,我就陸陸續續將這些時空轉移過程的足...
目錄
自 序
輯一:還說知青
關涉《知青之歌》的二則日記
插隊詩鈔
青春的躁動與掙扎
那遙遠年代的朦朧感情
信任與考驗
塑造知青先進典型的往事追憶
不堪回首的噁心
生澀青春——讀《魚掛到臭,貓叫到瘦》心得
看完《知青》失望了
《知青》編導策略揣測
關於《知青》女主角周萍的愛情
《歲月甘泉》定位的困窘
有感於知青理想主義
重返下鄉地
我的知青研究與教學
輯二:故土情牽
怎能忘了呢?這一天!
懷念杜憲
三十多年前的大學生自辦刊物
看林梓發表小說有感
林梓及其小說漫議
遊子的思念
久別
跨年行程
「六七一」憶舊
越南研究生的抉擇
海外關係今昔
學歷的糾結
也是陰雨天
故鄉重行
輯三:世事雜談
由〈沁園春•雪〉想開去
就這麼個「建國大業」?
毛澤東是人,不是魔,也不是神——解讀〈中國的毛澤東困境〉
文革研究還須「四化」
這個禮平夠牛
各說各話未必不可
請耐心等待
時代的鬱悶
關於「貴族」話題的通信
閒話「貴族」
中外「貴族」隨想
關於西方文明的「斷層」問題
輯四:永別九一一
關於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思考
請尊重生命
如何看待九一一事件的恐怖分子?
切勿將宗教和恐怖主義混為一談
戰爭並非反恐怖主義的最佳途徑
我們的道德底線在哪里?
有感於網路論壇的罵戰
不宜作這樣的類比
不妨跳開一步看
麥卡錫主義真的還魂嗎?
言論自由是絕對的嗎?——我與薛文的分歧所在
不應是非不辨地鼓吹民族主義與國家利益至上
永別九一一
輯五:海外隨想
《舞遍全球》觀後隨想
新加坡不相信眼淚
穿上了紅舞鞋
奢談愛國
關於「海外華人」
英文的迷思
鄰 居
歷史靜默者之新加坡篇
新加坡華文教育之震盪
新加坡華文教育前景堪虞
新加坡客家社團前瞻性發展的現象與誤區
浮光掠影溫哥華
輯六:臺灣內望
臺灣初遊
轉眼一甲子
歷史靜默者之臺灣篇
「民國文學」與「現代文學」:回望「民國文學」之一
「民國機制」闡釋獻疑:回望「民國文學」之二
「過去式」或「現在進行式」:回望「民國文學」之三
「過來人」的優勢
中央大學第三十三屆金筆獎得獎作品讀後感
一個飯局兩首歌
引號的非一般用法
死板與顢頇
《兩岸犇報》「當代中國ING」點評
瑣記
自 序
輯一:還說知青
關涉《知青之歌》的二則日記
插隊詩鈔
青春的躁動與掙扎
那遙遠年代的朦朧感情
信任與考驗
塑造知青先進典型的往事追憶
不堪回首的噁心
生澀青春——讀《魚掛到臭,貓叫到瘦》心得
看完《知青》失望了
《知青》編導策略揣測
關於《知青》女主角周萍的愛情
《歲月甘泉》定位的困窘
有感於知青理想主義
重返下鄉地
我的知青研究與教學
輯二:故土情牽
怎能忘了呢?這一天!
懷念杜憲
三十多年前的大學生自辦刊物
看林梓發表小說有感
林梓及其小說漫議
遊子的思念
久別
跨年行程
「六七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