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乃因應近幾年興起的華語學習熱潮而作,以較全面的角度探討中華文化與社會的形成、演變及發展。舉凡地理歷史與文化特質、學術思想與典章制度、宗教信仰與社會觀念、文學藝術與科技發明、節慶歲俗與民生文化等,提綱挈領、深入淺出,提供學子掌握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基本概念。
本書除可作為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中「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參考用書外,學子也能經由本書延伸閱讀,進一步理解中華文化,內化為生命的記憶,並能與世界其它文化平等對話,善盡世界公民的責任。
作者簡介:
何修仁
1964年生於臺灣屏東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
國立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副教授
文學作品、教科書、學術論文:
法雲、禪歌(準提)
九十九朵曇花(三民)
印象山城(苗栗縣文化局)
吳哥窟──叢林裡的眾神之城(閱讀地球)
美術鑑賞(東華)
旅遊與藝術欣賞(新文京)
本國語文(新文京)
周達觀《真臘風土記》研究(花木蘭)
作者序
這本《華人社會與文化》,是應新學林出版社邀請所撰寫的,其明確用途則是為了近幾年興起的華語學習熱潮而作。關於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命題,自然無法濃縮到二十萬字之內,因此,本書只是開啟學習的方向,讓有心在此領域探索的學子,得以透過本書獲得並延伸相關知識。
編寫本書時,除了整理工作外,筆者想到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筆者的求學經驗中,始終接收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個概念,並且,直到今天仍深信不疑,中華文化的發展歷史,確實令人感動、敬佩。但相對來看,世界上幾個重要地區或文化,哪個不是博大精深呢?因此筆者擔心,學生在接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概念的同時,會誤以為中華文化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化,而這恐怕是偏頗狹隘的觀念,尤其從事華語教學者,切不能以中華文化為獨尊,而應對每種文化產生對等欽敬之忱。
第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很明顯地,憑藉個人才智難以全盤掌握,讀書再多的學者,頂多只能側重某個部分,因此我們必須學習更謙卑。然而,若能經由積極閱讀與延伸討論,基本上我們是可以將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基本內涵,內化成為生命的記憶的,就如知識淵博的義大利學者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說的:「一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彷彿活了五千年。」關鍵在於,學子是否擁有謙卑認真的心與態度。
第三,安伯托.艾可博覽群籍,號稱世界上讀書最多的人之一,名滿天下,然而,當他提到「紙」這個偉大發明時,時間卻定位在十二世紀,而這與我們認知的「蔡侯紙」發明時間,相距有千年之久。反映的訊息是,中、西方對文化發明的認知並不見得完全相同,我們以為是的,西方可能以為非;西方以為是的,我們可能以為非。在此,文化交流、溝通時所遇到的詮釋、對等、互敬等深刻命題,都將一一呈現,值得我們深思。
第四,當我們探討華人社會與文化時,看到的都是正向美好的一面,這當然是好事,然而,是否我們卻忽略了華人社會與文化中負面的部分,進而喪失真正面對、檢討的能力?在這方面,大部分的書籍均少有涉及,本書也無力處理。但此至關重要,學習者在掌握此一知識時,應有好奇及勇氣翻閱更深層的文化命題。
因此,本書只是作為課程引導用途,教師及學子均可從中延伸深入。編寫過程中,也受到方麗娜、賴明德、何淑貞、丁原基、林振興、蘇慧霜、劉國平諸位教授相關著作的啟發,試圖將華人社會與文化濃縮到一個課程得以講授的粗略輪廓,在此向諸位前輩致敬。其次,本書非學術理論著述,因此引據出處的功夫也未一一注明,以求閱讀精簡通順。
本書不可避免錯漏,還請方家指正。筆者只有一個用意:盼藉由本書引領學子進入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典型中,內化為生命記憶,並在可能的時機,與世界其他文化平等對話,共同成長提升,盡到一個地球公民的責任。
本書今年改版,國內華語文教學界的環境也愈形嚴苛,所幸更多年輕學子投入,為華語教學與文化傳播貢獻更多心力。筆者深信,透過文化交流,人類必然擁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何修仁
2017年暑 于國立聯合大學華語文學系
這本《華人社會與文化》,是應新學林出版社邀請所撰寫的,其明確用途則是為了近幾年興起的華語學習熱潮而作。關於華人社會與文化的命題,自然無法濃縮到二十萬字之內,因此,本書只是開啟學習的方向,讓有心在此領域探索的學子,得以透過本書獲得並延伸相關知識。
編寫本書時,除了整理工作外,筆者想到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筆者的求學經驗中,始終接收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個概念,並且,直到今天仍深信不疑,中華文化的發展歷史,確實令人感動、敬佩。但相對來看,世界上幾個重要地區或文化,哪個不是博大精深呢?因此筆者擔心...
目錄
二版序 I
第一章 緒 論001
第一節 關於「華人社會與文化」科目/002
第二節 「華人」的指涉與界義/003
第三節 「華人社會」的意涵/007
第四節 「華人文化」的意涵/016
第二章 從自然地理到人文特質021
第一節 地理疆域的初步格局/022
第二節 種植與文明/025
第三節 華人文化的基本特質/029
第三章 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035
第一節 起源/036
第二節 定型/039
第三節 發展與變遷/042
第四章 以學術思想為主體的中華文化057
第一節 先秦學術──儒家/058
第二節 先秦學術──道家/063
第三節 先秦學術──墨家、名家/067
第四節 先秦學術──法家/069
第五節 兩漢經學/071
第六節 魏晉玄學/073
第七節 隋唐佛學/075
第八節 宋明理學/078
第九節 清朝樸學/082
第五章 文字與圖書系統的建立087
第一節 漢字的產生/088
第二節 漢語與文化/094
第三節 系統的典籍整理與傳承/096
第六章 典章制度與政經教育105
第一節 宗法與禮制/106
第二節 政治體制/108
第三節 經濟制度/112
第四節 教育與科舉/119
第七章 宗教信仰與社會觀念131
第一節 道教信仰/132
第二節 佛教信仰/136
第三節 一貫道信仰/140
第四節 西方宗教信仰/141
第五節 民間信仰與禮教觀念/146
第六節 價值與思維/152
第八章 中國文學簡述159
第一節 詩歌的發展/161
第二節 辭賦的發展/167
第三節 散文的發展/169
第四節 小說的發展/174
第五節 戲曲的發展/178
第六節 臺灣文學/182
第九章 中國藝術簡述187
第一節 器物的發展/189
第二節 雕塑的發展/193
第三節 建築的發展/196
第四節 繪畫的發展/205
第五節 書法與篆刻的發展/213
第六節 音樂的發展/218
第七節 舞蹈的發展/222
第八節 臺灣的美術/224
第十章 中國的科技與發明227
第一節 天文與曆算/228
第二節 農耕水利/231
第三節 中醫藥學/234
第四節 四大發明/236
第十一章 中國的節慶與歲俗241
第一節 節氣及其運用/242
第二節 重要節慶/245
第十二章 中國的民生文化259
第一節 飲食文化/260
第二節 服飾文化/270
第三節 生養婚喪文化/274
第四節 休閒文化/290
第十三章 中華文化的對外交流305
第一節 從絲路到歐洲/306
第二節 東北亞的互動與交流/308
第三節 南洋之路/312
第四節 唐人街/319
第十四章 結 論323
二版序 I
第一章 緒 論001
第一節 關於「華人社會與文化」科目/002
第二節 「華人」的指涉與界義/003
第三節 「華人社會」的意涵/007
第四節 「華人文化」的意涵/016
第二章 從自然地理到人文特質021
第一節 地理疆域的初步格局/022
第二節 種植與文明/025
第三節 華人文化的基本特質/029
第三章 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035
第一節 起源/036
第二節 定型/039
第三節 發展與變遷/042
第四章 以學術思想為主體的中華文化057
第一節 先秦學術──儒家/058
第二節 先秦學術──道家/063
第三節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