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者,在一世之間,因王道衰而有能復興者,斯謂之中興。」
從漢朝昭宣中興到清朝同光中興,
看歷史上的11個中興王朝如何扭轉衰頹局勢!
▎歷史中興的縱觀
本書全面探討了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中興」時期,對每個王朝在面臨衰亡之際如何成功自救並轉危為安進行深刻剖析。透過對歷代「中興」的探索,讀者能更清晰地理解王朝興衰的規律及其背後的政治、經濟、文化脈絡。本書不僅呈現了各個朝代如何在困境中奮起的經典案例,還深入反思改革過程中的成敗得失,為當代改革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借鑑。
▎各朝中興的詳解
書中分為上、下兩篇,詳述了自夏朝至清末,共計11次帝制時代的中興事件。每個中興事件皆從來龍、亮點、去脈三方面分析,如漢昭宣中興、唐元和中興、明萬曆中興等。透過這些案例,書中揭示了改革者如何在危機中找到契機,化敵為友、重樹中央權威,甚至進行大刀闊斧的政治與經濟改革,從而挽救了原本瀕臨崩潰的王朝。
▎改革的經驗與教訓
下篇集中探討了改革的歷史經驗與教訓,總結出成功的改革必須要有持之以恆的決心、帝王與臣民的共識,並在策略上善於掌握時機。書中特別指出儒家思想在改革中的雙刃劍作用,以及改革過程中如何避免利益集團的阻撓。透過歷史的教訓,讀者能從中學習到改革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與遠見。
▎中興的深層意涵
最後,書中進一步探討了中興的歷史意義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啟示。「中興」並不僅僅是王朝的復興,而是文化、制度與政治的多重復甦與創新。歷史中的中興是一種危機中的自救,而每一次成功的中興,都成為了中華文明延續的關鍵時刻。本書的結論提醒我們,變法與改革的成敗,不僅決定一個王朝的生死,更影響整個民族的未來發展。
【本書特色】:
本書為《帝國的沉思.秋之卷》,探討中國歷代「中興」時期的成敗經驗,深度解析改革背後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細細爬梳了自夏朝至清末的11次中興,運用來龍去脈的結構全面呈現各朝代的興衰轉折,更深入反思改革的經驗與教訓,為當代提供歷史借鑑。作者特別強調中興的長遠意義並非只是政權的復甦,更是文化與體制的重生。
作者簡介:
馮敏飛,已出版小說《大宋渣男才子,青樓常客柳永的風流詞情》、《天堂網之謎》、《詩妓與尚書,明朝末路的繾綣歲月》,散文集《人性.自然.歷史》、傳記文學《此去歸何處:11位古人退休生活傳》等。
章節試閱
本卷開篇話:每朝之末都有另一種可能
「王道衰而有能復興者」
在歷史四季,我陷入這樣一個問題:正如每一個老人死前都病癒過多次,每一個家天下覆滅之前,也都成功地救亡過。試想:西周之初不是就有王族管叔鮮等勾結前朝殘餘及外國勢力叛亂嗎?可是攝政的周公成功平叛,並開創盛世;西漢之初不是有「七王之亂」嗎?劉恆也成功地平息,開創盛世;北宋之初遼軍不是也逼近都城開封嗎?可是趙恆擋住了,轉戰為和,也開創盛世……略探查一下,還真不少。如果不積極作為,勇於化險為夷,那時就非常可能是他們的末世,而根本沒有上百年後幽王、劉欣及趙佶之輩的機會!我在「每一個王朝覆滅之前也都成功地救亡過」這個問題上來回踱步,徘徊不已。成功地救亡並開創新的盛世,顯然比失敗而覆亡更值得探究。
每一個朝代之末都不是沒有另一種可能,今後國家永恆也是一種可能。
一個王朝不僅成功地挽救覆滅的危機,死裡逃生,化險為夷,而且開創新的盛世,換言之就是「復興」。
所謂「中興」,「興」即興盛,關鍵在於「中」字。《辭源》釋「中興」:「由衰落重新興盛」,指國家由衰退而復興,中途振興,轉衰為盛。唐人對「中興」評價很高:「孝莫大於繼德,功莫盛於中興。」但他們認為「凡非我失之,自我復之,謂之中興」,而李旦則「自我失之,因人復之」,「蓋同於反正,恐不得號為中興之君」。唐人的中興觀顯然局限性較大。宋人認為:「中興者,在一世之間,因王道衰而有能復興者,斯謂之中興。」也有所限:一是「一世之間」,隔朝代就不算了;二是「王道衰」,如果前一任或幾任帝王政績不「衰」,那一般也不稱中興,而該稱「之治」或「盛世」。
《辭海》則簡潔地注釋為「復興」兩個字。近100多年來,常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說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盼「中興」。不同的是,這裡指整個民族,跨朝代而言,視野更為廣遠。但歷史上,亦即本書所謂中興,一般限於當朝。
「孝宗中興」一身二任,既有人用以指南宋孝宗趙昚時期,也用以指明朝孝宗朱祐樘時期。趙昚時期又稱「乾淳之治」,朱祐樘時期又稱「弘治中興」,再說「乾淳之治」緊接的是「建炎中興」,與衰而復興的定義不符,為避免混淆,就不採用「孝宗中興」之說了。
中興在唐朝似乎特別時髦。學者稱:「『中興』無疑是整個中唐政治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核心議題,也是我們理解中唐政治的基礎。」但顯然有過濫之嫌。肅宗李亨奪位後以「功莫盛於中興」為口號,有的將領也被譽為「中興之猛將」,還有文人作文〈大唐中興頌〉,因此有「至德中興」之說(「至德」為年號),或「肅宗中興」,可是李亨連「安史之亂」也沒能完全平息,顯然是「未完成的中興」。此外,唐末昭宗李曄也被頌為「聖祚中興」,甚至亡國之君哀帝李柷也曾被頌為「國祚中興」。顯然,這些中興沒有考察的意義。
東晉末,琅邪王司馬睿避居南方。晉愍帝司馬鄴被漢趙俘獲後,司馬睿稱晉王。318年司馬鄴死,司馬睿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也有人頌晉之中興,並仿「中漢」稱「中晉」。然而,實權始終在王導、王敦手中,司馬睿不僅沒什麼作為,還被軟禁至323年憂憤而逝,可謂窩囊。司馬睿的歷史評價不高,司馬光給的結論是「恭儉有餘而明斷不足,故大業未復而禍亂內興」。大儒朱熹之父朱松曾多次向宋高宗趙構上疏陳中興之策,並強調:「晉之元帝、唐之肅宗志趣卑近,功烈不終,可以為戒。」趙構贊同。史籍當中,難見有人稱司馬睿什麼中興。本書所論中興歸於「盛世」範疇,也不視司馬睿稱帝為「中興」。
這樣,我整理中國歷史上總共15個,其中帝制時代11個。
中興的反義詞是「中衰」。歷史上諸多中興之譽,也有「嘉道中衰」之怨。
為了更能突出歷史四季的特色,開國之初的「光武中興」、「建炎中興」列於春之卷,其餘列本卷。
帝制時代之前的中興
一、 少康中興
「堯舜盛世」之後,「公天下」變「家天下」,夏王姒啟又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太康。沒想到,太康太不爭氣,不是自己爭取來的江山,一點也不珍惜。他為父王發揚光大的是遊獵,「不恤民事」,民怨鼎沸。有一次,一走就是3個多月,忘乎所以到黃河以南。有窮氏部落(今山東德州一帶)趁機反叛,奪取夏的都城。夏都說法較多,姑且認為是陽城(今河南登封)。當太康高高興興帶著獵物回到洛水邊時,有窮氏重兵阻攔,不讓他回都城。太康無奈,只好在陽夏(今河南太康)築城駐下。這時,距太康繼位僅2年。太康5個弟弟陪著母親在洛水南岸等待他回來,苦苦盼了20餘年,直到太康死,也沒能再見面。
「后羿」這個名字不陌生。不過,至少有兩個后羿,我們熟知的是前一個,即神話傳說中美女嫦娥的丈夫,射日英雄。再一個后羿是夏朝時期東夷族有窮氏的領袖,也是個射術高超的英雄。前一個后羿連老婆都管不住,讓她私奔到月亮上去。這個后羿能幹多了!姒太康有國難回,就是這個后羿率領族人做的。想必「家天下」的觀念當時已經普及,所以后羿搶了太康的權,卻不敢自己稱王。20多年後,太康死,后羿仍然不敢坐姒姓的帝位,便扶持太康的弟弟姒仲康當傀儡。這種事,以後歷史上常會看到。姒仲康在位13年死,后羿又讓他的兒子姒相繼位。然而,后羿與太康本質相同,造反只不過是為了特權享樂,《左傳》說他「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於原獸」。為了有更多時間和精力遊獵,他將政事全委託給大臣寒浞。寒浞是寒國(今山東濰坊一帶)人,從小嬌生慣養,胡作非為。寒浞可不信「家天下」那一套,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寒。
寒浞攻占夏都時,他以為把夏王的子孫斬盡殺絕了。沒想到,夏王相一個懷孕的妃子從城牆的狗洞爬出,逃回娘家有仍(今山東濟寧),生下遺腹子男孩,取名少康。
少康有志氣,長大後當主管畜牧的小官。不料走漏消息,寒浞立刻派長子寒澆率軍追捕。少康逃往有虞(今河南虞城),因禍得福,被國君虞思招為女婿。虞思對這女婿越看越喜歡,把城邑賜給他,賞良田10頃,士兵500名。少康廣交天下勇士,決心復國。
少康的力量畢竟有限,難於匹敵。於是,他利用一個美麗的女僕,名叫「女艾」,要她喬裝打扮,打入寒浞宮中,不斷送回情報。有人解讀《楚辭》中一段描述:「少康襲擊寒澆,寒澆躲得很隱密,身披堅甲,以為萬無一失。少康根據女艾的情報找到他,在田間放犬追逐,殺了澆,割下他的頭。」據說女艾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間諜,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記載的女間諜。關於世上最古老的職業,眾說紛紜,有說法是妓女,也有說是間諜。她對少康擊敗寒浞,顯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這時,寒浞年近80歲,只能躲在深宮裡。他的部下見大勢已去,紛紛反叛。寒浞想自殺來不及,被光著屁股拉出來,一片一片割,凌遲至死。寒浞另一個兒子寒豷,則被剁成肉醬。於是,少康重建夏朝「家天下」。
少康在母親肚子死裡逃生,夏朝則在少康手上死裡逃生。姚大中認為:「實質而言,夏朝的『朝代』意義,需至少康才堪稱建立,其統治也才堪稱穩固。」
少康在位21年。那麼,他的中興是怎樣的景象?很遺憾,史籍沒什麼記載,幾乎一片空白。為什麼只在乎少康復國,而不在乎他治國?是忽略,還是不堪目睹?
「少康中興」後歷史沉寂了200多年。然而,柏楊說:「姒少康的故事,在中國流傳不衰。尤其當一個政府受到嚴重打擊,失去大量疆土,岌岌可危時,一定會強調這個故事,用以鼓勵士氣和增加信心。」這次中興的意義僅如此。
從此形成一個傳統:江山是誰家的就是誰家的,弄丟了,撿回來還得還給誰家。後來的歷史,無數次強調這一點。整個帝制時代及以前幾千年的歷史,生產數據及百姓常常被「公有」,國家權力卻始終被私有。
本卷開篇話:每朝之末都有另一種可能
「王道衰而有能復興者」
在歷史四季,我陷入這樣一個問題:正如每一個老人死前都病癒過多次,每一個家天下覆滅之前,也都成功地救亡過。試想:西周之初不是就有王族管叔鮮等勾結前朝殘餘及外國勢力叛亂嗎?可是攝政的周公成功平叛,並開創盛世;西漢之初不是有「七王之亂」嗎?劉恆也成功地平息,開創盛世;北宋之初遼軍不是也逼近都城開封嗎?可是趙恆擋住了,轉戰為和,也開創盛世……略探查一下,還真不少。如果不積極作為,勇於化險為夷,那時就非常可能是他們的末世,而根本沒有上百...
推薦序
推薦序
馬勇
中國的歷史傳統格外久遠,各種方式的歷史言說,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我們談歷史,總是隨時隨地可以找到與現實相映、相類似的往事。歷史並不總是創新、創造,歷史的相似性、因果關聯,讓很多人感到歷史就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環往復。「春秋」在古代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曾是史書的統稱。
人們無法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是因為歷史活動太複雜,每一件事就如同世界上每一個人一樣,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兩件事、兩個人。歷史確有因果關係,也有相似性、相近性,但如何認知歷史因果關聯,人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掌握,乃至操控歷史關聯,可能還得存疑。
歷史發展具有偶然性,決定偶然性的那個具體因素,才是歷史學要尋找的東西。但對大歷史來說,也不能否認歷史發展有其規律大致可循,比如,通觀三千年中國歷史,不論怎麼演化,基本上就是一個又一個王朝「興起、鼎盛、衰落、滅亡」四部曲。沒有例外,「興盛衰亡」四個字,說盡中國王朝政治的全部規律。
中國政治家、思想家當然想過該如何超越「興盛衰亡」的歷史循環規律,自周公、孔子以來,尤其是浩如煙海的道德箴言,無疑都期待所在王朝千秋萬代。在「家天下」背景下,政治家理所當然具有深沉的憂慮,沒有哪一個帝王不像秦始皇那樣,想讓自己的王朝一世、二世,以至永遠,皇權永固,江山不變。但為什麼歷朝、歷代都找不到出路,都沒有逃出「興盛衰亡」的歷史循環呢?
馮先生這卷書體大思精,描述若干個中興歷史故事,並以文學筆調描繪這些中興故事留給後世的經驗、教訓與啟示。這些中興故事的定名,多從傳統史學的一般看法,反映了那時歷史學家對那段歷史的觀察與思考。中國歷史學從孔子開始,就樹立了「資治通鑑」的傳統,書寫歷史並不簡單地記錄事實,而是為了讓「亂臣賊子懼」。
在確有把握的前提下,中國也曾毫不猶疑進行嘗試,本書所描寫的「同光中興」,就已不再是傳統帝國背景下的中興運動。同光時期政治變動之大,遠遠超出今天的想像。在同治初年,開啟了現代化運動,這個運動在最初階段謹守「中體西用」的原則,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去模仿西方,迅速提升國家競爭力。
清廷最高統治者在決定向西方學習時,意識到西學的整體性,了解到要學習西方器物,就不可能完全拒絕器物背後的思想、制度及一切文明。清廷最初強調「中體西用」,可以做多重解釋,但不管怎麼解釋,都顯示那時人們意識到了西學的整體性、複雜性。可惜的是,最高統治者沉迷於器物層面的成功,沒有及時將改革引向深入,以致甲午戰敗,三十多年輝煌毀於一旦。
痛定思痛,甲午戰後,中國不僅沒有停止學習西方,還開始向先前的敵人日本學習,將改革引向深入。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不久,漸漸興起的「維新運動」,以及維新運動失敗後重啟的「新政」,後來的「憲政」,都是清廷主導的政治變革。清廷統治者至少在1906年預備立憲開始時,已意識到只有憲政才能讓清帝國走出「興盛衰亡」四部曲,才能克服人亡政息的週期性。可惜的是,清廷憲政改革還是晚了一些。當一個壞政府開始向善,要從事改革時,歷史留給它的時間,永遠都不可能無限多。人們在不改革時,可以容忍嚴酷的統治,可以為了存在不要自由,不要人權。但當壞政府開始改革時,如果不能抓住機遇,大刀闊斧,盡快進行,那麼革命往往就在這樣的時間點發生。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的著作《舊制度與大革命》,對此有很好的說明。
馮敏飛先生的這部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舊制度與大革命》的中國版,或者說是中國例證、中國正規化。過往幾千年,中國始終在「興盛衰亡」四字訣中週期循環,近代中國工業發生後,中國試圖走出這樣的歷史惡性循環,尋找一條「興而不亡」、「盛而不衰」的新路。
馮敏飛先生一直很謙虛,也很勤奮。他說他對自己非歷史科班出身,心底始終有揮之不去的虛怯,常自嘲「無知無畏」,努力以勤補拙,多下些笨功夫。我總是鼓勵他:「你是以作家身分去寫史,人家不會用史學家的標準要求你!」他早年出版了幾部小說,我讀過他的歷史小說《孔子浪漫史》,本來還想專門寫篇文章,可惜一直抽不出時間。
從史學發展一般情形來看,大眾歷史寫作一直是中國歷史學的主流,晦澀深奧的歷史寫作相對說來很少。大眾歷史的寫作要注意篇章布局,注意結構,注意敘事,注意營造內在緊張,注意起承轉合,讓讀者在閱讀中找到愉悅,產生自然的閱讀興趣。正是在此基礎上,作者對歷史複雜性的冷峻思考、對中國古代政治興衰和傳統文化積弊的慎思與明辨,才妙趣橫生而又發人深省。下面擷取兩例:
其一,讀史如觀荷,只問是否華麗轉身。作者巧妙引用歐文.斯通(Irving Stone)《梵谷傳》(Lust for Life)內容作譬喻:藝術家的作品和他的私生活,就像正在分娩的婦女和她的嬰兒,你可以看她的孩子,但卻不可以掀起她的內衣,去看她是否沾滿血汙。王朝出生之狀,要麼是被遮掩的假象,要麼是不忍直視的真相,這些不看也可以想像。我們還是著重看它們是否及時「洗禮」,華麗轉身,不再製造新的血汙。轉身和改革是歷史永恆的話題,歷久彌新。
其二,讀史明勢比讀史明智更重要。袁世凱能登上總統之位,說明他並不是簡單的草莽英雄,看他的字、讀他的書很容易了解到,他雖不是學富五車,不過至少知道「讀史明智」,知道借鑑歷史經驗教訓。但從後來的政治實踐來看,袁世凱顯然只是「明智」而不「明勢」。其最後的失敗,歸根究柢還是不太明瞭歷史大勢和世界潮流。
中國自來有文史不分的傳統,馮敏飛先生這部書在遵循基本歷史事實基礎上,充分發揮了文學的優勢,敘事曉暢,充滿情感,給予人閱讀的愉悅。
「通鑑」是為了「資治」,這是久遠的傳統。馮敏飛先生也沒有背棄這個傳統,他在這部書中除了講述一個又一個新穎的故事外,更重要的,還是他對歷史的思考。任何一個王朝的建立,都有傳之久遠的期待,一世、二世,以至萬世。但為什麼那麼多王朝最後倒在「天花板」下?他們為什麼沒有為王朝開啟另一個上升空間,而是一個接一個倒下,成為「天花板理論」的證據呢?此外,國家該如何保持強韌的發展態勢,走出興盛衰亡的「歷史週期」呢?這是我讀馮著久久無法釋懷的深層原因。
推薦序
馬勇
中國的歷史傳統格外久遠,各種方式的歷史言說,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我們談歷史,總是隨時隨地可以找到與現實相映、相類似的往事。歷史並不總是創新、創造,歷史的相似性、因果關聯,讓很多人感到歷史就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環往復。「春秋」在古代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曾是史書的統稱。
人們無法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是因為歷史活動太複雜,每一件事就如同世界上每一個人一樣,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兩件事、兩個人。歷史確有因果關係,也有相似性、相近性,但如何認...
目錄
盛世與治世
推薦序
作者自序:讀史如觀荷
本卷開篇話:每朝之末都有另一種可能
上篇 中興的來龍去脈
第一章 昭宣中興
第二章 孝文中興
第三章 元和中興
第四章 會昌中興
第五章 大中中興
第六章 景聖中興
第七章 弘治中興
第八章 萬曆中興
第九章 同光中興
下篇 改革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第一章 欣慰與遺憾
第二章 帝王與臣民
第三章 深化與超越
附 帝制時代的天時地利人和
盛世與治世
推薦序
作者自序:讀史如觀荷
本卷開篇話:每朝之末都有另一種可能
上篇 中興的來龍去脈
第一章 昭宣中興
第二章 孝文中興
第三章 元和中興
第四章 會昌中興
第五章 大中中興
第六章 景聖中興
第七章 弘治中興
第八章 萬曆中興
第九章 同光中興
下篇 改革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第一章 欣慰與遺憾
第二章 帝王與臣民
第三章 深化與超越
附 帝制時代的天時地利人和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