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敏專文推薦.關心台灣之必讀巨作|
皓首窮經14年,百萬字手寫稿道盡
摯愛福爾摩沙的古今身世與困境
學界、政界必讀,台灣讀者不能錯過
傳奇學者戴天昭博士畢生代表作
立論嚴謹,筆觸卻充滿著學者對故鄉的關懷與憂思
史料豐富,行文流暢易讀帶領著讀者進入歷史情境
關注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為新世紀台灣史教科書最好材料
以台灣為本體論述,
細數重要歷史事件。
認識台灣,不只是一句口號或標語!
台灣是由台灣本島及澎湖群島所組成,位置大致在東經119度18分到123度45分、北緯21度45分到26度之間。台灣島東部瀕臨太平洋,東北有琉球列島散佈其間;北部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西部則有台灣海峽橫亙,與中國華南一帶相對,西北正當進出黃海的門戶;正南則為一衣帶水的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遙相呼應,是控管南中國海的重鎮。
戴天昭博士從這裡開始召喚美麗島諸方面的史實,關注島嶼上的原住民各族、閩粵等移民;自大航海時代躍入萬國視野便成為國際政治囑目的焦點,命運開始轉動,不停更迭的統治者造成混亂的身分認同。爬梳諸政權在台灣的交替,所形成的政治社會變遷,是為了探討台灣未來的前景;以史為鑑、為鏡,更能讓台灣人在風雲詭譎的國際政治現世、如履薄冰的台灣與中國關係裡,瞭然看清方向。
本書整體台灣論述共有17章,最後第18章是附論〈釣魚台列嶼的主權歸屬〉。戴天昭博士特別提及此問題,是因為認為釣魚台列嶼的主權歸屬,也是將來最終解決台灣問題的重要歷史焦點;所以本書一併提起,可讓國人評論探討。
【本書特色】
1.從政治與國際法角度出發,來看台灣數百年來的社會變遷。
2.完整列出影響台灣命運的重要文件、法條、文章,深入淺出、有理有據。
3.廣納中文、日文、歐文相關學術研究資料、報章雜誌,提供全方位且國際化的思考觀點。
作者簡介:
戴天昭/
1935年12月 台灣出生
1959年07月 台灣大學法學院政治學系卒業
1962年04月 明治大學大學院修士課程政經科入學
1964年03月 明治大學大學院修士課程政經科修了、政治學修士
1964年04月 法政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政治學專攻入學
1970年04月 東京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國際關係論專攻入學
1971年02月 法政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政治學專攻修了、政治學博士
1971年04月 法政大學講師、1973年辭任
1974年03月 東京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國際關係論專攻修了
日文著書
《米國的台灣政策》(共著,鹿島研究所出版會,1964年)、《台灣國際政治史研究》(法政大學出版局,1971年)、《台灣戰後國際政治史》(行人社,2001年)、《台湾 法的地位の史的研究》(行人社,2005年)。
漢文譯本
《台灣國際政治史》(前衛,2002年)
《台灣法律地位的歷史考察》(前衛,2010年)
章節試閱
第二章 近代大航海時代列強的角逐與荷西的占領統治台灣(節錄)
第一節 西力東漸與荷蘭對台灣西南部的「先占」
一、日西交涉與兩國的台灣占領計劃
台灣雖甚早即為中國大陸所知,但與外界的接觸卻十分稀少。惟自十六世紀以後,由於歐洲人的東來,使得位於南中國海樞紐的台灣,自然成為國際政治矚目的焦點。葡萄牙人在1511年攻略麻六甲之後,接著北上抵達中國的廣東,並取得澳門為根據地。其後,他們在1540年前後得知日本列島的存在,從此該國商船即年年北航,持續著對日貿易關係。當其北行途中,於海上遠眺綠蔭蔥蘢的台灣島時,不禁脫口而出:「Ilha Formosa(即美麗之島)。」葡萄牙人根據中國人的傳聞所知,將台灣以小琉球(Lequeo Pequeno)之名稱之,並將其明記於地圖、海圖之上。爾後,台灣因有葡人的命名與介紹,廣為歐洲各國所認識。當時,歐洲各國船舶航經東亞時,常為躲避暴風雨或取水而停靠台灣島。不久之後,列強開始認識到這個島嶼的重要性,從而萌生占領台灣的野心。
當時日本適值戰國時代落幕,進入豐臣秀吉治下的短暫太平盛世。秀吉以平定戰亂的餘威,亟思對外擴張。首先,他出兵侵略對岸的朝鮮半島,並與明軍長期對壘,其次則試圖招諭南方的琉球、台灣以及菲律賓。1591年9月,秀吉派遣原田孫七郎至菲律賓要求該地入貢。兩年後的1593年,秀吉因長谷川宗仁法眼的獻策,命原田喜右衛門策劃招撫台灣事宜。
顯然,在當時日西間使節往返頻繁之際(西國船貨被沒收、教士被處刑),馬尼拉政廳於聽到此種傳聞時,自不免將招撫台灣想為日本遠征菲律賓的第一步,從而深感畏懼,心驚不已。
1597年6月19日,馬尼拉總督古佐曼(Don Francisco Tello de Guzoman)召開軍事會議,提議應先發制人以資對抗,主張搶在日本之前占領台灣。同月22日,古佐曼總督再次召開軍事會議,強調該案須刻不容緩地決斷實行,但因馬尼拉的兵力不足而取消計劃。在此一期間,由於秀吉和原田喜右衛門相繼去世,馬尼拉政廳得以暫時喘息,於是征台主張亦不再有其必要。
秀吉之死使日本經略台灣的計劃一時冰消瓦解。但進入江戶時代之後,台日間的經濟關係日益緊密,特別是為了避開明朝嚴格的海禁政策,使得日中貿易往往在台灣秘密進行,因而更加凸顯台灣的重要性。為此,原本在對外政策上採取消極姿態的江戶幕府,亦深感有必要掌控這個貿易據點,因而德川家康乃沿襲秀吉的遺策,於1609年命令薩摩藩的島津家久在征伐琉球之際,亦同時密令長崎的有馬晴信嘗試占領台灣。
同年春天,有馬晴信遣部下千千石采女到台灣,千千石采女確曾在台灣沿岸進行探險,並派出陸戰隊登陸屯駐,但因遭遇原住民的攻擊而敗走。當時,千千石采女曾將若干擒獲的俘虜獻予幕府將軍德川家康。家康對彼等十分禮遇,並於日後悉數遣送回台。
在其後的1615年,德川家康為因應國內要求恢復日中貿易之聲浪,再次命令長崎代官(約為今之市長)村山等安嘗試占領台灣,以做為突破對中貿易僵局的第一步。村山於翌年5月14日,完成遠征準備,以其次子秋安為總指揮官,率領軍艦13艘、兵士二、三千人赴台。然而,該遠征軍卻在琉球海域驟遇颱風,艦隊為之四散,僅一船勉強開抵目的地,但其後遭原住民攻擊而全軍覆沒。至此,由於兩度征台均告鎩羽而歸,使得家康終於放棄占領台灣的野心,轉而致力於原先標榜的和平外交,避免再與外國衝突。(以上節引自拙著《台灣國際政治史研究》,法政大學出版局,1971年,8-12頁;同書李明峻譯《台灣國際政治史》,前衛出版社,1996年,10-5頁)
二、荷蘭對台灣西南部的「先占」
長久以來,荷蘭一直滿足於擔任西、葡與中歐諸國間仲介貿易的角色。但自荷蘭於1582年脫離西班牙統治之後,不得不放棄原有的仲介貿易,轉而致力於開拓東洋貿易。1602年,荷蘭在阿姆斯特丹創設「聯合東印度公司」,並以印尼的巴達維亞作為經營東洋的本部,全力開拓東亞(特別日本與中國)市場。
1604年6月,荷蘭艦隊司令官韋麻郎(W. V. Warwyk)率艦隊自巴塔尼(Patani)出發,準備航向中國大陸與明朝交涉,但途中於廣東沿岸附近突遭颱風所襲,而於8月8日,意外漂抵澎湖。在當地中國商人李錦、潘秀等的建議下,他決定占領該島,以展開與明廷的貿易交涉。然而此舉遭到明朝的強烈反對,福建總兵施德政更派遣把總沈有容率大群兵艦前往,要求荷蘭退出澎湖。韋麻郎忖知不敵,乃於該年12月15日,黯然返航巴塔尼。
1619年7月,荷英兩國締結攻守同盟,於台灣海峽和馬尼拉附近佈署艦隊,襲擊西葡兩國的商船和前往馬尼拉的中國商船,以妨害彼等在此地區的通商行為。馬尼拉政廳由於深受其苦,乃向西班牙政府提出建議,要求占領台灣西岸要港以資對抗。162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新總督科恩(J. P. Coen)到任,當他發現上述馬尼拉政廳的動向,乃指示務必占領台灣以先發制人,並於1622年4月任命雷約茨(C. Reijersen)為司令官,率艦隊向南海出發,令其攻擊葡萄牙的根據地澳門,以及占領台灣、澎湖等地。
雷約茨司令銜命率8艘軍艦出動,於同年6月21日,抵達澳門外港。他在與荷英聯合艦隊中的兩艘荷艦會合之後,於24日開始攻擊澳門。然而,由於葡軍堅守陣地,荷艦屢被擊退,終於在29日被迫撤離,轉而向澎湖進發。7月11日,荷軍登陸白河(媽宮灣),攻占該島。
在占領澎湖之後,雷約茨再依總督訓令,於同月27日,親率兩艘軍艦前往台灣探險。他在測量台灣西部海岸之後,先在大員(即今之安平港)建立橋頭堡,但由於該港水淺,不利大船出入,故乃於8月1日,決定折返澎湖,先在該島西南角建築要塞。為此,被強制參與構築要塞的該地男子,在要塞完成之際,竟有1,300人慘遭餓死。
一方面,明朝對荷蘭再度占領澎湖一事,並未坐視不管,立即由福建官憲強硬要求荷蘭撤離。期間,幾經交涉之後,1624年2月8日,守備王夢熊突然率50艘中國船艦出現於澎湖群島北端,一時戰雲密布,情勢告急。雷約茨為對抗中國的攻擊,於同年4月底下令破壞大員要塞,並將該地守軍撤返澎湖。
當此時,新任巴達維亞總督卡本蒂爾(P. de Carpentier)正好到任。由於雷約茨此前曾數度向東印度公司申請解職,卡本蒂爾乃於同年5月4日的參事官會議中,重新任命宋克(M. Sonck)為司令官,同時訓令他務必堅持一貫的強硬態度。可是,此項訓令係卡本蒂爾總督在不明現狀下所發出,當新司令官宋克於8月2日抵達澎湖時,形勢完全超乎其想像之外,全體不過800餘名的荷蘭軍,正面對總數在萬人以上且不斷增援的中國軍隊。宋克深知無法與敵交戰,乃與明軍主將俞咨皋交涉,雙方達成下列三項協議:1.荷蘭從澎湖撤退;2.明朝不反對荷蘭占領台灣;3.保障荷蘭與明朝的通商。8月26日,荷蘭燒毀澎湖要塞,並於9月上旬進入大員,占領台灣西南部,開始實施殖民統治。
此為荷蘭占領台灣的經緯。如《中華叢報(Chinese Repository)》所記載,亦為日後許多學者所言,當時明朝之所以不反對荷蘭占領台灣,係因明朝自始即不視台灣為其主權所及範圍,因此上述協議絕非意味明朝將台灣割讓給荷蘭。(以上節引自《台灣國際政治史研究》,15-8頁;李譯,15-8頁。)
第二節 西班牙占領台灣北部及其統治始末
一、西班牙征台的經過以及荷蘭的反應
荷蘭占領台灣之目的,如上述主要是要做為與中國大陸通商的中繼地。但同時也是要妨礙馬尼拉的對中與對日貿易,因此西班牙為謀求其在此地域的安全,亦訓令馬尼拉政廳設法占領台灣。
於是,馬尼拉總督斯爾瓦(J. de Silva)籌劃將荷蘭人驅離台灣,決定派遣瓦提斯(A. C. de Valdés)率軍艦2艘、帆船12艘,載著三連步兵(200名),出發攻占台灣北端。1626年5月10日,瓦提斯率艦隊繞過台灣東岸,於洩底灣(澳底)上陸,並將其東北角海岬命名為聖地牙哥(Santiago,即今之三貂角)。其後,瓦提斯再偵察附近一帶,發現北方更有良港,乃率艦隊進入雞籠(即今之基隆)。他將該港命名為Santisima Trinidad,登陸雄踞港前的社寮島(今和平島),並於其西南端建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此外,西班牙也於社寮島東方山丘設置堡壘,統制港內通行,意圖掌控與日本、中國大陸的貿易。
在此期間,斯爾瓦總督因故辭職,改由塔佛拉(J. N. de Tavora)接任總督。新總督對於將荷蘭驅離台灣一事,擁有不遜於斯爾瓦的決心。1626年7月,他於就任初期即派補給船支援台灣遠征軍,但卻於途中遭遇暴風失敗而返。翌年8月,他排除一部分人的強烈反對,親率艦隊前往邀戰,嘗試將荷蘭人驅離台灣。然而,或許是天運不佳,艦隊再於呂宋島西南端波傑多岬(Cape Bojeador)遭逢颱風,使其不得不鎩羽而歸。隨後,占領基隆的西班牙人於1628年進入淡水,於當地建聖多明哥(San Domingo)城,並招撫附近的原住民,鞏固其在台灣北部的「先占」統治。
毋庸置疑地,對於西班牙人占領台灣北部一事,荷蘭人當然不會坐視不管。1629年8、9月,荷蘭派軍攻擊台灣北部,但由於西班牙人防禦堅固而被擊退。其後,荷蘭為了專心解決與日本的紛爭(後述),同時亦忙於在印度及南洋和葡萄牙交戰,使得兵力一時無法分撥,再加上要壓制台灣南部原住民的叛離,因此只好暫緩對台灣北部的攻擊。(以上節引自《台灣國際政治史研究》,22-3頁;李譯;21-3頁。)
二、招撫原住民與統治權的建立
西班牙占據北部台灣初期,首要的措施,當然在於築城建堡,防範荷人的襲擊。其次,為了擴張並確立其政治基盤,仍需招撫附近的原住民,而給予教化。當西班牙人如上述,於1626年5月登陸洩底灣,進駐社寮島時,島上既有1,500戶住民,因被砲聲震害,逃避山中。遺留的食糧被西班牙軍搶奪而去,因而感到非常憤怒,時想乘機報復,神父馬丁尼茲(Bartolomé Martinez)為從中疏通彼此間感情,乃先學習語言,或贈物,並時常向他們勸告,他們敵視的態度終於轉變為友誼可靠。嗣後,馬丁尼茲神父陸續在社寮島及該島對岸的中國人社區建立教堂,對原住民與漢人盡力的傳道佈教。
1627年西班牙人開始向台灣西北部淡水方面擴張政治版圖。當時淡水河地區的居民夾河分為兩派,互爭勢力。其中有一派的頭目要求西班牙人援助。其時因菲律賓補給船隻不來,中國人亦不來航,西人食糧常缺,雞籠城守將瓦提斯,想利用此機會展開有利的局面,即派Antonio de Vera帶兵20名往赴淡水。頭目接連一、二個月間甚為歡迎西班牙人,致使Vera因被過度款待而生懷疑,曾要求雞籠增派兵若干名。果然,懷有惡意的頭目秘密與對岸頭目言和,一日誘西班牙人打獵,乘其不備,襲殺Vera及兵士7名。其他倖存者倉惶駕小舟逃至雞籠,報告事變。
時適馬尼拉派來的補給船Nuestra Señora del Rosario號抵達雞籠,船上載有Lázaro de Torres隊長及60名士兵,於是雞籠駐軍守將遂派Lázaro de Torres隊長帶著100名士兵到淡水尋仇。當地住民很快地離開聚落,西班牙人進入住民的穀倉搶米,米糧塞滿一艘軍船和四艘大舢舨。最後西班牙軍隊帶著大量食物並奪其小舟而還。但經過此次衝突,西班牙決定將淡水完全置於其勢力之下。於是1628年雞籠守將瓦提斯派遣軍隊占領淡水,並在此地建造聖多明哥城寨、駐紥守兵(前述)。神父馬丁尼茲也隨軍來到此地,準備向附近村落傳教。然在未見結果之前,他於1629年8月1日,與其他8人同乘一小船赴雞籠途中,不幸因波浪覆沒,溺斃水中,結束其熱忱的傳教生涯。
續馬丁尼茲神父之後,1631年耶士基維(Jacint Esquivel)神父來台致力於傳教工作。他首先感化Taparri(即金包里)和Camauri(即瑪陵坑)的村民歸化天主教,並於兩地建立教堂。稍後也在淡水附近散拿(Senar)村落,教化不願歸順的村民,並在該地建立教堂,舉行盛大的慶典,更進入北投一帶傳教。
另耶士基維神父在淡水過著苦行生活,並努力學習言語,於數月間,編成一部豐富的《淡水語辭彙》(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 en la Isla Hermosa),又譯有《淡水語教理書》(Doctrina Cristiana en la lengua de los Indios Tanchui en la Isla Hermosa),僅他一人,所留下的業績,即如此顯耀輝煌。
1632年3月,由80餘人組成的一個西班牙探險隊伍,溯淡水河而上,順武朥灣發現現在的台北平原,再進入另一水流,發現基馬遜(Kimazon)河(即今基隆河),始知依此航行,經里招古(Lichoco)可以到達雞籠。經此次探查,西人乃開闢雞籠通台北之陸路,沿途的原住民,包括基巴亞(Kipatao,即內北投)里招古(即里族)、卡馬古(Camoco,即大浪泵)、毛白(Maupeh,即大稻埕)等社相繼就撫,新店溪一帶的布羅灣(Pulawan,即武朥灣)、三貂角之卡起那灣(Kakinaoan,即三貂社)等諸社也皆歸順。
在此同時,西班牙人也開始注意台灣東海岸地區。在蛤仔難(Gabaran噶瑪蘭,即今宜蘭)當時有40個以上的部落,住民秉性剽悍。但因此地居於台、菲間往來的要衝,且相傳有金、銀等礦石與米穀、鳥獸、魚貝之利,西班牙人早即垂涎。1632年3月,有一船自雞籠出帆向馬尼拉航行,不幸漂至其地,50個船員(其中有西班牙人、中國人、日本人等)均遭殺害。於是西班牙人決心加以討伐,乃派西班牙士兵30名及若干Cagayan土著兵前往燒毀其七村落,殺害住民約11、12名。但剽悍的原住民據深山險要,埾強不屈。1634年羅明勒(Alonso Garcia Romero)任雞籠守將,再興問罪之師,遣西班牙士兵200名、土番兵400名討伐其地,有相當戰果,並留若干兵士駐紮其地後凱旋。此次遠征,使東北海岸地區置於西班牙勢力之下,神父Garcia即入其地開始傳教,並獲有多數受洗者。於是北部台灣以及東部的一部分,均歸屬於西班牙勢力下,宣教師們的活動範圍也因而擴大。
據稱1636年時有一千名住民信仰天主教,還有許多村落希望能有傳教士前往,這可視為西人治台的巔峯。然而隨後,因為政治、經濟的因素,如下述西人逐漸將台灣忘卻,終被荷人輕易地征服,走入歷史。
三、荷西決戰與荷蘭獲得台灣全島主權
當馬尼拉政廳占領台灣之初,西班牙人預計中國商船可能多數航來雞籠貿易,同時也希望冷卻已久的日菲關係(自1628年西班牙人在暹羅湄南河發生燒毀日本船事件後,日本對馬尼拉政廳之感情極度惡化),能以此港為媒介,再度復活起來。然而,事與願違,最接近中國的淡水雖已開港,但中國商船仍寥寥無幾。再加上日本於1635年發布海外渡航禁令,使得雞籠做為貿易中繼港的價值大減,西人占領台灣之目的,已失其大半。且雞籠氣候不順,移民與駐留的士兵因罹患風土病而死亡者頗衆,故自1633年有多數自由移民,紛紛回歸馬尼拉,西人據台的熱情,日漸冷淡。
1635年6月,柯奎拉(S. H. de Corcuera)被任命為馬尼拉總督。他從在日本的傳教士得到情報,知道對日貿易的希望已落空,認為占領台灣徒增馬尼拉政廳的經濟負擔,已屬不必要。乃決意專心征服菲律賓諸島,而將台灣守備兵員減少,導致西班牙的台灣統治力相當薄弱。
1636年淡水散拿(Senar)村民發生叛變,他們不但殺了神父、燒毀村莊和教堂,同時也向淡水堡壘附近的西班牙士兵偷襲,西人士兵12名及一些工人、婦女、小孩死亡,其他的人逃入淡水堡壘,死屍散在原地十二天,西班牙人不敢前去處理,因為「我們人數如此少,而敵人如此多」。
儘管如此,柯奎拉總督仍無意守護台灣,1638年他再下令破壞淡水的聖多明哥城,並精簡雞籠港一帶的堡壘,最後甚至縮小聖薩爾瓦多城的防備。如此,於1640年左右,雞籠城只留有西班牙兵50人、Pampang土人士兵30人、奴隸200人、中國兵130人,獨守主城及堡壘一所而已。
1641年,西班牙斷絕與葡萄牙的政治同盟,荷蘭認為必須把握此一大好時機,乃再度決心要將西班牙勢力趕出台灣。荷蘭的台灣長官確認能占領基隆的可能性之後,即向西班牙駐軍招降,但遭到西班牙雞籠守將波特里奧(G. Portillo)斷然拒絕。波特里奧立將事態急報馬尼拉政廳,並請求援軍馳赴增援,但由於柯奎拉總督幾乎不關心台灣問題,因此僅同意補充火藥2樽、青年4人、土民10人、士官2人和水手若干人。此舉使得守軍士氣大為低落,也導致敵軍更易進行攻擊。
此時,荷軍已準備大舉攻占雞籠。1642年8月17日,荷軍艦隊司令官哈勞榭(H. Harousé)率戰艦5艘及帆船數艘殺奔雞籠,兵員共計為690人。同月21日,荷軍於社寮島東北角登陸,攻擊聖薩爾瓦多城。當時,西班牙守軍不過百人,加上Pampanga原住民傭兵150人和城內居民80人,在奮勇堅守6日之後,終於寡不敵眾。1642年8月26日,西班牙雞籠守將波特里奧被迫投降,而與荷蘭締結和約。條約內容如下:
一、 城主與士兵均解除武裝,出城至修道院(當時社寮島上有聖多明尼奧教堂和聖法蘭西斯教堂)放置武器。
二、個人除攜帶一至二包衣物外,不得搬走任何物品。
三、傳教士亦只能攜帶衣物出城。
四、在其他命令下達之前,所有人等均宿泊於修道院。
五、所有人等(計446人)均送往大員,並在接獲進一步命令之前滯留當地,等待巴達維亞總督決定關於釋放西班牙士兵之補償金問題。
如此一來,西班牙遂結束其對台灣北部長達16年的占領。
此時,從荷蘭所使用的文字(如釋放西班牙士兵是否要求補償金問題等),即知是依據國際法上所謂的「征服」(conquest/subjugation),而使其成為台灣唯一的統治者。
第二章 近代大航海時代列強的角逐與荷西的占領統治台灣(節錄)
第一節 西力東漸與荷蘭對台灣西南部的「先占」
一、日西交涉與兩國的台灣占領計劃
台灣雖甚早即為中國大陸所知,但與外界的接觸卻十分稀少。惟自十六世紀以後,由於歐洲人的東來,使得位於南中國海樞紐的台灣,自然成為國際政治矚目的焦點。葡萄牙人在1511年攻略麻六甲之後,接著北上抵達中國的廣東,並取得澳門為根據地。其後,他們在1540年前後得知日本列島的存在,從此該國商船即年年北航,持續著對日貿易關係。當其北行途中,於海上遠眺綠蔭蔥蘢的台灣島時,不禁...
推薦序
彭明敏
戴天昭先生是長住日本體制外的善良學者,數十年來他孜孜不倦的耕耘,認真研究有關台海內外課題,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所拓展的都是學術水準的巨作,經典級的作品,自從 1968 年代起,關於台灣的法律地位、台灣對外關係史所發表研究成果,尤其《台灣戰後國際政治史研究》中文版是學生學者們都不可缺的典籍,在學界占有重要的地位。過去他的著作都以日文發表,然後翻譯為中文,對國際學術性的貢獻極大。
過去十多年,他的研究方向專為台灣內外的歷史發展。此新著《台灣政治社會變遷史》是他花了十四年完成的畢生之作,原稿一字一字用手寫,奔走於台灣日本之間搜獵資料,從史前原住民社會開始、大航海時代台灣被荷蘭統治、鄭成功政權社會政治結構、清帝國下的台灣、日本帝國統治下的台灣、國民黨政府占領下台灣以及與美國的關係,直到蔣經國、李登輝、蔡英文的輪替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的內外政治和社會情勢,複雜怪奇,媒體又不中立客觀,很難把握每一事件的真相,戴先生長住日本,但台灣意識深烈,對每一事件都有強烈意見,未必與所有讀者相同,此為民主社會普遍現象,不必太介意。洋洋百萬字,這是一部完整的台灣歷史綜合書,極為難得,可讀性高,與坊間亂雜隨便的所謂「台灣史」迥然不同,對於一般讀者和專業學者,都是寶貴的貢獻。對於戴天昭先生不顧世俗反應,熱心為學究而學究,為著作而著作的精神,熱情不尋常的台灣人,感覺無限驕傲。
彭明敏
戴天昭先生是長住日本體制外的善良學者,數十年來他孜孜不倦的耕耘,認真研究有關台海內外課題,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所拓展的都是學術水準的巨作,經典級的作品,自從 1968 年代起,關於台灣的法律地位、台灣對外關係史所發表研究成果,尤其《台灣戰後國際政治史研究》中文版是學生學者們都不可缺的典籍,在學界占有重要的地位。過去他的著作都以日文發表,然後翻譯為中文,對國際學術性的貢獻極大。
過去十多年,他的研究方向專為台灣內外的歷史發展。此新著《台灣政治社會變遷史》是他花了十四年完成的畢生之作,原稿一字...
作者序
筆者於二○○五年九月,在尊稱為學界「大哥」的大畠英樹教授(現為早稻田名譽教授)之鼓勵下完成了第四部拙著《台灣法律地位的歷史考察》(《台湾法的地位の史的研究》)一書。隨後,筆者翻閱過去的拙著,覺得在有生之年,仍有需要再奮力為後進與國人撰寫本書,亦即《台灣政治社會變遷史》,以便能提供台灣大眾重新回顧台灣諸方面的史實及探討台灣未來的前景。基於此點,筆者乃不辭「老牛」慢步拖車的笑柄,再度歷經14年的歲月,完成本書。敬請諸賢達、方家鞭撻指正為幸。
本書整體的論述共計有18章,最後第十八章是附論〈釣魚台列嶼的主權歸屬〉。筆者之特別提及此問題,是因為認為釣魚台列嶼的主權歸屬,也是將來最終解決台灣問題的一個很重要的歷史焦點;所以本書一併提起,可讓國人評論探討。另本書的各章節,或有部分是從過去的拙著,適宜的抽出、增補,再根據新書的方針加以論述,此點也請讀者、方家理解體諒。
其次,本書之完成,筆者特別要銘記的是高齡恩師彭明敏教授(當年筆者留日時,是由彭教授撰文寫推薦信的。)在百忙中勞心幫筆者看稿,並給予本書添序。筆者除深感榮幸之外,更要向恩師致上最深厚的謝意。
接著,本書能付梓出版不用多言,有勞前衛出版社社長林文欽及其同仁;特別是楊佩穎小姐幫筆者校正、統一章節並增補新資料等等。林社長有如前拙著各部譯本,負責出版作業的種種細節,為本書發行費盡心力,筆者謹在此再度表達衷心的感念。
再則,雖是往事,筆者在此仍要重新感謝啟蒙、指引筆者學問之路的已故神川彥松教授(日本國際法政治學會首任理事長)、田中直吉教授(日本國際政治學會第三任理事長)、中村哲教授(台北帝國大學即今日的台大教授、法政大學總長兼理事長),以及東大古島和雄、衛藤瀋吉等諸位教授。同時也要感謝筆者學界「大哥」大畠英樹教授的長年鞭撻與關照(他因為去年身體不適,動了心臟大手術,所以這次未克為本書撰寫序文,實在十分遺憾。)和好友連根藤博士介紹的李明峻教授(現任職中興大學日韓總合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長期翻譯拙著,並在祖國台灣出版(李教授首部譯本《台灣國際政治史》,於1997年5月,榮獲「巫永福評論獎」,使筆者感受到祖國台灣無限的溫暖,特此銘記再度致謝)。
另外,請讀者見諒筆者記載一段私事,亦即當年父親過世時,筆者的心友游來乾、游信平叔姪立即起稿寫信、送到總統官邸向前總統李登輝陳情申訴,終獲解決筆者入境的問題;否則,筆者就無法回國參加父親的告別式。迄今,筆者仍十分感謝他們叔姪,也永不忘李總統的厚情(這段往事,已告知陳儀深教授)。
最後,也是私事,請容筆者再次借此一記:對長年受國府壓制,卻始終默默無條件給予筆者物心兩方面支援的兄弟姐妹,特別是長兄天賜(已故);和對於為了一介政治學徒的良心,長年辛勞操持家務、犧牲學業上進的機會,而無怨無悔的吾妻萩原起代子(曾在東京都立高校任職),亦都在此附筆表示歉意與感謝。
二○一九年三月 戴天昭識於高雄左營自宅
筆者於二○○五年九月,在尊稱為學界「大哥」的大畠英樹教授(現為早稻田名譽教授)之鼓勵下完成了第四部拙著《台灣法律地位的歷史考察》(《台湾法的地位の史的研究》)一書。隨後,筆者翻閱過去的拙著,覺得在有生之年,仍有需要再奮力為後進與國人撰寫本書,亦即《台灣政治社會變遷史》,以便能提供台灣大眾重新回顧台灣諸方面的史實及探討台灣未來的前景。基於此點,筆者乃不辭「老牛」慢步拖車的笑柄,再度歷經14年的歲月,完成本書。敬請諸賢達、方家鞭撻指正為幸。
本書整體的論述共計有18章,最後第十八章是附論〈釣魚台列嶼的主...
目錄
圖片
序文 彭明敏
凡例
台灣之地理位置
前言
第一章 台灣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羣的社會探討
第一節 台灣上古史前文化與台灣.澎湖群島的發現
一、台灣的地理變遷與上古黎明期的史前文化
二、台灣新石器時代的史前文化
三、金屬器與金石並用時代的史前文化
四、鹿野忠雄──台灣史前文化的七個層序
五、台灣.澎湖群島的發現與歷史文獻的記載
第二節 台灣原住民族的分類及其源流
一、台灣高山原住民族的學術分類
二、台灣原住民族的源流
第三節 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型態及其人文分布
一、台灣高山原住民族的社會組織與體制
二、台灣高山原住民族各族羣的人文特色與分布概況
三、台灣平埔族的分類與分布概況
第二章 近代大航海時代列強的角逐與荷西的占領統治台灣
第一節 西力東漸與荷蘭對台灣西南部的「先占」
一、日西交涉與兩國的台灣占領計劃
二、荷蘭對台灣西南部的「先占」
第二節 西班牙占領台灣北部及其統治始末
一、西班牙征台的經過以及荷蘭的反應
二、招撫原住民與統治權的建立
三、荷西決戰與荷蘭獲得台灣全島主權
第三節 荷蘭征服全台擴大殖民統治範圍
一、環繞台灣問題的紛爭及其對策
二、武力征服南北各地伸展勢力範圍
第四節 荷人治台的政治體制及其生養教化的社會型態
一、建立聯邦式的「地方會議」(Landdagh),實施長老(頭人)分權政治體制
二、教化導入識字世界,勵農揮別原始經濟
三、漢人的移墾及其對原住民社會的影響
第三章 鄭氏台.澎政權的樹立及其政治社會的結構
第一節 鄭清抗爭與荷蘭退出台灣
一、南明的沒落和鄭成功的崛起
二、荷蘭被迫退出台灣
第二節 鄭王朝的沿革及其政治社會組織
一、鄭成功「藩主」王國的建立
二、鄭經「東寧」王國的重建
三、鄭王朝的政制及其社會組織
第三節 鄭王朝的沒落及清國占領台灣
一、陳永華構築東寧王國的盛治
二、鄭政權對原住民的高壓政策
三、清國三藩之動亂及東寧王國的沒落
第四章 清帝國治下的台灣政治沿革與社會變遷
第一節 清帝國的台灣隔離政策與台灣行政區域的沿革
一、清帝國治台的基本理念及其殖民政治型態
二、清帝國台灣行政區域建置沿革及其政治機構
第二節 台灣移民抗清運動及其分類械鬥
一、台灣移民抗清運動意識型態和重大事件史實的梗概
二、台灣移民的分類械鬥
第三節 清帝國的「理番」政策及原住民的抵抗
一、清帝國「理番」政策的沿革
二、台灣原住民的抗清運動
第四節 清治下台灣對外關係
一、鴉片戰爭與台灣
二、早期的台美接觸
三、一八七四年日本遠征台灣
四、法清(中法)戰爭和台灣
第五章 日清戰爭和台灣割讓日本
第一節 日清戰爭的經緯
一、日清對朝鮮交涉的沿革
二、朝鮮東學黨動亂之事實真相
三、日清出兵朝鮮與列強的觀望
四、日清開戰始末
第二節 日清和議及台灣割讓
一、日清和議經緯
二、俄德法三國對馬關條約的干涉
三、三國干涉中的台灣問題和台灣領有權的疑義
第六章 反對台灣割讓與台灣民主國存亡始末
第一節 反對割台運動的經緯
一、清廷內部對和議與割台的葛藤
二、台灣內部對割讓的反應
第二節 台灣民主國的創立及其潰滅
一、台灣民主國創立過程
二、台灣民主國的制度及其政府機構
三、台灣接收和抗日運動的展開
四、日軍南進與台灣民主國的潰滅
第七章 日本殖民統治權的確立及後藤新平治台的經綸
第一節 台灣總督專權制度的確立和日本臣民國籍的選擇
一、台灣總督專權制度確立的經緯
二、台灣住民國籍的選擇
第二節 後台灣民主國之民衆武裝抗日運動與總督府鎮撫策略
一、統治初期總督府鎮壓台灣民衆武力抗爭的方策
二、後台灣民主國總督府鎮壓與招撫抗日武裝集團的始末大要
第三節 後藤新平建立統治台灣的各項基礎及其治績
一、地籍土地調查與其制度改革
二、台灣舊慣調查及首次台灣人口普查
三、建立「台灣銀行」獨立金融機構及整備各項產業基礎之交通網措施
四、振興各種產業特別是將製糖業近代化
五、剝削專賣事業的制定及財政獨立
第八章 史上日本完全征服台灣原住民族及漢人武力抗爭的終結
第一節 日本領台初期對山地原住民族的「理蕃」政策
一、領台初期對山地原住民族的綏撫政策
二、兒玉、後藤的「強壓」理蕃政策
第二節 佐久間總督前期「理蕃五年計劃」的經緯
一、佐久間總督的蒞任與「理蕃」政策的變動
二、佐久間前期五年理蕃事業的實行梗概
第三節 佐久間總督後期「五年理蕃計劃」的經緯以及其實行征伐的始末大要
一、佐久間總督後期「五年理蕃計劃」的經緯
二、實行討伐鎮壓的始末大要
第四節 後林少貓之台灣人抗日運動及其武力抗戰的終結
一、北埔事件
二、林圮埔事件
三、土庫事件
四、苗栗事件(羅福星等事件)
五、六甲事件
六、西來庵事件(噍吧哖事件)
第九章 日本統治下之台灣人非暴力政治運動
第一節 台灣民族政治運動的萌芽──台灣同化會的成立
一、台灣民族政治運動的胎動
二、台灣同化會的成立與消滅
第二節 啟發會、新民會的創立以及「六三法撤廢」與「台灣議會設置運動」
一、啟發會與新民會創立經緯
二、台灣首任文官總督的登場與《台灣青年》雜誌的創刊
三、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始末
第三節 台灣文化協會創立的經緯
一、文化協會創立的始因
二、文化協會的活動與組織陣容
第四節 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的成立與治警事件
一、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成立的經緯
二、內田嘉吉新總督的上任與治警事件
第五節 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與台灣民衆黨的創立
一、台灣文化協會的分裂過程
二、台灣民衆黨的創立
第六節 台灣民衆黨的被禁解散及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的創立
一、結黨初期台灣民衆黨的活躍情況
二、蔣渭水的掌權與台灣民衆黨的中道左傾
三、蔣渭水之偏左獨斷與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之組成分裂
四、台灣民衆黨之被禁解散
第七節 台灣共產黨的創立及其興衰
一、台灣共產黨的建黨路程
二、謝雪紅與第三國際東方局(中國派)的葛藤
三、新文化協會的再分裂與該會成為台共的外圍組織
四、台灣共產黨的激化與被消滅
第八節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創立始末
一、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成立的經緯
二、自治聯盟醞釀改組為政治結社
三、地方自治聯盟的解散與台灣政治運動的終結
第十章 台灣原住民族對日本帝國進行全心靈的最後搏鬥──「霧社事件」的經緯始末
第一節 霧社羣的分布狀況及其歸順沿革
一、霧社的地理位置與各社分布狀況
二、霧社羣的歸順沿革
三、霧社羣與附近各族羣之糾紛對立
第二節 「霧社事件」的起因及其背景
一、「霧社事件」的概要
二、「霧社事件」的起因背景
第三節 事件發生後的情況與處理
一、事件第一報與日軍警緊急召集
二、警察隊收復霧社附近一帶
三、日軍警討伐計畫的概要
第四節 日軍警發動總攻擊及其主要戰鬥
一、日本當局發動總攻擊占領各地要衝
二、日軍警與蜂起族人死傷全貌
第五節 關於莫那.魯道、達道.莫那父子與花岡一郎、花岡二郎義兄弟死亡之評論
一、莫那.魯道死亡之謎
二、達道.莫那的最後酒祭
三、花岡一郎與花岡二郎義兄弟之殉節
第六節 「霧社事件」使日本在野黨強烈地彈劾政府內閣及第二次霧社屠殺事件的真相
一、日本在野黨對政府強烈嚴苛的彈劾與批判
二、第二次霧社屠殺事件的真相
三、「保護蕃」被迫遷居「川中島」與太田新總督的理蕃政策
第十一章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國際環境與南進政策的急速展開
第一節 日本治下的台灣與列強間的糾葛
一、歐洲列強瓜分清國與日本確保「福建省不割讓協定」
二、環繞以台灣為南進基地的日本與列強之糾葛
第二節 日本南進政策的展開和台灣
一、大正、昭和初期的南進與台灣
二、日本關東軍「北進」的展開與「國策基準」南北並進的調整
三、台灣總督恢復武官制與「南進」政策之急速展開
四、歐戰的爆發與「皇民奉公會」的推進
第三節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與台灣人的災難
一、太平洋戰爭的經緯
二、戰雲密布下的台灣人災難
第十二章 日本的敗戰與國府占領台澎群島
第一節 「開羅宣言」(Cairo Declaration)與「波茨坦宣言」(Potsdam Declaration)發表的經緯及其法律效力
一、「開羅宣言」發表的背景及其法律效力
二、波茨坦宣言的經緯及其法律效力
第二節 國府占領台灣與日本統治的終結
一、國府占領台灣的經緯
二、日本台灣統治的終結
第三節 國府的貪黷與「二二八」大虐殺
一、前近代的專制政治與貪婪的殖民地經濟搾取
二、二二八事件及其鎮壓
三、台灣各地的鎮壓與「綏靖」「清鄉」
四、美國台灣分離運動的挫折及二二八事件的平反
第十三章 國府亡命台灣與美國的遠東政策
第一節 蔣介石亡命台灣的經緯
一、國共內戰的爆發
二、蔣介石國府政權亡命台灣
第二節 國府亡命台灣後之諸措施與台灣地位的變動
一、施行延續二二八血腥鎮壓的「白色恐怖政治」
二、以土地改革消滅地主士紳領導階層
三、韓戰與美援之運作
四、日元貸款與外資的導入
第三節 國府亡命台灣前後的美國遠東政策
一、台灣放棄論與1950年1月5日「不干涉聲明」
二、台灣中立化宣言的經緯
三、舊金山和約(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的締結與台灣的歸屬
四、日華和平條約的締結與台灣的法律地位
五、台灣中立化解除宣言及華(台)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締結
六、中共攻擊大陳島與台灣決議
第十四章 從〈上海公報〉、〈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等探視台灣的國際政治
第一節 美中國交正常化的經緯
一、甘迺迪(John F. Kennedy)「一中一台」政策與詹森(Lyndon B. Johnson)「無孤立化的圍堵政策」
二、文化大革命與中蘇對立
三、地緣政治學的勢力均衡與美中接近的選擇
四、尼克森訪問中國和上海公報
五、上海公報的效應及其對台灣的影響
第二節 日中國交正常化與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的締結
一、日中國交正常化的經緯
二、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的締結
第三節 美中建交與台灣關係法的制定
一、美中建交的國際背景
二、美中建交公報及台美斷交的善後處理
三、台灣關係法的制定
第四節 美中第三公報(八一七公報)與「台灣前途決議案」的制定
一、對台軍售的美中共同聲明(八一七公報)
二、「台灣前途決議案」的涵義
第十五章 蔣經國的主政與李登輝的登場
第一節 蔣介石流亡台灣精心栽培兒子蔣經國接班
一、蔣經國的略歷與蔣介石精心栽培接班的經緯
二、蔣經國的主政:政治革新與推動台灣本土化
第二節 台灣海外獨立運動與島內民主化的鬥爭
一、台灣海外獨立運動的展開
二、台灣「黨外」民主化運動的鬥爭與民主進步黨的成立
第三節 李登輝的登場與台灣民主化的實現
一、李登輝的略歷與接班的經過
二、兩岸會談和台灣首次總統直選
三、美日安保防衛指針的再定義與柯林頓「三不」的經緯
四、國府政治體制的變化:李登輝的「兩國論」
第十六章 國民黨政權的終結與陳水扁新政權的功過
第一節 國民黨的內鬨與民進黨陳水扁政權的成立
一、國民黨連戰、宋楚瑜的對立及2000年3月總統大選
二、陳水扁「一中」問題的苦惱與「一邊一國」的發言
第二節 台灣首次公投及陳水扁連任的驚險歷程
第三節 陳水扁重新站回「台灣主體性」路線及其貪污政體失去民進黨政權
一、陳水扁重新站回「台灣主體性」路線
二、意想不到的陳水扁貪汙政體及其失去民進黨政權
第十七章 馬英九的「終極統一」及蔡英文第三次政黨輪替
第一節 馬英九的傾中政策與其卑劣的連任
一、「野草莓學運」的人權訴求與「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簽定
二、馬英九卑劣的連任操作與中國的後援
第二節 「白衫軍」的公民運動與「太陽花學運」的反〈服貿協議〉
一、洪仲丘命案與「白衫軍」的公民運動
二〈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服貿協議)的簽定與台灣史上最大的「太陽花學運」
第三節 蔡英文東山再起與第三次政黨輪替
一、蔡英文再度出任民進黨黨主席與「九合一」地方自治選舉大勝
二、國民黨2016年總統候選人的難產與內鬥
三、民進黨蔡英文2016年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大獲雙勝
四、蔡英文新政府的執政與展望
第十八章 附論釣魚台列嶼(尖閣諸島)之法律地位及其歸屬
第一節 釣魚台列嶼(尖閣諸島)之發現,以及近代早期各項歷史文獻的記錄
一、釣魚台列嶼(尖閣諸島)的地理位置及其各島嶼的名稱面積
二、釣魚台列嶼的主權爭論與早期各項文獻的歷史探討
第二節 釣魚台列嶼(尖閣諸島)被日本先占的經緯
一、日本併吞琉球王國與日清糾葛
二、日本占有釣魚台列嶼的歷史經緯
三、日本對釣魚台列嶼達成「先占」的實體要件
第三節 二次大戰後釣魚台列嶼(尖閣諸島)的主權歸屬問題
一、二次大戰後琉球群島的美國託管
二、琉球群島歸還日本與初期釣魚台列嶼(尖閣諸島)的主權糾紛
三、日本釣魚台列嶼(尖閣諸島)國有化的經緯與現狀
台灣內外關係史年表
參考文獻目錄
索引
圖片
序文 彭明敏
凡例
台灣之地理位置
前言
第一章 台灣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羣的社會探討
第一節 台灣上古史前文化與台灣.澎湖群島的發現
一、台灣的地理變遷與上古黎明期的史前文化
二、台灣新石器時代的史前文化
三、金屬器與金石並用時代的史前文化
四、鹿野忠雄──台灣史前文化的七個層序
五、台灣.澎湖群島的發現與歷史文獻的記載
第二節 台灣原住民族的分類及其源流
一、台灣高山原住民族的學術分類
二、台灣原住民族的源流
第三節 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型態及其人文分布
一、台灣高山原住民族的社會組織與體...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