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試閱
第9篇 台灣僑生先修教育資料庫建置與應用之可行性研究
貳、文獻探討
一、國內外教育資料庫
國外許多先進國家對於學生基本能力的表現有相當深切的關懷及具體明確的認知,故這些國家例行性地建置教育資料庫系統。近幾年,國內教育界亦感受建置教育資料庫的重要性,特別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陸續有全國性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的建置計畫,例如: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TEPS)、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的建置及相關議題的探討,以及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iwan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 TASA)等,足以見到國內教育界對此之重視(郭伯臣、曾建銘、吳慧珉,2012)。
因此,本研究欲透過一些國際評比之大型測驗(large-scale assessments)之標準化建置流程,例如: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國際學生評量(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國家教育進展評量(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EP)等,以建立僑生教育資料庫(Allen, Donoghue, &Schoeps, 2001; Martin, Mullis, &Chrostowski, 2004; OECD, 2005)。
二、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是個人在問題解決、思考、知覺與記憶時的一種習慣的反應方式(Curry, 1983;Grigorenko & Sternberg, 1995;Kagan & Kogan, 1970;Kogan, 1983;Riding & Cheema, 1991;Sternberg, 1988;Vernon, 1973;引自Grigorenko & Sternberg, 1997)。本研究將以學習風格為主軸,並依據Kolb(1984)的「學習風格量表」,採取訊息知覺(information perception)和訊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二個構面,將僑生的學習風格分成四類,分別是聚斂型(convergent)、發散型(divergent)、同化型(assimilation)、適應型(accommodative)。此外,研究者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外顯的表現,若要全面地探究學習者的學習情形,我們也將學習者的認知風格和人格特質納入觀察。
本研究依據Allinson與Hayes(1996)的「認知風格量表」(Cognitive Style Index, CSI)來建置僑生的認知風格量表,將學生分為直覺型學習者(intuition)與分析型的學習者(analysis)。本研究建置這些量表,來觀察不同國籍學生在學習風格的異同,並研究其與各科學習表現的關連性,能為僑生教育提供更適性的教學模式。
三、文化因素
目前僑生教育缺乏多元文化的相關知識及教學策略,因此,在教學上著重傳達主流文化的觀點,卻忽略善用學生多元語言文化的背景,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成效。為了瞭解文化對於學習成效之相關,本研究將依據文化回應教學(culturally responsiveteaching)之原則,運用不同種族學生的文化知識、先前經驗、知識架構和表現風格,以學生的母文化做為橋樑,協助文化差異學生的學習更加切題、更有效率(Gay, 2000; Wlodkowski & Ginsberg, 1995)。因此,在文化議題層面上,研究僑生對於臺灣文化認同與適應程度,以及僑生僑居地文化之影響。許多文獻指出語言學習者對於目標語的學習成效與其對於目標語的文化適應程度有極大之相關性,本研究希望進一步了解到底哪些文化要素或變項,是影響僑生華語文學科學習的核心關鍵。僑生來自不同的僑居地,各個僑居地有其特有的文化價值及文化要素,各國的教育文化也大不相同,如何善用僑生既有的文化背景及相關知識,設計適合學生的學習鷹架,協助僑生順利銜接臺灣的教育文化及學習相關的學科知識是當前重要課題。
此外,本研究規劃資料庫建置了自我認同量表,自我認同是指「個體在藉由實地的探索及實驗,認清自己在社會中的特定角色,知道自己的需要、愛惡與動機,根據對自己的瞭解建立生活的理想與目標」(Erikson, 1968;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自我認同涉及個人生活理想和人生目標的設定,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息息相關,然而,現階段就讀僑生先修部的學生,皆處於青少年後期及成人初期的過渡階段,在這階段的學生,隨著生理的特徵與社會情境的轉變,對於自我知覺的敏感度隨之增強,是形塑自我認同的關鍵時期(Erikson, 1968),在此關鍵階段飄洋過海來到臺灣學習,可預期的僑生自我認同的形塑,對於其同儕之間的互動、團體的融入、及學科學習息息相關,本研究於資料庫中設置自我認同量表,以Suinn(1987)的「亞裔自我認同及文化適應量表」(The Suinn-Lew Asian Self-Identity Acculturation Scale)為依據,並將內容調整成適合僑生的量表。族群認同是指自我對於所歸屬族群的定義,自己認定一個所生聚的族群,並區隔與其他族群的不同(Taylor & Simard,1979),一般而言,僑生處在兩種文化的衝擊中,一是僑生居住地的主流文化,另一個是他們的族裔文化,即中華文化。因此對於主流族群的認同程度,或對於其中華文化族群的認同程度,皆可能與他們的學習表現相關。本研究參照Umafia-Taylor、Yazedjian 與 BBmaca-Gbmez(2004)所提的「族群認同量表(Ethnic Identity Scale)」,來觀察學生族群認同情況,並可進一步觀察不同構面與學生學習成效的關聯性。
高宗信(2005)的文化適應概念界定與相關理論,以及國外的文化適應量表,量表層面可包括個人適應、家庭適應、學校適應、人際關係與人際適應、社會適應(李雅芬,2003;羅婉麗,2001;李佩怡,1999;陳建成,2005;呂文豪,2006;Flanagan & Eccles,1993)。僑生來臺參與先修教育課程,中文的學習在先修教育課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在學習語言外,亦需考量到文化學習,因為語言與思想互為因果,學習第二語言必須從文化認同開始,否則文化差異將成為語言學習干擾的主要原因。Schumann(1986)提出「文化適應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主張第二語言的學習成效與學習者本身對於目標語文化的認識或融入程度有直接關聯,當學習者對於目標語文化融入愈深,可預期他們在目標語學習的成效也會較高。由此可知文化教學在語言學習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目前關於文化適應的研究,量表的發展大多著重成年移民者對於主流文化的適應程度,並非族裔文化的研究。然而中華文化是僑生的族裔文化,因此本研究以「史帝文森多族群文化適應量表」(Stephenson multigroup acculturation scale)」(Schumann, 1986)和「溫哥華文化適應指標」(Vancouver Index of Acculturation)為依據,發展出適合僑生的文化適應量表,從語言使用傾向、飲食文化、人際互動等面向,觀察僑生對臺灣文化的融入程度與語言學習成效的相關性,若呈現正相關,將可針對僑生先修課程強化文化層面的素材及內容。
第9篇 台灣僑生先修教育資料庫建置與應用之可行性研究
貳、文獻探討
一、國內外教育資料庫
國外許多先進國家對於學生基本能力的表現有相當深切的關懷及具體明確的認知,故這些國家例行性地建置教育資料庫系統。近幾年,國內教育界亦感受建置教育資料庫的重要性,特別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陸續有全國性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的建置計畫,例如: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 TEPS)、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的建置及相關議題的探討,以及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iwan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
作者序
導言
蔡雅薰
為擴展深化僑生教育研究領域,本校僑生先修部於2014年6月20日在林口校區舉辦「2014年僑生教育國際研討會」。此次會議除了邀請國內著名的僑教研究專家及各大學僑輔人員共襄盛舉,並延請來自日本、新加坡等國外學者共同參與,與會論文發表的師長均在僑教研究具有優異的學術成果與實務經驗,透過會議發表分享僑生教育研究成果,盼藉此提升僑生教育水準,促進僑生教育的學術研究。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有三大要點:
(一)僑生教育與教學研究
(二)僑生教育行政研究
(三)僑生教育輔導研究
經過會議間的學術交流與激盪,拓展僑生教育的研究內容與範疇。經過嚴謹的外審機制評核、編輯委員審閱及學科專家審慎篩選後,於今年度將投稿論文集結成《僑教研究─臺師大僑生先修教育探討》一書。本專書共收錄9篇論文,循序漸進探討臺師大僑生先修部學生在教學、行政、輔導以及來臺就學碰到的種種問題,內容涵蓋僑生教育的招生方式、適應問題、課業教學、公民意向、錄取分發、校友服務及僑生資料庫建置等,期望透過當前僑生教育的連貫研究,提供未來可深入研究探討的方向。本專書亦可協助教師將研究成果運用到實際教學,藉以提升僑生學習成效,對於僑生教育研究與教學實務作出貢獻,並提出具體建議,以期改善僑生教育品質。
本專書內容以〈2013年回國僑生就讀大學之報到率及地區別分析初探〉一文為開始,調查海外聯招會個人申請制,自第一至第五梯次各地區分發報到率結果,用以分析各地區僑生錄取、報到及分發模式。此研究成果可作為往後僑生招生策略擬訂的參考,並瞭解僑生先修教育現有的定位及僑生輔導的成效。
其次為〈海外直發僑生學業適應不良之回流機制〉一文,內文點出海外僑生在臺灣就學的適應問題,例如海外僑生來臺就學人數日漸成長,然而來自不同地區的僑生,必須面對經濟、文化、課業、環境等多種變化,海外僑生分發到國內各大學就讀後,容易出現適應不良的情形。「如何幫助僑生快速適應國內生活? 」成為學校與僑生須共同面對的一大問題,此篇文章針對此一議題,探討僑生面對學業生活的適應問題與因應方式並提出具體建議,可作為相關單位研擬僑生教育政策研究的參考,此議題也是僑生先修部設置的主要功能─成為僑生銜接各大專院校間的橋樑。
第三篇論文為〈華語文教學的現況和困境─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為例〉,內文探討許多僑生進入國內大學或僑先部後,首先面對的問題為語言能力不足導致適應不良,此為僑生先修教育輔導目的之一。此篇文章以臺師大僑先部的華語文教學現況為例,說明目前為提升僑生華語文能力及認識中華文化所作的努力,並點出僑先部目前辦學的困難之處與資源不足等問題,值得相關單位作為改善僑生先修教育華語文能力提升的參考。
理解僑生學習華語的困境後,〈僑生先修教育華語文學科能力評量之研究與應用〉一文進行探討如何評量僑生的語文能力。此研究透過華語文學科題庫的建置,發展僑生先修教育華語文學科能力評量,進而追蹤與分析僑生學習成就的現況。期以改善僑生應具備的華語文基本能力的評定標準,可作為未來僑先部華語文學科課程內容與教學政策的具體依據。
探討完僑生華語文能力相關議題後,在〈華裔學生數學解題能力之診斷研究─以極限為例〉一文中,討論因為語文能力限制在學習數理學科上引起的問題。由於第二語言學習者會因為語言能力較差,因而較難理解數學運算的概念,因而可能造成學生學習數學科的困難,進而影響學習效果。本研究以數學中求極限值為例,探討先備知識和解題步驟與僑生學習數學解題的因果關係,對於不同僑居地的僑生的教學方法與數學教育提供嶄新的思維。
除了各項學科的教學建議外,本書亦探討僑生的公民參與意向。在〈僑生先修部學生公民參與意向分析〉一研究中,調查了僑先部學生在參與選舉投票活動、非法抗議活動及其他政治活動等的參與意願,並提出結論及具體建議,可作為改善僑先部公民教育課程及輔導僑生各項公民參與活動的參考。
僑生先修教育旨在協助僑生銜接高中課程及大學教育,輔導他們熟悉適應國內教育環境,有其獨特性與重要性,故了解僑生先修教育的成效實屬必要。在〈僑生先修部結業生分發大學之學業表現〉一文中,研究者以近四年僑先部結業學生為樣本,藉由問卷與訪談等方式,深入了解僑先部對於僑生在學科學習和生活教育部分,以及大學生活的幫助與影響。
僑生分發至國內各大學後,為有效推動僑教事務與維繫校友通訊,〈校友網站平台建置與整合管理之探討〉文中推廣建置「校友連絡網」,提倡透過現今科技發展,建立網路平臺以便結業校友相互聯繫,亦可瞭解來臺就學的僑生校友們各方面調適的情形,並適時給予輔導與協助,幫助僑生校友融入臺灣環境並與臺灣社會接軌。
僑生教育研究內容涵概廣泛,包含教學、行政、輔導等方面,如何將各項研究成果蒐集彙整,作為將來研究的參考數據相當重要。本專書末篇〈臺灣僑生先修教育資料庫建置與應用之可行性研究〉一文,預期建置一個完整且客觀的僑生先修教育資料庫與電腦化適性測驗系統,透過建置僑生先修部學生資料,例如學科基本能力測驗、背景變項及文化等項目,更能深入探討影響僑生學習成果的相關因素,作為僑生教育政策參考依據,為僑生提供更適性化的學習內容,發展適合的教學策略,亦可提供僑教研究者完備的樣本資料庫。
本專書能順利出版發行,衷心感謝臺師大校長張國恩的大力支持、本校研究發展處的經費補助以及書林出版公司惠允出版。更要感謝僑教研究校內外專家學者,包含:高崇雲教授、夏誠華教授、賴明德教授、陳清輝教授、陳俊生教授、潘朝陽教授、張瓊惠教授、梁一萍教授、徐泰煒教授等編輯顧問無私貢獻與專業指導,以及本校楊秉煌教授、王思韻教師、許心慈小姐及書林出版部張麗芳小姐辛勞付出,本專書才得以順利付梓誕生,並作為僑生先修部經過一甲子的僑生教育六十年部慶的專書論著。
導言
蔡雅薰
為擴展深化僑生教育研究領域,本校僑生先修部於2014年6月20日在林口校區舉辦「2014年僑生教育國際研討會」。此次會議除了邀請國內著名的僑教研究專家及各大學僑輔人員共襄盛舉,並延請來自日本、新加坡等國外學者共同參與,與會論文發表的師長均在僑教研究具有優異的學術成果與實務經驗,透過會議發表分享僑生教育研究成果,盼藉此提升僑生教育水準,促進僑生教育的學術研究。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有三大要點:
(一)僑生教育與教學研究
(二)僑生教育行政研究
(三)僑生教育輔導研究
經過會議間的學術交流與激盪,拓展僑...
目錄
校長序—張國恩 1
前部主任的話—陳文章、陳金雄、賴明德、柯平順、王新華、潘朝陽 3
蔡雅薰 ∣導言 13
1 黃瑞玉/蔡佳珊 ∣2013年回國僑生就讀大學之報到率及地區別分析初探 17
2 黃瑞玉/游惠雯 ∣探討「海外直發僑生學業適應不良之回流機制」 33
3 黃紹梅/陳嘉凌 ∣僑生先修教育華語文教學的現況與困境試探: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為例 61
4 林振興/王暄博 ∣僑生華語文學科能力測驗之研發 79
蔡忠霖
5 趙日彰/王緒安 ∣華裔學生數學解題能力之診斷研究:以極限為例 105
6 莊詠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學生公民參與意向分析 121
7 吳婉綺/林世昌 ∣僑先部結業生分發大學之學業表現 143
8 宋秉仁/郭怡君 ∣校友網站平臺建置與整合管理之探討 185
9 蔡雅薰/王暄博 ∣臺灣僑生先修教育資料庫建置與應用之可行性研究 209
作者簡介 228
校長序—張國恩 1
前部主任的話—陳文章、陳金雄、賴明德、柯平順、王新華、潘朝陽 3
蔡雅薰 ∣導言 13
1 黃瑞玉/蔡佳珊 ∣2013年回國僑生就讀大學之報到率及地區別分析初探 17
2 黃瑞玉/游惠雯 ∣探討「海外直發僑生學業適應不良之回流機制」 33
3 黃紹梅/陳嘉凌 ∣僑生先修教育華語文教學的現況與困境試探: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為例 61
4 林振興/王暄博 ∣僑生華語文學科能力測驗之研發 79
蔡忠霖
5 趙日彰/王緒安 ∣華裔學生數學解題能力之診斷研究:以極限為例 105
6 莊詠麟 ∣國立臺灣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