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明白、清楚易懂,讓你愛不釋手的輕教養手冊!
最棘手的問題,最簡單的策略!
集結教養理論菁華,全球工作坊家長們的共學軸心!
走到哪讀到哪,每天都能持續不斷的練習與實踐!★亞馬遜書店4.5顆星推薦★
★孩子是否常常打斷你做事?每當他們呼喚你,你是否就停下手邊的事,把注意力轉移到他們身上?
★你希望孩子可以不要再哭哭啼啼或大吼大叫嗎?但每當他們哭鬧鬼叫時,你是否也仍然回應了他們?
為什麼這些情形會造成你的困擾?你該思考的是:你的行為其實也決定了孩子的行為模式。
作者艾莉卡.賴許是一名心理學家,成為媽媽那年手忙腳亂,面臨初為人母種種窘境,決定成立工作坊,讓頭痛家長們彼此交流。艾莉卡將工作坊交流心得整理成十條守則,幫助父母改造孩子類似上述令人頭疼的行為,沒想到這些守則獲得共鳴廣為流傳,全球各地電子信件擠爆艾莉卡的信箱,甚至把守則列印出來貼在冰箱上,以便隨時派上用場。這也激勵艾莉卡繼續將棘手問題編寫成七十五條守則,成為本書。書裡收錄的各項範例及訣竅也成為艾莉卡的工作坊教案,閱讀本書就像是跨海參與艾莉卡的工作坊與世界各地家長們交流,完全零時差。
★75條守則讓你快速掌握,不再為小朋友們頭痛!
孩子的大腦和成人不一樣,個個都是小探險家與小科學家;家長們應該以溫暖關愛的態度去引導孩子。艾莉卡以工作坊的共學結果為核心,結合臨床心理的研究與看診經驗,和所有家長們日常最頭痛的問題集結,編撰而成的這七十五條守則,等於七十五個「單純的策略」,堪稱家長們的教養問題小百科!她詳細解釋孩子各種行為的心理需求與背後成因,每則搭配清楚的實例理論,還有明白易懂的小訣竅,每位家長透過本書都能不厭其煩的持續練習與實踐!
★成功的關鍵在於「有心」和「練習」:先從改變自己做起
艾莉卡提到一個小故事,她曾經去報名狗狗訓練課,意外發現課程不是訓練狗,而是訓練主人。因為主人需要學習像狗一樣思考、解讀牠的行為,才能與之互動進而讓牠學習成長。艾莉卡認為這個法則適用於所有人際關係;同樣的,家長們不僅能從本書各項守則快速得到教養祕訣,也能從中做到自我成長與啟發。
如果你每天只有兩分鐘空檔,這本快速教養攻略就是你最好的選擇!輕鬆閱讀,立即上手!
【本書特色】
◎每條守則的篇名即為方法,並附解釋、範例及「父母可以這樣做」單元,讓你在生活中輕鬆上手。
◎各守則及策略互有關連,可相互對照,隨時可前後翻閱運用,功效十足。家長們也可根據最實用的策略創造出個人的教養法寶。
◎根據書中教養守則立即應用的同時,家長們也能即時做到自我覺察,亦是實用的成長書籍。
作者簡介:
艾莉卡.賴許(Erica Reischer)
艾莉卡.賴許是一名心理學家及親職教育者,她以優等成績從普林斯敦大學畢業,同時取得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及人類發展所博士。賴許先前曾任麥肯錫公司的顧問,現在是「健康快樂孩子網站」(http://www.happyhealthykids.com)的諮詢委員,也在學校和機構內教授熱門的教養課程,例如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貝尼奧夫兒童醫院(Benioff Children’s Hospital)、哈比托兒童博物館(Habitot Children’s Museum)和加州大學。
她撰寫關於兒童和家庭的文章,刊登在《當代心理學雜誌》(Psychology Today)、《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以及《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等。目前和先生及兩個孩子住在加州奧克蘭,經營一間私人心理諮商診所。
譯者簡介:
黃庭敏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師大翻譯研究所碩士,熱愛跑步、游泳、閱讀和法文,譯作《資源革命》曾獲頒經濟部中小企業金書獎。專長是中英雙向筆譯,覺得翻譯有一種解碼的快感,雖然腦袋裡的中文和英文也常常在打架,但是只要去運動一下,腦袋裡的語言系統又可以恢復正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熱情推薦】
「《冰箱上的75條教養守則》是你唯一需要的親職教戰手冊,你找不到其他更精簡且兼具科學根據的教養訣竅了!如果你一天只有兩分鐘的空檔,快拿起這本快速教養攻略吧,而且本書讀起來更輕鬆愉快、技巧也更豐富,這可是必讀寶典!」--克莉斯汀.卡特博士(Christine Carter, PhD),著有《微調5個地方,每天開心醒來》(The Sweet Spot)等書,柏克萊分校共同利益科學中心(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資深研究員。
「偉大的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曾經說過,她搞不懂大家的緩急輕重:法律規定開車要有執照,但是我們卻讓毫無教養才能的人扶養小孩。如果可以改變這種情況,賴許博士的書可以當成新手父母必備的手冊,內容計畫嚴謹、研究深入,而且文字流暢。」──契克森米哈賴(MihalyCsikszentmihalyi),克萊蒙研究大學心理和管理學(Psychology and Managment, Claremont GraduateUniversity)特聘教授,著有《快樂,從心開始》(Flow :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等書。
「充滿有用實際的建議和方法,每位家長肯定會希望第一天當父母時就有這本書。」──麥德琳.雷文醫師(Dr. Madeline Levine),著有《給孩子,金錢買不到的富足》(The Price of Privilege)等書。
「艾莉卡.賴許提供了最好教養方法的備忘錄。在她的智慧引導下,我們都有成為傑出父母的潛能。」──佩姬.歐倫史坦(Peggy Orenstein),著有《校園中的女學生:探究年輕女孩自尊與自信的缺口》(Schoolgirls : youngwomen, self- esteem, and the confidence gap)等書。
名人推薦:【熱情推薦】
「《冰箱上的75條教養守則》是你唯一需要的親職教戰手冊,你找不到其他更精簡且兼具科學根據的教養訣竅了!如果你一天只有兩分鐘的空檔,快拿起這本快速教養攻略吧,而且本書讀起來更輕鬆愉快、技巧也更豐富,這可是必讀寶典!」--克莉斯汀.卡特博士(Christine Carter, PhD),著有《微調5個地方,每天開心醒來》(The Sweet Spot)等書,柏克萊分校共同利益科學中心(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資深研究員。
「偉大的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曾經說過,她搞不懂大家的緩急輕重:法...
章節試閱
【守則9 接受孩子的本性】
接受孩子的本性跟愛孩子不太一樣,很多父母是愛他們的孩子的,卻也可能因為無法忍受孩子喜歡、想要或是思考的東西,而覺得孩子很丟臉,或是排斥孩子。
所以我用「接受」這兩個字,其中就包含了愛,而且接受的境界比愛還要高深,也可以稱作是無條件的愛。
然而,接受孩子的本性並不表示你喜歡或同意他的行為,這可是關鍵的差別。當你接受孩子時,你愛他,也接受他的本性,雖然你不一定喜歡他所做的事。你在孩子本身和他的行為之間劃下清楚的界線。(我用「行為」這個兩個字來描述他人會感受到的任何舉動,包括言語。根據這個方法,行為包括了我們所做的事和我們所說的話。
把個人和他的行為區別開來,這樣可以清楚分辨哪方面才是神聖的。你孩子個人,也就是他的想法和他的感受是神聖的,而你的目標應該是要了解和接受他的想法和感受。要試著改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是很難成功的,而且非常可能破壞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另一方面你孩子的行為,包括他所說的話和他所做的事,在他還在你的照顧之下時,孩子會受到你的管束,你可以規範他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
差別在哪?行為會受到管教的影響,但是人的想法和感覺是不會受到他人控制的。
★父母可以這麼做
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以及他的行為和言詞,看作是兩碼子的事。舉例來說,你兒子私底下跟你說,他希望弟弟沒有出生,你可能會很想罵他居然沒有友愛弟弟,但是你不認同他的想法,也無法改變他的感受,而且還有可能讓他以後更不願意和你分享他的感受。
相反地,讓孩子有自己的感受,而且試著對孩子的感受表示好奇。「寶貝,為什麼你會這麼覺得呢?」(他的回答也可能會幫助你辨別出方法,幫助他增進對弟弟的手足之愛。)你大可和他分享你所聽到的內容,只要你不要羞辱到他,或是讓他深感罪惡。你可以說:「我不知道你會有這種感覺,我很高興你跟我說,不過,聽你這麼說我會難過。」
同時,不管在什麼時候,你發現到你兒子對他弟弟的舉動是令人無法接受時,絕對要設下清楚的規矩和界線,但是除非孩子已經把感受化成了行動,不然那些都還只是他的感受而已。
【守則10 不說傷害孩子的話】
你有沒有聽過自己說出以下的話?
「你把我逼瘋了!」
「你有什麼毛病啊!」
「你這個壞孩子!」
「你最好給我 ______,不然看著辦!」
有時候當下情急,例如我們想帶孩子出門上學,或是忙著準備晚餐要上菜時,常常會發現自己沒有考慮嘴巴講的話,或是所做的行為會帶來的長遠影響,就脫口說出不該說的話,或是做出不該做的事。
雖然人在氣頭上時,要注意用字遣詞實在難上加難,但是我們的言語對孩子有非常重大的影響,特別是那些我們經常重複說的話。如果這些話經常是非常嚴厲或責備,往往就會傷害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然而,傑出的父母努力用他們的話語和行動表達對孩子的愛,不論發生什麼事,就算他們不贊成他們孩子的行為(例如,孩子的言行),父母依然會愛他們。
我稱這為「把孩子和他們的行為區分開來」,這麼一來,就算我們在管教孩子的行為,仍舊可以維持和孩子之間堅固的情感連結。這個原則也可以加強「行為是一種決定」,以及「孩子就像尚未完成的作品」這類相關的概念。
上述惡毒的話語問題出在用指責(「你把我逼瘋了!」)、羞辱(「你有什麼毛病啊!」,或是「你這個壞孩子!」),以及威嚇(「你最好給我 ______,不然看著辦!」)的方法來促使孩子改變行為,而不是根據道理、同情心。這些惡毒的話把重點放在孩子個人身上,而非著重他的行為。
幾乎每種需要管教的情況,眼前的問題都出在孩子所說的話,或所做的事(我稱做行為)。父母用指責、羞辱和威嚇的方式最終都會得到反效果,因為這些策略沒有把重點放在真正的問題上面(行為),反而還暗示孩子本身就是個問題,這樣一定會造成孩子身心受創。
使用指責(「你把我逼瘋了!」)的字眼把情況設定成孩子的錯誤,而非承認所有的情況是由於不同的因素所造成的複雜結果,其中的因素包括我們個人的解讀、心情、先前的經驗,以及期望。
使用羞辱的句子(「你有什麼毛病啊!」)意味著孩子有錯,而且讓孩子把重點放在他們自己有什麼問題,而非未來可以用其他不同的方法來處理,才能帶出更正面的結果。
而威嚇(「你最好給我 ______,不然看著辦!」)的句子裡,隱藏的含義是,用挑釁和恐嚇來達成目的是可以接受的方式(也就是,如果大人這麼做,為什麼孩子不能也這麼做?)
請記得,很多看似是不良的行為只是孩子在做實驗,或是孩子有想要的需求,但卻用錯方法。
然而,我們可以教孩子,行為是一種選擇,而且要強調他們可以經由學習去做出更好的決定。選錯了方法,或是行為不對,並不表示他們是壞孩子,只是他們犯了錯誤,而且需要更多的練習和引導,下一次才能做得更好。
★父母可以這麼做
試試看以下其他的說法,把重點擺在孩子的行為上面。記得一定還要再搭配簡單的解釋,為什麼孩子的這個行為有問題,然後再和孩子討論(也許和孩子排演一下情境)下一次可以用什麼不同的方式來處理。
「我不喜歡那種行為。」
「我不喜歡你¬¬¬_____的時候,因為¬¬¬_____。」
「你不可以¬¬¬_____,因為¬_____。」
舉例來說,你走進客廳,發現家裡六歲的孩子剛剛把你最喜歡的沙發靠枕剪得稀巴爛,你可能會衝動的想大叫:「你有什麼毛病啊!」,但是,請記得孩子的行為幾乎永遠在試圖達到他們想要的需求,像是得到你的注意力、獲得資訊(如果我這麼做會怎樣?),或是一個創意的舉動(這樣好像很好玩)。
停下來,先深呼吸,然後把重點放在孩子的行為上面,而不是個性的問題,你可以這樣說:「東西不是你的,你不可以這樣破壞別人的東西,我真的很生氣你這麼做(自己的感受)。我知道剪刀很好玩(同理心)。同樣的,這些靠枕是我的,而且現在已經無法修補了(理由)。為什麼你要剪這些靠枕(了解孩子的目標,或是他們想要的需求)?」
一旦你了解他們的目標,你可以建議他們下一次用其他的方式。如果可以的話,要跟他們事先警告會出現的後果。
最後的提醒:除了字眼的選擇,還要把焦點放在孩子的行為上面,也要注意你的非語言溝通方式,例如肢體語言、音調和手勢等等。這些非語言的線索也很強大的力量,能夠轉變你用詞的涵義。
【守則11 讓孩子自我覺察,並選擇想採取的行動】
感受就是感受,不管我們再怎麼努力,通常無法改變,也無法用意志去控制。(想想看,當別人建議你「甩開情緒,打起精神」時,有幾次你成功做到了。)然而,我們可以承認和接受我們的感受,並且知道感受是會變的,因為那就是感受的本質。(我們也可以幫助自己改變現有的感受)
然而,行為是我們比較容易掌控的。
畢竟,行為是可以選擇的,雖然我們很容易把壞行為歸罪在我們的感受上(「我就是很生氣嘛」),或是歸咎在其他人身上(「你讓我很生氣!」)。
就算我們可能陷在非常強烈的情緒當中,我們永遠都還有機會停下來,然後選擇我們回應的方法,我們不需要說出來心裡的想法,或是根據我們的感受去行動。
我們的感受可能讓我們覺得是被逼的,舉例來說,忍不住就大吼了,或是用言詞嘲諷,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不要被感受牽著走,因而意氣用事。相反的,我們可以盡可能選擇用有建設性和有技巧的方式來回應。
然而,一旦我們已經感受到強烈的情緒時,通常就會破壞到我們用創意想出更好、更有技巧的回應能力。由於這個原因,趁我們心情平靜放鬆的時候,提早來考慮、計畫,甚至練習其他的回應方式,這樣對我們會有很有幫助的。
傑出的父母會教導孩子怎麼樣去感覺自己的感受,以及選擇所要採取的行動,也就是說,要教孩子如何去回應,而不是直覺反應。傑出的父母也會用這個原則以身作則,經由指導和示範讓孩子知道,可以去感覺各式各樣的感受,但是若意氣用事(像是大叫、打人,或退縮逃避等等),卻可能造成問題(或是對事情也沒有建設性)。
★父母可以這麼做
以下的範例情境可以解釋練習的方法。想像家裡的宵禁時間都過了,你女兒才回家,你已經事先警告她,沒有遵守宵禁的後果是接下來的週末會被禁足,這麼一來,她就不能參加她最好朋友的睡衣派對。你女兒感到很沮喪,就脫口對你大罵:「媽我恨你!你這個媽媽壞死了!」
如果你打人、或是大罵回去(「你好大的膽子!」),或是直接槓上(「是你自己不對的!」),衝突的情況就可能升高。相反的,你應該淡定的說:「親愛的,我知道你真的很氣憤,而且希望事情沒有變成這樣。如果換作我是你,不能去黛比的派對也會讓我很失望。」(同理心)
「你可以生我的氣,甚至你現在會覺得你恨我(證實孩子的感受)。同樣的,妳不可以這樣大聲對我說這些話(選擇你的行為)。妳可以這麼想,也可以有這種感受,但是大聲說出來很沒有禮貌,也很傷人。明天早上等我們兩個人都可以比較冷靜的時候,再來討論這件事情。」然後就終止對話。
如果你的孩子一直試著把你拉回對話(「你都不聽別人說的話!」「你都不在乎!」),你就淡定地重複你的說法,等大家都冷靜下來的時候,再來討論。不要被她激怒,又展開對話,你就是一直重覆你的說法,「等大家都冷靜下來的時候,我們明天早上再來討論。」
【守則12 天下沒有完美父母】
每位家長都會犯錯,這是學習的必經過程,也是生而為人都會經歷的。我至今還沒有碰過哪一位家長,包括我自己在內,是沒有犯過錯的。
就算我們培養出為人父母的技巧,我們仍然會犯錯,其中有兩個主要的原因:
一、我們沒有費心去留意。舉例來說,我們分心沒有注意到我們的怒氣越來越大,就快要失控爆發了,然後我們就發現自己在大吼;或是我們沒有注意到,當孩子用哭鬧的方式向我們要求東西的時候,我們直接順著他的意,把東西給了他。
二、我們沒去做我們知道該做的事。舉例來說,我們知道應該要貫徹執行教養的方法,但是我們卻累到無法遵行。
傑出的父母會為他們犯的錯誤負責,而且知道在必要的時候,必須跟孩子道歉,示範給孩子看正直的人格和犯錯時的處理方法,這樣會有非常好的效果。然而,如果你發現自己常常為了相同的事情在道歉,你道歉的效果就會就會隨著時間而減低,這時應考慮尋求心理健康專業人士的支援,協助你了解和改變任何持續有問題的行為。
傑出的父母知道,道歉不會減損他們身為父母的威嚴,相反地,道歉可以展現父母的自信、正直和責任感。
另外有一件事很重要,要記在心裡。在大部分育兒的過程中,犯些小錯對孩子長大成人的樣子幾乎不會有什麼影響。研究指出,父母對孩子長大成人之後的個性和行為只有一點點的影響力 。
要能為錯誤負起責任需要培養出自我覺察,而且要掌握自己的感受和情緒。當你孩子也能夠開始這麼做時,你會非常欣喜的。
★父母可以這麼做
下一次你發現自己做的事不符合你的價值觀和標準時(舉例來說,失去耐心,對孩子大吼大叫),給自己時間冷靜下來,然後這樣說:「我很抱歉今天稍早對你咆嘯。我今天工作很不順利,所以我很沒有耐心,但是對你大叫是不對的,我很抱歉。」
【守則9 接受孩子的本性】
接受孩子的本性跟愛孩子不太一樣,很多父母是愛他們的孩子的,卻也可能因為無法忍受孩子喜歡、想要或是思考的東西,而覺得孩子很丟臉,或是排斥孩子。
所以我用「接受」這兩個字,其中就包含了愛,而且接受的境界比愛還要高深,也可以稱作是無條件的愛。
然而,接受孩子的本性並不表示你喜歡或同意他的行為,這可是關鍵的差別。當你接受孩子時,你愛他,也接受他的本性,雖然你不一定喜歡他所做的事。你在孩子本身和他的行為之間劃下清楚的界線。(我用「行為」這個兩個字來描述他人會感受到的任何舉動,包...
作者序
在我當了媽媽之後,我想要找一本書,能夠整理出所有我在心理學研究所讀到「最實用」的教養方式,而且重點擺在實際的步驟方法。
如果是談兒童的身體保健,我還可以找到這方面簡潔的參考指南,但是在浩瀚的兒童社會和情緒發展領域裡,現有最好的書籍雖然資料豐富,不過讀者若想擷取出最實用的觀點,可要先消化完上百頁的內容;要不然就是內容過分專研於特定的主題。
在我第一個孩子出生後,我開了自己的診所,還設計了給家長上的工作坊課程,把當初我成為父母時所尋找的資訊完整地傳授給他們。工作坊的名稱也是「傑出的父母這樣做」,課程簡單明瞭,從研究和臨床經驗實務所結合出的最好方法,介紹給父母,幫助他們改造孩子令人頭疼的行為,營造緊密的家庭關係,帶領孩子未來成為快樂、善良,且有責任感的大人。至今已有上千名家長參加過這個課程,還陸續不斷有家長報名參加。
我開設這個工作坊也是受到另一件事的啟發。身為心理學家,我替各式各樣的家庭諮商過,問題舉凡避免親子間的角力戰、孩童習慣性的哭鬧,在嚴重的案例裡,親子關係還糟糕到亟需專業的協助。
輔導這些家庭讓我想到一個更大的問題:「如果我可以提供這些家長在教養初期所需的重要資訊,讓他們有法可循,能夠過著快樂的家庭生活、教養出優秀的孩子,那麼我應該跟家長說的有哪些事?」我開的課程以及現在這本書的內容,都是根據以上問題的答案所醞釀而生的。
本書哪裡不一樣?
最初在設計課程時,也製作了一份簡短的講義,篇幅就只有一頁,叫做「傑出父母的十項守則」,這十點整理出課程中所提到的關鍵觀念。課堂上的學員可以跟朋友和家人分享這份講義,因此我這份講義打從一開始就被學員廣為流傳。我收到全國各地家長寫來的電子郵件,感謝我提供的見解和提醒,還跟我說他們現在把講義貼在家裡的冰箱上。
因為很多人跟我表示,希望我能整理出更多教養的最佳行動方法,所以本書的編排方式因應大家的要求。書裡每則教養方式也收錄了實際的範例和實用的訣竅(也可以說是策略),內容和我的工作坊課程一模一樣。
目前市面上很多教養書籍都要你讀過或瀏覽好幾百頁的書後,才能吸收到重點和有用的觀念。本書剛好相反,我的目的是要讓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好用的手冊:簡明扼要,而且閱讀輕鬆,焦點就放在父母可以現學現賣的實用策略。
所以我才稱本書教的東西是「單純的策略」,因為敘述直接、精簡,但同時又能提供足夠的資訊讓父母能化成行動,但是「單純」不一定等於「容易」:雖然每種策略已經琢磨到容易理解,但是真正要改變以往慣有的做法,卻可能會有困難,成功的關鍵在於「有心」和「練習」(見守則二)。
我在課程中和診所裡所傳授的所有資訊和技巧,本書都有教到,例如:預先告知、權力分享、轉換說法、重新框架、同理心、重演、事先警告、喊卡、社會實驗、獎勵的交易制度、情緒引導、養成快樂的習慣等等,以及如何用有效的方式結合所有的教養原則,創造出你想要的家庭生活。你會學到不用碎碎唸,或是不用拉開嗓門,就能搞定好孩子哭鬧和拖拖拉拉這些令人困惱的行為;你還會學到如何幫助孩子長大成為負責的大人,管理自己的人生。
本書的策略適用於所有年齡層的孩子,不過我的目標是幫助父母打造快樂家庭生活的堅固基礎,養育出優秀成功的孩子,所以本書的觀念、方法和實例主要是針對十歲以下的孩子,但是現在開始也永遠不嫌晚(見守則七十五)。如果孩子超過了十歲,父母現在才採用的話,可能會辛苦點,但是還是很值得努力看看。不管孩子現在是兩歲,還是二十二歲,父母一直都要和孩子建立親子關係。
為什麼需要實用的手冊?身為心理學家,我發現大部分的病患──沒錯,就是大部分我認識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都同意理論上的建議,像是「要預防下背痛,就要鍛鍊核心肌群」,或是「要降低投資風險,就得分散投資」,但是我們不一定都能真正執行這些觀念,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該怎麼做。我們會想:「對啊,這個主意真好,我也想這麼做,但是我到底該怎麼做?」
教養的情況也類似這樣,我在替家庭諮商時發現,家長想要運用我所教的原則,但是可能不知道到底要如何去實踐這些原則。有鑒於此,本書裡每一則教養方法最後都附有特別單元(「父母可以這樣做」),明確地教你在家裡可以怎麼做,包括步驟的指導,以及實境的說法和做法。
誰適合讀這本書?
本書適合下列讀者:新手父母、即將升格為父母,或是已有一些教養經驗的人,也適合給祖父母、老師和照顧者閱讀。只要你是生活中會碰到孩子,而且想要有一本簡潔的手冊,內容有具體的觀念和實用的工具,讓你和孩子的日常相處更融洽,同時也能幫助孩子的社交和情緒成長,這本書都很適用。
如果你覺得要讀一本書會很累,或是太忙沒空讀(跟很多家長一樣),本書再適合也不過。不像一般的章節書,非得全部讀完才能吸收到可用的資訊,本書會替你直接把重點寫成摘要。
本書使用守則
就如同手冊的目的一樣,你不用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才能掌握本書的重點和實用訣竅,你可以輕鬆略讀或瀏覽就能找到跟你最相關的資訊,之後隨時可以回過頭來參考。
每則教養方法或策略都明顯印在該則的頁首,文中附上解釋、詳細的範例和「父母可以這樣做」單元,教你如何在生活中實際運用。
因為現實生活很複雜,本書大部分的策略都彼此互有關連,可以對照參考。當你讀的教養方法和其他策略相關時,內文就會標示出來,告訴你可以參照第幾號守則,並且利用日常中活中的場景教你怎樣結合這些策略,帶出功效十足的成果。這麼一來,你就可以根據目前對你最實用的策略,創造出個人的教養法寶。
因為本書的目的是把最有用的教養資訊整理成讀者容易消化的摘要和範例,所以內容本來就是簡潔扼要。讀者若需更多訣竅、用法和範例,請拜訪筆者網站www.DrEricaR.com。
優質教養的基礎
約略介紹了一下本書的架構後,我也稍微解釋本書的理念。我的教養法則分為兩方面:一方面需要你去培養覺察,更明確的講法是,針對你自己、他人(像是你的家人),以及當下情況,要有不帶批判色彩的覺察。在某一刻適合這個孩子的方式,換了情況或是換了別的孩子,同一種方法不一定適合。因為人的心情和情況會跟著不同,所以必須注意情況,發覺適合的方式,然後彈性調整管教的策略和方法。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白天跟同事起了爭執,就必須意識到,當我們晚上回家的時候,白天的爭執可能還會影響我們的心情,這樣我們才不會突然情緒失控。如果我們覺得孤獨或沮喪,我們必須小心,避免無意中用了不適當的方法把我們的需求擺在孩子之前。我們必須覺察自己的想法和感覺,這樣才能停下來想清楚,然後決定要怎麼做,而不是直接反應出當下的情緒(見守則十一、十五和十八)。
除了要會覺察,研究報告指出,優質的教養也是以對孩子有效的方法為基礎,因為有些研究出現了令人意外的見解。以稱讚為例,一般好像大家都覺得越是稱讚孩子,孩子就會越有自信。事實上,結果也可能是完全相反。受到過多稱讚的孩子,反而會對他們的能力沒有自信,尤其當他們不是因為努力,反而是因為特質和能力,大人就給他們不具體的稱讚(像是,「做得好」或「你好聰明」)。(原因見守則四十二。)好的研究報告幫助我們搞懂哪些方法對孩子真的有用,哪些方法沒用,這麼一來我們才不會不小心被誤導,因為有一些方法乍看之下是好的,其實不然。
優質的教養不是要你背誦一堆規則,可以說比較像是有技巧地說另一種語言。經過練習之後,能流利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會內化出一套原則,然後可以根據當下情況和目的,說出適合的講法。就像學語言一樣,教養是一種可以經由學習和練習而進步的技能(見守則五)。因此,我們用不同情景的覺察所做出的研究,再統整出一些通用的原則,這樣面對未來教養路上的困難時,我們可以準備妥當。
本書強調的教養方法有三個關鍵原則,我稱之為優質教養ABC。A代表「接受」(Acceptance),B代表「界線」(Boundaries),C代表「貫徹」(Consistency)。
第一項關鍵原則「接受」背後的核心思想是父母應該一直(透過話語、行為和態度)和孩子溝通,讓他們知道你愛「他們的本貌」(就算當你不喜歡孩子的行為或選擇時,仍舊愛他們)。雖然接受和無條件的愛很類似,但是要做到這裡所指的接受,我會辯駁認為,接受會比無條件的愛來的難。
舉例來說,想像有個男孩愛看書、四肢卻不發達,但他的爸爸熱愛運動,一直希望兒子能跟他一樣。這名爸爸可能會鼓勵兒子參與運動活動,磨練運動技巧,擴張兒子的舒適圈。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可讓這名父親傳達對兒子的愛和欣賞,不會因為兒子達不到他的期望而對兒子失望?要做得到真的很困難,但是十分重要。關於接受原則的教養方式,範例說明可見守則六、八、九、十四、十六、十八、二十九、三十四、三十九、四十三和七十四。
第二項關鍵原則是把建立界線和清楚溝通,孩子需要受到限制和被規範。當家裡的期待和規範都設定的清楚合理時,他們最終會覺得這種環境才是最安全,有關界線的教養方法可參閱守則十一、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三十八、四十一、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七十一和七十二。
最後跟界線原則密切相關的是貫徹原則,貫徹表示說到做到,也是可預測的意思。家長一旦貫徹自己的說法,孩子測試你極限的可能性就被降至最低,因為他們很快就會學到你說話算數。如果家長不貫徹自己的說法,規矩和界線的效力就大打折扣。
在我的工作坊裡,有時候我會用地心引力的概念來解釋貫徹原則。假設你手裡掉了一件東西,如果偶爾(或甚至只要一次)這樣東西沒有往下掉,你可能會一直放開手中的東西,看看什麼時候東西竟然又不往下掉了。父母若不貫徹自己的說法,孩子通常會一直測試父母的極限和界線,因為這是他們學習爸媽態度的方式(見守則三十四),而且孩子還能夠逃過處罰。其他與貫徹有關的教養方法,可見守則一、十七、十八、二十三、三十一、四十六、四十七、五十三、五十四和七十一。
本書的書名也是經過仔細篩選而來,為了呼應本書所呈現的教養思想。首先,我不用「完美」,而選用「傑出」兩字,來描寫我認為大家都應該想去追求的教養方式。完美的父母並不存在,妄想成為神話中的人物,很可能會招致挫敗和無力感。傑出的父母會犯錯(見守則十二),犯錯可以是好事,它能給父母樹立榜樣的機會,讓孩子知道犯錯時該怎麼辦,以及一個正直和有責任感的人該如何來面對錯誤。
我們都曾歷經類似的經驗:我們知道睡眠的重要應該擺在其他事物之前,但是我們還熬夜看電影;我們知道不應該再多查看電子郵件或是臉書訊息,但是我們還照做;我們知道應該要對孩子有耐心,但是我們耐不住性子。所以,成為傑出的父母關鍵之一就是,不只知道怎麼做,還能真正去做我們所知的事。
實際去做我們心裡知道的事需要努力和練習(見守則二)。舉例來說,當我們真的不想起床去運動,要做得到真的不容易。我們知道這麼做才對,也知道該怎麼做,但真的要叫自己去做真的好難。儘管如此,一旦我們認真去(努力)讓自己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練習),要維持下去就容易多了。因此,雖然我們的天性都會愛自己的孩子,教養得宜卻是可以經由學習、練習,以及提升的技能。
如果你很幸運生長在父母很會教養的家庭裡,那麼你大概就很了解傑出的父母會怎麼做;但是,如同大部分的人一樣,並沒有那麼幸運可以有好的教養榜樣,就需要找方法來學習和練習教養的技能,幫助我們成為有愛心和有效率的父母。就算我們的父母很有一套,我們仍然可以增進我們的教養技能,因為不斷有研究提出關於孩童大腦和行為方面的實用新見解。
把教養視作為一種技能也能幫助我們,避免我們犯錯的時候,過於嚴苛地批評自己,而且能保持開放和學習的態度,持續地找尋有用的新資訊,努力讓我們的技巧繼續進步。所以我們需要知道要做的事情,以及做的方法,然後又真正的直接去做吧。
當你讀本書時,不管是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或著只是隨手瀏覽,你可能因為發現自己的教養方式錯誤(大家都會這樣),而感到驚訝或甚至焦慮,例如你希望當初用不同的方式處理問題,或是你希望能早點知道這些道理。如果有這種情形,請記住,大家都會犯錯,孩子是有恢復能力的。現在我們就可以開始改變,只要此時此刻,我們能意識到選擇如何去回應生活中的人和事(見守則七十五)。
最後,我用一則小故事來進一步解釋我的優質教養態度。大約十五年前,我和先生決定要領養一隻小狗。我們兩個都沒養過狗,但是看別人養狗很好玩的樣子,而且我們都喜歡狗,所以我們到了本地的動物收容所,帶回來一隻可愛的小狗。很快的我們就知道,我們需要一些指導才能處理小狗各式各樣的日常行為,所以我們報名參加一門狗狗訓練課程。
我們去上課,非常想學習怎麼訓練家裡的狗,好來改變我們注意到牠的一些問題行為。結果,與其說這門狗狗訓練課是用來訓練狗的,到不如說是來訓練我們狗主人的,因為課程內容是:如何像狗一樣思考、如何解讀狗狗的行為,以及如何和狗狗互動才能讓牠學習和成長。
最重要的是,我們學到了要讓牠改變行為,我們必須先改變自己的行為,這個經驗可以適用於所有的人際關係。我們很容易注意到孩子哪裡做不對了,把解決的方法看成「糾正」孩子,這種態度就忽略了能讓人際關係出現變化的關鍵原則。
人際關係就如同跳雙人舞,如果其中一人改變了舞步,另一人也一定要跟著變,這種說法特別適合形容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所以,下次當你希望孩子不要那麼愛哭鬧,那就多聽聽他們的話,還有其他類似的互動情形。記住了,若要改變你孩子的行為,你必須先從改變自己開始做起。
在我當了媽媽之後,我想要找一本書,能夠整理出所有我在心理學研究所讀到「最實用」的教養方式,而且重點擺在實際的步驟方法。
如果是談兒童的身體保健,我還可以找到這方面簡潔的參考指南,但是在浩瀚的兒童社會和情緒發展領域裡,現有最好的書籍雖然資料豐富,不過讀者若想擷取出最實用的觀點,可要先消化完上百頁的內容;要不然就是內容過分專研於特定的主題。
在我第一個孩子出生後,我開了自己的診所,還設計了給家長上的工作坊課程,把當初我成為父母時所尋找的資訊完整地傳授給他們。工作坊的名稱也是「傑出的父母這樣做」,課程...
目錄
前言
1. 說到做到
2. 起而力行
3. 從改變自己做起
4. 在乎當下,更考慮長遠的影響
5. 教養是一種技能
6. 以同理心看待孩子
7. 避免「可是」兩字
8. 尊重孩子的真實樣貌
9. 接受孩子的本性
10. 不說傷害孩子的話
11. 讓孩子自我覺察,並選擇想採取的行動
12. 天下沒有完美父母
13. 讓孩子犯錯,並經歷失敗
14. 別急著安撫孩子的情緒
15.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16. 承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17. 時時留心
18. 培養自我覺察
19. 正向觸碰及溫暖擁抱
20. 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
21. 區別目標和方法
22. 教導孩子方法
23. 別放縱孩子的不當行為
24. 主動讚美孩子好的表現
25. 以愛教養
26. 別在公開場合教養孩子
27. 避免在疲累或飢餓時管教孩子
28. 教養的目標是學習,而非處罰
29. 孩子的大腦不一樣
30. 注意用辭和語氣
31. 身教勝於言教
32. 引導孩子的情緒
33. 提升孩子的自我控制
34. 孩子都是小探險家和小科學家
35. 預先告知
36. 先相信孩子
37. 分享權力
38. 掌握局面
39. 保持溫暖與關愛
40. 對孩子尊重、體恤和親切
41. 期待孩子對父母尊重、體恤和親切
42. 請少說「做得好!」或是「你好聰明!」
43. 別給孩子貼標籤
44. 誠實相告
45. 提供鷹架
46. 說明理由
47. 事先警告
48. 決策透明化
49. 講理也有極限
50. 順其自然
51. 超速罰單
52. 設置減速路障
53. 始終如一
54. 保持淡定
55. 教養孩子快樂的習慣,一起力行
56. 教養孩子:練習、耐心、毅力
57. 堅守孩子的玩耍時間
58. 睡眠優先
59. 鼓勵合理的冒險
60. 鼓勵孩子「做好事」
61. 避免親子角力戰
62. 避免獎勵的交易制度
63. 全心陪伴孩子
64. 照顧自己
65. 轉換說法
66. 稍後處理
67. 重新組合
68. 保持正面的態度
69. 改變氣氛
70. 避免場面失控
71. 喊卡
72. 讓孩子重演
73. 讓孩子排演
74. 重視親子關係
75. 從現在開始
前言
1. 說到做到
2. 起而力行
3. 從改變自己做起
4. 在乎當下,更考慮長遠的影響
5. 教養是一種技能
6. 以同理心看待孩子
7. 避免「可是」兩字
8. 尊重孩子的真實樣貌
9. 接受孩子的本性
10. 不說傷害孩子的話
11. 讓孩子自我覺察,並選擇想採取的行動
12. 天下沒有完美父母
13. 讓孩子犯錯,並經歷失敗
14. 別急著安撫孩子的情緒
15. 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16. 承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17. 時時留心
18. 培養自我覺察
19. 正向觸碰及溫暖擁抱
20. 幫助孩子培養好習慣
21. 區別目標和方法
22. 教導孩子方法
23. 別放縱孩...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