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今天的議會政治? 原來與金雀花王朝的國王有關。
.近代歐洲的國際格局何以演變至如今的狀況? 原來17世紀爆發的“三十年戰爭”的戰果所奠定的。
一切歷史的發展皆有跡可尋。縱觀西方由石器時代到17世紀中葉歷史,透視今天歷史之走向。
西方歷史的經典之作
從石器時代到17世紀中葉,從穴居生活到市鎮生活,從封建制度走向國家體制,人類的歷史經歷了劇烈的變化,作者娓娓道來,讓你一本書就能了解西方古代歷史。
時至今日,世界的格局與數千年相比,雖然起了很大的變化,但鑑古才能知今。要了解過去的歷史痕跡,才會明白今天的歷史走向。英國何以發展至今天的議會政治?原來與金雀花王朝的國王有關。近代歐洲的國際格局何以演變至如今的狀況?原來17世紀爆發的“三十年戰爭”的戰果所奠定的。一切歷史的發展皆有跡可尋,現在就翻開這本書,尋找歷史的蹤跡吧﹗
作者簡介:
王德昭(1914——1982年)浙江嘉興人,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和訪問敎授。一生從事敎學和學術研究。早期任敎貴州大學和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又曾任南洋大學歷史系主任和文學院長,1966年起任敎於香港中文大學,歷任歷史系主任,中國文化研究所副主任和文學院院長等職。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說明
《西洋通史》雖然早於上世紀80年代出版,但時至今日,此書仍是學習西方歷史的入門經典之作。王德昭先生的文筆精煉,寫史時有條不紊,讀畢此書,將對遠古時代至17世紀中葉的歐洲歷史有一定了解。而且王德昭先生早有匯通中西歷史的意圖,在論及西方歷史時,往往會旁引中國歷史作比較,縱觀全局。
本書根據1987年出版的《西洋通史》加以修訂。由於時代的變化,將書中一些英文名詞的譯名修改為現今較常見的譯名,例如將谷騰堡(Gutenberg)改為古騰堡,維金人(The Vikings)改為維京人等。
本修訂版特意收錄作者的學生陳萬雄博士所寫的一篇代序,內文提及先師的教學及治史方法,俾能讓讀者對王德昭先生有更深入、全面的認識。
德昭師的為學與做人
陳萬雄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輯說明
《西洋通史》雖然早於上世紀80年代出版,但時至今日,此書仍是學習西方歷史的入門經典之作。王德昭先生的文筆精煉,寫史時有條不紊,讀畢此書,將對遠古時代至17世紀中葉的歐洲歷史有一定了解。而且王德昭先生早有匯通中西歷史的意圖,在論及西方歷史時,往往會旁引中國歷史作比較,縱觀全局。
本書根據1987年出版的《西洋通史》加以修訂。由於時代的變化,將書中一些英文名詞的譯名修改為現今較常見的譯名,例如將谷騰堡(Gutenberg)改為古騰堡,維金人(The Vikings)改為維京人等。
本修訂版特意收錄...
作者序
前 言
1969年,初進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歷史系,我就選修了德昭師(1914年至1982年)的“西洋現代史”。該課程原是高年班課程,我們一年班初唸歷史的,唸得相當吃力。不過,修讀了這門課,不僅加深了我對歷史科的認識,增加了唸歷史的興趣,也開始傾慕德昭師的學問。
其後三年本科和二年的研究生,每年都選修德昭師的一門課。德昭師是我在大學期間選課最多的一位老師。唸碩士班,德昭師更是我的指導教授。畢業後,無論身在香港或在外國,也一直與德昭師保持聯絡,繼續在學問上得以請益問難。我個人的學問,受益於德昭最多,而從事學術研究,也以德昭師的影響為最深。這是要對德昭師終身感激的。
十二年來的受業和追隨,深感德昭師的為學與做人,多可稱述。今倉猝草成此文,聊申對德昭師敬仰和感謝之情;文中如能發德昭師潛德之幽光,得沾溉後來者,誠喜出望外了!
認真而富啟發性的教學
德昭師自大學畢業後,除短暫時間從事文化工作外,在國內外大學任教凡四十多年,畢生貢獻於教育和學術研究。
德昭師自1969年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以迄於退休,達十多年。退休後依然孜孜不倦,從事學術研究、著述,在報刊撰寫文章,宏揚文化,並積極參與學術會議和社會文化活動,活躍得很,不知老之將至。
德昭師的教學,素為學子所稱頌。他在歷史系任教期間,開設課程之多,當時歷史系諸老師中,無出其右者。就個人所知,他開設過的課程有:“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思想史”、“中國近代中外關係史”、“西洋通史”、“西洋現代史”、“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法國大革命”、“中西交通史”、“史學方法”等等。可謂中西兼備,專通兼顧了。德昭師開設這麼多門功課,不僅說明他學貫中西。更重要的,表現了他對教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對教學,有深刻的認識和理念。他開設的科目,就自己學問所及,完全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完備系內基礎課程,充實學生學習根基。開設一門新課,準備一門新課,對大學老師來說,是相當吃力的,也會犧牲個人大量學術研究和撰述的精力和時間。如非對教育有高度的責任感,何能如此。平日言談間,德昭師時常強調,唸歷史的,知識面要廣,基本訓練要扎實。為了學生,他身體力行,為教學付出了大量的心力。這種教育理念和負責精神,比對一些專就自己研究之便,不理會歷史學習的知識結構和基本訓練需要,課程偏狹;或年復一年,重複開設着同一、二門課程的執教者,真不可同日而語。
德昭師開設課程雖多,但內容質素極高,充實而富啟發性,此乃受業者所共知。其講授筆記向為學生珍視,可見一斑。
德昭師每在學期初,必印發一課程大綱。大綱詳細而具體。難得的是,這課程大綱並不是虛應故事,學年終,準能按原訂大綱完成課程。德昭師授課,從不跑野馬,甚少講題外話,一字一句,都本自己精心準備的講義去講授。不過其講授形式與照唸講義如儀者迥異。講授時,德昭師的講義攤在面前,大部分時間卻是望着學生,聲調鏗鏘,附以輕輕的手勢,別具風采。講授時談吐接近文體化,分析評論史事時,遣詞用字尤見講究。從黑板的兩邊向中間,依着講授進程,整整齊齊寫上難聽得懂的中、英文字句。一切都是那麼認真,那麼有條理。這種完全沒有插科打諢而又緊湊的講授形式,兩個鐘點的課,對我們來說也相當疲累,但不會沉悶,課後卻感到異常的充實。
德昭師這種充實而認真的講授形式,是要付出驚人的心力的。他的博覽羣書和精心的準備,從講授內容,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但他授課前備課的認真,學生知的不多。在研究院,我兼任德昭師助教,對他授課情況有進一步的了解。原來在課前的一晚和上課前,德昭師都要花一兩個小時,細心閱讀自己已精心備好的講義。有了這兩次準備,德昭師上課時便能出口成誦。這也令我想起有次德昭師忘了帶講義到課堂,依然能如往常般,從容不迫地完成那兩節課,而且講授依舊那麼有條理,吐詞遣句仍然那樣富於文采的事來。德昭師這種授課形式,用意在於有限的授課時間內,使學生得到最大的受益。
德昭師極注重課程的完整和有系統。講義內容雖非全是他的創獲,但他能善用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整理綜合,再貫穿自己的才識,自成系統,極富啟發性。這樣的講義,作為知識的接受或日後研究的準備,基礎是穩固的,訓練是扎實的。另外,德昭師每重開某門功課,必定大幅度增加新材料。這種嚴肅負責的教育態度,真是難能可貴。
博大而有光輝的中學研究
德昭師生前曾撰文壽其師鄭天挺先生。文中道及自己的治學,說自己是“雜家”。這樣說固然一部分屬實,主要還是出於自謙。德昭師治史別具氣魄,另有規模。壽鄭天挺先生文中,即透露心聲,說:“我的治學之雜,其原先也有一種奢望在乎其間,只是力不從心,事與願違,以至垂老無所成。”文內雖未透露“奢望”所在,不過,德昭師的治史,顯然自始則大有規模,以求畢生以竟全力。
個人受業德昭師多年,初期對他的治學規模,不甚了解,僅從德昭師的治史中西兼備,古今兼顧,而認識到他的學識淵博,不以皓首窮一經為能事,如此而已。其後才領悟德昭師的治史規模和氣魄遠過於此。1977年德昭師退休,始從教學與行政兩忙中脫身,專心致志於學術研究和著作。從他晚年的著述中,不難窺睹德昭師的學問有“百川歸流”的姿勢。為學生者正額手稱慶,願早睹其大成之際,奈何中道棄世,未竟全功,天意如此,嗟可嘆息。要不然以德昭師浸淫中西史學數十年的功力,俾以時間,必能完成其生平治史夙願。
不過,德昭師生前豐碩的研究成果,已為中國學術界作出了大貢獻,從中也不難見到其治史“奢望”所在。
關於德昭師治史的規模和氣魄,郭少棠兄在〈王德昭師治史的規模〉一文中,有相當概括的說明。他說德昭師實在是一個感受到中國近代面臨千年未有的巨變的知識分子的代表,持開放和冷靜的態度,全面而客觀地去了解中西文化,使國人真正體會近代世界歷史的發展,以及認識中華民族所處的新局面。所以表現在治學上,其途徑是試圖比較中西史和以世界歷史的演變大勢去觀照國史的發展。關於德昭師在著作上所表現的這方面成就,郭文已有論述,茲不再贅。
根據不完全的統計,德昭師生前學術著作,單行本有七本;論文五十六篇,數量固然不少,而內容所涉,遍及古今中外的史學。要作歸納,德昭師的著述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明清和近代史;二、史學思想和理論;三、西方近代思想史。其間貫穿一條比較和匯通中西歷史的大脈絡。從《伏爾泰的中國孤兒》、《戰國時代與文藝復興》、《馬基雅弗里與韓非思想的異同》,以至晚年力作《從世界史看本國史》等著述,充分顯現了他的比較和匯通中西史的治史氣魄和規模。
即使從德昭師的一些關於中國史的論述,也充分顯現他深厚的中西學養和匯通中西史學的用心。德昭師 1962年出版的《國父革命思想研究》(台北:中國文化研究所)是一本博大精深之作。此書取精用宏,不僅系統而深入地論述了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及其思想發展的歷程,更值得注意的,是書內剖析了孫中山革命思想中繼承於傳統,吸收自西方和出乎自己創造的三個思想來源,追本溯源,深切著明。從這方面考察孫中山先生的思想,至今尚無人能及。其成就也備受中外學界所重視。又如德昭師未得見其出版的遺著《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2年)一書中,處處可見其要匯通中西歷史的意圖。茲引一段作證:
此外尚有一事甚至可注意者,即當中國因西潮迫來與新時勢的需要而不得不改變傳統的學校與科舉制度之時,西方以法國與英國為首,卻為公開政府職位與鼓勵人才自己競爭起見,而開始施行文官考試制度。公元第十七、十八世紀入華耶穌會士有關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的報導,與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The philosophes)及重農學派思想家(The physiocrates)對於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的頌揚,使學者大體相信,法國初行於1791年,十年後停罷,其後於1840年代恢復的文官考試制度,乃取法於中國的先例。英國則因東印度公司在廣州的公司人員的建議,先在英國設立學校(1806年),訓練行政人員,經考試後派往英領印度任職。英國有識人士如亞當A 斯密(Adam Smith)與邊沁(Jeremy Bentham),與法國啟蒙思想家及重農派思想家也時有往來,而邊沁則為首倡在英國建立公開考試制度的一人。十九世紀前來華的一位英國譯員梅篤士(Thomas TaylorMeadows)更著書立說,明白以中國的科舉考制度為範例,主張在英國實行公開競爭考試,以改善英國的行政組織。所以英國從1855年開始建立的文官考試制度,其曾受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的影響,尤其顯見。中國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起實行公務人員高、普考與高、普考檢考試制度,就其以考試取士而言,也可謂科舉制度的重演。惟在舊科舉制度下學校所肄習者為科舉之學,而新公務人員考試所考試者為學校之學。即此也可見教育與考試制度之隨時勢的變化而改革興廢之故了。
德昭師治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從大處着眼,由要處入手。就以他的中國近代史方面的著述為例。如《同治新政考》、《國父革命思想研究》、《知識分子與辛亥革命》、《論甲午援韓》、《黃遵憲與梁啟超》、《譚嗣同與晚清政治活動》,以至晚年關於五四和國共合作的論述,都是中國歷史上關鍵性的問題。德昭師著作固不喜誇誇其談,也無心於餖飣考證,全以綜合和分析見長。德昭師這治史態度和觀點,早在1942 年出版的《明季之政治與社會》一書的前言中他已宣示明白。他認為:
有一個時候,人們曾經非議過史學界專注考證的風氣,認為這種風氣每會使史學者對史事的認識襞積破碎,因而違返史學本身所應具的經世致用的價值。不過接而來的卻是一陣無力的空潮,若干取巧的、大言的、公式主義的著作,風行了一時,接着又消沉下去。……
本來歷史的發展既然是一個歷程,我們對史事就也應該用一種對於歷程的看法,來加以觀察。我們觀察一條道路的延伸,如果我們需要得到關於這條道路的全部知識,第一我們就必須要知其“然”,方向的遵循,地勢的崇卑,景物的取捨,基面的構築,乃至沿路的設施等等,都是應該知道的條件。然後我們再進而求其“所以然”,就是從各種相重的關係中,探索出所以如此的理由。不知前者而想追尋後者,其結果只能出諸憑空的虛構;僅知前者而不知探索後者,則其勢將永不能透悟其中的道理,而其所得也只能限於路工的片斷知識,不能往觀全局。這兩種看法,前者是考證的,記錄的,敍述的;而後者則是哲學的,原理的,或所謂史觀的。
這段話寫在六十年前,用之以審視當前史學研究,仍能切中時弊,擲地有聲,足可令史學界反省。
另外,讀德昭師的學術著作,不難感覺到有一種強烈的愛國思想與為中國前途探索的致用之意。在德昭師逝世十周年,時我主持香港商務印書館,我們委托同班同學周佳榮教授,收集他的散篇論著,以《歷史哲學與中西文化》(香港, 1992 年12 月)為題,結集出版。既作紀念,亦不無要彰顯他匯通中西歷史,以探索中國前景的用心。即使他講西方的《史學方法》,內中也常引用中國的材料互證和說明。少所許人的牟師潤孫先生,就不止一次在我面前讚賞德昭師的為學之勤和學問之廣博,並說,他想不到專治中國近代史和西洋史的德昭師,對卷帙浩繁的《四庫全書提要》也能下過如此功夫。他不少論文則旨在糾正一些中外史家對中國歷史所持的偏執觀點,對別有用心的觀點,他揭之挑之,不稍假借。不過其愛國思想卻不遮掩其論述史事的客觀和平實,全以理服人。
平心而論,德昭師的學術著作不太容易唸,有三方面造成的:其行文謹慎,用字講究,極慳筆墨,言簡而意賅;另外,他喜歡通過史事本身的排比去說明問題,但主要還在他的文章包攝廣而用意深。他的《國父革命思想研究》不啻是一本近代思想史;他的《清代科舉制度研究》也不啻是一本清代思想史。德昭師的著作所涉,雖遍及古今中外,但其研究方向主要仍在思想史,尤以思潮史為最擅長。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十二年間的親炙,德昭師的勤奮、謙虛、認真和待人誠懇的態度,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昭師一生所受教育,路途相當曲折,終歸學有所成。到其任教於大學,教學而外,由於他富有幹才,一直以來都擔當繁重的行政工作。但一生依然能撰寫出大量有分量的學術論著,全有賴他過人的勤奮和精力。據師母說,德昭師病發的頭一句話也是最後的一句遺言,是“康復後我真要好好休息一下”。
德昭師一生是過勞的,少所娛樂。德昭師曾告訴過我,有一位在香港挺有名的報人以喜收藏見稱,到他家做客,環顧四壁,不見多掛名人書畫,遂現輕視之容,並以此為詢。德昭師對我說,他一生奔波勞碌,少所閒遐,何況家累深重,生計不遑,何敢沾手名家書畫。其實德昭師編譯過美術著作,不難窺其在這方面的興趣與認識。逝世前的德昭師,雖云退休,但仍孜孜不倦,以研究和撰述為事。既要為他的中國近代史論文集的幾篇英文稿翻譯成中文;又要校對《清代科舉制度研究》;更要為香港著名英文報刊撰寫連載的世界史講座,等等。甚至忙得一邊吃飯一邊改稿子。德昭師即曾告訴我,說他習慣晚上睡下床後,思量和推敲日間所寫作文章上的遣詞造句。他說日間太忙了,干擾又多,心神不那麼平靜,寫東西時總覺用字難得愜意。晚上睡前的寧靜,最好利用,云云。牟潤孫師對我說過,在沙田中大宿舍,他跟德昭師是同一棟,比他高一層。每每他清晨一、二時小醒,往露台下望,見德昭師書房仍亮着燈。由此可見德昭師勤奮的程度。“要好好休息一下”這句遺言,是從不肯一息懈怠,辛勞一生的德昭師的心底語。這句話也概括了德昭師為教育、為學術、為探索中國前途而鞠躬盡瘁的一生。可惜德昭師此生無法再過些優遊林下的晚年生活了。終其生為國家、為教育、為學術而竭盡心力,或許這是求仁得仁吧。日後的幾十年,德昭師的勤奮,一直是我的榜樣。
德昭師為人極謙遜,向來樂道人之善,卻甚少貶損他人。說話做事,很能從人家的立場去設想。讀書人尤其學術界,易犯自以為是,好同惡異,妄肆褒貶的毛病。德昭師卻無此種毛病,從他身上,就體現了傳統理想讀書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德性。況且,德昭師不尚空談,注重實幹,自己也是默默地工作。內地一位學者即曾對我說,謂德昭師是他交接海外中國學者中,最具有溫厚風範的一位讀書人。不過德昭師做人其實是外圓內方,每遇原則性問題,卻很有稜角的。
舉兩樁事可概括其餘:香港中文大學欲購下香港友聯研究所關於中國內地的各種剪報,聽廣播摘錄及相關各種材料的檔案。時哈佛(或哈佛燕京學社)願出資香港中文大學。此事由德昭師主其事,但資金提供方的條件要求中大以後繼續收聽收集中國內地資料情報,德昭師因此而斷然拒絕,至事不成。其次,中國內地開放初期,德昭師回北京訪問,主辦單位舉辦藝術欣賞會,德昭師邀請的親友,因是右派分子,被拒絕乘專車前往。德昭師遂與親友一同步行到會場。
德昭師樂於助人,愛護學生。就個人經驗,無論向他請教,找他談天或求他幫忙,從未拒絕過。他真沒空時,也用徵求意見的語氣,商量改改時間而已。要他幫忙的,準能按所允做得妥妥當當的,時常做得超出你要求之外。學生稍有所表現,鼓勵有加;犯了過失,從不見他疾言厲色,仍是和藹可親地、平心靜氣地指點幾句。唸研究院時,兼任德昭師的助教。其間,德昭師不僅不給你幹份外事,反而凡事親力親為、盡量減少你的工作。有時過意不去,我主動要求多為他做點工作,德昭師總是說:“好好做你的論文。”所以在研究院的兩年間,能完成一篇像樣的論文,德昭師的照拂很是重要。後來論文獲校方通過出版,序中我寫了兩句簡單道謝他的話,看後他對我說:“多謝您的稱讚,其實你的論文是我最不用費心的。”實際上,我的論文,德昭師一字一句的看,甚至一個個標點的給我細心修改過。德昭師這種謙虛而獎掖他人的態度,相信很多同學都感受過,不獨我而然。
原載《王德昭教授史學論集》
2015 年補充修改
前 言
1969年,初進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歷史系,我就選修了德昭師(1914年至1982年)的“西洋現代史”。該課程原是高年班課程,我們一年班初唸歷史的,唸得相當吃力。不過,修讀了這門課,不僅加深了我對歷史科的認識,增加了唸歷史的興趣,也開始傾慕德昭師的學問。
其後三年本科和二年的研究生,每年都選修德昭師的一門課。德昭師是我在大學期間選課最多的一位老師。唸碩士班,德昭師更是我的指導教授。畢業後,無論身在香港或在外國,也一直與德昭師保持聯絡,繼續在學問上得以請益問難。我個人的學問,受益於德昭最多,而從事學術研...
目錄
第一編 西方文明的濫觴
第一章 遠古人類
第一節 人類的原始 002
第二節 遠古人類的生活 006
第三節 文明的初曙 009
第二章 古代大河文明──古埃及文明
第一節 尼羅河流域的埃及王國 013
第二節 古埃及的政治、宗教與社會 016
第三節 古埃及的藝術、文學與科學 020
第三章 古代大河文明──古兩河流域文明
第一節 兩河流域王國的興廢 025
第二節 蘇美爾人的文明 027
第三節 古巴比倫王國的文明 030
第四節 亞述和新巴比倫王國的文明 031
第四章 最古海上文明──愛琴文明
第一節 古愛琴文明的發現 036
第二節 最古海上文明的盛況 039
第五章 腓尼基文明與希伯來文明
第一節 腓尼基文明 043
第二節 希伯來文明 045
第六章 古波期文明
第一節 古波期帝國 051
第二節 古波期文明 053
第二編 希臘文明
第七章 希臘人與希臘城邦
第一節 荷馬時期的希臘人 058
第二節 希臘城邦的演進 063
第三節 希臘城邦的向外殖民 066
第四節 波斯戰爭與希臘城邦政治的變遷 067
第八章 希臘文明的蔚盛
第一節 政治制度 074
第二節 文學、美術與哲學思想 081
第九章 亞歷山大的武功與希臘化諸國
第一節 馬其頓的興起與亞歷山大東征 090
第二節 希臘化諸國 094
第十章 希臘文明的廣被與希臘化文明
第一節 政治、社會與經濟組織 098
第二節 科學、哲學與文學美術 102
第三編 羅馬共和與帝政
第十一章 羅馬共和政治
第一節 意大利的土地與人民 110
第二節 羅馬共和政治的演進 114
第三節 羅馬統一意大利 117
第十二章 羅馬的向外擴張與革命
第一節 布匿克戰爭與羅馬勢力的西拓 122
第二節 羅馬勢力在東地中海的擴張 125
第三節 羅馬政治社會的劇變 128
第十三章 羅馬共和政治的傾覆與帝政的肇建
第一節 馬立阿斯與蘇拉的專政 134
第二節 第一次三頭專政與凱撒的獨裁 140
第三節 第二次三頭專政與帝政的成立 148
第四節 共和時期的羅馬文明 154
第十四章 羅馬帝國的極盛
第一節 羅馬世界 159
第二節 羅馬帝國的盛世 161
第三節 羅馬帝國的組織 164
第四節 羅馬帝國盛時的社會與經濟生活 167
第五節 羅馬帝國盛時的文明 171
第十五章 羅馬帝國的中衰
第一節 羅馬帝國後期的政治 176
第二節 羅馬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解體 182
第十六章 基督教與基督教會的興起
第一節 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 187
第二節 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勝利 190
第三節 初期基督教會的組織及其演進 192
第四節 羅馬教廷地位的興起與清修運動 197
第十七章 蠻族大入侵與蠻族王國的興滅
第一節 大入侵的日耳曼民族 202
第二節 日耳曼人大入侵與羅馬帝國西部的傾覆 207
第三節 東哥德王國與法蘭克王國 213
第四編 歐洲中世初期
第十八章 東方的拜占庭帝國
第一節 查士丁尼光復帝國的雄圖 220
第二節 拜占庭帝國的中衰 225
第三節 拜占庭文明 227
第十九章 回教與回教薩拉森帝國
第一節 穆罕默德與回教的創立 230
第二節 回教薩拉森帝國 233
第三節 回教薩拉森文明 238
第二十章 法蘭克人、倫巴底人與羅馬教廷
第一節 墨洛溫王朝時期的法蘭克人 241
第二節 墨洛溫時期的社會和政治 243
第三節 倫巴底人與羅馬教廷 246
第四節 法蘭克王國與教廷 248
第二十一章 加洛林帝國與北人
第一節 查理曼與加洛林帝國 250
第二節 查理曼治下的政治與社會 253
第三節 加洛林帝國的解體 255
第四節 北人的侵掠與歐洲新形勢的形成 257
第二十二章 封建制度
第一節 中世歐洲封建制度的由來 261
第二節 封建田莊與封建經濟 265
第三節 封建貴族和封建采邑 267
第四節 封建制度與教會 271
第五節 封建國家 272
第二十三章 封建王國與封建帝國
第一節 日耳曼、意大利與神聖羅馬帝國 275
第二節 法蘭西 280
第三節 英格蘭 282
第五編 歐洲中世盛時
第二十四章 政教之爭──神聖羅馬帝國與教廷
第一節 中世歐洲政教之爭的由來 286
第二節 教士授職之爭 289
第三節 政教之爭的繼續 292
第四節 羅馬教廷勢力的極盛 296
第二十五章 英法王權的興起
第一節 法國王權的萌興 302
第二節 法國王權的勝利 304
第三節 英國王權的增長 308
第四節 英國政府組織的演進 311
第二十六章 十字軍運動及其影響
第一節 十字軍運動的起因 316
第二節 十字軍東征 318
第三節 十字軍運動的繼續 321
第四節 十字軍運動的影響 323
第二十七章 中世盛時的社會──農民與貴族
第一節 農民階級 327
第二節 貴族階級 331
第三節 騎士精神與傳奇文學 335
第二十八章 中世盛時的社會──商業與城市生活
第一節 商業與城市生活的復興 340
第二節 中世城市 342
第三節 商道與城市的分佈 343
第四節 城市經濟與市民 346
第二十九章 中世盛時的教會與文化
第一節 中世盛時教會的組織 351
第二節 聖禮制度 353
第三節 修道會 357
第四節 教育、學術與藝術 360
第六編 歐洲中世晚期
第三十章 日耳曼與東歐諸國
第一節 中世晚期的神聖羅馬帝國 369
第二節 瑞士邦聯和漢薩同盟 372
第三節 中世晚期的東歐 375
第三十一章 英法與百年戰爭
第一節 百年戰爭前夕的法國 377
第二節 百年戰爭前夕的英國 380
第三節 英法百年戰爭 384
第四節 百年戰爭時期的英國 389
第三十二章 中世晚期教廷地位的衰替
第一節 亞威農播遷 393
第二節 大分裂 397
第三節 大公會議運動 400
第三十三章 意大利的文藝復興
第一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社會 405
第二節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邦國政治的演進 408
第三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文學和美術 415
第三十四章 北地的文藝復興
第一節 北地中世制度的式微 424
第二節 領土國家的興起 426
第三節 北地的文藝復興 428
第三十五章 近代前夕的歐洲諸國
第一節 西班牙與葡萄牙 434
第二節 英格蘭 437
第三節 法蘭西與意大利戰爭 439
第四節 日耳曼與哈布斯堡家 444
第五節 新航道與新大陸的發現 446
第七編 歐洲近世初期
第三十六章 宗教改革與新教教會的建立
第一節 路德與宗教改革運動 454
第二節 喀爾文與宗教改革運動 463
第三節 英國與羅馬教會的決裂 467
第三十七章 羅馬天主教會的改革
第一節 羅馬天主教會改革的由來 471
第二節 羅耀拉與耶穌會 473
第三節 脫利騰大公會議 476
第四節 對抗改革的進行 478
第三十八章 王朝戰爭與宗教戰爭(一)
第一節 哈布斯堡家與瓦盧瓦家的抗衡 481
第二節 查理五世及其帝國 485
第三節 查理五世時代的法國與英國 491
第三十九章 王朝戰爭與宗教戰爭(二)
第一節 腓力二世治下的西班牙 494
第二節 尼德蘭的叛亂與荷蘭的獨立 497
第三節 法國的宗教戰爭 503
第四節 伊利沙伯治下的英國與英西戰爭 507
第四十章 三十年戰爭
第一節 三十年戰爭的由來 512
第二節 三十年戰爭的經過 515
第三節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519
第四十一章 歐洲的商業革命
第一節 資本與資本主義 523
第二節 工商業的變化 525
第三節 新經濟政策—重商主義 530
第四十二章 十七世紀中葉的歐洲
第一節 十七世紀中葉的歐洲諸國 535
第二節 英國專制王權的盛衰 538
第三節 法國專制王權的勝利 550
第一編 西方文明的濫觴
第一章 遠古人類
第一節 人類的原始 002
第二節 遠古人類的生活 006
第三節 文明的初曙 009
第二章 古代大河文明──古埃及文明
第一節 尼羅河流域的埃及王國 013
第二節 古埃及的政治、宗教與社會 016
第三節 古埃及的藝術、文學與科學 020
第三章 古代大河文明──古兩河流域文明
第一節 兩河流域王國的興廢 025
第二節 蘇美爾人的文明 027
第三節 古巴比倫王國的文明 030
第四節 亞述和新巴比倫王國的文明 031
第四章 最古海上文明──愛琴文明
第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