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集了作者從1990年代中期到現在發表的20篇與冷戰有關的論文,是作者研究冷戰與中國外交之關係的部分學術成果,當然也是作者自認為比較有心得、價值的部分。在編選本文集時,作者沒有按照時間順序來排列論文,而是將它們分成為「冷戰與中國外交」、「中蘇關係」、「抗美援朝決策」、「地區問題」、「中美關係」等5個專題,每個專題約3-4篇論文。
做這樣的分類主要是為了便於讀者在閱讀時能更容易地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有關的內容。現在回過頭來看,作者在不同時間針對冷戰與中國外交之關係的不同問題撰寫的論文,其內容主要還是圍繞著幾個重大事件的,有這樣的機會將它們分類組合一下,還可以大致看出各組中的論文的內在聯繫。這種編選方式也的確反映了本人這些年來研究時的主要關注和研究視角,特別是對冷戰時期中國重大外交決策的關注。 作者一直相信,做大致分類的案例分析對於最終建立起一個合理的研究架構和分析模式是不可缺少的工作,這也是作者現在堅持做案例研究的目的和動力之一。
本書最後一篇《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之經線》是比較宏觀地梳理和論述建國60年來中國外交的基本線索和基本架構,時間上有些超出了冷戰史的範圍。不過,這篇論文涵蓋的60年中,有40年屬於冷戰時期,而且它的很多內容都是論述有關冷戰時期的問題或與冷戰有密切關係的問題。另一方面,這篇論文可以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背景,有利於深化對40年冷戰時期中國外交中一些重要事件的理解。所以收錄在文集末篇權作為結束語。
作者簡介:
無牛軍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法學博士。長期從事中國對外政策和對外關係、美國對外政策等領域的研究。曾應邀在美歐日多所大學、研究機構等做訪問學者、高級研究員或兼職教授。出版中、英、日等文字專著多部。代表作《從延安走向世界:中國共產黨對外關係的起源》獲「第七屆中國圖書獎」和「華東地區優秀政治理論圖書一等獎」,該書英文版由美國Eastern Bridge出版公司2005年出版。專著《冷戰與新中國外交的緣起(1949—1955)》獲選2011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在中國國內外刊物上發表中、英、韓、日等文字的論文多篇,獲優秀科學研究成果和優秀教學獎多項。
作者序
前言
這本自選集收集了我從1990年代中期到現在發表的20篇與冷戰有關的論文,是我研究冷戰與中國外交之關係的部分學術成果,當然也是我自認為比較有心得、價值的部分。在編選本文集時,我沒有按照時間順序來排列論文,而是將它們分成為「冷戰與中國外交」、「中蘇關係」、「抗美援朝決策」、「地區問題」、「中美關係」等5個專題,每個專題約3~4篇論文。做這樣的分類主要是為了便於讀者在閱讀時能更容易地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有關的內容。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在不同時間針對冷戰與中國外交之關係的不同問題撰寫的論文,其內容主要還是圍繞著幾個重大事件的,有這樣的機會將它們分類組合一下,還可以大致看出各組中的論文的內在聯繫。這種編選方式也的確反映了本人這些年來研究時的主要關注和研究視角,特別是對冷戰時期中國重大外交決策的關注。我一直相信,做大致分類的案例分析對於最終建立起一個合理的研究架構和分析模式是不可缺少的工作,這也是我現在堅持做案例研究的目的和動力之一。
從1990年代中期以來,研究冷戰歷史、特別是冷戰與中國外交之關係的歷史,是我學術研究工作的最主要的一個部分。特別是近5年來,我的研究工作的大部分是圍繞冷戰與中國外交這個領域展開的,而且比較多地側重於研究冷戰時期的中國重大外交決策。2007年9月間,我應邀到日本新潟大學做過一次系列講座,題目是「冷戰時期的中國外交決策」。2009年春夏,又在東京大學開了這門課程,為東大的碩士研究生講授相同的內容。這兩次授課的內容包括8個專題,除了總論之外,涉及7個冷戰時期中國重大外交決策的案例。承蒙新潟大學真水康樹教授真誠與慷慨的幫助,這些授課內容經他編輯翻譯成書,已經在日本出版,書名就是《冷戰時期的中國外交決策》。2010年夏天,我又應邀到新潟大學做了第二次系列講座,題目一樣,內容則是另外6個冷戰時期中國的重大外交決策案例。按照真水康樹教授的計劃,這次講座的內容也會編輯翻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其中有兩個部分已經在新潟大學的法政雜誌上發表了。現在這本自選集的內容只包括了我研究冷戰時期中國外交決策案例的部分內容。文集涉及的這些案例固然重要,但遠不是全部。還有不少沒有涉及的案例,它們同樣很有(有的甚至更有)研究價值,但沒有或難以見諸文字。在中國做這方面的研究還需要學術環境有實質性的改善,包括更為開放的檔案管理制度和更寬鬆的學術環境。我的這些研究成果能用論文的形式陸續發表,好處是觀點集中鮮明一些,不足是受篇幅限制,無法展開論述。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限制,一些重要的案例在中國目前的學術環境中,還是只可深入研究卻不能著書出版的。這種局面其實大不利於中國學術的健康發展,長此以往受其累者是中國學術和教育,希望這種局面能改變得更快一些。不過,換一個角度看,這也說明冷戰時期的中國外交決策還是一個有待開拓的領域。中國國際關係研究領域的不少學者都渴望並疾呼要建立「中國學派」,其實不妨靜下心來從扎實的案例研究著手。「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這些論文是在10來年裡先後發表的,這期間中國學術界的發展進步是明顯的,尤其是對學術規範的要求越來越嚴格,與國際標準基本接軌了。這種積極的變化對編輯這跨越10來年的文集帶來一些問題,主要就是在註釋的要求上,早年發表的論文中的註釋提供的訊息同近兩年發表的相比,就不夠充分完整。我在編選時在這方面做了努力,但畢竟時間過了很久,難免有沒有做到之處,還請讀者諒解。另一方面,這些年不斷有相關的歷史檔案被發掘出來,較早發表的論文中某些在沒有那麼充足的歷史檔案的條件下做出的判斷,是需要進行新的更精確的界定,有的甚至需要重新思考。這是做當代歷史研究最難以應付卻又很難迴避的問題。我對較早發表的論文中的某些判斷做了文字上的修訂,以便使之進一步精確化,但沒有做什麼實質性的改動。其實就算是現在有比較多的檔案的條件下,我寫完一篇論文也還是會心中默念:讓時間來檢驗它的立論的可靠性。需要說明的是,個別論文的標題做了一些改動,目的或是因為文字表述更準確順暢,或是為了論文觀點更突出、醒目。這點改變對論文的內容沒有任何影響。
自選集的最後一篇《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之經線》是比較宏觀地梳理和論述建國60年來中國外交的基本線索和基本架構,時間上有些超出了冷戰史的範圍。不過,這篇論文涵蓋的60年中,有40年屬於冷戰時期,而且它的很多內容都是論述有關冷戰時期的問題或與冷戰有密切關係的問題。另一方面,這篇論文可以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背景,有利於深化對40年冷戰時期中國外交中一些重要事件的理解。所以收錄在文集末篇權作為結束語。
最後,在此對沈志華先生、九州出版社表示由衷的感謝。他們的努力才使這套自選集能夠出版,而本人也才有機會將自選集加入其中。希望有興趣的讀者讀過這本自選集後能有所收穫,今後授課時也可以有內容比較集中的著作推薦給同學閱讀,更方便他們的學習和研究。
牛軍
於北京閒廬
前言
這本自選集收集了我從1990年代中期到現在發表的20篇與冷戰有關的論文,是我研究冷戰與中國外交之關係的部分學術成果,當然也是我自認為比較有心得、價值的部分。在編選本文集時,我沒有按照時間順序來排列論文,而是將它們分成為「冷戰與中國外交」、「中蘇關係」、「抗美援朝決策」、「地區問題」、「中美關係」等5個專題,每個專題約3~4篇論文。做這樣的分類主要是為了便於讀者在閱讀時能更容易地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有關的內容。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在不同時間針對冷戰與中國外交之關係的不同問題撰寫的論文,其內容主要還是圍繞...
目錄
作者簡介
代序:冷戰國際史研究:世界與中國
一、冷戰國際史研究的學術特徵
二、冷戰國際史研究的熱門焦點問題
三、冷戰國際史研究發展的新趨勢
前言
冷戰與中國外交
解放戰爭時期的美蘇國共關係——東亞冷戰的前奏
一、「蔣(介石)之下的和平」:機會是否存在
二、內戰與冷戰
三、革命中的新格局
論新中國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徵
一、「一邊倒」與新中國外交的革命性
二、三大決策與新中國外交的內在矛盾
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歷史含義
1962:中國對外政策「左」轉的前夜
一、50年代後期中國對外關係動盪的緣起
二、1960年開始的對外政策調整及其原因
三、1962年的對外政策向左轉
「告別冷戰」:中國實現中蘇關係正常化的歷史涵義
中蘇關係
論中蘇同盟的起源
毛澤東的「危機意識」與中蘇同盟破裂的緣起(1957—1959)
一、「原子彈」——危機與裂痕之一
二、「美蘇緩和」——危機與裂痕之二
三、「大躍進」——危機與裂痕之三
1969年中蘇邊界衝突與中國外交戰略的調整
一、中蘇關係破裂後的中國外交戰略
二、中蘇邊界軍事衝突與中國的反應
三、中蘇邊界衝突與中國對美政策的轉變
1980年代中蘇關係研究
一、中蘇關係的研究框架
二、「正常化」問題的緣起及涵義
三、「三大障礙」的提出及其影響
四、解決印支問題與「正常化」
抗美援朝決策
韓戰中中美決策比較研究——抗美援朝決策研究之一
一、美國決定軍事干涉與中國決定抗美援朝
二、越過三八線決策
三、「停戰談判」決策
越過三八線——抗美援朝決策研究之二
一、中國參戰目標:「草鞋沒樣,邊打邊像」
二、「取法乎上得其中」
三、「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論「戰爭局部化」與停戰談判決策——抗美援朝決策研究之三
一、「戰爭局部化」與出兵前的軍事目標
二、停戰談判設想的提出
三、停戰談判決策的形成
地區問題
重建「中間地帶」:中國亞洲政策的緣起(1949—1955)
一、「中間地帶」:一種新認同的緣起
二、「一邊倒」中的亞洲政策定位
三、重返「中間地帶」
中國援越抗法政策再探討
一、「援越抗法」政策的緣起
二、「積極援助,但不包辦」
三、推廣「中國革命經驗」
四、分歧的由來
「回歸亞洲」:中蘇關係與中國印度支那政策的演變
(1979—1989)
一、提出問題
二、「項莊舞劍」與「一石二鳥」
三、成為中蘇正常化的「障礙」
四、成為唯一的「障礙」
五、回歸「地區」
中美關係
未確定的開端:內戰末期中共對美政策再探討
一、從「承認」到「擠走」
二、「不承認」與「不斷絕」
三、南京祕密交往與中斷
1958年炮擊金門決策的再探討
一、東南沿海作戰計劃的形成
二、1958年炮擊金門的背景與起因
三、炮擊金門決策過程探析
論60年代末中國對美政策轉變的歷史背景
一、中國安全戰略的演變
二、中國外交政策演變與決策機制的重建
三、中國與北越關係的變化
略論60年代中期的美國對華政策
一、甘迺迪上台前後有關對華政策的討論
二、1960年代中期的困境
三、美國對華輿論的變化及其特點
中國、印度支那戰爭與尼克森政府的東亞政策(1969—1973)
代結語
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60年之經線
一、中國革命運動的影響
二、中國內政與中國對外關係
三、國際環境及其與中國對外關係的互動
作者簡介
代序:冷戰國際史研究:世界與中國
一、冷戰國際史研究的學術特徵
二、冷戰國際史研究的熱門焦點問題
三、冷戰國際史研究發展的新趨勢
前言
冷戰與中國外交
解放戰爭時期的美蘇國共關係——東亞冷戰的前奏
一、「蔣(介石)之下的和平」:機會是否存在
二、內戰與冷戰
三、革命中的新格局
論新中國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徵
一、「一邊倒」與新中國外交的革命性
二、三大決策與新中國外交的內在矛盾
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歷史含義
1962:中國對外政策「左」轉的前夜
一、50年代後期中國對外關係動盪的緣起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