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輯錄40篇文章,從漢語字詞音義考據開始,從各式新穎的視角,比較中西方文學中及日常生活中的詞語應用,開創出一條文化人類學式的語言學研究!
本書將漢語使用同邏輯認知、情感和文化結合起來研究。重在從語言透視認知狀況及其發展、價值觀和民族性格。40篇文章各開一面。如:單音詞命名是音義任意結合的嗎?如何破解「山海經思維」去弄懂奇異的動植物描寫?植物描寫用語從譬況到平實的發展。圖書作者簡介的詞語選用及使用頻率所透露的中西方不同偏重。術語的層次及其所反映的不同認識力度。常用詞「好漢」、「謝」等在使用中的真實含義。兒童習得新詞的情況和意外的農村小學優勢,英漢關於交友和財富觀念的熟語所沉澱的見解和價值觀。常見形容詞所反映的詞性和詞義的專門化(思維清晰化)。中英比喻在距離遠近和感情色彩上的差異。清代對外關係用語從自大趨向平等普適。語文教材內容設置和精神培養的比較。指路語、社會稱呼語、禮貌用語考察……。一般文章視角新穎,有獨特發現。
作者簡介:
主編 李海霞
1954年生於重慶,右二代。文革中讀了初二。做過建築工人、菜店營業員、商業美工、中學教師等。46歲獲博士學位,卻比一般博士少讀5年書。後為西南大學教授,現退休。喜歡研究語言和人性(邏輯思維、文化等),並將它們結合起來考察,跳出正統語言學自走一條路。學術有獨立見解,不追隨官方導向和榮耀,多次給校方等上書要求改革管理制度,並寫文章反對不公正的學術評價體系等。自己創設《議論與思維》一門課,培養大學生研究生奇缺的理性思維。2014年初在香港出版論文集《追問人性》。
章節試閱
§單音詞命名和音義聯繫 李海霞
語詞是怎樣產生的?這是個引起人類無窮好奇心的問題。古今中外對詞的音義結合的看法大致分為兩派,自然聯繫派和任意規定派。20 世紀初
結構主義語言學創始人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的音義是任意結合的,今天我國語言學界基本上都採用這個說法。也有些人採取兩可的態度。兩可,則
是任意結合的占統治地位,自然聯繫的很少,還是相反?還是兩種方法幾乎等量地製造了新詞?這也沒說明白。極少有人採取自然聯繫說,即使採
取也有的限於名物詞來源是有理據的。可是,所有這些說法都缺乏扎實的足夠的證據,難以服人。
原始時代詞的產生情況,我們已經無法看見。但是我們應該避免想當然的推論,空對空的扯皮。切實的做法是,通過一些具有可比性的現象來推測,深入某個具體領域考察那些詞有多少可以找到語源,根據認知規律進行邏輯推理等。單音詞是語言中的基本根詞,弄清了單音詞的來源,複音詞就好辦了。本文的“命名”是廣義的,它不僅指實物的命名,也包括性質和動作變化的命名,即形容詞和動詞的創造。本文從以下5 個方面探討單音詞造詞的音義關係。
一、動物語言
動物有不同的叫聲,每種叫聲都代表不同的意義,有的還十分複雜,這就是動物的語言。小雞在不小心落單後,會發出yar!─yar!─yar!─的尋伴
聲,聽起來高遠而淒厲。待在母雞翅膀下享受愛時,會發出輕柔模糊的h ə ə、h ə ə ə 之聲,表示安全幸福。如果這兩種聲音顛倒,就不能再表達原來的意義了。
美國科學家在肯尼亞天然動物園觀察研究了南非猿的語言。試驗表明,南非猿告訴自己的同伴“豹來了”,就會發出一種短促的呼叫,如同狗的吠聲;要告訴“有鷹”時,它發出一連串低沉的像咳嗽似的叫聲;當它要說“有蟒蛇”時,便發出一陣急促的噝噝聲。筆者逐一查考,這些報警信號無不來自模仿該種動物的聲音。豹子的嗥叫與狗發出的“萬萬兒”聲相似,故擬聲如狗吠。鷹的叫聲,好些確似咳嗽,如ki(老鷹)、kia-kia(白尾海雕)、kua、kua(白肩雕)。噝噝聲則像蛇吐信子發出的聲音。
二、兒童命名
幼兒聽見汽車喇叭“滴滴”地叫,有的會把汽車命名為滴滴:“讓開,我的滴滴來了!”筆者小時候把一種綠花花的知了命名為“配鑰匙”,它鳴唱一次像一首曲子:“喳喳喳喳……啥啊─啥啊─配鑰─匙!配鑰─匙!配鑰─匙……”音調酷似重慶話的“配鑰匙”。這是造原生詞。
1 歲的孩子尼古拉斯學會了用“努努”這個詞稱呼家裏的長毛狗,接著他又用它指任何鳥獸,同時將其擴展到其他毛茸茸的東西,如拖鞋和大衣之類。甚至指色拉中的黑橄欖,因為黑橄欖像努努的眼睛。“努努”所指的各種延伸,是造孳生詞(藉名),只不過幼兒不知類概括,過度擴展了。
〔......中略〕
五、認知的模仿和類推規律
你看見過一片不著樹枝長在空中的葉子嗎?同樣,人的認知也不能憑空飛躍到彼岸。人類創造任何東西都需要或多或少的模仿。造詞是一種認識活動,它不能離開人類認識新事物的規律,即由已知達未知。美國語言學家德維特•波林格在他的《語言要略》一書中寫道:“(語言)最早形式肯定是模仿。……即在原始階段中語音和意義是相聯繫的。”用人的嗓音去模仿自然界的各種聲音總是拙劣的,但它的目的是在主體和客體之間架起一座可通的橋梁。有了最初的一批詞以後,再在詞音的基礎上類推造新詞,這種模仿就是準確或基本準確的了,漢語中有破讀、改變聲母或韻母。所以人們相對容易發現一個聲像團內部的聯繫。德國語言哲學家威廉•馮•洪堡特說:“意義相近的概念自然要用相似的語音來表示。如果人們或多或少清楚地察覺到一些概念有相同的來源,那就想必會把它跟來源相同的語音對應起來,從而使得概念的相似與語音的相似彼此統一。”音義的相似“彼此統一”,亦即共同類推。譬如形容詞的產生。性質比較抽象,需要從實物中剝離出來形成概念,故形容詞比許多基本名物詞要後起。怎麼給性質命名呢?一般依傍具有那種性質的名物詞。譬如“湯”是熱度高的水,比熱的溫度更高的性質就叫“燙”。“人”特有的屬性就名之曰“仁”,連音都不變。在古漢語中,能找到許多借名詞表性質的早期形容詞。根據這種事實,我們也可以類推上文說到的南非猿的叫聲。如果那叫聲向音節語言的方向發展,模擬豹子嗥叫的報警聲就可能成為豹子的名字。如果首領要組織大家去捕獵豹子,如果一個夥伴說他想吃豹子肉,最早的混沌句─獨詞句也應該是豹子的名字。古漢語不是用犀、象表示犀牛角、犀牛皮和象牙嗎?語言在發展中會自行調整,可能把原名還給本體,也可能永借不歸,本體使用另一個名字,反正民間別名很多。
筆者在命名遊戲之後,要求研究生們回想造詞時的心理,問他們找一個跟意義沒有聯繫的音節來造詞如何?他們跟筆者一樣,無不感到茫然和困難。人們直接模仿對象的鳴聲、敲擊聲等來命名,沒有比這更便捷的了。指稱細小的東西用細音,指稱宏大的東西用洪音,指稱圓的東西用圓唇音……同樣,這些甚至是主體都沒意識到的本能。人會“糊塗”到如此倒果為因,《山海經》描寫鳥獸,有許多“其名自呼”、“其名自號”“其鳴自呼”之類。明明是人類模仿其鳴聲取了名,卻不知道這個命名的初衷,以為是動物在呼叫自己的名字。
一個詞的命名理據在使用的時候是不用知道的,這主要適合於根詞。合成詞的命名理據則不能忽視,它是人們學習和交際的得力助手。合成詞特別是複合詞命名,命名的理據一目了然且保持久遠,人們就不說他們是音義任意結合的了。這就出了問題:人們承認合成詞的創造是有理據的,名物詞的來源是有理據的,卻不承認單純詞或非名物詞的創造有理據,這割裂了命名的規律和認識的普遍性。
結論:
筆者認為,單音詞的創造原則上是有音義聯繫的。人們說,適合用擬聲命名的對象是很少的,若干萬的詞是哪來的,還是不能說明(如“擬聲說也無法解答大量的語言是怎麼來的”,宋振華、劉伶1984)且不說仿形的,我們不要杞人憂天。一棵千枝萬葉的大樹,我們不憂心它最初只是一粒小小的種子。小生命在原有的基礎上,一個細胞一個細胞地增值,積久就變得博大精深。語言的歷史跟人類一樣長久,也有三四百萬年了。音節分明的語言是思維發展的產物,並永遠在思維的帶動下演進。與此同時是發音器官的演進。最初那少得可憐的語詞,是同少得可憐的認識成果相匹配的。思維發展相當慢,越原始越慢。思維帶來的新的認識成果,也是一個一個增加的,無法“大躍進”,根本沒有需要陡然製造大批新詞的機會。在已經有了一批基本的原生詞以後,創造新的原生詞已不大需要,人們主要對原生詞進行引申孳乳來創造新詞,這可就是指向任意方面的、可在任何層次上的聯想。再多即採用合成,不愁沒有新詞。何況,發音器官的複雜化也是很慢的。
人們說,世界上那麼多種語言,指稱同一事物用完全不同的聲音,說明什麼音表示什麼義是沒有關係的。這不能證明詞的音義間沒有聯繫。人的嗓子模仿自然界的聲音本來就很不到位。筆者一次和女兒靜靜地站在草叢邊,聽蟋蟀鳴叫。我模仿那叫聲是“居居居居”,她模仿卻是“咕咕咕咕”,其實我倆都學得很不像。模擬同樣的聲音尚且如此,根據一定聯想仿形的聲音差別更大。拿實物來說,它們有多方面的特徵,形狀、聲音、大小、紋色、氣味、習性、功能、來源等,取其哪方面的特徵來命名,是不一定的。造好的詞,又會隨著方言和語音系統的變化而變化,在孳乳時發生變化,意義朝任何方向引申,在合成時有語素選擇差異。不同民族對事物的切分和能發出的音素也不一樣,語言的不定因素更多。所以,就形成了同一對象有完全不同的叫法的現象。這些,從另一意義上也可以說成是語言符號的任意性,但不是不需要理據,而是理據不同罷了。這就像一位婦女走進菜場,她要買什麼菜有一定任意性,但是她買上了某幾棵大白菜萵筍,一定有它的緣由,如那菜的味道、價格或新鮮度符合她的要求。
不能因為我們一下子看到千千萬萬的詞而不知道它們的來源,就想當然說它們是音義任意結合的;不能因為我們不用知道原始根詞的命名理據,就說它們是音義任意結合的。這經不起推敲。
§單音詞命名和音義聯繫 李海霞
語詞是怎樣產生的?這是個引起人類無窮好奇心的問題。古今中外對詞的音義結合的看法大致分為兩派,自然聯繫派和任意規定派。20 世紀初
結構主義語言學創始人索緒爾認為語言符號的音義是任意結合的,今天我國語言學界基本上都採用這個說法。也有些人採取兩可的態度。兩可,則
是任意結合的占統治地位,自然聯繫的很少,還是相反?還是兩種方法幾乎等量地製造了新詞?這也沒說明白。極少有人採取自然聯繫說,即使採
取也有的限於名物詞來源是有理據的。可是,所有這些說法都缺乏扎實的足夠的證據,難以...
推薦序
《山海經》的奇怪動物描寫都是神話嗎?顏色名是怎樣由混淪變得精細變得有象徵義的?術語有沒有質量的進展、怎樣進展的?小學教材內容會不會從以長上和我方為中心轉到以對象為中心?中國人敬佩的“好漢”真的是高尚勇敢的化身嗎?中國人和西方人一樣慣常使用感謝語嗎?世界上所有民族都一樣熱愛吃喝和面子嗎?卑己尊人的禮貌用語真的來自內心的謙虛重人嗎?渴求別人贊慕的種種表現是獨立自信嗎?胳膊肘往內彎是大人的德性嗎?中國大陸台灣和英美的著作人都同樣注重自己的獲獎、頭銜和地位嗎?中英對交友、友誼和財富的看法有什麼不同?夢想統治全世界真的是愛國情懷嗎?……我們不但想知道真相是什麼,還想知道為什麼,我們想要弄清楚的東西很多很多。
一個民族認知世界的習慣和方法,性格、風俗、價值觀以及它們的演變,都會通過語言應用表現出來,其中一部分毫無疑問也體現著人類共同的狀況和發展趨向。語言是前人思維文化的腳印,又是現實的聲音,有時還需要撥開表面的假象探析埋藏在深處的真,故研究語言的使用引人入勝,筆者給每屆研究生推薦幾十個這類題目。
這裏的論文是本人和本人碩士生的作品,大多數是學生碩士論文的摘選或他們在校期間發表的小論文。我們對文章或者作了再次評閱再次修改,或者由筆者直接修改乃至摘編。看法則尊重作者原意,除非經討論作者願意改動。雖然這些文章還比較稚嫩,但是作者們從扎實的材料出發,客觀大膽地求真。大多數文章視角新穎,方法和觀點很有特色。它們不是老調常談,所以會刺激到“正確”的神經。希望這些別出心裁的文章能帶給學界新的認識和啟示,我們也衷心歡迎人們擺事實講道理的論難。
※本書各篇文章均得作者授權輯入。
《山海經》的奇怪動物描寫都是神話嗎?顏色名是怎樣由混淪變得精細變得有象徵義的?術語有沒有質量的進展、怎樣進展的?小學教材內容會不會從以長上和我方為中心轉到以對象為中心?中國人敬佩的“好漢”真的是高尚勇敢的化身嗎?中國人和西方人一樣慣常使用感謝語嗎?世界上所有民族都一樣熱愛吃喝和面子嗎?卑己尊人的禮貌用語真的來自內心的謙虛重人嗎?渴求別人贊慕的種種表現是獨立自信嗎?胳膊肘往內彎是大人的德性嗎?中國大陸台灣和英美的著作人都同樣注重自己的獲獎、頭銜和地位嗎?中英對交友、友誼和財富的看法有什麼不同?夢想...
目錄
寫在前面的話
單音詞命名和音義聯繫 李海霞 1
術語的理性含量層次 李海霞 9
哪些謊言可以被允許 李海霞 16
破解“山海經思維”─動物名考釋一得 李海霞 23
對《漢語文化語用學》的商榷 李海霞 36
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大哥心態 李海霞 43
《開語課本》與人教版《小學語文》選文對兒童精神培養的對比研究 張文 53
《劍橋小學英語》和《體驗漢語小學》教材話題-內容對照研究 舒敬斌 62
初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和道德要求用語 孫亞東 70
從動物描述語習得看兒童語言認知 徐薇 79
兒童新詞記憶保持的調查研究 李金芳 85
常用的30 個單音形容詞的發展 王亞靜 92
《敦煌變文》情感類和認知類心理動詞研究 龍慧、李海霞 99
“謝”的道謝義的性質和發展 李海霞 109
《水滸傳》“好漢”文化意義考察 幸亮 121
古漢語草類植物描寫的發展 羅娟 127
《世說新語》和唐傳奇42篇定語語義特徵研究 張穎穎 136
《現代漢語詞典》水果名釋義模糊性探討 張小芳 142
指路語的調查研究 溫靜 148
《官場現形記》與《滄浪之水》社會稱呼語語用對比 呂信兵 155
中國大陸、台灣和英美圖書作者簡介對比(上) 曾李麗 167
中國大陸、台灣和英美圖書作者簡介對比(下) 曾李麗 174
《鏡花緣》女性人物品性詞語研究 劉彤 181
《水滸傳》《紅樓夢》飲食行為用語研究 趙宇 191
歐洲近代三小說飲食用語及其與《水滸傳》《紅樓夢》的比較 王亞靜、李海霞 206
《儒林外史》儒生動作類詞語的文化考察 張玲玲 224
《海國圖志》對外關係用語釋評 張惠民 232
清朝後期對外關係用語的變化 杜鑫 242
清代三小說禮貌行為語言 喻蓮 250
漢英友誼熟語的對比分析 王阿琴 257
漢英熟語關於財富觀念的比較 李亞茹 262
《全唐詩》顏色詞語義研究 應利 269
男女作家心理形容詞運用的對比研究 李金芳 279
當代詩歌修辭的情感表達研究 楊帆 287
《牡丹亭》愛情稱謂類詞語研究 孫琳 305
中英詩歌比喻對照三題─喻距、女性和月亮寄寓 楊歡 311
中西方動植物比喻對照研究 李瀛 322
漢英語“狗文化”差異論商榷─兼及動物觀 李瀛、李海霞 333
中獸醫病名小議 劉安榮 338
國學大師的邏輯問題 李海霞 343
後記 354
寫在前面的話
單音詞命名和音義聯繫 李海霞 1
術語的理性含量層次 李海霞 9
哪些謊言可以被允許 李海霞 16
破解“山海經思維”─動物名考釋一得 李海霞 23
對《漢語文化語用學》的商榷 李海霞 36
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大哥心態 李海霞 43
《開語課本》與人教版《小學語文》選文對兒童精神培養的對比研究 張文 53
《劍橋小學英語》和《體驗漢語小學》教材話題-內容對照研究 舒敬斌 62
初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和道德要求用語 孫亞東 70
從動物描述語習得看兒童語言認知 徐薇 79
兒童新詞記憶保持的調查研究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