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宋紀十四(西元四六七年)至齊紀四(西元四九三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章節試閱
卷第一百三十二(節錄)
宋紀十四 起強圉協洽(丁未 西元四六七年),盡上章閹茂(庚戌 西元四七○年),凡四年。
【題 解】本卷寫宋明帝泰始三年(西元四六七年)至泰始六年共四年間的劉宋與北魏等國的大事。主要寫了宋將張永、沈攸之見魏軍已進駐彭城,遂率軍南退,被魏將尉元、薛安都等追擊,大破於呂梁之東,枕屍六十餘里,淮北四州與豫州之淮西諸郡遂盡入魏人之手;寫了沈文秀、崔道固被青、冀之人所攻,乞降於魏,並攻為朝廷據守之明僧暠,朝廷遣劉懷珍浮海救之,劉懷珍有勇有謀,進擊獲勝,沈文秀、崔道固又乞降歸宋,二人遂又轉而為劉宋據守青、冀二州;寫魏將慕容白曜用酈範之謀先破殺宋將申纂於無鹽;又獲肥城、垣苗、糜溝,齊地大震;寫了宋明帝劉彧強令沈攸之二次進攻彭城,結果又被尉元的部將孔伯恭所慘敗,還屯淮陰;寫了魏將尉元以書說諭王玄載,輕取下邳;魏將孔伯恭等繼續攻取宿豫、淮陽,宋將皆棄城逃去;寫魏將尉元取得團城,又取兗州、蘭陵;魏將慕容白曜說降崔道固、劉休賓,取得歷城、梁鄒;寫了宋派沈文靜率軍救青州,被魏軍圍殺於不其城;寫了魏將慕容白曜圍攻青州,沈文秀堅守三年,青州被魏軍攻克,從此青、冀地區盡入於魏;慕容白曜對青、冀一帶撫御有方,新沒之民遂皆安之於魏;寫了魏之馮太后還政於其子拓跋弘,拓跋弘勤於政事,頗有作為;寫了柔然部真可汗侵魏,魏主拓跋弘用張白澤之議數道北伐柔然,大破柔然於武川;寫了魏主拓跋弘挾舊怨殺其名將慕容白曜,又因內部矛盾殺其舊臣李順之子李敷、李奕兄弟諸人;此外還寫了宋明帝劉彧殺其弟廬江王劉禕,其兄劉休仁因位尊權大,亦招致劉彧懷疑而對之不滿;以及宋將蕭道成在軍中日久,勢力日大,劉彧召之入朝,蕭道成製造邊境緊張,以求繼續屯駐於淮陰等等。
太宗明皇帝中
泰始三年(丁未 西元四六七年)
春,正月,張永等棄城夜遁1。會2天大雪,泗水冰合3,永等棄船步走,士卒凍死者太半4,手足斷者什七八5。尉元邀其前6,薛安都乘其後7,大破永等於呂梁之東8,死者以萬數9,枕尸六十餘里10,委棄11軍資器械不可勝計12。永足指亦墮13,與沈攸之僅以身免14,梁、南秦15二州刺史垣恭祖16等為魏所虜。上聞之,召蔡興宗,以敗書17示之曰:「我愧卿甚18!」永降號左將軍19,攸之免官,以貞陽公領職20,還屯淮陰21。由是失淮北四州22及豫州淮西之地23。
裴子野24論曰:「昔齊桓25矜於葵丘而九國叛26,曹公27不禮張松而天下分28。一失豪釐,其差遠矣29。太宗之初30,威令所被31,不滿百里,卒有離心32,士無固色33,而能開誠心,布款實34,莫不感恩服德,致命效死35,故西摧北蕩36,內褰開37。既而六軍獻捷38,方隅束手39,天子欲賈其餘威40,師出無名,長淮以北,倐忽為戎41。惜乎!若以嚮之虛懷42,不驕不伐43,則三叛44奚為而起45哉!高祖46蟣虱生介冑47,經啓疆埸48,後之子孫,日蹙百里49。播穫堂構,豈云易哉50!」
魏尉元以彭城兵荒之後,公私困竭,請發冀、相、濟、兗51四州粟,取張永所棄船九百艘,沿清運載52,以賑新民53,魏朝從之。
魏東平王道符54反於長安,殺副將55駙馬都尉萬古真等。丙午56,司空和其奴57等將殿中兵討之。丁未58,道符司馬段太陽攻道符,斬之。以安西將軍陸真59為長安鎮將以撫之。道符,翰之子也。
【章 旨】以上為第一段,寫宋明帝泰始三年(西元四六七年)上半年的大事。主要寫了魏將尉元等繼續進攻宋將張永,張永、沈攸之棄下礚城(今徐州東南)夜遁,尉元、薛安都追擊大破張永、沈攸之於呂梁之東,枕屍六十餘里,淮北四州與豫州之淮西諸郡盡入魏人之手;寫了沈文秀、崔道固被青、冀之人所攻,乞降於魏,並攻為朝廷據守之明僧暠,朝廷遣劉懷珍浮海救之,劉懷珍有勇有謀,進擊獲勝,沈文秀、崔道固乞降,朝廷仍以之為青、冀二州刺史;寫魏將慕容白曜攻青州,用酈範謀先破殺宋將申纂於無鹽;又獲肥城、垣苗、糜溝,齊地大震;沈文秀詐降,魏將酈範料事精審,沈文秀謀未得逞;寫了魏將尉元上書魏主論平定青、冀與淮北之策,建議先取下邳、宿豫、淮陽、東安四城;以及沈攸之運米並派兵增戍下邳等等。
【注 釋】1棄城夜遁 張永當時駐軍於下礚城,在今江蘇徐州東南。2會 正趕上。3泗水冰合 泗水上結滿了冰。泗水從山東泗水縣流來,中經曲阜、兗州、徐州,南流入淮水。4太半 一大半;四分之三。5什七八 十分之七八。6邀其前 從前方攔住其退路。邀,攔截。7乘其後 從後面追擊。8呂梁之東 呂縣的泗水橋東。呂,古縣名,南朝宋置,舊址在今徐州南泗水的故道北岸。梁,橋。胡三省引《水經注》曰:「泗水自彭城東南過呂縣南,泗水之上有石梁焉,故曰『呂梁』。」9以萬數 用萬來計算,意即好幾萬。10枕尸六十餘里 在其邊戰邊逃所經過的六十來里地上,到處屍橫遍野。枕尸,橫屍。枕,相互枕藉,極言其多。11委棄 拋棄;丟棄。12不可勝計 沒法計算。勝,能。13足指亦墮 腳趾頭也凍掉了。14僅以身免 勉強地單身逃脫,其他人一無所回。15梁南秦 劉宋的二州名,由一個刺史統轄,州治即今陝西漢中。16垣恭祖 劉宋名將垣護之的兒子,時為梁、南秦二州刺史。傳見《宋書》卷五十。17敗書 北方送來的失敗消息。18我愧卿甚 當宋明帝劉彧派張永等率大軍北迎薛安都等人時,蔡興宗曾勸阻說:「安都歸順,此誠非虛,正須單使尺書。今以重兵迎之,勢必疑懼;或能招引北虜,為患方深。……如其外叛,將為朝廷旰食之憂。」劉彧不從,今果招致慘敗。事見本書上卷之末。19永降號左將軍 張永此前為鎮軍將軍,青、冀二州刺史;左將軍的地位在鎮軍將軍之下。20以貞陽公領職 意即免除沈攸之的一切職務,只以貞陽公的爵位仍主管原有的軍政事務。沈攸之此前的職務是前將軍,封貞陽縣公。21淮陰 縣名,即今江蘇淮安之淮陰區。22淮北四州 胡三省以為應指青州、冀州、徐州、兗州。23豫州淮西之地 胡三省以為應指汝南、新蔡、譙、梁、陳、南頓、潁川、汝陽、汝陰諸郡。24裴子野 南朝梁代的史學家、文學家,著有《宋略》二十卷。全書已散佚,僅存若干片斷。事跡見《梁書》卷三十。25齊桓 指春秋時代的齊桓公,西元前六八五前六四三年在位,為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事跡詳見《左傳》或《史記‧齊太公世家》。26矜於葵丘而九國叛 據《史記‧齊太公世家》,齊桓公在稱霸以後,因功高權重,在葵丘召集諸侯會盟時有輕天下諸侯之意,於是「諸侯多有叛者」。周天子的代表宰孔對晉侯說「桓公驕矣」。《春秋公羊傳》更有所謂「葵丘之會,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云云。矜,驕傲;傲慢。27曹公 指東漢末年的曹操。事跡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28不禮張松而天下分 曹操趕走劉備佔領荊州後,益州的軍閥劉璋派其別駕張松向曹操表示歸順之意。由於曹操態度傲慢,厭惡張松的其貌不揚,未能給予充分的禮遇,於是張松對曹操不滿,回益州後勸說劉璋與曹操斷絕來往,而結盟於劉備,從而招致日後益州被劉備所據。事見《三國志‧蜀書‧劉二牧傳》及本書卷六十五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天下分,指曹操未能統一天下,而導致了魏、蜀、吳三國鼎立。29一失豪釐二句 即通常所說的「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意思是開頭考慮得有一點不周到,而給後來造成的結果就大大的不同了。豪,同「毫」。30太宗之初 指宋明帝劉彧初即位時,即泰始元年(西元四六五年)末與泰始二年初。31威令所被 對國內所能實現統治的地方。被,覆蓋;管轄。32離心 叛變之心。33固色 為劉彧政權堅守的樣子。34開誠心二句 指劉彧朝廷能對天下人做出一種誠心誠意,推心置腹的姿態。款實,誠心誠意。35致命效死 獻出生命,不怕犧牲。「致命」與「效死」意思相同。致,獻出。效,交出。指吳喜、殷孝祖等。36西摧北蕩 指向西打敗了袁顗、鄧琬,滅掉了尋陽政權;向北打敗了殷琰,平定了壽陽、合肥。37內褰開 籠罩在國家上空的黑雲被驅散。內,六合之內;整個國家的上空。褰開,拉開;拉開大幕。38六軍獻捷 朝廷的軍隊紛紛向中央報捷。六軍,西周時期周天子有六軍,大國諸侯頂多可以有二軍、三軍。故通常用「六軍」代指朝廷軍隊。39方隅束手 一度背叛朝廷的州郡紛紛歸降朝廷。方隅,指四方的州郡。束手,指束手歸降。如薛安都、常珍奇等。40賈其餘威 逞其威風,炫耀其武力。《左傳》成公二年齊國猛將高固有所謂「欲勇者賈余餘勇」,本是一種炫耀的意思。賈,買。當下青年還有所謂「借給我個膽子」,大意相同。41倐忽為戎 一下子都落入了鮮卑人之手,指薛安都、常珍奇等投降魏國。戎,古指少數民族。這裡代指魏國。42嚮之虛懷 以前那種虛懷若谷地禮賢下士。即前文之「開誠心,布款實」云云。43不驕不伐 不驕傲,不誇耀。伐,顯示;誇耀。44三叛 指薛安都、畢眾敬、常珍奇。45奚為而起 怎麼會又起來背叛了朝廷呢。46高祖 以稱宋武帝劉裕。47蟣虱生介冑 鎧甲、頭盔裡長滿了蝨子,極言其軍旅生活之艱苦。蟣,蝨子的卵。介冑,即甲冑。鎧甲和頭盔。曹操樂府詩有所謂「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皆言征戰生活之艱苦。48經啓疆埸 在戰場上開疆闢土。經啓,經營、開拓。49日蹙百里 每天都要喪失上百里的國土。蹙,縮小;減少。《詩經‧召旻》有所謂「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國百里;今也日蹙國百里」。皆言其後代子孫之不成材。50播穫堂構二句 做子孫的要想繼承父祖的基業,這哪裡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尚書‧大誥》有所謂「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穫?」大意是說其父為蓋房子而買了宅地,畫出藍圖,但做兒子的竟連堂基都不肯打,更不用說在上面蓋房了;又如其父開墾出了土地,而其子竟連播種都不想幹,更不用說收穫了。故後世遂以「播穫堂構」以比喻後代兒孫之繼承其父祖輩基業的態度。51冀相濟兗 當時魏國的四個州名,冀州的州治即今河北冀州,相州的州治即今河北臨漳西南的鄴鎮,濟州的州治盧縣,在今山東東阿西北,兗州的州治瑕丘,在今山東兗州的西北側。52沿清運載 沿著清水向彭城運送糧食。清水是當時河北山東鄰近地區的河水名,這裡是指冀州、相州的糧食先經過清水,再轉入泗水送達彭城。53新民 新歸順魏國的徐州之民。54東平王道符 拓跋道符,魏東平王翰之子,承襲父爵為東平王。傳見《魏書》卷十八。55副將 鎮守長安的副軍政長官。其正長官即東平王拓跋道符。56丙午 正月二十四。57和其奴 魏大臣,此時任司空之職。傳見《魏書》卷四十四。58丁未 正月二十五。59陸真 拓跋燾以來的魏國名將,因功賜爵河南公。傳見《魏書》卷三十。
【語 譯】太宗明皇帝中
泰始三年(丁未 西元四六七年)
春季,正月,宋國的鎮軍將軍張永等人抵擋不住魏國鎮東大將軍尉元的進攻,遂拋棄了下礚城連夜逃走。正趕上天降大雪,氣溫驟降,泗水河上結滿了冰,船隻無法航行,張永等人只得拋棄戰船徒步逃走,士卒在逃跑的路上被凍死了一大半,被凍掉手腳的佔了十分之七八。尉元率領軍隊在前方堵截,薛安都率軍從後面追擊,在呂縣泗水橋東,將張永等所率領的宋軍打得大敗,宋軍損失了好幾萬人,在其邊戰邊逃所經過的六十里路上,到處屍橫遍野,丟棄的軍用物資、器械多得無法計算。張永的腳趾頭也被凍掉了,他與中領軍沈攸之勉強地單身逃脫,其餘的則沒有人生還,擔任梁、南秦二州刺史的垣恭祖等人被魏軍俘虜。宋明帝劉彧聽到這個消息後,馬上召見擔任尚書左僕射的蔡興宗,把北方送來的有關張永等人失敗的書信拿給蔡興宗看,宋明帝對蔡興宗說:「我在你面前感到非常的慚愧!」張永因為戰敗被降職為左將軍,沈攸之被免去了一切職務,以貞陽公的身分仍然主管原來的軍政事務,回到淮陰縣駐紮。宋國從此失去了淮河以北的青州、冀州、徐州、兗州四個州以及豫州管轄之下的淮河以西的土地。
裴子野評論說:「春秋時代的齊桓公自從稱霸之後,因為自己功高權重,遂在葵丘召集諸侯會盟的時候流露出有輕視天下諸侯之意而導致了九個諸侯國的背叛,東漢末年的曹操因為對益州牧劉璋所派遣的使者張松傲慢無禮而最終未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導致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如果在事情開始的時候考慮得有一點不周到,其結果就會與最初的設想相差很遠。宋明帝即位初年,對國內所能實現統治的地方,方圓不足一百里,士卒都有叛變之心,而官僚士大夫也沒有為劉彧政權進行堅守的意思,在那時,宋明帝因為能夠對天下人做出一副誠心誠意、推心置腹的姿態,所以從上到下沒有人不對宋明帝感恩戴德,願意為他捨命效忠,所以才能向西打敗了袁顗、鄧琬,滅掉了以晉安王劉子勛為名義建立的尋陽政權;向北打敗了都督豫、司二州諸軍事、豫州刺史的殷琰,平定了壽陽、合肥,將籠罩在整個國家上空的黑雲驅散。不久朝廷的軍隊紛紛向中央報捷,曾經一度背叛朝廷的州郡也都紛紛歸降朝廷,此時的宋明帝便要向長淮以北地區逞自己的威風、炫耀自己的武力,然而實屬師出無名,最終導致徐州刺史薛安都、汝南太守常珍奇投降了魏國,轉眼之間,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就成了戎狄的國土而不再屬於宋國所有。實在是太可惜了!如果宋明帝還能像當初那樣虛懷若谷地禮賢下士,不驕傲,不誇耀,那麼徐州刺史薛安都、兗州刺史畢眾敬、汝南太守常珍奇這三個人怎麼會又起來背叛朝廷投降魏國呢!宋高祖劉裕由於連續作戰,頭盔和鎧甲都長滿了蝨子,南征北戰開拓了疆土,而他的後世子孫卻每天都要喪失上百里的國土。做子孫的要想繼承父祖開創的基業,哪裡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魏國鎮東大將軍尉元因為彭城經過兵荒馬亂之後,無論是官府還是民間全都十分貧困,財用已經枯竭,於是請求魏國朝廷從冀州、相州、濟州、兗州四州的國庫中調撥糧食,利用宋國鎮軍將軍張永所拋棄的九百艘戰船沿著清水河向彭城運送糧食,賑濟那些新近歸順魏國的徐州百姓,魏國朝廷同意了尉元的請求。
魏國的東平王拓跋道符在長安發動叛亂,殺害了鎮守長安的副將、擔任駙馬都尉的萬古真等人。正月二十四日丙午,魏國擔任司空的和其奴等人率領朝廷的禁衛軍討伐發動叛亂的東平王拓跋道符。二十五日丁未,在東平王拓跋道符屬下擔任司馬的段太陽率眾進攻東平王拓跋道符,將拓跋道符殺死。魏國朝廷任命擔任安西將軍的陸真為長安鎮將以安撫長安的軍民。拓跋道符,是拓跋翰的兒子。
卷第一百三十二(節錄)
宋紀十四 起強圉協洽(丁未 西元四六七年),盡上章閹茂(庚戌 西元四七○年),凡四年。
【題 解】本卷寫宋明帝泰始三年(西元四六七年)至泰始六年共四年間的劉宋與北魏等國的大事。主要寫了宋將張永、沈攸之見魏軍已進駐彭城,遂率軍南退,被魏將尉元、薛安都等追擊,大破於呂梁之東,枕屍六十餘里,淮北四州與豫州之淮西諸郡遂盡入魏人之手;寫了沈文秀、崔道固被青、冀之人所攻,乞降於魏,並攻為朝廷據守之明僧暠,朝廷遣劉懷珍浮海救之,劉懷珍有勇有謀,進擊獲勝,沈文秀、崔道固又乞降歸宋,二...
作者序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十八冊
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十四 西元四六七至四七○年 一
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十五 西元四七一至四七五年 六五
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十六 西元四七六至四七八年 一四五
卷第一百三十五 齊紀一 西元四七九至四八三年 二三三
卷第一百三十六 齊紀二 西元四八四至四八九年 三二三
卷第一百三十七 齊紀三 西元四九○至四九二年 四○五
卷第一百三十八 齊紀四 西元四九三年 四八五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十八冊
卷第一百三十二 宋紀十四 西元四六七至四七○年 一
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十五 西元四七一至四七五年 六五
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十六 西元四七六至四七八年 一四五
卷第一百三十五 齊紀一 西元四七九至四八三年 二三三
卷第一百三十六 齊紀二 西元四八四至四八九年 三二三
卷第一百三十七 齊紀三 西元四九○至四九二年 四○五
卷第一百三十八 齊紀四 西元四九三年 四八五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