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已走,傷痛仍在,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勇氣與努力,更需要恩典與慈愛……
三位曾經親身經歷過巨大傷害的心理諮商輔導人員,以愛心與專業現身說法,對受創者不僅能感同身受,更以豐富的愛與關懷,陪伴受創者認識創傷,面對創傷,並走出創傷。讓創傷不是停留在生命中成為風暴,而是轉化為祝福。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無論遭逢天災,或周遭親友面臨生命風暴的危機,我們都想如何適切的幫助他們。有些人以純心理學的方法處置,卻缺少屬靈信仰的力量,實在可惜;有些人以純信仰的方法處置,卻缺乏對創傷本質、情緒等心理層面的認識,可能會造成二度傷害。《穿越生命風暴》這本書兼具心理方面和信仰方面的整合,在基督裡不但帶出復原的盼望,也帶出創傷對人生命之正面意義。我推薦給所有的牧長、基督徒、救災人員及有心成為創傷人的安慰者,都要讀這本書。」
——謝陳麗貞 台北靈糧堂輔導中心主任
「這本書的每個故事都會撼動我們生命經驗,明白「創傷」是生命無可倖免的本質,教導我們如何面對、穿越這無法抵擋的痛苦與創傷,讓我們明白上帝的大愛是創傷生命的心理治療師,引領我們面對破碎、掙扎、殘破的自我,如何依賴上帝的大愛來醫治生命的不完全——走出創傷黑洞,離開受害者的苦楚,尋回上帝所賜給我們的真實身分。這是一本引領你將生命苦難轉化為祝福與愛的經典好書。」
——賴念華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本書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深入而完整的呈現創傷這個主題,並針對基督徒的心理及靈性需要,提出一面對創傷的復原方向與步驟。」
——趙慧香 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諮商人員教育與督導博士、專業心理諮商師
「本書第9章與第10章也非常的寶貴,值得我用一些文字強調。第9章特別談到要醫治受創的孩子,因為許多創傷事件中孩子也都不能倖兔,但是孩子常常會說不清楚,而他們的需要也常常被漸漸忘記,所以本書作者把如何幫助孩子也在受創經驗中經歷被醫治,特別用專章的篇幅來描述,是極為正確的。」
——錢玉芬 台灣神學院基督教研究所靈性諮商、組主任、車技老師、輔導中心主任。前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名人推薦:「無論遭逢天災,或周遭親友面臨生命風暴的危機,我們都想如何適切的幫助他們。有些人以純心理學的方法處置,卻缺少屬靈信仰的力量,實在可惜;有些人以純信仰的方法處置,卻缺乏對創傷本質、情緒等心理層面的認識,可能會造成二度傷害。《穿越生命風暴》這本書兼具心理方面和信仰方面的整合,在基督裡不但帶出復原的盼望,也帶出創傷對人生命之正面意義。我推薦給所有的牧長、基督徒、救災人員及有心成為創傷人的安慰者,都要讀這本書。」
——謝陳麗貞 台北靈糧堂輔導中心主任
「這本書的每個故事都會撼動我們生命經驗,...
作者序
序一
穿越生命風暴 / 趙慧香
本書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深入而完整的呈現創傷這個主 題,並針對基督徒的心理及靈性需要,提出一面對創傷的復原方向與步驟。
創傷是什麼?
三位作者在書的一開始以個人親身的創傷經歷,揭開了本書的序幕,並陳明此書的目的——幫助讀者認識且走過創傷經驗。作者之一諾曼如此描述創傷經驗:「 大部分的人不知道要如何處理。這是一個陌生,甚至令人害怕的話題。所以我們假裝它不存在,或者它會自然而然的消失。不過,創傷和它所帶來的影響從未消失不見。(p.19) 另一位作者馬修如此形容許多創傷經驗者長期無言的掙扎:「 他們能言善道,是忙碌又很有成就的人。但私底下,很多個人和家庭生活在創傷經驗所造 成的長久傷害裡'默默的掙扎。(p.28) 他們細微觀察,深刻刻畫出多數人面對創傷時的陌生、無助與孤單。
作者以許多人的親身經歷、易懂的文字敘述,試圖描繪內在心理的創傷世界。作者如此形容:「 進入創傷的世界,就像透過看起來有裂痕的玻璃看事物,讓原本熟悉的事物看起來變形扭曲,又折磨人。」(p.37) 作者精耍的列出創傷的十四個共同主題:創傷的無可預防性、創傷帶來的心理影響(無安全感、失落、無措、無言、過度警覺、易傷性)、人際影響(心 理隔絕)、及神人關係挑戰(信心的破誠)。對許多在創傷經歷中受苦、困惑失措、感覺世界被撕成碎片的基督徒而言,這些描述帶來安慰典盼望:原來,我不是唯一有如此反應、困惡和痛苦的人;原來,這些痛苦的情緒終有一天會逐漸緩解;原來,我對上帝的質疑與憤怒,上帝早已知道並體恤……。
作者用三章的篇幅介紹創傷的情緒產物,包括:怒氣、罪惡感、恐懼、憂慮、悲傷......等(第 3-5 章)。這些對不善處 理自己情緒的中國人而言,是非常適切的教導與提醒。我想許多讀者在閱讀前面兩章時,或許會覺得這幾位美國作者在陳述自身或他人的創傷經驗中是否太多愁善感、小題大作了些:「遇到創傷時真的會有這麼多情緒嗎?有需要承認或呈現它們 嗎?會不會顯得不夠堅強?沒有信心?」 作者用例謹、解釋典 教導的方式提醒讀者:情緒是創傷過程中的一種自然反應。「怒氣像悲傷一撮,必須依照我們無法選擇長短的路徑和時間 走完全程。(p.62) 如果我們不妥善了解並處理自己的情緒可能會面對長期的負面後果。如同作者在介紹憤怒情緒中所指出:「怒氣真正危險的地方,並不是它給人的感覺,而是企圖 克制憤怒的方式。」(p.63) 中國文化對情緒的處理長期以來一 直是有些笨拙與陌生的,我們不太明瞭情緒的功用,只是容易一味的打壓與理性的控制,一旦失控,往往造成自己或他人身心靈極大的傷害。相信這三章對讀者在面對自己與他人的創傷 情緒反應時,會有很大幫助。
從創傷中復原
作者用六章篇幅介紹書中第二部分主題:如何從創傷中復原?第 6-8 章針對個人復原,第 9 章針對兒童受創的輔導與建
議,第 10 章針對教會團體,論及教會如何裝備自己成為受創者的復原之處。最後一章則談及轉化創傷經驗的可能性與當中必 經的過程。
在處理個人復原部分,作者指出一重要步驟:將你的故事說出來,對自己、對上帝、對可信賴、願了解的人。這是得醫治很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過程,卻也是許多創傷人士多年來無法走出的一道難閣。第 7 章「在創傷之後遇見上帝」,作者試圖幫助受創者重建其神學與經驗的廢墟,再次回到上帝面前審視我們的創傷:基督如何在其中與我們一間受苦,在我們的破碎之處與我們相遇。第 8 章「在基督裡擁抱自己」指出,自我身分在基督重建的重要性。創傷經驗帶來面對自我殘破的真實時刻,如何面對並將此帶到十架前,是能否勝過創傷在我們 生命中掌權的關鍵。
結語
創傷使人顯得渺小而無助,使生命顯得脆弱而無用。不論書中許多的人物、或我們生命中許多的遭遇,有時顯得那麼無 公理可循、那樣讓人痛徹心扉。然而,對許多走過死蔭幽谷、以眼淚與爐灰為食的受創者而言,千瘡百孔的生命可以有不同的選擇:當我們願意在生命的赤裸處,遇見十架的生命之主,我們可以經歷「從軟弱裡帶出能力,從羞愧中帶出榮耀,從苦難裡帶出喜樂。」 (p.31) 此書作者無疑的為我們指出了復原的可能性與得勝的方向。
趙慧香
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諮商人員教育與督導博士、專業心理諮商師
序二
為什麼是我來寫這篇序 / 錢玉芬
看著輾轉而來的本書書稿,和邀請寫序的信件,我在心裡輕輕的問主:「為什麼我有機會來寫這本書的序言?」腦海中 則一幕幕的回想著……
1995年,在一次團體分享中,我與自己隱藏在童年歲月的眼淚相遇,我才發現,原來看似平順的我,早已是一個受創甚深、甚久的人。於是許多「為什麼?」、「如何?」的問題鑽進我的思維裡。之後愛我的、樂意使用我的上帝,就一路的陪 我流淚、書寫、閱讀、禱告,到如今已屆十五年之久。
在這十五年中我陪伴過許多聽失親人的學生、朋友,並且在九二一大地震後與一群專業又愛主的基督徒完成了一套「九二一救而醫心靈重建」的錄音帶。錄音帶完成之後,上帝更進一步帶領我在神學院講座與教會講台上教導相關的主題,於是我似乎就與「創傷」這個議題結下本解之緣了。
打開這本書的第一章,才看完短短十幾頁的描述,我又哭了,內心澎湃著感慨、感動,以及一股莫名的激動。
感慨
是因為看到創痛的發生不分國界、季節與晝夜; 甚至創痛也不因你是男人、女人,你巳老邁或還很稚小,或因你很富有或很貧窮而放過你。有人形容災難與創傷是「常態」化的。
激動
則是因為熟悉團體輔導原則的我,看到這本書裡面許多的觀意與字句,都可以進一步設計成「成長小組」的活動。於是我遭閱讀邊發現自己的熱血,想要將這本書裡提到的觀念設計成一系列的「成長團體」活動。
當然,我們總不能一直流著淚來看這本書,不然怎麼幫助 陷在巨慟中的人,甚至是自己呢?因此,我們得放進理性,甚 至知識的元素,來理解創傷到底是什麼?人們在創傷時會有什 麼樣的情緒反應?我如何從創傷中得到醫治、得到生命的益 處,甚至在創傷中真實的遇見上帝?讓耶穌來撫平我裡裡外外 的傷痕?
但是在閱讀本書這部分的時帳,我還是常常激動不已。因 為書中所寫的,正是我這十五年來,在助人、陪伴人走出創傷陰霾的作法與結論。我甚至可以用簡潔的四字戲言「想、寫、說、詬」來說明我這十五年來的助人祕訣。
想
是幫助受創者「回想」。回想受創事件的一切始末與 細節。在想的時候,受創者就會經歷第一層的釋放,使他不會因害怕面對,而把自己描鎖在創痛裡。但是,讓一個受創的人願意再次去回想受創事件的始末,是不容易的,因為大多數的人會選擇自我防衛,將創痛鎖在意識深深的底層,除非幫助者與他建立良好的關係,讓他有充足的安全感。
寫
是鼓勵受創者把受創經驗記錄下來,記錄的範圍可以包括人、事、時、地、物等五方面。已經有許多研究詮據顯示,書寫(writing)是具有治療效果的。在心理治療的實務中,也有「描述得清楚不會錯」這個說法。當然,如果受創者沒有書寫能力,如老人、失能的人或小孩,幫助者可以用其它方式替代。總之「記錄」是一件神聖的事,記錄受創者所失落的美好、以及失落後的悲傷遺憾,反而可以幫助受創者在記憶中保 有失落物的美好。
說
是鼓勵受創者將記錄下來的受創經驗,對一位他能夠信任的人說出來。為什麼一定要再說出來呢?那是因為前面二個層次的治療都還在當事人與創傷經驗之間,而「說出來」之 所以有治療效果,是因為受創經驗已經從個人內在與外界有所接觸,使受創的志傷因為被了解,而獲得更厚實的支持。
話
引導受創者從描述性的「說」到對話性的「話」。對話的對象有二:一是在這個創傷經驗中的重要他人,例如:我曾經陪伴一位在年幼受到陌生人性騷擾的學生,與侵犯者、父親、以及母親模擬對話,才發現,這位學生要饒恕的不只是侵犯者而己,父親與母親的漠視也是使她深深受創的關鍵人物; 在處理完與地上的「人」的情感之後,第二要引頓受創者去對 話的對象是「上帝 J , •很多受創者在受傷之後會懷疑、質疑甚至生氣上帝. r 我親人受難的時候,林在哪裡?」、「我被無情的對待的時候,祢也在看『好戲』嗎?」這些質疑與生氣的情緒若能有效的被引導,將轉化成對上帝更深的傾訴、更深的認識、與更深的信靠。
如果能夠幫助一個受創的人從回想走到對話的層次,在我個人的輔導經驗中,這個人所經歷的釋放是超乎想像的。甚至,他會成為更強壯的屬靈人,會更有能力去承搶生命的風暴,也會成為更有屬靈深度的幫助者。
本書第9章與第10章也非常的寶貴,值得我用一些文字強 調它。第9章是特別談到要醫治受創的孩子,因為許多創傷事 件中孩子也都不能倖兔,但是孩子常常會說不清楚,而他們的需要也常常被漸漸忘記,所以本書作者把如何幫助孩子也在受創經驗中經歷被醫治,特別用專章的篇幅來描述,是極為正確的。
第10章則談到教會在創傷、災難普世化的今天一定要負起該有的角色與責任,教會要成為有醫治能力的教會。我這些年來深深體會一件重要的事,災難的發生是罪的結果,不是上帝的本意,但是上帝卻在災難中,給教會許多機會去向苦難中的人們述說上帝、見證上帝,若是教會輕忽了,啓示錄中上帝對老底嘉教會言猶在耳的責備:「你既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熟,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起示錄3章16節),恐怕也是教會要恐懼顫驚的。
錢玉芬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新聞學博士。
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現為台灣神學院基督教研究所靈性諮商、組主任、車技老師、輔導中心主任
序一
穿越生命風暴 / 趙慧香
本書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深入而完整的呈現創傷這個主 題,並針對基督徒的心理及靈性需要,提出一面對創傷的復原方向與步驟。
創傷是什麼?
三位作者在書的一開始以個人親身的創傷經歷,揭開了本書的序幕,並陳明此書的目的——幫助讀者認識且走過創傷經驗。作者之一諾曼如此描述創傷經驗:「 大部分的人不知道要如何處理。這是一個陌生,甚至令人害怕的話題。所以我們假裝它不存在,或者它會自然而然的消失。不過,創傷和它所帶來的影響從未消失不見。(p.19) 另一位作者馬修如此形容許多創傷經驗者長期...
目錄
序一 穿越生命風暴/趙慧香
序一 為什麼是我來寫這萹序?/錢玉芬
PartⅠ認識創傷的本質——為什麼我不能勝過它?
第1章 當創傷觸及痛楚——我們的故事
諾曼的故事:像塊編織綿密的掛毯
裘莉的故事:就像開始一場大冒險
馬修的故事:成為破碎世界裡的醫治媒介
我們對本書的期望
第2章 創傷是什麼?
比爾和蘇珊的故事
黛安的故事
湯姆的故事
我的故事(裘莉)
創傷是什麼?
創傷故事的共同主題
第3章 創傷的情緒:怒氣
第4章 創傷的情緒:罪惡戚、恐懼和憂鬱
罪惡感
恐懼
憂鬱
第5章 創傷的情緒:悲傷
悲傷——一段冗長緩慢的旅程
創傷性的悲傷
從悲傷中復原
PartⅡ從創傷中復原——我如何得到醫治?
第6章 訴說你的故事
說出你的故事——為什麼這不容易
為什麼要把你的故事說出來?
說出故事的三個層面
提醒的話
值得冒這個險嗎?
訴說故事的實用步驟
第7章在創傷之後遇見上帝
動搖的信心:創傷造成靈裡的痛苦
行動1:原有的美麗
行動2:我們的破碎
行動3:上帝的破碎149
行動5:完全的醫治
行動4:活在混亂中
在創傷中找到上帝——上帝應許的榮耀
第8章在基督裡擁抱自己
對我們有損害的創傷經驗
以被害人的身分自居
找到在基督裡的真實身分
把我們的羞愧與罪疚帶到十字架前
面對我們的殘破
第9章 醫治受創的孩子
第10章成為有醫治能力的教會
我們的挑戰和機會:成為這樣的教會
成為具有醫治能力的教會的實際步驟
第11章重新整合一一復原之旅實用手冊
注釋
推薦書目
序一 穿越生命風暴/趙慧香
序一 為什麼是我來寫這萹序?/錢玉芬
PartⅠ認識創傷的本質——為什麼我不能勝過它?
第1章 當創傷觸及痛楚——我們的故事
諾曼的故事:像塊編織綿密的掛毯
裘莉的故事:就像開始一場大冒險
馬修的故事:成為破碎世界裡的醫治媒介
我們對本書的期望
第2章 創傷是什麼?
比爾和蘇珊的故事
黛安的故事
湯姆的故事
我的故事(裘莉)
創傷是什麼?
創傷故事的共同主題
第3章 創傷的情緒:怒氣
第4章 創傷的情緒:罪惡戚、恐懼和憂鬱
罪惡感
恐懼
憂鬱
第5章 創傷的情緒:悲傷
悲傷—...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