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縣市合併後,舊稱「阿罩霧」的霧峰被納入屯區,化身為「城南文化之心」。頭銜其來有自,非速成班,竄起前是悠遠漫長的歲月沉住氣的醞釀與沉澱。踏入霧峰,文化由抽象變具體,文藝氣息撞你個滿懷,整個小城都是你的博物館,一步是國定古蹟,兩步有安藤忠雄在臺首作,三步走到歷史建築,四步佇足自然地理,五步聆賞樂音交響,每一跨步都充分體驗新舊交盪的震撼。豐饒之地當然孕育出香米,菇類王國實至名歸,友善、共好的田園夢,怎可少了自然農法這股清流。說到社區營造,紫錐花、貓頭鷹,只要有心,萬物都可以是著力點。新世紀的文藝復興,要推倒牆的阻隔,營建起在地人文客廳,不單打獨鬥,歡迎多元共創。
作者簡介:
林德俊
暱稱兔牙小熊,學生眼中的「小熊老師」,在課堂上樂於讓「遊戲」與「分享」當主角。周遊在文學編輯、大學講師、專欄作家等多重身分。長年為《國語日報》、《聯合報》、《幼獅少年》、《幼獅文藝》、《明道文藝》雜誌撰寫論評、教育專欄。曾獲五四文藝獎、林榮三文學獎、帝門藝評獎等。著有《成人童詩》、《樂善好詩》、《遊戲把詩搞大了》、《玩詩練功房》,編有《愛的圓舞曲:聯副60 個最動人的故事》等書。策畫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詩引子」裝置展、阿罩霧文學節等多項文創活動。現為霧峰「熊與貓咖啡書房&樸實文創」主人。
章節試閱
阿風師曾說:你若站在霧峰街頭,大喊一聲「林老師」,可能會有不少人一起回頭,因為這裡姓林的多,當老師的也多。阿風師雖然語帶詼諧,誇飾成分不少,但仔細想想,我所住的蘭生街上,霧峰林家族人不少,我也尊稱幾位長輩為「林老師」。
氣質蘭生的文教街區
短短三分鐘便能走完的一條蘭生街,以霧峰林家頂厝林紀堂的第五子林蘭生命名,有些故事可以追尋。林蘭生少年早逝,1934年其母林許悅將其應得財產捐出一半創立蘭生慈善會 ,由林獻堂任監事,後由林紀堂四子林鶴年發展為蘭生仁愛之家,設有育幼院收容弱勢孩童。林鶴年過世後蘭生仁愛之家漸漸沒落,加上九二一震災等因素,中斷社會公益事業,荒成一片雜草叢生的廢墟。林鶴年曾任臺中縣三屆縣長(第一、三、五屆),留學日本,精於音樂,為臺中縣歌及臺中市歌的作曲人,被封為「音樂縣長」。有地方人士不忍見蘭生仁愛之家長期閒置,遂建議改造為林鶴年音樂紀念館 ,與附近的國立臺灣交響樂團連成一氣,彼此呼應,帶動地方繁榮。
透過正史及野史的爬梳回首往事,唏噓之中翹首,如今已迎來希望之光。這條彎月型小路上的建物在九二一地震時毀損大半,原住戶組成三個社區都市更新會,兄弟爬山各自努力,2004年重建為三棟風格呼應的集合住宅,當時的霧峰國小校長林淑瓊扮演更新會的重要領頭羊。多年後同一條街上的蘭生仁愛之家亦展開重建,2013年動土,此階段,該組織已變革為林蘭生慈善基金會 ,當時的基金會董事長即為明台高中董事長林芳媖,新建築名為林蘭生黃金歲月學苑,2017年落成啟用。正門朝向在地人稱「外環道」的林森路,新建築巍峨立面的招牌掛上「林蘭生慈善基金會」幾個大字,後門開向蘭生街,暖陽般的柔美磚紅和米白磨石子相互映襯,溫煦地融入這條霧峰最適居的靜謐之道。雖然音樂紀念館的建議未能落實,但重建為黃金歲月學苑是回歸早年的社福本位,林蘭生慈善基金會以弱勢服務為經營主軸,秉持先輩精神,濟弱扶傾不分男女老幼,也開辦各種課程廣邀一般民眾參加,教育性格強烈。
位在前省議會對面的蘭生街 ,住戶中公、教人員佔了高比例,除了林老師,我也常喊黃老師、張老師……這是霧峰「蛋黃區」的縮影,霧峰最熱鬧的精華區,泛指霧峰農工至省議會這一段的中正路,即鄉民口中的「霧峰街」,由北往南走(朝南投方向),往左延伸至霧峰菜市場 (霧峰公有零售市場)、霧峰林家古宅群、區公所等政府機構,往右開展向農會所在的四德路及霧峰重要飲食商圈樹仁路,霧峰街及其周邊,是居民商業、休閒活動的集散地,也是文化資產及教育機構密集之處。
在省政府實質運作時期,霧峰曾是教育廳辦公之處(1956年開始),後來因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即1998年的「精省」,相關機構於1999年改隸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13年再整併為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由此觀之,數十年來霧峰可謂臺灣教育人才的搖籃。如今,多個重量級教育單位星羅棋布,包括國家級的臺灣音樂教育文化園區(以國臺交為核心)及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以及被視為民主教育絕佳場域且被推崇具「樹種博物館」價值的臺灣省議會 紀念園區。
此外,小小一個霧峰區,人口未達七萬,卻有兩所大學(亞洲大學 、朝陽科技大學)坐落在此,若把在霧峰設有農業試驗場的中興大學計入,霧峰境內實有三所大學,尤其,亞大和朝陽兩所,將「霧峰學」列入通識課程,以亞大廖淑娟和朝陽陳茂祥為首的教師群領著學生探索地方、服務社區,鄉土便是學習的沃土,校園藩籬不再界線分明,「大學城」的概念具體落實於此。
熱愛辦學的霧峰林家
再往前回溯,霧峰林家興辦學校並從事社會教育,傳統深厚。霧峰林家族人參與興辦的學校,包括臺中一中(原臺中中學校)、新民高中(原臺中商業專修學校)、延平中學(原延平學院),以及校址就在霧峰的明台高中(原萊園中學)。明台高中由林家後代經營,且校園就是林家花園所在,校園內各大樓皆以林家重要族人的字號命名,包括紀念林文欽的允卿樓、林獻堂的灌園樓、林攀龍的南陽樓、林猶龍的猶龍樓、林政光的政光樓,此舉當有追隨先賢腳跡的自我期許,盼將往日榮光延續下去。
日治時期以林獻堂為首的林家族人希望為臺灣子弟爭取更多受教育的機會,希冀突破總督府的愚民政策和教育歧視,興學是最直接的辦法。1914年林獻堂和兩位堂兄林紀堂、林烈堂以及辜顯榮等仕紳合力捐款籌建供本島學生就讀的「臺灣公立臺中中學校」,開啟臺灣人中等教育的大門,開闊了臺人升學管道。此次興學動員全臺富豪之力,是利益公眾的理念聚合,為菁英圈的「群眾募資」,雖在辦學過程中歷經重重險阻,仍培育出許多臺籍菁英。
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由林獻堂擔任總理,與蔣渭水等人推動臺灣文化啟蒙運動,並領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爭取設置臺灣議會以牽制臺灣總督府的施政。文化協會以「助長臺灣文化之發達」為目標,發行會報、開設讀報社,舉辦講習會、電影放映會、文化演劇等活動,促進民族意識的覺醒。文協自1924年起,連續三年暑假在霧峰林家萊園開辦「夏季學校」,號召臺灣留學生返臺傳布近代知識以提升臺人文化水平。課程內容遍及科學、經濟、哲學、宗教、法律、社會、新聞、歷史、心理等學門,講師皆為一時之選,有林茂生、連雅堂、陳炘、林幼春、蔡培火等。學生來自全臺各地,仍以中部為主,尤其對霧峰當地智識的啟迪功不可沒。夏季學校隨著1927年文協分裂而中斷,雖然僅僅運行三年,累積參與人數不算很多,但在殖民政府百般刁難之下,臺灣菁英果敢帶領臺灣民眾迎接世界思潮,實具有劃時代的象徵意義。夏季學校在2001年時由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復辦,承繼先人精神,而著重於臺灣文化史議題的研習,希望藉由臺灣文化發展的研探,形塑建構臺灣主體文化。復辦後的夏季學校,依舊選定萊園為主要活動場地,年年舉行,至今未曾間斷。
當年夏季學校的受挫並未動搖林獻堂耕耘教育事業的意志,1932年,林獻堂自歐洲留學歸國的長子林攀龍欲組織一個提升一般民眾智識水平的團體,將霧峰打造成臺灣的模範鄉,遂提議創立霧峰「一新會」,由林獻堂主持。3月19日,一新會成立大會於霧峰革新青年會館 舉行,該會館現址即霧峰第一公有菜市場。同時,改建位於霧峰一九七番地的林梅堂 家屋作為一新會會館,現址為景薰樓對面的全聯福利中心。一新會設立之目的在「促進霧峰庄內之文化而廣布清新之氣於外,使漸即自治之精神,以期新臺灣文化之建設。」會內設置八個部門推動各項活動,至1937年結束前累積成員達500人左右。
其中,「一新義塾」可說是臺灣近代區域暨鄉土教育之濫觴,令人聯想到當今全臺各地耕耘庶民教育的社區大學。林攀龍審度社會時勢,認為必須自基層農村建設起,而教育農村得成立學校,「一新義塾」遂於1933年應運而生。義塾之重點在指導鄉民學習漢語以保存漢文化,同時亦教授日文,學員中女性占有相當比例,林獻堂親自為義塾女學生授課、複習並批改作業,鼓勵口頭發表讀書報告,表現佳者安排於「日曜講座」演說。根據學者李毓嵐的記載,日曜講座的女性講者過半,這在當時保守的臺灣是極不尋常的現象。李毓嵐回顧一新會的歷史後指出:早在1930年代初期,霧峰女性便已走出家門,參與演講、運動會等活動,與現今臺灣各地投入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的女性相較,實不遑多讓。
日治時期的霧峰,有匯聚全臺好學民眾的文化研習營「夏季學校」,也有紮根於鄉土的「一新會」,確確實實扮演著臺灣文化啟蒙的教育基地。而有了一新義塾的基礎,也才有日後萊園中學的成立,萊園中學即明台高中的前身。
戰後林獻堂爭取設立臺中縣立霧峰初級中學,以原一新會館為教室,由林攀龍執掌校務。1949年,林獻堂籌設私立萊園高中,初期利用萊園部分建築為校舍。後來商得教育局同意將霧峰初中讓與萊園高中經營,兩校合併,霧峰初中於是改制為萊園中學,並選定林家宅邸西邊靠大馬路(中正路)之地興建正式校舍。彭永康曾在〈霧峰林家教育簡史〉提及,當時教育廳認為以霧峰一地有初中又有高中,為求集中教育資源,故將臺中縣立霧峰初級中學併入私立萊園中學,將公立學校併入私校,為臺灣教育史上之特例。
阿風師曾說:你若站在霧峰街頭,大喊一聲「林老師」,可能會有不少人一起回頭,因為這裡姓林的多,當老師的也多。阿風師雖然語帶詼諧,誇飾成分不少,但仔細想想,我所住的蘭生街上,霧峰林家族人不少,我也尊稱幾位長輩為「林老師」。
氣質蘭生的文教街區
短短三分鐘便能走完的一條蘭生街,以霧峰林家頂厝林紀堂的第五子林蘭生命名,有些故事可以追尋。林蘭生少年早逝,1934年其母林許悅將其應得財產捐出一半創立蘭生慈善會 ,由林獻堂任監事,後由林紀堂四子林鶴年發展為蘭生仁愛之家,設有育幼院收容弱勢孩童。林鶴年過世後蘭生仁愛之...
推薦序
市長序
林佳龍:厚植臺中的在地文化
臺中位於臺灣南北交通的中點,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擁有良好的生活機能,更有優美的城市風景。多年來,我們積極活化市區,為市民打造一個生活的好所在,並且致力發展人文產業,為臺灣建立一座嶄新的文化城。
新臺灣國策智庫於2018年五月公布,臺中市是六都民眾心目中的最佳宜居城市,這是我們連續四次獲此殊榮,也是所有臺中市民努力的成果。除了推動城市建設,我們還要厚植在地文化,才能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從「希望的臺中」邁向「進步的臺中」。
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都有自己的定位與特色,由文化局策畫出版的「臺中學」系列叢書,呈現出臺中市的獨特歷史脈絡和優質人文風貌,在2016年和2017年都受到文化界和學術界人士的關注與肯定。第一輯的主題包括臺中公園、林獻堂、葫蘆墩圳、清水及珍奶茶飲;第二輯的主題則有臺中火車站、第二市場、中央書局、天外天劇場及膠彩畫家林之助,充實的內容獲得各界的一致好評,引領讀者們深入認識臺中在地文化。
今年出版的「臺中學」第三輯,延續先前的嚴謹製作流程,特別邀請文史學者深入描寫楊肇嘉、八仙山、霧峰、客家聚落大茅埔、后里馬場以及和平區的原住民聚落,林景淵、蘇全正、蔡金鼎、管雅菁、林德俊、陳介英、林慶弧、郭双富、鄭安睎,透過充滿溫度的文字敘述和精采的圖示,帶領讀者穿越時光隧道,探索先人走過的痕跡,進而瞭解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如何造就出臺中現今的多元樣貌。
臺中人文薈萃,是名副其實的希望之城,也是富於文化底蘊的城市,建立在共生、共榮、共好的基礎上。讓我們透過閱讀的力量,把希望變成進行式,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也要珍惜自身擁有的文化資產,才能培養深厚的文化內涵,然後穩定地邁向新的階段,創造出人本、永續、活力的臺中。臺中的改變,會帶領臺灣的改變;臺中的進步,也會帶來臺灣的進步。
市長序
林佳龍:厚植臺中的在地文化
臺中位於臺灣南北交通的中點,氣候宜人,資源豐富,擁有良好的生活機能,更有優美的城市風景。多年來,我們積極活化市區,為市民打造一個生活的好所在,並且致力發展人文產業,為臺灣建立一座嶄新的文化城。
新臺灣國策智庫於2018年五月公布,臺中市是六都民眾心目中的最佳宜居城市,這是我們連續四次獲此殊榮,也是所有臺中市民努力的成果。除了推動城市建設,我們還要厚植在地文化,才能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從「希望的臺中」邁向「進步的臺中」。
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都有自己的定位與特色,由文...
目錄
市長序 厚植臺中的在地文化
局長序 擁有豐富內涵的城市
前言 小城故事多
第一章 新世紀的霧峰林家
臺灣傳統建築的百科全書
三代民族英雄的宅第
修而復塌的百年古蹟
集眾之力的震後重生
萊園再起有如傳奇
第二章 走在時代前端的教育基地
氣質蘭生的文教街區
熱愛辦學的霧峰林家
霧峰國小起源於林家書房
初等教育的家族校系現象
校名變變變的復興國小
第三章 光復戰後歷史記憶
舊教育廳愈活愈年輕
光復新村的花園城市精神
綠活村傳道人范道莊
省議會草地上的書哥拉底
第四章 有情有味的現代化農業
阿罩霧圳灌溉歷代沃土
遇見學者型農夫張有明
百甲良食的掌旗者黃景建
從菇類王國到香米的故鄉
感天動地的神靖丸故事
第五章 宜居宜遊的轉型試驗城鎮
到中臺灣影視基地懷想北溝故宮
充滿轉型試驗精神的城鎮博物館
幸福椅子一代又一代
帶給地方活力的霧峰學
結 語 月與日在霧峰爭輝
霧峰大事記
參考文獻
市長序 厚植臺中的在地文化
局長序 擁有豐富內涵的城市
前言 小城故事多
第一章 新世紀的霧峰林家
臺灣傳統建築的百科全書
三代民族英雄的宅第
修而復塌的百年古蹟
集眾之力的震後重生
萊園再起有如傳奇
第二章 走在時代前端的教育基地
氣質蘭生的文教街區
熱愛辦學的霧峰林家
霧峰國小起源於林家書房
初等教育的家族校系現象
校名變變變的復興國小
第三章 光復戰後歷史記憶
舊教育廳愈活愈年輕
光復新村的花園城市...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