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台灣家庭的故事
七段讓人熱淚盈眶的關係修復之旅
當文化處處深植生活脈絡中
影響層面遠超出你我想像
明明是互相在乎的家人,為什麼有些人只能用傷害的方式接近彼此?
透過家庭治療,能看懂家人行為背後的心意與努力,解開表象的糾結,進而修補關係中的委屈與不滿,讓愛在關係中重新流動!
本書延續《關係的評估與修復》,為家族治療系列之二,透過七個台灣本地的家庭故事,呈現治療中家人的情感、掙扎努力與關係修補時刻的溫馨片刻,並輔以提供一個貼近華人文化脈絡的視框,拓展現有的家庭治療介入方向與方式,以進一步思考或修正家庭治療理論,使其更合適本地案主與家庭,讓助人者能對原已熟悉的華人文化傳統與家人關係運作的關聯性,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作者簡介:
趙文滔
香港大學婚姻及家庭治療博士,諮商心理師。
曾任中國文化大學學生諮商中心主任,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專業興趣為伴侶諮商與家庭治療服務、訓練與督導,研究領域包含本地家庭治療專業發展、浪漫愛情流行文化(小說與偶像劇)對伴侶關係的影響,以及心理諮商中跨專業系統合作的歷程與效能。
徐君楓
國立政治大學教研所教育心理與輔導碩士,諮商心理師。
高雄市芯耕圓心理諮商所心理師兼所長,ICEEFT認證情緒焦點取向(EFT)伴侶與家族治療師,台灣諮商心理學會認證諮商督導。
從事心理諮商工作近十三年,全心投入伴侶、親子與家族治療服務、訓練與督導。對「關係」及「關係修復」有豐富的治療經驗與體會,且視「關係」為每個人最重要的自我成長管道。
張綺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諮商心理師。現任職於綠野仙蹤心理諮商所。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認證合格諮商督導。
家族治療訓練背景:趙文滔家族治療長期督導團;ICEEFT情緒焦點取向伴侶諮商進階訓練。
家庭關係常帶來糾結的痛苦,但也擁有最大的療癒能量。筆者專長於家庭治療實務工作、訓練與督導;擅長融入表達性藝術來貼近不同的家庭;曾於企業界任職多年,熟悉行銷管理領域;喜愛旅遊擴展文化視野與自我省思,樂於探討存在與靈性的議題,並常透過書寫推廣心理健康。
個人部落格(桑尼亞尼):http://jimsonia.pixnet.net/blog
徐蕾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諮商心理師,芯耕圓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修習家族、伴侶、婚姻與關係治療五年,擅長家族治療、親子關係修復等領域的心理諮商。
謝宜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諮商組)碩士,諮商心理師。現任高雄市立鼎金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及高雄市學生心理諮商與輔導中心兼任心輔人員。
專業興趣為家庭治療實務工作,青少年心理諮商。
李如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諮商心理師。現任中崙諮商中心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專業興趣為家庭會談與親子會談、親職教育。
呂伯杰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諮商心理師。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學校心理師。
從事家庭工四年,投入於伴侶、婚姻與兒青等家庭工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浩威 作家、精神科醫師
李維榕 臨床心理學博士、亞洲家庭治療學院臨床總監
許皓宜 諮商心理師
鄧惠文 精神科醫師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心靈叢書作家
誠摯推薦(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名人推薦:王浩威 作家、精神科醫師
李維榕 臨床心理學博士、亞洲家庭治療學院臨床總監
許皓宜 諮商心理師
鄧惠文 精神科醫師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心靈叢書作家
誠摯推薦(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關係修復的歷程
一、一個人出問題,整個系統都受影響
小葛的悲劇
一天早晨,小葛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全身痠痛、僵硬地躺在床上。「我怎麼了?」他努力回想昨天是不是做了什麼劇烈運動,還是搬了什麼重物,但是一點印象也沒有。「也許是因為睡太久,還沒有完全清醒的緣故。」他想,待會洗個臉,吃完早飯應該就沒事了。他設法把僵硬的身體拖起床,走到衣櫃前找衣服穿,突然從鏡子裡瞥見自己手臂的顏色很不對勁,他走向穿衣鏡,仔細端詳他的手臂,發現兩隻手臂變得不成比例的細,而且爬滿粗皮皺紋,顏色深棕,隱隱發出類似蟑螂翅膀般的光澤。他趕緊把上衣從腰部往上掀開,差點被自己看到的畫面嚇昏:鏡子裡,他的腹部布滿皺摺,一直延伸到胸口,看起來像是正在蛻皮的蠶寶寶。「還好頸部以上沒有出問題!」他慶幸地想,不禁鬆一口氣,但隨即想到他這個模樣要怎麼上學?同學們一定會對他這個模樣反應激烈:女同學可能會花容失色,離他遠遠的竊竊私語;男同學肯定會捉弄嘲笑,不放過他。想到這裡,小葛眉頭皺了起來,很想躺回床上用棉被把自己埋起來,好盡快從這場惡夢中醒來。
還來不及躺回去,小葛聽到媽媽在房門外叫他:「葛仔,起床喔,再不起來就要遲到囉!」小葛想告訴媽媽自己今天不太舒服,想請病假在家休息一天,「說不定休息一天,這些怪症狀明天就消失了!」不過小葛立刻想到爸爸一定會對他大吼,怪他又在偷懶,一定不讓他請假,然後在旁邊的媽媽一定會很為難。想到媽媽為難的表情,小葛打消請假的念頭,開始匆忙找衣服往身上套。
一分鐘後,小葛故做鎮定地坐在餐桌前狼吞虎嚥。媽媽從廚房出來,問他天氣這麼熱幹嘛還穿長袖深色衫,搞得像邪教一樣神祕兮兮,小葛不吭聲。突然爸爸從後面大吼:「還不快點去上學!都幾點了!」小葛把剩下半個三明治全部塞進嘴裡,抓起書包衝出門。
悲劇像漣漪,不斷擴大
一週後,媽媽坐在學校辦公室,聽滿臉擔憂的導師向媽媽告狀小葛的在學情況:「他總是不和班上同學來往……上體育課全班男同學都在教室換衣服,只有他堅持要去廁所換,同學就開玩笑說他長菜花,不敢讓同學看到,他就和同學吵起來……前天放學排路隊,他又是一個人站得遠遠的,不讓別人靠近,連老師叫他排進來他也不甩,風紀股長看不下去,伸手拉他,才拉到衣角,他突然像發狂一樣把風紀股長狠狠推開,害對方摔倒撞到升旗台水泥柱,眼角旁撞出一個傷口,當場血用噴的,對方家長當然不能接受,要我主持公道。桑太太,妳說,我應該要怎樣處理?我找小葛來問,他還是一句話都不說,繃著一張臉,好像全世界人都欠他錢!」
媽媽臉色蒼白的向導師道歉,說小葛從小就比較內向,不擅長交朋友,這次發生這種事也不是故意的,她回去一定會好好教訓他,讓他以後不要再這樣。「還要和對方同學正式道歉,不然怎麼和人家父母交代!」老師無奈搖頭說。媽媽答應老師回去勸小葛道歉,然後九十度鞠躬道歉,退出導師辦公室。
在小葛的房間裡,媽媽氣急敗壞地問小葛為什麼要推同學受傷、為什麼不和同學講話、為什麼總是一副怪裡怪氣……小葛坐在書桌前,低著頭半天不說話,媽媽只好繼續自問自答,語氣從氣憤慢慢轉成悲傷:「我白天在外面上班,回來還要照顧你們三兄妹,我這樣辛辛苦苦忙裡忙外,結果你還給我出這種狀況,我到底該拿你怎麼辦?是不是一定要我累出病來,你們才會聽話……」妹妹站在房門口幸災樂禍地說:「一定是女朋友被人搶走,才藉機報復!」小葛轉頭對妹妹大吼她懂個屁,再囉唆她就完蛋了!妹妹吐吐舌頭閃人。
爸爸走進來,狠狠瞪著小葛,但似乎還沒搞清楚出了什麼狀況:「是不是又沒交作業?」小葛偷偷翻個白眼,低聲咕噥才不是,搞不清楚狀況不要亂叫。媽媽本來不想讓爸爸知道學校的事,但是眼看拿小葛沒輒,只好看看爸爸有沒有辦法處理。媽媽說完,爸爸臉色鐵青、冷冷地對小葛說:「你很了不起齁!把同學打到流血!」爸爸突然衝上前,舉起手上的茶杯往小葛頭上砸,媽媽趕緊撲上去拉住爸爸的手,知道如果不阻止一定會一發不可收拾,爸爸滿臉通紅地對媽媽大吼:「妳怎麼教孩子的?教到在學校打架!就是妳把孩子寵壞,孩子才會變成今天這樣!」
小葛眼看父母就要吵了起來,顧不了那麼多,只好站起來大喊一聲,然後挽起袖子,把雙臂伸到父母面前。媽媽一時反應不過來,愣在原地說不出話;爸爸探頭看看小葛的手臂,再用自己的手指微微碰一碰棕色的皺摺,不可置信地問:「是不是摸到什麼不乾淨的東西了?」在門口站了一會兒的妹妹也走近想看清楚一點,又不敢太靠近,站在媽媽身後小聲地說:「一定是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壞事,報應啦!」媽媽開始啜泣,擔憂小葛的未來,「一切都完了!他將來要怎麼辦?」
媽媽立刻決定辭職,在家全心照顧小葛,但她天天以淚洗面,擔憂小葛;爸爸認為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不過就是一層皮醜了點,照樣可以上學,指責小葛根本就是偷懶找藉口,不滿太太縱容兒子任性;小葛的姊姊在外地唸大學,看到父母為了弟弟傷透腦筋,週末回到家就默默主動打掃家裡環境,在學校加倍用功讀書,不讓父母操心;妹妹覺得自從發生事情後,媽媽的心思全都放在照顧哥哥,完全冷落了她,對哥哥有點不滿,不過因為媽媽現在很少管她,她樂得放心交男友、看韓劇,輕鬆過日子。
同學們反應各異:有些女同學覺得很噁心,和小葛保持距離;也有幾個比較富同情心的女同學會幫小葛抄聯絡簿、補作業;少數幾個男同學私下嘲笑小葛,說他一定是亂嫖妓才會得這種怪病;大部分男同學覺得沒差,反正小葛很少和班上同學交流;倒是老師為了安全起見,宣布大家盡量和小葛保持距離,免得再度發生流血事件。小葛覺得班上氣氛很詭異、太難堪,不願意再上學,媽媽不想勉強他,幫他用醫師診斷證明向學校請長假;輔導老師來家裡拜訪,小葛躲在房間不肯出來,老師只能在客廳和媽媽聊天後離去。
阿姨聽說小葛的情況後,認定一定是爸爸家那邊基因有問題,因為大伯也是一個怪老頭,家裡被他堆滿垃圾;街坊鄰居聽說小葛的情況,不好意思直接詢問,紛紛在背後竊竊私語,有些鄰居還警告小孩不准去小葛家玩。年關將至,媽媽想到要回南部老家面對長輩和親戚,壓力大到長出一頭白髮,後來是妹妹獻計,說哥哥要準備考資優班,讓爸爸帶妹妹回南部,媽媽和哥哥留在台北,逃過一劫。
求助徒勞無功,症狀愈演愈烈
媽媽特意找當小學老師的姑姑來和小葛聊聊心事,但小葛嫌姑姑愛說教,常擺一張臭臉,弄得姑姑也不太想來;媽媽帶小葛去算命、改名字,花了很多錢,回來後媽媽要全家人用新名字叫小葛,大家覺得莫名其妙,最後不了了之;有人推薦媽媽帶小葛去一個很有名、排隊排很長的神壇收驚,對方要小葛喝下符水,小葛抵死不從,落荒而逃;媽媽帶小葛去看中醫,吃中藥調理身體,規律去了好一陣子,每次拿藥都所費不貲,小葛為了不讓媽媽生氣,強迫自己喝下奇苦無比的藥湯,但症狀還是時好時壞,媽媽忍不住問中醫師還要多久才會好,中醫師說明半天媽媽也聽不太懂,後來小葛不肯再去,媽媽也未再堅持。
媽媽帶小葛去教會,讓牧師、團契大姊姊開導他,小葛覺得大姊姊人很親切,但媽媽擔心小葛愛上大姊姊,不讓他再去教會;爸爸很不滿媽媽搞了那麼多名堂通通沒什麼用,決定讓小葛轉學到一間私立住宿學校,嚴加管教;過了一陣子學校通知家長,小葛在宿舍割腕,媽媽嚇壞了,堅持再轉學,轉到另一間山上的另類學校,減輕壓力,但學費不低。看著日漸憔悴的太太,爸爸說:「只要可以讓我兒子好起來,錢不是問題!」新學校沒去多久,小葛抱怨他已經受夠了台灣的教育制度,父母想換個環境也許是個辦法,設法安排小葛去美國,和表叔一家人住。去不到半年,小葛開始交壞朋友、全身穿黑色骷髏裝、聽詭異音樂,爸爸也開始緊張,怕小葛碰毒品,連夜趕去美國把小葛硬拖回台灣。
自從小葛回台灣後,把自己整天鎖在房間裡,拒絕走出房門。媽媽愈來愈擔心,以死相逼硬拖小葛去看醫生。皮膚科醫師仔細查看小葛的手臂、腹部和已經蔓延到大腿的怪異皮膚,又讓小葛起身擺出各種姿勢進行一連串動作檢查,再詳細詢問小葛的飲食狀況、旅遊紀錄,然後搖頭表示,雖然看起來有點怪,但似乎沒有影響到任何生理功能,不需要擔心。小葛媽媽當場抗議:「可是他現在已經都不上學了!」於是醫師開了一張轉診單,要小葛去看精神科。精神科醫師更仔細地詢問小葛的生活作息、學校狀況、家族病史,對媽媽說小葛對自己的外表沒有自信,是很常見的青少年認同問題,如果能找到可以發揮的舞台,自然就沒問題了。媽媽焦急地問醫師:「這種情況有沒有藥醫?」醫師說不需要吃藥,不過在媽媽的堅持下還是開了輕微劑量的抗憂鬱劑。
但小葛說自己沒有神經病,看完醫師回來不肯吃藥。媽媽拚命打聽有沒有更厲害的醫師,問到一個拒學症的專家門診,但是要排六個月後才能掛到號,媽媽擔心不能再拖那麼久。又有人介紹媽媽一個心理師,媽媽帶小葛去諮商,小葛去了一次就不肯再去,變成媽媽自己繼續和心理師談話。心理師告訴媽媽她有憂鬱的症狀,建議媽媽看醫生,媽媽去醫院拿藥回來吃,變成一個憂鬱症病人。
幾個月後,蒼白的小葛、瀕臨崩潰的媽媽、臉色鐵青的爸爸、聽耳機音樂的妹妹,四人坐在會談室,冷冷地看著家庭治療師,眼神似乎在說:「看你還能玩出什麼把戲!」
一個人出問題,影響的顯然不只當事人。除了小葛痛不欲生、有苦難言,媽媽、爸爸、姊姊、妹妹、同學、老師、親友、街坊鄰居,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難道真如系統理論所說的:一個人出問題,整個系統都受影響?
最慘的是,花了許多冤枉錢,尋遍各種資源、高人,還是不得其法,搞到大家方寸大亂、慌了手腳,病急亂投醫,問題卻只是愈演愈烈。
二、困擾的是症狀,治療的是關係
最後的訴求
如果心理治療/心理諮商是華人求助的最後一站,家庭治療往往是最後一站的最後一關。家庭治療師面對的,往往是早已被苦難折磨得死去活來、絕望放棄,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來見治療師的案主與家人。
治療師問小葛一家人:「你們為什麼來見我?」
小葛轉頭看看媽媽,又低下頭;妹妹搖頭晃腦繼續聽音樂,表達這個問題不關她的事;媽媽一臉愁苦地陷在自己的憂鬱裡,沒有力氣回答;爸爸挺身而出,對治療師說:「我們兒子遇到一個難言之隱,我太太和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所以來請教老師。」爸爸說完,定睛看著治療師。
治療師看著小葛:「難言之隱?那你一定不知道該怎麼說、從何說起,因為你還不認識我。不過我想這個難言之隱一定把你害慘了,是不是?」
小葛抬起頭來看這個治療師一眼,很快又低下頭,隨即輕輕點頭,承認。
治療師轉向父母:「不但小葛很痛苦,這件事情一定也讓你們很困擾,打亂你們的生活,是嗎?」
爸爸點頭同意。媽媽抬起頭來,彷彿聽到知音,開始娓娓道來這一陣子的苦難經歷……
治療師:「所以小葛既驚慌失措,又苦不堪言。你恐懼自己的症狀會愈來愈惡化,焦急課業落後同學愈來愈遠,慌亂不知自己該如何做才能好起來,擔心媽媽因為自己的狀況而愈來愈憂鬱,羞恥地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什麼,這種怪病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又因為無從啟齒、無人能了解,而覺得很孤單……」
小葛仍舊低頭不語,不過兩行淚從臉頰緩緩留下,滴在胸前衣襟上,一旁的媽媽也流淚不止,爸爸伸手抽了一張面紙遞給媽媽,媽媽接過來擦眼淚。妹妹不知何時收起了耳機,正面無表情地看著媽媽和哥哥。
一小時後,四個人都同意下週繼續來見這位家庭治療師,而且心裡微微感覺,也許狀況有希望可以改善。
家庭治療師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讓家人願意再來下一次。願意再來的原因,是因為這次的談話經驗讓每一個人都覺得安全、自在,而且感覺治療師好像真的聽得懂他們在講什麼。
三、問題背後,往往存在關係的創傷
關係創傷的痕跡
一個陌生人身纏繃帶,拄著拐杖,一拐一拐迎面走來,我們立刻能看出他受了傷,需要時間調養。當他費力經過我們身邊,任何一個健康的人都會自然靠邊,禮讓這位傷者。
捷運上,一個衣著入時的中年婦女從座位起身,往車廂門口走去,你無意中發現,她走路時右肩總是比左肩低,她右腳著地的時間明顯比左腳短。捷運車廂裡、月台上人來人往,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注意到這個婦女有什麼特別,但你意識到她右腳可能受過傷,也許是右膝動過手術,就跟你認識的一位長輩一樣。
一個學生來找老師。她小心翼翼、畢恭畢敬地問事情,欲言又止地回答問題,和老師印象中的她很不一樣,讓老師一時很不習慣。老師想起三年前她來見老師的那次,十根手指擦了十種不同顏色的指甲油,笑起來聲音充滿整個房間。老師看著面前這個小心翼翼的學生,心裡不禁想問:「過去三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孩子?」
如果我們生重病、開過刀,就會在身體留下一道痕跡,永遠提醒我們曾經發生的這件事情。從此我們的飲食可能被迫調整,行動可能受到限制,生活和生病前再也不一樣。生病開刀的影響,我們感受很深,我們會認真復健,希望能早日恢復過去的健康、找回過去的自由。
心理的創傷呢?我們原本天真爛漫、相信別人、認為世界是善良的,然後事情發生,我們變得再也不一樣。我們變得步步為營、瞻前顧後;再也不敢相信別人、對男人沒來由就一肚子火、聽到一個關鍵詞立刻陷入痛苦回憶;我們變得不快樂、不勇敢、沒耐心、自我保護,然後又很氣自己不快樂、不勇敢、沒耐心、自我保護。
當我們在生活裡遇到一個人,讓我們氣得冒煙、噁得想吐、怕得想逃,我們會不會認得出,對方顯然是一個受過傷、尚未復原的靈魂?還是一心只想罵髒話,去FB貼廢文抒發、討拍;我們會不會認得出,自己也已經受了傷,所以才時時散發出負面能量,一股腦總往牛角尖裡鑽?
對別人、對自己,我們都不太擅長辨認心理創傷留下的疤痕,也不習慣對這些受傷的靈魂溫柔相待,幫助對方、幫助自己邁向復原。要能在種種生活困擾中辨認出心理創傷的疤痕,需要一雙受過訓練的眼睛。
系統觀點的探詢:進入問題的脈絡
陽光燦爛的午後,一群來自東部各縣市的輔導老師,坐在花蓮市某學校的教室裡,正在進行一場個案研討會。與會的老師們相當積極參與討論,展現出東部地區輔導工作者特有的熱忱與使命感,和窗外的溫暖冬陽恰好相互輝映,讓主持研討會的來訪教授也不知不覺愈來愈投入這場討論。
其中一位資深的輔導主任提出一個相當棘手的案例:高中女孩在校割腕,逃學、逃家多次,不斷換男友,嚇壞全校師生。學務處堅持讓女孩轉學,但輔導老師知道此舉將對女孩造成更大傷害,十分為難。輔導主任細數女孩過去一年在學校狀況的起起伏伏,以及歷任輔導老師和學生、家長的交涉與拉扯,眉頭不自覺愈皺愈緊。聽得出來,這位輔導主任很能進入女孩的內心世界,才使得女孩至今仍願意信任學校,雖然情緒還是大起大落,很難掌握;但女孩背後家庭中的複雜、長期恩怨糾纏,讓輔導主任十分無力,不知該如何處理。尤其面對學校裡部分老師的聲音:「家庭問題不是學校的責任!」讓主任在費勁拉住女孩的同時,還要面對學校同仁的不以為然,備感壓力。
教授眉頭深鎖地聽完輔導主任的陳述,輕輕點頭,開始詢問女孩狀況的背景脈絡:女孩割腕時,誰會出面處理?媽媽處理的方式,女孩如何反應?媽媽能提供女孩比較符合安全依附的母性反應嗎?媽媽有沒有自己的支持系統?阿嬤願意幫忙到什麼程度?女孩對媽媽的心意能吸收多少?對修補她的不安全感有沒有幫助?
隨著教授提出的一連串問題,與會人員開始從不同角度對這個女孩的處境重新反思,對於這個女孩的理解,逐漸從「一個情緒起伏激烈、習慣自傷、兩性關係混亂的高中女孩」,轉變成「一個從小經歷多次重大分離創傷、依附不安全的孩子,儘管媽媽離家後努力關心她、補償她,但內心深處她還是覺得自己成了一個孤兒,無家可歸,失去生命重心」。
隨著理解女孩的角度不同,接下來能工作的輔導方向便呼之欲出。輔導主任感激地看著教授,表示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教授替女孩感謝輔導主任,一直以來沒有輕言放棄,是女孩生命中的貴人。
家庭治療師的第二項任務,就是透過系統觀點的探詢,進入問題背後的脈絡,尋找新的理解角度,讓問題背後的關係創傷變得清晰,讓修補關係的機會得以浮現。
四、治療室實況轉播:關係修補的真實歷程
一般人很少有機會看過關係修復的真實歷程。電視劇為了刺激收視率,往往演得離現實有段距離,不是太誇張就是太簡化,或是突然喜劇收場,中間交代得不明不白,令人莫名其妙。看連續劇可以放空、可以學韓語,但是很難學會如何和家人修補關係。
不是家庭治療師喜歡故弄玄虛,把關係修復這件事搞得神祕兮兮,而是有許多務實的考量限制。第一,所有治療都有保密專業倫理的規範,除非當事人知情下同意,否則治療師絕不能透露任何內容給任何對象,連處理個案紀錄、病歷這些例行性行政程序,都有講究。第二,即使當事人同意,真正的醫療人員一般也不願意把治療當作一種表演,讓觀眾看熱鬧。想像如果明天電視台上演「外科醫師進行急性闌尾炎切除手術」,強調現場實況轉播,鏡頭上鮮血四濺,一定會有許多觀眾打電話到電視台抗議,害他們再也不敢吃五更腸旺了!
但結果還是上了電視,只是不忍卒睹。國外有些脫口秀節目,刻意邀請意見不合的家人朋友、冤親債主,在電視上吵翻天、甚至大打出手,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一面看得膽顫心驚,一面又幸災樂禍。不過這些節目往往故意讓家人吵架,卻未必有能力讓家人及時和好,彷彿在人家傷口上隨意畫一刀,卻沒幫忙好好縫合,就讓人家這樣臉臭臭、血淋淋地回家,十分不道德。有時候雖然在鏡頭上看似大和解,但實在和解得太假,讓人懷疑一定是找來臨演,才會任憑節目擺布。
家人之間打開受傷心結、努力修復彼此關係的過程,是人性中最美麗的畫面。許多家庭治療師都是被這個過程深深打動,無法自拔,才立誓投身這項工作,為世界貢獻一己之力。因為在家庭治療室有幸見證的,是電視劇演不出來的戲劇情節、小說寫不出的真實故事、生活中做不到的深度情感交流、發自肺腑的溝通。當修補好不容易發生的那一剎那,窗外的陽光會突然穿透烏雲,灑下耀眼的神聖光芒,讓現場目擊的人想跪地合十感恩。
家庭治療師,就是協助受傷的家人修復關係的專家。本書的目標,就是要忠實呈現關係修復的真實歷程,讓讀者也有機會沐浴在神聖幸福的光芒裡,見證愛的光芒。
就是這種愛的光芒,讓家庭治療的故事充滿溫馨、感人、深刻的氛圍,同時蘊含許多關於人生的珍貴道理。
人生充滿無可避免的苦難與困境,本書所收錄的七個故事,故事裡的主人翁全都經歷許多創傷,遭遇許多困境,對人生、對彼此、對世界充滿無力、憤怒甚至絕望。他們全都和一位家庭治療師一起,走過一段精彩的旅程,過程中經歷了重新掀開傷口的痛苦,但也因此找到和解與平靜。意外的是,走過這段奇妙的旅程,家人和治療師,都再也不一樣了。
這本書,就是關於關係修復之旅的七個故事,以及走過這段旅程的七個家庭治療師的心路歷程。
五、華人文化脈絡下的台灣家庭
本書收錄的七個故事,都是發生在台灣本地的真實故事。基於保護當事人的原則,刻意做了一些修飾,把足茲辨識的資訊刪除或改寫,但基本上都是我們在實際治療工作上遇到的案例。
這七個故事,有關於與親人分離的創傷、有喪親的失落、有伴侶之間的衝突與疏離、有親子間嚴重的暴力衝突、有教養上的無力感、有維持單親/繼親家庭的艱辛,還有母女既分不開又合不來的糾纏。這些看似嚴重的問題,也是我們在治療實務現場經常遇到的求助狀況,無論是專業助人者或是芸芸眾生,都可能聽說、甚至遭遇過類似的案例與困境。
透過家庭治療師的細膩探詢,這些故事背後的脈絡逐漸清晰浮現。這些脈絡中,有許多與我們的文化信念與習俗息息相關,不過卻是家庭治療課堂上很少討論的,屬於本地文化脈絡的獨特家庭動力。這些本地家庭故事,彷彿尚未被觀光旅行團開發的私房景點,只有在本地嚮導帶領下,才有機會走入蜿蜒隱蔽的小徑,發現豁然開朗、令人驚喜的綺麗風景。
本書的七位家庭治療師,就是一群在自己的園子裡默默耕耘一陣子的本地嚮導。我們想帶你親身體驗,那片讓我們深深觸動的綺麗風景,你有興趣和我們一起踏上這段旅程嗎?
如果你有興趣,準備好要加入這趟私房景點小旅行,歡迎!不過出發前,我們要先給你一點「行前教育」,免得你人到了現場卻一心只想自拍,錯過值得看的珍貴風景。這趟旅程,我們想帶你看兩個重點:一是受傷的人經歷關係修復的細膩歷程;二是蘊含在台灣/華人文化脈絡中,對家人關係與互動深深影響的文化動力。本書第三到九章會仔細呈現這七個故事,但下一章要先討論一下,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理解的「文化」這件事。
第一章 關係修復的歷程
一、一個人出問題,整個系統都受影響
小葛的悲劇
一天早晨,小葛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全身痠痛、僵硬地躺在床上。「我怎麼了?」他努力回想昨天是不是做了什麼劇烈運動,還是搬了什麼重物,但是一點印象也沒有。「也許是因為睡太久,還沒有完全清醒的緣故。」他想,待會洗個臉,吃完早飯應該就沒事了。他設法把僵硬的身體拖起床,走到衣櫃前找衣服穿,突然從鏡子裡瞥見自己手臂的顏色很不對勁,他走向穿衣鏡,仔細端詳他的手臂,發現兩隻手臂變得不成比例的細,而且爬滿粗皮皺紋,顏色深棕,隱隱發出類似...
推薦序
在治療與文化間取得平衡
李維榕
家庭治療的故事很多,米紐欽(Minuchin)常說,家庭治療師基本上就是說故事的人。
當然,故事有很多不同說法,家庭治療的故事不是個人的故事,而是有關一小群人怎樣在親情的舞台上彼此穿插,尋求接近、互相碰撞、互相糾纏,那是一幕幕立體的舞台劇。在這個過程中,幸運的人會找到生活的意義、愛的力量、情的可貴;他們會從矛盾中獲得解脫,找回難以接觸的家人。因為家既可是一個寶庫,也可是一種綑縛。不幸的人,就會繼續在這個寶庫內迷失,找不到對方。
家庭治療師的工作,就是投入這個小舞台,與家人共舞,希望舞得精彩。 但是不同文化的治療師,會帶來不一樣的家庭理念及處理方式,因為每個文化都有其是非對錯的一套家庭價值觀,由本土治療師看本土家庭,是很有趣的嘗試。究竟身在其中,能令我們更有效地推動家庭健康成長,還是因為自己也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助長了文化對家庭帶來的障礙?
所謂文化,其實就是群體經過長時間發展出來一套不斷重複的方式與思維。治療師要尊重文化,也要挑戰文化,因為文化有時也會成為一種刻板印象、一種枷鎖,讓當事人難以動彈。在治療與文化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是很講功力的地方。這本由趙文滔與其他六位治療師的共同著作,七位不同的治療師,七個不同的故事,比起時下很多翻譯本,可讀性很高。其實家庭故事的重點在於探索,不一定要有完美的定論,這群治療師的努力,值得鼓勵。
(本文作者為臨床心理學博士,AAMFT 認可督導,亞洲家庭治療學院臨床總監、美國紐約米紐欽家庭中心〔Minuchin Center for the Family〕家庭治療教授,乃第一位獲得美國家庭治療學院頒發「家庭治療理論及臨床實踐傑出貢獻奬」的華人)
讓愛流動,從家的修復開始
蘇絢慧
《聖經》裡,關於「家」的第一個故事,是亞當和夏娃共組的家庭所發生的一件悲劇。做哥哥的該隱,親手殺死了弟弟亞伯。因為嫉妒,因為壓抑許久的憤怒,讓哥哥該隱感受不到父母親的愛,與神對他的愛。他認定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被剝奪,正是因為亞伯的存在。於是,他以暴力奪取了亞伯的生命,以為亞伯不存在,關愛或許就能回到他身上。
在《聖經》裡,或許主要的意涵是談人性的嫉妒,以及人性裡諸多的「罪」。但是,從人類生活的角度來看,如果能有一位家庭治療師進入這個家,聽懂這個家的傷,也聽懂該隱的憤怒及悲傷,或許該隱的決定,可以不是讓這個家承受更大的失去,與更難面對的傷痛。
家,是我們每個人生命誕生之地,也是我們生命感受愛、經驗愛、理解愛,最重要的基石。然而,許多開始初為人父、人母的個體,並非都有足夠的愛的經驗,以深刻覺知自己要為家、為孩子創造什麼樣的家庭生活及成長經驗。當家在發展的歷程,我們尚未真正知曉究竟「這個家怎麼了」時,傷害、羞辱、攻擊、冷漠就在這個家發生,撕裂這個家庭所有成員的心靈及彼此的關係。
在我閱讀由趙文滔教授及六位家庭治療師共同撰寫的《在關係中,讓愛流動:華人家庭關係的評估與修復》一書,內心充滿感觸;當中所描寫的家庭故事,我們必然都不陌生,就像是我們成長中的故事,或是鄰居、朋友及同儕發生的家庭經驗,是存在我們社會、社區裡關於「家」的事。
然而,我們或許知道那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卻可能不知道這些難念的經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又是如何寫出來的?以至於我們對於這難念的經,捨棄理解,也阻抗碰觸,無法以更大的面向、更廣的角度、更長的脈絡,來洞察如何對家庭關係的破損及傷害進行修復。
趙老師在本書特別提出「華人社會文化」的理解,對一位家庭治療師的重要,我再認同不過了。如果,西方所教授的家庭治療理論是骨架,那麼深入探究「華人社會文化」對於家庭及個體的影響,就絕對是我們所需要添補的血肉。有了血肉,家庭治療才能真正有氣息與活力,才可以深入家庭,影響關係。
我擔任諮商心理師工作即將屆滿十年,這些年來,接觸了台灣的家庭問題,也至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人社會,聆聽個體的成長經驗及家庭經驗,更多的深覺是,身為心理工作者,絕不能只熟悉西方心理治療理論,卻對自己身處的「社會文化」渾然不覺。這種渾然不覺,將使我們理解人的問題及家庭的關係所造成的身心傷害後知後覺,甚至不知不覺。僅僅以矯正行為或調動認知的方式介入,並不能完整評估在華人社會文化下,家庭及個體所累積與形成的損害。
我能在本書出版前,先暢讀了「華人社會文化下家庭治療」觀點及完整介入歷程,實在是我的榮幸及恩典。不論是否身為家庭治療師,我都相信,讀者可以從中學習對「家庭關係」有不同的視框,和了解當中的動力過程。而最具有價值的部分,是本書統整了台灣家庭治療所需的元素,提供給家庭治療師完整的介入觀點。
對一般民眾來說,相信也能從本書了解家庭治療的面貌及進行方式。或許我們都能開放地,願意使用這樣的資源及方式,幫助自己和家人關係。讓我們的家,不僅僅是真實愛流動的地方,也是生命滋養成長、最具力量的源頭。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心靈叢書作家)
滿意的關係,健康的人生
趙文滔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羅伯.威丁格(Robert Waldinger)所做的一個歷經七十五年的研究發現,良好的關係真的能讓我們維持快樂與健康,孤單則會損害壽命。重要的是關係的品質,而不是朋友數量的多寡。最能預測一個人未來健康狀況的,不是生理指標,而是他對目前關係的滿意度。
當我們逐漸接近人生終點,回顧一生,很少人會想到工作及物質成就,多數人的遺憾,是錯過了孩子的成長、未能與心愛的人相伴,或是為了維持和諧而總是壓抑自己,未能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諷刺的是,我們卻繼續花不少時間埋首工作,奮力追求物質成就,永遠忙不完。
多數人心中並非不愛自己的家人,卻往往因為不習慣或不知道如何向彼此表達,或未能克服過去的恩怨,使彼此心裡的疙瘩阻礙了關係的修復;有些是受到過去陰影影響,不相信對方會改變、聽得進我們想說的話;有些則是錯過可以表達的機會,徒留遺憾悔恨。
關係難免起起落落、時好時壞,無人能倖免,我們都希望知道如何能修復受傷的關係。本書試圖呈現關係修補的真實歷程,希望能帶給讀者信心與力量,看見關係裡的希望,讓自己的關係開始有所不同。特別是能在我們自己的文化脈絡下,找到合適的方法。當關係開始改善,人生也將隨之不同。
這本書能完成,要感謝許多人。除了我之外的六位作者,也都是有經驗的家庭治療師,但要排除萬難把一個案例寫成一個可讀的故事,需要相當的決心;張老師文化持續的支持,讓本書得以出版;特別要感謝故事裡的家人,透過治療歷程,分享了他們生命中一段特別的經驗,不但拓展了我們七個治療師的視野,相信也會打動許多讀者的心。
據我所知,本書應該是較為完整呈現台灣家庭治療故事的第一本。如果您是心理專業人員,希望本書能引發您對家庭工作的興趣與熱情,逐漸培養出對華人家庭關係動力的文化敏感度。我們誠摯邀請您,一起來探討、參與這個豐富而充滿生命的領域。
十七世紀荷蘭著名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能用看似簡單的色彩,細膩呈現光影的豐富層次,讓畫面中的人物獲得「靈魂」。如果您是有經驗的家庭治療師,我們誠摯地邀請您,細細體會本書這七個家庭會談歷程中的層次與意境,不吝給我們一點回饋與指導。
如果我們能從本書的故事裡學到一點關係中的智慧,希望當你我年老時,都能擁有滿意的關係、健康的生活和有意義的人生。
在治療與文化間取得平衡
李維榕
家庭治療的故事很多,米紐欽(Minuchin)常說,家庭治療師基本上就是說故事的人。
當然,故事有很多不同說法,家庭治療的故事不是個人的故事,而是有關一小群人怎樣在親情的舞台上彼此穿插,尋求接近、互相碰撞、互相糾纏,那是一幕幕立體的舞台劇。在這個過程中,幸運的人會找到生活的意義、愛的力量、情的可貴;他們會從矛盾中獲得解脫,找回難以接觸的家人。因為家既可是一個寶庫,也可是一種綑縛。不幸的人,就會繼續在這個寶庫內迷失,找不到對方。
家庭治療師的工作,就是投入這個小舞台,與...
目錄
推薦序/在治療與文化間取得平衡 李維榕
讓愛流動,從家的修復開始 蘇絢慧
作者序/滿意的關係,健康的人生
PART 1 在台灣家庭中見證關係的評估與修復
1 關係修復的歷程
2 家庭治療中的本地文化
PART 2 台灣家庭的故事
3 搶媽媽的一對小兄弟:多重創傷家庭的治療歷程(趙文滔)
4 在死生的邊界,我們同行:喪親家庭的失落地圖(徐君楓)
5 誰能擁抱刺蝟:修補伴侶關係的傷痛(張綺瑄)
6 家有獅吼少年:在激烈父子衝突風暴中,找到回家的路(徐蕾)
7 無力感母親與公主病女兒:親子教養的難題(謝宜芳)
8 密不透風的愛:母女的溝通新舞步(李如玉)
9 回到媽媽身邊:一段修復母女關係的旅程(呂伯杰)
PART 3 反思:關於文化與家庭治療
10 華人家庭文化動力
11 家庭治療師的學習
參考文獻
推薦序/在治療與文化間取得平衡 李維榕
讓愛流動,從家的修復開始 蘇絢慧
作者序/滿意的關係,健康的人生
PART 1 在台灣家庭中見證關係的評估與修復
1 關係修復的歷程
2 家庭治療中的本地文化
PART 2 台灣家庭的故事
3 搶媽媽的一對小兄弟:多重創傷家庭的治療歷程(趙文滔)
4 在死生的邊界,我們同行:喪親家庭的失落地圖(徐君楓)
5 誰能擁抱刺蝟:修補伴侶關係的傷痛(張綺瑄)
6 家有獅吼少年:在激烈父子衝突風暴中,找到回家的路(徐蕾)
7 無力感母親與公主病女兒:親子教養的難題(謝宜芳)...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