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通史》研究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揭示其發展規律,彰顯中國文化的民族精神。本書力圖突出「通」字,縱向上,全書各卷之間脈絡貫通,於沿革流變中體現中國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和一以貫之的民族精神;橫向上,注重時代精神對文化現象的整合,注重諸文化的內在聯繫及其發展的不平衡。本書將中國文化置於世界文化發展的總體格局中去考察,既注意中外文化的交流、衝突與融合,也注意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本書不僅寫漢民族的文化,同時也重視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創造及其特色,尤其注意突出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各民族間的文化互相滲透、交流與融合。
目錄
目次
總序
緒言
第一章 封建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明代社會與文化
第一節‧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加強 056
第二節‧思想文化的一統 061
第三節‧商品經濟的繁榮 067
第四節‧思想文化發展對社會的反作用 072
第二章 方生與方死相搏的文化特色
第一節‧程朱理學的式微與主體意識的覺醒 082
第二節‧正宗詩文的衰落與市民文藝的勃興 087
第三節‧傳統科技的總結與西方文化的汲取 092
第四節‧從虛浮空疏走向經世致用 098
第三章 聚訟紛紜的文化論爭
第一節‧理學的分化與紛爭 105
一、「性即理」耶?「心即理」耶? 106
二、本體、工夫之辨 109
三、程朱派學者對王學的論難 112
第二節‧復古與反復古 115
一、明中期的古調摹擬 115
二、抒寫真情 119
三、明末回歸傳統的潮流 121
第三節‧有關西方傳教士的論爭 123
一、容納與排斥之爭 124
二、耶、釋、老三氏論戰 127
第四章 絢麗多姿的少數民族文化與各族文化的交流
第一節‧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 132
一、蒙古、滿族文化的發展 132
二、維吾爾、回族文化的發展 140
三、藏族文化的發展 149
四、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 153
第二節‧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文化交流 167
一、漢族與滿族、蒙古族的文化交流 167
二、漢族與藏族的文化交流 173
三、漢族與白、彝、壯等族的文化交流 174
四、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交流 178
第三節‧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181
一、藏傳佛教對蒙古、滿、納西等族文化的影響 182
三、南方各少數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 189
第五章 形式多樣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節‧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文化交流 192
一、與朝鮮的文化交流 192
二、與越南的文化交流 197
三、與日本的文化交流 199
四、與緬甸的文化交流 209
第二節‧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及非洲的文化交流 212
一、與東南亞、南亞的文化交流 212
二、與西亞的文化交流 215
三、與非洲的文化交流 216
第三節‧中國與歐洲、拉美的文化交流 217
一、與歐洲的文化交流 218
二、與拉丁美洲的文化交流 230
第六章 哲學思想的演變
第一節‧明代中前期的哲學思想及學派 236
一、明初程朱理學的式微 236
二、薛瑄與河東學派 238
三、吳與弼與崇仁學派 241
四、心學先驅陳獻章與白沙學派 243
第二節‧王守仁與陽明心學 246
一、王守仁學術思想的形成 247
二、陽明心學的思想體系 250
三、陽明心學的意義和影響 254
第三節‧泰州學派 257
一、王艮的思想特徵 258
二、何心隱的「師友」說 261
三、李贄的「異端」思想 262
第四節‧晚明實學思潮 266
一、實學思潮的勃興 267
二、西學的傳播與晚明實學的提倡 270
三、晚明實學思潮的時代特徵 273
第七章 互有消長的宗教
第一節‧盛極而衰的明代道教 278
一、明朝諸帝崇尚方術,信奉道教 278
二、道教狀況及成就 281
三、道教的影響 286
第二節‧佛教盛衰 290
一、佛教發展在明代的機遇 290
二、佛教的發展狀況 295
三、藏傳佛教的流布與明王朝的關係 300
四、晚明士大夫的佛學研究 304
第三節‧白蓮教等民間秘密宗教的成熟與發展 305
一、明朝統治者的心腹之患 305
二、白蓮教活動的基本狀況 308
第四節‧基督教的傳入 311
第八章 嚴密的宗法與等級制度
第一節‧尊尊親親的宗法制度 327
一、宗法制度的提倡和利用 327
二、鞏固以尊親血緣為紐帶的宗族統治 330
第二節‧貴賤有別的森嚴等級 334
一、居住、行止上的森嚴等級 334
二、衣冠服飾的等級規定 337
三、等級森嚴的喪葬制度 342
第三節‧摧殘女性的貞節觀 345
一、貞節旌表制度的建立 345
二、明中晚期思想界對節女貞女的再認識 347
三、明晚期貞節觀的裂變 349
第四節‧悖禮越制的社會潮流 351
第九章 人才培育與科舉取士
第一節‧學校教育 356
一、各級學校的興辦 356
二、學校的教學與管理制度 361
三、學校教育的特點 363
第二節‧書院教育 366
一、書院的興起 366
二、書院教育的形式和宗旨 368
三、書院的教學與管理 372
四、書院的命運 374
五、書院教育的特點 375
第三節‧科舉制度與入仕 378
一、科舉取士制度的確立 378
二、科舉取士制度 380
三、科舉制度的實際功能與流弊 383
四、科舉取士對社會心理的影響 387
第四節‧教育理論與著名教育家 390
一、教育理論的發展 390
二、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392
第十章 樸實無華的史學
第一節‧官修史書的優勢 401
一、修史制度的變化 401
二、卷帙浩繁的實錄 403
三、典制史《大明會典》的纂修 406
四、《元史》的修撰 407
五、方志纂修的發展 410
第二節‧私修史書 412
一、王世貞的史學成就 414
二、李贄及其《藏書》、《續藏書》 416
三、焦竑及其史學著作 418
四、談遷與《國榷》 420
五、王圻及其《續文獻通考》 422
第三節‧興盛的刻書業與圖書收藏 424
一、圖書刊刻 424
二、圖書收藏 433
第十一章 以小說為代表的文學
第一節‧文學思想的嬗變 440
第二節‧詩文的盛衰與革新 446
一、明前期詩文 446
二、詩文的革新 450
三、明末詩文 457
第三節‧小說的繁榮 460
一、文言小說 460
二、長篇章回小說的成熟 463
三、短篇白話小說的繁榮 470
第十二章 異彩紛呈的藝苑
第一節‧繪畫與雕塑 476
一、繪畫藝術成就 476
二、形式多樣的雕塑藝術 490
第二節‧書法與篆刻 493
一、書法藝術 493
二、印章篆刻藝術 500
第三節‧成熟的工藝美術 502
一、織繡印染 502
二、陶瓷器 505
三、金屬器皿與首飾 509
四、漆器、雕漆與《髹飾錄》 510
五、傢俱製作工藝 512
六、雕琢工藝品與文房用具 513
第四節‧戲曲與樂舞 515
一、戲曲藝術 515
二、民間歌曲、曲藝和舞蹈 520
三、十二平均律的創建 524
第十三章 科學技術的成就
第一節‧建築與園林 531
一、北京及其他城市的建築 531
二、陵墓建築 537
三、萬里長城 539
四、園林、住宅 542
五、塔、寺 544
第二節‧天文、曆法與數學 545
第三節‧手工業技術、造船與航海 553
一、冶金技術 553
二、採煤技術 556
三、紡織技術 557
四、吸鹵、製鹽 558
五、造船 559
六、航海 562
第四節‧農學與水利工程 566
第五節‧醫學與藥物學 572
第六節‧地理學 577
第十四章 豐富多彩的社會風俗
第一節‧社會生活的發展與變化 588
一、風格迥異的漢族與少數民族服飾 588
二、傳統飲食的創新與地方飲食特色 599
三、等級身分與起居行止 612
第二節‧婚喪與敬老養老習俗 623
一、婚姻禮儀與婚姻風俗 623
二、葬禮與喪葬習俗 631
三、養老與敬老習俗 637
四、官民結合的社會福利與公益事業 640
第三節‧歲時節日與文體娛樂 644
一、官方節日與民間節日 644
二、宮廷、民間的宗教節日與習俗 649
三、傳統節日活動與地方風俗 652
第四節‧明前後期社會風尚的變化 654
一、明初的尚樸風氣 654
二、明中後期的競奢風氣 657
三、明中後期的官場風尚與士人風尚 660
四、明中後期的民間風尚 664
五、明人移風易俗的努力與實踐 667
參考書目
再版後記
目次
總序
緒言
第一章 封建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明代社會與文化
第一節‧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加強 056
第二節‧思想文化的一統 061
第三節‧商品經濟的繁榮 067
第四節‧思想文化發展對社會的反作用 072
第二章 方生與方死相搏的文化特色
第一節‧程朱理學的式微與主體意識的覺醒 082
第二節‧正宗詩文的衰落與市民文藝的勃興 087
第三節‧傳統科技的總結與西方文化的汲取 092
第四節‧從虛浮空疏走向經世致用 098
第三章 聚訟紛紜的文化論爭
第一節‧理學的分化與紛爭 105
一、「性即理」耶?「心即理」耶? 106
二、本體、工夫之辨 109
三、程朱...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