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總以為,大學生應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殊不知這項能力,其實排序在很後面;大學生第一項該培養的能力,應當是敏銳的觀察能力,它是一切能力的基礎,沒有「觀察」來打底,獨立思考也只是「空想」罷了。
有鑑於此,本書的編纂方式,以「單元講授」為主,重點都在文學觀念的啟發以及學習方法的討論——以「文學」為主,而「思想」為輔。期望能在觀念與方法上,先開啟學生的智慧之光,並培養其基本的觀察能力,幫助學生增進理解、強化表達;進而助其涵養性情、美化人生;最終達成學生深化思想、淨化心靈的目標。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華語文學的音樂性
華語文學有非常強的音樂性,而所謂「音樂性」,指的就是「音調的高低」與「節奏的快慢」兩部分。音調的高低,由四聲來決定;節奏的快慢,由句式來決定。
「四聲」乃平、上、去、入四種聲調的變化,它是字音結構「聲母、韻母以及聲調」三種元素中的「聲調」部分。假使我們將調值的高低,分成「5、4、3、2、1」五等分:
陰平是5-5
陽平是3-5
上聲是214
去聲是5-1
入聲則是發聲短促且有收縮的現象。
陰平與陽平皆是平聲,上、去、入三聲則合稱為仄聲。平聲雖有陰陽之分,然其調值都在3以上,也就是說,它的調值都在中高以上做變化,所以平聲字多,便擁有「悠揚」的特性。上聲字的調值變化是214,它遶一個彎,所以有「婉轉」的特性。去聲字的調值變化是5-1,由最高點走向最低點,所以有「重頓」的特性。入聲字則發聲短促且向後收縮,所以有「嗚咽」的特性。
平聲悠揚舉例──
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四句十六字當中,除了兩個「水」字是仄聲之外,其餘十四字均為平聲,而且除了頭尾的「雲」、「長」兩字是陽平之外,其餘均為陰平。陰平的調值變化是5-5,所以這十六字贊語的聲調,是極盡悠揚響亮之能事,以之表彰嚴先生的高風亮節,可謂「聲情、詞情」完全合一。
李白《蜀道難》: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乃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上有六龍迴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迴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從雌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首句七個字完全是平聲,聲調極其悠揚。但是誦讀的時候,卻是斷成「1、1、1、2、2」的句式型態,氣息相當不順暢,正好傳達出蜀道山勢高聳險要,而山路卻崎嶇難行的特色。次句以後,則是爬上半山腰,一切都適應了,聲調便順暢了許多。第七句以後,更是另起波瀾,高潮又現。能從聲調的原理來掌握詩意的變化,相信自能體會得更為真切。
上聲婉轉舉例──
柳永《八聲甘州》: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後九字,凡該用仄聲的地方,柳永皆用「上聲」,造成誦讀的時候,聲調特別婉轉動聽,而詞人婉轉纏綿的情思,也就完全被蜿蜒曲折的流水給帶走。
蔡琴《最後一夜》:
「踩不完惱人舞步,看不盡人海沉浮。」
首句七個字,用了三個上聲字「踩」、「惱」、「舞」,與柳永《八聲甘州》「有」、「水」、「語」三個上聲字的間隔使用,是同樣的情形,當然也造成了相近似的效果。此外,其中「去聲字」與「陽平字」的搭配,更造成這七個字,完全如波瀾一般,上下起伏。難怪,這首曲子的旋律,會如此般地婉轉動聽。
去聲重頓舉例──
白樸《寄生草》:
「長醉後,方何礙?不醒時,有甚思(去聲)?糟醃兩個功名字,醅淹千古興亡事,麴埋萬丈虹霓志。不達時皆笑屈原非,但知音盡說陶潛是。」
此曲作者的態度消極,思想灰色,但是,意志卻相當堅定,毫無轉圜的餘地,其原因正在此曲完全押去聲韻。去聲字的調值變化是5-1,由於有重力加速度的緣故,所以給人乾脆俐落、斬釘截鐵的感覺。
蘇軾《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浪」字去聲,強而有力,纔能將所有「千古風流人物」一淘竟盡。若換成上聲的「水」字,不但「人物」淘不乾淨,恐怕這九字長句也無法一氣呵成。足見「上」、「去」兩聲,雖同為仄聲,但在創作實務上,這兩種聲調,往往不能互換。
入聲嗚咽舉例──
杜甫《哀江頭》: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昭陽殿裏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箭正墜雙飛翼。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讀來一片哀怨淒苦,正因為其押「入聲韻」的緣故。前段「哭」、「曲」、「綠」為入聲沃韻字,「憶昔」句開始換用入聲職韻字。換韻也正為了點出詩中時空的轉換。杜甫若能刻意安排,讓詩韻最終又回到沃韻,那麼,這首詩的表現也就完美無比,再也沒有任何可議之處了!
詩如此,詞也一樣。詞中押入聲韻的作品也相當多,例如蘇軾《念奴嬌》、李清照《聲聲慢》、柳永《雨霖鈴》、王安石《桂枝香》以及周邦彥《蘭陵王》皆是。其風格情調,不是哀怨,就是沉鬱,大致上都是入聲嗚咽所傳透出來的效果。
音調的高低,其變化已如上述。而節奏的快慢變化,則主要由「句式」來決定。大體上,單式句的型態,誦讀起來節奏快;而雙式句的型態,誦讀起來節奏慢。
諸葛亮《出師表》:
上2下4(雙)上1下4(雙)上1下4(雙)上2下2(雙)上2下7(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柳永《雨霖鈴》:
上2下2(雙)上1下3(單)上2下2(雙)上2下4(雙)上1下3(單)上2下2(雙)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
上2下4(雙)上1下4(雙)上3下4(雙)上4下3(單)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上4下3(單)上3下5(單)上2下4(雙)上3下4(雙)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2下2(雙)上2下6(雙)上3下4(雙)上2下3(單)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句式有單有雙,縱橫交錯,誦讀起來,自然形成一種節奏快慢的變化。至於辛棄疾的《歸朝歡》:
「山下千林花太俗。山上一枝看不足。春風正在此花邊,菖蒲自蘸清溪綠。與花同草木。問誰風雨瓢零速?莫悲歌,夜深巖下,驚動白雲宿。
病怯殘年頻自卜。老愛遺編難細讀。苦無妙手畫於菟,人間雕刻真成鵠。夢中人似玉。覺來更憶腰如束。許多愁,問君有酒,何不日絲竹?」
除了上、下片各只一句四言的雙式句之外,整首幾乎完全是單式句,所以節奏相當輕快。
姜夔《揚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整首除了「漸黃昏」三字為單式句之外,其餘均為雙式句,所以節奏相當緩慢。
「詞」這種文體,在「慢詞」興起之後,其音樂性完全趨向於「舒緩和暢」的情調,自然與詩的「健捷激裊」完全不同,始真正由「附庸」蔚為「大國」,完全擺脫了詩的籠罩。
第一章 華語文學的音樂性
華語文學有非常強的音樂性,而所謂「音樂性」,指的就是「音調的高低」與「節奏的快慢」兩部分。音調的高低,由四聲來決定;節奏的快慢,由句式來決定。
「四聲」乃平、上、去、入四種聲調的變化,它是字音結構「聲母、韻母以及聲調」三種元素中的「聲調」部分。假使我們將調值的高低,分成「5、4、3、2、1」五等分:
陰平是5-5
陽平是3-5
上聲是214
去聲是5-1
入聲則是發聲短促且有收縮的現象。
陰平與陽平皆是平聲,上、去、入三聲則合稱為仄聲。平聲雖有陰陽之分,然其調值都在3以上,也就是說,它的...
作者序
從事高等教育國文教學工作,已屆33年,深知大學的國文課程,本應有三大教學目標,即工具性的目標、文學性的目標以及思想性的目標。工具性的目標,旨在幫助學生增進理解、強化表達;文學性的目標,旨在幫助學生涵養性情、美化人生;思想性的目標,旨在幫助學生深化思想、淨化心靈。
而欲達成上述這些目標,恐怕不是讓大學生再多讀幾篇選文,便能夠有所成就;若不能在觀念與方法上,先開啟學生的智慧之光,並培養其基本的觀察能力,想達成這三大目標,無異是緣木求魚。甚至我們可以大膽地說,光讀選文,連工具性的目標都很難全面達成,遑論文學性與思想性這兩項目標。
世人總以為,大學生應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殊不知這項能力,其實排序在很後面;大學生第一項該培養的能力,應當是敏銳的觀察能力,它是一切能力的基礎,沒有「觀察」來打底,獨立思考也只是「空想」罷了。
大學生能長時間觀察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的種種變化,並將觀察所得記錄下來,那便是「寫景」與「敘事」這兩項能力的建立。有了這個基礎之後,學生就可以進一步借事說理、借景抒情。於是文學內容的四大要素──事、理、情、景,大學生便都能完全掌控無餘了。換言之,大學生在遣情論理時,便能言之有物,而不致流於「空談」。
文學之所以能感人至深,乃因為它總是能將情感表達得很有「畫面」。而畫面不正是事和景嗎?情、理能寄寓在事、景中,當然就不再那麼抽象,當然就十足的有畫面感。其次,畫面之中,又能結合自然畫面與人文畫面,則作者所欲傳達的情感和理念,必然更加深刻無比。例如蘇軾《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楊慎《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不都是自然畫面(滾滾長江)與人文畫面(歷史長流)的密切疊合嗎?而這就是文學表現上所謂的「深刻」。
此外,《孟子.離婁下》也說: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明於庶物」不就是自然現象的觀察?「察於人倫」不就是人文現象的觀察?幾千年前的聖王,便已知「觀察現象」這樣簡單而深刻的道理,而今日的大學生卻無由落實這項有效的學問工夫,那豈不是太令人感嘆了嗎?
有鑑於此,本書的編纂方式,遂以「單元講授」為主,重點都在文學觀念的啟發以及學習方法的討論,例如「文學篇」中的九個單元。至於創作篇與思想篇,則仍以傳統的形式來呈現,純粹只是為了教學上方便舉例而已,因此將之列在附錄裏。畢竟,本書的書名乃「大學文學講記」,當然還是應該以「文學」為主,而「思想」為輔,是為序。
吳銘宏謹識於義守大學
2018年5月
從事高等教育國文教學工作,已屆33年,深知大學的國文課程,本應有三大教學目標,即工具性的目標、文學性的目標以及思想性的目標。工具性的目標,旨在幫助學生增進理解、強化表達;文學性的目標,旨在幫助學生涵養性情、美化人生;思想性的目標,旨在幫助學生深化思想、淨化心靈。
而欲達成上述這些目標,恐怕不是讓大學生再多讀幾篇選文,便能夠有所成就;若不能在觀念與方法上,先開啟學生的智慧之光,並培養其基本的觀察能力,想達成這三大目標,無異是緣木求魚。甚至我們可以大膽地說,光讀選文,連工具性的目標都很難全面達成,遑論...
目錄
自序
目次
壹、文學篇
一、華語文學的音樂性
二、詩經的三章結構
三、文學內容的四大要素
四、文章結構「起、承、轉、合」的安排
五、映襯法的運用
六、層遞法的運用
七、詞體的構成要件
八、新式標點符號在古籍研讀上的關鍵作用
九、中國文字造字的基本原則
貳、附錄
一、大學文學講記(創作篇)
二、大學文學講記(思想篇)
自序
目次
壹、文學篇
一、華語文學的音樂性
二、詩經的三章結構
三、文學內容的四大要素
四、文章結構「起、承、轉、合」的安排
五、映襯法的運用
六、層遞法的運用
七、詞體的構成要件
八、新式標點符號在古籍研讀上的關鍵作用
九、中國文字造字的基本原則
貳、附錄
一、大學文學講記(創作篇)
二、大學文學講記(思想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