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可見光到不可見光,
在急速奔馳的時代後,重返臺灣最動人的地景。我們反覆觀看過往與今日,順著這一方人地發展所聯繫起的臺灣,
這本身即是美的歷程,隱喻的建置,人們學會與大地適應相處的唯一途徑。
由高山至海埔、從農村到城市,本書前導的全色態底片,凝結了七〇年代的光景,也預示了當代臺灣的環境課題,包含最初的地層下陷與淡水河採砂。以彩色紅外光片為核心,不可見光下的地界,顛覆了日常的視覺;從稻產預估到轉作調查,從水庫集水區到山坡地住宅的崩塌照見,從河川汙染調查到重大公害糾紛地區影像資料庫建立,相關任務扣連七〇至九〇年代臺灣社會的劇烈變遷。而以賀伯颱風後的中部山區為嚆矢,再到集集大地震,乃至於桃芝風災後的景象重演,彩色反轉片攝下世紀前後天然災害的全幅規模與巨大創痛。
農林航空測量所典藏超過八十萬幀歷史航拍底片,這些影像既反映了臺灣經濟成長的軌跡,亦保存下社會集體失落的風景。繼《反轉戰爭之眼:從美軍舊航照解讀臺灣地景脈絡》一書後,作者投入農航檔案考掘,以第一手作業紀錄、歷年報告與口述材料,重建農航所人事圖景與任務發展。檔案的規模,容許我們重新擇取,凝視臺灣地景的壯闊、細緻與繁複;單幀底片的片幅,則飽含龐大的細節與未知的資訊,每一筆影像資料,在時間線的遠方,皆有可能湧現重大的意義。在美的凝視裡,連結了逝去的時空,也將肇生看見的責任。
農林航空測量大事記:1954/4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成立臺灣土地利用及森林資源調查隊,為臺灣利用航空測量進行農林調查之開端。
1959/1 農林航空測量隊設立,隸屬省農林廳,續辦森林資源調查及小規模地形圖航測工作。
1970 農林航空測量隊開辦一萬分一基本地形圖測製工作,並購置RC-8空中照相機,委託遠東航空拍攝。
1972/5 林務局成立臺灣森林及土地利用航測調查隊,為戰後第二次森林調查。本年購入PA-31型飛機及RMK A 21/23空中照相機,連同農林航空測量隊已有設備,自隔年七月起正式展開全省航攝。
1973/7 農林航空測量隊改隸林務局。此時領航及攝影任務由林務局森林經理組主辦,飛行由林務局直昇機隊負責,底片交由空軍照相技術隊沖晒。
1975/7 內政部啟動臺灣地區土地測量計畫,農林航空測量隊執行大比例尺像片基本圖測製工作。
1976/2 林務局成立照片沖印室,完備航攝、沖印乃至製圖等航測一貫作業能力。本年並啟動遙感探測先驅計畫,利用彩色紅外片從事植物病害調查與稻產量預估。
1979/6 內政部編列預算,林務局本月採購具壓力艙之BE-200型飛機,並引進RC-10電子航攝相機。
1980/2 農林航空測量隊擴編為農林航空測量所,續辦航測製圖、農林調查與遙感探測業務。
1982 領航與攝影業務移交農林航空測量所計畫管制課掌理。本年二月並購置DS-1260空載多譜掃描系統。
1985/7 林務局直昇機隊改隸省交通處,並更名航空隊。
1995/12 農委會編列預算,農林航空測量所本月購入BE-350型飛機,並安裝GPS系統,由目視領航進步至衛星定位導航。其後新購RMK TOP相機,亦可配合GPS定位像主點,改善空中三角測量效率。
1999/7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改隸更名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省交通處航空隊亦改歸交通部民航局管轄。
2005/11 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成立,原民航局航空隊改隸於此。
2007/6 農林航空測量所引進DMC數位製圖相機,隔年購置ADS 40空載數位掃描儀,告別類比時代。
本書特色◎農林航空測量所成立將屆一甲子,本書爬梳典藏文獻與耗繁影像,飛覽全民地景記憶。
◎從全色態底片到彩色反轉片,重返戰後台灣發展歷程,省思影像的美學與觀看的倫理。
◎聚焦於紅外光底片航攝,呈現奇異而瑰麗的色彩,為具開創性且令人驚豔的主題出版。
作者簡介:
黃同弘
一九七六年生於臺中大甲。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與圖書主編獎。著有散文集《文學理論倒讀》、詩集《火星上的抒情詩》,以及歷史地理學專著《反轉戰爭之眼:從美軍舊航照解讀臺灣地景脈絡》等書。第一屆全國大專自發性地理資訊創意競賽第一名。
圖片提供
農林航空測量所
兼具林業與航測專業,為政府機關之中唯一具備自主航空照相能力與高效能圖資倉儲之專責單位,職司各類重要航遙測圖資蒐集、產製、管理與供應、應用,在國土規劃與監測、農林經營、經濟建設、災害防救及學術研究等領域,扮演空間資訊建置之角色。
航遙測影像供應平台
https://ngis.afasi.gov.tw/
航攝影像圖資瀏覽服務平台
https://image.afasi.gov.tw/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審訂者簡介
雷鴻飛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地理學博士,現為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不可見的視界下,臺灣的瑰麗奇景
──《不可見的臺灣: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編輯手札
文/可樂
這本《不可見的臺灣》,書名其實用了雙關語,主要指的是「不可見光」,以紅外光底片拍攝下的台灣地景,也是一般人平常所看不見的視界與角度,而那不可見的世界,帶有某種奇異瑰麗的美感,但當然不僅止於此,以不可見光來拍攝自有它在農林漁業上的用處,像是農林災害、公害污染、地質礦產、地震風災的調查,以及作物產量的估算等等。但初見這些照片,即使不用懂得其中意涵,也能馬上領略那種逼人的美。
因為航拍的俯瞰角度,不論看多少次,依然會讓人聯想到「壯觀」二字,因為你就是知道那是多少壯麗的景緻和細節構成的一幅地景畫,也是造物主揮灑出來的圖像,天知道上帝當時是用什麼心情繪製的呢!而自己在其中,甚至完全無法以「螞蟻」來比擬,因為在這幅畫作裡,「螞蟻」的尺度還比較像是一架飛機,所以自己只不過是一小丁點的沙塵而已。
但航拍再加上紅外光攝影,又把如此宏偉的景緻再往上翻了一層。紅外光拍攝出來的畫面,把顏色調轉、顛倒、變化或極致化之後,成了一張你熟悉又不熟悉的圖,你知道那好像是稻田、是海、是山林、是房舍,但又好像不是。因為它像是被孩子塗抹了錯誤的顏色,所以有一種差異的美感,可又是極具創意和有規有矩的上色方式,把色彩都弄成了大師之作,有大師的眼光和精準。當然啦,因為這原本就是上帝的畫作,我們不過小小的攪弄了一下色彩而已。所以那張既熟悉又不熟悉的圖,就吸引著我的目光,很想要瞧出一個所以然來。但當然以我這外行人,是絕對談不出那些科學性的判釋或解說,那需要經過訓練,才能挖掘出這美麗圖像下隱藏的大量資訊。而我只能先當個觀賞者,瞧瞧這異樣而豐美的斑斕色塊並沉醉其間。
在紅外光的魔力下,原本綠油油的山林,變成了一大片深淺不同的紅色,看起來就像是一大塊精心織就的柔軟捲曲地毯,舒服地誘人想躺下;而觀音埔頂的一座大埤塘,看起來有如一面淡藍色的特大魔鏡,似有著攝人心魄的特異魅力;而竹圍仔的海岸沙洲,卻像是天空上層疊的雲朵,沿岸陸地則呈現出美麗的薰衣草色;元埔農場的甘蔗遙測圖,有如一塊原住民傳統編織的布匹;還有明德水庫那帶有珠光色澤般的寶藍色水體、埔心葡萄園巧合的呈現了葡萄紫的色調……,每張照片皆有不同的美,令人浮想聯翩。畢竟從農林航空測量所高達八十萬的庫藏中,可以精選出最出色的照片,而我們得以有此眼福,看見這萬中選一的絕色地景。
不過我以上的描述和聯想,只不過是外行人看看熱鬧罷了。自從確定與農航所合作後,在湯姆尚未進入那龐大片庫前,農航所的副所長就先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我可以感覺到隔壁片庫中那些龐大的底片都在歡呼」,因為終於有人可以去挖掘這一批沉默而巨量的寶藏,而伯樂湯姆根本就是心懷雀躍地要與這些航照相約。但唯一擔心的,是每一張底片的檔案都相當大,光是在電腦中下載打開,就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初估近百萬張的數量,湯姆又非常堅持一定要全部看過一遍,深怕錯過了任何一張可能的絕景珍寶。所以大家最擔心的莫過於時間問題,要怎麼讓湯姆在這個有限的一年之期,將所有的底片看完、挑選、讀圖後,再寫作成書。因此,農航所特別為他安排了一個位置、一台電腦,讓他可以在所內最快速的下載檔案、篩選,才能完成遍讀底片的計畫。
而遍讀也僅是最初的準備作業而已,等遍讀後確定選圖,接下來如何解讀這些圖才是真正的功夫。湯姆一遍又一遍、龜毛又龜毛地,不斷從各方求證、從史料翻找,甚至還跟著農航所的飛機去飛了一趟、跟著所內的人員去實地探查,讓那些原本「不可見的臺灣影像」,或者說是「一般無法看見的臺灣景像」,為讀者梳理地越來越清晰明白。當然這其間,不乏農航所同仁們的各項協助,包括提供專業的判釋方法、前輩的口述訪談,壓倉底的陳年資料,都賦予本書更為精彩紮實的文字肌理。
即便在文字完成而進入後續的排版和設計階段,再到最後一步的印刷,湯姆在每一個過程中,也不會放過那差之毫釐的小細節。比如說封面設計上的一句文案,不過略微壓到「相思寮」下方一些些,他就覺得那有如千斤之重的壓在了某個他幾乎可以叫出其名的人家屋頂上,所以堅持一定要把文字下移。這樣的過程不一而足,相信農航所的同仁們在經過一年以來的相處,也都明白他所堅持不懈的那些細節,最終換來的是一部非常美麗的作品。
最後一提,農航所即將成立屆滿六十年,一甲子的時間過去,在這個時間點上能與之合作並出版這本書,實是與有榮焉。也期望有更多人注意到農航所這沉默記錄者的角色,它是深藏台灣史地寶藏的機構,對臺灣極具重要性。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人從不同的面向去發掘與討論。
名人推薦:審訂者簡介
雷鴻飛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地理學博士,現為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不可見的視界下,臺灣的瑰麗奇景
──《不可見的臺灣: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編輯手札
文/可樂
這本《不可見的臺灣》,書名其實用了雙關語,主要指的是「不可見光」,以紅外光底片拍攝下的台灣地景,也是一般人平常所看不見的視界與角度,而那不可見的世界,帶有某種奇異瑰麗的美感,但當然不僅止於此,以不可見光來拍攝自有它在農林漁業上的用處,像是農林災害、公害污染、地質礦產、地震風災的調查,以...
章節試閱
┃從影像到真實
航空相機毫無保留地凝住當時光影,但嚴格說來,人們卻非直接看見地面事物。
垂直航攝迥異於常人的地面水平觀看,判釋人員實是逐一比對目標物的大小、形狀、組織、排列、色調與立地條件,通過逐級的分類與檢索表來判斷所見。不同專業的判釋人員,可以根據所見來分辨軍事設施的性質,或工業廠房之類型。以農林專業來說,調查課同仁可以判定農田作物、農事週期,判定針葉樹樹種及區分造林地樹齡;而樹冠與色調遠為複雜的闊葉林,今日仍得不斷累積像對與判釋經驗,除常見闊葉樹種外,少有做直接的細分判定。建立在光學所見的資訊上,判釋者可以進一步推定土壤、排水、植物健康狀況,乃至於動物棲地環境。當代的遙測發展更從光學上的看見,演變為數值上的光譜分析。某種程度上,航照判釋已類似醫師從核磁共振成像窺探人體病癥,或天文學家利用望遠鏡分析十億光年外的星體元素。然而,這一切的觀看與知識積累仍有其極限。
一九七八年的楠梓與二○○八年的潮寮,都是值得思考的案例,居民承受的汙染源並非航拍中可見的工廠排煙,而是幾難拍攝並確偵源頭的有害氣體外洩,這是觀測之難。而從一九七二年初委託遠東航空所攝,到一九八○年林務局以彩色紅外片記錄農災,鏡頭清晰照見林口電廠排煙往蘆竹、大園方向吹送,但燃煤所致的二氧化硫空汙卻非該時空北桃沿海地區長期不明公害的致災主因,這是公害因果鑑識的不易。
八○至九○年代間的相關農航調查影像,其所代表的視覺路徑並非立即性的「眼見為憑」,觀看並不能直接顯示出事實;而是在可信的視覺資料基礎上,經由長時間的資料累積與數據分析,才得以達至真實。比如前述的北桃沿海不明公害,實是藉由分析不同時期防風林帶及不同季節稻作的受害範圍與分布狀態,以及臺大植物病蟲害學系環境病害研究室的鑑定,才終於確立致災主因為長期防風林帶縮減趨勢下的鹽沫為害。在當代關於影像傳播的批判思考中,所謂的眼見為憑更常是所信導致所見,或者因眼前所見而直接蓋棺論定,人們忽略了對影像脈絡及全部資訊進行分析,導致錯過通往答案的可能路徑。
九○年代初震撼的工業場址彩色紅外片拍攝,任務正式名稱為「重大敏感公害糾紛地區航空攝影計畫」,農航所的角色並非特定汙染的監控者,而是臺灣環境資訊的全面記錄者。因為基本航照影像資料的建立,有關單位始可清楚掌握工業區周邊的土地利用狀況,監測已知汙染源及其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範圍。相關努力至今未止,廠商排放資訊的充分揭露、汙染指紋資料庫與檢索系統的完備,我們才能一步步達至澄澈的「看見」。即是因為如此,過去的每一筆影像資料,在時間線的遠方,皆有可能湧現巨大的意義。
而即使已認知到影像所代表的事實與意義,也不必然指向行動策略上的必然。閱讀農航檔案,常會感受到歷史中不同行動意識的衝突或國土規劃上的矛盾。一九七○年,農林航空測量隊已針對大甲溪中上游的農業開發示警,一九七八年德基水庫集水區禁種勤耕作物後,開墾潮沿中橫霧社支線往南轉移,一九八三年後高山茶園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一九八八年至九七年間的三份霧社水庫集水區調查報告中,航測技術精確地掌握土地利用與崩塌地狀態,但因管理單位眾多、人力及財力的不明與重疊、相關法令的嚴鬆各異,調查區域內超限及不當土地利用的情況仍日趨惡化。
一九八○年由衛生署委託的北桃沿海農災調查航攝,更直接的目的是為行政院工業區劃分根據之需要而攝,當時觀音樹林子一帶災區,在四年後的再度拍攝中,已然推平且正劃上觀音工業區;而一九八四年彩色紅外片還攝下的大潭高銀化工廠鎘汙染農地,日後則成為大潭天然氣發電廠與大潭濱海特定工業區場址。航拍所見實隱喻著臺灣整體發展路徑的傾斜,以及人地關係的崩解;因石門水庫興建而輾轉遷徙大潭移民新村的泰雅族卡拉社原住民,如今已四散各方。
┃沉靜的記錄者
因為記錄者的沉默性質,即便農林航空測量所照見臺灣社會巨變的每一個角落,即使其至今累積四十五年超過百萬張的航拍檔案,在當代的媒體傳播情境與公民社會的關注習慣間,這默默拍攝但並不生產新聞熱點的機構,也成了一個最不被看見的機構。但從歷史研究的角度看,農航檔案實為無比龐大且珍貴的視覺史料寶庫,它既是臺灣戰後經濟成長軌跡的全紀錄,亦珍藏了這高速奔馳中社會集體失落的風景。
本書架構反映了我在閱讀農航檔案中的幾次震撼與轉折,在窮盡目力與智識的追逐後,終須以有限篇幅為這巨量影像給出一條易讀的進路。我們以農航類比時代底片為範圍,以數量較少但少為人知的不可見光拍攝為核心。此前的全色態底片中,尋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影像,凝結了七○年代的臺灣光景與主要課題;從一九七六年的各種先驅計畫,到二○○一年因阿瑪斯號貨輪油汙事件而做的最後一趟彩色紅外片拍攝間,則選取不同時空的關鍵任務。
對農航所航攝任務的陳述,建立在逐級的文獻資料閱讀上。最基礎為歷年第一線作業上的空中照相紀錄紙、航空攝影紀錄、空照沖印作業通知單及航空攝影沖印作業單的抄寫與分析。第二層為相關報告或計畫書,在農航所過往出版叢刊中,有超過九十份調查報告或成果報告直接連結其所承辦的業務,從拍攝、掃描或資料蒐集、到統計分析,乃至於檢討與結論,記述翔實且脈絡清晰;其他機關或學術單位委託拍攝的重要業務,則可於歷年攝影計畫書中比對拍攝目的與區域,此外還包括一九八二年起簡要列表的《統計要覽》。而不諱言,在機構沿革與三度搬遷的過程中,部分任務的拍攝目的及應用流通已不可考,或是存在於早期攝影紀錄上的數回任務,今已無影像檔案甚至底片罐可尋。
農航影像真正進入到公眾視野,是一九九九年的集集大地震。大震過後,災區通訊與對外聯絡道路中斷,當政府部門還未能有效掌握災情之際,農航所在災後第二日即開始搶拍,五日內完成災區初步的彩色航空攝影。就判釋地表複雜性災害及長時間變遷而言,採用彩色底片拍攝的效果最佳。照片上的成像與真實景物的結構及色彩相似,災害發生區域及類型可由實體結構變化及色彩對比予以判釋。航照無語,但唯有其見證,我們方能看見這世紀災害的全幅規模與巨大創痛。彩色反轉片為本書最後的一章,首要影像即為此間的天然災害與環境課題。
閱讀二○○○年後的農航所航空攝影紀錄與每一罐的彩色影像,彷彿是焦急地隔著電影螢幕,觀看故事主人翁與命定災害的賽跑。農航所一方面持續進行災區監測、土石流潛勢區域調查,及災區內的像片基本圖重測;但桃芝、敏督利等颱風災害卻也接踵而來,九二一時已然重創的山林田園,在影像中一再地被凌遲。這也是航拍觀看經驗中的另一個極端,戰火無情、天地不仁,身處歷史下游的我們,實是透過影像拍攝的連續脈絡,重臨那一趟趟的飛航,目睹無法逆止的傷害。
如此看見,不會也不應僅有看見。
┃從影像到真實
航空相機毫無保留地凝住當時光影,但嚴格說來,人們卻非直接看見地面事物。
垂直航攝迥異於常人的地面水平觀看,判釋人員實是逐一比對目標物的大小、形狀、組織、排列、色調與立地條件,通過逐級的分類與檢索表來判斷所見。不同專業的判釋人員,可以根據所見來分辨軍事設施的性質,或工業廠房之類型。以農林專業來說,調查課同仁可以判定農田作物、農事週期,判定針葉樹樹種及區分造林地樹齡;而樹冠與色調遠為複雜的闊葉林,今日仍得不斷累積像對與判釋經驗,除常見闊葉樹種外,少有做直接的細分判定。建立在光學所見...
目錄
第一章 可見與不可見的
第二章 凝結的時光
全色態底片 Panchromatic Film
第三章 劇變的年代
彩色紅外片 Infrared Color Film
第四章 創痛與重建
彩色反轉片 Color Reversal Film
附 錄 農林航空測量所叢刊目錄
第一章 可見與不可見的
第二章 凝結的時光
全色態底片 Panchromatic Film
第三章 劇變的年代
彩色紅外片 Infrared Color Film
第四章 創痛與重建
彩色反轉片 Color Reversal Film
附 錄 農林航空測量所叢刊目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