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一直是中國各級學校的傳統教科書,是中國人和東亞漢字文化圈的讀書人的必讀的課本。本書取名《詩經概說》,也是一本是用於教學的教材,全書主要有三部分組成:1、介紹《詩經》的基本知識;2、介紹《詩經》的思想與藝術;3、簡單介紹《詩經文學闡釋史》。希望通過縱和橫兩個軸面的介紹,對《詩經》有較為全面的瞭解。
《詩經》作為詩歌,以語言的藝術形式傳達先民心靈的歌唱;作為中華文化的元典,它具有思想價值、藝術價值、歷史文獻價值,語言學價值等:
一、思想價值:本書把《詩經》愛情詩放在思想內容第一部分來談。
二、歷史文獻價值;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稱讚《詩經》是中國古籍中,基本保存完整的,“其精金美玉,字字可信,,《詩經》其首也”。書中《詩經》具有高度歷史真實性及語言學價值。
三、《詩經》的藝術價值:開拓藝術研究新的領域。闡釋《詩經》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雙重身份。她既是「詩」;又是「經」,「詩」是《詩經》自身的素質;而「經」則是歷史賦予她的文化角色。
作者簡介:
林祥征
1938年生,福建省東山縣人,1957年9月在山東大學中文系學習,1962年進山東大學先秦文學研究班,1964年因病退學分到泰安師專(現改為泰山學院),1992年被聘為教授,1998年退休,現為中國詩經學會理事,著有《詩經末議》(合著)、《詩經審美價值的探尋》、《詩經評議》等論文40多篇。
作者序
導言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jaspers, 1883-1969)在其《歷史起源與目的》一書中,認為人類以西元前五○○為中心,在西元前八○○年到二○○年之間,產生了一個稱之為「軸心時代」的特別的文化現象。即地球上的人類經歷了一次精神上的覺醒,開始擺脫混沌蒙昧狀態。在這個「軸心時代」裏,有以下特點:
(一) 民族精神得到奠定,出現了本民族的文化聖人和精神聖人,如中國的老子、孔子、墨子等,印度的佛陀、巴勒斯坦的以利亞、以賽亞,希臘的荷馬、赫拉克里特、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阿基米德等。這些先賢創制的精神文化模式,決定了該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以後的文化走向。
(二) 創製了體現該民族基本精神的文化元典,如中國的《老子》、《莊子》、《論語》、《孟子》;印度的《吠陀》、《佛經》;希伯來的《舊約全書》、希臘的《理想國》、《形而上學》等。
該書沒有提到作為中國文化元典而又在「軸心時代」時間之內的《詩經》,聞一多先生對此作了補充說明,他說:
人類在進化的途程中蹣跚了多少萬年,忽然這對近世文明影響最大最深的四個古老民族—中國、印度、以色列、希臘都在差不多同時猛抬頭,邁開了大步,約當紀元前一千年左右,在這四個國度裏,人們都唱起歌來,將他們的歌記錄在文字裏,流傳到後代。在中國,《三百篇》裏,最古部分—《商頌》和《大雅》,印度的《黎俱吠陀》(Rig_veda)、《舊約》裏最早的《希伯來詩篇》、希臘的《伊利亞特》(Iliad)和《奧德賽》(Odeyssey)—都約略同時產生,再過幾百年,在四處的思想都醒覺了,跟著是比較可靠的歷史記載出現了。(《文學的歷史動向》見《聞一多全集》第十卷,湖北人民出版社)
聞一多先生在這裏更加明確指出《詩經》與「軸心時代」的關係,說明《詩經》不僅具有中華民族文化元典的特徵,即具有深刻而廣闊的原創性;並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長期發揮精神作用。我們認為《詩經》作為一部詩歌的名著,還具有以下的特點:
(一) 以一部典籍為對象的專門學術,即《詩經》學,並形成其特有的傳承傳統,在我國古代典籍中並不多見,而且成為中國國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十二世紀以後,成為世界漢學的熱門議題。
(二) 上古時期,我國產生了一部以現實性和世俗性為主,又以多樣性著稱(有學者稱之為「上古時代的百科全書」)的抒情詩歌集,這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趙沛霖說)。(按:《伊利亞德》和《奧德賽》都是史詩)
學術史告訴我們,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都是總結自己的文化遺產開始的,《詩經》當然不能例外。而且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課題,解決時代課題是每個理論工作者的要務。在高揚傳統文化、弘揚國學的今天,如何讓作為中華文化元典的《詩經》走進千家萬戶,並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是廣大讀者的迫切要求,也是筆者不避淺陋編寫這本簡明帶有普及性讀物的動力。
黑格爾說:「詩過去至現在仍是人類的最普遍最博大的教師」。這對《詩經》來說,也是適用的。在春秋時期,孔子創辦了中國第一所民間學校,《詩》、《書》、《易》、《禮》、《樂》、《春秋》都是他的六種教材,漢代以後及至現代,《詩經》一直是中國各級學校的傳統教科書,是中國人和東亞漢字文化圈的讀書人必讀的課本。本書取名《詩經概說》,也是一本適用於教學的教材,全書共十章,主要有四部分組成:
1.介紹《詩經》的基本知識。
2.介紹《詩經》的思想與藝術。
3.簡單介紹歷代對《詩經》的文學闡釋。
4.《詩經》對後代的影響。
希望通過縱和橫兩個軸面的介紹,對《詩經》有個較為全面的了解。而第二部分是本書的重點:
《詩經》作為詩歌,以語言的藝術形式傳達先民心靈的歌唱;作為中華文化的元典,它具有思想價值、藝術價值、歷史文獻價值,語言學價值等:
一、思想價值
本書把《詩經》愛情詩放在思想內容第一部分來談,是因為它的數量最多,而且最能反映中華文化精神,《周南.關雎》寫一位男子在追求不得的情況下,作了個白日夢,幻想有一天能和心愛姑娘結婚,並讓她幸福快樂,《周南.漢廣》寫男子追求不到生活在漢水邊的女子,仍然幻想在對方結婚時,把接她的馬餵得好好的,這種對女性的尊重和體貼,是一種愛的昇華。相較今天有人在追求不到的時候,不是用硫酸讓女方毀容,就是舉起手中的刀子傷害對方,不知好多少倍。《詩經》愛情詩在藝術上,也大多是珍品,保加利亞美學家瓦西列夫說:「愛情是作為男女關係上的一種特殊審美感而發展起來的,愛情創造了美,使人對美的領悟能力敏銳起來,促進了對世界藝術化的認識」(《情愛論》),學習好《詩經》中的愛情詩,能夠豐富我們對美的感受,還能夠滋潤我們的心田。母愛是人間最崇高而又溫馨的愛,有詩人唱道:「如果說,愛如花的甜美,母愛就是那朵甜美的花」。《邶風.凱風》就是一首歌頌母愛的名篇。古樂府《長歌行》和孟郊《遊子吟》都受其影響。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小雅.蓼莪》是表現這一主題的名篇,《後漢書.陳宏傳》等書都記載一些歷史人物讀了本篇而深受感動的故事,說明《詩經》中的仁孝思想是中華文化精神重要組成部分,有永遠閃耀的思想光輝。
我們過去有個偏見,凡是最高統治者的頌歌,都認為是「拍馬」之作,就像漢樂府的郊廟樂歌一樣,是用來宣揚德威,粉飾太平的「歪曲之作」,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當人民從殷紂王殘暴統治下被解放,對解救自身的周文王、周武王的德治的歌頌,是發自內心的,《周頌》、《大雅》中宣揚「敬德保民」的思想(從迷信天命到敬德保民,是中國思想史上一次大的躍進,這在《大雅》中的《文王》、《皇矣》有深刻表現),時至今日,仍然閃耀它的光輝。我們還可以從《大雅》中的《公劉》和《綿》中,了解到周人為了擺脫惡劣自然環境和外族的侵擾,在公劉和古公領導下,舉行了兩次千里大遷徙,從邰(今陝西省武功縣)遷到豳(今陝西省彬縣、旬邑一帶),再從豳遷到岐山,使周民族最終擺脫了困境,開始走向興旺,並為文王的文治武功準備了充分的條件。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說:
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可以歸結為挑戰與應戰。在冰河期結束的時候,歐洲大陸上冰河收縮,大西洋的氣旋地帶漸向北移動,使非洲草原上出現了乾旱過程,當地狩獵的居民,凡是不改變生活方式,仍然居留於原地的,都相繼滅亡了,而遷徙到其他地方的人們,都活了下來,並且創造了古埃及文明和姑蘇末文明。
周民族的三次萬里遷徙,不正體現了周人勇於迎接現實的挑戰的文化精神嗎?《大雅.文王》有兩句名言:「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歷史證明,早期的周人打破封閉狀態,依靠勇於探索和改革創新,才取得發展與成功。
《詩經》中的怨刺詩有著大臣們的憂患意識,和敢於直諫的精神,對後代也有良好的影響;在封建時代,臣子與皇帝的關係是主子與奴才的關係,臣子受到皇帝的處罰,還要說聲:「天子聖明,臣罪當誅」。據王圻《稗史彙編》說:「國朝(明朝)初,嚴於吏治,典獻烈火,中外臣工,少不承旨,非遠戍,則門誅,死者甚眾。……在京官員每入朝,必與妻子告別。至暮無事,則相慶,以為更生」。然而西周時代,大臣是國君的政治上導師,他們面對國君可以「耳提面命」(《大雅.抑》)。《大雅.瞻卬》中的大臣直呼周幽王為「汝」,並一口氣列舉了幽王四大罪狀,譴責他倒行逆施,強占別人的財富,使無辜者無故受罰,有罪者逍遙法外。《小雅.大東》罵周人最高統治者是只會伸著舌頭吃飯的飯桶,罵他剝削東方人民至於不剩一線,不餘一縷。
《小雅.采薇》是一首戰爭詩,詩中揭露了獫狁侵擾中原人民,並帶來嚴重災難,更重要的是展現了這位戰士強忍著對家鄉親人的思念,「豈敢定居,一月三捷」、「豈不日戒,玁狁孔棘」表示要一心一意地投入反擊獫狁的戰鬥之中,表現了一位戰士忠於國家的愛國精神。當時沒有政治動員,這種具有家國情懷的閃光思想是發自內心的,所以才那樣真誠,那樣感人。後代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等豪言壯語由此而來,黑格爾說:「每一個有教養的歐洲人,提到古希臘,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詩經》中的精神文化是安頓我們心靈的港灣,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們如能深切體會《詩經》的思想價值,不是也會有回家的感覺嗎?
二、歷史文獻價值
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稱讚《詩經》是中國古籍中,基本保存完整的,「其精金美玉,字字可信,《詩經》其首也」。這裏「字字可信」說的有點過頭,但《詩經》具有高度歷史真實性,是毫無疑問的。中國古代的史書,記載範圍只局限於朝代的更迭,帝王將相的言行,很少像《詩經》那樣展示上古時代風土人情,民生實錄,以及普通百姓的喜哀樂怒。因此《詩經》是研究中國上古文化和周代社會的經濟學、文化學、民俗學、考古學的重要史料。
放眼世界文化史,與《詩經》時代相近的古埃及《亡靈書》(西元前二十六世紀)是一部只有零星記錄的宗教咒語集;古巴比倫的《漢摩拉比法典》(前十八世紀)記錄了古巴比倫的法律條文;以色列的《聖經》(前九世紀)是典型的宗教書籍;荷馬的《伊利亞德》、《奧德賽》(前十二世紀)是兩部記錄歷史故事的史詩,帶有更多人類童年時期宗教神話的色彩。而作為一部具有世俗情懷詩集的《詩經》,內容非常豐富,像一面鏡子全方位的反映周代社會生活,以及理性覺醒時代人的精神風貌。它說明《詩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也是世界文化的源頭之一。達.芬奇說過,凡是能夠到源頭去取泉水的人,絕不喝壺中的水。《詩經》不就是我國文化源頭裏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泉嗎?我們中華民族有了這樣一部文化寶典,值得我們驕傲,更值得我們珍惜和好好學習。至於《詩經》語言學價值,在本書裏已經有所說明,這裏不再贅述。
三、《詩經》的藝術價值
《詩經》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雙重身分。她既是「詩」;又是「經」,「詩」是《詩經》自身的素質;而「經」則是歷史賦予她的文化角色。肩負著傳承中華文化,構建精神家園的歷史使命。從闡釋學的角度而言,這兩種闡釋都有其合理性,過去這兩者常常互相排斥是不對的。然而鑒於筆者的學習,和為了更好的傳播和普及,本書採用了文學的闡釋視角,《詩經》闡釋史也寫成《詩經文學闡釋史》,正如學者所說:「考證得其筋骨,義理得其血肉,只有文學研究才能真正得其活潑的靈魂」(劉毓慶語)。然而我們還應該看到,《詩經》的藝術成就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認識和闡釋,「五四」時期,不是有人認為《詩經》枯燥無味,並向聞一多先生求教嗎?遺憾的是,時至今日,這種情況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改觀。美國哲學家V.提吉拉說的好:
在任何特定時期,真正關心創造性問題的都不一定是標新立異的美學。不過可以肯定,無論何時都是那些敢於創新的理論家在決定著美學的發展方向。
說明創新是學術生命之所在,我們怎麼可以仍在賦、比、興的圈子裏打轉,而不去開拓藝術研究新的領域呢?《詩經》藝術性是很高的,高到可以和荷馬的史詩、莎士比亞的戲劇相媲美,那麼,為什麼還有人感到枯燥無味,沒法讀呢?
(一) 興趣學有兩條原則,「不熟悉」和「太熟悉」都不會感興趣。《詩經》年代久遠,許多語詞不好懂,自然不會引起興趣。
(二) 歷來對《詩經》的闡釋存在偏差,歷代的經學闡釋者看重《詩經》的政治價值,對《詩經》藝術視而不見,所以有人批評說;「今之君子只知《詩》之為經,而不知《詩》之為詩,一蔽也」(萬時華語),另外,古人對《詩經》的闡釋採用的術語,如神、氣、風、骨、韻等,難以把握。
(三) 「五四」以後,《詩經》的文學價值得到空前的重視,但是還有人認為《詩經》的藝術研究不如歷史、訓詁、考古、文化等研究價值高,沒有什麼學問。近幾年來,出現一股鑑賞熱,《詩經》藝術得到較好的普及,但採用段落大意的分析法,使讀者得不到整體的感受,正如泰戈爾所說,採了花瓣不是花。所用的語言如語言生動、結構完整、形象鮮明等,有明顯八股味,缺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
科學史表明,研究視角的轉變,往往能夠取得較大的進步,基此,本書關於《詩經》的藝術闡釋有以下的轉變:
(一) 審美是人生的一次解放,本書多從審美視角進行闡釋,它將使讀者在閱讀中得到美感與快樂,「似乎覺得自己是在海妖的美色中陶醉了」(亞里斯多德語)。著名美學家宗白華曾經讚美「月亮是大藝術家」,因為在月亮的清輝下,女人、山石、風景,都有一種朦朧的美,我們閱讀《陳風.月出》一定會有更深的體會;《秦風.蒹葭》是《詩經》中的名篇,從中我們能夠認識到什麼叫「可望而不可及的藝術境界」,還可以體會到什麼是間隔美,以及具有哲學意味的象徵意蘊:即人類每前進一步,都在接近理想境界,然而又是永遠無法達到它的極終的彼岸。這個昭示人生的追求永無止境的哲理,對我們的人生有著重要意義。它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永遠向前,永不停步。人格建構與完善是美學關注的焦點之一,是美學本質的價值體現,愛情詩中的人性美、和諧美,家庭生活詩中母愛、孝順、友愛;政治詩中愛國、忠心,勞動詩中的熱愛勞動等優良品格,對我們完善人格,也有一定的價值。
根據柏拉圖《泰阿德泰》一書的記載:
泰利士仰起頭來觀看天上的星象,卻不慎跌落井內,一個美麗溫順的的色雷斯侍女嘲笑說:他急於知道高天之上的東西,卻忽視了腳邊的一切。
我們過去學習美學是從書本到書本,從黑格爾《美學》到《文心雕龍》,不是也犯了「忽視腳邊的一切」的錯誤嗎?如果我們能夠從《詩經》等文學作品中學習美學,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途徑。大家知道,審美活動有別於科學、哲學的認識活動。科學要達到對外界精確、清晰的認識,哲學要對複雜的事物高度抽象化,而審美力圖對審美物件得到豐滿、生動的再現。本書在藝術分析的時候,不是力圖擺脫空洞的說教,讓《詩經》藝術得到豐滿、生動的再現嗎?十八世紀德國兩位偉大藝術批評家—艾克爾曼和萊辛,透過他們的努力,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古希臘藝術,促進了德國國民審美趣味的改造,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相信,《詩經》藝術如果能夠得到更大的普及,更深入人心,我國國民的審美趣味,也一定能夠得到改造和提升。
(二) 人類終於痛苦地認識到,不打開人類自身的奧秘,世界和宇宙永遠是個謎。於是關於人的自身的研究,再次成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認識的焦點。書中《詩經心理審美化》一文,闡釋心裏時間與心理空間;移情與快適度;內心矛盾的藝術展現等,以見《詩經》一書藝術心理的豐富性。《衛風.碩人》是一首讚美衛莊姜的詩,被稱為「詠美人之祖」,詩中的前五句,是對於美人形體的具體描寫,正因為有了表現莊姜神情和心理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描寫,才把美人寫活了。如果光有前五句,只能讓人感到是一個廟裏沒有靈性的觀音菩薩。有了這兩句,就完成了一個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的美人形象了」(宗白華語)。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正是從「巧笑」兩句發展而來的。
(三) 書中《詩經的藝術範例》一文,說明《詩經》的藝術範例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符號系統,是先民生活經驗和審美經驗的結晶,是先民在抒情過程中開放出來的心靈之花。我們過去談《詩經》藝術對後代的影響,總覺得比較空洞,閱讀該文後一定會有更深刻的體認。
四、關於歷代對《詩經》的文學闡釋
過去《詩經概論》往往寫到《詩經》對後代的影響就結束了。本書加上三章討論歷代對《詩經》文學闡釋的問題,是為了更好反映《詩經》學的概貌。其中有四條規律值得一提:
(一) 從西周誕生到強大再到滅亡的歷史過程看,並聯繫《詩經》中的頌美詩和怨刺詩,我們可以看到一條重要歷史規律:一個王朝的好與壞,取決於最高統治者的思想和行動,最高統治者若能以身作則、重德愛賢、懲治腐敗、發展生產,這個王朝就能長治久安;反之,如果最高統治者暴虐無道、驕奢淫欲,上行下效導致社會矛盾加劇,那麼這個王朝就離敗亡不遠了。殷紂王、周幽王的敗亡的教訓,是夠深刻的。
(二) 《詩經》以其優良的創作奠定了中國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基礎,並對後代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由此形成了這樣一條規律:在中國文學史上,凡是高舉現實主義理論大旗的時候,文學創作就興旺發達,產生大詩人,好作品(如杜甫、白居易等及其作品);否則文學的發展就往往走向死胡同(如六朝的宮體詩,明代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抄襲模仿的擬古主義等)。
(三) 在中國文化史上,一種文化思潮產生以後,往往會推出具有代表性的權威,這個權威的影響會持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直到新的權威產生之後,才暫時告一段落。例如兩漢經學思潮推出了鄭玄及其《毛詩傳箋》,他的影響一直到魏、晉、北宋,直到南宋朱熹的出現,才告一段落;宋代疑經辨偽思潮推出了朱熹及其《詩集傳》,一直影響到明代前期,直到明代後期,王守仁「心學」的興起,朱熹的影響才告一段落(參見劉毓慶《從經學到文學》)。
(四) 從歷代對《詩經》的文學闡釋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條闡釋規律:中華文化元典都是通過後人的闡釋而不斷發展的,而後代學者的闡釋總是站在當時文化水準和時代思潮進行闡釋的(當然也一定程度上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並通過闡釋形成新的觀點,以推動學術的發展。這裏只舉一個例子,《采薇》中的四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到了東晉,謝玄稱讚為《毛詩》中最佳的句子;《文心雕龍.物色》讚為能夠體物之工的「盡楊柳之貌」;宋代宋祁讚美為「寫物態,蘊人情」;明代謝榛認為這四句是隔句對或扇格對的最早例子;清代王夫之認為這四句是「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的範例;袁枚讚美李商隱學習該詩寫出「堤遠意相隨」(《贈柳》)的名句,為「真寫柳之魂魄」;錢鍾書先生隨即指出:「李詩添一『意』字,便覺得著力,寫楊柳性態,無過《詩經》此四字者」(《管錐篇》)。以上事例可以由小見大,有助於中華文化就是一部前後相繼,代代有解人的闡釋史的理解。
《詩經》具有雙重身份,即「經」與「詩」,不可諱言,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她的經學意義遠大於她的文學意義。直到「五四」以後,《詩經》作為我國最早詩歌選集的文學成分才得以正式確立。與之相應的文學闡釋,才逐漸成為《詩經》闡釋的主體。然而我們應該看到,對《詩經》的文學闡釋仍然是其中的薄弱環節,汪祚民《詩經文學闡釋史》是唯一的可貴的一部,但他只寫到隋唐。說明對《詩經》進行文學闡釋,特別是藝術闡釋至今仍是需要繼續開墾的領域。泰戈爾詩云:「星光散去,夜兒遙遙,召喚從遠處傳來:『人啊,拿出你的燈來』」。時代召喚《詩經》的同仁們,拿出我們各自手中智慧的燈,照亮《詩經》這座文學殿堂中昏暗的角落。
以上是介紹本書的內容,下面談談怎麼學習的問題。
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到山上一位人家住宿,臨走時,用手指點了一塊石頭變成金子送給主人,主人拒收。呂洞賓以為嫌太小,便點了一塊大的送上,主人還是不要。呂洞賓不解地問道:「那您到底要什麼?」主人說:「要您的手指。」這個故事從倫理學的角度講,這個主人太貪婪;如果從方法論的角度講,這位主人很聰明,因為有了點石成金的手指,就可受用無窮。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研究問題方法很重要。成功學有兩個要點,其一是努力;其二是方法要對頭,那麼,如何將《詩經》學習得更好呢?
1.學習時,把本書和《詩經》作品結合起來,實現理性和感性的結合,因為理論總要有所捨棄,只有作品才真確、生動有趣。
2.要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要動腦還要動手,才能加深理解,並能活學活用。有人讀很多書就是不寫作,被稱為「兩腳書櫥」,或者是猶如沙漠,只是吸水,不見清泉。
3.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堅持下去,必有收穫。正如尼采所說:「從您的腳下深挖下去,必會有清泉噴出」(《不灰心》),《周頌.敬之》:「學有緝熙於光明」。意指學問積累多了就能大放異彩。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吸收了前人的許多成果,特別是夏傳才先生、趙沛霖和劉毓慶友人的研究成果,再次表示感謝。同時也可看到,書中也有對一些錯誤的觀點進行了批評或商榷,因為敢於否定前人的論斷,是一種學術勇氣,更是對學術立場的堅守。《小雅.鹿鳴》有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大道)」。筆者誠懇地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和幫助,把《詩經》普及工作做得更好。
導言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jaspers, 1883-1969)在其《歷史起源與目的》一書中,認為人類以西元前五○○為中心,在西元前八○○年到二○○年之間,產生了一個稱之為「軸心時代」的特別的文化現象。即地球上的人類經歷了一次精神上的覺醒,開始擺脫混沌蒙昧狀態。在這個「軸心時代」裏,有以下特點:
(一) 民族精神得到奠定,出現了本民族的文化聖人和精神聖人,如中國的老子、孔子、墨子等,印度的佛陀、巴勒斯坦的以利亞、以賽亞,希臘的荷馬、赫拉克里特、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阿基米德等。這些先賢創制的精神...
目錄
目 錄
導 言
第一章 《詩經》的產生與形成
第一節 《詩經》的名稱
第二節 《詩經》的採集
第三節 關於《詩》的編定
第二章 《詩經》的篇數、時代、地域、作者、音樂的關係及其應用
第一節 《詩經》的篇數與時代
第二節 《詩經》的作者與地域
第三節 《三百篇》全是樂歌
第四節 《詩經》的應用
第三章 關於六義
第一節 何謂「六義」?
第二節 風、雅、頌的分類
第三節 關於「賦」
第四節 關於「比」
第五節 關於「興」
第四章 《詩經》的思想內容(上)
第一節 反映愛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樂歌
第二節 歌唱生產勞動的樂歌
第三節 反映戰爭與行役的樂歌
第五章 《詩經》的思想內容(下)
第一節 《詩經》中的頌美詩與怨刺詩
第二節 《詩經》中的怨刺詩
第三節 《詩經》中的宴飲詩
第四節《詩經》中的祭祀樂歌
第五節 《詩經》中的周民族開國史詩
第六章 《詩經》的藝術成就(上)
第一節 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
第二節 《詩經》心理審美化舉隅
第七章 《詩經》的藝術成就(下)
第一節 《詩經》修辭藝術舉隅
第二節 《詩經》的藝術範例舉隅
第三節 《詩經》語言藝術
第八章 略述古代對《詩經》的文學闡釋(上)
第一節 先秦時期對《詩經》的文學闡釋
第二節 漢代對《詩經》的文學闡釋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對《詩經》的文學闡釋
第九章 略述古代對《詩經》的文學闡釋(下)
第一節 唐代對《詩經》的文學闡釋
第二節 宋代對《詩經》的文學闡釋
第三節 明代對《詩經》的文學闡釋
第四節 清代對《詩經》的文學闡釋
第十章 略述現當代的《詩經》文學闡釋
尾 聲 《詩經》對後代的影響
目 錄
導 言
第一章 《詩經》的產生與形成
第一節 《詩經》的名稱
第二節 《詩經》的採集
第三節 關於《詩》的編定
第二章 《詩經》的篇數、時代、地域、作者、音樂的關係及其應用
第一節 《詩經》的篇數與時代
第二節 《詩經》的作者與地域
第三節 《三百篇》全是樂歌
第四節 《詩經》的應用
第三章 關於六義
第一節 何謂「六義」?
第二節 風、雅、頌的分類
第三節 關於「賦」
第四節 關於「比」
第五節 關於「興」
第四章 《詩經》的思想內容(上)
第一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