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熟悉的〈美女與野獸〉,源頭可能是希臘神話的賽琪公主與愛神邱比特的故事;原來故事裡的邱比特並不醜,但他們也被詛咒。《傲慢與偏見》是珍.奧斯丁的代表作,她一生未婚,但六部小說都寫美好的年輕男女愛情故事。〈木偶奇遇記〉的皮諾丘想變成人,結果喜劇收場;電影《A.I人工智慧》的主角也一心要變成人,最後卻演變成令人震撼的悲劇…
這些經典故事、重要小說背後,都有複雜深厚的心理學概念。本書作者為心理學教授鄭谷苑,她透過文學作品,來談心理學、談大腦的運作,談人類行為內在的道理。
作者簡介:
在桃園出生,在台北長大。
從小,爸媽不打不罵,但陪讀陪玩,養出了快樂自在的她。
台大心理系畢業後,到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攻讀心理學博士,主修認知心理學。現於中原大學心理系任教,同時也是人本基金會父母成長班、教師營的講師。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吳維寧/親職作家、《孩子我要你做自己—猶太教育教我的事》作者曾任教育部政務次長秘書
游婷雅/台中教育大學語教系兼任講師
馮季眉/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字畝文化︱青春共和國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
黃惠貞/高中歷史教師、歷史教師深根聯盟
廖婉如/奇美博物館副館長
鄭清文/世界華文文學終身成就獎、國家文藝獎得主
這本書用正規的腦科學,用腦的構造和功能的角度,來解釋心理學和文學的關係,其中有一個重點,就是重視和諧、幸福,和希望的追求。小說有喜劇,有悲劇,喜劇可以贏得笑聲,讓人心情愉快,悲劇可以提出警告,更重要的是培養同情心。
馮喬蘭/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看谷苑老師說《強盜的女兒》,對比《羅密歐與茱麗葉》,突然命運不再是唯一命題,家族文化歷史不必然是牽絆,悲劇與喜劇的變化中,原來藏著提升與理解。而這不只是文學裡抽象的渴望,原來還有個鏡像神經元就在咱們大腦,讓我們對他人能有深刻理解。讀了這些,對故事中的提升與理解竟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與「理解」。情感與理性同步迸發。
楊佳嫻/詩人、清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心理學打磨過的文學閱讀,映現人性與社會的折光,親切,好看。
游婷雅/台中教育大學語教系兼任講師
魔鏡不只知我心,更像是兩面互照的鏡子中放著一本書般,鏡子裡的書裡有鏡子裡的書…書書相映(應)。透過這本書,我們讀到鄭老師「跨文本比較」的深厚功力,也讀到他對各類型小說的精闢剖析,更學到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與理論。然而,就像鄭老師在書中所言:「價值是多元的……我們可以用多元的方式來思考,使舊故事可以有新的想法。」「不同的故事,很自然的,讓孩子能思考其中的差異……當孩子問了『為什麼』,就能進一步做比較,而透過故事的比較,讓孩子輕鬆愉快的培養思考能力。」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們便應該能自問「作者為什麼如此詮釋?」進而想一探究竟,找出自己的觀點,然後再將自己的觀點與鄭老師的觀點加以比較、對照。讀者們不妨挑選幾本書中介紹的小說讀一讀,然後思考一下,你從這面魔鏡中照射出來的是什麼?
蕭珺予|英國愛丁堡大學諮商與心理治療學系博士候選人、資深心理工作者
“這是一本極用心的書!呈現出作者對文學、對心理學的豐厚底蘊;不論是暢銷書籍,或較小眾的文學作品,作者將文本從時間軸的歷史考究,到各種如性別、教育、跨文化、兒童教育…等議題,再佐以心理學的解析視野,讓身為讀者的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深刻的感受自己閱讀的框架被橫縱軸同時被拉大,所有故事的理解不在是故事而已,取而代之的,是脈絡的解析、詮釋差異的說明與比較,及心理學的理解與反思!對於家長、讀者、文學/心理學子而言,都能在本書中獲得自己的需要,而同時,其它的心靈之窗,也悄悄地被開啟。邀請您,一起進入魔鏡的世界…。
蔡明灑|前貓頭鷹圖書館館長、朗朗小書房創辦人對關心青少年閱讀的父母來說,書中羅列的各種經典作品,是推薦給青少年閱讀書單的最佳參考。對不瞭解青少年的父母來說,書中探討的面向讓成人驚見青少年內在那超乎想像廣大而深邃的世界。而對所有人來說,透過心理學這面魔鏡,讓我們理解了讀小說這件事豈止僅是怡情養性。
當我們不斷的在虛構的小說世界與無形的自我內在之間來回穿梭,交互參照時,不論是成人或青少年,這個觀照與覺察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能量都將不容小覷。
名人推薦:吳維寧/親職作家、《孩子我要你做自己—猶太教育教我的事》作者曾任教育部政務次長秘書
游婷雅/台中教育大學語教系兼任講師
馮季眉/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字畝文化︱青春共和國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
黃惠貞/高中歷史教師、歷史教師深根聯盟
廖婉如/奇美博物館副館長
鄭清文/世界華文文學終身成就獎、國家文藝獎得主
這本書用正規的腦科學,用腦的構造和功能的角度,來解釋心理學和文學的關係,其中有一個重點,就是重視和諧、幸福,和希望的追求。小說有喜劇,有悲劇,喜劇可以贏得笑聲,讓人心情愉快,悲劇可以提出警告,更...
章節試閱
魔鏡,魔鏡,可知我心?
《 強盜的女兒》 ( 遠流),是瑞典作家阿斯特麗‧林格倫(Astrid Lindgren, 1970-2002)的作品。故事說兩夥強盜,馬特幫住在馬特山上的馬特堡,鮑卡幫住在馬特森林。兩家歷代都以強盜為業,也是世仇。故事一開始,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馬特堡被閃電劈成兩半。但是馬特一點也不在意,因為這晚,女兒隆妮雅誕
生了。他不但後繼有人,而且讓他更得意的是鮑卡沒有孩子。這件事鮑卡永遠比不上他了。
隆妮雅快快樂樂的長大了。她最愛在森林裡冒險。有一天,她在森林裡遇到一個男孩柏克,正是鮑卡的兒子。其實,他和隆妮雅是在同一個大雷雨的夜晚出生的。原來,鮑卡也有個兒子,只是馬特的手下怕他生氣,十多年來一直隱瞞著這個消息。
兩個孩子每天在森林裡見面,從一開始的彼此不友善,漸漸的變成好友。不過兩家是世仇,隆妮雅很痛苦,「為什麼他偏偏是個討厭的鮑卡小強盜?」
官兵大力掃蕩森林裡的強盜,鮑卡幫走投無路,就偷偷住到馬特堡,被雷擊後廢棄的那半邊。馬特發現了,大怒,每天想盡辦法要把鮑卡幫趕走。有一天,他抓住了柏克做人質,雙方在城堡中央的大裂縫邊談判,馬特要鮑卡幫立刻搬走。這時候,隆妮雅卻自己跳到裂縫的對岸,自願作人質,用自己來交換柏克。雙方立刻交換人質。但是馬特非常傷心,認為女兒背叛了自己,從此不再和隆妮雅說話。
隆妮雅受不了馬特的冷漠和拒絕,認為爸爸不再愛自己了,所以決定搬到森林裡的大熊洞去住。柏克也同樣受不了家裡的低氣壓,兩人在森林裡一起冒險、過生活。
最後,馬特太想念女兒了,到森林裡找她,希望她回家。隆妮雅雖然很想念父母,卻也不願意和柏克分開。馬特愛屋及烏,就允許「鮑卡小強盜」可以隨時來馬特堡。而兩夥強盜也合為一幫。隆妮雅和柏克從此快快樂樂的過日子。
歷久不衰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強盜的女兒》可以算是一個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只是以喜劇收場。悲劇或喜劇,只在一念之間。
《羅密歐與茱麗葉》應該是莎士比亞最受歡迎的戲劇之一。維洛納城,蒙特鳩的羅密歐,凱普雷特的茱麗葉,和他們的愛情悲劇感動了多少人。這個故事不斷的被改編、改寫,也多次被拍成電影。例如,柴可夫斯基有「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
【霍爾的移動城堡】原作者,英國奇幻文學作家戴安娜‧偉恩‧瓊斯的《奎師塔門西的眾世界2:天使的魔咒》(尖端,2005),將故事設定在義大利卡普洛那公國,蒙塔納和佩索奇兩大魔法世家,有多年的怨仇。這種世仇使得所有的咒語接二連三的出錯,故事充滿想像力,是個老少咸宜的喜劇。
音樂劇「西城故事」,將場景搬到紐約,講兩個族裔(義大利裔和波多黎各裔)的衝突,犧牲了瑪麗亞和東尼的愛情,是悲劇。普羅高菲夫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三幕芭蕾舞劇(1938)也是悲劇。其中凱普雷特家的舞會那一段,音樂節奏明顯,舞蹈動作誇大,所有舞者下巴都抬的高高的,充分表現出貴族家庭那種,莫名的驕傲和自我中心的特質—而這,正是這個悲劇的源頭。
愛情悲劇古今都有,為什麼《羅密歐與茱麗葉》四百多年來魅力不減?莎士比亞厲害的地方,除了主題、情節、角色的成功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文字。
「羅密歐,羅密歐!你為何是羅密歐。」這是茱麗葉在舞會遇到羅密歐,發現他是個蒙特鳩之後的感嘆。羅密歐說:「玫瑰如果不叫玫瑰,還是一樣的甜美。」,他多麼希望茱麗葉不姓凱普雷特呀。就因為他們的姓,因為這兩個家族久到沒人記得源頭的仇恨,即使維洛納大公一再告誡兩家,他們還是不斷的發生衝突。大公憤怒到說:「詛咒你們兩家。」(A plague on both your houses)兩人死了,悲劇已經無法挽回,兩家才想要和解。劇本以「沒有任何故事,比茱麗葉和他的羅密歐更悲哀了。」(For never was a story of more woe than this of Juliet and her Romeo.)結束。
悲劇昇華靈魂、理解化解成見
《羅密歐與茱麗葉》是悲劇。《希臘悲劇》(書林,1984)的序中提到,悲劇源自希臘,不是一個偶然,而是必然的。這和他們的民族性,還有思想的自由有關係。希臘人思考人生。思考的越深,就越發現人生擺脫不了悲劇。希臘悲劇藉由精鍊的文字,將痛苦昇華。所以,「憐憫、敬畏、和諧、提昇」都是悲劇必須具備的因素。悲劇可以讓靈魂昇華。
仔細想想,令我們回味無窮的悲劇,果然都符合這樣的條件。除了《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無奈和盪氣迴腸外,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更是如此。《馬克白》講貪婪,《哈姆雷特》講優柔寡斷,《奧賽羅》講多疑,尤其《李爾王》講的虛榮。透過這些故事,我們的精神好像也經過一番反省和鍛鍊。就像古代希臘人一樣,悲劇讓我們探索人生的悲歡離合,和精神上的價值。
偉大的悲劇雖然可以提昇我們的心靈,但是,如果你是當事人,應該寧願像《強盜的女兒》或是《天使的魔咒》,有個快樂的結局吧。那麼,要如何才能減少我們生命中的衝突和悲劇呢?
《強盜的女兒》談的,不只是兩小無猜的友情和愛情,也談親子關係,和成見(兩幫強盜之間)的形成與化解,講的是「理解」和「提昇」。隆妮雅本來很討厭柏克,因為他是仇人的孩子,後來藉由互相幫助,和共享森林中的悠閒生活,而彼此理解,變成最好的朋友。馬特本來非常不諒解隆妮雅的「背叛」,後來瞭解女兒不是背叛,只是不忍朋友受苦,終於也接受了宿敵的孩子(不用像羅密歐與茱麗葉,等兒女都死了才想來和解)。馬特和鮑卡發現,他們的孩子都不願意「繼承」強盜的事業時,本來很錯愕,後來也得接受。其中,還有一段插曲,是馬特的老臣「大頭皮特」漸漸年老、死去。馬特本來很驚恐,無法想像沒有大頭皮特
的日子,後來也體會這是每個人必經的道路。
協助我們理解和感受他人的「鏡像神經元」
認知神經科學,在一九九○年代發現猴子大腦裡的動作皮質有一些細胞,在牠做某個動作(拿葡萄乾來吃)時會有大量的反應;更有趣的是,牠不做動作,但觀察別人做相同的動作時(看別人拿葡萄乾來吃),這些神經元也會活躍起來。這些神經元的作用,好像讓觀察者在自己的腦中反映出別人的行為,所以被稱為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
為什麼大腦要有鏡像神經元,來反映別人的行為?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鏡像神經元,讓我們能夠瞭解別人動作的「意圖」和「目的」。讓猴子看完全相同的手部動作,其中一次最後有拿起一塊積木(有目的的行為),另一次則沒有拿任何東西。結果前者才能引起鏡像神經元的反應。訓練猴子拿食物來吃(有意圖的動作),和訓練猴子把食物拿起來放在容器中,鏡像神經元只有在前者產生反應。讓猴子看人拿食物來吃(有意圖),和看人把食物放到容器中,結果也一樣。
人也有鏡像神經元。研究發現,鏡像神經元的反應,和瞭解他人的情緒有關。自閉症的研究結果發現,他們的鏡像神經元反應比較不足,這是不是就是他們比較無法瞭解別人的情緒反應的原因之一?而對非自閉症者而言,鏡像神經元是否是人類同理心的基礎?
鏡像神經元的活化,讓我們能夠設身處地的理解別人的行為、感受別人的情緒。過去二十多年的研究所得的重要結果,讓我們能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重新思考「理解他人」的能力從何而來(請參考《天生愛學樣》,遠流,2009)。
也許,就是因為有了鏡像神經元,讓我們能夠透過悲劇,去理解和感受悲劇中的痛苦,讓我們的精神層面得到提升。但是只有鏡像神經元,能感受他人的喜怒哀樂還不夠;從《強盜的女兒》看來,如果我們在「理解」別人之後,還能學會「尊重」和「接受」,才能減少真實生活中悲劇的發生,才能不再有《羅密歐與茱麗葉》。
魔鏡,魔鏡,可知我心?
《 強盜的女兒》 ( 遠流),是瑞典作家阿斯特麗‧林格倫(Astrid Lindgren, 1970-2002)的作品。故事說兩夥強盜,馬特幫住在馬特山上的馬特堡,鮑卡幫住在馬特森林。兩家歷代都以強盜為業,也是世仇。故事一開始,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馬特堡被閃電劈成兩半。但是馬特一點也不在意,因為這晚,女兒隆妮雅誕
生了。他不但後繼有人,而且讓他更得意的是鮑卡沒有孩子。這件事鮑卡永遠比不上他了。
隆妮雅快快樂樂的長大了。她最愛在森林裡冒險。有一天,她在森林裡遇到一個男孩柏克,正是鮑卡的兒子。其實,...
推薦序
序一
「讀小說」這回事
鄭清文(世界華文文學終身成就獎、國家文藝獎得主)
我寫了一些小說,以短篇為主。寫小說相當辛苦,讀小說卻非常快樂。
不管寫小說,或讀小說,都會問什麼是小說。小說是什麼,有不同的說法。我的想法,小說就是生活、藝術、思想,也是題材(寫什麼)、技巧(怎麼寫)、思想(為什麼寫),就是作者對人生、社會各種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
先說題材,以鍾鐵民的〈約克夏的黃昏〉為例,寫的是台灣南部的農村時代,大概在一九五○到一九六○年代。我小時候看過人牽豬哥,一般認為這是賤業。不過那時候沒有約克夏,只是一般的土豬,鍾鐵民所寫的是比較後面的時代。時代變得很快,牽約克夏的種豬去播種,但是牽豬哥的行業,已走入黃昏了。
鍾鐵民我認識,他身體不好,從小患了脊椎腐蝕症,不過,他人很樂觀。他寫〈約克夏的黃昏〉,寫得很愉快,讀者也有這樣的感受。
這篇作品的敘述者不是人,是那頭豬。如果用人的觀點,會流於諷刺或嘲笑,就不會那麼風趣可愛了。這是技術的問題。
這一篇是鄉土小說,很多小說家的作品,是從鄉土開始的。
小說是什麼。有人說是故事和人物。我很贊成。我一直說好的小說,就是把好的故事寫好。另外一個重點就是寫出一兩個不朽的人物,像唐吉訶德,或高老頭那樣。
《Someone Like You》是一本很奇特的小說,是短篇集。作者的意思是,他所寫的人物的特性,我們大家很可能都會具有。
〈從南方來的人〉是寫嗜賭的天性。或多或少,我們如果有機會,都會想賭一下,買彩卷、賽馬,甚至連打高爾夫都賭。
故事裡,一個客人來到一個度假旅館,碰到一個原本就住在這裡的人。原本的這個人問客人,你手上的打火機,能夠連續點燃十次嗎?如果成功,我就送你一部高級轎車,如不成功,你只要被切斷一隻手指就可以了。賭!過程非常緊張。客人成功了九次,正要點第十次時,一個女人跑來阻止,手伸出來,發現她只剩一根手指頭。
這裡寫的,說是講人物也可以。不過,我看,作者更重視人性的描述。
小說可以寫現在,可以寫過去,也可以寫未來,甚至離開現實,走進奇幻的世界。
《美麗新世界》、《我們》、《1984》寫的都是人類碰到極權專制時的可怕和無助。這種事,我們聽很多,甚至碰到過。
本書介紹的是《我們》,在那個社會裡,人已變成號碼。人已完全沒有尊嚴了。我剛進銀行,在出納部門工作,付款要念號碼牌的數字。經理告訴我,支票後面有名字,要叫名字,還要加先生、女士、或小姐。
這三本書寫得很可怕,他們只是用觀點寫出現實。而麻省發生的殘害女巫事件,卻是真實發生的。
最近看了一個日本NHK的報導,是四十五年前在美國著名大學史丹佛進行的「史丹福監獄實驗」,把二十四個受試者隨機分成兩隊,一是囚犯,一是獄卒。本來只是實驗,他們卻都假戲真做了。獄卒變成了兇暴的野獸,囚犯變成待宰的獵物。本來預備做兩個禮拜的實驗,結果很多人無法忍受,不到一個禮拜就停止了。這些囚犯們,有的到現在還有嚴重的後遺症。這個實驗的主持教授Zimbardo現在還在世,他說他不後悔,因為他得到了很多真實。
真實,其實這些小說已告訴我們了,小說是虛構的,但是好的小說,呈現了真實。
這本書介紹的,不是都那麼可怕,像《青鳥》,是一本追求幸福的書。青鳥代表幸福。一對小兄妹四處尋找,結果青鳥就在家裡。幸福是由家裡出發的,台灣很多財團的繼承人,為了遺產,六親不認。
讀小說,有幾個切入的角度。心理算是一種。一般研究文學和心理學的關係,都會舉杜斯妥也夫斯基這類行動和思想異於一般人的,所謂「天才型」的作者,和他們的作品來加以討論。
這本書用正規的腦科學,用腦的構造和功能的角度,來解釋心理學和文學的關係,其中有一個重點,就是重視和諧、幸福,和希望的追求。
小說有喜劇,有悲劇,喜劇可以贏得笑聲,讓人心情愉快,悲劇可以提出警告,更重要的是培養同情心。
我喜歡讀小說,小說可以娛樂人生,引導人生,甚至深化人生。這本書所介紹的作品,五花八門,不過目標是一個,從作品出發,從心理學切入,更容易接近小說,理解小說。
序二
每顆心,值得存個魔鏡
馮喬蘭(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讀谷苑老師書稿時,我私心認定他一定是對青少年講話。無論是住在家中的那個,或是住在心裡的這個。
是吧。看谷苑老師說《強盜的女兒》,對比《羅密歐與茱麗葉》,突然命運不再是唯一命題,家族文化歷史不必然是牽絆,悲劇與喜劇的變化中,原來藏著提升與理解。而這不只是文學裡抽象的渴望,原來還有個鏡像神經元就在咱們大腦,讓我們對他人能有深刻理解。讀了這些,對故事中的提升與理解竟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與「理解」。情感與理性同步迸發。
又能進入情境悲喜,又能「出來」覺察悲喜,不正是滿足每個「青少年」,無論家中的或心理的,對於擴大體驗的需求。更是後設覺察能力的進階。
要不,再看谷苑老師說「地海」。每一段描述,說地海巫師、地海古墓、地海彼岸等,像說故事的簡述,我們也進入了地海傳說的世界,而又意猶未盡,想衝去找原著,完全被勾引,心甘情願。尤其是提到「讀地海傳說,思索自己的真實原型」,除了認識心理學上說的原型,以及人們化約訊息與歸類訊息的能力,同時我們意識到了,「在地海的奇幻世界裡,透過複雜的故事,了解人性的真實原型,找到自己的本質」。
那麼一來,我們進入故事,又從故事進入了我們自己。我私心以為,這實在是每個青少年(無論…)的重大「任務」與需要。
我們還可再看看谷苑老師說「女巫」、說《美麗新世界》、《一九八四》、《我們》,故事會讓你激動,描述會讓你的心隨之緊、隨之有張力,而其中談到的大腦的解釋者,又讓我們感嘆。我們需要信念,又可能受限於信念,然而面對控制與被控制,我們仍需要大腦這解釋者。我們需要從中看到,有時候我們以為的決定,其實可能只是被執著驅使,那麼說不定,我們有機會成為真正做出抉擇的,自由的人。
真是挑戰無限啊。但與其無知而無意識而無覺察地生活著,有機會面對挑戰,有所知覺,拾回意識,是一種獨特而難得的幸褔。說起來,青少年的寶貴就在於「不隨便認命」,而想要多多知命,追命,活出命。無論我們年紀如何,都值得享受「青少年」。
當時,谷苑老師在《人本教育札記》開設這專欄時,我最好奇的就是要如何能讓讀者對作品有感,又能一窺其中心理,而不因談心理,破壞作品的美感!這就是我最感佩谷苑老師的。我一直在想,一定是對人有無比的熱愛,無論是故事中的,或是現實中的,才能這麼平衡地,讓我們在文章裡,既對作品情感滿滿,也認識人的大腦、心理運作。最有趣的是,我們獲得了多元的視野,可以重新再去閱讀這些作品。彷彿我們心裡也放進了魔鏡,觀照作品,也能觀照自己。
我覺得每顆心,都值得放入這樣的魔鏡。不只是豐富了我們的生命,也讓我們更能成為自由的人,因為對照與觀照,因為投入與覺察。那麼,心中的青少年,一定也會滿足地笑。
序一
「讀小說」這回事
鄭清文(世界華文文學終身成就獎、國家文藝獎得主)
我寫了一些小說,以短篇為主。寫小說相當辛苦,讀小說卻非常快樂。
不管寫小說,或讀小說,都會問什麼是小說。小說是什麼,有不同的說法。我的想法,小說就是生活、藝術、思想,也是題材(寫什麼)、技巧(怎麼寫)、思想(為什麼寫),就是作者對人生、社會各種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
先說題材,以鍾鐵民的〈約克夏的黃昏〉為例,寫的是台灣南部的農村時代,大概在一九五○到一九六○年代。我小時候看過人牽豬哥,一般認為這是賤業。不過那時候沒有約克...
目錄
chapter 1 幕啟
千年貓 10
曲速戰艦鸚鵡螺號 22
地海傳說 34
太陽神話 46
小氣財神雙城記 56
chapter 2 自身的困境,如何突破
魔鏡,魔鏡,可知我心? 68
永恆的美麗與哀愁 78
宿主,雪后 88
在原諒與不原諒之間 98
chapter 3 社會與時代的不公不義,如何推倒
女巫在哪裡? 112
龍紋黃蜂 124
三月太陽花 134
美麗新世界 148
chapter 4 劇終幕落—希望永留人間
這一半,那一半 162
永遠的約克夏 174
賭徒與囚徒 184
美的需求,美的追尋 196
尋找青鳥 204
chapter 1 幕啟
千年貓 10
曲速戰艦鸚鵡螺號 22
地海傳說 34
太陽神話 46
小氣財神雙城記 56
chapter 2 自身的困境,如何突破
魔鏡,魔鏡,可知我心? 68
永恆的美麗與哀愁 78
宿主,雪后 88
在原諒與不原諒之間 98
chapter 3 社會與時代的不公不義,如何推倒
女巫在哪裡? 112
龍紋黃蜂 124
三月太陽花 134
美麗新世界 148
chapter 4 劇終幕落—希望永留人間
這一半,那一半 162
永遠的約克夏 174
賭徒與囚徒 184
美的需求,美的追尋 196
尋找青鳥 204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