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福生活教育入門書,回歸簡樸自然的生活方式
★溫暖、清晰的華德福家庭教育心得
★收錄台灣華德福家庭親身實證,給孩子最穩定、豐富的感官童年
★全彩圖解,閱讀更加清晰簡單
最真實、自然、豐富心靈的華德福家庭教育法,
讓孩子探索自我本質、學會獨立思考。
華德福不只是一種新興的教育模式,更是一種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只是在學校要養成,在家也要延續,才能給孩子連貫的教育。
未經化學加工的食物,讓味蕾更嘗得出食物的風味;
純天然手工的衣料,過敏癢癢不再來;
取材大自然的玩具,增加孩子的嗅覺、觸覺的感官發展;
少了電子媒體的霸佔,孩子更容易培養自我興趣;
精心布置的生活環境,塑造適合孩子成長的「地球上的天堂」。
日本比台灣早三十年實施華德福教育,本書邀請多位日本華德福家長、教師,
以最真實的案例,提供家長簡單、容易執行的華德福居家生活方式。
書中更附有台灣華德福家庭親身實證心得,
讓你看見「在家華德福」,孩子所呈現穩定、平和的生活過程。
【本書重點】
1. 清晰、簡單的解釋「什麼是華德福教育」:運用簡單、生活化的方式告訴家長「華德福教育」概念,讓艱深的教養知識,也能成為輕鬆、容易執行的生活概念。
2. 貼近台灣家長的生活方式:日本與台灣都位於亞洲地區,許多傳統觀念也相當類似,比起歐美華德福家庭,本書所提供的方法更貼近台灣家長的生活習慣。
3. 以貼近孩子的成長曲線,規劃出最自然的教養方式:華德福教育提倡自然,並且深刻的了解孩子成長的歷程,提供最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4. 「食、衣、住、行」統統包含的華德福居家生活指南:從居家布置、孩子發燒時的居家照護、孩子在家玩耍的規劃……全部都在本書中有詳細解說,讓對於「在家華德福」感到不安的家長,都能清楚明白如何執行的全方位指南。
5. 搭配全彩圖解,閱讀更清晰、簡單:本書搭配全彩圖片,並附有詳細解說,讓家長可以輕鬆在家執行。
作者簡介:
Crayonhouse編輯部
Crayonhouse出版社,由長期關懷女性及育兒的日本作家落合惠子所創辦,除了出版書籍和雜誌,在東京表參道也開了一間Crayonhouse繪本屋。本書是從該出版社的育兒雜誌《月刊Kuuyon》之中,集結相關文章而成。
譯者簡介:
張凌虛
出生於台灣彰化。目前為專職譯者,熱愛日本文學。譯有多本小說及實用書籍,期許自己成為廣度、深度兼具的日文譯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暖心推薦】
徐明佑(華德福資深教師)
李宜珊(華德福媽媽,《華德福經典遊戲書》譯者)
姜佳妤(華德福教師、親職部落客)
張淑純(慈心華德福學校創校校長)
名人推薦:【暖心推薦】
徐明佑(華德福資深教師)
李宜珊(華德福媽媽,《華德福經典遊戲書》譯者)
姜佳妤(華德福教師、親職部落客)
張淑純(慈心華德福學校創校校長)
章節試閱
【摘文1】幼兒發燒與「自我發展」息息相關
文:嶋村慶子(專業幼教老師)
監修:有賀信一郎(醫師)
入間Kai(那須Mifuzi幼兒園園長、日本史代納幼兒教育協會代表)
7歲以前的孩子為什麼會經常發高燒呢?發燒對於小孩的成長來說,又具有何種意義呢?我們不妨從人智學的觀點來看看發燒的機制吧。
透過「發燒」,孩子發展成「符合自我」的樣貌
小孩子從出生到7歲,都在替自己的身體打基礎。在身體發育的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的肚子、手、腳,還有一根根的手指都是「屬於我的」。舉例來說,5歲左右的孩子,在畫人的時候,經常都會畫出手指,那就是「我的手有手指」的意識展現。當小孩有這種意識的時候,對於手指的運用通常已經很靈活了。
根據史代納博士的人智學理論,當孩子意識到「我」,也就是有了自我意識之後,會將受之於父母的身體,開始認為「這是我的身體」。而發育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發熱」作用,因為身體透過「發熱」而產生生長活動。6個月到7歲的小孩經常因為典型的麻疹或腮腺炎等病狀而發燒。有的爸爸媽媽會覺得,幼小的孩子在發高燒的病症恢復之後,感覺比以前更加茁壯,樣貌也更展現出自己的個性,就是因為透過發燒症狀,孩子才能讓「自己的身體」發展成符合自己的個性、足以迎接未來人生的身體。
人體內存在的「免疫系統」,具有區分物質是否屬於自體的功能。身體會把細菌或病毒當成是「異物」,並且與之戰鬥,這就是免疫系統發揮了作用。免疫系統在體溫發燒到攝氏三十八到三十九度的時候會更活躍,因此,如果為了抑制發燒而不當的給予退燒劑,反而會抑制免疫系統的作用,而奪走了「自我」的表現機會。
孩子的免疫系統在跨越生病和發燒的「試煉」之後會更加發達。它的力量不只可以對抗細菌或病毒,也可以防止「異物」增殖、保護身體免於癌症等疾病侵襲。但是,如果自我遭到壓抑,當身體暴露在化學物質或污染物質之下,免疫系統也會受到影響,而引起過敏之類的過度反應。
無論要達成什麼目標,都需要經過試煉。孩子會罹患常見的孩童疾病,其實都是為了獲得力量,是迎向未來人生的必經之路。
帶孩子看醫生時,盡量讓醫生了解孩子平日的狀況
那麼,帶孩子去醫院的時候,該怎樣和醫生溝通呢?
除了氣喘等慢性疾病之外,大多都是孩子罹患急性疾病的時候,大人才會帶孩子去醫院看病。而醫生多半是初次接觸孩子,對於孩子的狀況往往不太熟悉,因此,大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孩子的基本資訊告訴醫師。至少父母要把前頁上方列出的項目中,自己觀察到的部分,盡量讓醫師知道。
而且,如果小孩有什麼狀況讓人很在意或感到不安,爸爸媽媽也應該直接而清楚的告知醫生。為什麼會想帶小孩去醫院?孩子的情況和平時有什麼不同?父母不只要帶孩子去看醫生,或者是去拿醫院拿藥,還應該把自己覺得有問題的地方提出來,讓醫生和父母一起為孩子思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這種由關心所建立起來的信賴關係,不只可以在物質方面支持孩子成長,也可以成為孩子的精神支柱。
【摘文2】7歲前,如何規劃孩子的飲食與用餐方法
文:嶋村慶子(專業幼教老師)
監修: 有賀信一郎(醫師)
入間Kai(那須Mifuzi幼兒園園長、日本史代納幼兒教育協會代表)
父母做菜時的身影、烹調食物的聲音、食物好吃的顏色和香味、全家人圍著餐桌一起進食……
食物和飲食習慣,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影響呢?
另外,對於孩子的餐桌禮儀和偏食情況,又該如何處理?
觀察孩子的身體感覺,給予適合的飲食
小孩出生後6∼8個月,長出乳牙之後,便要開始吃副食品。根據史代納人智學的說法,開始吃副食品的第一個月,建議先讓孩子吃煮得熟爛的穀類食品,第二個月起則是加入一些烹調過的蔬菜。不要太早給小孩吃生食。另外,穀類可以調整大便的軟硬度,所以可以根據情況選擇適合的穀物。
米……讓大便變硬
小麥……讓大便軟硬適中
燕麥……讓大便變軟
關於適合小孩的食材,史代納博士認為:「在3歲之前不要給小孩吃蛋,到7歲的時候再給小份量(一週兩到三次)。不要讓小孩喝咖啡或紅茶。除非要讓消化速度太快的小孩整腸,也不要讓孩子喝可可亞。」另外,他還認為:「蛋或肉類會破壞身體有飽足感的本能。本國的水果會比外國水果更健康。冬天適合吃甜食,夏天適合吃酸的食物。」
話說回來,中國人及日本人是農耕民族,西方人是狩獵民族,不同的文化與習俗會造就不同的飲食習慣,而且每個人的體質都有所差異,因此,在飲食方面,比起特定的原則或者指導,父母自己觀察孩子得出的結論,以及孩子吃了之後身體有什麼感覺才是最重要的。
一致的用餐方式,淺移默化孩子的用餐儀態與習慣
用餐這件事很重要,可以從中教導孩子做人的道理、精神層面、社會性以及生活方式等多種知識。
大多數的華德福幼兒園,都會在保育室的一角設置廚房。幼兒園老師會在孩子的身邊準備點心或者輕食。孩子一邊幫忙,一邊從製作食物的過程當中,感受及學習到秩序、大人的動作、專注程度、對食物的感謝與情感、食物擺盤的藝術性等等。最重要的是,做完菜之後,菜餚散發出來的香氣,可以讓小孩覺得很幸福。
幼兒園一整天的課程,都存在著生活的韻律節奏,用餐時間當然也是。首先,因為飯前的歌唱與祈禱,孩子的心情會變得平靜,感謝之心油然而生,產生出寧靜清澈的氣氛。說完「開動了」之後,大家一起分享食物。最後讓孩子收拾桌面,把所有餐具整齊的歸回原處。
孩子的儀態都是從照顧者(大人)身上學來的,所以用餐時,幼兒園老師也會維持平靜的心情,吃飯不會拖得太久,說話時也會注意要輕聲細語。因此,只要家裡也採用同樣的方式,和幼兒園彼此合作,便可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用餐儀態與習慣。
如何培養孩子吃飯與刷牙的習慣?
每日三餐不僅能滿足食欲,也具有讓大腦活化的重要功能,因為進食可以刺激所有的感官。美味的食物、餐桌上的愉悅氣氛,可說是使人與人之間心靈相接的重要因素。而且過程中也可以培養小孩的道德與社會性。
面對吃飯狼吞虎嚥的孩子,大人要展現出悠閒的心情,讓孩子看到大人細嚼慢嚥、慢條斯理品嚐食物的模樣;對於吃飯拖拖拉拉的小孩,與其對他說:「快點吃完!」倒不如說:「來,把飯放進嘴裡喔。」「多咬幾下喔。」清楚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才對。
難聽的話或是不耐煩的態度,是無法讓孩子理解大人的心意與情感的。另外,這時期的孩子即使聽到大人說的話,也不能立刻聯想到自己該做些什麼,所以大人的具體示範非常重要。
如果看到小孩咀嚼時發出聲響,或者是食物從嘴角掉出來的情況,大人最好仔細觀察。這或許因為是姿勢不良,孩子無法好好吞嚥食物,也可能是孩子不會用鼻子呼吸,而是用嘴巴呼吸所造成的,又或許是孩子的下顎還沒發育完成。只要讓他每天多咬蘋果或紅蘿蔔,就可以訓練他的下顎咬合力了。
另外,要讓小孩養成飯後刷牙的習慣很容易,只要持續要求他刷牙兩到四週,之後就會習慣成自然。
豐富的菜色、溫馨好吃的用餐氛圍,就能解決孩子偏食的問題
當媽媽的總是會擔心孩子偏食。雖然孩子會出自本能的知道身體需要什麼,但也不能只給小孩甜點或巧克力之類的點心。孩子的食慾會受到用餐氣氛的影響,所以要營造好吃、溫馨的氛圍。另外,要挑選當季、新鮮、刺激性低的食材,也要增加菜色,並在烹飪方式上面下功夫,孩子就會想吃媽媽做的菜。
天然、多樣化的餐具材質,培養孩子的觸覺感官
對7歲以前的孩子來說,「觸摸」是非常重要的。孩子透過觸覺去探索、了解這個世界。而此時孩子的嘴巴和手的觸覺特別敏感。每次觸碰到物體的時候,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存在。如果觸碰到的物品都是安全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世界和自己產生信賴感。
因此,這個時期的孩子使用的餐具,最好盡可能選用木頭或瓷器等自然材質。雖然塑膠材質的東西又輕又不容易弄壞,而且還很便宜,但如果碗、杯子和湯匙都是同一種材質的話,孩子就無法利用觸摸的方式感受到各種材料的本質。即使像陶器那樣容易弄破的東西,只要父母使用時很小心,孩子也會跟著小心翼翼的使用。
調暗室內光線、輕聲哼歌,就能讓孩子順利的午睡
午睡,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休息。
因為配合大人晚上的作息,現代的孩子通常都睡眠不足。7歲以前的孩子,原本需要從晚上七點睡到隔天早上七點,睡足十一到十二個小時,而1~2歲的孩子,更要在上午與下午分別多睡上一到兩個小時才行。孩子到了5∼7歲時,如果不喜歡午睡,只想到室外玩耍的話,也可以在這個時段去公園或庭院悠閒的消磨時間。
午睡的時候要把窗簾關上、調暗室內的光線。此時與其播放音樂,倒不如由媽媽輕聲哼首曲調優雅的歌,然後要孩子好好睡覺,他就能舒服的睡著了。
【摘文3】人類的成長以七年為一階段
文:樋原裕子
史代納博士認為,人的成長是以七年為階段,他也提出,每一個時期會有怎麼樣的成長,每個階段需要哪些事物。
原裕子小姐就是根據這學說,利用「生命史」(Biography Work)的敘述方式,編寫出人生的歷程表。
※ 雖然第一個週期是從出生到7歲生日的前一天,但嚴格來說,以七年為週期畢竟只是為了劃分方便,並非固定不變,每個人的情況還是因人而異。
人類成長第一期:身體的成長
這個時期的身體成長,是從頭部、胸部、四肢再到腹部,而體內的器官與組織逐漸成長的同時,也會從周圍「吸收」各種東西。以音樂為例的話,就是製作樂器的時期。
幼兒期(0∼7歲):乳齒換成恆齒之前的身體發育
在這段時期,身體發育的重點集中在神經系統、眼睛、耳朵、鼻子等感覺器官所集中的腦部。因此,孩子到了3歲左右,「站立、說話、思考」等行為,基本上都沒什麼問題了。
這時期是「吸收」能力最強的時期,全身都是感覺器官,毫無防備的接收來自周圍環境的所有刺激。因此,父母需要提供孩子溫暖的「防護罩式」守護,也應該為孩子準備平穩而刺激較少的環境。
孩子學習周圍的人事物時,會培養自己要做些什麼的意志,所以父母可以透過做家事,讓孩子開心而自然的模仿大人平時的行為。讓孩子感受到「世界是善良的」、「我被這個世界所接受」非常重要,這會決定孩子一生的倫理意識。
另外,這個時期的所有生命力都灌注到身體發育上了,因此,如果在此時進行智性教育,將會妨礙生命力的運作,會造成身體的發育無法健全。
身體發育的第一個階段在乳齒換成恆齒之後宣告結束。
兒童期(7∼14歲):開始建立豐富的內心世界以及人際關係
以胸部的肺與心臟為主的呼吸循環器官,在這段時期發育成熟。生活的節奏、癖好或習慣也是在這個時期養成。這時候的孩子因為具備了記住事物的能力,所以在學校老師及充滿愛心的大人引導下,展開學習。
透過藝術及宗教的體驗孕育出孩子的情感,讓他感受到「世界是美好的」,從而讓美與協調成為感覺的基礎。孩子在世界和周遭的人之間,產生接受與給予的相互關係,從這樣的體驗進而建構起各種人際關係。
內心世界在9歲前後就會變得很豐富,也會強烈意識到周圍的世界和「我」之間的不同,所以有時候會出現孤獨感。
青少年(14∼21歲):對於人生產生衝動與煩惱的時期
在這個時期,以四肢和腹部為中心的肌肉、消化代謝器官逐漸發育,生殖器官也發展成熟。這時期的人能夠客觀的觀察世界,思考也具有邏輯性。
此時已經開始理解人類的理想樣貌,卻會發現那與自己的性衝動或慾望相衝突,而且一邊對於「我是誰?從哪裡來?」產生根本性的質疑,一邊要面對現實世界。而這時也會對邁向獨立的人生感到不安,卻又強烈渴求著自由,導致思緒出現衝突,徬徨於「被設定的人生」與「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之間。
在這個時期能夠感受到「世界的真實面」,並且建立起追求真理的感覺以及健康的批判精神,邁向成人的世界。
人類成長第二期:心魂的成長
社會經驗或是人際關係的各種經驗,會使人的心魂變得成熟,因為在不斷重複「接受」與「給予」的過程中,人們會發現「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的重要課題。以演奏音樂打比方,這是練習演奏樂器的時期。
青年前期(21∼28歲):走入新世界或遭遇自我障礙
這個階段已經跨入成人時期,開始走向靠自己的力量與責任而獲得自由的人生。
走入新世界之後,在眾多的人際關係中獲得許多經驗,同時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為理想而奮鬥。
這個階段的人,對於工作還是有強烈的不安,雖然努力扮演備受期待的角色,卻還是很容易用感性面去判斷事物。
28歲左右,將會遇上「青年期危機」,並且發現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以及自己能力的極限,感受到獨自走在人生路上的恐懼。
青年中期(28∼35歲):確立人生,深深往下紮根
這時期已經累積了工作經驗,建立了家庭或購買住家,也體驗到對他人的愛、狂熱、反感或者對峙,獲得了各種社會經驗及人際關係體驗,讓心魂獲得淬練。
此時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非常重要,這關係到個人如何在與世界和社會的關係中,建構起屬於自己的人生,找到立足點。
合理的建構起屬於自己的事物、建立自己的基準和價值判斷的同時,也形成了堅持的理念。這個時期,很容易對自己有過高或者過低的評價。此時也要留意:工作與家庭生活如何平衡、怎樣做出合理的判斷、對身邊的人的寬容、愛與同理心該怎麼取得平衡。
青年後期(35∼42歲):意識到人生必須更符合自己的想法
此時會感覺人生進入了折返點,同時也感受到身體逐漸衰老。
相較於20多歲時,此時期的人會變得比較不在乎周圍的目光,也開始想擺脫責任的桎梏,追尋真正的自我。對職業、生活方式、人生意義等產生根本性的質疑,覺得「繼續這樣真的好嗎?」並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而會面臨重大的危機或轉機。
意識到人生必須過得更符合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開始尋找全新的價值觀與判斷基準。
到了42歲,可說完完全全是個大人了,而這個階段的課題,在於自己要能接受一路走來的人生,以及讓心靈更加成熟。
人類成長第三期:精神的成長
第三期是人類真正的成熟期。在這個階段,身體不但不再成長,反而會依照四肢、腹部、胸部、頭部的順序開始衰老,但相對的也獲得智慧和品德。這個階段的課題,在於取得何種人生的成果,是否能對人們或社會做出貢獻(給予)。如果以演奏音樂打比方的話,這個階段就像是在譜寫、演奏屬於自己的交響曲的時期。
壯年期(42∼49歲):傳承經驗,轉往新領域也很活躍
獲得新的價值觀、領悟待人接物之道的時期。
雖然肌肉、消化器官與生殖器官逐漸衰退,但人們會開始捫心自問:「我有哪些才能被埋沒了呢?」找出自己特有的潛力正是這個階段的課題。
在這個階段,關注的焦點轉往社會性活動,會在新的領域發揮創造力,也具有取得主導權的能力。以往獲得的經驗可以轉化為自己的能力,並且知道要傳承給年輕人。
中年前期(49∼56歲):傾聽本我的心聲
這是在身體衰老的同時,找到自己新的生活節奏、傾聽本我心聲的時期。
雖然以肺部、心臟為主的呼吸循環系統逐漸衰退,但還是可以發展更具深度的思想、道德以及倫理觀。
為了尋求社會和諧,在這個階段必須扮演好年輕世代的父母及經營者的角色,並且培養後進,準備從職場上退休。此時對於人生會同時出現充實感與空虛感。
中年後期(56∼63歲):回顧人生,且洞察力更強的時期
這段時間是從工作崗位退休,回顧整理人生的時期。
神經感覺器官開始衰退,身體產生各種不適與疾病,開始對死亡感到惶惶不安。但是,人生獲得的各種經驗可以傳承給下一代,也能擔任他們的精神指導者。
因為身體的衰老,反而可能對世界或人生的洞察更加深入。
老年期(63歲以上):綻放睿智光輝的時期
逐漸擺脫命運的束縛而獲得自由的時期。雖然偶爾會身體不適、疾病纏身,但還是有健康的時候,而且有可能獲得新的能力。在這個時期,人們能夠綻放睿智的光輝,解決一直以來的人生課題,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美麗。
在這個時期,私利與慾望變得淡薄,也培養出謙虛的氣度,對社會與人類可以做出更多貢獻。這時期會加入新的觀點,認為死亡不只是結束人生的方法,也可以重新準備下一個人生。
【摘文1】幼兒發燒與「自我發展」息息相關
文:嶋村慶子(專業幼教老師)
監修:有賀信一郎(醫師)
入間Kai(那須Mifuzi幼兒園園長、日本史代納幼兒教育協會代表)
7歲以前的孩子為什麼會經常發高燒呢?發燒對於小孩的成長來說,又具有何種意義呢?我們不妨從人智學的觀點來看看發燒的機制吧。
透過「發燒」,孩子發展成「符合自我」的樣貌
小孩子從出生到7歲,都在替自己的身體打基礎。在身體發育的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的肚子、手、腳,還有一根根的手指都是「屬於我的」。舉例來說,5歲左右的孩子,在畫人的時候,經常都會...
作者序
【前言】 什麼是華德福教育?
華德福教育是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以人類學為基礎所創立的教育理論。西元一九一九年,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在德國的斯圖加特成立之後,這個獨特的教育方式便擴散到歐洲各地。現在,全世界各地大概有一千所華德福學校、一千五百所華德福幼稚園(編註:此為二〇〇九年的統計資料,截至台灣版二〇一八年再版時,全球約有四千所華德福學校。)日本較為關注的則是幼兒教育部分。
只要實地觀察華德福幼兒園,第一眼就會注意到室內掛著淺粉紅色的窗簾,予人舒適溫暖的印象;孩子的玩具是木片或植物果實等天然素材,或是表情溫和的玩偶;老師對孩子說話的時候總是輕聲細語。
為什麼華德福教育會給人一種,「推動保育環境」的柔性印象呢?為什麼教室內不使用塑膠類的人工製品?為什麼老師在教學的時候不會大聲叫罵?
在此先大略介紹華德福教育的特色。
華德福教育又稱為「追求自由的教育」。此處所稱的自由並非「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自由,而是指不受外界誘惑、獨立思考、自由自在活動的自由。其目標並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讓孩子變成可以「建立起更好的人際關係,能以負責的態度去追求自由」的人。而且這個教育方式還會開發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讓他深入探索自我的本質。
史代納博士認為,人類是由「肉眼看得見的東西=物質(身體),肉眼看不見的=精神與靈魂(心靈)」所構成。一般人應該可以理解身體的重要性,但精神是什麼呢?精神,指的是個性或自我,也就是每個人成為這世界上獨一無二存在的人格。正因為有精神的存在,世界上的每個人才會有所差異。
史代納博士用上述思維作為基礎,認為人類從出生到成年,每七年會依「意志(四肢、代謝)」、「情感(心肺)」、「思考(神經)」的順序成長,而且孩童的發展階段中也有這些成長週期。因此,在兒童期,不只要注重發展大腦智能的教育,也要注重讓身體充滿生命力的教育。
另外,史代納博士認為,人類有超越五感的十二種感覺。尤其在幼兒期,全身上下都是感覺器官,更應該自然而然的培養這十二種感覺,所以要替孩子準備協調柔和的美麗環境,給孩子取自於大自然的素材;避免讓孩子接觸電視和印刷品的同時,也要以柔和的語調對孩子唱歌、說話;因為要讓孩子認識每個人都有不同之處,所以避免讓孩子畫相同主題的畫。
只要清楚了解以上提到的方法及意義之後,便可充分體會到教育孩子的喜悅和樂趣。你曾經思考過什麼叫「孩子的成長」?人類存在的本質又是什麼?想知道答案的家長,請務必閱讀本書。
本書集結了採取華德福教育方式的媽媽和教育者,實踐史代納博士的思維和做法的心得。他們證明了華德福教育未必要在華德福幼稚園才能實施,即使在家裡也能進行。由衷希望本書對幼兒教育初學者、對於現行的教育方式有所質疑的人,以及對華德福教育有興趣的人有所助益。
【前言】 什麼是華德福教育?
華德福教育是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以人類學為基礎所創立的教育理論。西元一九一九年,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在德國的斯圖加特成立之後,這個獨特的教育方式便擴散到歐洲各地。現在,全世界各地大概有一千所華德福學校、一千五百所華德福幼稚園(編註:此為二〇〇九年的統計資料,截至台灣版二〇一八年再版時,全球約有四千所華德福學校。)日本較為關注的則是幼兒教育部分。
只要實地觀察華德福幼兒園,第一眼就會注意到室內掛著淺粉紅色的窗簾,予人舒適溫暖的印象;孩子的玩具是木片或...
目錄
前言 什麼是華德福教育?
1 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發展適當的養育方式
孩子7歲之前的身體成長階段 嶋村慶子
懷孕至新生:孩子的「自我」在胚胎期就已經形成
大腦發育期(0∼2歲):用全身去感受周圍環境產生的變化
軀幹發育期(2∼5歲):孩子開始發覺獨立人格、懂得自我思考
手腳發育期(5∼7歲):由生命力建構身體的最後一個階段
幼兒發燒與「自我發展」息息相關 嶋村慶子
透過「發燒」,孩子發展成「符合自我」的樣貌
帶孩子看醫生時,盡量讓醫生了解孩子平日的狀況
在家也可以做的敷布法 嶋村慶子
檸檬敷布〔發高燒的時候〕
問荊茶敷布法〔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或發癢的時候〕
紅茶敷布法〔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或發癢的時候〕
7歲前,如何規劃孩子的飲食與用餐方法 嶋村慶子
觀察孩子的身體感覺,給予適合的飲食
一致的用餐方式,潛移默化孩子的用餐儀態與習慣
如何培養孩子吃飯與刷牙的習慣?
豐富的菜色、溫馨好吃的用餐氛圍,就能解決孩子偏食的問題
天然、多樣化的餐具材質,培養孩子的觸覺感官
調暗室內光線、輕聲哼歌,就能讓孩子順利的午睡
2 了解人類的成長歷程,提供適合的教養方式
人類的成長以七年為一階段 樋原裕子
人類成長第一期:身體的成長
人類成長第二期:心魂的成長
人類成長第三期:精神的成長
清楚自己的定位,才能擁有快樂的養育過程 樋原裕子
教育就是「自我」與「外在世界」的不斷交流
檢視自己的人生,平衡自我需求與家庭責任
保留返歸自我的時間,順利度過育兒期
3 簡單打造華德福居家生活
打造出適合與幼兒共同生活的居家環境 Bernadette Raichle
今日的幼兒,需要我們重新建構「家」的真正意義
打造華德福家庭環境的四大法則
如何創造合適的家庭氛圍 Bernadette Raichle
理解孩子的「氣質」,才能給予適當的教養 堀內節子
理解孩子的氣質差異,提供合適的教養引導
透過對自我與孩子氣質的了解,就能提供對應的引導方式
當孩子撒嬌、耍賴時,父母可以怎麼做? Toshikuraemi
每個孩子都有其成長階段,父母的任務就是配合
如何用適當的話語,讓孩子順利接受父母引導 Toshikuraemi
孩子只顧著玩不想回家的時候──以誘導孩子思考的方式引導
孩子不肯睡覺的時候──用日常的規律慢慢改變
孩子鬧脾氣的時候──回應的話語必須傳達自己的本意
孩子交了朋友,卻還離不開父母的時候──說些讓孩子安心的話
為什麼不該讓孩子看電視? 嶋村慶子
看電視無法讓孩子真正體驗生活
不看電視後,就能增加親子間的相處時光
生活音樂影響幼兒發育的四大要素 竹田喜代子
媽媽的歌聲,比錄製好的古典音樂更適合孩子
旋律與節奏,有助於幼兒的發育
「五度氣氛音階」可以引導孩子的呼吸與脈搏
故事,讓孩子與世界接軌的重要媒介 野村道子
孩子透過故事,對應成長中的各種事件
經典童話故事,可以讓孩子理解善與惡的區別
故事培養出的想像力量,會影響孩子後續學習與同理能力
4 和孩子一起快樂做手工
用羊毛做出充滿季節感的桌面擺飾 山下rika
將孩子的幻想世界變成桌面擺飾
「森林裡的小精靈」做法
可以同時享受色彩與形狀的濕水彩畫 Toshikuraemi
從繪畫中,體驗到各種顏色真實的變化
蜜蠟黏土,培養孩子的意志力 Toshikuraemi
根據季節與年齡,適時協助孩子
用蜜蠟蠟筆畫,讓孩子感受到不同的線條與形狀 Toshikuraemi
不要用大人既定的概念,限制孩子的想像力
半透明色紙撕貼畫,看見光與影的色彩變化 Toshikuraemi
簡單的創作方式,讓孩子專注其中
5 佈置舒適的育兒空間
為孩子佈置專屬空間 岩橋亞希菜
如何佈置適合孩子成長的居家空間 岩橋亞希菜
使用柔軟、天然的素材,增加孩子對空間的好感
根據適合孩子本性的色彩,規劃家中的基準色
給孩子白天明亮、晚上昏暗的規律秩序
居家環境佈置同樣必須符合父母的喜好 岩橋亞希菜
家是屬於父母的空間,不能完全以孩子為中心設計
當孩子的「自我」開始萌芽,就會希望有自己的空間
【實例專訪】如何在家進行華德福幼兒教育?
天然的玩具,發展孩子的創造力 日登美
提供孩子自然素材、避免指導孩子怎麼玩
了解人類發展過程,讓孩子在適當時機成長
讓孩子跟在父母的身邊,就是最好的教養 吉田真實
華德福教育提供孩子安靜、平和的學習過程
父母要自行判斷,對孩子來說「什麼才是必要的」
【附錄】台灣家庭在家華德福的心得
在自然的節奏與韻律中和孩子共舞 張憶慈
溫暖、富足的華德福生活
依照每個孩子的步調安排生活,就能和諧的處理孩子每日的狀況
在遊戲與生活中陪孩子長大 黃金鳳(小勳媽)
和孩子一起在家華德福 王光玉
【立夏遊戲】人麵包
【散步春天】一條爬行的錦緞
我和孩子在家的歡樂時光 李孟潔
不看電視,增加家人相處時光
減少化學食物對孩子的誘因
運用簡單、天然的玩具,讓孩子發揮創造力
培養孩子做家事的習慣
跟隨著季節輪替,給孩子舒適、自然的活動
執筆者一覽
前言 什麼是華德福教育?
1 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發展適當的養育方式
孩子7歲之前的身體成長階段 嶋村慶子
懷孕至新生:孩子的「自我」在胚胎期就已經形成
大腦發育期(0∼2歲):用全身去感受周圍環境產生的變化
軀幹發育期(2∼5歲):孩子開始發覺獨立人格、懂得自我思考
手腳發育期(5∼7歲):由生命力建構身體的最後一個階段
幼兒發燒與「自我發展」息息相關 嶋村慶子
透過「發燒」,孩子發展成「符合自我」的樣貌
帶孩子看醫生時,盡量讓醫生了解孩子平日的狀況
在家也可以做的敷布法 嶋村慶子
檸檬敷布〔發...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