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人生經歷臺灣近代史的滄桑轉變,
從醫生涯就如近代精神醫學的發展演進!
簡錦標教授是臺灣精神科醫學的權威,曾任臺北市立療養院院長、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臺灣第一個精神官能症病友團體生活調適愛心會即為他所創立,也帶起臺灣團體治療的趨勢。
本書從他的成長到罹癌的重生,敘說精彩的人生故事。書中呈現一個精神科醫師對生命的思考、人生的體悟,以及面對癌症的勇氣!
【誠摯推薦】
羅伯白士諾(前美國精神醫學會會長)
詹佳真(前臺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主任)
徐玉章(大里葡萄園教會宣教同工)
作者簡介:
簡錦標 教授
1933年6月6日生於臺灣桃園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士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
經歷:
美國Albany醫科大學精神科教授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精神科名譽教授
美國精神科學會院士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衛生諮詢委員會精神醫療小組召集人
臺北市立療養院院長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環太平洋精神醫學會秘書長
馬偕醫院榮譽特約醫師
輔仁大學醫學院心理復健系兼任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成功大學、國防醫學院、高雄醫學院、臺北醫學院精神科兼任教授
著作:
美、英、日、中國精神醫學論文共計116篇,著作範圍包括精神藥理學、跨文化精神醫學、社區精神醫學、精神病復健等。
獲獎榮譽:
一、阿爾巴尼醫科大學傑出教授獎兩次
二、美國精神醫學會Benjamin Rush銀獎
三、環太平洋精神科醫師學會傑出服務獎
四、美國精神醫學會1996年度傑出亞洲人及亞裔精神科醫師獎
章節試閱
端午鯉魚,簡家大孫
日治時期,每年到了5月5日端午節,經常會下雨,而鯉魚有魚躍龍門的典故,這時掛起鯉魚的旗子,便能期望家裡的男孩子可以魚躍成龍,還未有男孩的家庭,也有祈求上天保佑家裡誕生男孩的寓意。因此,端午節也稱為男孩節。
就在這樣一個專屬於男孩的節日,我出生在桃園簡家,當時,男孩節的習俗在臺灣已邁入第三十八個年頭,有男孩的家庭會在屋頂上懸掛鯉魚旗,期許家中的男孩能順利長大、身強體壯。
身為家裡的長孫,祖父對我的期許極高,因為生日在「端午節」,他更加盼望長孫是一個像樣的孩子,能成為男人中的男人,於是便取了「錦標」這個名字,希望我能永遠第一名,拿到競賽中只有冠軍才能擁有的「錦標」。
如果問我,這樣別有深意的名字,到底是壓力,還是一種鼓勵?我想是各有各的好處吧!畢竟從小就背負著家中長輩深深的期望,漸漸地也養成了我不畏懼、勇往直前、努力不懈的個性。
幾乎打從骨子裡,我就是個競爭心很強烈的人,不只怕違背家人的期待,也害怕失敗,這樣的人格特質,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也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壓力。舉例來說,每當考試成績不在前三名,自己就會覺得心情很差,得失心重,但話說回來,誰又能一輩子,無時無刻都維持在第一名呢?
桃園的老家,位在景福宮旁,景福宮在現在桃園市桃園區,地方習稱大廟,是當地的信仰中心,非常熱鬧。小時候,祖父經常帶我到附近走動散步,這一帶也是童年記憶最深刻的地方。
簡家的興盛從曾祖父一輩開始,曾祖父是清朝時期的秀才,當時為了到臺南參加科舉考試,在交通不便的年代,用雙腳走了整整一個星期的路。好不容易放榜後,順利當上縣長,分配到一部分的土地,後來租借給佃農,成為地主,但真正的繁華與滄桑卻從祖父開始。
祖父是名教育家,很受當地人敬重。他從當時總督府(現總統府)國語學校畢業後,被分發到桃園國小教書。印象中,他總是穿著一身帥氣的黑色西裝和黑色皮鞋,帶上高高的紳士帽,鄰居的長輩常形容他是一個彬彬有禮的紳士。
讀幼稚園時,他常牽著我的手到大廟附近散步,從景福宮一直走到附近的菜市場,看到他的人,總會微笑和他打招呼:「簡老師,又來散步啦?」小時候的記憶裡,祖父是一位相當受人尊敬的好好先生。
當地有人說,桃園簡家不僅算是書香世家,而且還是桃園第一大地主,或許不少人會好奇,一輩子都在教書的祖父,怎麼會成為桃園最大的地主?背後的原因很曲折,可以說,祖父的土地一部分繼承祖產,一部分則是因為一場為友人擔保的意外!
簡家的繁華到祖父的時間,好日子並未過太久,祖父在年輕時,太容易相信人,替朋友作了擔保,結果借錢的朋友落跑了,祖父因此被日本銀行追討,欠了大筆的債務。
在無力償還下,照理說,祖父應該會被宣告破產才對,家裡的土地也會被銀行沒收,拿去抵押還債。但或許是祖父平常為人有品格,受鄉里人敬重,在祖父徬徨、手足無措的時候,銀行經理便向祖父提議,把債務和抵押品由擔保人完全承擔,祖父因此搖身一變,成了坐擁百甲土地的大地主,但同時卻也得扛上這筆龐大的債務。
家中經濟無預警遭逢巨變,祖父不得不省吃儉用,記憶中,家裡的腳踏車永遠都是破破舊舊的。還記得,有一次我洗完手,水龍頭沒鎖緊,祖父就叫我拿一個臉盆,放在滴著水的水龍頭下方接水,接著跟我說,這些水都是要付錢的。甚至有時候忘了關電燈,他也會把我叫回來,提醒我,電也是要錢的。
儘管當時,我只不過是一個幼稚園的孩子,祖父也一再訓誡與提醒。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知道原來東西不是無中生有,是要花錢買的,就像電有電費、水有水費,所有的東西都不是理所當然地使用,而是得付出些什麼。
祖父的節省,讓當地不少人感到好奇,有些不是很清楚簡家狀況的人,開始有了閒言閒語,形容祖父是「皇帝命,乞丐身」,現在想想,或許是這種評價,祖父才不想讓外人看輕,刻意注重打扮,總是以一副紳士的模樣見人吧!
一直到祖父過世前,這筆龐大的債務仍未還清,父親繼承祖父的債務,繼續還債給銀行,過著像祖父一樣無比節省的日子。
小時候,母親曾半開玩笑、有點委屈地說,「大家都說你們簡家是桃園第一大地主,誰知道竟然欠了這麼多錢,生活要這麼節儉。」
母親的埋怨不是沒有理由,畢竟她出生在富裕人家,父親是臺中前三大地主之一,過去從事建築建設工作,常在日本小社區蓋日式房屋,供日本人居住,現在臺中的大全街,就是以外公的名字命名的。正因如此,從小生長在大戶人家的母親嫁來簡家後,不但無法買新衣服、看電影,還得處處精打細算,心中的委屈和無奈,也就可想而知了。
原來我不是日本人?!
我的求學階段,歷經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來臺的轉變。在國小五年級以前,我始終認為自己是日本人,如果能理解當時的時空背景,會出現如此的認知差距,並不意外。
父親和母親都受過正統的日本教育,父親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念書,不過沒念到畢業就回臺灣相親,與母親結婚。母親雖未像父親留學日本,卻也在臺灣接受日本的高等教育,臺中女中畢業的她,會說一口流利日文,也因此,我一出生,就被父母用日文養大,日語幾乎就是我的母語。
父母非常重視我的教育,深受日本文化洗禮的他們,選了一所幾乎全是日本人的學校。那是一間有幼稚園的國小,國小的校長就是幼稚園的園長,當時臺灣人要進去讀書,很不容易,幾乎是要有家庭背景的人才能進去就讀,其他像警察、老師、醫師的小孩即使有機會進得去,也只能算是有資格拿到入場券,能不能進去就讀,還得通過校長的面試。
記得幼稚園面試那天,母親把我打扮得很規距,看起來整整齊齊、乾乾淨淨。當走進面試的房間時,校長便拿了一顆橘子在我面前晃了兩下,問我這是什麼?也許是要測試我日文好不好?會不會說日文?當時我沒意會過來,只是呆著一張臉、滿臉困惑的看著他,直到校長用臺語說:「柑仔!」,我才豁然開朗的用日語回答:「蜜柑(みかん/發音為mi kann)!」。就這樣因為「蜜柑」,我順利通過面試,開始接受日本教育,與日本人一起念書。
從幼稚園到小學五年級,同學和老師幾乎全是日本人,因為我是少數的臺灣人,難免有點受到歧視,會有感到被歧視的心理反射是當時別的班級,班長都是由成績第一名的同學擔任,但我在班上總是拿第一名,卻沒做過一次班長,就連國小朝會的升旗手,我也沒做過。
對從小被祖父灌輸要有榮譽心,好勝心極強的我,一直認為能在朝會時,站在升旗台上升旗,是一種無比榮耀,這個機會通常是各班的班長輪流擔當。有一次班上的班長因為生病臨時請假,無法參加朝會,當時我心裡暗自竊喜,心想終於可以輪到我去代表升旗了。結果,老師卻選了另一個日本同學當升旗手,雖然當時我憤憤不平,但仍無法理解自己與日本人的差別。其實老師當時的動作,都在提醒我是一個被殖民的日本臺灣人,但因為從小的生長環境和教育背景,我當時始終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日本人。
1945年,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小五年級的我,眼看著同學和老師紛紛回日本,心裡莫名惆悵,回家後很認真地問母親:「我們什麼時候也要回日本?」,結果母親正經地告訴我,「你是臺灣人,不用回日本。」當時,我的心中滿是疑問,用美國人最常講的話來形容當時的心情就是:「What happen to me?」這是什麼情況,為何會如此?為何我不用回日本?為此我還悶悶不樂了好一陣子。現在回想當時確實很天真,但在我的認知裡,被教育做為一個日本人是光榮的,會認為自己是日本人的觀念竟是如此根深蒂固。
(摘自《隨遇而安》第一部成長)
端午鯉魚,簡家大孫
日治時期,每年到了5月5日端午節,經常會下雨,而鯉魚有魚躍龍門的典故,這時掛起鯉魚的旗子,便能期望家裡的男孩子可以魚躍成龍,還未有男孩的家庭,也有祈求上天保佑家裡誕生男孩的寓意。因此,端午節也稱為男孩節。
就在這樣一個專屬於男孩的節日,我出生在桃園簡家,當時,男孩節的習俗在臺灣已邁入第三十八個年頭,有男孩的家庭會在屋頂上懸掛鯉魚旗,期許家中的男孩能順利長大、身強體壯。
身為家裡的長孫,祖父對我的期許極高,因為生日在「端午節」,他更加盼望長孫是一個像樣的孩子,能成為男人中的...
推薦序
【推薦序1】
對年輕世代,有啓迪與激勵的好書!
文/羅伯白士諾(前美國精神醫學會會長)
很榮幸為簡錦標教授出版的《隨遇而安》一書寫序言,推薦這本書!當簡教授於1980年擔任洛杉磯加州大學神經精神醫學研究中心日間留院部主任時,我就與他相識,算來也有30多年了。
簡教授自台大醫學院畢業後,進入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在主任林宗義教授指導下,修習神經精神醫學達5年之久。其後,林教授鼓勵他前往美國進修,並獲得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教學研究奬學金,於1964年前往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
在1960年代留學美國的時期,他全力在哈佛大學醫學院作臨床研究。在許多名師如Jack Ewalt 教授、Jonathan Cole 教授和Milton Greenblatt 教授的指導下,從事精神藥理學、慢性精神科病患社區醫療和泛文化精神醫學的研究,成果豐碩!
80年代,他開始在 UCLA 醫學院仼教,學術研究及教學成績在美國精神醫學界有目共賭。其間也努力推動亞太地區的心理衛生工作,幫忙成立環太平洋地區精神醫學會。這些努力的成果,使他榮獲1996年美國精神醫學會的 「Kun-Po Soo Memorial Asian American Psychiatry Award」。
簡教授為人一向是勇於任事,勤奮工作,樂於提攜後進。我私下常親䁥地稱呼他為「台北人」(Taipei Person),這是以押韻、雙關語的方式,來形容他的「Type A Personality」的俏皮話。
書中詳細描述了他從研究顯微鏡下的腦神經細胞,到瞭解不同語言、文化的社會問題脈動中,所展現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他的研究興趣涵蓋極廣,從年少到年老,從單身到已婚,所有人的內在心靈世界,展延到外在行為的因果關係。
相信簡教授和我都有一個共同的期待,就是他一生的故事,對年輕的世代能有一些新的啓迪和激勵,讓大家不只能欣賞,更能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能隨時隨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機緣,隨遇而安,全力以赴!
註1:羅伯白士諾醫師(Robert Pasnau, MD)為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精神科榮譽退休教授、前美國精神醫學會會長、前美國照會精神醫學會會長及前環太平洋精神醫學會會長)
註2:本文由陳永成醫師醫師翻譯
【推薦序2】
謝謝您照亮我的人生
文/詹佳真(前臺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主任)
工作將近30年,有些同學開始進行退休計畫,我也嘗試安排計畫,在尋找最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過程中意外發現:每次門診結束,電腦關機前,回顧當天就診病患的進展,發現大部分的病患都按照進度,逐步改善中,有些完全康復,回到原先的生活軌道,繼續其發光發熱的人生,此時一股喜悅滿足感油然而生,這種愉悅的情緒,竟然超越任何物質或名位換取的快樂。
起初,我只是享受這種情緒,後來開始思考為何自己如此幸運能有這樣一份工作,直到闔眼離開這個世界前,都願意繼續投注時間精力。再繼續思考時,有一個人的身影在此時清楚浮現。
1990年,我到北部精神醫療重鎮「臺北市立療養院」報到,當時風聞新到的院長是國際知名學者,院內正進行著多種新的治療模式,心中對這位教授抱著好奇與敬畏的想法。迎新晚宴上,近身觀察教授,發現他是一位親切風趣幽默的長者,為了化解住院醫師的生疏感,要我們以教授的年齡減自己年齡除以十的答案,一一向教授敬酒,表面上晚輩喝得多,實際上,我們有6位住院醫師,教授還是喝得比較多。
教授利用這個過程,製造話題,減少我們生疏感,很快的就讓我們感受到輕鬆自在。最後還補上一句,「我的生理年齡不重要,心理年齡永遠28」。他真是個沒有官架子的好長官。
上班的第一周,就碰上教授在個案討會上親自為我們示範診斷式會談。在三十分鐘內,從和個案打招呼、建立關係、主訴、現在病史,過去病史、個人病史、家族史、精神狀態檢查到現實感測試,非常詳細緊湊結構化。問診結束,診斷已呼之欲出。當時只是內心驚呼,太精采了!
現在回想起來,這是何等幸運!從學習的初始就有大師示範標準問診方法,之後就是靠自己不斷精進技巧,省下很多自己摸索的時間。他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中,仍願撥空親自指導年輕醫師,對後輩無私地提攜照顧,由此可見一般。
簡教授的團療是開風氣之先,鑒於當時社會對精神疾病的不了解而視看精神科為禁忌,他的團療門診邀請家屬參與,在詳細的衛教解說下,民眾及家屬對疾病概念及明確的治療方式有正確的認識,接受自己的疾病後按部就班的在預期的時間之內達到康復的目標。
他充分利用團體療效因子中的灌注希望、普同感、及利他主義 ,幫助病患建立掌控症狀的信心,後來成立病友自助團體,帶領志工經常上媒體現身說法對打破當時看精神科的禁忌有重大的貢獻。
簡教授是國際知名的精神藥理學專家,共發表過一百多篇的論文,在書中選了五篇對當時精神醫療觀念有重大影響的論文,每篇都是為解決臨床上的疑惑仔細觀察後設計的研究,提供年輕醫師如何從臨床工作的困難中找尋研究題目的典範。
以我的輩分和學術地位,應該沒有資格替簡教授的自傳寫序文,但想把握這個機會,代表隱身在臺灣各個角落曾受過簡教授指導獲得成長的醫師以及接受他治療重拾人生的病患,向教授說一聲:謝謝您照亮我的人生。更謝謝《大家健康》雜誌出版《隨遇而安》一書,真實呈現教授的人生,讓讀者能從書中獲得啟發,在不完美的人生中活出精采。
【推薦序1】
對年輕世代,有啓迪與激勵的好書!
文/羅伯白士諾(前美國精神醫學會會長)
很榮幸為簡錦標教授出版的《隨遇而安》一書寫序言,推薦這本書!當簡教授於1980年擔任洛杉磯加州大學神經精神醫學研究中心日間留院部主任時,我就與他相識,算來也有30多年了。
簡教授自台大醫學院畢業後,進入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在主任林宗義教授指導下,修習神經精神醫學達5年之久。其後,林教授鼓勵他前往美國進修,並獲得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教學研究奬學金,於1964年前往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
在1960年代留學美國的時期,他全力在哈佛...
作者序
告別自己人生的交代
文/簡錦標
在出版《隨遇而安》這本書之前,曾自問自己:為何要出這本書?
不少人出書出自傳,或許有名有利,但已到遲暮之年的我,還需要嗎?曾經有不少朋友、學生勸進我退休可以寫書出書,但一直未有此想法。老實說,隨著自己年紀愈長,以國人平均餘命80歲來看,其實自己已經多活了幾年,算一算也許在世上的時間不多,就算賺更多錢,此時中了樂透頭獎,成為億萬富翁,又有何用呢?
那還要爭什麼名嗎?還是想拚什麼位子呢?以精神科醫師來說,能有幸成為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精神科教授、成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藥物審查委員,回臺灣擔任臺北市立療養院院長,已是對自己這一生的職涯,最好的交代了!
我常想,自己的人生仍不夠精彩,實在不足以出版自傳,2016年中,一次聚會,陳永成醫師及詹佳真醫師一直鼓勵我出書,留下一些給後進精神科醫師的參考,當時仍然猶豫著。後來在7月、8月時,佳真醫師安排兩次與董氏基金會《大家健康》雜誌的餐會,近距離了解出版書籍的過程,也了解自己出書不是為名為利,有另一層教育及傳承意義。
隨後在雅馨總編的協助下,讓育浩主編及記者郁梵每星期一個下午的採訪,漸漸從郁梵整理的文稿,看到自己的人生竟還有些值得留念的地方。
若將人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學歷期、經歷期和病歷期,那麼想要活得精采,前兩期自然是愈長愈好,但是人老了,總免不了經過病歷期,當然,我也不例外。
我很幸運,因為聽著日語長大,從小就比別人多會了一種語言,在學習的路上,比同年齡的其他夥伴順遂許多;加上旅途中,遇到的良師益友頗多,經常受到貴人相助,經歷乍看之下也很豐富。只是沒想到走到人生最後階段,病歷期竟然也不輸給別人。
有時常和周圍親友開玩笑說:「你看看我,一個人得這麼多病,怎麼還不會死?」雖然說是自嘲,卻也有點無可奈何。自從脊椎的老毛病又犯了以後,都會定期到臺大醫院景福門診就醫,2015年確診罹患肺腺癌第四期後,我更頻繁複診。
有一次,主治醫師盯著電腦螢幕許久後,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我至今仍印象深刻的話,他說:「簡教授,我們醫院的病歷表格一次最多只能寫九種診斷病名,可是你的病已經寫不完啦!真的不知道怎麼填呢!」
當下除了對主治醫師有點不好意思,更多的是驚訝。從什麼時候開始,身上的毛病變這麼多了呢?
醫療愈來愈進步,不僅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社會對老化的定義也有了些微調整。以前,65歲以上就是老人,能活到80歲就可稱為長壽了;但現在,65歲只是「初老」,75歲以上也不過是「中老」,85歲以上才是「老老」。
以今年滿84歲來看,像是準備從中老邁入老老的「老輝阿郎」。在「老化」這條路上,還有很多路要走!所以買了很多教人如何度過老人期的書籍,時時提醒自己。在房間的書櫃裡,光是這類書籍就有至少五、六本。
不敢說自己的老後退休生活過得有多精彩,但我想,或許可以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去,告訴那些正在為癌症所苦的病人,其實癌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嚇自己。沒辦法再開診看病人,至少可以透過出書,傳達一些觀念。
走到人生的末端,回顧自己的一生,寫下自己的故事,用這本自傳,做為告別自己人生的交代,也希望讀者能夠以客觀開放的態度來閱讀本書,並在書中獲得一些啟發。
告別自己人生的交代
文/簡錦標
在出版《隨遇而安》這本書之前,曾自問自己:為何要出這本書?
不少人出書出自傳,或許有名有利,但已到遲暮之年的我,還需要嗎?曾經有不少朋友、學生勸進我退休可以寫書出書,但一直未有此想法。老實說,隨著自己年紀愈長,以國人平均餘命80歲來看,其實自己已經多活了幾年,算一算也許在世上的時間不多,就算賺更多錢,此時中了樂透頭獎,成為億萬富翁,又有何用呢?
那還要爭什麼名嗎?還是想拚什麼位子呢?以精神科醫師來說,能有幸成為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精神科教授、成為美國食品...
目錄
第一部 成長
端午鯉魚,簡家大孫
原來我不是日本人?!
從小與神明結的醫師緣
第二部 美國夢
國際權威告訴我,「聰明的人會選精神科!」
嚴師的要求,比別人多做一年的住院醫師
精神科的前身和神經科密不可分
美援時代的臺灣醫療建設
懷抱美國夢與甘迺迪總統的啟發
一顆止痛藥的意外插曲
You are the Leaders in the Future!
第三部 學問的養成
月薪300美元到年薪7500美元的奇妙際遇
第一篇論文的榮耀
深入醫院,發掘問題
「Good Grooming」改善精障者的社會功能
相信自己的病人,才能說服別人接納他們
為精障者找到敞開雙臂歡迎的房東
團體治療的前身
一戰成名的啤酒創新研究
因緣際會展開定居美國的人生
感謝美國遇見的每一位貴人
第四部 遊子的心
國建會牽起家鄉情
擦身而過的長庚醫院院長
白色恐怖下的異鄉遊子
解嚴前的螢橋國小潑酸事件
從龍發堂事件到精神衛生法的成立
擔任美國FDA藥物審查委員,參與「百憂解」審查
為何毒會上癮?荷蘭酒吧內的大麻初體驗
從異鄉回家鄉的思量
第五部 歸鄉
接任市療院長的致詞
「企業化管理」經營市療
如何區分「精神官能症」和精神病
戲劇性的怪病──恐慌症
罹精神病並不丟臉,鼓勵患者暢談經驗
精神病患開咖啡廳「有何不可」
和扶輪社合作義賣,為精神病友募資
到議會備詢的心理調適
醫師該不該有加班費?
讓病房充滿家的味道
照顧失智症家人,該不該離職?
到七所大學授課傳承精神醫療經驗
第六部 團療
特權文化衍生而出的「團體治療」
不要用自己的鑰匙打開別人的鎖!
成立病友團體,是最驕傲的成就
精神科醫師問診30分鐘,夠嗎?
第七部 重生
雨中巧遇的初戀
遠距離的戀愛過程
為了家庭,放棄事業的學長妻子
生離死別的打擊
找個伴,攜手走過下輩子
照顧者也要被照顧
心五四運動──享受輪椅為伴的生活
卒婚,不離婚各自生活
幸也不幸,罹癌的體悟
與癌共處的心理學
超越,轉境
第一部 成長
端午鯉魚,簡家大孫
原來我不是日本人?!
從小與神明結的醫師緣
第二部 美國夢
國際權威告訴我,「聰明的人會選精神科!」
嚴師的要求,比別人多做一年的住院醫師
精神科的前身和神經科密不可分
美援時代的臺灣醫療建設
懷抱美國夢與甘迺迪總統的啟發
一顆止痛藥的意外插曲
You are the Leaders in the Future!
第三部 學問的養成
月薪300美元到年薪7500美元的奇妙際遇
第一篇論文的榮耀
深入醫院,發掘問題
「Good Grooming」改善精障者的社會功能
相信自己的病人,才能說服別人接納他們
為精...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