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若不知道黑暗,就無從了解光明。
我們若不知道死亡,就無從了解生命。
第一本探討殺戮行為的系統性研究專書 李茂生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顧立雄 律師、立法委員
共同推薦
★美國亞馬遜書店人文社科類第3名
★美國亞馬遜書店讀者平均4.5顆星好評
★美國聯邦調查局、聯邦緝毒局訓練學院、西點軍校、空軍官校以及許多執法單位之必讀書目 在號稱步入文明社會的今日,暴力仍不斷在全世界蔓延,殺人事件、恐怖攻擊、大大小小的戰爭……層出不窮,手段似乎也越見兇殘。殺戮難道是人類的天性?到底什麼是殺人行為的本質?
作者透過歷代戰爭研究發現:
•南北戰爭期間,士兵在平均27公尺外朝無掩蔽的敵方部隊射擊,每分鐘造成的傷亡數只有1~2人,且在戰場上發現90%的槍枝裝填但未擊發;
•一次大戰期間,有多數士兵只朝天空開槍;
•二次大戰時的美軍步兵中,朝敵人射擊的比例僅15%;
•不朝敵人射擊的士兵並沒有逃跑或躲藏,他們不是朝敵人頭上方開槍,就是協助同胞裝填彈藥,或是假裝開槍,在隔壁同袍開槍時假裝受到後座力的撞擊。
為什麼數百年來士兵拒絕殺敵的情形不斷出現?
為什麼明知拒絕殺敵會危及自己性命,卻依然不開槍?
有沒有可能,人類其實有著強烈「抗拒殺戮同類」的本能?
本書為第一本探討殺戮行為的系統性研究專書。作者從歷代研究著手,輔以許多戰後老兵的訪談,以科學方法剖析人類的殺戮行為本質、有哪些心理與社會因素促使人類出現殺戮行為,以及殺戮行為要付出的代價。最終目的是找出影響殺戮行為的各種力量,進而了解社會上暴力犯罪的原因。
光明與黑暗力量同時存在我們體內,惟有理解人類行為,才有可能影響人類行為,得到文明得以延續的希望。
國外讀者好評
如果你想了解暴力發生的原因,這本書可以提供你很多知識。──Donald J Seiler
針對殺人這個主題,集結大量資訊、研究,作者也提供精闢見解,說明我們受到的訓練會產生什麼情緒與後續影響。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必讀。──EVANB
從警探一職退休後,我埋頭讀了大量討論行為科學的書籍,對人處於生死關頭時的行為有些疑惑,譬如為何戰鬥人員遇到危機時,反應卻大不相同,這本書印證了我的想法。
──Al Toth
本書深入分析殺人時的心理狀態,內容之紮實、複雜,絕對超乎你的想像。作者提出有力的研究佐證,剖析人類暴力史,探討社會為何演變成如今這種病態的樣貌。」──Hwkeye1
作者簡介:
戴夫・葛司曼 Dave Grossman
前遊騎兵、傘兵,曾任西點軍校心理學教授。1998年退伍,此後投身教學、寫作,受邀至世界各地的軍警組織,訓練學員了解何謂戰鬥的本質。現為殺戮學研究組織(Killology Research Group)負責人。
譯者簡介:
霍大
年逾五十的文字個體戶。翻譯專長是國際現勢、外交與軍事事務,以及歷史。覺得最難翻的書是食譜。
章節試閱
第一部 殺人與抗拒殺人的本能:處男研究做愛
接著,我小心翼翼撐起身體,先讓上半身進入地道,再慢慢往前移動,直到肚子平貼地面為止。然後,我先鬆口氣,再把那支老爸送給我、在地道中使用的史密斯-威森點三八「短鼻子」手槍搭在手電筒邊。我打開手電筒開關,地道立即亮了起來。就在我前面、不到十五呎遠的地方,一個越共坐在地上,手上抓著一把飯放進嘴巴、膝蓋上還有一個飯包。我們兩個對看著,好像有一個世紀那麼久,但實際上可能只有幾秒鐘而已。
我們兩個誰也沒動一下,也許是誰也沒想到會有另一人在場,都嚇到了,也可能只是兩人都第一次碰到這種事、不知道該怎麼辦。總之,我們兩個都沒反應。
過了一會,他把飯包從膝蓋上拿下來,放到身旁地道邊的地上,然後轉身慢慢爬走。我先關掉手電筒,再朝著進來的那條低地道滑過去,慢慢回到地道入口。廿分鐘後,我們聽到消息說,另一個班在五百公尺外的一條地道殺了一個越共。
我從來不懷疑那個死掉的越共是誰。我到今天還很有把握,要是當年我和那個兵能夠在西貢喝啤酒言歡,會比季辛吉靠和談更早結束越戰。
--麥可‧卡斯曼(Michael Kathman),《鐵三角區地道之鼠》(Triangle Tunnel Rat)
研究殺人的第一步,是了解:一般人會有抗拒殺戮同類的心理嗎?抗拒的程度多大?抗拒的本質又是什麼?本書第一部要處理的就是這些問題。
我為了研究這個問題,訪問了許多有戰場經驗的老兵。有一次我和一位怪脾氣的老士官聊起關於作戰創傷的心理學理論,他不屑地笑笑說:「那些傢伙根本不知道殺人是怎麼回事。他們就像一票想要知道做愛是什麼的處男,只能看看A片,幹不了其他的事情。但話說回來,殺人其實就像做愛,因為真正殺過人的人不會把這種事掛在嘴邊。」
數百年來,的確有一些前輩替這個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我在本書的第一部,會盡量討論他們每一位的研究成果,或許最好的起點是馬歇爾這位最重要、影響力最深遠的先驅研究者。
在二次大戰前,人們總是認為一般士兵作戰時會殺人的原因很單純:一是國家與指揮官告訴他們可以殺人、二是殺人是保護自己與同袍生命的必要手段;若他在殺人的那一刻卻下不了手,一般公認他的反應是驚惶失措,然後逃跑。
到了二次大戰,美國陸軍准將馬歇爾訪談一般士兵,詢問他們在戰鬥時的作為。他唯一得到的意外發現是,每一百名與敵人遭遇並交火的士兵中,平均只有十五到廿人「以手中武器參與戰鬥」。而且,不論戰事持續一天、兩天或三天,這個比例都不變。
馬歇爾是二次大戰時美國陸軍在太平洋戰區的軍史官,其後調任美國在歐洲戰區的主軍史官,手下有一批軍史官供其調度。這些軍史官在歐洲與太平洋戰場上,以個別與集體訪談的方式,訪問了四百多個步兵連中,剛結束與日軍或德軍作戰後撤的數千名官兵。軍史官整理出來的訪談結果相當一致:二次大戰時有實際作戰經驗的美軍步兵中,朝敵人射擊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廿。但沒有開槍的士兵卻沒有逃跑或躲藏(許多案例顯示,他們甚至願意涉險拯救同袍、搬運彈藥或傳令),他們只是單純不朝敵人射擊,甚至面對日軍一波又一波進行攻擊時,他們還是不開槍。
原因是什麼?為什麼這些人不開槍?當我從歷史學者、心理學家與軍人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同時研究作戰殺人的過程時,我才發現,大家對作戰殺人的了解,普遍忽略了一個可以回答這個問題與其他更多問題的主要因素。這個因素其實就是一個單純、顯而易見的事實:大部分人內心是強烈抗拒殺戮同類的,而且,這種抗拒心理強烈到許多戰場上的士兵還來不及克服就先陣亡了。
有些人認為,這不是眾所皆知嗎?他們會說:「殺人當然很難,我自己就絕對做不到。」但是,他們是錯的。因為只要接受適當的制約訓練(conditioning)、再加上時空條件配合,任何人應該都能夠殺人、也能夠產生殺人的意願。這時候又會有人說:「作戰時只要遇到敵人要殺你的時候,你就會殺人。」這種想法更是大錯特錯。我們在本書第一部會看到,古往今來的大部分士兵在戰場上根本不願意殺敵,就算殺敵可以拯救自己或朋友的性命也一樣。
第一部 殺人與抗拒殺人的本能:處男研究做愛
接著,我小心翼翼撐起身體,先讓上半身進入地道,再慢慢往前移動,直到肚子平貼地面為止。然後,我先鬆口氣,再把那支老爸送給我、在地道中使用的史密斯-威森點三八「短鼻子」手槍搭在手電筒邊。我打開手電筒開關,地道立即亮了起來。就在我前面、不到十五呎遠的地方,一個越共坐在地上,手上抓著一把飯放進嘴巴、膝蓋上還有一個飯包。我們兩個對看著,好像有一個世紀那麼久,但實際上可能只有幾秒鐘而已。
我們兩個誰也沒動一下,也許是誰也沒想到會有另一人在場,都嚇到了,也可能只是兩人...
作者序
我是個服役廿四年的老兵。我曾在第八十二空降師擔任士官、第九師(高科技先導驗證師)排長、參謀軍官、第七輕裝步兵師連長。我是合格的傘兵與陸軍突擊兵,曾在北極凍土、中美洲叢林、北約總部、華沙公約、無數山區與沙漠地帶服役。
我曾在諸多軍事院校受訓並結業,包含美國陸軍第十八傘兵軍士官班、英國陸軍參謀學院等。我大學主修歷史,以最高榮譽成績畢業;研究所主修心理學,申請進入「國際教育榮譽學會」(Kappa Delta Pi)獲准,目前是阿肯色州州立大學軍事科學系的軍事科學教授並兼任系主任。
雖然我有這麼多學經歷,但我從沒有在作戰時殺過人。要是我身上也背負著許多殺人者的痛苦情緒,也許,我就沒辦法冷靜客觀地進行研究。但是,我為了撰寫本書訪談的每一位人士都在戰場上殺過人……
很多時候,他們與我分享的故事,從來沒有跟其他人說過。我擔任心理輔導員的時候學到一件事,此後我都把它當成人性真理:隱瞞創傷事件,可能導致嚴重傷害。分享創傷有助於從別的角度看事情;相反地,創傷一直放在心裡,套一句我的心理學學生的說法:「創傷就會從裡到外,活活把你吃掉。」此外,撥開這些讓情緒翻攪的創傷並加以洗淨,也有很高的治療價值。心理諮商的精義是「分享痛苦就是割離痛苦」,諮商期間分享的痛苦的確不少。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要找出影響殺戮行為的各種力量,但我進行研究的主要動機,是要戳破殺戮的禁忌。我接觸過的退伍軍人,以及無數像他們一樣的人,都因為這層禁忌而無法分享他們的痛苦。另外,我也想運用戳破禁忌的過程獲得的知識,先了解戰爭形成的機制,再了解社會上暴力犯罪的原因。如果我成功達成這兩個使命,都要歸功於幫忙我、同意接受我訪談的諸多人士。
我曾經執行一個五年計畫,結合各派提出的學說與理論,研究過去視為禁忌的戰爭殺戮行為。本書則更深入研究此一禁忌,並希望能對下述要點多所增益:
證明人類抗拒殺戮同類的本能的確存在,而且抗拒的力道相當大。我還會闡釋幾百年來各國軍隊為了克服這種抗拒心理而發展出的心理控制機制。
暴行在戰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各國軍隊因為暴行獲得殺戮的能力、同時也糾纏在暴行中無法自拔的過程。
人類執行殺戮行為時的感受、戰時執行殺戮行為前後各階段的標準反應、以及殺戮行為要付出的心理代價。
現代軍隊為了要制約士兵克服抗拒殺戮的心理,開發與應用的一些技術,以及這些技術成效卓著的原因。
解釋美軍在越戰時具備執行殺戮行為的心理能力,遠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任何地方的原因。我還會描述越戰美軍返鄉時,不僅沒有得到必要的心理淨化儀式,甚至還受到西方社會前所未見的譴責與指控。我還會指出,正因為我們如此對待三百萬越戰退伍軍人,他們與家屬以及美國社會都付出慘烈的代價。
最後、也許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我相信,我們的社會已經處處裂痕,再加上媒體暴力與互動,電玩遊戲一視同仁地透過制約的心理機制,賦予全美國兒童殺戮能力。這種賦能的過程與軍隊制約士兵並賦能的過程相當類似,唯一不同的是前者沒有保險栓。正因為我們如此對待下一代,我們正在付出可怕的代價。
本書記載的是崇高、勇敢人士的故事。他們付出信任,說出自己的戰場經驗,希望對人類知識有所貢獻。其中不少人在戰場上殺過人,但他們殺人是為了挽救自己以及同袍的生命。我對他們及其同袍的推崇和喜愛(唯一的例外當然是「殺戮與暴行」這一章)完全出自肺腑,可惜我的禿筆拙文,遠不如能道盡感激之情。
討論殺戮這個主題,一定會讓大部分人惴惴不安,一些特定的主題和領域也一定會讓人排斥和反感。因為,這些都是我們寧可不要面對的事情。但普魯士的軍事思想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警告我們:「要是因為這些事情太恐怖、讓我們覺得不舒服而拒絕思考,其實沒有意義,甚至對我們有害無益。」納粹死亡集中營倖存者布魯諾‧貝特蘭則說,究其實,我們無法對付暴力的原因,在於我們不願正視暴力。我們不願承認我們迷戀「暴力的黑暗美」,我們寧願譴責並壓抑暴力行為,但不願正視、理解和控制它。
最後,如果我討論殺人者的痛苦時,卻沒有給予受害者承受的煎熬足夠篇幅,請容我在此道歉。受害者的痛苦與損失,永遠會在殺人者的靈魂中迴盪。這是殺人者最大的痛苦。
我是個服役廿四年的老兵。我曾在第八十二空降師擔任士官、第九師(高科技先導驗證師)排長、參謀軍官、第七輕裝步兵師連長。我是合格的傘兵與陸軍突擊兵,曾在北極凍土、中美洲叢林、北約總部、華沙公約、無數山區與沙漠地帶服役。
我曾在諸多軍事院校受訓並結業,包含美國陸軍第十八傘兵軍士官班、英國陸軍參謀學院等。我大學主修歷史,以最高榮譽成績畢業;研究所主修心理學,申請進入「國際教育榮譽學會」(Kappa Delta Pi)獲准,目前是阿肯色州州立大學軍事科學系的軍事科學教授並兼任系主任。
雖然我有這麼多學經歷,但我從沒有在...
目錄
第一部 殺人與抗拒殺人的本能:處男研究做愛
第一章 戰鬥或逃跑,虛張聲勢或臣服
第二章 歷史上的不開槍士兵
第三章 為什麼張三、李四不開槍?
第四章 抗拒殺戮的本質與來源
第二部 殺人與作戰創傷:殺人在戰場精神創傷中扮演的角色
第五章 戰場精神創傷的本質:戰爭的心理代價
第六章 恐懼統治
第七章 疲憊的重量
第八章 內疚與恐怖的泥淖
第九章 仇恨的風
第十章 毅力的井
第十一章 殺人的重擔
第十二章 盲人與大象
第三部 殺人與身體距離:遠遠地看,你完全不像是朋友
第十三章 距離:死亡的性質區別
第十四章 最大距離與長距離殺戮:從不需要懺悔或遺憾
第十五章 中距離與手榴彈距離的殺人:「不可能確認就是你殺的」
第十六章 近距離殺人:「我知道這回該我、對,就是我,殺他了。」
第十七章 有刃武器距離的殺人:「親密的殘暴」
第十八章 徒手作戰距離的殺人
第十九章 性距離的殺人:「原始的攻擊、釋放、與達到解脫的高潮」
第四部 殺人的解析:全面關照
第二十章 權威的要求:米爾格蘭與軍隊
第二十一章 群體寬恕:「殺人的不是個體、而是群體。」
第二十二章 情緒距離:「對我來說,他們連動物都不如。」
第二十三章 受害者的本質:相關性與獲益
第二十四章 殺人者的攻擊天性:復仇者,制約與喜歡殺人的百分之二的人
第二十五章 全面關照:死亡的數學
第五部 殺人與暴行:「這兒沒有榮譽、不講道德」
第二十六章 暴行光譜全景
第二十七章 暴行的黑暗力量
第二十八章 誘人入彀的暴行
第二十九章 暴行實例解析
第三十章 最殘酷的陷阱:咎由自取
第六部:殺人的情緒反應
第三十一章 殺人是什麼感覺?
第三十二章 殺人反應應用實例:謀殺-自殺,輸了選舉,與關於瘋狂的一些想法
第七部 越戰的殺人:我們對子弟兵做了什麼?
第三十三章 越戰時的減敏感與制約:克服對殺人的抗拒
第三十四章 我們對子弟兵做了什麼?殺人的合理化及其在越戰失敗的原因。
第三十五章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越戰殺人的代價
第三十六章 人類承受的極限與越戰的教訓
第八部 美國的殺人:我們對孩子做了什麼?
第三十七章 暴力病毒
第三十八章 電影中的減敏感與帕伏洛夫狗
第三十九章 史金納的老鼠與電玩場的操作型制約
第四十章 社會學習與媒體呈現的榜樣
第四十一章 再造美國的敏感
第一部 殺人與抗拒殺人的本能:處男研究做愛
第一章 戰鬥或逃跑,虛張聲勢或臣服
第二章 歷史上的不開槍士兵
第三章 為什麼張三、李四不開槍?
第四章 抗拒殺戮的本質與來源
第二部 殺人與作戰創傷:殺人在戰場精神創傷中扮演的角色
第五章 戰場精神創傷的本質:戰爭的心理代價
第六章 恐懼統治
第七章 疲憊的重量
第八章 內疚與恐怖的泥淖
第九章 仇恨的風
第十章 毅力的井
第十一章 殺人的重擔
第十二章 盲人與大象
第三部 殺人與身體距離:遠遠地看,你完全不像是朋友
第十三章 距離:死亡的性質區別
第十四章 最大距離...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