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內容及教學,在2009年榮獲教育部優質通識教育課程,並進而經教育部評選為績優課程。
本書主要是以哲學、宗教、心理輔導、生命教育的四大向度來探討生死學的內涵,對於「生命與死亡」做出跨課程(inter-curriculums)及跨文化(cross-culture)的探討,期能讓讀者獲得全方位的生死學與生死教育理念,並進一步在反省相關的「死亡事件」中,體會「生」與「死」的意義,並激發對生命的熱愛。
作者簡介:
陳運星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文學碩士
【現職】
•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專任副教授
【經歷】
•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專任副教授
•朝陽科技大學銀髮產業管理系暨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
•朝陽科技大學人事室主任
【研究專長】
生死教育、高齡教育、宗教文化、智慧財產權、客家研究
章節試閱
第一節 生死學緣起
「Thanatology」(死亡學)這個用語,其字根「Thanatos」是希臘神話中「死神」桑納托斯的名字,傳說祂是個美少年,住在冥界,是司掌死亡的神。之後,Thanatology 演變成法律術語的「開立死亡證明書」,屬於探討「死因學」的範疇。
這個Thanatology詞彙,是190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旅居法國的俄國生物學家梅契尼可夫(Élie Metchnikoff, 1845-1916)首創,他於1903年出版的《人的本質》(The Nature of Man)一書中,首先提出了「Thanatology」這一個名詞與概念,其定義為「研究死亡與臨終的學問(the study of death and dying)」。1912年羅傑爾.巴克(Roswell Park)將Thanatology引進美國,卻因為此名稱讓人覺得宗教氣息太重且不科學而長期遭到忽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受到歐陸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哲學流行的衝擊,才重新喚起學界注意。存在主義關心死亡和自殺議題,在戰後帶動了國際性的自殺防治運動(suicide prevention movement),從而促進美國有關悲傷(grief)和哀慟(bereavement)的科學研究,以及講授死亡(death)與臨終(dying)課題的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
1960、1970年代之際,在美國,是諸多社會運動蓬勃發展的年代,死亡教育與死亡覺醒運動也在此時期興起(1960年代被很多人,特別是嬰兒潮世代,認為是20世紀最棒的10年)。死亡教育與死亡諮商輔導首先是在大學開設課程,其後向下延伸至中小學。臺灣在1980年代後期,由學者將美式死亡教育引進大學講堂,1998年被省、市政府以「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之名推廣至國中和高中職,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後,2000年初被教育部列為小學至大學十六年正式教育的一環,教育部還訂定民國90年(2001年)為「生命教育年」。
「死亡學」(Thanatology)或「生死學」(Life-and-Death Studies),是一門探討生命價值與死亡現象的學問,凡一切探究與死亡相關的思想、行為、感受及現象等等議題都包括在內,是屬於「飭終學」(佛教又稱做「臨終須知」或「往生須知」)的研究範疇,進而追求善終的圓滿境界,莊子言:「善生者,善死也。」其主要目的是希望以科學的精神及分析方法研究人類死亡的課題,包括與死亡相關的行為、思想、情感及現象的學科,它是一門採用科際合作的觀點,探討與死亡相關的現象及行為的學問,其研究主題包括有「死亡原因」、「生命及死亡的意義」、「臨終關懷」、「悲傷歷程與哀傷輔導」、「生命權倫理議題之抉擇」、「生死教育」、「緩和醫療與安寧療護」及「生死管理」等等。
生死學是一門科際整合的學問,牽涉到科學、醫學、護理學、法律學、哲學、宗教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等層面,企圖從理論或實務層面提供生命或死亡的相關見解。這些見解與人類的社會文化脈絡所形成的知識系統密切相關,而在生死學的視野來看,人類的知識系統可粗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宗教、哲學、與科學,宗教解釋人的生前死後,科學研究出生到死亡,哲學則在思想上貫串整個時空,其間的關係正是生死學涵蓋的部分。由於大部分的學科都已經將生命的部分做出相當的研究,因此生死學探討的議題,便有大部分的內容在探討死亡,有時候狹義的說法會將生死學與死亡學畫上等號。
生死學可說是一個人一生的綜合縮影之學問,既要「學生」又要「學死」,亦既是說既要生活得有意義又要死亡得有價值,而且生死教育更是活生生的教育,不是死氣沉沉的教育。生死學這門課程,希望能幫助同學獲得全方位的生死學理論與實務之生死教育。本課程包含著生與死的解構、臨終關懷、死亡教育、安寧療護與宗教救渡等等課題,可讓學生瞭解到生命誠可貴、死亡並不恐懼,進可尋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改善生活的品質與效能,俗話說:「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可以決定生命的深度與廣度。」
第一節 生死學緣起
「Thanatology」(死亡學)這個用語,其字根「Thanatos」是希臘神話中「死神」桑納托斯的名字,傳說祂是個美少年,住在冥界,是司掌死亡的神。之後,Thanatology 演變成法律術語的「開立死亡證明書」,屬於探討「死因學」的範疇。
這個Thanatology詞彙,是190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旅居法國的俄國生物學家梅契尼可夫(Élie Metchnikoff, 1845-1916)首創,他於1903年出版的《人的本質》(The Nature of Man)一書中,首先提出了「Thanatology」這一個名詞與概念,其定義為「研究死亡與臨終的學問(the study of de...
目錄
推薦序/鍾任琴校長
生命的飛揚/紀潔芳教授
序
第二版序
第一章 生死學與生死覺醒
第一節 生死學緣起
第二節 生死學課程內容大綱
第三節 境教設計:生死機構之參訪與生命體驗
第四節 生死教育是言教、身教、境教、制教之同心圓教育
第五節 生死教育是戰勝自己與克服死亡恐懼之覺醒教育
第二章 生命品質與死亡尊嚴
第一節 人是自由意志與業力的存有者
第二節 生命是什麼?
第三節 人生難得與人身難得
第四節 生命的神聖品質和意義
第五節 認識死亡(Death)
第六節 生死事大的覺醒
第七節 生命是一條自我改革的道路
第三章 生命意義與改造命運
第一節 生命意義的探索
第二節 《了凡四訓》對生命意義與改造命運之描述
第三節 《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第四節 運用《了凡四訓》在生命教育教學之經驗
第四章 死亡教育與生命教育
第一節 凡人皆會死
第二節 死亡是人類最深層的恐懼
第三節 生死教育之教學原則與課程期許
第四節 聖人的生命氣象
第五節 《西藏渡亡經》對死亡與臨終的描述
第六節 生命本是奇蹟
第五章 死亡準備與預立遺囑
第一節 預立遺囑是愛的表現
第二節 預立遺囑之寫作
第三節 生死機構參訪報告
第四節 死亡的物質準備
第五節 死亡的精神準備
第六節 預立遺囑的法律認知
第七節 生死管理
第六章 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
第一節 臨終關懷的緣起
第二節 認識瀕死(Dying)
第三節 瀕死經驗(Dying Experience)
第四節 悲傷輔導與瀕死照護
第五節 安寧療護與緩和醫學
第七章 宗教生死觀與宗教救渡
第一節 人是宗教性動物
第二節 宗教與人生的多元思考
第三節 基督宗教對死亡的態度
第四節 佛教對死亡的態度
第五節 臺灣傳統宗教之生死觀
第六節 中國民間信仰的生死觀
第七節 《西藏渡亡經》所描述的生死觀
第八章 現代生死學的議題
第一節 青少年自殺問題與防治之道
第二節 代理孕母問題與生命教育意涵
第三節 安樂死與生死教育
第四節 墮胎與生命的神聖性
參考文獻
推薦序/鍾任琴校長
生命的飛揚/紀潔芳教授
序
第二版序
第一章 生死學與生死覺醒
第一節 生死學緣起
第二節 生死學課程內容大綱
第三節 境教設計:生死機構之參訪與生命體驗
第四節 生死教育是言教、身教、境教、制教之同心圓教育
第五節 生死教育是戰勝自己與克服死亡恐懼之覺醒教育
第二章 生命品質與死亡尊嚴
第一節 人是自由意志與業力的存有者
第二節 生命是什麼?
第三節 人生難得與人身難得
第四節 生命的神聖品質和意義
第五節 認識死亡(Death)
第六節 生死事大的覺醒
第七節 生命是一條自...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