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大學應用中文學系的課程多元,強調中文於產業的應用,除了文字創作,更有書法、篆刻、平面設計、繪圖軟體以及影像與文字的結合等各類課程。我們集結學生於學習過程中創作的作品,讓學生的用心被看見;老師也同樣努力地創作,師生相互切磋,一起學習成長,是《琢玉集》成書背景。
《琢玉集》第一集出版時適逢第一屆學生畢業,得以完整呈現本學系所有學生的作品,第二集則收有本系第一位大陸交換學生作品。如今《琢玉集》第三集出版,正逢本學系即將邁入創系第十年,遂邀請第一、二屆學生撰寫回憶文章,也請老師記錄任教的故事。這些文章,在本集中集結為一個專欄,名為「磨劍十載,樹人百年」,權為十週年的系史。十週年,說長不長,卻是一個里程碑。學系的精神與靈魂在人,所以,我們邀請師生一同回憶,為那些走過的曾經留下印記。這些記錄,或記人,或記事,在多音交響中,一同回顧系史。冀望下一個十年,我們有更多美好的回憶。
作者簡介:
實踐大學應用中文學系師生
章節試閱
倏忽十年
李宗定
在系辦工作的這幾年,有時會看到熟悉的臉孔出現,已經畢業的同學回到學校,聊聊近況,談談未來。一如多年不見的老友,聊著我們共同經歷的過去,那個只屬於我們的年代。這個突來的驚喜,成為繁忙瑣碎工作的難得期待。
現在的系辦,學生來來去去,或討論功課、商議活動,或休息閒聊,交換各種意見看法。應中系成立的前三年,同學戲稱系辦公室是「冷衙門」,覺得有種莫名的壓力,要輕聲細語,大家不願意進去。學生不去,老師也少在系辦走動。那時我帶領一個中國哲學讀書會,常在研究室聚會討論,深入各個哲學議題,有論學之樂。
學系成立之初,於設立宗旨目標、課程規劃設計,還有各項活動安排,仍處摸索探詢時期。第一屆的課表,除通識必修英語,學系的必修課程還有英語閱讀、寫作相關課程,共八學分,聘請應英系教師支援授課,選修課程也規畫了「華語教學群組」,將華語教學列為學系發展重點。但是在其後兩年,這個群組取消,發展重心也改弦易轍,因為當時許多學校已深耕華語教學多年,我們的能力並不足以勝任。當時電腦課程也佔了很高比重,選修課規畫了「中文資訊應用群組」,延聘本校資訊類學系教師協助,設計這些課程時,似乎認為讓學生多修一些電腦課,就可以和資訊業接軌。也想跨足傳播業,所以有各種新聞、廣告的課程。這些課程其實都有各自專業的學系,我們想要學生跨領域,卻又不如專業學系,專長難定位,課程顯得繁多雜亂。至於學系的必修課盡是古典文學,還有一些語言學,甚至有「書法藝術」一門四學分的課,其後為突顯應用,甚至改名為「書法藝術與創意產業」,這樣的課程定位不明,遑論授課內容。那時年年修訂必修課程,到第五屆(101學年度)配合學校政策,大幅刪減必修學分,同時調整課程架構,確立必修「中文」,選修「應用」的方向,其後才穩定下來。今日回顧,雖知篳路藍縷之艱辛,但也為最初幾屆的學生有所抱憾。
課程不穩定,人事也浮動。設系第二年,有位蔡姓老師應聘,他的專長是大眾傳播,學系並沒有太多相關課程,只好兼上英文課,又因與學生屢生嫌隙,一年即離職。隔年,學校簽約大陸合作學校,有幾位大陸教師交換至本校區,他系多以課程已排定為由無法接納,郭主任同意讓其中三位教師至應中系,因學系課程有限,幾乎所有必修課皆讓出。由於簽證問題,開學已第二週,三位老師尚未抵臺,為了不影響學生上課,自第一週始,我與黃雅琦老師即自願上課,不計薪酬。這個情況在第三週為陳院長偶然得知,立即指示學系各專業必修課仍由原授課教師擔任,大陸老師屆時另行安排,遂平息一場風波。當時學系另有兩位教師,因細故對簿公堂,傳學生為證人,牽連甚廣,耳語不絕。隔年,其中一位調離本系,復一年,另一位也離職。在這幾年中,還有三位老師因生涯規畫,或一學期,或一學年,即請辭離職。
人事紛擾,讓學校高層對本學系頗多微辭,甚至一度動念停招。當時我剛接任行政一職,百廢待興,初生之犢不畏虎,以大破大立的方式規畫學系未來。幸甚丁副校長接受我的說辭,在校務會議中撤回提案,據說,這是未曾有之事。這個一念之間,方使本系得以有今日發展。當時我和本學系所有同仁在副校長室外,表明齊心盡力為學系努力,這份「革命」情感,至今深深烙印腦海。由於人事浮動,我接任初年有三位新進教師,新人新氣象,對未來充滿理想,我們一同為學系規畫課程,設立活動,帶領實習,舉辦畢展,今日應中系的各項活動,幾乎都是在那時創辦。如果人生有因緣際會,生命有偶然巧合,這就是了。
還記得當初在七月底接到劉院長電話,告知本學系主任辭職,他要我臨時代理。一來,劉院長是我大學時的老師,有師生之誼;二來,我對學系也有份使命感,畢竟跟著她一起成長,捨我其誰。遂提早完成升等論文,走馬上任。這些年來,我深感一人難成大事,齊心合力,其利斷金。接任之初,仿他校規畫了「駐校作家」,然而,以校之名聘任講座,非學系之力所能成,復囿於經費與程序,申請費時,遲未成事。與活動總召鄭婷尹老師討論,念頭一轉,更名為「駐系新銳作家」,邀請年輕作家,突顯本系青春氣息,蓄勢待發,有別於他校的成名作家。復透過鄭老師關係,邀請楊佳嫻老師蒞校,楊老師詩文俱佳,說理明白,學生有機會親炙作家本人,收穫頗豐。從此,這個活動成為本學系一年一度大事。
本學系原規畫學生於大四須完成畢業製作,第一屆學生在未有前例之下,努力創作,展於內門校區與高雄教學中心,第二屆承襲之。然展出之時,我查覺在校內展覽之弊,沒有外人觀賞,作品與創展水準相較第一屆大幅下降,遂決定第三屆在校外展出。之後,與鄭芳祥老師訪查展場,比較優劣,最後擇定高雄「豆皮藝文咖啡館」,場地大小合適,場租合理,還意外發現老闆是實踐校友。第三屆的畢展動員師生策布展與宣傳,開幕時並邀得丁副校長蒞臨,學校三長與院長也都光臨支持,師生同感榮耀。學生也不負所望,認真完成各項工作。對應中系的學生而言,並不熟悉策布展,還好在所有老師的協助之下,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首創全國中文系之先。走出校園,不僅讓社會人士明白應中系學生的創作,也在各方檢驗之下,學生更能戰戰兢兢,努力提升創作水準。其後一屆,仍在「豆皮藝文咖啡館」展出。只是同樣的方式一旦成型,模仿承襲,少有新意。因此,第五屆的畢展另擇高雄「三餘書店」,又多加一場於台南「十八茆茶屋」。由於回響熱烈,第六屆亦辦兩場,於高雄「三餘書店」與台南「文創Plus臺南創意中心」(愛國婦人館)展出,台南場還舉辦記者會,上電臺節目宣傳。洪瓊芳老師於其間出力甚多,黃雅琦、許如蘋老師協助策畫布展,再加上盡心盡力的學生,成就畢展。我們以有限的預算,完成他系可能數十倍花費的畢業展覽,其間的艱辛與眾人付出,非筆墨所能道盡。
畢展如此,其他學生的社團活動亦然。為形塑本系特色,我規畫成立應用中文系「服儀隊」,以古典旗袍裝扮,在重要場合接待來賓,學生認真學習儀態與化妝,服務時不以為苦,贏得眾人讚譽,甚至支援學校其他活動。另外,規畫舉辦中文週,累積學生辦活動的經驗,舉行國語文競賽,藉由比賽提升全校語文能力。而黃思超老師成立南管社團,另教授崑曲,與洪瓊芳老師一同訓練學生,將古典戲劇的種子在本系種下。南管社逐年成長茁壯,屢獲邀請,於許多場合演出,深獲好評。另外,林宏達與郭妍伶老師帶領學生成立「玉屑詩社」,教導學生詩詞吟唱,自掏腰包購置團服,還率團赴大陸演出,亦頗受矚目。
這兩年,我們還獲得教育部的教學計畫補助,在馬琇芬老師的帶動下,應中系的教學日益生動活潑,從講授式翻轉成互動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願意主動學習,盧柏儒老師也協助建立教學制度。這些點點滴滴的累積,讓應中系愈來愈有自信。我們雖然是全校最小的學系,卻有最大的能量,雖然只分配最少的資源,卻能展現數十倍的成果。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全系師生無私的奉獻。本學系的老師,捐款成立專屬應中系學生的獎學金,擔負各項活動工作,沒人計較,不分彼此。從我接任行政後,一直擔任左右手的黃秘書,更是學系穩定的中心。試想,學系大小事務,全由一名秘書負責,要不是有極大的耐心與無比的細心,絕對無法勝任。學生暱稱秘書為「姊姊」,她從第四年開始任職至今,也成了應中系的一道風景。
人生沒有幾個十年,何其有幸,在正值青壯時期,陪伴應中系成長;何其有幸,在接任行政之時,因緣際會,人事更迭,得與一群好夥伴共同工作;何其有幸,在大學教學生涯中,能累積教學經驗,得遇許多認真學習,品格優秀的學生。師生自然互動,教學相長,是教書生涯最大的收穫。十年倏忽,行文不過三千,然而走過的足跡,已然在生命中留下,永難磨滅。
牧羊人的日常
黃雅琦
當塵霧與山嵐散落在村莊與小橋之間
我們在山坡上牧羊
任每隻亂撞的羔羊
長出獨特的犄角
犄角是美麗的
牧羊人懂得
小羊不懂
山裡面
青春的魂魄乾淨
我們習慣安靜地諦聽
偶爾,有鴻鵠梳羽拍翅
偶爾,青草池塘處處蛙
月光蟬鳴
3650八千法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我們在山坡上牧羊
牧羊人不食牧羊派
只吃浪漫,南瓜派
風信子編織的花環餅乾
適合栽種未來
時間揉成的麻繩
綑綁著日頭
我們,拉拔
彼此的青春
一如
老派牧羊人,為我們
栽種過十八歲的遠方
如茵的草坡上
涓滴的語言,超展開
虔敬的誦課聲
願每一隻
長出犄角的青春各自美麗
我們仍在
山坡上牧羊
附記:番外又一篇
據說
應中系就快十歲了
應中系有多久,就等於
我在這拋擲多久的青春
猶記得
三級三審面試時
劉副校長曾問:「你為何來實踐教書?」
「那時,晨霧與山嵐散落在村莊與小橋之間……。」我似乎是這麼回答的
十年3650八千法
一切都從這句話開始~實踐內門不只七子
馬琇芬
每次開車行駛在國道十號,往內門校區時,看著兩旁景色隨著季候變化,總會想起成為實踐專任教師的第一年,對於道路邊坡植被樣貌的轉換,充滿驚奇的觀察興致。
心中常常揣想,會不會就只有這一年呢?明年我還能看到另一輪的風景嗎?
幸而至今已經進入第四個年頭,我還馳騁在十號國道上。看著春光裡光秃的路樹抽出新芽;夏陽下大紫薇花與翠綠稻浪夾岸相映;秋風中遍野的菅芒從黃褐慢慢轉為灰白;冬寒籠罩霧靄白茫,國道像一道靜謐的橋,橋的兩端是溫暖的家和群山環抱的學校。
今年我依然早上往東邊駛入群山懷抱,向晚朝西方奔回溫暖的家;像個現代夸父,確確實實地逐日而行。
短期專任教師,是每年一聘、明年不確定的職務。親友問我何不另覓穩定的專職,我也曾仔細思考過這個問題。並非短視,安於現況,而是目前和同事的相處,十分自在愉快;人際互動的良善與穩定,對我而言實為工作環境最重要的一環。
但是在實踐短短三年多,曾經共事過的同事,分別因為家庭因素和職志考量而離去,新加入的夥伴則愈來愈年輕。在我到任的第一年,宗定主任推估本系教師平均年齡,在全國中文系中最為年輕;隨著新同事的到任,教師的平均年齡愈發年輕,無怪乎系上活動愈來愈活潑熱鬧。
無論是教學或系務,同事們都樂於接受改變,每每於開會過程提出具有創意的意見,並且分工執行。圍坐在系辦的大圓桌前,我們不是武士,而是肆意酣暢的「內門七子」。
「內門七子」原是同事們在圓桌上,於笑談中捉趣的稱號,後來倒認真地以此稱號自詡。既為「中文學系」,便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冠以「應用」二字,即是於傳統的承繼中開發創意思維,引導學生成為一個「說故事的人」,直抒性情走出一條與傳統中國文學系不同的路,進而協助傳統工業、技術工業轉型發展,創造更高的產品價值。
歷經幾個學期的遞嬗,「內門七子」成員幾番輪替,又因執行閱讀書寫計畫加入新血,因而本系教師用以即時通訊的「line群組名稱」已改為「內門不只七子」,即使離職的同事,仍駐留於群組中,在行動與精神上繼續壯大實踐應用中文學系的「實踐力」。
我這名從傳統中國文學系畢業的老師,在指導學生製作畢業專題作品的過程中,與他們一同成長;從一名心虛地不知如何「應用」傳統中國文學的老師,逐漸成為一名嘗試「應用」、勇於「應用」、喜歡「應用」的應用中文學系老師。
春風又綠國道十號兩岸,我持續於早上往東邊駛入群山懷抱,向晚朝西方奔回溫暖的家;像個現代夸父,確確實實地逐日而行。
倏忽十年
李宗定
在系辦工作的這幾年,有時會看到熟悉的臉孔出現,已經畢業的同學回到學校,聊聊近況,談談未來。一如多年不見的老友,聊著我們共同經歷的過去,那個只屬於我們的年代。這個突來的驚喜,成為繁忙瑣碎工作的難得期待。
現在的系辦,學生來來去去,或討論功課、商議活動,或休息閒聊,交換各種意見看法。應中系成立的前三年,同學戲稱系辦公室是「冷衙門」,覺得有種莫名的壓力,要輕聲細語,大家不願意進去。學生不去,老師也少在系辦走動。那時我帶領一個中國哲學讀書會,常在研究室聚會討論,深入各個哲學議題,有論學...
作者序
第六屆畢業作品集序
曾經有同學問我,每年都有學生畢業,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來來去去,老師會不會因為習慣而麻痺?我知道這個問題的用意,對學生來說,大學畢業,一生只有一次;但是對老師而言,盛夏來臨時送走畢業生,略有寒意時迎接新生的到來,每年重複相同的送往迎來。莫說麻痺,同樣的劇情年年上演,一不小心,還真的分不清是哪一年。
只不過,依我來看,每年重複的只是形式,三月的畢展,四月的個人申請,五月的駐系作家,六月畢業典禮……,在行事曆上的例行活動,彷彿影印機複印下來,的確一成不變。但是,對於每年畢業展覽的內容,我可是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從每件作品的提案審查開始,歷經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修改,再到籌備畢展的千絲萬縷,所有同學的參與付出,總讓我年年感動,沒有一件作品是相同的,沒有一個展區是重複的,沒有一成不變的展覽方式,就不會因習慣而麻痺。
應中系的畢展走出校園,今年已是第四次,也從原本只在高雄展出演變成高雄、台南各一場,更豐富靜態的作品,加上各種創意以動態展示。尤其今年還邀約媒體記者、學界同仁,舉辦開幕記者會,會後登上媒體版面,甚至有作品被專訪報導。展覽期間,來自各地的遊客,藉由畢展認識本系,也感受畢業同學創作的用心。而一切的好評,都是大四畢業同學共同合作努力而得。
也有同學問我,為什麼要辦兩次畢展,這麼辛苦,到底成就了誰?其實,一場出色的畢展,必得集合眾人之力,大家無私的付出,每個環結都有人支援,才能成就這兩場畢展盛事。而這個過程,所有參與的同學和老師,都從中學習成長,獲益良多。辦畢展,不為別人,是為了我們自己。榮耀屬於本屆畢業同學,美好的記憶則所有人共享。在此感謝所有的工作人員,大家付出的所有,都是我們日後回憶的點點滴滴,而這本畢業作品集,就是最好的證明。
李宗定
第六屆畢業作品集序
曾經有同學問我,每年都有學生畢業,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來來去去,老師會不會因為習慣而麻痺?我知道這個問題的用意,對學生來說,大學畢業,一生只有一次;但是對老師而言,盛夏來臨時送走畢業生,略有寒意時迎接新生的到來,每年重複相同的送往迎來。莫說麻痺,同樣的劇情年年上演,一不小心,還真的分不清是哪一年。
只不過,依我來看,每年重複的只是形式,三月的畢展,四月的個人申請,五月的駐系作家,六月畢業典禮……,在行事曆上的例行活動,彷彿影印機複印下來,的確一成不變。但是,對於每年畢業展覽的內容...
目錄
磨劍十載,百年樹人
倏忽十年、牧羊人的日常、實踐內門不只七子、應在天上有此曲,中華難得幾回聞、點滴應中,應中點滴、系辦的圓桌、虫與我、前進內門,門內有我、鶯啼序、南實教書記、為自己訂個目標、我在實踐大學應用中文系的日子那些日子、山巔上的學習、記得
新詩
閱讀間,遇見:作者已死!?、名信片、臉書、地球流浪記、詩人成長、精裝書、詩香、琴、我在絕情谷底、臨陣皆忘、致青春、潮、浪花、午後雷陣雨、那不是海、火化、長鏡頭、高腳杯、搖搖馬、天空下的回憶、拇指姑娘、井底之蛙、放羊的孩子、灰姑娘給他的父親
近體詩
與偉勇師同遊溪頭,見山川草木,如遇故友,作詩抒懷,敬和 師韻
古詩
秋憶、游女吟、秋水、秋思、相思豆、秋楓紅、苦楝、琴思、花想、夜坐
散文
參悟.高野山、記憶裡的味蕾--和阿爸的港園牛肉麵、果凍糖上的小傘子、雞蛋花守護者、青澀、她忘了我還想她、年輕時,我也住過天母、冬日有感、寶石橋
劇本
大唐風雲(節選)、隱藏在竹林中的兇手、I WANT、結、打鐵(節選)
小說
貓的極短篇、西天、櫃中、出走
文字畫
閃亮人生籤、輪迴、炎夏、回家、農夫、裂鏡、夜慶、祭天、憫農、流星、田園、希望、離別、救贖、意識流、小烏龜、月照竹、牛的一天、豐衣足食、游龍戲珠、動物森林、一心一意、庖丁解牛、第三顆行星、古人生活文字畫、真實國度愛麗絲、在世界的正中央淺笑
書法
唐李煜 望江南、唐李商隱 瑤池、唐杜牧 山行
國畫
陳毓璞、楊佩淨、張書銘、劉昱伶、胡家齊
名片
潘季柔、陳毓璞、范珮雯、吳瑀婕、卓育莉、沈昱成、楊佩淨、林玨君、楊智傑、羅心敏、辛柏諺、張書銘、張湘韻、陳宣彤、張世樺
標誌
呂家恩、陳毓璞、范珮雯、吳瑀婕、李欣蓉、游凱婷、盧宗平、林玨君、林文乾、張書銘、陳宣彤、羅心敏、張世樺、辛柏諺
海報
千里始於足下、夜祭、廖文強與壞神經樂團、聽說、烈日 獵日、自由追夢人、尋找青春、甜言蜜語、憶。青春、彩虹音樂節、客家風情、溝通、Communication、青春制服日
歌詞
瓊花、空號、擱淺、親愛、頂上藍天、愛情習題
詞作
一剪梅、行香子、卜算子、定風波、蘇幕遮、清平樂、鵲橋仙、菩薩蠻、一剪梅、鷓鴣天
童詩
夜晚的樂團、螞蟻進行曲、花豹
童話
猴子與火鳳凰、想買夢的小松鼠、彩虹之木、克里斯流浪記
謎語
謎語
繪本
小玄鳳飛飛歷險記、夢、小鈕扣大冒險
編後語
磨劍十載,百年樹人
倏忽十年、牧羊人的日常、實踐內門不只七子、應在天上有此曲,中華難得幾回聞、點滴應中,應中點滴、系辦的圓桌、虫與我、前進內門,門內有我、鶯啼序、南實教書記、為自己訂個目標、我在實踐大學應用中文系的日子那些日子、山巔上的學習、記得
新詩
閱讀間,遇見:作者已死!?、名信片、臉書、地球流浪記、詩人成長、精裝書、詩香、琴、我在絕情谷底、臨陣皆忘、致青春、潮、浪花、午後雷陣雨、那不是海、火化、長鏡頭、高腳杯、搖搖馬、天空下的回憶、拇指姑娘、井底之蛙、放羊的孩子、灰姑娘給他的父親
近...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