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導讀
曾光宗 中原大學校築系教授
2016年5月接到來自東京的E-mail,這是過去一位學生的來信,想請我協助本書的專有名詞審訂。由於這是一本內容紮實且龐雜的書籍,彙編整理了4000條在日本建築現場的用語解說,而在看過日文原書之後,深深覺得此書對於台灣會有很大的幫助,因此雖然事務繁忙,但仍決定接下這個工作。
建築與人類文明的發展可謂是密不可分,最初我們單純地構築家園以遮風避雨、遠離野獸的侵害等,之後開始形成聚落,期間除了私人的住宅之外,也出現了公共的集會場所。那些居住在不同環境中的人們,各自利用工具,並善用在地最容易取得的材料,漸漸發展出一套當地的營建體系與工法。這些工法會經年累月地累積與革新,而當新的材料與施工方法出現時,通常乃是為了因應解決問題而產生,進而演變成為現在普遍見到的建築設計及其施工方法。
曾經接觸過建築設計及工程的人,應該都能夠理解到「建築沒有正解」這樣的意涵。其中絕大部分的做法都是經過不斷地嘗試與修正後,從經驗法則與現代科技的輔助下,所歸納研發出來的。但在都市環境及公共安全等因素的前提下,需要一套標準以便於管理,於是制訂了法規,建築業界也歸納出了慣用的規範。
台灣的建築法規承襲於日本與美國的架構與內容,長期以來雖然經過多次的增訂修改,但卻也出現了前後矛盾或是窒礙難行的部分;新的法規如何適用於舊建築的維修與再利用等等的問題,回到建築現場,都是第一線人員所面對的極大挑戰。
日本建築知識雜誌創辦已50年,可說是紀錄了戰後日本的建築設計與施工的全部過程,由該出版社彙編的《史上最強!建築現場施工全解》一書,我個人認為是一個值得參考的借鏡。由於日本橫跨亞熱帶到溫帶,並位處於太平洋周圍的地震帶,每個地區的氣候、地質、風土民情等都有一定的差異,而整合這些在地差異後,所歸納出來的有關建築營造與施工的知識或原則,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時也兼容了各地的差異性,衍伸出地方建築的個性與特色。
放眼台灣,不要說北、中、南、東部這樣的廣域範圍,即使台北和桃園的地質與氣候條件等,就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但同在一個島上也擁有一定的共通性。因此在使用這本書的時候,我個人的建議是先去了解他們為何會是如此做法之背後的原因,再進一步思考如何運用於在地。雖然書中的「現場」是以日本的情況來說明,但就例如書中所指「地質」的這個段落來看,其中地形的分類、地層的類型及其對應的基礎工法等,都可以看到跳脫地區,回歸共通性的原則。雖然現場施工所使用的材料或工法,或許與台灣的習慣不同,但是透過了解日本為什麼如此施作的原因,以及施工的細節、收邊的方法等,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他們面對著環境所帶給建築的影響時,是如何考慮並處理的。
日本自十九世紀末期以後,傳承於自古以來匠師或職人的優良傳統,並運用新的材料與工法,在建築營造與施工上,逐漸累積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與現場實務經驗,成為了一個深具特色的專業領域。我個人認為此書在架構上繼承了這些內容與優點,相當具有參考價值。同時書中並也彙整了許多施工現場的照片、構造圖解及細部圖面等,以作為文字說明的輔助,更有助於讀者理解該詞彙的意義,並較容易進入施工現場的情境;這亦是此書的另一重要特色。
建築的魅力,不僅僅只存在於酷炫的建築設計概念或精準的施工項目,而是建立在塑造人們更美好的生活願景。也因此在這理想之下透過執行每個細節,並將建築蓋出來,以落實想像,讓人們切身地感受到因建築設計,而為生活帶來的正向改變。期盼每一位讀者都能從本書中獲得知識及啟發,若能從中獲得靈感,以改良某些施工程序,甚或發展出另一套適應台灣在地的做法,那就不枉這幾個月來挑燈夜戰審訂本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