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皮膚竟然可以「看」,也可以「聽」?額頭可以代替視網膜?
觸覺,原來是一切感知與思考的基礎!視覺世代的進化關鍵,重新定義感官體驗的觸感之書
日本亞馬遜網站★★★★★推薦
觸感科技研究界的四位菁英科學家,與你共同探索不可思議的觸覺世界!
★獨家收錄★
追溯至史前40億年的觸感年表
【觸感傳送工具組】研發過程全公開
被網路填滿生活,而失去了皮膚感覺能力的我們,
根本沒有真正地「接觸」到什麼東西,卻覺得已經了解這個世界了嗎?
★令人大感驚奇的觸覺之不思議事件:
▶如果沒有了觸覺,會變得像幽靈一樣?
▶想讓別人信任自己,讓雙手保持溫暖是第一步?
▶怎麼做出溫暖的金屬呢?
▶有雜訊時,人的感覺反而更加敏銳?
▶看不見的人所畫出的「觸覺的畫」是什麼樣子?
▶觸覺是「五感的交點」?
▶握手的時候,是你握別人,還你被別人握呢?
▶觸覺竟然可以像聲音一樣,被記錄、剪下、複製、貼上?
▶摸摸泰迪熊,可以緩和對死亡的恐懼?
▶別人感受到的觸覺,可以讓自己也感受到嗎?
▶透過手指描繪周邊視野,就能擴張身體感覺的範圍?
▶額頭竟然可以代替視網膜?
▶為什麼自己沒有辦法搔自己癢?
▶我們認知的文字、聲音、嗅覺、聽覺、顏色,竟然都與觸覺互相連結!
▶觸覺的錯覺竟然超過50種!
這本從「觸感的樂趣」出發的書,將幫助你打破五感界線,一起透過觸感引發的感性能量,發現原來是各種觸覺帶給了我們被這個世界所接納的感覺,並支撐著我們每一天的生活。
42道觸感科學家的趣味提問,帶領你重新開啟觸覺感官,從科學、科技到日常事物、心理、身體、藝術,認識觸覺的多重面貌,親身實作、感受、思考,發現被我們遺忘的「觸覺世界」。
58個觸感遊戲與感官實驗,探索具身認知科學、觸感設計與觸覺相關科技的最前線,喚醒促進思考、感知世界的觸覺力!
汪曼穎 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
楊梵孛 清華大學認知與心智科學中心主任
鄭國威 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有感推薦
本書從多種角度切入我們平常總覺得「理所當然」、很少會特別去意識到的觸覺與觸感。……據說有實驗結果顯示,在談判交涉的時候,讓對方坐柔軟的沙發比坐堅硬的椅子,更能夠讓對方接受我們的要求。就像文字一樣,柔軟的觸感也能夠軟化對方的態度。全國的社長啊,請現在就去確認貴社會客室的沙發夠不夠軟吧!……書中也有很多讓人感覺到未來新希望的話題,例如新的技術或設計如何應用觸覺與觸感的特性等等,真是令人興奮不已。支援視覺或聽覺的新技術也陸續被開發出來。沒想到意識到「觸摸」這件事,竟為我帶來這麼多驚奇與喜悅,這不只是一本令人大開眼界的書,更是一本令人大開皮膚界(?)的書!
──三浦紫苑(《朝日新聞》2016年3月20日朝刊讀書版)
本書特色
★想體驗觸覺的錯覺嗎?
本書封底特別保留作者(仲谷正史)發現的「魚骨錯覺」(見本書第74頁),請務必拿起書來摸摸看,只要手指滑過,就能感受到奇妙的觸錯覺!
★業界的【觸感傳送工具組】開發過程全公開
觸感傳送工具組可以記錄下你我所感覺到的『觸感』,並能再次播送、傳達給他人!本書收錄了作者群開發與研究、使用的完整過程,只需要簡單的材料,在家就可以自行製作出觸感傳送工具組!
★關於「觸覺」,你不可不知的百知識
觸感=視覺+語言+記憶+聽覺+觸覺,這本獨一無二的觸感之書,將帶領你從觸覺的科學到事物、心理、身體、藝術,發現被你我遺忘的「觸覺世界」,並看見觸覺相關科技的最前線!
作者簡介:
仲谷正史
1979年生於島根縣。2008年修畢東京大學大學院情報理工學系研究科博士課程,同年進入民間企業從事觸感評價技術的開發。自2012年8月至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學者,從心理學、工學的觀點發展Fishbone Tactile Illusion的研究,並從事默克細胞的生理學研究。現為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媒體設計研究科特聘準教授。除了教務與學務外,也於2007年創立Tectile組織,推廣觸覺設計。
筧康明
1979年生於京都。東京大學大學院學際情報學博士。2008年於慶應義塾大學環境情報學部創立研究團隊,現為該大學準教授。自2015年3月起為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訪問準教授,進行結合素材特性與數位技術刺激五感的互動媒體之開發,以及媒體藝術表現的開拓。至今曾於SIGGRAPH、Ars Electronica等國內外學會、展覽會發表研究及作品,曾獲平成26年度科學技術領域的文部科學大臣表彰年輕科學家賞等多項獎項。
三原聰一郎
1983年生於東京。2006年畢業於情報科學藝術大學院大學。現為藝術家。透過聲音、泡沫、放射線、虹彩、微生物、青苔等多種媒材,以藝術向世界展現各種可能。自2001年起,為考察科技與社會的關聯性,於國內外展開以「空白」為主題的藝術計畫。任職於山口情報藝術中心時,發覺觸覺之於未來藝術的可能性進而加入了Tectile。此外,他也與音樂家大友良英、藝術家毛利悠子、電子樂器製作者齊田一樹等共同製作作品,與各領域進行合作。個人網站: mhrs.jp
南澤孝太
1983年生於東京。2010年修畢東京大學大學院情報理工學系研究科系統情報學專攻博士課程。自2010年4月開始於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媒體設計研究科(KMD)創立觸覺媒體.身體性媒體的研究團隊,現為KMD準教授。透過 JST CREST觸摸情報環境計畫、JST ACCEL身體性媒體計畫進行活用觸覺、傳遞身體經驗互動系統的研究開發,於SIGGRAPH Emerging Technologies等場合進行研究發表,並以Tectile的活動推廣觸感內容技術的普及,及透過產學合作推動觸覺媒體的社會實際應用。
繪者
是澤ゆうこ
日本插畫家
譯者簡介:
劉格安
政治大學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作類型包含商管、醫學、旅遊、生活、歷史、小說和兒童文學等。
聯絡信箱:mercitapo@gmail.com
章節試閱
1-1想像一下,失去觸感是什麼感覺?--好像變成了幽靈一樣
p.22-25
如果在五感之中,必須要失去一種感覺的話,你會選擇哪一種呢?這問題聽起來雖然荒誕無稽,但還是請各位稍微想像一下吧。舉凡電影、音樂、電玩、美食等,現代的娛樂皆以視覺或聽覺(加上味覺)為主,因此選擇這些感覺,認為「失去也沒關係」的人,應該還是少數吧?可能多數人還是選擇觸覺或嗅覺其中之一吧。那麼我們來想像一下沒有觸覺會是什麼樣的狀態好了。觸覺不像視覺或聽覺一樣,閉上眼睛或摀住耳朵即可,觸覺是一種無法暫時關閉的感覺,因此想像起來實在不容易,不過失去觸覺這件事,很有可能造成動搖自我存在依據的嚴重事態。
在奧立佛. 薩克斯(Oliver Sacks) 的《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一書中,有一位因為神經炎而失去包含觸覺在內的所有身體感覺(即「體感覺」,somatosensation)的女性* 。雖然失去了觸覺,但眼睛看得見,耳朵也聽得見,因此乍看之下似乎沒有任何問題,可以和朋友見面,可以工作,也可以開車。不過稍微觀察一下她的生活,總覺得有哪裡不太對勁──她的表情或聲調似乎特別誇張。雖然她的身體可以活動,但因為失去觸覺,無法感受到身體的感覺,因此她變得必須刻意擺出姿勢或表情。她的皮膚似乎還有些微的感覺。她喜歡乘坐敞篷車,理由是「我意識到手臂和臉與風兒的接觸,我能微微地感覺到,我應該是有手有臉的人」。她應該覺得自己根本和幽靈沒什麼兩樣吧?失去觸感的她,等於失去了自己與世界的連結。失去觸覺並非特殊現象。當三大疾病之一的腦中風發生在大腦的體感覺區時,人就會喪失觸覺。腦中風鮮少同時發生在腦的兩半球,多數情況下只有身體的左半側或右半側會出現症狀而已。但即使只有半側,還是會對患者造成極大的不便。
某位失去右半身觸覺的患者有這樣的症狀:當他用右手拿起像紙一樣輕的東西時,會因為施力過度而弄壞東西,或是無法把東西從手中放開。他表示日常動作變得非常不協調,一秒鐘都不能掉以輕心, 還說:「我多希望能有任何一丁點感覺, 即使只是奇怪的觸感也好。」薩克斯博士曾在挪威遭遇意外事故, 左腿嚴重摔傷,最後雖然「救回左腿」, 但據說不僅左腿無法活動, 即使被他人移動也毫無感覺。「左腿成了陌生的存在。」他如此描述當時的心境,「我覺得手指摸到的已經不是『物質』了,我無法用任何言語形容。⋯⋯我的左腿在這世界失去了容身之地。* 」
其後, 在某次復健的步行訓練過程中,薩克斯博士突然感覺自己的左腿又回來了──那是多麼無法言喻的喜悅啊! 或許是因為觸覺實在太過重要, 所以過去從未聽過有誰天生就沒有觸覺。但如果天生就沒有觸覺的話會怎麼樣呢?沒有觸覺能夠握住咖啡杯嗎?腳底沒有感覺能夠行走嗎?連吃飯的時候都沒有任何口感。這種感覺或許宛如整個世界切斷電源,所有東西都不給予任何回應一樣。
1-6 溫暖的手和冰冷的手,何者較容易獲得信賴?--觸感如何影響思考或判斷?
p.39-42
二○一○年,一篇刊載在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論文,對追求「觸感」的我們帶來衝擊。耶魯大學的約翰.巴奇(John Bargh)博士的研究團隊證實,我們的思考會受到觸感影響* 。
雖然我們相信自己是根據自己的意志判斷眼前的事物,但巴奇博士等人卻提出違反這項直覺的實驗結果。他們在實驗中讓受試者看陌生人的肖像照並評斷其人格。受試者已事先被分為二組,一組供應的是熱咖啡,另一組則供應冰咖啡。
好了,你認為結果如何呢?事先拿到熱咖啡的人比拿到冰咖啡的人,有更高的機率判斷照片裡的人是「溫暖的人」。因為手心接觸到的物體溫度,影響到他們對照片中人物的人格判斷。我在閱讀這篇論文時,心想這只是碰巧的吧?不過後來的研究陸續證實,觸感與判斷之間的確存在著無法斬斷的關聯。
巴奇博士的研究團隊又進一步設計出另一項有關溫度感覺與信賴關係的實驗* 。他們在這項實驗中讓受試者進行投資遊戲,並在受試者左手的掌心上放置冰冷的物品或溫熱的物品。結果受試者在受到冰冷的溫度刺激情況下,投資額會變少。這也就是說,手一冷,心似乎也跟著變冷似地,對他人的信任度便隨之下降。影響判斷的不只是溫度而已。
根據某項實驗** 顯示,請對方入座展開交涉時,讓對方坐柔軟的沙發比坐硬邦邦的椅子,更容易使對方答應我們的要求。看來柔軟的觸感似乎能讓對方的態度「軟化」。還有另一項實驗*** 是讓實驗參加者扮演面試官的角色,其中用來夾履歷表的板夾,又分成重的與輕的二種。結果拿到重板夾的那一組,傾向於把求職者判斷為更重要的人物。身體承受的溫暖、柔軟、重量等觸感,並不是隨時隨地都會引起注意,然而我們似乎還是會在不知不覺間,在觸感的刺激下作出決策。這個所謂具身認知科學的研究領域,近年正如火如荼的發展中。
為什麼觸感會影響判斷呢?有這麼一項假說:以「寒冷」為例,當人體受到寒冷的刺激時,主掌價值判斷的大腦扁桃體會做出回應,而由於「寒冷」有可能對生命造成威脅,因此大腦會判斷這是危險訊號,進而對於寒冷刺激物產生躲避的行動。據推測可能就是這個原因,造成「不信任對方」的結果。
在此稍微岔個題, 咖啡的「 溫暖」與評斷人格時的「溫暖」,兩者使用的雖然是相同的形容詞,但後者是用來表達抽象概念的比喻手法(隱喻)。沙發的「柔軟」與人的態度的「柔軟」、板夾的「重量」與人物的「重要性」(使用的都是「重」這個字)⋯⋯諸如此類,在我們用來表示人際關係的用字遣詞中,隨處可見觸感的蹤跡。再來找找看其他日常生活中頻繁使用卻不自覺的觸感比喻吧。「乾」、「滑」、「輕」等觸感,聽起來也像是在表達某些類型的人格。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則是以「重量」的觸感進行轉喻的例子。我們藉由身體所承受的觸感,理解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而這同時也反應在語言表徵裡。關於這一點,我會在稍後的第三章再次探討。
透過科學理解觸感
p.44-50
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沒有明確定義何謂觸感,在此先為大家進行概念的整理。
一般而言,皮膚感覺即稱「觸覺」;相對於此,本書所謂的「觸感」,則偏向指稱經由觸摸而產生的主觀體驗。老實說,在這個定義下的「觸感」,是科學難以駕馭的對象。重視客觀性的科學,並不善於處理「我所感受到的感覺」這種無法具體呈現的主觀感受。
科學處理的是皮膚、神經、大腦、語言表徵、行為等,所有人都能觀察到的外在世界。雖然將主觀量化的心理學法則也日益發達,但主觀的體驗與客觀的科學之間,還是存在著一道無法跨越的藩籬。科學的觸手之所以不容易伸進觸感的領域,除了因為觸感是主觀的感受,另一項理由就是因為我們所感受到的觸感實在太多樣了。觸感的生成並非僅來自皮膚的感覺(觸覺),其他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或甚至語言、記憶等高階認知功能,都會和觸覺結合,生成獨一無二的觸感印象。關於這個部分,後續會按部就班地說明,不過在那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本章要介紹的──觸感形成的根源「觸覺」的運作機制吧。
即使是單細胞生物的草履蟲,都擁有感知細胞膜受到接觸、溫度變化或化學物質等廣義的觸覺。透過觸覺這種生物史上最早出現的感覺之運作,我們將帶領各位一窺人類認識外界的、這令人驚嘆的系統一隅。五花八門的觸覺感受器相較於其他五感,觸覺有幾項獨有的特徵,其中之一是獲得感覺的部位不像眼睛或耳朵,而是分布於全身上下。皮膚的總面積為一.六至一.八平方公尺(約一張榻榻米大),重量約為三公斤。全身上下的表皮不僅是人體最大器官,更是感受觸覺的界面。除了皮膚感覺,人類還有另外二種以全身接收的感覺。一種是「胃痛」、「肚子餓」等感受內臟狀態的「內臟感覺」,另一種是感受肌肉、肌腱、關節位置或運動的「本體感覺(深部感覺)」。由於本體感覺與皮膚感覺相互關聯,因此我們平常不太能夠區別這二種感覺,大多體驗為同一種感覺。也因為如此,這二種感覺也被合稱為「體感覺」。
問題來了,如果視覺感受的是光,聽覺感受的是聲音,那麼觸覺感受的是什麼呢?用最簡單的概念來說,就是皮膚的變形。說得更明確一點,就是位於皮膚底下末梢神經前端的觸覺感受器,會感受到由壓力或振動所造成的細胞變形。身體的觸覺感受器依功能不同,可分成數種類型。
最原始的觸覺感受器是「游離神經末梢」,由感覺神經分支而成,廣泛分布在皮膚內。游離神經末梢能夠感受到痛覺、溫度或癢,但也會對外力接觸造成的壓力有反應。尤其是纖細的感覺神經C纖維對熱、壓力及化學物質都會有反應,因此又稱「多類型感受器」。這種神經負責的是痛、冷,還有舒適等感覺,目前可知的是,當我們用軟毛刷子緩緩刷過毛髮生長部位的皮膚(亦稱「有毛部」)時,C纖維便會有所回應。
在游離神經末梢當中,也有一種類型會纏繞著毛根。毛會發揮槓桿般的作用,當有外力接觸到毛的尖端,毛根部的神經就會敏銳地察覺到受力。老鼠的全身幾乎被毛所覆蓋,牠們的毛根部就分布著二種游離神經末梢,和一種較粗的感覺神經,因此可以第一時間察覺任何風吹草動。其次介紹更高階的觸覺感受器,是一種由粗的感覺神經所傳導,並附著在該神經前端的特殊構造(又稱「機械性受器」)。目前為止已經發現四種類型的感受器,這四種類型有何差異呢?就是主要負責的振動頻率不同。
舉例而言,負責感受形狀凹凸不平、表面的邊緣,或者受到輕輕按壓的壓覺的是「默克細胞」。感覺像拍手這種速度的振動,或是「咻」的滑過去的光滑感,是由「梅斯納氏小體」負責回應。這二種類型又以手指的分布密度最高。位於皮膚深層的「巴齊尼氏小體」則對更細微的振動,例如砂紙的粗糙感或芒草穗子的顆粒感,會產生敏銳的反應。最後一種「魯斐尼氏末梢」據說對皮膚的牽張有反應,但關於其解剖學上的理解或如何透過神經傳導觸覺刺激的機制,目前仍所知甚少。如果光憑原始的感覺神經(游離神經末梢),即使能夠知道自己正在被觸摸,也無法進一步辨別接觸到的東西是什麼形態,不過有了這四種特別的觸覺感受器,即可鎖定對象的特徵,因此據推測這些應該是在生物演化史上後期才出現的觸覺感受器。
我(仲谷)曾在二○一四年與哥倫比亞大學的馬場欣哉博士、艾倫.蘭普金(Ellen A. Lumpkin)博士等人,共同投入一項探討細胞構造的研究,並證實被外力輕壓的訊息會透過神經傳導* 。這件事早在一八七五年,就已由德籍解剖學家默克(Friedrich Sigmund Merkel)提出假說,但直到約一百四十年後,才首度獲得科學證實。
前面談論的都是有關皮膚可以察覺到細胞的變形(壓力、振動或滑動)一事,但皮膚底下還有其他可以感受到溫度(冷與熱)的感覺神經。此外,皮膚也有傳導痛、癢的感覺神經,不過我們認為這二種與構成可以感受物體材質的「觸感」的神經是不同的類型,因此在本書所占的篇幅較少。感受細胞變形的感受器,與感受溫度的感受器--觸覺感受器大致上可以分成這二種。擁有這二種感受器,我們才能感覺到橘子皮的濕潤與顆粒感,或是像絲綢一般涼爽而光滑的感覺,仔細想想,不覺得很奇妙嗎?這種奇妙不僅來自皮膚的感受器,更結合了觸摸的動作,或是觸覺以外的五感等各種要素。接下來,就一起探索全身上下的觸覺感受器與您自己所感受到的「感覺」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奧祕吧。
2-7用食指和無名指接觸冰冷的硬幣時,連中指也會覺得冷?—什麼時候會被感覺欺騙?
p.77-80
在溫度方面,也有人發表過錯覺現象的報告。請試試看以下的實驗。
在泡過冰水的二枚冰冷硬幣中間,放一枚常溫的硬幣,然後請將食指與無名指放在冰冷的硬幣上,中指則放在常溫的硬幣上。此時,中指有什麼感覺呢?實際嘗試過的人,大部分都說中指的硬幣感覺也是冰冷的。這種溫度的觸覺型錯覺就稱「相互溫度參照現象」(thermal referral)。反之,當硬幣依照溫熱、常溫、溫熱的順序放置時,正中間就會感覺是溫熱的* 。我們指尖的溫度感覺器,原來無法應付每根手指溫度不同的狀況。
以「盲點」為例說明這個現象吧。所謂的盲點,就是視網膜上神經聚集成束,連接至視覺中樞的部分,這個部分沒有視細胞。既然沒有生物感測器,從原理上來說,抵達這個部分的光線資訊無法傳到腦部,視野有一部分是死角。不過我們通常不會注意到視野有缺損,因為我們有二隻眼睛,其中一隻能夠彌補另一隻的盲點。不僅如此,即使遮住一隻眼睛,只用單眼看,依然能夠用周圍的視覺資訊來填補盲點。因此,我們並不會注意到盲點。
請遮住一隻眼睛,用單眼看次頁圖中的十字。把焦點放在十字上,並用周邊視野捕捉有直條紋的圓形,然後逐漸縮短圖版與眼睛的距離。如此一來,當圓形進入盲點的那一刻,圓形內部就會被背景色覆蓋過去。
據信觸感也會發生同樣的情形。以剛才的實驗而言,當溫度分布被配置為冰冷—常溫—冰冷時,「冰冷」就會彌補「常溫」。在自然界當中,幾乎不會發生用三隻手指接觸物體時,唯獨中指溫度不同的狀況,所以應該也很少有機會注意到,原來中指所感受到的溫度會受到兩側的手指影響。在一般情況下,大腦會自動進行推測,讓我們以為摸到的溫度相同。當我們像這樣置身在自然界中罕見的狀況時,有時就會出現一些奇妙的知覺。舉例而言,各位可以試著交叉食指與中指,然後去接觸看看任何物體(順帶一提,這個手勢在英語圈代表「祈求幸運」之意)。
這時,你會有種說不出來的奇怪感覺,明明你正在觸摸眼前的東西,卻又搞不太清楚自己正在觸摸的這個東西。接著請摸摸自己的鼻尖。明明是自己的鼻子, 卻又感覺不太像自己的鼻子對吧?最後請閉上眼睛,慢慢將一根細長的棒狀物夾進指尖交叉的部分。你是否感覺到一根棒子變成二根了呢?這個現象是以最初的報告者命名,故稱「亞里斯多德錯覺」(Aristotle illusion)。大腦創造的主觀世界在大部分情況下是值得信任的,但當我們實驗性地營造出自然界罕有的狀況,或刻意採取與平常不同的姿勢時,大腦也可能出現不適應的徵狀。試著探索看看大腦創造的觸感世界有沒有任何破綻吧!說不定你也能發現新的觸錯覺喔。
5-9用皮膚「看」或「聽」的時代—額頭可以代替視網膜?
p.216-220
在無法倚賴其他感覺時,結合觸覺的設計特別能夠發揮效用。
在浴室洗頭髮的時候,你是否曾經因為無法分辨洗髮乳與潤髮乳而感到困擾呢?
事實上,即使閉著眼睛,還是有辦法摸出其中差異,因為幾乎所有洗髮精的瓶身側面,都有一凹一凸的刻痕。這種巧思又稱「識別線」,在一九九○年代正式被應用在產品中。目前已成為日本工業標準所規範的通用設計之一。像是鮮奶盒的上面,在開口處的另一端有一個半圓形的缺口(果汁有二個),只要用手觸摸即可分辨飲料的種類和開口的位置。此類觸覺設計不僅對眼睛看不見的人有幫助,對沒有視覺障礙的人來說也很方便。
作為生活支援型觸覺設計的強力後盾,觸覺科技是目前深受期待的領域。電子通訊大學的梶本裕之博士長年致力於電子觸覺顯示器的研發。在他的協助下,菅野米藏研發出了一款名為「視障前額導盲儀」(AuxDeco)的電子觸覺顯示器,目的是替視障者提供生活支援。視障前額導盲儀的組成內容,包括一台頭戴式的小型攝影機,和裝置在額頭上的前額綁帶。這套儀器會從攝影機錄製的畫面擷取輪廓線,再透過電子訊號刺激使用者的額頭。在前額綁帶上五百一十二個電極所發出的經皮電刺激下,使用者會從額頭感覺到振動,並即時掌握眼前的景象。
菅野米藏當初會研發這個系統,據說是因為他讀到一篇由依芙琳.葛蘭妮(Evelyn Glennie)所寫的文章。葛蘭妮是一位蘇格蘭打擊樂手,天生就是聾啞人士的她,在經過訓練之後成為專業的打擊樂手,憑著感受腳底的振動與管弦樂團一起演奏。
人類的大腦擁有驚人的柔軟度。菅野得知腳底可以代替鼓膜後,便鼓起勇氣投入研發,想試試看能不能用額頭來代替視網膜。菅野在TECHTILE座談會上分享了以下這件事:有一位戴了AuxDeco的體驗者,親口說出「我看見了!」這樣的話喔!我絕對不可能問說:「你看得見嗎?」因為我不覺得這種感覺叫做「看見」。然而身為盲人的那孩子,竟然親口說出了「看見」這樣的話。老實說,我當下內心只有一個想法:「太好了,我做到了!」AuxDeco 使用示意圖相片提供:EyePlusPlus, Inc.配戴AuxDeco的人說出「看見」這樣的詞語時,我想應該不是出於表達上的習慣,而是因為他真的感覺自己「看見」了。
另外也有後天失明者表示:「好像浮現出黑白照片的影像一樣。」他們用皮膚「看見」的東西或許與非視覺障礙者看見的東西不同,但在感知外界的光學模式上應該可視為同一件事。
接下來,就來介紹一個嘗試用皮膚代替鼓膜的例子吧。日本公立函館未來大學研究所的本多達也,研發出一款專為聾胞設計的生活支援型觸覺裝置, 取名為「ONTENNA」。這款裝置的名字是由日文的「 音(on) 」與「 天線(antenna)」所組成,造型就像髮夾一樣,可以輕鬆地夾在頭髮上,裡面則附有麥克風與振盪器,一旦周圍有任何聲音響起,它就會一邊發光一邊振動。耳朵聽不見的人走在路上時,經常會碰到一種很危險的情況,就是聽不見後方來車的聲音。此外,水燒開或吸塵器插頭脫落的時候,也很難察覺到這些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身上戴著ONTENNA的話,就能夠藉由觸感察覺到環境的變化。因為外型設計成圓弧狀的髮夾造型,所以可以很自然地當作裝飾品配戴在身上(另外也有耳環的造型)。
這樣的觸感科技有望在未來更加廣泛地被應用在視聽覺資訊過剩的現代生活中。此外,在高齡者逐年增加的日本,這種無論身體是否有障礙都能夠提供我們安全和快樂生活的觸感科技,相信今後也會愈來愈重要吧。身為TECHTILE的推動者,我們也希望能提出更多方法,讓大家更加親近觸覺,過著更美滿的生活。
1-1想像一下,失去觸感是什麼感覺?--好像變成了幽靈一樣
p.22-25
如果在五感之中,必須要失去一種感覺的話,你會選擇哪一種呢?這問題聽起來雖然荒誕無稽,但還是請各位稍微想像一下吧。舉凡電影、音樂、電玩、美食等,現代的娛樂皆以視覺或聽覺(加上味覺)為主,因此選擇這些感覺,認為「失去也沒關係」的人,應該還是少數吧?可能多數人還是選擇觸覺或嗅覺其中之一吧。那麼我們來想像一下沒有觸覺會是什麼樣的狀態好了。觸覺不像視覺或聽覺一樣,閉上眼睛或摀住耳朵即可,觸覺是一種無法暫時關閉的感覺,因此想像起來實在不容易...
推薦序
汪曼穎
東吳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一般人往往以為視覺是最有用的感官,但我們的大腦其實十分仰賴觸覺與身體感覺去和環境互動。
《觸覺不思議》提供了觸感的錯覺、觸覺與視覺的合縱連橫、觸覺的互動設計各種有趣案例,幫助大眾了解感官自我如何在無意識層面去影響人的感知、情緒與判斷。
而對於想規劃人與產品/服務互動的設計師、需要塑造消費者體驗的行銷工作者來說,這更是本可以促發靈感與思考的好書。
楊梵孛
清華大學認知與心智科學中心主任
你有多久沒有擁抱周圍的人?有多久沒有感受你身上衣著的質感?你是否常常吃東西食不知味?沒有時間和心思去體會舌頭碰觸食物的歡愉,以及咀嚼的節奏?
現代人常常在渾然不知自己在忙什麼的狀況下過生活,不但沒有注意自己每天碰觸到的事物,更沒有閒情逸致注意到自己的觸覺感受,還有思考這些觸碰行為背後的意義和心理的寄託。
《觸覺不思議》這本書喚起現代人鈍化沉睡的覺知,並且從科學原理深入淺出的解釋,引發讀者思考觸覺是個奧妙的現象,是值得思考的現象,更是上天賦予每個人的禮物。
觸覺讓生活充滿了驚喜,對小孩子和小動物尤其能夠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就像作者提到的,卡通《史努比》裡面的奈勒斯出現時都帶著他的藍色小毛毯,只要有毛毯,他就能夠頭腦清楚,打球表現也特別好,這就是因為自己習慣的東西碰觸身體時,帶來的安全感和信心,使人能夠更加專注、更加有爆發力。
一般學界專家出版的科普書籍,免不了使用大量筆墨來說明「感覺」這類的基本生理現象的專有名詞,然而本書卻能以簡單的實驗就說明觸覺的神經基礎原理,並且介紹觸覺和其他感官覺受、記憶和大腦狀態的關係,因此非常適合做為學生族群淺顯易懂的科學課外讀物,此外,本書也能提供教師和治療師設計活動時更多靈感,更能做為成人探索自身感官覺知的入門書,或者當做夢想在生活中透過手作提升樂趣的生活品味家的工作手冊。
本書也介紹,許多藝術家走在時代尖端,在設計中透過全身感受作品內容,並且透過提供或表現觸感科技的普及化,鼓勵大家投入自己動手做的行列。因觸感不受到視覺聽覺退化的限制,所以觸感科技對於老人和身心障礙朋友也是能開啟心房、拉近距離和獲得快樂和滿足感的好方法、好媒介。
最後,讓我們像作者所說的,去體驗透過觸覺感受到他人的關心,對他人的付出產生感激之情 ,並昇華這種情感上的現實感和對世界的感恩之心,讓我們成為更好,更能融入世界,包容芸芸眾生的人!
汪曼穎
東吳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一般人往往以為視覺是最有用的感官,但我們的大腦其實十分仰賴觸覺與身體感覺去和環境互動。
《觸覺不思議》提供了觸感的錯覺、觸覺與視覺的合縱連橫、觸覺的互動設計各種有趣案例,幫助大眾了解感官自我如何在無意識層面去影響人的感知、情緒與判斷。
而對於想規劃人與產品/服務互動的設計師、需要塑造消費者體驗的行銷工作者來說,這更是本可以促發靈感與思考的好書。
楊梵孛
清華大學認知與心智科學中心主任
你有多久沒有擁抱周圍的人?有多久沒有感受你身上衣著的質感?你是否常常吃東西食...
目錄
前言—通往觸感世界的邀請函
體會觸感/觸覺會影響人的心理或思考/想了解「觸摸」嗎?
觸感的世界已遭遺忘/利用科技找回觸感/開始享受觸感之樂吧!
第1章 觸摸是怎麼一回事?
1-1
想像一下,失去觸感是什麼感覺?
1-2
嬰兒最先被啟用的五感,是哪一種感覺?
1-3
試著用一張普通的紙發掘各種觸感
1-4
使用觸覺接觸鏡感受更纖細的觸覺
1-5
閉上眼睛握手,你是握人的?還是被握的?
1-6
溫暖的手和冰冷的手,何者較容易獲得信賴?
第2章 我們如何認知外在的世界?—從科學角度理解觸覺
透過科學理解觸感/五花八門的觸覺感受器
2-1
用麻醉後的手指抓抓看雞蛋會怎樣?
2-2
玩玩看在手心寫字的猜字遊戲,然後換在背上寫字
2-3
摸摸看自己的頭髮,你能感覺出數微米的差異嗎?
2-4
善用觸覺感受器的機制提高敏感度
2-5
觸覺也有錯覺嗎?
2-6
體驗看看橫豎不分的指尖錯覺
2-7
用食指和無名指接觸冰冷的硬幣時,連中指也會覺得冷?
2-8
試著製造出前所未有的東西
2-9
一邊觸摸水,一邊思考「水的觸感」吧!
2-10
將觸感如排列色鉛筆般分類
第3章 我們「感覺」到事物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共同感覺的觸感
五感有界線嗎?
3-1
試著矇住眼睛觸摸各種物體
3-2
用放大鏡放大東西,再摸摸看
3-3
靠眼睛觀看也能「觸摸」繪畫?
3-4
聽聽看令人起雞皮疙瘩的魅惑之聲
3-5
一邊走路一邊傾聽觸感
3-6
試著創造新的象聲詞
3-7
眼睛看不見的人會如何透過繪畫呈現觸感?
3-8
心情「毛毛躁躁」時,實際上會產生觸感嗎?
第4章 觸感連接起世界與「我」
4-1
把手指放在圖畫上,就會產生因果性?
4-2
對觸感的感受力會隨年齡衰退嗎?
4-3
一邊散步,一邊製作觸感地圖吧
4-4
用手指描繪周邊視野,擴大身體的感覺
4-5
為什麼自己無法搔自己的癢?
4-6
在橡膠製的假手上體驗感覺
4-7
心情低落的時候,摸摸看柔軟、溫暖的泰迪熊吧
4-8
製作讓心情安定的觸感御守
4-9
試著用力抱緊自己的身體
第5章 創造真實感—觸感傳送工具組的發明
觸感傳送工具組/觸感的原型設計/簡易型工具組
5-1
如何才能記錄並重現觸感?
5-2
使用觸感傳送工具組傳送玻璃彈珠的觸感
5-3
試做出比以往更刺激的碳酸
5-4
如何體驗運動員的身體感覺?
5-5
在用仙女棒,就能重現仙女棒的觸感
5-6
試著「觸摸」心臟
5-7
用觸感通訊改變舞者的身體動作
5-8
和孩子一起幫繪本加上觸感吧
5-9
用皮膚「看」或「聽」的時代
終章 觸感新世界
觸感的藝術與技術的未來/踏上尋找觸感之路/藉由觸摸理解世界/
設計之於兒童/靠觸摸延續生命
謝辭
注釋與參考文獻
附錄 觸感年表
前言—通往觸感世界的邀請函
體會觸感/觸覺會影響人的心理或思考/想了解「觸摸」嗎?
觸感的世界已遭遺忘/利用科技找回觸感/開始享受觸感之樂吧!
第1章 觸摸是怎麼一回事?
1-1
想像一下,失去觸感是什麼感覺?
1-2
嬰兒最先被啟用的五感,是哪一種感覺?
1-3
試著用一張普通的紙發掘各種觸感
1-4
使用觸覺接觸鏡感受更纖細的觸覺
1-5
閉上眼睛握手,你是握人的?還是被握的?
1-6
溫暖的手和冰冷的手,何者較容易獲得信賴?
第2章 我們如何認知外在的世界?—從科學角度理解觸覺
透過科學理解觸感/五花八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