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興學而生,為興學而死。一切為興學,興學為苦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之生是苦孩的幸福,他之死是苦孩的損失。但是死的是他的軀殼,而他的靈魂是永遠活著,活在每一個苦孩的心裡,在每一個為苦孩服務的人的心裡,活在你的心裡,活在我的心裡,雖然是死了,實在是沒有死啊!
作者簡介:
陶行知是職業的教育家,但他並不以教育家的姿態而自居,他人格最有魅力之處在於認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是平等的,即使是教育者也可以從受教育者身上學習,即使是小孩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作為偉大的教育家,不是要教會別人做什麼,而是讓人懂得自我教育—這就是陶行知身上展現的人格魅力。
章節試閱
一、追隨理想的指引
19世紀末,安徽歙縣的黃潭源還算是風雲激蕩的神州大地上一處安靜的鄉村。這裡住著一戶陶姓人家,男主人叫陶位朝,妻子叫曹翠仂,還有一個女兒寶珠。
陶家遠祖乃是五柳先生陶淵明,在黃潭源村東還曾建過一所“五柳堂”。家業傳到了陶位朝的父親陶允祿這裡,人丁興旺,村東所居都是陶姓人家,故稱“陶家巷”。陶家本以醬園為祖業,但“亨達官醬園”到了陶允祿的兒輩手裡,因經營不善,盤給他人,家道中落。陶位朝帶著妻子和女兒寶珠,靠耕種祖傳的幾畝薄田維持生計。
1891年10月18日這天,陶位朝夫婦喜得第二個孩子,也是第一個兒子。按照家譜字輩,取名“世昌”。那時候為了讓孩子好養活,通常會給孩子取一個出家人的法名,所謂寄名在觀音菩薩座前以託其保佑,消除劫難。世昌的法名叫“和尚”。
陶位朝是讀過書接受過教育的人,後來還曾在南京做過中學的國文教員。雖然家境不好,但他很重視“和尚”的教育,早早就教他識字臨帖。舊時代小孩開始接受正式教育,叫作“開蒙”。6歲那年,“和尚”由一位叫方庶咸的私塾老師開蒙。但因為家裡窮,開蒙以後他並沒有進私塾。
兩年後,陶位朝幸運地得到一份文書工作,家境有所好轉,“和尚”進了離外祖母家不遠的一家經館讀書,大概在這時候,他有了自己的學名“文濬”。對於這得來不易的機會,文濬很珍惜,因而格外刻苦努力,學習也很出色。在經館裡接受的中國傳統教育為文濬打下了堅實的古文功底,成為他以後學貫中西不可或缺的基礎。
然而好景不長,不久陶位朝丟了工作,女兒寶珠又患病夭折,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人在遭遇逆境的時候,倘若不能堅強地挺過去,就容易自暴自棄,尋找麻痹自我的方式。陶位朝就在此時染上了抽大煙的習慣,使得這個家庭更加衰敗了。文濬作為家中長子不得不輟學務農,承擔起維持家庭生計的重擔。
陶位朝在苦悶中信了基督教,妻子曹翠仂因此得到了在崇一學堂做幫傭的工作。崇一學堂是歙縣基督教內地會辦的一所教會學校,校長是一個叫唐俊賢的英國傳教士。經常來探望母親的陶文濬給唐俊賢留下了不錯的印象,在曹翠仂的請求下,唐俊賢同意文濬減免學費入讀崇一學堂。
崇一學堂的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卻開設了極為豐富的課程,主要有德行、修身、格致、國文、經學、歷史(西洋史與中國史)、地理、音樂、體操、英文、代數、醫藥等。不但有傳統國學,更有近代自然科學和外語等“西學”。這些知識大大開闊了文濬的眼界,同時讓他接觸到了西方人格平等、自由民主的思想和基督教文化。在這樣的環境裡,文濬的求知欲被大大激發,他如同回到水裡的魚兒,貪婪地在知識的海洋裡覓食。除了新鮮的西方學問,他對國學也興趣不減。他迷戀唐詩,沒有書本就向同學借來一本《唐詩三百首》,整本抄寫之後天天吟誦。詩歌在他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成了離不開的興趣,也是他得心應手的工具,這在他求學的時候就埋下了種子。
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崇一學堂因為校長唐俊賢的回國而停辦了,文濬和他的同學提前畢業。未來的路何去何從?姐姐的夭折讓文濬認識到疾病對人和家庭的摧殘,加上崇一學堂的醫術老師深得文濬的敬仰,於是他想學醫。在唐俊賢的建議和幫助下,文濬投考了可以減免學費的教會大學——杭州的廣濟醫學堂。
家裡人看到文濬如此上進,深感欣慰,父親位朝更是狠下決心戒掉了鴉片,四處奔走,為文濬湊足了去杭州的路費,並親自到碼頭送他離開。那背井離鄉、告別父親的情景深深地留在文濬的心裡,他用詩定格了那幅畫面:
古城岩下,
水藍橋邊,
三竿白日,
一個懷了無窮希望的傷心人,
眼裡放出悲壯的光芒,
向船尾直射在他的兒子的面上,
望到水、山、天合成一張大嘴,
隱隱約約的把個帆影兒都吞沒了,
纔慢慢的轉回家去。
文濬如願考上了廣濟醫學堂,但入學僅僅三日就忿然退學了。原來廣濟醫學堂對信基督教和不信教的學生區別對待,文濬認為這是一種歧視,違背了公平原則和博愛精神。此時18歲的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斷,並且敢於付諸行動。要知道,考上醫學堂是他和家人多麽大的期待啊!父親眼裡那“悲壯的光芒”可能還在他的腦海裡沒有淡去呢!但他“敢想敢行動,有做有擔當”的秉性在這時就已經顯露出來了,毅然棄學回鄉,第二年又離開家投奔蘇州的姨表哥謀生活去了。
不想,文濬竟在蘇州街頭偶遇唐俊賢!原來,他又從英國回到了中國。這位傳教士再次給文濬帶來了好運,指出了方向。他讓文濬再投考另一所教會大學——南京匯文書院,並建議他先要攻克英文難關,因為這所學校的英文入學考試非常嚴格,而且大部分課程都是用英文授課。文濬即刻回家,苦讀英語,經過大半年的準備,於1909年順利考取了匯文書院的中學部。
第二年,文濬完成中學部的預科學習,而此時匯文書院與另一所教會學校宏育書院合併成立“金陵大學”,文濬便直接升入金陵大學,成為該校首屆文科本科部的學生。
金陵大學雖說也是教會大學,但沒有廣濟醫學堂的歧視,氛圍輕鬆自由很多,這倒使得文濬對基督教產生了興趣,但他不是盲目地信奉,而是深入地研究,曾研讀過詹克斯所著《基督教的社會意義》,對基督教的理念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在學習西方文化知識的同時,文濬一如既往地醉心中國文化。受老師的影響,他對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深為折服,甚至要將這樣的思想灌注到自己的姓名中去,於是根據“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改名“陶知行”。但猶如對基督教一樣,他也沒有盲目服膺於王陽明的學說,而是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在實踐中不斷地去領悟。經過20多年的時間,他覺悟一切“知”(知識)都是從“做”(實踐)中來的,知識只不過是前人經驗和本身實踐的總結,所以應該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他又將名字打了個顛倒,改為了“陶行知”。
自從陶行知進入匯文書院學習,他的家人也增加了生活的信心,特別是他的父親,走出了鴉片的泥淖,增添了前進的志氣,更加努力地持家。同時陶行知也在學校勤工儉學,勤奮寫作賺取稿酬,不但掙下了自己的生活費用,而且還可補貼家用。陶行知有個比他小4歲的妹妹,叫“文渼”,也進學校念書了。一家人齊心奮進,日子就漸漸變得好起來。
一、追隨理想的指引
19世紀末,安徽歙縣的黃潭源還算是風雲激蕩的神州大地上一處安靜的鄉村。這裡住著一戶陶姓人家,男主人叫陶位朝,妻子叫曹翠仂,還有一個女兒寶珠。
陶家遠祖乃是五柳先生陶淵明,在黃潭源村東還曾建過一所“五柳堂”。家業傳到了陶位朝的父親陶允祿這裡,人丁興旺,村東所居都是陶姓人家,故稱“陶家巷”。陶家本以醬園為祖業,但“亨達官醬園”到了陶允祿的兒輩手裡,因經營不善,盤給他人,家道中落。陶位朝帶著妻子和女兒寶珠,靠耕種祖傳的幾畝薄田維持生計。
1891年10月18日這天,陶位朝夫婦喜得第二個孩子,...
目錄
引言 III
一、追隨理想的指引 001
二、為了民眾的教育 025
三、到鄉村生活中去 048
四、矢志不移赴國難 094
五、宣傳抗日遊列國 128
六、民主鬥士載史冊 152
後記 181
延伸閱讀 185
陶行知年譜 201
引言 III
一、追隨理想的指引 001
二、為了民眾的教育 025
三、到鄉村生活中去 048
四、矢志不移赴國難 094
五、宣傳抗日遊列國 128
六、民主鬥士載史冊 152
後記 181
延伸閱讀 185
陶行知年譜 20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