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帶領讀者體會梵谷透過繪畫,傳達出心中的孤獨與渴求,生命的狂喜與絕望。
★ 同樣的色彩組合,在梵谷筆下,卻能表現出徹底相反的情緒,藝術史教授喬治.洛丹簡潔扼要的說明,讓你在畫中看見深藏的梵谷。
★ 能在白日畫星夜,梵谷重視想像力。波蘭藝術家絲瓦‧哈達西莫維奇用畫想像、述說梵谷!
「縱使我常面臨痛苦深淵,於我心中,卻依然保有平靜、純粹的和諧與音樂。」 ──文生.梵谷
梵谷的人生不斷重複同樣的循環──先度過一段相對快樂的時光,卻突然受到打擊而情緒崩潰,將他捲入絕望中。藝術與自然,成為他逃避痛苦、感受狂喜的出口。然而即使自身生活多難,他卻不忘對更為困苦的人伸出援手,農人、工人、小販、郵差,也成為他畫中主角。
梵谷一世多情,畢生寂寞,強烈的情緒讓他難以跟身邊的人溝通,但他的才華將這些情緒轉化為視覺藝術,豐富而強烈。
然而他在世時,只賣出一幅畫作。他去世後,畫作卻依然對我們說話,傳達他的悲憫與易感,傳達生命的狂喜與絕望。
透過文字與插畫,我們看見梵谷困頓蹇厄的一生,飽受折磨卻又發光發熱的靈魂。
作者簡介:
喬治.洛丹(George Roddam)
長期於英、美兩國大學教授藝術史。研究範圍主要為歐洲當代主義,並發表過無數文章探索此一領域。他與妻子、兩個兒子一起住在英格蘭東南區。
繪者簡介
絲瓦‧哈達西莫維奇(Sława Harasymowicz)
旅居倫敦的波蘭藝術家。發表作品包括於倫敦佛洛伊德博物館展出個人作品展,二〇一二年出版《狼人》(以佛洛伊德最著名的案例為主題的圖像小說),二〇一四年於克拉克夫民俗博物館展出個人作品展。二〇〇八年獲藝術基金會獎金(Arts Foundation Fellowship),二〇〇九年獲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 Museum)插畫獎。
譯者簡介:
柯松韻
成大外文系畢。曾在梵谷美術館看畫看到閉館,並在當天賣出一幅以色鉛筆臨摹的小型《向日葵》給另一位遊客,現在那張畫掛在美國某家心理諮商診所裡面。這是她翻譯的第一本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喬治.洛丹這本簡潔、重要的專著,搭配絲瓦‧哈達西莫維奇動人的插畫,這本書對想要更了解藝術與藝術家的讀者來說,十分令人信服,適合各年齡。 ──Comics Grinder
名人推薦:喬治.洛丹這本簡潔、重要的專著,搭配絲瓦‧哈達西莫維奇動人的插畫,這本書對想要更了解藝術與藝術家的讀者來說,十分令人信服,適合各年齡。 ──Comics Grinder
章節試閱
梵谷(Vincent Van Gogh)藉著藝術表達他濃烈的情感,回應他所處的世界。他陶醉於自然之美,也為人類存在的哀愁而苦,短短一生中創作出不少藝術史上最富情感表現力的作品。約在他去世一年前完成的自畫像,透露出他受苦的靈魂,畫中人銳利的藍眼睛凝視著看畫的人,面容愁苦,眉頭深鎖,迷失在自己的思緒之中,彷彿不曾留意到他人。藍色的背景交纏蜷曲,像在回應他備受折磨的心理狀態。
跟他同時期的人們有些誤以為他瘋了。的確,他有過幾回心理不穩定的時期,而這幅自畫像正是他自願入住南法的精神病院時畫下的,但這幅作品並非出自瘋癲。這幅畫運用了梵谷從同輩藝術家學來的知識,他在自己作品中應用其優點,轉化為新穎的表現手法。他與深愛的弟弟西奧(Theo)有上百封信件往來,行文之間神智清明,談論顏色與線條能如何幫助他實現自己身為藝術家的目標:傳達生命的狂喜與絕望。
荷蘭鄉下的童年時光
梵谷出生於一八五三年三月三十日,在荷蘭大津德爾特地區(Groot Zundert)的一個村落裡,靠近比利時邊境。他的父親西奧德羅斯(Theodorus)是新教牧師,任職於荷蘭歸正教會,他嚴肅且敬虔的性格深深影響梵谷的人生觀。梵谷的母親安娜(Anna)是書籍裝訂員的女兒,因為母親的關係,梵谷畢生熱愛閱讀。
從梵谷的童年看不出這是一個即將飽受磨難的人生。父母的婚姻穩定,他跟五個弟妹感情融洽——特別是妹妹衛樂旻(Willemien)和弟弟西奧,他一輩子都跟西奧保持親密的關係。梵谷的父親收入微薄,家庭生活簡樸,但他的父母提供孩子良好的教育,也讓他們適性發展。家族親戚也拓寬了孩子們的世界。梵谷的三位叔叔,韓德利克(Hendrik)、文生(Vincent)與柯尼利斯(Cornelis)都經營藝術品買賣,提供了梵谷跟西奧進入那個世界的門票。
悲劇的印記
童年平靜的歲月裡,隱約可見悲劇的伏筆。梵谷的出生帶有憂傷往事的印記:他的名字跟哥哥一樣,而哥哥在生產時死去,恰好是梵谷出生的整整一年前。或許,這段家族歷史成為梵谷的童年陰影,在往後的人生中揮之不去。梵谷年幼時嚴肅沉默,常常若有所思,從早期的照片中可以看得出來。
梵谷小時候崇拜父親,但長大後回想父親的形象,認為他拘泥死板,對孩子們的情緒毫無知覺,親子關係疏離。他在一八八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寫給西奧的信中提到,「爸個性心胸狹隘,或說冷若冰霜」。當梵谷探望家人時,他樂於跟衛樂旻交談,卻覺得無法與父母溝通。
梵谷的叔叔文生(他們叫他「生叔叔」)是古皮爾藝術經銷公司(Goupil & Cie)海牙分行畫廊的合夥人,他安排十六歲的梵谷在畫廊上班,梵谷得以離家生活,並在畫廊度過了四年快樂的時光。
當時,古皮爾是首屈一指的現代藝術品經銷商,在倫敦、巴黎皆設有分行。海牙分行專門經營寧靜的荷蘭風景畫,因此,這時的梵谷對於最新的藝術潮流還一無所知,當時印象派已經在巴黎分行嶄露頭角。
在倫敦的生活
梵谷在古皮爾業績優秀,一八七三年時被調派到同公司倫敦分行。一開始他過得不錯,閒暇時喜歡在布里克斯頓(Brixton)的住所附近速寫周邊景點。不過不久後,他為房東的女兒尤金妮‧洛爾(Eugénie Loyer)陷入瘋狂的單戀。遭到拒絕後,他陷入絕望,孤立自己,倫敦生活也變成了夢魘。後來他的人生不斷重複這樣的循環:先度過一段相對快樂的時光,卻突然受到打擊而情緒崩潰,將他捲入絕望中,就連親近的人,他也不願往來。
信仰的呼召
由於梵谷的低潮,一八七四年生叔叔把他調到巴黎。不過,由於梵谷對信仰日益投入,虔誠的他也越來越痛恨過度商業化的古皮爾,終於,客戶察覺到他的不滿,他在一八七六年被公司辭退。他回到位於艾頓(Etten)的父母家,這段時間中他跟父親針對基督教教義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西奧德羅斯察覺不對勁,力勸兒子投入其他行業。但不論是回到倫敦從事教職,或在多德雷赫(Dordrecht)從事書商工作,梵谷都做不久,他在一八七七年搬到阿姆斯特丹與揚叔叔同住,開始唸書,以報考國家神學測驗。即使父親並不看好,梵谷的家庭持續供給他的生活。只不過,梵谷對研究枯燥的拉丁文與希臘文不感興趣,他認為研究這些語言跟聖經教導愛人、對人心懷憐恤的,沒有任何的關聯。由於幾乎沒有準備考試科目,他沒有通過測驗,成績慘不忍睹。
無法進神學院進修,並沒有澆熄梵谷對基督信仰的熱情,他決意訴諸行動。他在一八七八年時接受了一個短期職缺,到比利時波里納日(Borinage)的煤礦區擔任福音宣教士,他在那裡得以直接面對窮人工作。
那裡困苦的景象使梵谷大大震驚,他因而決定,要跟他傳教的對象一樣過著貧苦的生活,並把自己的衣物與食物送給更需要的人。隨時間過去,梵谷因營養不良而削瘦,衣服破舊不堪。教會高層並不欣賞梵谷的作為。梵谷認為他正在活出基督的模樣,教會則認為如此行為使教牧工作威望受損,因此辭退梵谷。
梵谷(Vincent Van Gogh)藉著藝術表達他濃烈的情感,回應他所處的世界。他陶醉於自然之美,也為人類存在的哀愁而苦,短短一生中創作出不少藝術史上最富情感表現力的作品。約在他去世一年前完成的自畫像,透露出他受苦的靈魂,畫中人銳利的藍眼睛凝視著看畫的人,面容愁苦,眉頭深鎖,迷失在自己的思緒之中,彷彿不曾留意到他人。藍色的背景交纏蜷曲,像在回應他備受折磨的心理狀態。
跟他同時期的人們有些誤以為他瘋了。的確,他有過幾回心理不穩定的時期,而這幅自畫像正是他自願入住南法的精神病院時畫下的,但這幅作品並非出自瘋癲...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