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魏紀七(西元二四六年)至晉紀三(西元二八八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章節試閱
卷第七十五(節錄)
魏紀七 起柔兆攝提格(丙寅 西元二四六年),盡玄黓涒灘(壬申 西元二五二年),凡七年。
【題 解】本卷寫了魏邵陵厲公正始七年(西元二四六年)至嘉平四年(西元二五二年)共七年間的魏、蜀、吳等三國的大事,主要寫了魏將毌丘儉平定高句驪叛亂;寫了費禕、蔣琬之治蜀不及諸葛亮,與蜀後主之耽於遊樂;寫了魏國權臣曹爽之把持朝政,志滿才疏,與司馬懿之裝病韜晦,蓄謀待時;寫了曹爽、曹羲等人陪皇帝出都城謁陵,司馬懿閉城門發動政變,桓範勸曹爽擁皇帝據許昌以討司馬氏,曹爽不聽,遂使司馬懿輕易地誅滅曹黨,置皇帝於掌握之中;寫了征東將軍王淩與令狐愚等圖謀廢掉曹芳、擁立楚王曹彪,結果因部下告密,王淩被司馬懿所殺害;寫了司馬懿病死,其子司馬師繼續掌握魏國政權;寫了魏國諸將議論伐吳,傅嘏進言,司馬師不聽,結果三路出擊,被吳將大破於淮南的情景;寫了蜀將姜維進攻魏國雍州不勝而還;寫了吳主孫權廢掉太子孫和,改立幼子孫亮,以諸葛恪、孫峻為顧命大臣,以及孫權死後諸葛恪輔幼主、執吳政的若干表現。
邵陵厲公中
正始七年(丙寅 西元二四六年)
春,二月,吳車騎將軍朱然寇柤中1,殺略2數千人而去。
幽州3刺史毌丘儉4以高句驪王位宮5數為侵叛,督諸軍討之。位宮敗走,儉遂屠丸都6,斬獲首虜以千數。句驪之臣得來數諫位宮,位宮不從,得來歎曰:「立見此地將生蓬蒿。」遂不食而死。儉令諸軍不壞其墓,不伐其樹,得其妻子,皆放遣之。位宮單將妻子逃竄,儉引軍還。未幾,復擊之,位宮遂奔買溝7。儉遣玄菟8太守王頎追之,過沃沮9千有餘里,至肅慎氏10南界,刻石紀功而還,所誅納11八千餘口。論功受賞,侯者百餘人。
秋,九月,吳主以驃騎將軍步騭12為丞相,車騎將軍朱然13為左大司馬14,衛將軍全琮15為右大司馬。分荊州16為二部,以鎮南將軍呂岱17為上大將軍,督右部,自武昌18以西至蒲圻19;以威北將軍諸葛恪為大將軍,督左部,代陸遜鎮武昌。
漢大赦。大司農20河南孟光21於眾中責費禕22曰:「夫赦者,偏枯23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衰敝窮極,必不得已,然後乃可權24而行之耳。今主上仁賢,百僚稱職,何有旦夕之急而數施非常之恩,以惠姦宄之惡25乎!」禕但顧謝踧踖26而已。
初,丞相亮時,有言公27惜赦28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吳漢不願為赦29。先帝30亦言:『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31,每見啓告治亂之道悉矣,曾不語赦也。若劉景升32、季玉33父子,歲歲赦宥,何益於治!』」由是蜀人稱亮之賢,知禕不及焉。
陳壽34評曰:「諸葛亮為政,軍旅數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
吳人不便大錢35,乃罷之。
漢主以涼州刺史姜維為衛將軍36,與大將軍費禕並錄尚書事37。汶山平康夷38反,維討平之。
漢主數出遊觀,增廣聲樂。太子家令39巴西譙周上疏諫曰:「昔王莽之敗,豪桀並起,以爭神器40。才智之士思望所歸,未必以其勢之廣陿,惟其德之厚薄1也。於時更始41、公孫述42等多已廣大,然莫不快情恣欲,怠於為善。世祖43初入河北,馮異44等勸之曰:『當行人所不能為者。』遂務理冤獄,崇節儉,北州歌歎45,聲布四遠。於是鄧禹46自南陽47追48之,吳漢、寇恂49素未之識,舉兵助之。其餘望風慕德,邳肜50、耿純51、劉植52之徒,至於輿病齎棺,襁負而至53,不可勝數,故能以弱為彊而成帝業。及在洛陽,嘗欲小出54,銚期進諫,即時還車55。及潁川56盜起,寇恂請世祖身往臨賊57,聞言即行。故非急務,欲小出不敢;至於急務,欲自安不為,帝者之欲善也2如此!故傳58曰:『百姓不徒附59』,誠以德先之也。今漢遭厄運,天下三分,雄哲之士思望60之時也。臣願陛下復行人所不能為者,以副人望61。且承事62宗廟,所以率民63尊上也;今四時之祀或有不臨64,而池苑之觀或有仍出65,臣之愚滯,私不自安。夫憂責在身者,不暇盡樂。先帝之志,堂構66未成,誠非盡樂之時。願省減樂官、後宮,凡所增造,但奉脩先帝所施67,下為子孫節儉之教。」漢主不聽。
【章 旨】以上為第一段,寫正始七年(西元二四六年)至正始九年共三年間的大事,主要寫了魏將毌丘儉平定高句驪叛亂;寫了費禕、蔣琬之治蜀不及諸葛亮,與蜀後主之耽於遊樂;寫了魏國權臣曹爽之把持朝政,志滿才疏,與司馬懿之裝病韜晦,蓄謀待時,政變即將來臨。
【注 釋】1柤中 一作「沮中」,古地區名,屬襄陽郡,在今湖北襄樊西南、南漳東,當時屬魏。2殺略 斬殺與俘虜。3幽州 魏國州名,治所在今北京市。4毌丘儉 字仲恭,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魏明帝時,歷任羽林監、荊州刺史、幽州刺史,封安邑侯,因屠高句驪丸都有功,為鎮南將軍,不久轉為鎮東將軍。傳見《三國志》卷二十八。5位宮 人名,高句驪的第十一任國王。6丸都 高句驪的都城,在今吉林集安,當地尚有毌丘儉破高句驪的勒功碑。7買溝 或曰買溝婁、幘溝婁。查《後漢書‧東夷傳》:「買溝婁,北沃沮之地,去南沃沮八百餘里。」杜佑曰:「北沃沮一名買溝婁,去南沃沮八百餘里,與挹婁(古肅慎國)接。」南北沃沮以長白山為界,南沃沮在今朝鮮咸境道。據此,買溝當在今朝鮮咸北會寧一帶。8玄菟 魏郡名,郡治所在今遼寧瀋陽東。9沃沮 古地區名,在今吉林延吉東南。10肅慎氏 古國名,周時稱肅慎,兩漢及三國時稱挹婁,疆域在今吉林、黑龍江省之東北。其南境約當今吉林敦化一帶。11誅納 誅殺與納降。12步騭 字子山,臨淮淮陰(今江蘇淮陰)人,吳主孫權時,任平戎將軍、驃騎將軍,後代陸遜為丞相,封廣信侯。傳見《三國志》卷五十二。13朱然 東吳毗陵侯朱治姐子,原姓施,過繼給朱治,故從朱姓。傳見《三國志》卷五十六。14左大司馬 大司馬為三公之一,掌全國軍事。東吳置左、右大司馬,以左大司馬為尊。15全琮 字子璜,吳郡錢唐人,吳主孫權時,歷任衛將軍、徐州牧、右大司馬、左軍師等,封錢唐侯,尚公主。傳見《三國志》卷六十。16荊州 吳國州名,州治在今湖北江陵。17呂岱 字定公,廣陵海陵(今江蘇泰州北)人,吳主孫權時,為安南將軍、鎮南將軍、交州牧等官。孫亮即位,拜大司馬。傳見《三國志》卷六十。18武昌 吳國江夏郡的首府,即今湖北鄂城。19蒲圻 吳縣名,縣治在今湖北嘉魚西南,境內赤壁山為東漢末赤壁之古戰場。20大司農 官名,九卿之一,掌管全國的農業及錢穀諸事。21孟光 字孝裕,河南洛陽人,漢靈帝末為講部吏。先主劉備時,拜為議郎。後主時任長樂少府、大司農等官。傳見《三國志》卷四十二。22費禕 字文偉,江夏鄲縣(今河南信陽東北)人,初任蜀漢太子舍人、庶子。後主即位,任黃門侍郎,為諸葛亮器重。諸葛亮死後,為後軍師,繼蔣琬執政,任大將軍,錄尚書事。23偏枯 樹木一邊繁茂,一邊焦枯,這裡比喻大赦的不公正。24權 臨時置宜。25惠姦宄之惡 使壞人得到好處。姦宄,泛指壞人。26顧謝踧踖 表示歉意與惶恐不安,但公布的命令照行。踧踖,進退無措的樣子。27公 敬指諸葛亮。28惜赦 不願意施行大赦。29匡衡吳漢不願為赦 匡衡,西漢東海承(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人,元帝時,任光祿勳、御史大夫、丞相等官,封樂安侯。傳見《漢書》卷八十一。吳漢,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曾任大司馬,封廣平侯。傳見《後漢書》卷十八。匡衡不願為赦疏見本書卷三十八漢元帝永光二年。吳漢不願赦事見本書卷四十三漢光武帝建武二年。30先帝 此稱劉備。31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 意思是在陳元方與鄭康成之間取折中態度。陳元方即陳紀,字元方。傳見《後漢書》卷六十二。鄭康成即鄭玄,字康成,東漢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32劉景升 即劉表,字景升,東漢末山陽高平(今山東魚臺東北)人。東漢遠支皇族,曾為荊州牧。傳見《後漢書》卷七十四。33季玉 即劉琮,字季玉,劉表之子。34陳壽 字承祚,西晉史學家。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東北)人,歷仕巴西郡中正、平陽侯相、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有良史之才,撰有《三國志》,另撰《古國志》、《益部耆舊傳》。傳見《晉書》卷八十二。35不便大錢 對吳國頒行的大面額銅錢不滿意。青龍四年(西元二三六年),吳國鑄大錢,一錢當五百錢。景初二年(西元二三八年),吳又鑄大錢,一錢當一千錢。36姜維為衛將軍 姜維字伯約,是蜀漢繼諸葛亮之後的掌權人物,封平襄侯。傳見《三國志》卷四十四。37並錄尚書事 共同管理朝廷機要大權。錄,管理。38汶山平康夷 汶山郡平康地區的少數民族。汶山,蜀郡名,郡治在綿篪(今四川汶川縣西南)。平康,地區名,在今四川松藩西南。39太子家令 官名,列卿之一,主管太子家的倉穀飲食。40神器 帝位。41更始 指劉玄,字聖公,西漢遠支皇族。西元二三年被綠林軍擁立為帝,年號更始。更始三年,赤眉軍攻入長安,降。不久被絞死。傳見《後漢書》卷十一。42公孫述 字子陽,東漢末據益州稱帝,國號成家(取起於成都之意)。建武十二年(西元三六年),被漢軍所破,戰死。傳見《後漢書》卷十三。43世祖 即東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王朝的建立者,西元二五至五七年在位。傳見《後漢書》卷一。44馮異 劉秀的開國元勳,封陽夏侯。傳見《後漢書》卷十七。45歌歎 歌頌;讚揚。46鄧禹 字仲華,南陽新野人,劉秀的開國元勳。傳見《後漢書》卷十六。47南陽 郡名,郡治宛縣(今河南南陽)。48追 追隨。49寇恂 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屬北京市)人,劉秀的開國元勳,曾任潁川、汝南太守。傳見《後漢書》卷十六。50邳肜 字偉君,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劉秀的開國元勳。歷任太常、少府、左曹侍中等官,封靈壽侯。傳見《後漢書》卷二十一。51耿純 字伯山,鉅鹿宋子(今河北趙縣東北)人,劉秀的開國元勳,曾任東郡太守。傳見《後漢書》卷二十一。52劉植 字伯先,劉秀的開國元勳,封昌城侯。傳見《後漢書》卷二十一。53輿病齎棺二句 有的身患重病,躺在車上,帶著棺材;有的背著嬰兒,都來相隨。事見本書卷三十九更始二年。54小出 隨便出去走走。55銚期進諫二句 事見《後漢書‧銚期傳》。銚期字次況,潁川郟縣(今屬河南)人,劉秀的開國元勳。曾任虎牙大將軍、衛尉等官,封安成侯。傳見《後漢書》卷二十。56潁川 漢郡名,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57臨賊 親臨前線討賊。事見本書卷四十二漢光武帝建武八年。58傳 泛指古代典籍。59不徒附 不是平白無故地歸附。60思望 指盼望天下一統。61副人望 滿足黎民百姓的願望。副,稱,這裡意即滿足。62承事 侍奉;祭祀。63率民 為百姓做榜樣。64不臨 不出席;不參加。65仍出 頻頻外出。66堂構 以蓋房子比喻江山大業。堂,殿閣下面的臺基。構,臺基上面的牆壁與屋頂。67先帝所施 先帝所延續、保留下來的。
【校 記】1厚薄 據章鈺校,甲十六行本、乙十一行本二字皆互乙。2也 原無此字。據章鈺校,甲十六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有此字,張敦仁《通鑑刊本識誤》同,今據補。
【語 譯】邵陵厲公中
正始七年(丙寅 西元二四六年)
春季,二月,東吳車騎將軍朱然率領吳軍進犯魏國的柤中,斬殺與俘虜了魏國幾千人而後退去。
魏國幽州刺史毌丘儉因為高句驪國王位宮屢次侵擾和背叛魏國,於是就率領諸軍征討高句驪。高句驪王位宮兵敗逃走,於是毌丘儉就進入高句驪的都城丸都,對高句驪人進行了一場大屠殺,殺死和俘獲的高句驪人將近一千。高句驪一位名叫得來的大臣曾經屢次勸說高句驪王位宮,但位宮就是不肯聽從得來的意見,得來歎息著說:「我馬上就要看到這個地方長滿蓬蒿了。」於是絕食而死。毌丘儉進入高句驪的都城後,下令軍隊不許破壞得來的墳墓,不許砍伐得來墓地上的樹木,得來的妻兒雖然都被捕獲,但毌丘儉立即下令釋放他們回家。位宮獨自一人帶著他的妻兒倉惶逃竄了,毌丘儉於是率領魏軍凱旋而歸。過了不久,毌丘儉再次出兵攻打高句驪,位宮這次逃到了買溝。毌丘儉派遣玄菟太守王頎率軍前去追殺位宮,王頎率領軍隊越過沃沮一千多里,到達肅慎國的南部邊界,在那裡把戰功鐫刻在岩石上而後班師,所誅殺與納降的敵人總計八千多人。魏國論功行賞,被封為侯爵的多達一百多人。
秋季,九月,吳主孫權任命驃騎將軍步騭為丞相,任命車騎將軍朱然為左大司馬,任命衛將軍全琮為右大司馬。將荊州劃分為東西兩部分,任命鎮南將軍呂岱為上大將軍,統領右部地區,統轄範圍從武昌往西一直到達蒲圻;任命威北將軍諸葛恪為大將軍,督率左部,代替陸遜鎮守武昌。
蜀漢頒布大赦令。擔任大司農的河南人孟光在大庭廣眾之下責備大將軍費禕說:「大赦,本身就是一件不公正的事情,就好比是一棵樹,一邊繁茂一邊枯萎,這不是聖明之世所應該施行的。大赦必須是國力衰微、國家政權已經到了無法維持的情況下,迫不得已才採用的權宜之計而已。如今主上仁慈賢明,左右的輔弼大臣全都恪盡職守,有什麼緊急情況旦夕之間就要發生而需要國家屢次的施與非常之恩典,而使作惡多端的壞人得到好處呢!」費禕只是表示出一些歉意與惶恐不安而已,但公布的命令照行。
當初,諸葛亮擔任丞相的時候,有人指責他不願意實行大赦,諸葛亮回答說:「治理國家靠的是大恩大德,而不是小恩小惠,所以西漢的匡衡、東漢的吳漢都反對施行大赦。先帝也說過:『我在與陳元方、鄭康成打交道的時候,他們告訴我很多國家治亂的道理,卻從來沒有聽到他們談論過大赦的事情。像劉表和他的兒子劉琮,年年赦免寬恕罪犯,而對治理國家、穩定社會秩序又起了什麼作用呢!』」因為這個緣故,蜀國的百姓都稱讚諸葛亮賢明,而知道費禕與諸葛亮比起來就相差得太遠了。
陳壽評論說:「諸葛亮執政時期,不斷有軍事行動,卻從不隨意赦免罪犯,他的見解難道不是很深遠、卓越嗎?」
東吳所頒行的大面額銅錢在現實生活中很不方便使用,於是停止使用大錢。
蜀漢後主劉禪任命涼州刺史姜維為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同管理朝廷機要大權。汶山郡平康地區的少數民族造反,姜維親自率軍前去討伐,很快就平定了叛亂。
蜀漢後主多次離開皇宮四處遊逛,又不斷擴大輕歌曼舞的演員和樂隊。擔任太子家令的巴西人譙周上疏給後主,勸諫他說:「過去王莽滅亡之後,四方豪傑蜂擁而起,爭奪帝位。那些有才能、有智謀、有遠見的人士都盼望能夠有所歸屬,但他們所看重的人選並不是他的地盤有多大、勢力有多強,而唯一看中的是他所施與百姓的恩德是厚是薄。在那個時候,更始皇帝劉玄、公孫述等人的勢力大多都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然而他們每個人都是恣情縱欲、行為放蕩,而懶於將精力放在治理國家、施恩德於百姓方面。世祖劉秀剛剛進入黃河以北地區,馮異等人就建議世祖說:『應當做別人所不能做的事。』於是世祖便把昭雪冤獄、提倡節儉作為首要任務,因此北方的人民都歌頌、讚揚他,他的聲威很快就傳播到遙遠的四面八方。於是鄧禹從河南南陽跑來追隨他,吳漢、寇恂與世祖素不相識,也發兵幫助世祖。此外還有因為想望他的風采、仰慕他的道德風範而來投奔的邳肜、耿純、劉植之輩,甚至於那些身患重病,躺在車上,帶著棺材以及背著嬰兒前來追隨世祖的更是多得不可勝數,所以世祖的勢力才能由弱轉強,最後成就帝王之業。後來世祖在洛陽的時候,有一次想出去隨便走走,銚期進行勸阻,世祖立即掉轉車頭而回。當潁川亂民起兵造反的時候,寇恂請世祖親臨前線討賊,世祖聽到請求後立刻動身前往。所以,如果不是面臨特別緊急事務的情況下,即使出去隨便走走也不敢;至於遇到緊急情況,想讓他躲起來偷會兒安閒他也不肯答應,身為帝王想把國家治理好必須像世祖那樣做!所以古代典籍上說:『百姓不會平白無故地歸附誰』,確實需要先施與百姓恩德。如今漢朝遭逢厄運,天下被分裂成三部分,這正是英雄豪傑、聰明有識之士熱切盼望天下統一的時候。我希望陛下也像世祖那樣做別人所不能做的事情,以滿足黎民百姓的願望。再說,侍奉、祭祀宗廟,是引導人民尊敬君主,並為百姓做出榜樣;如今,一年四季的祭祀大典,陛下有時都不去參加,卻頻頻地外出遊賞池塘苑囿,我這人生性愚鈍,私下裡經常為此事而感到心裡不安。憂國憂民、重任在身的人是沒有工夫盡情享樂的。先帝復興漢室的大業,就好像是建造房舍,剛剛打下一個基礎,牆壁和屋頂還遠未建成,現在確實還不是陛下盡情享樂的時候。希望陛下減少音樂官員以及後宮美女的數量,宮裡增加建造的一切工程,只限於對先帝所延續、保留下來的宮殿的保護和維修,為子孫後代在勤儉節約方面做出榜樣。」可惜後主根本聽不進去。
卷第七十五(節錄)
魏紀七 起柔兆攝提格(丙寅 西元二四六年),盡玄黓涒灘(壬申 西元二五二年),凡七年。
【題 解】本卷寫了魏邵陵厲公正始七年(西元二四六年)至嘉平四年(西元二五二年)共七年間的魏、蜀、吳等三國的大事,主要寫了魏將毌丘儉平定高句驪叛亂;寫了費禕、蔣琬之治蜀不及諸葛亮,與蜀後主之耽於遊樂;寫了魏國權臣曹爽之把持朝政,志滿才疏,與司馬懿之裝病韜晦,蓄謀待時;寫了曹爽、曹羲等人陪皇帝出都城謁陵,司馬懿閉城門發動政變,桓範勸曹爽擁皇帝據許昌以討司馬氏,曹爽不聽,遂使司馬懿輕易地誅滅...
作者序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十一冊
卷第七十五 魏紀七 西元二四六至二五二年 一
卷第七十六 魏紀八 西元二五三至二五五年 七三
卷第七十七 魏紀九 西元二五六至二六一年 一三七
卷第七十八 魏紀十 西元二六二至二六四年 二○五
卷第七十九 晉紀一 西元二六五至二七二年 二六七
卷第八十 晉紀二 西元二七三至二七九年 三四三
卷第八十一 晉紀三 西元二八○至二八八年 四○七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十一冊
卷第七十五 魏紀七 西元二四六至二五二年 一
卷第七十六 魏紀八 西元二五三至二五五年 七三
卷第七十七 魏紀九 西元二五六至二六一年 一三七
卷第七十八 魏紀十 西元二六二至二六四年 二○五
卷第七十九 晉紀一 西元二六五至二七二年 二六七
卷第八十 晉紀二 西元二七三至二七九年 三四三
卷第八十一 晉紀三 西元二八○至二八八年 四○七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