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絕非僅僅是後世蘇東坡對江東孫氏政權的誇讚之詞,當世的曹操,把孫權和劉表的兒子劉琦、劉琮加以比較,對孫權收聚英雄、虎踞江東、能守父兄基業這一點頓生感慨,不禁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的喟嘆。曹操對孫權的這一讚歎之詞,可謂千秋不易,從而引起了後世人們的共鳴!
歷史上推尊蜀漢而貶斥曹孫的傾向源遠流長,反映在小說和戲劇舞臺上的誤差也由來已久。不但孫權本人,連圍繞在他身邊的謀臣良將,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歪曲和貶抑。
例如,家喻戶曉的諸葛孔明「草船借箭」故事,其實說的是孫權與曹操在一次隔江對峙中,孫權急中生智、掉轉船身使受箭平衡的戰況。而周瑜、魯肅更不是心胸狹窄或受人擺佈的愚昧形象,魯肅對孫權提出的〈吳中對策〉卓見遠略,比起諸葛亮的〈隆中對策〉絲毫不遜色!
傳統戲曲和古典文學中的藝術典型應該保留,但符合史實的新歷史人物傳記更有其存在的價值。《江東霸主:孫權》在歷史迷霧中指出一條新路,讓人們能真實認識孫權這位開國之主,和輔佐他創建江東霸業的眾多英豪的真實面目。
本書特色
風雲變幻的三國時代中,
國祚最長、歷史貢獻至鉅的開國之主。
在瞬息萬變的三國,「敵人」和「朋友」都只是暫時的口號。
換個角度,重新品評三國,用歷史匡正顛覆人們對孫權的評價!
從「吳中對策」建立霸權,孫權繼父兄之志、守江東基業,
一步步展現江東霸主的英雄風貌。
然而,歷代史家以蜀漢為正統,把曹魏和孫吳化成了奸佞賊臣,
孫權也無從獲得如劉備、諸葛亮為後世頌揚讚譽的待遇,
現在,只有史實能還原真相。
作者簡介:
章映閣
一九三七年生,四川金堂縣人,曾任成都市博物館館長。中學讀書時就喜歡讀歷史書,尤愛三國歷史。一九五九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長期從事歷史教學和相關研究工作。曾於一九七七至一九八三年間,在成都武侯祠潛心探研三國歷史及其有關文物勝蹟。先後撰寫有《孫權》、《曹操》、《諸葛亮》等專著。
作者序
代前言:三分縱橫話孫權
一
東吳神鳳元年(即曹魏嘉平四年,蜀漢延熙十五年,西元二五二年)初夏四月,吳大帝孫權病逝於建業(今江蘇南京市)宮中。引人注目的是,這位史稱其「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的吳大帝,是三國時代享國最長的開國之主。從他繼承父兄之業,於東漢末獻帝建安五年(二○○年)出掌江東算起到他逝世為止的五十餘年間,姑且不論他後期的治績如何,就拿他在前期開國創業、撫定江東、抗衡中原的種種活動來看,無論就其對歷史的貢獻或所起的作用來說,與其他兩位同時代的開國之主|曹操和劉備相比,並不顯得怎麼遜色。毋庸諱言,孫權在三國時代龍爭虎鬥的歷史舞臺上,不失為一位舉足輕重的傑出歷史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謀取天下而提出的著名〈隆中對策〉中,有兩處提到孫權:一處是說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一處是從「跨有荊、益」的戰略出發,提出「外結好孫權」的策略方針。很明顯,前者無疑是諸葛亮對孫權繼父兄執掌江東以來,經過七、八年間治理所開創的興旺局面的讚賞。這個在當時被諸葛亮稱之為「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江東政局,絕不是〈隆中對策〉中的空泛之議。以諸葛亮當時身處隆中、近在荊州已達十年之久,而他的兄長諸葛瑾又在孫權幕中用事多年,應該說,他當時對孫氏這個「已歷三世」的江東政權是很了解的,他所下的這個評語是很可靠的。唯其如此,後者正是諸葛亮在把孫權和劉表、劉璋、張魯這些周圍的割據勢力加以比較之後,為劉備爭衡中原制定了「跨有荊、益」及「外結好孫權」的一整套戰略和策略。
後世論三分之爭,多從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中得到啟示,認為曹操佔天時,孫權佔地利,劉備佔人和。其實,就曹、孫、劉三家各自的具體情況來看,無論天時、地利或人和,都不是絕對孤立地各自依存於一方,而是在不同的程度上都為三方兼而有之。試想,曹操收定中原,進而統一北方,佔據天下三分之二,軍合肥,守襄樊,據關隴,帳下謀臣如雲,武將如雨,能說他「挾天子而令諸侯」,只佔天時,而沒有地利與人和的因素嗎?
再說,孫權固然憑藉長江天塹,一再挫敗曹操,佔有地利方面的巨大優勢是事實。但自他父兄孫堅、孫策相繼起兵以來,他們都是順應時勢,趁漢末天下大亂,先後收聚英雄,久經戰陣而成了氣候的。到孫權手上,更出現了如諸葛亮所讚賞的「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興旺局面。這恐怕也不能說這個孫氏三傑所創建的江東政權,只有地利而無天時、人和方面的因素吧?
至於「帝室之胄」的劉備,他深得民心,寬厚待人,曹操早就視他為「天下英雄」,諸葛亮又稱讚他「信義著於四海」。他在佔領益州之後,憑藉「益州險塞,沃野千里」的地理自然條件,進而奪佔漢中,稱王稱帝,更是因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兼備而取得成功的。由此可見,拿天時、地利、人和來品論漢末因群雄爭鬥而出現的三分鼎峙之局,一般說來各有側重也還不錯,但具體分析起來又未免過於簡單了。複雜的歷史現象用簡單、孤立的概念來解釋,顯然是很難說得清楚的。
引人思索的是,歷來談論三國人物,縱談曹操、劉備方面的居多,褒貶不一,議論橫生;而談論孫權方面的卻甚少,即便論及也不過附驥而已。其所以如此,是由於長期以來,人們在認識三國這段盛衰興亡的歷史時,受到某些偏見的影響所致。仔細探討起來,不外有以下兩種看法:
一是單純地把孫權作為守成之主來看待,認為孫權承父兄之業,坐領江東,僅止於守成而已,沒有曹操、劉備那麼多創業艱辛的苦難經歷。這顯然是在宏觀上,對三國這段歷史的認識不足,也把孫權繼父兄之志而建立的江東霸業,與曹魏、劉蜀鼎峙三分的歷史地位看低了。要是談三國歷史,只談曹、劉而避開孫權,這種認識實在失之偏頗。
二是把孫權置於曹、劉兩家對立之間的中間物看待,認為孫權首鼠兩端,行為狡詐,充分利用了曹、劉爭鬥的機會從中漁利,甚至不惜出賣盟友而襲取荊州,其行為之不堪,不值一提。其實在漢末風雲變幻的歷史舞臺上,三家爭鬥,行權尚詐,莫不以其自利為取捨來爭衡天下,三方皆是如此,何斥之於孫權?顯然這樣責備孫權是不夠公平的。
倒是《三國志》作者陳壽頗有見地,他認為孫權能「屈身忍辱」,有「勾踐之奇」。是說孫權為了保守江東,不惜向曹魏稱臣,屈身居下,忍辱負重,類似春秋末年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吳興霸之奇舉。不難看出,在陳壽眼裡,三國虎爭,行險用詐是無可厚非的。唯因孫權在這方面並不比曹操或劉備遜色,所以他評論孫權善於「任才尚計」,是一位「英人之傑」,對孫權的卓智不凡還十分讚許。
固然,孫權在後世沒有取得人們對諸葛亮的那種待遇,受到眾多的讚揚和稱頌。究其根源,這顯然與自東晉以來,從習鑿齒著《漢晉春秋》開始,提出「帝蜀黜魏」的觀點,宣揚所謂以蜀漢為「正統」的意識直接有關。歷經東晉、南朝直至宋、元、明、清,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不獨曹魏首當其衝,深遭貶抑,即便孫吳也或多或少沾了邊,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一些波及。
最明顯不過的是,根據宋代民間「說三分」的故事,後來整理出版於元代至治年間(一三二一年~一三二三年)的《三國志平話》中,竟把首開孫氏之基、起兵創業、討伐董卓戰爭中「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立下赫赫戰功的孫權父親孫堅也加以是非顛倒,不僅把他描寫成董卓手下的敗將,而且還把他力斬華雄的戰功也偷樑換柱地讓給了身後殊榮、當作「忠義」化身來宣揚的蜀漢英雄關羽。更有甚者,在反映討董戰爭的元人雜劇《三戰呂布》這齣戲裡,劇作者為了襯托關羽的神勇及張飛的粗豪,還把孫堅描繪成一個毫無本事而又俗不可耐的小丑,他一上場亮相的那段獨白就令人忍俊不禁,為之捧腹。這確實把歷史上這位驅逐董卓、收復洛陽、史稱其「勇摯剛毅」而有「忠壯之烈」的孤膽英雄糟蹋夠了。常言說,不看僧面看佛面,這豈止是對孫堅的一臉抹黑?簡直是對吳大帝孫權的大不敬了!
儘管後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孫堅多少恢復了一些歷史的本來面目,寫了他怒斥董卓的忠壯之言,也寫了他親冒矢石、深入險地的驍勇善戰,但羅貫中仍從推尊蜀漢的正統觀念出發,使孫堅的形象也並不怎麼理想。最明顯的是,羅氏《演義》仍然把歷史上孫堅斬華雄的功勞記在關羽身上,並著力渲染而成為人盡皆知的「溫酒斬華雄」的動人故事。固然小說並不等於歷史,創造和虛構都是正常的,但作為歷史小說來說,這麼明顯的歷史事實,卻也張冠李戴,實在有點說不過去,令人感到遺憾!
據史而論,孫權之能建立吳國,鼎峙三分,不僅和他父親孫堅起事有關,更和他的兄長孫策在孫堅死後收定江東直接相關。孫策平定江東,這是漢末群雄紛爭中的一件大事。可是這位歷史上開創江東基業的「首事之君」,長期以來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也並不怎麼光輝,不用說這和羅氏《演義》的渲染頗有直接的關係。羅貫中在《演義》中不惜筆墨,用了整整半回書來寫所謂「小霸王怒斬于吉」,對孫策之死於急躁暴烈,不納忠諫,甚至連母親吳太夫人的勸誡也不聽,極盡其誇張之能事。顯然羅貫中是根據《三國志》裴注引〈江表傳〉及《搜神記》中的相關材料加工創造而成的。不過應該指出,孫策殺道士于吉這件事與孫策之死於許貢家人的暗算這件史實是很難牽扯在一起的,而〈江表傳〉與《搜神記》所載又事各有異,全不相同,連注《三國志》的裴松之亦認為「未詳孰是」,打了個問號。無怪孫策因殺于吉而死的這個記載原本虛妄,既不為陳壽史傳所取,亦不被司馬光《通鑑》所採。羅氏之所以在《演義》中著力渲染此事,顯然是有其深意的,他既以推尊蜀漢為主旨,又怎麼會把江東孫氏三傑中這位首事之君寫得很出色呢?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的孫策「美姿顏,好笑語」,是一個舉止不凡、光采照人的青年俊傑,正是由於他秉性「闊達聽受」,心胸開朗,為人謙遜,而且又「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就是這位年輕英俊、深得民心的江東少帥,收攬英雄,「渡江轉鬥,所向皆破」,為他的弟弟留下了一份後來鼎峙三分的家業。不用說,孫氏創業江東,起事於堅,成基於策。南北朝時期的庾信,對孫策開創江東基業極為讚許。這位歷經南梁、西魏、北周,直到隋初才死去的大名士,在他晚年懷念故國、哀歎梁朝亡國之痛時,寫下一篇著名的〈哀江南賦〉,他在這篇賦的序中說了這麼一段有關孫策的話:
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豈有百萬之師,一朝卷甲,芟夷斬伐,如草木焉。
可見庾信把孫權和項籍相提並論,稱道他們各以一旅(八百人)或八千兵眾的一點兵力,就建立了「分裂山河,宰割天下」的一番霸業;藉以慨歎梁朝擁有百萬之師,在侯景和西魏的進攻面前,一觸即潰,如同斬草斫木一般。其實仔細想來,與其說庾信在這裡讚美了孫策,毋寧說他更褒揚了孫權。雖然孫策開江東之基,功不可沒,但他二十六歲時就壯志未酬而死,倒是孫權繼兄之志,不負重託,把江東霸業推向一個嶄新的階段,從而真正建立起一個與曹魏、蜀漢鼎峙三分的孫吳政權。
然而就是這位孫氏開國的吳大帝,長期以來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也不甚佳,並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尤其在宣揚以蜀為「正」的所謂正統觀念影響下,不但孫權本人,就連圍繞在他身邊的一些著名謀臣良將,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歪曲和貶抑。
耐人尋味的是,史書上確實記載了一則孫權向曹操「借箭」的故事,說的是孫權與曹操在一次隔江對峙中,孫權乘大船去偷看曹軍陣營,曹公發覺後,命弓弩手亂箭齊發,船的一面受箭太多,以致「偏重將覆」,孫權急中生智,命拔轉船身讓另一面受箭達到平衡,所謂「箭均船平,乃還」。固然這故事比較簡單,孫權也不是有意去向曹操借箭,但這個故事到了羅貫中手裡,卻把它移植到了諸葛亮身上,渲染成家喻戶曉的「草船借箭」的故事。而在這個故事裡,羅貫中還讓魯肅也參加進去,作為陪襯,充分襯托出諸葛亮的沉穩機智,卓識過人。
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上這個所謂「借箭」的故事早在《三國志平話》裡已經用在周瑜身上了。故事情節大體上和史書記載差不多,也很簡單,只不過換了主人公,最後加上周瑜向曹操「謝箭」,使「曹公聽得大怒」。大概後來羅貫中認為讓周瑜去「借箭」有點不合適,只有讓蜀漢軍師諸葛亮去「借」是最合適不過了。從這個故事的演變來看,最能說明羅貫中在《演義》中所反映的傾向性了。孫權和他的父親孫堅,一個讓關羽斬華雄,一個讓孔明去借箭,羅貫中這麼安排,實在太委屈這爺兒倆了。
不用說,作為江東之主的孫氏父子尚且如此,那麼輔佐孫氏創建江東霸業的英豪就更不用說了。諸如《演義》中「三氣周瑜」、「孫劉開親」、「單刀赴會」、「活捉呂蒙」、「陸遜困陣」等等情節,卻也實在讓這些江東英豪受盡委屈。固然這其中有些故事情節不完全是羅氏一人的創造,早在宋人「說三分」的話本裡或在元人雜劇中就已初具規模了。羅貫中只不過根據這些話本或雜劇中提供的雛型,再參照有關歷史事實和背景進行藝術的再創造而已。不難想像,這些在民間流傳數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三國孫氏集團中的英雄早已在人們心目中紮了根,定了型。談周瑜,自然想起他心胸狹隘,嫉賢害能,最後落得個自食其果;說魯肅,雖認為他厚道可嘉,但卻又誠實可欺,極易受人擺佈。即便在歷史上為孫權擒斬關羽、大破劉備的呂蒙、陸遜,亦被弄得面目全非,不是被關羽陰魂不散活捉而去,就是被諸葛亮困於八陣圖中狼狽不堪,如此等等。
歷史上推尊漢蜀而貶斥曹、孫的傾向源遠流長,反映在小說和戲劇舞臺上的這種傾向也由來已久,流傳至今的《三國演義》,以及到今天還在上演的一些三國傳統戲曲,仍以這種傾向感染著人們。看來在今天恢復三國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確乎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優秀的傳統戲曲應該繼承,古典文學中的藝術典型也應該保留。但在新的時代寫出更符合歷史真實的新歷史劇和新歷史人物傳記尤值得提倡。基於這種認識,筆者為長期遭受貶抑的吳大帝孫權來寫這本新傳,其目的正在於端正視聽,讓人們真正看到三國時期這位聰明的開國之主和輔佐他創建江東霸業的眾多英豪的本來面目,從中感悟一些歷史上盛衰興亡的經驗和教訓。
倒是宋代的蘇東坡不同凡響,他在謫居黃州,遊覽黃岡赤壁時,別的兩家英雄他都沒有想到,偏偏懷想起了東吳的周郎,從而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流傳千古的詞章,他在以滿腔激情追懷孫氏當「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空前盛況同時,又以無比的熱情直接讚美周瑜,稱讚孫權手下這位大將「雄姿英發」,年輕有為,在「談笑間」破敵的英雄氣概。像蘇東坡這麼美稱周瑜而誇讚孫氏江山,確乎也是符合客觀歷史實際的。孫權繼父兄之志,正是在周瑜等江東英豪們的輔佐下,赤壁破曹,鼎足三分,創建了一番英雄霸業。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絕非僅僅是後世蘇東坡對江東孫氏政權的誇讚之詞,當世的曹孟德,從他在長江邊上和孫權兵爭不息的親身經歷中,對此也頗有感受。尤其他在把孫權與劉表的兒子劉琦、劉琮加以比較之後,對孫權收聚英雄、虎踞江東、能守父兄基業這一點頓生感慨,不禁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的喟歎。
曹孟德對孫權的這一讚歎之詞,可謂千秋不易,從而引起了後世人們的共鳴!
二
常言道:創業難,守成更難。從這個意義上講,孫權當紛亂之世,從十九歲起就承繼父兄基業,內政修明而外禦強敵,在干戈不息中,他北抗曹魏,西拒蜀漢,不但能守,而且還守得很不錯,這也真夠難為他的了。無怪乎南宋的愛國詩人辛棄疾有感於北方女真貴族統治者的入侵,南宋統治集團的庸懦無能,一味奉行屈辱苟安的投降政策,在他兩次登上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北固山時,面對滾滾不息的長江波濤,不禁想起當年孫權虎踞江東、北抗強魏的英雄事蹟,呼出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這一絕唱,讚美孫權「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勃勃英姿和非凡氣概,從而寄抒了他的無限神往和懷想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後世對孫權讚頌的詩文並不多,而把他作為專題來歌頌的更為少見,因此辛棄疾在他晚年作鎮江知府時登京口北固山有感而發寫下的這兩首詞,把孫權作為「千古英雄」來加以肯定,更顯難能可貴。尤其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這首詞中,通篇上下寫的都是孫權。儘管作者在其他地方對孫權這個歷史人物有所責難,整體評價不是很高,但他在這首詞中確實是把孫權當作典型的代表人物,極讚其鼎峙三分的英雄霸業。我們不妨來看看辛棄疾在這首詞中到底是怎麼看待孫權的。詞云: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不言而喻,辛棄疾在孫權曾經建過都城的京口這個地方,登上北固山亭,自然想起了孫權當年的一番英雄霸業。詞的上半闋是通過對故土的懷思,寫景抒情,情景交融,激越高昂,感人至深!詞的下半闋直寫孫權,稱讚他年輕時就統率千軍萬馬,抗魏拒蜀,「坐斷東南戰未休」,從而建立起江東孫氏霸業。對此,辛棄疾十分感慨地指出:在當時能和孫權相匹敵的天下英雄,除了曹操和劉備,再也沒有誰能夠比得上他了。耐人尋味的是,辛棄疾在最後筆鋒一轉,借用歷史上曹操說過的那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來極讚孫權是一個能繼守父兄之業的好接班人。很明顯,這是辛棄疾藉古諷今,抨擊時政,他一方面譏諷南宋最高統治者忘了祖先,懦弱無能,苟且偷安,同時也是慨歎自己懷才不遇,空有報國之心,寄寓了他的一腔忠憤之情!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尊以蜀漢為正統的南宋時期,從民間到士大夫,一般都把曹魏作為對立面暗寓北方金國侵略者來痛加貶斥的,這從辛棄疾同時代的大詩人陸游「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的詩中就可得充分證明。在貶斥曹魏的同時,孫吳的聲譽也並不佳,這從當時民間「說三分」的話本中可以看出。然而辛棄疾卻以他敏銳的歷史眼光,在極讚劉備、諸葛亮抗衡中原的宏偉抱負時,對孫權鞏固和發展江東霸業這一點也極為讚賞。更可貴的是,他在稱頌孫權、劉備英雄事蹟的同時,不但沒有貶黜曹操,而且在他的詞中不只一次地把曹操與之相提並論,所謂「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在辛棄疾的眼裡,他始終把曹操視同和孫權、劉備一樣的英雄對手。看來,辛棄疾對鼎峙而立的三方英雄人物是一視同仁的,他對他們各自作出的歷史貢獻給予了較為客觀的公正評價。毋庸諱言,辛棄疾在他詞作中所反映的這種歷史觀,在當時從民間到士大夫一片「帝蜀黜魏」的聲浪中,倒是頗為難得而異乎尋常的。
不管怎樣,曹操在當世讚歎孫權的話,確實在後世引起了南宋詞人辛棄疾的共鳴。固然,後世論三分之爭者,對孫權能固成守業這一點,亦多以此為訓。殊不知這位在當世先後受到諸葛亮、曹操稱讚過的東吳之王,卻在後世評價不高,一直不為人們所重視。探其究竟,這的確又與長期宣揚所謂正統觀念有關。東晉的習鑿齒在〈側周、魯通諸葛論〉中,以客、主問答的方式,對諸葛亮扶助劉氏的學識、品格、功業推崇備至,而竟把輔佐孫權開創基業的孫氏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周瑜、魯肅視之為「小人也」。唯其是這樣,宋代的蘇東坡與辛棄疾先後對孫氏的讚揚更顯得不同凡響,從而引人思索。千古英雄事,自有哲人評。
三分鼎立,孫權繼魏、蜀稱帝最晚,而他所建立的吳國卻是三國中延祚最長的。若從他於吳黃龍元年(即魏明帝太和三年,西元二二九年)稱帝算起,歷傳三嗣,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二八○年)為晉所滅,一共持續了五十二年,比之蜀漢立國四十三年(二二一年~二六三年)、曹魏立國四十六年(二二○年~二六五年),均長了好幾年。這的確又是一個無可否認的客觀事實。
再說,孫權從他繼兄孫策執掌江東到他逝世的五十三年間,卻作了二十四年的皇帝,若拿與之比肩的魏、蜀兩國創業之主來說,曹操沒有當皇帝就死了,劉備僅作了三年的皇帝(實際上只有兩年),孫權真夠幸運的了。而孫權自己卻又高壽,年過古稀,活了七十一歲,比起曹操謝世的六十六歲、劉備去世時六十三歲,又多活了好幾年。若與比他大一歲的諸葛亮相比(諸葛亮死年五十四歲),那就更多活了十幾年了。
不用說,吳大帝孫權不但在三國創業主中是活得最長的,而且在整個中國古代帝王中也稱得起是長壽一類的了。說來也真湊巧,這位三國時的吳大帝竟和明代的開國之君明太祖朱元璋同壽。不料千年之後,朱元璋竟請孫權來為他守護皇陵。據說,在明代初年營建南京明孝陵時,有人向朱元璋提出建議,把歷經千載埋葬在鍾山之南的孫權墓(史稱「蔣陵」)遷走。朱元璋感歎地說:「孫權亦是好漢,留下他給我守門吧!」看來,朱元璋倒頗有見地,他竟把三國時代這位能守父兄基業的吳大帝留下來給他把守皇陵,這倒不失一段佳話。不管怎樣,朱元璋總算把孫權墓保存了下來。不用說,朱元璋這麼做,多少也有點英雄惜英雄的味道。
當然,後世論孫權,大多矚目於他能繼父兄之志、確保江東基業這一點事實。豈知他之所以能如此,首先和他自己胸懷大志有關。唯因他「思有桓、文之功」,以齊桓、晉文自許,意欲建立像春秋時齊桓公和晉文公那樣的霸業,所以他一出掌江東,就招延俊秀,羅致賢能,組成一個以他父兄留下的謀臣宿將為核心的牢固的孫氏政治集團。由於孫權自己也卓智超群,他在知人善任、識拔英才方面並不比曹操、諸葛亮差。史書上說他「納魯肅於凡品」、「拔呂蒙於行陣」,就是明顯的例子。尤其孫權好學深思,又誨人不倦,在三國英主中更是出類拔萃、有過人之處。他鼓勵呂蒙在戎馬倥傯中刻苦自學的故事早已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這些正是孫權當紛爭之世,取得成功所具備的重要素質。
三
固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作為統治者中的傑出人物孫權,亦有其統治者中常犯的一些通病,諸如「善用人」並不等於不會「錯用人」等共性,也有其他出於自身的某些特殊原因,犯下了唯有他自己才能犯的那種錯誤。或許他所犯的錯誤與歷史上某個統治者曾犯過的相似,但不會絕對相同。縱觀孫權一生,最明顯不過的是,在他後期—特別是在他的晚年—他沒有像兄長孫策當年選他那樣選好接班人。正是由於他在這個關係到孫氏政權盛衰興亡的重大問題上處置失當,不但給他身後帶來了吳的衰落,也使他在後世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不那麼光輝。若籠統地說,這是因孫權年老昏聵的話,那麼他早年的精明識能又到哪裡去了?
孫權不但接班人沒有選好,連輔臣也沒有選好,這確實又和他晚年疑忌心重頗有直接關係,連足智多謀的丞相陸遜亦因他疑心生暗鬼,「憤恚致卒」,活活給逼死了。無怪陳壽說他「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對孫權這個三國時代的英主來說,他能因成守業,發揚光大,從而贏得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歎之詞,遺憾的是,他的子孫卻不能像他那樣守成下去,致使其身後的吳國一代不如一代,一天天走向衰落。不用說,這和他在晚年的昏聵是分不開的。若要從孫權身上尋找借鑑的話,這倒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其光輝的盛世年代,也有其黯淡的災難歲月。看一個傑出人物的一生,不也是這樣的嗎?千秋功過,自有公論。姑且不必管後世對孫權如何讚譽、如何貶損,我們還是沿著他在歷史上留下的蹤跡,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去,看看這個吳大帝一生到底有多少閃光之點,又有多少昏暗之處。由於這位吳大帝和他的父兄以及輔佐他的江東英豪們,長期以來受小說和戲曲的影響,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不佳,我們儘量從歷史的角度來加以刊正,還原其歷史的本來面目,從而給他們應有的歷史地位。當然,這無疑是一項十分嚴肅而又非常細緻的研究工作。
代前言:三分縱橫話孫權
一
東吳神鳳元年(即曹魏嘉平四年,蜀漢延熙十五年,西元二五二年)初夏四月,吳大帝孫權病逝於建業(今江蘇南京市)宮中。引人注目的是,這位史稱其「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的吳大帝,是三國時代享國最長的開國之主。從他繼承父兄之業,於東漢末獻帝建安五年(二○○年)出掌江東算起到他逝世為止的五十餘年間,姑且不論他後期的治績如何,就拿他在前期開國創業、撫定江東、抗衡中原的種種活動來看,無論就其對歷史的貢獻或所起的作用來說,與其他兩位同時代的開國之主|曹操和劉備相比,並不顯得怎麼遜色。...
目錄
代前言:三分縱橫話孫權
第一章 家世與出身
一 生當亂世
二 隨孫策定江東
三 弟承兄業
第二章 初掌江東
一 招延俊秀
二 平叛伐亂
三 拒質觀變
第三章 思有「桓,文」之功
一 吳中對策
二 破滅黃祖
三 擁兵柴桑
第四章 孫劉結盟
一 決計破曹
二 江陵得而復讓
三 爭戰合肥
第五章 鼎足江東
一 拓地嶺南
二 討伐山越
三 興辦屯田
第六章 收復荊州
一 湘水之盟
二 襲取荊州
三 夷陵敗蜀
四 屈身事曹
第七章 絕魏稱尊
一 與蜀再盟
二 石亭破魏
三 武昌稱帝
四 浮海求夷洲
第八章 晚年的孫權
一 遼東失計
二 呂壹之誅
三 繼嗣之爭
第九章 一生功過
一 前後期對比
二 錯亂的家庭
代前言:三分縱橫話孫權
第一章 家世與出身
一 生當亂世
二 隨孫策定江東
三 弟承兄業
第二章 初掌江東
一 招延俊秀
二 平叛伐亂
三 拒質觀變
第三章 思有「桓,文」之功
一 吳中對策
二 破滅黃祖
三 擁兵柴桑
第四章 孫劉結盟
一 決計破曹
二 江陵得而復讓
三 爭戰合肥
第五章 鼎足江東
一 拓地嶺南
二 討伐山越
三 興辦屯田
第六章 收復荊州
一 湘水之盟
二 襲取荊州
三 夷陵敗蜀
四 屈身事曹
第七章 絕魏稱尊
一 與蜀再盟
二 石亭破魏
三 武昌稱帝
四 浮海...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