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書闡述中日歷史,文化交流史實,近百萬言;重要圖片(表)四十餘幅。
2. 是書為治史者必備史料。
李則芬字虞夫﹐廣東興寧人﹐生於1907年。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前半生獻身軍旅﹐歷任軍委會總務處處長﹑陸軍大學兵學教官﹐1950年在雲南被俘﹐釋後進又入緬甸國民黨殘軍﹐任雲南反共救國軍副總司令﹐撤臺後退役,三十餘年來專心治史。
李氏重要著作有《元史新講》﹑《中外戰爭全史》﹑《中日關係史》﹑《成吉思汗新傳》﹑《戰爭史話》﹑《泛論司馬光資治通鑒》﹑《文史雜考》﹑《先秦及兩漢歷史論文集》﹑《三國歷史論文集》﹑《兩晉南北朝歷史論文集》﹑《虞夫詩集》﹑《哀樂平生詞集》﹑《八十自選詩詞》等書。
中日二國同文同種﹐地理上只隔一衣帶水﹐關係不可謂不深。作者以客觀態度﹐審慎選擇史料﹐作嚴謹的分析與公正的敘述﹐本書所有評述皆遵守史家立場﹐本書之作﹐以增進對日本的深度認識。共收錄四十二幅珍貴圖片。
章節試閱
中日兩國,同文同種,地理上只隔著一衣帶水,歷史上有二千年的悠久關係。以利害而言,兩國和睦,則東亞安定繁榮,否則亞洲板蕩,世界亦將擾攘不安。如所週知,和平共存之道,首須貳國人民相互瞭解,而閱讀過去歷史,則為增進瞭解的重要途徑。然國內迄今還沒有一部比較完整的中日關係史,不能說不是一件憾事。
本書之作,只是試圖填補這個缺憾,提供一本完整而可閱讀的二國關係史,以增進吾人對於日本的認識。作者以客觀的態度,審慎地選擇史料,作嚴謹的分析,與公正的敘述。僅管作者曾經躬逢其會,參加過八年抗日戰爭;書中且有不少地方,揭穿日本軍閥的歪曲宣揚,及日本外交的欺騙魔術;然而,現在的作者,只是一個治史的學人,不再是抗戰期間的將軍,本書所有述評,皆忠實地謹守著史學的立場,沒有一點意氣用事,沒有一點偏私之見。此書篇末所以沒有寫「戰後中日外交」一章,也正是要保持本書的客觀態度,以免誤將當前外交詞令與歷史混為一談。
本書篇末,作者選了二幅照片,以代替中日戰爭的結論,也可作為對於日本友邦人士的忠告。至於二千年中日關係史對於我國的啟示,也很明顯,只要中國能發奮圖強,文化經濟都能恢復過去的領導地位,則中日間所有陰影,皆將一掃而光,不復存在。那時候的中日關係史,將是友好合作,相互提攜,為世界大同而共同努力。
本書有一部分,曾以專文發表過,雖文章結構不盡相同,內容則並無變更。
邵毓麟先生曾審閱本書初稿,並鼓勵作者從速出版;馬定波學兄則在日本國內,替我搜集過好些照片;姚夢谷先生曾經替我鑑定過日本字畫照片,一併致謝!
李則芬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七月於臺北景美鄉寓
中日兩國,同文同種,地理上只隔著一衣帶水,歷史上有二千年的悠久關係。以利害而言,兩國和睦,則東亞安定繁榮,否則亞洲板蕩,世界亦將擾攘不安。如所週知,和平共存之道,首須貳國人民相互瞭解,而閱讀過去歷史,則為增進瞭解的重要途徑。然國內迄今還沒有一部比較完整的中日關係史,不能說不是一件憾事。
本書之作,只是試圖填補這個缺憾,提供一本完整而可閱讀的二國關係史,以增進吾人對於日本的認識。作者以客觀的態度,審慎地選擇史料,作嚴謹的分析,與公正的敘述。僅管作者曾經躬逢其會,參加過八年抗日戰爭;書中且有不少地方...
目錄
第一章 日本華裔知多少
第一節 傳說的先民關係
第二節 最初的歸化人
第三節 其後各代的移民
第二章 最初的中日交通
第一節 自先秦到兩漢
第二節 魏志
第三節 兩晉南北朝時代
第四節 不必再小家子氣
第三章 朝鮮的關係
第一節 軍事地理
第二節 歷史演變
第三節 日本與新羅、百濟
第四節 隋唐與朝鮮三國
第四章 中日白江口之戰
第一節 百濟故將叛唐
第二節 劉仁軌孤軍奮鬬
第三節 日本出兵
第四節 白江口作戰經過
第五章 日本全盤唐化
第一節 小野妹子使隋
第二節 歷次的遣唐使
第三節 大化革新,日本唐化
第四節 平安朝的漢詩
第五節 漢文的文字風波
第六節 名僧最澄、空海
附錄 唐代中日通史及其有關大事表
第六章 宋代的中日交
第一節 兩國的政治演變與五代的中日交通
第二節 靠僧人傳播文化
第三節 宋日貿易
第四節 宋代對中日文化的影響
第七章 元軍征日
第一節 盡信書不如無書
第二節 交戰國的一般情勢
第三節 中日拒絕元使
第四節 元軍第一次征日(文永之役)
第五節 元軍的再征準備
第六節 第二次征日(泓安之役)
第八章 惱人的倭寇
第一節 首先侵犯朝鮮
第二節 元末明初的倭寇及明太祖的海防措施
第三節 嘉靖年間的寇患
第九章 萬曆年間的中日戰爭
第一節 戰爭背景
第二節 日軍長驅直進
第三節 李如松援朝,日軍南撤
第四節 和談經過
第五節 日本第二次出兵
第六節 明軍轉取攻勢,日本撤兵
第十章 元明二代的中日交通
第一節 元日貿易
第二節 元代的中日僧侶往來
第三節 明代的磡合貿易
第四節 入明僧東傳儒學
第十一章 歐風東漸與中日復交
第一節 清代前期的中日交通
第二節 門戶開放與明治維新
第三節 中日修好條約
第四節 換約的波折及副島種臣其人
第十二章 日本竊取琉球
第一節 五百餘年的中國藩屬
第二節 島津氏侵略琉球
第三節 日本出兵臺灣
第四節 糊塗外交,斷送琉球
第十三章 日本積極圖韓
第一節 朝鮮政治紊亂
第二節 日本圖韓與江華條約的締結
第三節 朝鮮與西方各國通商
第四節 清廷加緊控制朝鮮
第五節 甲申之變與中日天津條約
第六節 日本獨占朝鮮貿易
第七節 列強鈎心鬬角
第十四章 甲午戰爭的原因及中日軍事力量的比較
第一節 莫把戰爭藉口當作原因
第二節 日本早有預謀
第三節 促使日本發動戰爭的原因
第四節 兩國軍事力量比較
第五節 日本的弱點
第十五章 甲午戰爭
第一節 海陸緒戰
第二節 平壤攻防戰
第三節 黃海之戰
第四節 鴨綠江河川攻防
第五節 日軍輕取旅順
第六節 遼東諸戰鬬
第七節 威海衛之戰(附澎湖之役)
第十六章 馬關條約
第一節 張蔭桓使日被拒
第二節 李鴻章談判經過
第三節 苛刻的馬關條約
第四節 三國干涉,交還遼東
第五節 中日通商行船條約
第十七章 臺灣同胞英勇抗日
第一節 宣佈獨立抗日
第二節 基隆失守,唐景崧逃亡
第三節 劉永福臺南苦戰
第十八章 文化倒流與經濟侵略
第一節 清廷變法,仿效東洋
第二節 留東學生與日文書籍的翻譯
第三節 日本對華經濟侵略
第四節 東洋和尚來找麻煩
第五節 中國革命之友
第十九章 八國聯軍及日俄戰爭的後果
第一節 義和團惹起八國聯軍
第二節 日本毛遂自薦
第三節 俄國不肯撤兵
第四節 日俄戰爭
第五節 中日北京會議
第六節 日俄勾結分贓
第七節 東三省六大懸案
第八節 鐵路中立化與四國銀團借款第九節
第二十章 歐戰與二十一條
第一節 日本承認中華民國的條件
第二節 日本對德宣戰,侵犯我國中立
第三節 提出二十一條
第四節 最後通牒
第五節 日本得不償失
第六節 參戰借款與中日軍事協定
第七節 巴黎和會
第八節 華盛頓會議
第二十一章 國民政府初期的對日外交
第一節 幣原的中日親善政策
第二節 五卅慘案,日人因禍得福
第三節 田中奏摺
第四節 日本第一次出兵山東
第五節 濟南慘案
第六節 皇姑屯炸軍與東北易幟
第七節 九一八以前的中日交涉
第二十二章 自九一八至八年抗戰
第一節 幾句閒話
第二節 九一八與一二八
第三節 大戰前夕
第四節 中國孤軍奮戰
第五節 與盟軍並肩作戰
第六節 日本投降
插圖:
唐初朝鮮三國的形勢
白江口之戰
元軍博多灣登錄
元軍第二次征日
日軍主攻路線(明代中日朝鮮之戰)
海戰及濱海戰場(明代中日朝鮮之戰)
日軍第二次進攻路線
琉球群島
成歡之戰(甲午戰爭)
日軍圍攻平壤部署(甲午戰爭)
黃海之戰──第一時期(甲午戰爭)
黃海之戰──第二時期(甲午戰爭)
黃海之戰──第三時期(甲午戰爭)
鴨綠江河川攻防戰(甲午戰爭)
清軍遼東防線(甲午戰爭)
旅順的戰略形勢(甲午戰爭)
日軍攻擊旅順(甲午戰爭)
威海衛軍港形勢(甲午戰爭)
威海衛軍港南岸日軍攻擊部署(甲午戰爭)
日俄密約之南北滿界線
日軍侵略山東
照片:
僧行基像
坂上田村麻呂墓
林羅山像
鄭將軍遣蹤碑
朱舜水仙生遺像
唐僧鑑真塑像
漢倭奴國王印與親魏倭王印
遣唐使印
吉祥天女
書法(行草)
水戶之稱
日本刀
禪宗寺院
豐臣秀吉書狀
朱印狀
蔡溫筆跡
琉球國王之印
劉永福將軍像
蔡宗時烈士像
清北洋艦隊代表向日軍司令官投降
何應欽將軍南京受降
第一章 日本華裔知多少
第一節 傳說的先民關係
第二節 最初的歸化人
第三節 其後各代的移民
第二章 最初的中日交通
第一節 自先秦到兩漢
第二節 魏志
第三節 兩晉南北朝時代
第四節 不必再小家子氣
第三章 朝鮮的關係
第一節 軍事地理
第二節 歷史演變
第三節 日本與新羅、百濟
第四節 隋唐與朝鮮三國
第四章 中日白江口之戰
第一節 百濟故將叛唐
第二節 劉仁軌孤軍奮鬬
第三節 日本出兵
第四節 白江口作戰經過
第五章 日本全盤唐化
第一節 小野妹子使隋
第二節 歷次的遣唐使
第三節 大化革新,日本唐化
第四節 平...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