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宋紀六(西元四四二年)至宋紀十三(西元四六六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章節試閱
卷第一百二十四(節錄)
宋紀六 起玄黓敦牂(壬午 西元四四二年),盡柔兆閹茂(丙戌 西元四四六年),凡五年。
【題 解】本卷寫宋文帝元嘉十九年(西元四四二年)至二十三年共五年間的劉宋與北魏等國的大事。主要寫了魏主數道北伐柔然至鹿渾谷,太子晃勸魏主乘其不備,迅速出擊,尚書令劉絜勸魏主持重,結果使柔然遁走,魏徒勞無功;寫了魏尚書令劉絜的奸詐險惡,因勸阻魏主伐柔然未果遂必欲置魏軍於大敗,他篡改魏主的命令而造成了諸將的因失期被殺;又派人襲擾魏軍,又將失利之罪加之崔浩;又欲俟魏主失敗不歸後,改立樂平王,甚至圖謀稱帝等等,最後奸謀揭穿,被滅三族;寫了魏主拓跋燾迷信道教,寵用道士寇謙之,親自往受符籙,修築靜輪宮以接天神;同時又嚴厲地排斥沙門,先是下令凡私養或藏匿沙門巫覡者,「沙門、巫覡死,主人門誅」;後又在謀臣崔浩的支持下誅滅長安沙門,焚毀經像,並下詔全國一律照長安行事。太子晃勸阻不從,乃故意緩下詔書,使各地沙門得以躲避並轉移藏匿經像;寫了魏國境內盧水胡的頭領蓋吳興兵作亂,與安定諸胡、河東蜀戶相互呼應而嚴重一時,最後被魏將陸俟所平定;未幾,安定盧水胡劉超又反,陸俟乃單騎赴任長安,以智謀平定劉超之亂而還;寫了宋文帝劉義隆送別其弟劉義季到兗州赴任,故意延誤吃飯時間以教育其弟知人間飢苦,戒以節儉御物;寫了劉宋的不良分子孔熙先鼓動朝廷近臣范曄等圖謀作亂,欲殺害文帝而改立被流放於江州的權臣劉義康,結果因徐湛之叛變告密,孔熙先、謝綜、范曄等被殺,而徐湛之、臧質諸人因與帝室的關係深密而被放過;寫了魏主縱兵寇宋青、兗、冀三州,至清東始還,殺掠甚眾,宋文帝諮訪群臣,何承天建議收縮邊方,實行寓兵於民,建立兵民一體的邊境力量,改變國家養兵、派兵遠戍的做法;寫了林邑王范陽邁遣使入貢於劉宋,而又寇盜不絕,劉宋派檀和之、宗慤往討之。范陽邁用大象迎戰,宗慤等乃仿製獅子之形以應之,范陽邁大敗而走,宋軍所獲極多,宗慤一無所取,還家之日,衣櫛蕭然;此外還寫了武都、仇池地區與吐谷渾地區的動亂與反覆爭奪,與魏國的大臣李順被崔浩進言所殺,宋將劉真道、裴方明因在平定仇池時貪匿金寶、善馬被劉宋政權處死等等。
太祖文皇帝中之中
元嘉十九年(壬午 西元四四二年)
春,正月甲申1,魏主2備法駕3,詣道壇4受符籙5,旗幟盡青。自是每帝即位皆受籙。謙之6又奏作靜輪宮7,必令其高不聞雞犬,欲以上接天神。崔浩8勸帝為之,功費萬計,經年不成。太子晃9諫曰:「天人道殊,卑高定分10,不可相接,理在必然。今虛耗府庫,疲弊百姓,為無益之事,將安用之!必如謙之所言,請因東山萬仞之高11,為功差易12。」帝不從。
夏,四月,沮渠無諱13為1將萬餘家,棄敦煌西就沮渠安周14。未至,鄯善王比龍15畏之,將其眾奔且末16,其世子17降於安周。無諱遂據18鄯善,其士卒經流沙19渴死者大半。
李寶20自伊吾21帥眾二千入據敦煌22,繕脩城府,安集故民23。
沮渠牧犍之亡24也,涼州人闞爽據高昌25,自稱太守。唐契為柔然26所逼,擁眾西趨高昌,欲奪其地。柔然遣其將阿若追擊之,契敗死,契弟和收餘眾奔車師前部王伊洛27。時沮渠安周屯橫截城28,和攻拔之,又拔高寧、白刃2二城,遣使請降於魏。
甲戌29,上30以疾愈,大赦。
五月,裴方明31等至漢中32,與劉真道3分兵攻武興33、下辨344、白水35,皆取之。楊難當36遣建節將軍符弘祖37守蘭皋38,使其子撫軍大將軍和將重兵為後繼。方明與弘祖戰于濁水39,大破之,斬弘祖。和退走,追至赤亭40,又破之。難當奔上邽41,獲難當兄子建節將軍保熾。難當以其子虎為益州42刺史,守陰平43,聞難當走,引兵還至下辨。方明使其子肅之邀擊44之,擒虎,送建康45斬之,仇池平46。以輔國司馬47胡崇之為北秦州48刺史,鎮其地。立楊保熾為楊玄後49,使守仇池。魏人遣中山王辰50迎楊難當詣平城51。秋,七月,以劉真道為雍州52刺史,裴方明為梁、南秦53二州刺史,方明辭不拜54。
【章 旨】以上為第一段,寫宋文帝元嘉十九年(西元四四二年)、二十年共兩年間的大事。主要寫了魏主拓跋燾迷信道教,寵用道士寇謙之,親自往受符籙,修築靜輪宮,以上接天神,太子晃勸諫,魏主不從;寫魏主數道北伐柔然至鹿渾谷,太子晃勸魏主乘其不備,迅速出擊,尚書令劉絜勸魏主持重,結果柔然遁走,魏徒勞無功,自此太子晃受親重,副理萬機;魏主又下令削釋諸宿將之兵權,令其以閒職悠遊,如日後趙匡胤之手段;寫了魏國大臣李順被魏主所殺;寫了武都、仇池地區的動亂與反覆爭奪,先是宋將劉真道、裴方明討伐氐酋楊難當,殺其將苻弘祖,擒其子楊虎,楊難當北逃上邽,仇池之亂被宋將平息;宋立楊玄之子楊保熾以續楊玄之後,使守仇池;接著魏主拓跋燾數道出兵攻仇池,並攻襄陽、廣陵,聲言為楊難當復仇,結果宋將或敗或死,仇池又被魏軍奪回;寫了宋將劉真道、裴方明因在平定仇池時貪匿金寶、善馬被劉宋政權下獄處死,宋可謂自毀長城;寫了魏將因殺楊玄之子楊保宗,楊保宗之弟楊文德被部下擁立為頭領,楊文德求救於劉宋,宋派將助之攻魏,結果宋將敗死;此外還寫了北涼的殘餘勢力沮渠無諱西據鄯善,又據高昌,奉表詣建康向劉宋稱臣,宋封之為涼州刺史、河西王;寫了敦煌一帶的殘餘勢力李寶奉表詣魏,魏人以寶為沙州牧、敦煌公等等。
【注 釋】1正月甲申 正月初七。2魏主 指魏太武帝拓跋燾,明元帝拓跋嗣之長子,西元四二三四五二年在位。事詳《魏書》卷四。3法駕 皇帝的車駕之一。據《史記‧孝文本紀》之《索隱》曰:「天子鹵簿有大駕、法駕。大駕:公卿奉引,大將軍參乘,屬車八十一乘;法駕:公卿不在鹵簿中,唯京兆尹、執金吾、長安令奉引,侍中參乘,屬車三十六乘。」4道壇 道士祭天的壇臺。5受符籙 接受祭天道士所稱的來自上帝的文書。符籙,道教的神職人員詐稱是上帝、神靈賜予的符籙文字,據說可以降妖除怪,去病消災,賜人以福壽,致人以死等等。胡三省引《隋書‧經籍志》說:「道士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籙皆素書……世所不識。」6謙之 寇謙之,字輔真,北魏的道士,上谷昌平(今北京市昌平)人,早年在嵩山修道,後改變五斗米道,是「新天師道」的創立者。7靜輪宮 胡三省引《水經注》:「靜輪宮在道壇東北,道壇在平城東灅水之左。」8崔浩 字伯淵,清河(今屬河北)人,北魏的謀臣。仕魏主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燾三世,官至司徒。崔浩的謀事百不失一,於破高車、破燕、破宋等屢見奇效,其弊病在於迷信道教。傳見《魏書》卷三十五。9太子晃 拓跋晃,拓跋燾的長子。事詳《魏書》卷四下。10卑高定分 上帝與人類,一上一下,兩不搭界,互不相關。11請因東山萬仞之高 意即把這所靜輪宮修建於高高的東山上去。東山,指北魏都城平城東側的高山。萬仞,極言其高。古稱八尺為一仞。12為功差易 建造起來還容易一點。差易,略為容易。13沮渠無諱 北涼國的主子沮渠蒙遜之子。北涼已在西元四三九年被魏國所滅,沮渠蒙遜之子沮渠牧犍被魏所俘,其弟沮渠無諱還在酒泉、敦煌一帶堅持反魏鬥爭。事跡見《魏書》卷九十九。14沮渠安周 沮渠無諱之弟,開始也在酒泉一帶進行抗魏鬥爭,見前途無望,欲引兵西下,擊西域諸國而居之,此時正攻擊鄯善國。事見《魏書》卷九十九。15鄯善王比龍 鄯善國的國王名比龍。鄯善是西域國名,都城即今新疆若羌,當時稱扜泥城。16且末 西域小國名,都城即今新疆且末,在鄯善國的西南方。17世子 義同「太子」,古代帝王、諸侯的嫡長子。18據 佔據;佔領。19流沙 即今新疆境內羅布泊以東的白龍堆沙漠。20李寶 西涼主李暠之孫,西涼被北涼所滅後,李寶隨其舅唐契西奔伊吾,向柔然稱臣,現又乘機返回佔領敦煌。傳見《魏書》卷三十九。21伊吾 古地名,也稱「伊吾盧」,舊城在今新疆哈密西四堡。22敦煌 在今甘肅敦煌西南。23故民 西涼國的故有居民。西涼國的都城開始時曾在敦煌。24沮渠牧犍之亡 沮渠牧犍是沮渠蒙遜的繼承者,沮渠無諱之兄。沮渠蒙遜死後,沮渠牧犍繼位為北涼主,於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被魏國所滅。事見本書上卷。25高昌 西域小國名,都城即今新疆高昌,在今新疆吐魯番城東,今其古城堡尚巍然聳立。26柔然 古族名,也叫「蠕蠕」或「芮芮」,當時活動在今蒙古國境內,隨水草畜牧,區域廣大。事見《魏書‧蠕蠕傳》。27車師前部王伊洛 車師前部國的國王名伊洛。車師前部,也稱車師前國,是古西域國名,都城交河,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28橫截城 具體方位不詳。胡三省引李延壽曰:「高昌國有四十六鎮,交河、田地、高寧、白刃、橫截等,餘不具載。」29甲戌 四月二十八。30上 此指宋文帝劉義隆。31裴方明 劉宋文帝時期的將領。傳見《宋書》卷四十七。32漢中 郡名,郡治即今陝西漢中。時氐族頭領楊難當進攻劉宋,佔據漢中,裴方明為反擊楊難當而到達漢中地區。事見本書上卷。33武興 郡名,郡治在今陝西略陽,當時被楊難當所佔據。34下辨 縣名,縣治在今甘肅成縣西,當時被楊難當所佔據。35白水 郡名,郡治即今四川北部青川東北的白水岸邊。36楊難當 氐族首領楊玄之弟。楊玄死後,楊難當奪楊玄子楊保宗的政權而自立。拓跋燾封楊難當為南秦王。事詳《宋書》卷九十八、《魏書》卷一百一。37符弘祖 胡三省以為「符」當作「苻」。38蘭皋 古城名,在當時的將利縣境內,在今甘肅成縣的北方約二百里。39濁水 古城名,在今甘肅成縣西南,酈道元以為即上文所說的白水城。40赤亭 在今甘肅成縣西南。41上邽 古縣名,縣治在今甘肅天水市,秦州的州治所在地,當時屬於魏國。42益州 此指東益州,州治在今陝西略陽。43陰平 郡名,郡治在今甘肅文縣西。44邀擊 阻截;伏擊。45建康 劉宋的都城,即今江蘇南京。46仇池平 楊難當在仇池地區所掀起的叛亂被平息。仇池,郡名,郡治在今甘肅成縣西北的洛谷鎮。這一帶是氐羌楊氏佔據一百多年的根據地,如今被劉宋的將領所平定。47輔國司馬 輔國將軍劉道產的司馬官。司馬是將軍的高級僚屬,在軍中主管司法。48北秦州 州名,州治在今甘肅成縣西北。49立楊保熾為楊玄後 永初中,宋武帝封氐族頭領楊盛為武都王。盛死,其子玄繼立。玄死,楊難當廢玄子楊保宗自立。楊保宗後來接受魏太武帝的封號為武都王,故此劉宋立保宗之弟保熾為楊玄的後嗣,仍在仇池地區為一方之主。50中山王辰 拓跋辰,被封為中山王。51平城 北魏的都城,舊址在今山西大同的東北側。52雍州 州名,州治長安,在今西安北側。但劉宋的雍州州治實際是在今湖北襄樊之襄陽區。53梁南秦 二州名,劉宋的梁州州治、南秦州州治都在今陝西漢中。54不拜 不接受任命。
【校 記】1為 原無此字。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有此字,今據補。2白刃 原作「白力」。嚴衍《通鑑補》與胡三省注皆作「白刃」,當是,今據改。按,李延壽曰:「高昌國有四十六鎮,交河、田地、高寧、白刃、橫截等,餘不具載。」3劉真道 「道」下原有「等」字。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無「等」字,今據刪。4下辨 原作「下辯」。嚴衍《通鑑補》改作「下辨」,胡三省注及《漢書》亦作「下辨」,今據校正。下同。
【語 譯】太祖文皇帝中之中
元嘉十九年(壬午 西元四四二年)
春季,正月初七日甲申,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乘坐著皇帝的車駕,前往道士祭天的神壇,接受文書,所用的旗幟一律都是青色。從此以後,北魏每位新皇帝登基時都舉行接受來自上帝的文書的儀式。嵩山道士寇謙之又向太武帝奏請修建靜輪宮,靜輪宮要修得極高,高到以聽不到雞犬之聲為標準,目的是到上面去接近天神。擔任司徒的崔浩也極力勸說太武帝批准寇謙之的奏請,修建靜輪宮所耗費的財物數以萬計,然而修建了一年也沒有建成。皇太子拓跋晃向太武帝進諫說:「上帝與人類原本不同,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兩不搭界,互不相關,不可能互相結交,這是肯定無疑的。如今耗損了大量資財,使國庫空虛,使百姓疲憊不堪,興建這種毫無益處的建築,將用它作什麼呢!如果一定要像寇謙之所說的那樣將靜輪宮修建得高不聞雞犬之聲,那就把這座靜輪宮修建在具有萬仞之高的東山之上,建造起來還容易一些。」太武帝沒有聽從拓跋晃的勸告。
夏季,四月,沮渠無諱放棄了敦煌城,率領著一萬多家百姓前往西域投靠自己的兄弟沮渠安周。沮渠無諱等人還沒有到達西域,鄯善國王比龍因為懼怕沮渠無諱,便率領著自己的部眾逃往且末去了,比龍的嫡長子則投降了沮渠安周。沮渠無諱遂佔據了鄯善國的領土,沮渠無諱屬下的士兵在穿越沙漠的時候因為找不到水源,被渴死了一大半。
李寶率領二千多名部眾從伊吾出發,向東佔據了敦煌,他維修了敦煌城及其官府,安撫、招集故西涼國的原有居民。
北涼河西王沮渠牧犍滅亡的時候,涼州人闞爽佔據了高昌城,自稱高昌太守。唐契受柔然國的逼迫,在伊吾無法立足,遂帶領部眾向西直奔高昌,準備奪取高昌城。柔然國派遣將領阿若率軍隨後追擊,唐契戰敗被殺,唐契的弟弟唐和招集起殘餘的部眾投奔了車師前部國國王伊洛。當時沮渠安周正率眾屯紮在橫截城,唐和打敗了沮渠安周,佔領了橫截城,又攻克了高寧、白刃二城,然後派遣使者到北魏請求歸降。
四月二十八日甲戌,宋文帝劉義隆因為病體痊癒而大赦天下。
五月,宋國的龍驤將軍裴方明等人率軍到達漢中,與宋國擔任梁州刺史的劉真道分別率軍攻打武興郡、下辨縣、白水郡,將武興、下辨、白水全部攻佔。氐族首領楊難當派遣屬下擔任建節將軍的符弘祖鎮守蘭皋,派遣自己的兒子擔任撫軍大將軍的楊和率領重兵作為符弘祖的後續部隊。裴方明與符弘祖在濁水城下展開激戰,裴方明把符弘祖打得大敗,將符弘祖殺死。撫軍大將軍楊和率軍退走,裴方明率軍追擊楊和,一直追到赤亭,再次把楊和打敗。楊難當一見大事不妙,立即逃奔上邽,宋將裴方明俘虜了楊難當的姪子擔任建節將軍的楊保熾。楊難當任用自己的兒子楊虎為益州刺史,鎮守陰平縣,楊虎聽到自己父親楊難當戰敗逃走的消息,就率領軍隊撤回到下辨縣。裴方明派遣自己的兒子裴肅之在半路伏擊楊虎,將楊虎活捉,押送到宋國的都城建康斬首,楊難當在仇池地區發動的這場叛亂被平息。宋文帝任命在輔國將軍劉道產屬下擔任司馬的胡崇之為北秦州刺史,鎮守北秦州。立楊難當的姪子楊保熾為楊玄的繼承人,派楊保熾鎮守仇池。北魏派遣中山王拓跋辰到上邽迎接楊難當前往北魏的都城平城。秋季七月,宋文帝任命劉真道為雍州刺史,任命龍驤將軍裴方明為梁州、南秦州二州刺史,裴方明推辭,不接受任命。
卷第一百二十四(節錄)
宋紀六 起玄黓敦牂(壬午 西元四四二年),盡柔兆閹茂(丙戌 西元四四六年),凡五年。
【題 解】本卷寫宋文帝元嘉十九年(西元四四二年)至二十三年共五年間的劉宋與北魏等國的大事。主要寫了魏主數道北伐柔然至鹿渾谷,太子晃勸魏主乘其不備,迅速出擊,尚書令劉絜勸魏主持重,結果使柔然遁走,魏徒勞無功;寫了魏尚書令劉絜的奸詐險惡,因勸阻魏主伐柔然未果遂必欲置魏軍於大敗,他篡改魏主的命令而造成了諸將的因失期被殺;又派人襲擾魏軍,又將失利之罪加之崔浩;又欲俟魏主失敗不歸後,改立樂平王...
作者序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十七冊
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六 西元四四二至四四六年 一
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七 西元四四七至四五○年 八九
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八 西元四五一至四五二年 一六九
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九 西元四五三年 二二三
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十 西元四五四至四五八年 二八五
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十一 西元四五九至四六四年 三六七
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十二 西元四六五年 四三五
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十三 西元四六六年 四八九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十七冊
卷第一百二十四 宋紀六 西元四四二至四四六年 一
卷第一百二十五 宋紀七 西元四四七至四五○年 八九
卷第一百二十六 宋紀八 西元四五一至四五二年 一六九
卷第一百二十七 宋紀九 西元四五三年 二二三
卷第一百二十八 宋紀十 西元四五四至四五八年 二八五
卷第一百二十九 宋紀十一 西元四五九至四六四年 三六七
卷第一百三十 宋紀十二 西元四六五年 四三五
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十三 西元四六六年 四八九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