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人來說,鬼故事不過是嚇人的娛樂。
對古代的人而言,鬼是更嚴肅的存在,
因為它足以影響人們的生死,造成無盡的恐懼和焦慮。
古代社會如何想像鬼的樣貌?它們有什麼能力?
以及,人們應該如何對付它們?
從現代角度來看,我們能從古代文化裡的「鬼」學到什麼?本書中,蒲慕州探討了古代中國的「鬼」概念、它所引發的思想觀念以及它在中國文化中的作用,並提供「鬼」概念與相關的宗教活動、文學想像和社會生活之間相互作用的有趣見解。書中亦將中國的鬼與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和羅馬的鬼進行比較研究,為「鬼」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用開展更廣闊的視角。
作者簡介:
蒲慕州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退休)。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埃及學博士。專長是古代埃及史、中國古代宗教社會史以及比較古代史。曾在中央研究院及美國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葛林耐學院等地工作教學。是少數能夠同時從事埃及學及漢學研究的學者,近來亦致力於比較古代史的研究。專書有《漢唐的巫蠱與集體心態》、《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尼羅河畔的文采:古埃及作品選》、《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法老的國度》、Wine and Wine Offering in the Religion of Ancient Egypt、Enemies of Civilization: Attitudes toward Foreigners in Ancient Mesopotamia, Egypt and China、Daily Life in Ancient China、Ghosts and Religious Life in Early China 等。
譯者簡介:
黃咨玄
美國賓州大學埃及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博士。
章節試閱
早期中國鬼的初跡
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西元前四世紀的一位畫家曾被要求替齊國國王作畫。齊王問:「畫孰最難者?」畫家回答:「犬馬最難。」國王又問:「孰最易者?」他回答:「鬼魅最易。」故事的作者解釋說,這是因為狗和馬為人們所熟知,每天都可以看到,因此人們很容易發現畫家畫中的任何缺陷。另一方面,由於從來沒有人真的看過鬼,任何最古怪的畫法都不令人奇怪;因此,要畫它們很容易。這段文獻的作者是韓非(?—西元前二三三年),他是中國歷史上對法律和治國之道發展影響最為深遠的法家思想的創始人。這個故事的初衷,考慮到韓非的動機和敘述的背景,是為了闡述一個概念,即人在有一定規矩系統的限制下做事,要比在沒有任何規矩系統的限制下更難。由此可見法律的重要性。然而作者以鬼畫的例子來說明他的觀點,卻無意中告訴我們,鬼或許被普遍認為是一種無形的東西,靠人類的想像難以捕捉。的確,曾經有人聽到孔子自己說:
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這段話出自《禮記》,這是一部儒家教義和軼事的文集,可能是在西元前三世紀收錄和編輯的。我們很難知道儒學的追隨者在多大程度上會認同這種觀點,但由於它被記錄在盛譽卓越的經典中,並被視為孔子的說法,這句話往往給人的印象是孔子(或他的弟子)視鬼神為無形之物。孔子在《論語》中曾說「敬鬼神而遠之」。這種說法的道理似乎是,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孔子鼓勵他的學生應該根據世俗精神,更多關注在生人的事務上面,而不是聽從薩滿之類從事宗教傳播的人所說的神諭鬼示。然而這句話以及上面引用的《禮記》中的段落,都清楚地表明孔子並沒有否認鬼神的力量和能耐。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孔子及其追隨者在當時社會上只是極少數的知識分子。在前帝國時期的中國,從西元前十到三世紀,大多數人對鬼是什麼模樣應該都有一些想法,儘管他們可能彼此不同意。然而,如果要追溯鬼的概念的起源和發展,我們有必要回顧最早的文獻。
一、「鬼」的含義與起源
正如前一章所討論的,在漢語語境中鬼的概念通常以「鬼」一字來表示。然而,鬼這個字,就像英文的「ghost」一樣,有不止一層含義。因此,嚴格來說,鬼=ghost這樣的對等式並非沒有問題,我們將在往後繼續討論。
現代漢字的鬼是商代(約西元前一六○○—一一○○年)的甲骨文鬼的直系後裔。對這個字的原始意義的解釋眾說紛紜,有的將其視為死亡面具,有的將其視為薩滿面具,有的認為源自意味恐懼的畏字,或是認為與歸字有關,因為人死歸於地下,《禮記》也說:「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但這種說法是不確定的。東漢學者許慎(約西元三○—一二四年)在其巨著《說文解字》中解釋了鬼字的由來:「鬼者歸也」。這個相當簡短的解釋基本上與《禮記》一致,並假設鬼字的含義與人死後回歸地下的想法有關。然而,這種聯繫僅只是基於鬼和歸兩個字的語音相似,而沒有對鬼這個字本身進行解釋。可以確定的是,在古代使用甲骨文占卜的時候,人們就已經有了某種可以對人類造成傷害的神靈的概念,並用甲骨文表達出來,後來被證明就是鬼這個字。例如,商王夢中出現鬼:「貞,亞(人名)多鬼夢」;「卜,常夢見鬼」;雖然不清楚這些夢是否是惡夢,但其他鬼的出現表明了它的惡意:「卜,鬼為害。」或者鬼可能與疾病有關。因此,這些例子出現的上下文似乎都表明鬼被理解為一種能造成傷害或疾病的惡靈。
此外,鬼也是一支外族部落「鬼方」(字面意思是「鬼域」)名字的一部分,這個名字在甲骨文中多次出現,是商王所進攻的地方。可以合理地推測,這個詞用在異族身上帶有一定的貶義,類似於後來的詞彙蠻、夷、戎、狄(即位居四方的野蠻人)。
至於隨後的周朝(約西元前一一○○—二五六年),當時的文獻呈現出的情況有些複雜。在這個時期的青銅銘文中,鬼這個字的出現似乎沒有「鬼」(死者的精神)的意思,而大多都被用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的複合詞「鬼方」的裡面。然而,鬼作為一個字符,常被結合到其他字中,表明它已經獲得了獨特的含義,可以作為形成某個字或概念的一個「表意符號」或「部首」。這些以鬼為「部首」的文字表明,鬼的符號形象代表一個種類的惡靈,這與商代早期的用法並無區別。
在現存最早的周代典籍之一《詩經》中,鬼這個詞只出現過兩次;其中一個詞又是作為「鬼方」一詞的一部分,另一個則有邪靈或鬼的意味:
出此三物,
以詛爾斯。
為鬼為蜮,
則不可得。
這裡的鬼與蜮被一起提到,蜮是一種水中的邪靈,被認為能夠給人們帶來傷害。這也與甲骨文和青銅銘文中鬼的意義相吻合。在《詩經》的其他段落中,神一詞經常被用於表示祖先或神靈的精神,是一種榮譽且崇敬的用法。因此,中文中的同一個詞「神」在英文中可以理解為「神」或「精神/靈魂」。
由於神和鬼都表示靈性的存在,因此兩者似乎很自然地會有一些重疊的地方。事實上,在許多先秦文獻中,鬼的概念可以應用於多種的靈性存在。例如,在大約西元前四世紀編纂的第一部大型的編年史《左傳》中,鬼一詞有兩種含義。第一,當與神組成複合詞時,如鬼神,它可以與神同義,指神靈。在《易經》、《尚書》或道家哲學著作《莊子》等早期文獻中也發現鬼同樣的用法。此外,一些例子表明神、鬼神和鬼這三個詞是可以互換的,這表明鬼的概念經常被用來指代神靈。
其次,《左傳》中也有許多鬼的例子,但明確是指死者的靈魂,沒有神性。《論語》中也有類似的情況。《論語》中少數提及鬼和神靈的例子說明鬼可以指某人祖先,而鬼神作為一個複合詞既可以指一般的神靈(包括祖靈和神),也可以與鬼同義。這種含義的轉變表明,鬼的本義是一個通用詞語,泛指人類、神祇甚至動物的精神或靈魂。在甲骨文和青銅銘文以及《詩經》中,鬼一詞似乎僅指具有惡意的人之鬼,這一事實可以理解為是廣義的鬼的概念中的狹隘解釋。
這種鬼與神的混用顯示,後來作為死者精神的鬼和作為神祇精神的神二者之間的區別還沒有明確。這就是為什麼鬼的概念不能被視為現代英語中「ghost」的絕對對等詞的另一個原因。在這裡,現代中國西南地區民族學材料中的鬼魂概念可以提供一個有意義的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少數民族中鬼的概念—無論好壞—都很普遍,但神的概念則相對模糊。在某些情況看來,良善的鬼似乎後來可以成為神,而不友善的鬼就成為傷害人的「鬼」。早期中國也有類似的案例。
《禮記》中有一個關於鬼起源的明確陳述,似乎將鬼的概念限制在人類死者身上:「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在《周禮》中,鬼概念也明確與「天神」的神概念區分開來,稱之為「人鬼」——人所變成的鬼。然而,這並不排除其他種類的靈性存在仍然可以被稱為鬼的可能性。
早期中國鬼的初跡
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西元前四世紀的一位畫家曾被要求替齊國國王作畫。齊王問:「畫孰最難者?」畫家回答:「犬馬最難。」國王又問:「孰最易者?」他回答:「鬼魅最易。」故事的作者解釋說,這是因為狗和馬為人們所熟知,每天都可以看到,因此人們很容易發現畫家畫中的任何缺陷。另一方面,由於從來沒有人真的看過鬼,任何最古怪的畫法都不令人奇怪;因此,要畫它們很容易。這段文獻的作者是韓非(?—西元前二三三年),他是中國歷史上對法律和治國之道發展影響最為深...
作者序
中譯本序
本書原以英文寫作,書名為Ghosts and Religious Life in Early China,二○二二年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相關出版緣由,在英文版序言中已經說明,在此不再重複。必須補充說明的是,中譯本譯者黃咨玄博士在翻譯過程中發現許多錯誤,尤其是注腳中體例不一,現在在中文版中已盡量改正,在此要特別致謝。
有關引用資料方面,由於本書原以英文寫作,為方便英文讀者,書中有關歷史背景之參考資料,多引西文著作,中日文方面的作品,尤其是現代學者之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列出在參考文獻中。中文原始資料則盡可能引用。如今中譯本出版,原始材料均引用原文,不再翻譯成白話。原英文版中有關英譯之資料亦不再列出。感謝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編輯同仁的協助,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前言
令人感到諷刺的是,在與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和習慣以嚴肅智性審視周圍事物的人生活多年之後,我反而開始寫一些關於鬼的、死亡相關的,以及一些常常無法用理性和邏輯解釋的無形之物的話題。任何人如果願意花費漫長的時間去描述任何一個文化中鬼的歷史,都得有很好的理由,更不用說嘗試建立對於古今人類社會中的鬼的通盤理解。至少,鬼的概念現在仍然是活生生的,甚至在世界上一些地方還很蓬勃發展。而與鬼概念相關的文化隱喻則可能更加普遍。因此,我們幾乎不能期望人們能就鬼的概念在古代或現代人類社會的影響上達成任何共識。然而,鬼似乎是人類文化和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很少有社會能夠說真的沒有發展出某些關於鬼或是關於人死後依然存在的想法。為了對一個民族或一種文化能有全面的認識,調查他們不僅對生者還有死者的看法應該是合乎邏輯的。
當然,至於一個人是否或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研究,則並不一定是完全理性或客觀的。這本書可以說是源於我個人對信仰、信念和宗教現象的極大好奇,而其中鬼的觀念占據了一席之地。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種現在被稱為「宗教」的現象?我們又應該如何解釋人類與人外力量(the extra-human forces)之間的拉鋸戰—這種拉鋸構成了宗教的歷史,甚至可以說是歷史本身?
作為一名歷史學家,我對宗教在人類眾多社會中的歷史和社會文化層面留下的影響更感興趣。雖然我沒有在宗教的靈性、哲學或神學等多個方面接受過適當的訓練,但對宗教的好奇使我尋求一種不那麼傳統的方式來研究宗教事物。我不討論神聖的本質和目的是什麼,也不研究神或諸神是否存在,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鬼的現象上,而且不僅觀察中國,也觀察其他社會。這是因為,正如我試圖在本書中闡明的,鬼的概念在所有人類社會中幾乎與(諸)神一樣普遍,但這種現象似乎還沒有得到足夠充分的重視。鬼的概念如何產生?它如何影響每個社會?它又能如何幫助我們進一步瞭解人類?
所以,這本書是帶著比較研究的心態寫成的,儘管我的學術訓練和本書的有限篇幅都不允許我展開與其他社會的全面比較。不過,我確實嘗試在第一章和最後一章中進行一些初步的比較觀察,以便將中國的研究案例置於人類多元社會的適當脈絡中。這些觀察旨在邀請更多感興趣的學者加入討論,而不代表所有可以研究的問題和課題都已經被窮盡。
本書中的大部分材料以前都曾以書籍章節、期刊論文、會議論文或特邀演講等各種形式呈現;因此,我得到了許多同事和學生的批評和幫助,對此我深表感謝。在這裡我要感謝匿名審稿人,他們幫助糾正了許多錯誤並修正了我對材料的一些理解。儘管缺點在所難免,我希望這本書也許可以作為更深入研究的開端,並推進我們理解人類的總體目標。最後,我想把這本書獻給我的人生伴侶秉真,她時刻提醒我距離我所追求的目標尚有多遠。
中譯本序
本書原以英文寫作,書名為Ghosts and Religious Life in Early China,二○二二年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相關出版緣由,在英文版序言中已經說明,在此不再重複。必須補充說明的是,中譯本譯者黃咨玄博士在翻譯過程中發現許多錯誤,尤其是注腳中體例不一,現在在中文版中已盡量改正,在此要特別致謝。
有關引用資料方面,由於本書原以英文寫作,為方便英文讀者,書中有關歷史背景之參考資料,多引西文著作,中日文方面的作品,尤其是現代學者之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列出在參考文獻中。中文原始資料則盡可能引用。如...
目錄
中譯本序
前言
第一章 鬼:人性的另一面
一、論鬼
二、鬼的跨文化類型
三、探索早期中國的鬼
四、本書章節說明
第二章 早期中國鬼的初跡
一、「鬼」的含義與起源
二、鬼的形象
三、鬼與人的關聯
四、儀軌與驅鬼
五、鬼概念的宗教與社會背景
第三章 帝國規制與在地變化
一、秦漢官方宗教的本質
二、秦漢時期的鬼信仰
三、儺:驅鬼之術
四、鬼與陰間
五、鬼形象的變化
第四章 啟明幽暗的鬼故事
一、追尋志怪中的鬼
二、鬼的類型
三、志怪文學的創作理念
四、志怪故事的宗教意涵
第五章 早期道教文化中的鬼
一、道教信仰中鬼的起源
二、鬼的形象
三、驅鬼儀式
四、新鬼或舊鬼?
第六章 早期中國佛教對鬼的降伏
一、早期佛教文本中的「鬼」
二、早期佛教對鬼的降伏
三、與在地信仰系統的競爭
四、比較佛教中鬼的起源
第七章 比較研究視野下的中國鬼現象
參考文獻
索引
中譯本序
前言
第一章 鬼:人性的另一面
一、論鬼
二、鬼的跨文化類型
三、探索早期中國的鬼
四、本書章節說明
第二章 早期中國鬼的初跡
一、「鬼」的含義與起源
二、鬼的形象
三、鬼與人的關聯
四、儀軌與驅鬼
五、鬼概念的宗教與社會背景
第三章 帝國規制與在地變化
一、秦漢官方宗教的本質
二、秦漢時期的鬼信仰
三、儺:驅鬼之術
四、鬼與陰間
五、鬼形象的變化
第四章 啟明幽暗的鬼故事
一、追尋志怪中的鬼
二、鬼的類型
三、志怪文學的創作理念
四、志怪故事的宗教意涵
第五章 早期道教文化中的鬼
一、道...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