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概述了卡夫卡波折四起的生活,細緻分析了他寫作的技巧,以及他是如何反映現代主題的,比如文化中身體的地位,機構對人的壓迫,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之後宗教的前景等等。作者以現代視角和淺白易於理解的方式,刻畫出這位獨具魅力的作家,向讀者展示了如何閱讀和理解卡夫卡那些令人迷惑而又引人入勝的作品。
作者簡介:
里奇.羅伯遜(Richir Robertson)
牛津大學德語教授、聖約翰學院研究員。
譯者簡介:
胡寶平
專業譯者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生活與神話
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 )生平的基本情況比較
平常,甚至毫無特色。他1883年7月3日出生於布拉格,
其時他的父親赫爾曼.卡夫卡(Hermann Kafka )、母親
尤莉.卡夫卡( Julie Kafka )在布拉格開了爿小店,賣些
新奇物品、傘之類的東西。卡夫卡兄妹六個,他排行老
大,兩個弟弟不幸幼年早夭,不過三個妹妹壽命都比他
長。讀大學時他修讀法律,畢業後經過一年實習正式開
始工作。他先就職於一家總部位於特里雅斯特的保險公
司名下的地方分公司,一年後進入國立的工人事故保險
事務所,工作職責包括處理工傷索賠事宜,還有察訪工
廠,進行設備和安全措施檢查,以預防工傷事故的發
生。空餘時間裏,他就寫些散文隨筆和故事在雜誌上發
表;以1912年的《沉思錄》為開端,這些隨筆和短篇小
說還以小書的形式出版。
1912年8月,卡夫卡與從柏林來訪的菲莉絲.鮑威
爾(Felice Bauer )相識。菲莉絲比他小四歲,在柏林一
家生產辦公設備的公司工作。他們的關係,包括兩次
婚約,在很大程度上靠書信來維持( 他們總共只見過
十七次面,最長的一次是在1916年7月,兩人在一家旅
館待了十天)。最終,這段關係結束了。當時,卡夫
卡在1917年8月體內大出血,後來查出是結核病所致;
他只好到農村休養,自己也不知道還能活多久。後來
的日子裏,短期工作和療養院休養先後交替,就這樣
一直到他1922年提前退休。1919年,他和二十八歲的
女職員沃律切克( Julie Wohryzek ) 有過短暫的婚約。但
後來,卡夫卡又遇到已婚的密倫娜.波拉克(Milena
Polak ) ( 娘家姓耶申斯卡),於是他和沃律切克的關係
破裂了。波拉克是個活躍的記者,她的丈夫曾將卡夫
卡的部分作品翻譯成捷克語,丈夫是個粗心人,因此
和他在一起生活得不甚如意。由於密倫娜住在維也
納,卡夫卡和她見面的次數很少,兩人的關係在1921
年初結束。兩年後,卡夫卡最終離開了布拉格,和笛
亞芒(Dora Diamant )——一個從極度正統的波蘭猶太家
庭逃離出來的年輕女人——定居柏林。然而,卡夫卡
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他輾轉於維也納附近的幾家診
所和療養院之後,於1924年6月3日與世長辭。卡夫卡
生前出版了七本小書,還留下了三部沒有完成的小說
與大量的筆記和日記。卡夫卡曾經指示他的朋友布洛
德(Max Brod )將這些筆記和日記銷毀,幸而布洛德沒
有按他的意思執行,所以我們今天才得以看到它們。
卡夫卡的文化偶像地位,就是根據上述材料以某
種方式製造出來的。這個神話般的卡夫卡,在彼得.
卡帕爾帝(Peter Capalid ) 的短片《弗蘭茨.卡夫卡的
美好生活》( 1994 )中的病態隱士身上有典型體現。好
不容易寫出了《變形記》的第一行,結果這個「K. 先
生」被吸引到聖誕慶典中,變得非常平易近人,甚至
讓人家「就叫我F好了」。倍受折磨的卡夫卡之於20世
紀(以及現在的21世紀),猶如那個憂鬱的拜倫(Byron )
之於19世紀。「卡夫卡式風格」,和曾經的「拜倫式
風格」一樣,是個很有力的形容詞。但是,拜倫的形
象是個險惡而性感的貴族,他鄙棄社會和宗教禁忌。
卡夫卡的形象則與此形成對照:他是個民主的形象。
卡夫卡的凡俗生平本身證明他是我們當中的一個:扎
根於普通生活,因此經歷過或者想像過慣常的恐懼、
痛苦和絕望,且達到了我們所有人都可以感同身受的
程度,這個程度即使和我們的實際經驗不太相當,也
和我們的種種憂慮乃至夢魘中的情形是相當的。
卡夫卡神話,就像拜倫神話一樣,是作者自己塑
造的。其基礎即使不是作者的經歷,也是他思考、撰
述自身經歷時塑造、闡述它們的方式。思考、撰述那
些經歷,一則為了自己,再則為了大眾消費。兩種
情況下,作者本人和他小說中的自我投射都很難分
辨。拜倫的讀者把拜倫想像成他筆下主人公哈羅德
(Childe Harold)和曼弗雷德* (Manfred) 那樣幻想破滅而
憂悶的人。把卡夫卡和他小說中的主人公分開也一樣
難,這些人物的名字被一步步壓縮〔如羅斯曼 (Karl
Rossmann ) ,約瑟夫.K. ( Josef K. ),到《城堡》僅剩
一個字母K. 〕。卡夫卡自己就曾碰到這個麻煩。1922
年1月,他在一家山區旅館登記住宿時,發現裏面的
工作人員因為看錯他的預訂記錄而把他的名字寫成了
「Josef K[afka]」。「我是該讓他們糾正過來呢,還是
讓他們把我糾正過來呢?」他在日記裏問道。
既然卡夫卡這個文化偶像從根本上是他自己塑造
的,我們就沒有可能越過這個偶像去發掘出真正的卡
夫卡。那個焦慮的日記作者、那個無休止地給鮑威爾
和耶申斯卡(Milena Jesenská ) 寫着發於痛苦而又讓人
痛苦的書信的人,和那個極有才幹的職業人士、那個
熱心的業餘運動者、那個不時快意忘情於成功寫作中
的小說家一樣,都是真實的卡夫卡。問題的關鍵不在
於糾正卡夫卡的偶像形象,而是要回到卡夫卡的作品
裏,去發現他如何將自身經歷和生活情境轉化成這個
形象。與此同時,還有很多關於卡夫卡的事實性錯誤
在流傳,其中有的可以追溯到早期傳記和回憶錄作者
們的歪曲說法。只要對他的生平和所處的歷史背景做
一個準確、全面的呈現,就可以修正那些歪曲的說
法。但是,我們還是從卡夫卡其人開始。
卡夫卡是個很有自我分析精神的作家,有時候甚至沉迷於自我。他在日記和書信裏對自己的生活以及
生活出了甚麼問題做了許多反思。他的小說創作則
是較為間接地塑造、理解個人經歷的方式。1914年10
月15日,他從工作中暫時停下來集中精力寫《審判》
時,他記道:「這半個月的工作很棒,一定程度上對
自身情況是個徹底的( ! ) 認識。」雖然有無數的線索
將他的經歷和他的小說聯繫起來,而且辨識這些線索
確實也有一些價值,但是卡夫卡的作品和別人的作品
一樣,不能歸結到那些可能的生平背景。正是因為卡
夫卡的小說遠遠超越了其創作的起因,我們才不得不
去注意卡夫卡。
第一章
生活與神話
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 )生平的基本情況比較
平常,甚至毫無特色。他1883年7月3日出生於布拉格,
其時他的父親赫爾曼.卡夫卡(Hermann Kafka )、母親
尤莉.卡夫卡( Julie Kafka )在布拉格開了爿小店,賣些
新奇物品、傘之類的東西。卡夫卡兄妹六個,他排行老
大,兩個弟弟不幸幼年早夭,不過三個妹妹壽命都比他
長。讀大學時他修讀法律,畢業後經過一年實習正式開
始工作。他先就職於一家總部位於特里雅斯特的保險公
司名下的地方分公司,一年後進入國立的工人事故保險
事務所,工作職責包括處理工...
目錄
1 第一章 生活與神話
35 第二章 閱讀卡夫卡
63 第三章 身體
91 第四章 社會機構
141 第五章 終極之事
172 參考書目
173 推薦閱讀書目
1 第一章 生活與神話
35 第二章 閱讀卡夫卡
63 第三章 身體
91 第四章 社會機構
141 第五章 終極之事
172 參考書目
173 推薦閱讀書目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