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困惑也有好處,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學習如何運用困惑
身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你所需要的不是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是承認自己無知的勇氣。如果無法理解生活中為什麼會發生某件事情,你是不是會很不自在?
如果遇到麻煩,你是不是希望愈快解決愈好?
如果某人的行為捉摸不定,你是不是會避免跟他相處太久呢?
現代人的生活比起過去似乎愈來愈混亂,愈來愈令人難以招架,無論是工作、人際關係,甚至是我們的身體狀況,總是時時出現模糊而無法界定的問題;同時,我們能夠接收到的訊息也愈來愈多,幾乎是以轟炸的方式占領了我們的生活,但是大半訊息都是互相矛盾的。
要如何解決這些模糊不清的問題?這是現代人最需要學習的技能。
沒有人喜歡處在困惑當中,所以我們習慣暫停一切思考,先努力抓緊自己能辨認出的片段意義。人類的本能讓我們期望能夠快速解決矛盾,消滅不合常理的事物,但是有時候這樣的本能反應也存在著風險,我們會傾向相信直覺,但直覺的答案一定是最好的答案嗎?
其實,如果我們能多給心智一些運轉的空間,就有機會能學到新的知識、解決難題,從嶄新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
也就是說,感到困惑也有好處,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學習如何運用困惑,而這就是本書的主旨。
作者結合社會心理學與認知科學近年來對「模糊處境」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模糊不清的問題,並從中得益。
身處在一個愈來愈複雜、愈來愈讓人搞不清楚方向的世界裡,最重要的不是你的智商多高、意志力有多強、自信心有多旺盛,而是你如何面對一無所知的事物,並且由此開啟更多潛在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傑米‧荷姆斯 Jamie Holmes
目前是新美國基金會未來式計劃的成員,過去曾在哈佛大學經濟系擔任協同研究員。他擁有哥倫比亞大學國際暨公共事務碩士學位,經常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紐約客》、網路媒體《石板》(Slate)、《政治論》(Politico)、《基督科學觀察》、《新共和》、《大西洋期刊》、《外交政策》,以及《每日怪獸》(Daily Beast)等。
譯者簡介:
傑米‧荷姆斯 Jamie Holmes
目前是新美國基金會未來式計劃的成員,過去曾在哈佛大學經濟系擔任協同研究員。他擁有哥倫比亞大學國際暨公共事務碩士學位,經常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紐約客》、網路媒體《石板》(Slate)、《政治論》(Politico)、《基督科學觀察》、《新共和》、《大西洋期刊》、《外交政策》,以及《每日怪獸》(Daily Beast)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丁菱娟 (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王艾莉 (設計師)
王佑哲 (貝殼放大創辦人暨營運長)
許毓仁 (TEDxTaipei創辦人)
鄭國威 (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盧建彰 (廣告導演)
好評推薦
媒體推薦:
「作者在這本書中針對模糊因子所做的分析非常引人入勝,包含有趣的故事和廣泛的科學研究,一定能夠滿足許多讀者的求知心。」──酷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這本書所說的『無知』並非愚蠢,而是一無所知的不確定性,什麼時候對我們有助益、什麼時候沒有,而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這樣的不確定性,結果是好是壞……如果你喜歡《決斷兩秒間》,你也會喜歡這本讀來有趣又能激發思考的好書。」──圖書館期刊星級評論(Library Journal)
「作者的論述清楚、筆調幽默,有力地說明我們在有壓力的情境下如何更會緊緊抓著固有的信念,捨棄不願面對的陌生資訊,同時他也教我們如何對抗這種本能。生活充滿著未知的事物,要如何處理模糊因子能讓我們的世界運作更有條理。」──書單(Booklist)
「想要了解『模糊因子』如何以複雜的方式影響人類決策,這本書是最佳入門讀物。」──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
「作者的敘事功力驚人,思路清晰,帶著我們一探『模糊』如何影響了藝術、商業、醫藥、工程、警方工作以及家庭生活;要做好準備面對每天的生活與工作,我們應該學習質疑的藝術,擁抱未知。」──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如果你決心擺脫在面對無知時感到的焦慮不安,這本書將帶著你走出那片黑暗迷霧。」──夏洛特觀察報(Charlotte Observer)
「遇到模糊不清的事就感到不安嗎?也許沒有必要。這本書具有宏觀的視野,筆調活潑、充滿故事,就像一場奇妙旅程。作者指出,遇到不確定的事物總會讓人發揮出意想不到的能力。你一定能在這本書裡學到很多東西。」──凱斯‧桑斯坦,《剪裁歧見》作者(Cass R. Sunstein)
「這本書論述新穎又有趣,充滿了具有洞見的故事,讓我們一窺人類心智如何處理模糊因子。他不只解釋了個人是如何面對模糊因子,更讓我們明白,人類整個族類處理模糊的方式對我們的未來發展非常關鍵。」──彼得‧博根,《獵殺賓拉登》作者(Peter Bergen)
「我們如何在一無所知的處境中清出理路?從無窮的模糊中萃取一絲道理?在這本書中,作者帶著我們踏上引人入勝的旅程,窺探心智如何處理身旁一片混沌的世界。從女人的裙襬該有多長到納粹間諜、從馬諦斯談到安東‧契柯夫,作者是一名逗趣的嚮導,引領我們見識人類如何理解現實,而如果我們冒險一試,可以從無知中學到什麼?」──瑪莉亞‧柯妮可娃,《福爾摩斯思考術》(Maria Konnikova)
「這本書中有驚人的故事,也深入探討了人類如何面對模糊因子,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所有人,而如今更顯重要。」──彼得‧本納,專欄作家(Peter Beinart)
名人推薦:丁菱娟 (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王艾莉 (設計師)
王佑哲 (貝殼放大創辦人暨營運長)
許毓仁 (TEDxTaipei創辦人)
鄭國威 (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盧建彰 (廣告導演)
好評推薦媒體推薦:「作者在這本書中針對模糊因子所做的分析非常引人入勝,包含有趣的故事和廣泛的科學研究,一定能夠滿足許多讀者的求知心。」──酷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這本書所說的『無知』並非愚蠢,而是一無所知的不確定性,什麼時候對我們有助益、什麼時候沒有,而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這樣的不確定性,結果是好是壞……如果你喜歡《決斷兩秒間》,...
章節試閱
第二章
隱密的「A開頭」反應
意義建構的祕訣
在荷蘭蒂爾堡這一類歐洲城鎮,可以看見奉公守法、舉止有禮的居民在磚頭人行道散步,畫家梵谷小時候,便是在這裡正正經經上起繪畫課,天主教特拉普會修士在東邊市郊釀造可口的「修道院啤酒」(La Trappe)。二○一二年秋天,我一遊蒂爾堡,前身為羊毛紡織廠的德彭當代美術館(De Pont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正舉辦印度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雕塑展,遊客圍著一個蒼白的管狀物,管口漆得血紅、一面巨大的哈哈鏡照映出上下顛倒的展廳、一具血腥大砲擱置著,砲口瞄準著廳內某個角落堆著的東西,既像腫瘤,又像打了一場淒涼戰役的生化彈藥彈殼。在鎮上的中央車站,腳踏車形成一排排長龍,懸於牆面掛鈎,沿托架整整齊齊停放,宛如洗碗機裡的餐盤。
荷蘭是心理學研究重鎮,論文引用數與英、美、德互別苗頭。我到蒂爾堡是要一訪社會心理學界的明日之星:蒂爾堡大學的崔維斯.普路(Travis Proulx)。他留著淡紅鬍渣,藍色雙眸炯炯有神,整個人生氣勃勃,略顯狂熱,普路半開玩笑說,朋友會形容他是「很神經質、很外向」的人。他二十幾歲的時候,一邊在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讀書,一邊在獨立經營的錄影帶店工作,他咧嘴笑說:「我以前在很多方面愛趕時髦,現在洗心革面了。」做人也好,做研究、寫論文也好,他都直接坦率,讓人放下戒心。
這幾年,普路和另一位心理學家史帝文.海因(Steven Heine)做了一系列出色實驗,兩人的目標是更加深入理解人如何回應疑難與模糊的事件。在二○○九年一項研究中,受測者得閱讀二十世紀極為難懂的一篇短篇小說:卡夫卡的<鄉村醫生>(A Country Doctor)。這篇超現實的故事描寫一名醫生受人請託,要到十英里外救治一名小男孩。大雪紛飛,醫生沒有馬可以拉車。陌生男子帶著馬出現,並對著醫生女僕的臉頰咬了一口。醫生抵達病人住處後,原本不以為男孩有病,接著卻察覺有處傷口爬滿了蟲,病人很快就要死了。村民剝去醫生的衣服,做出無理的要求。醫生逃走,故事便到此結束。
<鄉村醫生>描繪出夢魘般的世界。文學評論家亨利. 薩斯曼(HenrySussman)說,其實這篇故事「嚴格而論,從頭到尾都算不上短篇小說。結局太不明朗,人物也過於模糊,讀者想假裝敘事有一絲一毫連貫都沒辦法」。然而,薩斯曼補充說,故事即使曲曲折折,「卻全然不乏結構」,此中運用了諧和音與不諧和音等音樂理路。而普路與海因提到,依作家卡繆的觀點看來,卡夫卡的才能在於展現「最根本的模糊狀態」:「自然與超凡、個體與普遍、悲劇性與日常、荒謬與邏輯,在他的著作中處處可見在兩端永恆擺盪,這些作品才有了意義,引發迴響。」
出於實驗所需,普路與海因準備了同一故事的不同版本。實驗組中,涉及死亡的描寫全遭刪除,以免受測者分神思索人之必朽(其他研究已指出,這類心理要素影響力很大)。對照組的版本則條理連貫,按照標準敘事弧線開展。
受測者讀完故事後,施測者便展示四十五行字母串,要他們抄下來。每行字母六到九個不等,全由M、R、T、V、X組成,受測者此時還不曉得,其中有模式可循,這套「人造文法」(或稱文法A)遵守著明確規則。接下來,施測者發給每人一張紙,上頭有六十行新的字母串,半數依循文法A,半數依循另一套人造文法。這時受測者才知道先前抄寫的字母串有某種模式,並且得在符合模式的新字母串旁打勾。
實驗結果反映了條理不連貫多少影響了受試者。閱讀超現實版本的實驗組,打勾的字母串比對照組多出百分之三十三,前者看出的模式更多,也更能辨認哪些模式與文法A吻合。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出自無意識的心理作用。受測者抄寫文法A字母串時,並未刻意尋找特定排列順序。然而,不知不覺間,閱讀難懂版本的受測者對模式更為留心。
普路與海因在另一項實驗則是要受測者和各人的「自我連貫」唱反調。受測者先回想發揮勇氣的場合,再回想感到羞怯的場合。接著,他們要求部分受測者主張,兩種回憶顯示「兩種不同自我」;剩下的人則必須主張,儘管回憶彼此衝突,「自我仍是連貫的」。接下來讓受測者做前述的文法A活動,而兩項實驗的結果相互呼應:與自我連貫唱反調,會讓受測者本身立場混亂,這組人辨識出的字母串模式較多。加拿大心理學家丹尼爾.蘭德斯(DanielRandles)也做過類似實驗,讓受測者觀看一連串可能會讓《發蠢即興》書迷大樂的無意義字詞搭配,「轉化-青蛙」、「很快-藍莓」、「果汁-縫補」、「肚皮-慢慢」等等於眼前閃現,讓他們想要從中找出模式。在另一場實驗,受測者看的是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的畫作《人子》(The Son of Man),畫中是一人身披大衣,頭戴圓頂黑帽,蘋果遮住了他的臉。和較為傳統的風景畫相比,此畫更讓人覺得生活必須有秩序。
這些人到底怎麼了?
原來,人在應對困惑難明的經驗時,不只會像皮亞傑說的同化與調節。科學家還發現了別種隱密的「A開頭」反應。
普路和我穿越蒂爾堡大學校園,走到了外觀單調的心理系館。他的研究室俯瞰平坦地景上的樺樹,窗台有株盆栽,旁邊是卡夫卡短篇小說的荷蘭文本、古典樂CD、名導伍迪.艾倫的《愛與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DVD、佛洛依德的《文明、社會與宗教》(Civilization, Society, and Religion)、和瓶子分家的瓶蓋、一捲磁帶鬆脫的錄影帶、一冊政治心理學書籍、一瓶未開過的寶露酒莊二○○九年波爾多葡萄酒、一本討論哲學家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的專著。
普路讓我在書桌前坐下,然後開啟電腦程式。他答應讓我試試最近和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心理學家布蘭達.梅潔(Brenda Major)合作的實驗,該實驗將布魯納與波斯曼的紙牌實驗做了些調整。普路解釋,受測者填完背景資料後,會分配進實驗組(螢幕顯示花色紅黑顛倒的紙牌)或對照組(顯示正常紙牌),然後每看到一張紙牌就得指明牌面是單數還是複數。他還補充說,騎士和國王算單數,皇后算複數。說完,他就到走廊買咖啡。
螢幕顯現紅桃皇后,過了三秒,我點選了「複數」。接下來出現黑桃二、紅心七、梅花國王,一開始我並未注意到梅花是紅色的,接著我漸漸發現,在判斷牌面是單是雙的時候,我就忽略了花色。這顯然是重點所在,整個實驗的設計就是要讓人對異常紙牌視而不見。要受測者指出牌面是單數還是複數,意在聲東擊西。說來有趣,雖然我很快就弄清楚有些牌動過手腳,仍無法看出所有動了手腳的牌。其實,普路也發生過同樣情況,他說,同事把在別的實驗用過的花色顛倒紙牌掃描寄過來,「我那時想,這白癡,寄來的沒一張有異常花色,全都是正常的牌!於是,我寫電子郵件去罵。同事回說:『崔維斯,看看螢幕,上頭有張黑心七。』」
普路和梅潔把布魯納與波斯曼的紙牌換上全新用途。兩人以問卷要受測者回答,工作勤勞與否可不可以當作社會不平等的理由。接著,螢幕顯示花色顛倒的牌,但他們忙著判定牌面單雙,並未意識到花色有異,最後普路和梅潔計量他們對平權法案的支持度。那些相信不平等意味著不公的人,在看到偽撲克牌後,對平權法案的支持度更高。不知何故,看到異樣花色讓人對既有信念更堅定。必須再次強調,受測者並沒有察覺到花色有異樣,若有人注意到紙牌動過手腳,施測者就會請他退出實驗。受測者沒留心到牌面紅黑顛倒,但這件事在無意識層面持續作用,讓他們熱切堅持與花色不相干的理念。
普路整個學術生涯都在研究,失序怎樣促成看似全然無關的行為(無論這失序是呈現於超現實故事、自我矛盾這項概念、毫無意義的字詞搭配,或花色顛倒的紙牌),他致力於建立一套通用理論,好說明人如何應付不協調的情境。此一研究闡述了人努力在有意義與無意義、不明瞭與明瞭之間維持體內平衡(homeostasis)。研究過程中,他也促進了心理學家與其他領域學者合作,努力構思出人類回應矛盾與威脅的總體模式。普路的研究有兩大脈絡:困惑如何激發人類追尋新的模式,又如何導向對理念的熱烈肯定,這群人合力闡釋了兩者的確切關係。面臨不明事態時,人會急著尋求新的連結,似乎和加強既有信念的概念正好相反,其實這兩種反應在相偕演化、相互作用的認知系統中,是相繼發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普路的研究奠基於皮亞傑的成果,也有賴於二十世紀心理學界另一位巨匠:利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一九五○年代,在理解心理衝突上開創新局的正是費斯汀格。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十六日,《芝加哥每日論壇報》有篇報導的標題很特別:<辭職在家,等候十二月二十一日世界終結>,辭職的人是密西根州立大學醫院的內科醫師查爾斯.賴夫海特(Charles Laughead)。顯然,賴夫海特預期五天後的星期二會是世界末日。
密西根州立大學校長約翰.漢納(John Hannah)的對外說明是,賴夫海特彷彿很確定,在世界末日前會有飛碟將少數獲選的人從佛蒙特某處山頂接走。
賴夫海特在家裡舉行「教派」集會,驚擾了學生,漢納於是要求他辭職。漢納說,有學生甚至付了一台凱迪拉克的頭期款:「原因是認為他不需要再付剩餘款項,想趁還能享受的時候好好享受一下。」
據漢納的說法,賴夫海特爽快答應辭職,「看上去好像只擔心……本月收支會不會入不敷出。」(也就是說,在末日降臨前不能沒錢。)這會兒,賴夫海特已到了芝加哥和其他信徒會面。
第二章
隱密的「A開頭」反應
意義建構的祕訣
在荷蘭蒂爾堡這一類歐洲城鎮,可以看見奉公守法、舉止有禮的居民在磚頭人行道散步,畫家梵谷小時候,便是在這裡正正經經上起繪畫課,天主教特拉普會修士在東邊市郊釀造可口的「修道院啤酒」(La Trappe)。二○一二年秋天,我一遊蒂爾堡,前身為羊毛紡織廠的德彭當代美術館(De Pont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正舉辦印度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雕塑展,遊客圍著一個蒼白的管狀物,管口漆得血紅、一面巨大的哈哈鏡照映出上下顛倒的展廳、一具血腥大砲擱置著,砲口瞄...
目錄
前言
第一部 理解
第一章 謀求定論的心智
第二章 隱密的「A開頭」反應
第二部應對模糊因子
第三章 震駭與抖顫
第四章 德州五十天
第五章 醫檢過頭的美國
第六章 裙襬爭端
第三部接納徬徨
第七章 冠軍摩托車
第八章 愛解謎的人
第九章 矛盾的藝術
尾聲
前言
第一部 理解
第一章 謀求定論的心智
第二章 隱密的「A開頭」反應
第二部應對模糊因子
第三章 震駭與抖顫
第四章 德州五十天
第五章 醫檢過頭的美國
第六章 裙襬爭端
第三部接納徬徨
第七章 冠軍摩托車
第八章 愛解謎的人
第九章 矛盾的藝術
尾聲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