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進入這個世界,即代表一個問題,
而人生就是提供問題的解答。
貪得無厭的人為抽象的未來而活,心靈富足的人則能覺察當下的珍貴。
── 湯姆.巴特勒-鮑登(Tom Butler-Bowdon)英文「spiritual」(精神的、心靈的、靈性的)這個字來自拉丁文的「呼吸」──是我們最日常與自然的動作。如果你感覺生命缺乏聖潔的信仰或神祕經驗,《一次讀懂心靈探索經典》所呈現的一些大師想法也許可以為你所渴望的豐富生命提供入門之鑰。湯姆.巴特勒-鮑登希望透過這本書,去除心靈經驗等同於怪力亂神的保守觀念,實際上,心靈經驗使我們之所以為人。
多數人都以提高物質生活水平、進行漸進式自我提升計劃為滿足,但如赫曼.赫塞、毛姆、拉姆.達斯等,這些人皆不滿足於他們原來的人生所賦予他們的價值。他們每個人都明白,唯有完全的身分改變,才能得到生命的完滿,讓他們從心理上的支離破碎,蛻變到心靈的完整圓滿。
50本心靈探索經典的主旨不是關於宗教或神學,而是個人的心靈開悟與覺知的開展。在此聚焦於多位知名心靈導師的人生故事,包括戲劇性的改宗,以及橫跨一生的生命目的發掘,提供了跨越時空的多種偉大心靈觀點。藉著探究這些人蛻變的原因,使我們得以開始了解自身的心靈潛能。
【好評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心靈書籍,就讀這一本。」
──蘇珊.傑佛斯(Susan Jeffers),《恐懼OUT》(Feel the Fear and Do It Anyway)作者
「靈感的萬花筒。」
──《華特金斯評論》(The Watkins)書評
「書海多如繁星,靈性書海更是如此。當我得知這本書時,心中雀躍不已,原來,我已看過一半以上的書。驗證的人生,是活出來的渴望;擴張的能量,是存在的動能;與宇宙一體,是回家唯一的路。每一本書無論是從靈性發展到個人經驗,知識上、行動上、方法上及生活經驗的體驗,都持續帶領我好好活著。我們都值得這美好的生命。入寶山別空手回。」
──金鐘影后、作家 王琄
【名家推薦】金鐘影后、作家王琄
諮商師、作家 賴佩霞
作者簡介:
湯姆.巴特勒-鮑登(Tom Butler-Bowdon)
雪梨大學政治與歷史優等學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碩士,曾經在澳洲南威爾斯內閣辦公室擔任顧問,目前住在倫敦。他的第一本著作《一次讀懂自我成長經典》2001年在澳洲出版,被翻成十五種語言,還獲頒美國班哲明富蘭克林獎,並擠入《前言》雜誌年度好書決選。
此後陸續撰有《一次讀懂心理學經典》、《一次讀懂哲學經典》、《一次讀懂成功學經典》、《一次讀懂商業經典》、《一次讀懂政治學經典》、《一次讀懂經濟學經典》。
譯者簡介:
游淑峰
花蓮人,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曾任地理雜誌採訪與編輯,目前為自由譯者。譯有《如果,不是舒曼》(合譯)、《我從人生谷底悟出的快樂致富法》、《愈跑,心愈強大》、《跑者之道》、《生而自由,寫而自由》、《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等書。認為能透過譯筆與讀者分享作家的心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章節試閱
1964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Think on These Things
「天降甘霖是一件極其美妙的事,不是嗎?它把葉子沖洗乾淨,大地一片清新。而我認為我們全都應該將我們的心靈沖洗乾淨,如同樹木被大雨沖洗,因為它們蒙上一層累積數世紀的塵土,我們稱為知識與經驗的塵土。如果你我每天清洗我們的心靈,讓它從昨天的追憶中解放,我們每個人都會擁有一顆清淨的心,能夠處理諸多存在問題的心。」
總結一句
藉由學習思考時如何超越文化的桎梏,成為一個真正的革命者。
同場加映
《路標》道格.哈馬紹
《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羅伯特.M.波西格
《禪者的初心》鈴木俊隆
《當下的力量:通往靈性開悟的指引》艾克哈特.托勒
25
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
你的人生是是否是一個追求成功的偉大奮鬥?你是否害怕平庸?如果這些問題剛好可以代表你,那麼,從你孜孜矻矻的生活中放個小假期來讀《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吧。這本書也許堪稱是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最實用的一本著作,這本書的靈感來自他與印度學校學生的問答,足以觸動普世的心靈。
克里希那穆提教導這些學生說,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為我們找到一份工作預做準備,而是「幫助我們了解人生的整個過程。」教育是關於如何愛、如何簡單生活、如何從偏見、迷信與恐懼中解放我們的心靈。若沒有這些知識,我們將機械式地走過人生,而不是成為一個我們可以成為的真正有創意的人。「如果心靈不能穿透它自己的藩籬,」克里希那穆提說:「會是一件悲慘的事。」
透過書中確鑿的邏輯,《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粉碎我們從名聲、金錢與成功得到救贖的信念,證明對這些虛榮的欲望,最後只會導致悲傷。如今每個人都想成為「某個人」,但克里希那穆提讓我們知道,這股衝勁如何弔詭地大量製造出凡夫俗子。
企圖心與成功
這本書長篇大論地詳細闡述世俗成功這個主題。我們的文化盛讚企圖心與成就,結果,我們覺得自己必須永遠為某個目標努力。但克里希那穆提提到,想要成為某種人物的欲望,結果總是以失望和空虛告終。這不是一種明智的生活方式,因為這意味著你總是對眼前不關心,籠罩在羨慕與無止境的欲求不滿之中。克里希那穆提說:「我們都想要成為名人──而我們想成為某個人物的那一刻,我們就不再自由。」這句話與你在勵志書裡讀到的正好相反,但他的看法聽起來是真的。
知足常樂是有道理的,但有誰會想要放棄自己發揮潛能的機會?克里希那穆提指出另一個不至於導致心情低落或心神喪失的說法。他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幫助人們確認他們喜愛做的事。做你愛做的事有雙重的好處:你不將只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超乎尋常的滿足,而且你對工作的熱情也將使「成功」水道渠成。
企圖心要我們不斷地活在未來,而這個未來即使真的到來,可能仍讓我們感到空虛。但志業意謂我們可以享受我們的工作,遠離達成某個結果的焦慮。畢竟,沒有任何事是恆久的,所以,不巧取豪奪的人對世界是比較好的。目前,我們的文化是建立在競爭上的,然而從事對我們獨一無二的工作,將使得競爭變得毫無意義。只有當全部人的目標都鎖定在單一奬賞時,才需要競爭,而每一個人必須明白,寶藏並非「遠在天邊」,而是在我們自己的能力與興趣中找到。這樣才是智慧。
安穩的迷思
我們想要讓生命長長久久,但這麼做其實違反自然,也使我們痛苦。只有永遠活動的心、沒有停駐在某個地方或固著的想法,才能與生命和諧,因而充滿喜悅。克里希那穆提說,人類「遠離人生流動的潮流,為自己挖了一個小池子,而且在這個小池子裡,他們停滯、死亡;然而這種停滯、這種腐敗,我們稱之為存在。」
這些話相當尖酸刻薄,但這一小池子的家庭、工作、恐懼、宗教等等,會不會就是我們為自己製造,以免於體驗更寬廣真實的人生?我們愈相信生命之河旁邊的這個地方是安全的,我們愈無法覺知生命的本質──不斷的變動。克里希那穆提說,我們緊緊抓住知道的事,但在緊抓的同時,我們成為一個活在恐懼中的人。
所有這些並不意謂我們必須放開我們人生外在的情勢,而是意謂我們需要認同我們所創造的一個適合自己的生命寫照。生命的目的是發現真理,如果不積極試著接近事物的核心,那麼我們很快就會老死。
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的心被問題占滿,便永遠無法解決問題。「只有心無旁騖的心,可以清淨來了解問題,」克里希那穆提說。如果你可以在你的思緒中創造一個空間,將可以重新獲得一個清淨與創造力,這是一般被接踵而來的雜念與煩惱重壓的心所無法體驗的。
如果一個使我們捲入雜念潮流的心念被用來解決問題,它想出的解決方法將不會很理想。然而,摒除這個心念,優雅的解決方式就會出現。我們以為心智是一切,但它不是。我們可以藉由接通超越我們大腦的宇宙巨大智慧,豐富我們的生命。弔詭的是,藉著停止心中永無休止的雜念,我們也可以獲得自知。因此,若是帶著目的性,不思考可以是智慧的最高形式。
創造的人
克里希那穆提寫道,大部分的我們都過著像技術人員一樣的人生。我們機械式地學習、通過考試、找到一份工作;我們學習在這個社會上成功的技術。但是,若我們不關心真正重要的事情──美、愛、和平──那麼,我們就會活在一個看似辛苦、支離破碎的世界。所以,我們可以選擇當一個技術員,或者是一個創造者;活得比較不像一個人,或者比較像一個人。克里希那穆提評論說:
「只有當你捨棄時,可以更有創造力──意思是,真的,當你摒除衝動欲望、不再害怕不存在、不再害怕沒有得到、沒有達成。」
一個學到社會如何運作,而且「飛黃騰達」的人,需要某種技術上的信心。這會導致驕傲。但有另一種信心是來自從體制外思考。這種信心是比較赤子之心的。克里希那穆提說,如果我們少了它,我們「將會被集體吸納,而且迷失於平庸之中。」如果我們盡全力保有自己,我們會明白,真正的創意不是被社會接受的或流行的事物所形塑。一位技術人員可以生產出「結果」,但是一個創造者,藉由他們存在的本質,以及他們專注於重要的事,將改善他們周遭的世界。
克里希那穆提談到具備反叛精神之必要。在這一點上,他指的不是從內部改變社會,而是反叛現存的觀看與思考方式。如果你反叛「這個體制」,如果你遊說改革,那不就像一個囚犯在監獄中為了更好的生活條件而反叛?真正的革命不是抱怨監獄,而是超越鐵窗,從更大的格局中檢視這個機構。
我們需要用這樣的角度來看我們自己的心,看見它的運作,並且了解它為什麼得到它的結論。例如,我們無法藉由消除法來阻止我們的貪婪與嫉妬;只有當我們把心看成一個整體,它們才會消失。當我們承認我們的心中充滿貪婪、嫉妬、憎惡與企圖,我們才可以創造一不屬於這些念頭的空間。能夠仰賴存在於思考大腦之外的創新泉源時,才是一個自由人的開始。
幸福與愛
因為我們是努力達成目標的人,我們也相信幸福是某種我們可以追求的事。然而克里希那穆提嚴正指出,幸福無法被「找到」,它是意義的副產品,而且只有在無所畏懼的時刻才會出現。它不是來自成就或企圖心;生命就存在於我們幾乎不關心這些事的時候,在我們沈迷於一項任務,或者感覺是周遭環境的一部分的時候。甚至想到或說到幸福,都意謂我們不與它的源頭同在。
追根究柢,不快樂來自於缺乏愛,或者是我們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距離。這個距離是由我們的評斷與批評造成的。若我們只想著我們自己和我們的目標,就很難真正地愛;對其他人而言,他們只感覺到表面工夫。努力的人會說,愛很好,但它只是一個美夢──在此同時,我必須在世界上立足。克里希那穆提辯駁說:「愛是世界上最實際的東西。」充滿企圖心的人尋求權力,在他們奮力追求時,他們看不見愛是我們所知最偉大的力量。大愛是大智慧,因為它知道最終愛是唯一重要的事。
總評
近年來,鼓勵人們從事他們喜愛的工作,而不是為溫飽工作,成為一種流行,而克里希那穆提的這本書出現在此潮流風行的多年之前。他也明白我們的名人文化,在這種文化裡,每個人都想要成為另外某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也明白最後導致的悲慘命運。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幾乎不像是我們傳統上理解的心靈書籍,但它是關於敞開心胸。它是關於表現智慧,雖然不是我們一般認知中的智慧。每個人都以為他們是一個自由思考、具有靈性的個體,而這往往離事實很遠。
這本書讓你不禁問自己:我究竟是人生的技術員,還是創造者?
◎克里希那穆提
克里希那穆提於一八九五年出生於印度的馬德拉斯(Madras,現在的清柰[Chennai]),父母為婆羅門。他的父親在清柰郊區的阿迪亞爾(Adyar)神智學協會(Theosophical Society)總部工作。十五歲時,神智學協會的領導人安妮.貝贊特(Annie Besant)與她的合夥人雷貝特(C. W. Leadbeater)發現克里希那穆提明顯具有驚人的「光輪」(aura)。他們正式收養他,並帶他到英國受教育。他被奉為「世界的導師」,一九一一年時,「東方之星會」(the Order of the Star in the East)圍繞著他成立了。
一九二九年,克里希那穆提宣布他不是彌塞亞,甚至也不是一位古魯,離開了他的保護人和神智學運動。他展開旅行與演講的生活,最著名的是獨立心智的哲學,以及謹慎設定信念。他於一九八五年去世,而「克里希那穆提基金會」持續讓他的著作普及。
1964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Think on These Things
「天降甘霖是一件極其美妙的事,不是嗎?它把葉子沖洗乾淨,大地一片清新。而我認為我們全都應該將我們的心靈沖洗乾淨,如同樹木被大雨沖洗,因為它們蒙上一層累積數世紀的塵土,我們稱為知識與經驗的塵土。如果你我每天清洗我們的心靈,讓它從昨天的追憶中解放,我們每個人都會擁有一顆清淨的心,能夠處理諸多存在問題的心。」
總結一句
藉由學習思考時如何超越文化的桎梏,成為一個真正的革命者。
同場加映
《路標》道格.哈馬紹
《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羅伯特.M.波西...
目錄
前言
1 穆罕默德.阿薩德《麥加之路》(1954)
2 聖奧古斯丁《奧古斯丁懺悔錄》(400)
3 李察.巴哈《天地一沙鷗》(1970)
4 黑麋鹿《巫士詩人神話》(1932)
5 理查德.莫里斯.巴克《宇宙意識》(1901)
6 弗里喬夫.卡普拉《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祕主義》(1976)
7 卡羅斯.卡斯塔尼達《巫士唐望的世界》(1972)
8 G.K.切斯特頓《阿西西的聖方濟各》(1922)
9 佩瑪.丘卓《轉逆境為喜悅》(2001)
10 莊子《莊子》(西元前四世紀)
11 拉姆.達斯《活在當下》(1971)
12 愛比克泰德《手冊》(西元一世紀)
13 穆罕達斯.甘地《我對真理的實驗:甘地自傳》(1927)
14 安薩里《幸福的煉金術》(1097)
15 卡里.紀伯倫《先知》(1923)
16 G.I.葛吉夫《與奇人相遇》(1960)
17 道格.哈馬紹《路標》(1963)
18 亞伯拉罕.約書亞.赫舍爾《安息日的真諦》(1951)
19 赫曼.赫塞《流浪者之歌》(1922)
20 阿道斯.赫胥黎《眾妙之門》(1954)
21 威廉.詹姆斯《宗教經驗之種種》(1902)
22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1955)
23 瑪潔麗.坎普《瑪潔麗.坎普之書》(1436)
24 克里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1964)
25. C.S.路易斯《地獄來鴻》(1942)
26 麥爾坎.X《麥爾坎.X 的自傳》(1964)
27 丹尼爾.C.邁特《卡巴拉精髓:猶太神祕主義的核心》(1994)
28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剃刀邊緣》(1944)
29 丹.米爾曼《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1989)
30 麥可.紐頓《靈魂的旅程》(1994)
31 一行禪師《正念的奇蹟》(1975)
32 約翰.多諾修《凱爾特智慧》(1998)
33 羅伯特.M.波西格《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1974)
34 詹姆士.雷德非《聖境預言書:邁向生命新境界的起點》(1994)
35 唐.梅桂爾.魯伊茲《讓心自由:最平靜喜悅的靈性生活實用指南》(1997)
36 海倫.舒曼&威廉.賽佛《奇蹟課程》(1976)
37 伊德里斯.夏《蘇菲之路》(1968)
38 星鷹《螺旋之舞》(1979)
39 鈴木俊隆《禪者的初心》(1970)
40 伊曼紐.史威登堡《天堂與地獄》(1758)
41 大德蘭《聖女大德蘭的靈心城堡》(1570)
42 德蕾莎修女《一條簡單的道路》(1994)
43 艾克哈特.托勒《當下的力量:通往靈性開悟的指引》(1998)
44 邱陽.創巴仁波切《突破修道上的唯物》(1973)
45 尼爾.唐納.沃許《與神對話》(1998)
46 華理克《標竿人生》(2002)
47 西蒙.韋伊《等待上帝》(1979)
48 肯恩.韋爾伯《萬物論》(2000)
49 尤迦南達《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1946)
50 蓋瑞.祖卡夫《新靈魂觀》(1990)
謝辭
再加五十本心靈探索經典
按照出版年代排序的書單
英文參考書目
前言
1 穆罕默德.阿薩德《麥加之路》(1954)
2 聖奧古斯丁《奧古斯丁懺悔錄》(400)
3 李察.巴哈《天地一沙鷗》(1970)
4 黑麋鹿《巫士詩人神話》(1932)
5 理查德.莫里斯.巴克《宇宙意識》(1901)
6 弗里喬夫.卡普拉《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祕主義》(1976)
7 卡羅斯.卡斯塔尼達《巫士唐望的世界》(1972)
8 G.K.切斯特頓《阿西西的聖方濟各》(1922)
9 佩瑪.丘卓《轉逆境為喜悅》(2001)
10 莊子《莊子》(西元前四世紀)
11 拉姆.達斯《活在當下》(1971)
12 愛比克泰德《手冊...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