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紀錄:
★ 2017年德國紐倫堡玩具展創新獎(Toy Awards)前三名殊榮
★ 2017年美國亞馬遜書店STEM玩具編輯選品
名人推薦:
★學術教育、科教玩具、親職家長等各界專業推薦★
王德麟(科學玩具柑仔店,臺南市大橋國中教師)
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
洪旭亮(教育噗浪客TPET共同創辦人,南投縣僑光國小校長)
洪榮昭(臺灣師範大學研究講座教授,中華創意發展協會祕書長)
林厚進(賽先生科學工廠創辦人)
金克杰(KiM Lab玩具實驗室創辦人、科學玩具自造王作者)
蔡宗翰(臺灣區玩具暨兒童用品公會副秘書長)
吳易靜(學習玩樂過生活粉絲團)
藍子媽(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
身為學校老師和即將成為三個孩子的媽媽,對於書籍有嚴格的要求、玩具也是。既然資源有限,那就應該集中火力在重點項目,像是球或運動器材、各種積木像是智高磁性積木等、蠟筆色筆、發揮想像力的黏土、拼圖,就是我的重點項目。而也需要符合有創意、好玩且有不同的玩法的條件。
而親子天下和智高合作的「爬牆機器人」,我覺得就符合這樣的條件。價格平實,且加入了吸盤、馬達、齒輪機械、氣閥控制和大氣壓力的變化。可以做出爬牆機器人、吸力拖車、吸力手臂、工業機器人手臂、橢圓規、尺蠖、手機架等七種造型。一百七十幾個零件的探索,足夠八歲以上的孩子長時間研究,過程中更可以拉近孩子和學科之間的距離、具體化知識、嘗試錯誤耐挫力、立即回饋。推薦給大家。
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 林怡辰
「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也可以用在學習與探究上,當孩子願意去動手將知識活用、操作,進而解決遇到的困境,絕對比單純的吸收、接受知識來得有效益。大人可以做的,便是提供機會、橋梁、情境給小孩,讓他們在體現想法的同時,也盡情探索科學。
在機械傳動與能量轉換的領域裡,融入壓力的應用,讓積木如同章魚(八爪魚)的腕足般延伸到更廣的範圍,再加上吸盤,不只可以爬牆、吸物,其他延伸的應用、組裝上的變化讓探索更為多元。
科學玩具柑仔店 王德麟(台南市大橋國中教師)
小時候我們常立下志願要當科學家造福人類,長大後才發現學習科學總有些艱深難以理解之處,到底是這些科學知識真的那麼難懂或是沒有好的學習教材讓孩子進入科學殿堂?我想以近來中外極為流行的STEAM學習浪潮來看,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玩玩具讓孩子們跳脫制式的學習框架,輕鬆從遊戲中拉近並習得的科普概念,是這波學習浪潮的主要訴求。想讓您的孩子過一個充滿趣味的暑假嗎?小孩的科學STEAM系列是您的最佳的選擇,千萬不要錯過。
教育噗浪客(TPET)共同創辦人 洪旭亮 (南投縣僑光國小校長)
是什麼黑科技挑戰了無重力的世界?打破萬有引力基本定律是所有科學家的夢,親子天下與Gigo智高積木共同創造出這個具爬牆功能的仿生機器生物「爬牆機器人」實現了這個夢想。這款機器人結合了科學與機械從而征服牆壁,像電子壁虎般的攀岩附壁,小小的機器人卻隱含了許多的科學機密,讓孩子在自然的遊戲情境中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賽先生科學工廠創辦人 林厚進
「When you're curious, you find lots of interesting things to do.(如果你有好奇心,你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迪士尼創辦人Walt Disney
教育再進化From STEM to STEAM to STREAM
「When you're curious, you find lots of interesting things to do.(如果你有好奇心,你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迪士尼創辦人Walt Disney
從美國2004年提出的STEM教育(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開始,這些英文字母縮寫開始在各種不同玩具包裝上出現,鼓勵孩子玩中學,並且跨領域的學習風潮也襲捲了整個教育和玩具產業。STEM教育的核心概念主要是鼓勵孩子去探索,發現他們感興趣的領域所在,從玩當中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樂趣,這也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應該是帶給孩子啟發。
根據美國玩具趨勢專家Reyne Rice於2017紐倫堡玩具論壇中提出,STEM教育也不斷的與時俱進在演進,從非常理性的STEM當中加入ART的感性設計元素STEAM後,孩子有了這些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的素養,更進一步提出STREAM概念,增加的R(Robot)也就是將這些所學知識,往後如何運用在實體的機器人上去實現,這也和未來潮流的AI產業有了相互連結。
Genius Toy Taiwan臺灣品牌榮耀全球玩具獎
全世界玩具產業最重要紐倫堡玩具獎Toy Awards,每年從數以萬計的新奇玩具當中,由專業的評審團,包括教育學者、市場研究人員、國際銷售人員和玩具安全專家,根據產品的價值創新性、安全性、工藝品質和未來零售市場的潛力標準來評選。今年非常驕傲的是臺灣智高從全球參賽玩具當中,獲得了School Kids(6-10 years)的青睞,也以臺灣生產製造的Genius Toy Taiwan品牌名稱,憑藉著爬牆機器人Geckobot的獨特創新性,為臺灣爭取到世界的目光和榮耀!
教育性爬牆機器人Geckobot
什麼!有一隻壁虎出現在家裡?是的,你一定看過小壁虎在家裡牆上爬來爬去,經過統計全世界壁虎科大概超過一千多種以上,但是我們這次不是要在這裡討論自然科學課,而是來介紹最新上市可爬上爬下的「爬牆機器人Geckobot」!
近來來教育玩具市場蓬勃發展,我們看到愈來愈多啟發孩子對於STEAM主題感興趣的產品上市,「爬牆機器人Geckobot」完全符合這種趨勢。產品提供了176個各種不同的卡接和組裝配件,當所有組裝完成,你將有一個非常酷的機動壁虎與吸盤的腳,各種微調氣閥的設計,透過使用馬達驅動的空氣吸入系統,仿生真實的壁虎,空氣抽吸泵使它能夠粘附在光滑表面並讓身體往前踏步前進,尾部也像是真實的壁虎一樣的擺動,讓孩子從組裝當中讓了解空氣壓力和吸力原理的最好實際體驗。另外,它還可用組裝成六種不同的玩法,包括橢圓規、手機支架、吸力拖車、吸力槍、尺蠖和更進階的工業吸盤機器手臂。
爬牆機器人Geckobot是一個非常創新獨特的玩具,對於積木組裝有興趣的孩子,這當然會有同樣的吸引力。另外,對於科學相關的老師,希望運用它來啟發孩子這類型的STEAM科學實踐,也提供有詳細完整的說明、科學原理介紹和延伸活動,將會帶給您課堂的孩子更活潑有趣的新體驗。
蔡宗翰(臺灣區玩具暨兒童用品公會副秘書長)
完整落實STEAM學習新素養的爬牆機器人
一、整合STEAM領域
透過實際拼裝爬牆機器人中,使用積木材料並按照說明書照樣組裝成品,可以探討於STEAM等不同領域,包含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以及藝術。在科學方面,從中了解科學原理知識應如何應用,如齒輪的運用、輪與軸的利用或積木的組裝;在科技方面,可以實際了解與運用資訊科技,主要強調動手做的培養,並落實科技實踐目的;在工程方面,組裝的過程必須讓每個機關結構更穩定,使整體運作更流暢;在藝術方面,可以裝飾機器人,培養美感和鑑賞力;在數學方面,必須運用公式,了解比例和對稱方式,並掌控物件彼此力道的平行,能充分應用數學概念。因此,了解STEAM與機構設計之間關係,方能使概念、知識與製作有更多連結。
另外,在組裝中途解決問題時,可發現重要問題裡還隱藏著許多的次要問題,了解基本的科學概念,如齒輪的運用、輪與軸的利用以及槓桿原理等或積木的組裝。如此內隱式學習(implicit learning)在大腦中産生心像作用(mirror system),提昇物理知識的理解。
二、創意性問題分析與解決過程
經由實際拼裝爬牆機器人的過程當中,可以培養創意並經由批判思考提升各積木的功能辨識、快速組合;藉由不同積木特色或功能,應用收斂性思考研製完成品,從中學習到系統思考、問題發現與解決能力。在最後要讓完成品轉動時,運用工程思維,針對問題的做trouble shooting,不斷的嚴謹思考如何修正和改善,直到功能運轉達到所需求的目的為止。進一步而言,藉由說明書照樣組裝成品,可引導實際動手製作機器人以解決相關問題,促使學習到現實生活中的機械機制及科技相關技能,若在組裝過程中,會自行解決問題,同時可以克服實際遭遇的問題。
另外,在組裝中途所形成問題時,能激發出創意思考,提出可行的方案與謀求解決策略,而遇到錯誤時,能參照積木組裝設計進行修正,並了解到錯誤的而在解決問題的歷程中。如此,可培養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能力。並可提昇獨立性和問題解決能力,對於各領域學習呈現正向的態度。
三、自我動手做能力與態度
自然科學教育強調從「做」中學習,經由實物、模型操作學習,進而探究、思考並從事創造性的科學活動,親身經歷的體驗活動,更是科學學習之基礎,解決問題思考時須經由推理思考,從積木組裝、嘗試下一步驟、修正上一步驟到完成品,反覆邏輯整理之後,基於積木材料來動手做,應用爬牆機器人融入科學過程技能與學習動機。
為試看機器人的爬行,每個人都需要動手做做看,在製作爬牆機器人所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可以細想整個流程裡,可以減少或消除問題的可能性,保持謹慎的態度,同時做好問題出現後的應變計畫,培養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裡,藉由說明書的一步一步的解說,能更進一步如何自我著手進行解決問題所在,評量出哪個機器人的部位步驟或流程是可以先製作的,判斷哪些是需要製作注意的地方,記錄於筆記本上,並在最快的時間內,製作完成品。後續要測試時,可以減少問題的所在,亦可改進有瑕疵的流程與步驟。
做好的機器人其爬行效果必須透過實際接觸後,若當中做錯步驟,從失敗中累積經驗等特質,反覆無常的嘗試讓作品轉動,不斷的做修正(process improvement)。如此作好成品可注入情感轉化成自我的一部分,進而完成作品後亦可實現自我成就感,並激起學習動機。
洪榮昭/臺灣師範大學研究講座教授,中華創意發展協會祕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