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代庶民的生活底蘊,冥冥中總被一見不著的力量牽引,
許多愁苦隨著日升月落貼在底層小民肩背,
漸次轉成了笑中帶淚的生活風景,滋潤了人生。
☆療癒系作家妍音,以二十年火候,細膩熬出的溫潤之作
☆用「台語文(閩南語)」寫法,勾勒出最貼近日常生活的場景
☆篇幅適中、調性溫柔,適合午後或深夜佐以一杯好茶細細品味
◆◆◆一雙阿爸買的布鞋、一碗米粉、一塊竹塹餅,
是那個年代的台灣人既苦澀又美好的記憶。◆◆◆
〈迴身〉從一封來自馬尼拉寄來的信說起。以女兒李燕的視角,帶出阿爸天助到菲律賓當軍伕的過往。台灣被日本統治的昭和時代,十七歲的天助,受到時局變化而熱血澎湃地自願加入日本陸軍。民國五十年(西元一九六一年),他二度選擇遠走菲律賓,那之後,便成了斷線的風箏。對阿爸的消息一向不表關心的阿母,聽到丈夫在異鄉往生的消息,卻是摧心拉肝的嚎哭。為了一個只給了她孩子而沒留在她身邊,一個讓她曾嘆「我前世人是做啥米失德代誌,這世人就愛這尼歹命?」,糾葛了她一輩子愛恨情仇的男人痛哭。
不論是去菲律賓當軍伕的天助,被認為只會在家喝酒無三小路用的阿爸,為了償還五元債務偷竊的阿青,失去半支枝仔冰的秀真,一天到晚念佛的如如阿祖,人生如戲的酒家女,這些操著草根台語氣口的小人物故事,都讓大歷史的縮影鮮活地一一展現在讀者眼前。
作者簡介:
▍妍音
三月生,大墩女,港都婦,嗜閱讀,喜寫作。靜宜中文畢,中山中文所選讀六朝文學,現為兒童作文教師。
各類創作中,偏愛兒童文學,迄今出版作品逾四十部。與女兒合作趣味親子交流圖文書《笑女花格格》、《小萊子24笑》。《能飲一杯無》、《走過川端町25號》入選台中市作家作品集。《我的麻煩表弟》入選新北市98年度滿天星閱讀計畫推廣圖書;《小搗蛋魔鬼訓練營》獲行政院新聞局第32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誰?跌進了豬屎坑》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出版補助。
現為港都文藝學會監事,喜菡文學網小說召集人。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港都文藝學會理事長 李文義
卑南族小說家 巴代
名人推薦:港都文藝學會理事長 李文義
卑南族小說家 巴代
章節試閱
「這張批內底講……天助……已經過身啊!」
大伯嘴裡的過身二字剛落下,李燕看見阿母的身體震了一下,然後失去她一向的表情,逐漸浮現的是一種比失落更慘烈的失神,然後仰頭朝屋頂大樑一望,便發出緊緊揪住人心的嚎哭。
李燕自己本是沒有一絲傷感,彷彿大伯說的是一個不相關的人的死訊。可是她阿母的異常拉扯著她的心,一股酸,比剛冒出頭的青梅還酸。
李燕的眼淚,便給酸得不由自主的滑落臉頰。
打從李燕有記憶以來,爸爸是她字典裡所沒有的語詞,她阿母也從來不談和她阿爸有關的任何事。她所知道的阿母,是把大大小小所有事,像醃漬梅子一般緊緊壓在大甕裡。
她阿母緊壓心事後,脾氣總無來由的陰晴不定,多年下來,大家族裡的上上下下,自然養成刻意避開談及和李燕阿爸有關的任何話題。然而所有的刻意,還是在不經意的時候掀了底。
家裡堂兄弟姊妹加上嫁出去的姑姑們的孩子,大家都在的時候簡直要掀了屋瓦,戲耍的時候這樣,吵架時也是這樣。
李燕依稀記得,五歲那年中秋,大姑家的老大應治剛上小學三年級,在學校學了「月圓人團圓」的句子,整個晚上,看到團團圓月他也說上一次,阿嬤發月餅時他又說一次,吃過月餅大家一起玩的時候,他不知哪根筋攀錯藤了,居然不讓李燕一起玩。
「今仔日是中秋暝,咱來耍覕相找好麼?」應治一提議,所有堂表兄弟姊妹無不附和,聲浪之大彷彿颱風橫掃梅林一般。
「好啊、好啊。」
「應治哥哥,人嘛欲耍。」小李燕滿懷興致提出請求,沒想到應治卻是斜眼睇了她一眼,滿嘴不屑,「人阮逐家伙攏是圓滿的,堪若恁兜無阿爸,汝袂當耍。」
「人欲耍啦!」五歲李燕哪懂應治的排擠,還是嚷著要玩。
「今暗是中秋暝,團圓的日子,汝去叫恁阿爸轉來團圓,我就予汝耍。」
「阮阿爸佇佗位?應治哥哥汝帶我來去找阮阿爸好麼?」
「厚,痟仔喔,恁阿爸佇南洋,我哪知南洋佇佗位?」
「嗚嗚嗚,人毋管啦,人欲愛阿爸啦!」
李燕從低泣到嚎啕大哭不過是轉眼的事,可她這一哭教每個孩子都慌了,所有堂表兄弟姊妹紛紛指責應治,沒事跟李燕提她阿爸做什麼。
「應治,汝會害啦,這馬阿哭甲按呢,三嬸若出來汝就知死。」二堂姊數落著應治,應治畢竟是嫁出去的姑姑的孩子,不甚清楚這許多年來,家裡最大的禁忌就是提起軍伕出征滯留菲律賓的李燕阿爸。
「我講的是實在話啊!」
「汝毋知有冬時仔實在話是袂當講的嗎?」剛進初中唸初一的大堂姊表情凝重的告誡應治,應治卻惱羞成怒,一副非要把事情鬧大不可似的,故意拔高嗓門說道:「是按怎袂當講實在話?阿本來就無阿爸惜嘛!」
「應治……」
「嚶嚶……我欲愛阿爸惜,嚶嚶……」
大姑姑、大伯母爭相要制止應治繼續往下說,李燕則是莫名的要成為有父親疼惜的孩子。
亂成一團的大埕,氣氛異常詭異,大人小孩的目光無目的的交會,然後又驚悚著抽離彼此慌張的臉龐。原來高掛空中的那團明月,彷彿也被嚇著一般躲到樹梢頂上,偶爾才從樹枝縫隙偷窺這一齣戲。
阿嬤不知什麼時候來到應治身後,一巴掌呼去,「啪」輕脆響聲一如寂靜暗夜裡狂亂扯裂的絲帛,不只被賞巴掌的應治回不過神來,散在大埕四周的大人小孩彷彿瞬間被下了咒似的個個定住,就連原是哭得如喪考妣的李燕,也被向來都是笑臉對她的阿嬤突如其來的火爆舉動,給嚇得一張嘴開得像屋後的埤塘。
突然靜下來的大埕,透出一股駭人的詭譎,也在現場的大姑,只有眼珠子轉個不停,至於手腳則是顫得僵了。
「誰講阿無老爸,阿的老爸是恁三舅,伊是上勇敢、上友孝的人,知麼?」
應治手撫著燒辣辣的臉頰,看著阿嬤直勾勾的眼睛還持續在噴火,方才的強硬雖被壓制了一些,可他眼中還明顯存在著不服氣,猶自掙扎著要反射一些出去。
阿嬤吃到這樣大的歲數,到底是吃過的鹽比應治吞下肚的飯還多,眼一瞟就明白,應治這孩子從他父母那裡聽來太多添油加醋的閒話,阿嬤偏過頭對大姑姑疾言厲色一番,「阿雀啊,汝做大人的啥話通講啥話毋通講,食到遮濟歲敢會毋知,汝踮恁厝內講遐有孔無損的欲做啥?予應治這个囝仔學學一寡有的無的。」
大姑姑被阿嬤這樣一說,臉上瞬間像油漆新手刷上的紅油漆不甚均勻,她狠狠瞪了應治一眼,眼神裡的火苗就要燃燒起來,應治這才有了自己闖下大禍的覺醒,但說出去的話如同潑出去的水,再要收回,難如登天。
同這時間,沒有人發現阿罔鬼魅一般從她屋裡飄出來,以她向來行事風格,不由分說兜頭抓起李燕頭髮就往屋裡拖去,再留下一句壓得眾人喘不過氣來的千斤重石。
這句沒有陰陽頓挫沒有高低起伏的話語,宛如給大埕灌進了滿滿的冰塊,在場的人沒有一個不是從腳底冷了起來。「家己幾兩重沒先除一下,欲參人佇遮耍啥?」
那之後,不但大姑當真成了潑出去的水,就連她一家都成了不受老宅歡迎的客人。經過這件事之後,小李燕明白知道自己有一個阿爸,但她也明白遠在南洋的阿爸是不能拿出來說的,尤其是在阿母面前。
長大一點李燕進了小學,有些同村子的頑皮男同學公然嘲笑李燕沒爸爸,她都不回應那些無聊的話,她心裡清楚,阿嬤說過她有阿爸,是應治哥的三舅。她一直盼著阿母跟她多說些關於她阿爸的事,但她阿母非但始終不曾提起,甚至總在大伯、二伯和他們各家孩子說話時,常沒頭沒腦的就狠瞪她幾眼,她那滿腔想問的關於阿爸的話,就一直這般嚥下再嚥下,嚥了一年又一年。
直到國中時候,李燕從歷史課本讀到清朝因為甲午之戰失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從此臺灣成了日本的殖民地,而臺灣更多的苦難是在二戰後期,除了常常遭到美軍轟炸外,為了支應南洋戰場,日軍更從臺灣半徵半騙的募集軍伕下南洋。
李燕心中百種情緒翻滾,她想多知道那個阿嬤說過最勇敢最孝順的阿爸的一切,於是壯起膽子問她阿母,卻遭到阿罔歇斯底里的回應。
「汝愛記得汝的老爸已經死啊!」
「啥物時陣死的?是按怎咱兜公媽桌頂無阿爸的神主牌仔。」「愛啥神主牌仔?」
阿母咬牙切齒的模樣教李燕害怕,童年的惡夢不由自主又跑回眼前。
「這張批內底講……天助……已經過身啊!」
大伯嘴裡的過身二字剛落下,李燕看見阿母的身體震了一下,然後失去她一向的表情,逐漸浮現的是一種比失落更慘烈的失神,然後仰頭朝屋頂大樑一望,便發出緊緊揪住人心的嚎哭。
李燕自己本是沒有一絲傷感,彷彿大伯說的是一個不相關的人的死訊。可是她阿母的異常拉扯著她的心,一股酸,比剛冒出頭的青梅還酸。
李燕的眼淚,便給酸得不由自主的滑落臉頰。
打從李燕有記憶以來,爸爸是她字典裡所沒有的語詞,她阿母也從來不談和她阿爸有關的任何事。她所知道的阿母,是把大大小小所有事...
作者序
▍自序──推開四面牆
人很容易就自己困在死胡同裡。
我也曾經如此,尤其有一段時日最是明顯。
是個性使然?還是後天環境造就?抑或從各類學習中不知不覺給自己上了枷鎖?所以書寫就伸展不開。
那時不是秋冬,憂鬱好發的季節,可我也容易便悶著了,然後很鑽牛角尖的就是要把胸口那莫名就鬱著的一股氣,透開,否則真不好受。
也許,你會說找個人說說吧!
或許真有人願意傾聽時,鬱結的氣便會消散了。然而就如曾與我兒閒聊時談及,外人看到的是表相,實際內裡怎說得清?我們眼中所看到的別人何嘗不也如此?
誰又真明白了誰。
所以,自己一個人解題或許才是最佳方式。
解題總要有方法,解題也總要有憑藉。我所能依憑的又是什麼?說知識,太薄弱;說能力,真不足。以為自己懂點什麼,其實那也只是微不足道、人人都明白的常識;以為自己真能寫些什麼,事實說明那是雕蟲小技,有心人都做得到。
因為這麼想著就突然惶惑了起來,我還能做什麼?
往下又該如何走?
書寫,一定不能放掉。生活滋養了我很多,我該也回饋這個世界幾則故事。
於是,隱隱然間命運似乎也是如此牽引著,我便將書寫觸角伸向底層與土地最親近的一些人,同時應和著他們的生活習慣,在語言上以角色最擅長的母語呈現,非關其他,僅僅是怎樣生活環境便有怎樣的言語對話。
從事兒童作文教學近三十年,年年都跟孩子們提醒,如果家裡是閩南族群,請跟著家中長輩把閩南語學好,若是客家一族則該好好學習客語,因為自己母家的語言怎能不學?另一方面是客語與閩南語音韻極美,且保留了相當多數的中原古音,以母語吟誦詩詞,絕美,一則傳奇。
但即便是政策明定中小學課程裡有鄉土課程、母語教學,但一週幾堂課的成效其實並不明顯,原因何在?事實是學習如果與生活脫節,還能有什麼趣味?沒有趣味,不是生活,再多朗讀背誦,也將很快便遺忘了。
所以,吸收是多面向的。
父母家人的互動、共同成長,往往比之一學期十八週的學校課程,有更大的延展空間與紮根的深度。因此,父母長者其實是有必要時時再做充實,而這自我充實的首要步驟當然就離不開閱讀了。
我為人母,同時喜愛書寫,一直以來似是罹患了閱讀饑渴症,經常性購書,並週週圖書館借閱書籍,擺了書桌高高一疊,唯恐自己時間不夠用來吸取,這是「學,然後知不足;寫,然後知困」嗎?
困,這個字有趣得很,四面大牆圍住一棵樹。
人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若我是一棵樹,我的書寫傳遞一種想法,那麼,便不能任由四堵牆限制樹的成長。既然此際我發覺自己本質貧乏、疏慵愚鈍,便該趁此自我察覺到困與不足時,為自己往後要走的路多做努力、多閱讀,必須十倍百倍於人,才能有跛鱉千里的可能。
所以,我得好好整理心緒,再用力推開四面牆,讓自己這棵樹可以向陽生長,若能夠,再有茂盛枝葉為人遮蔭,給人涼意。
最後,唯願這書裡的十個小民故事,含帶的閩南語對話,不至於困住了讀者朋友。
感謝您願意翻閱,千言萬語盡在我心。
▍自序──推開四面牆
人很容易就自己困在死胡同裡。
我也曾經如此,尤其有一段時日最是明顯。
是個性使然?還是後天環境造就?抑或從各類學習中不知不覺給自己上了枷鎖?所以書寫就伸展不開。
那時不是秋冬,憂鬱好發的季節,可我也容易便悶著了,然後很鑽牛角尖的就是要把胸口那莫名就鬱著的一股氣,透開,否則真不好受。
也許,你會說找個人說說吧!
或許真有人願意傾聽時,鬱結的氣便會消散了。然而就如曾與我兒閒聊時談及,外人看到的是表相,實際內裡怎說得清?我們眼中所看到的別人何嘗不也如此?
誰又真明白了誰。...
目錄
記錄生命與歷史的書/李文義
那書頁裡封存的真實/巴代
自序──推開四面牆
迴身
ㄌㄧㄢㄌㄧㄢ ㄉㄧㄢㄉㄧㄢ
無聲
釀
ㄕ去的鞋
失去的枝仔冰
如如阿祖
醉臥
母親的心願
爛菜子的心聲
記錄生命與歷史的書/李文義
那書頁裡封存的真實/巴代
自序──推開四面牆
迴身
ㄌㄧㄢㄌㄧㄢ ㄉㄧㄢㄉㄧㄢ
無聲
釀
ㄕ去的鞋
失去的枝仔冰
如如阿祖
醉臥
母親的心願
爛菜子的心聲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