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VIDEO VIDEO ‧台灣臨床心理學之父柯永河,繼「習慣心理學」後,最新思想與研究巨著。 ‧台灣首部夢心理學專書,遍覽古今中外的夢學文獻,堪稱前無古人的夢百科。 經過睡眠、神經傳導素活動轉換,
加上願望與日間關切事等等,
我們置身於夢世界
Through sleeping and brain function change...etc.,
we then become a visitor in a dreaming world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自古以來,夢與現實的微妙關連令人不勝著迷。從遙遠的神諭到切身的七情六欲;從玄祕的占卜之學到時髦的腦神經心理學,千百年來,人類從未停止透過各種方式窺探夢境,期待從中找到點亮人生的洞見。
在台灣,關於夢的心理學研究尚在起步階段。鑒於此,被譽為台灣臨床心理學之父柯永河教授,再次踏上知識開拓之路,獻上這本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夢之心理學》,幫助讀者全方位地認識「夢」、探索「夢」對切身生活有何用處。
立足理性科學,放眼豐富而久遠的人類心靈,本書內容包括:
‧縱覽古今中外夢學文獻,回味人類源遠流長的探夢旅程。
‧導讀佛洛伊德《夢的解析》,領略大師的劃時代洞見。
‧引介國際學刊的實徵夢學知識,探索年齡、性格、疾病及各種生活經歷與夢境的微妙關連。
‧解析演化與腦神經科學觀點的夢與睡眠機制,並與精神分析對話。
‧引用本土文學以及台灣大學生的夢境報告,讓知識更具切身性。
‧教導讀者如何記錄與分類夢境,讓夢幫助清醒時的人生。
助人的工作要先知人
而知人必須全方位
透過夢境的分析與了解
心理學家才能徹底看見人的整體面貌
──柯永河
作者簡介:
柯永河 1930年出生於台灣南投,1953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為台大心理系第一屆畢業生。之後赴美進修,取得密西根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與博士學位。1960年起受聘於台大心理學系,歷任心理學系系主任、台大學生輔導中心主任,至2000年退休後,仍以名譽教授身分、不支薪的方式持續教學工作至今。 柯永河教授歷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於心理衛生協會任職期間積極推動《心理衛生法》,為今《精神衛生法》、《心理師法》等之前身,為台灣的心理衛生體系與心理師證照制度立下基礎。 在臨床心理學學術上,柯永河教授所開發的《柯氏性格量表》(KMHQ)為早年沒有合適心理衡鑑工具的台灣臨床心理界開出實務新路,至今應用廣泛,並因此工具之編製成功以及對「習慣心理學」理論之提倡,獲頒行政院傑出科學與技術人才獎。之後,他更深入地投入「習慣心理學」之研究與教學,以其為畢生志業,並配合習慣理論,由此進一步研發《健康、性格、習慣量表》(HPH),亦深具臨床應用價值。 柯永河教授勤於教學,於台大心理系開設臨床心理博士班課程;亦勤於寫作,著有《人性的好園丁:羅嘉思》、《心理衛生學》(上、下冊)、《臨床心理學》(上、下冊)、《臨床神經心理學概論》、《心理治療與衛生:我在晤談椅上四十年》(上、下冊)、《習慣心理學》(共五冊)等書。他一生都扮演台灣臨床心理學開拓者的角色,因而獲頒台灣心理治療與心理衛生聯合年會終身成就獎、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被譽為台灣臨床心理學之父。 柯永河教授晚年的興趣暫時轉向了夢學的教學與研究,並深切認為透過夢境之分析與了解,心理學家才能徹底看見所關心的個人之整體面貌。年近九旬,柯永河教授仍堅持授課、做學問,並完成這本《夢之心理學》,體現一代學人孜孜不倦的風範。
章節試閱
第六章 如何回想與記錄夢境 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第七章慎重寫道,「百分之九十九的夢境,甚至更高機率地,在醒來的瞬間我們就想不起來;而夢剛醒時我們還能依稀或清清楚楚記得的夢又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遺忘,過了一段時間後,就幾乎遺忘殆盡;這使得某些人以為自己並沒有做什麼夢,另些人則確信自己昨夜做了夢,但無論如何努力,也找不出它的蛛絲馬跡。」 記錄夢境容易遇到的困難 一般人都知道,我們容易遺忘自己做過的夢。佛洛伊德就探討了為什麼我們容易忘記夢的原因。首先他就說:「除非考慮精神審查制度,夢的遺忘是無法解釋的。」但他也列舉了想得到的六項相關因素,包括:(一)夢會受到醒後接踵而來的日常生活內容的干擾;(二)有些夢有時強度低或夢境模糊不清晰;(三)同一夢境不是常出現的,是偶爾才出現的;(四)有些夢內容空洞,與日常生活關係不密切;(五)有些夢境出現的前後沒有可了解的秩序;(六)人類主觀能動性的因素。 對於夢研究者來說,夢境容易被遺忘是件嚴重的事情,因為這會使夢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及可信度受到懷疑。所以,如何防堵它的發生,或盡量把夢的遺忘程度減少到零呢? 蓋兒‧戴蘭妮(Gayle Delaney)在一九八八年,為她的《你是做夢大師:孵夢‧解夢‧活用夢》一書寫了一篇動人心緒的序言,她 強調,不管心理健康或不健康,了解夢在告訴自己什麼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在該書的附錄,她詳細說明如何回想與記錄自己昨晚的夢境,才會使記錄下來的夢境不失真,而能逼真得猶如或接近在夢境中所經驗到的。 根據多年來的記錄夢經驗,筆者認為如果想學習夢或研究夢,方法和途徑雖多,但有兩個行動是必需且優先的,其一,是開始閱讀著名、有趣、容易了解的相關書籍,內容最好能由淺而深;其二,是開始關心並記錄自己所做的夢,愈詳細愈好,不要漏掉夢境的內容,也不要添加夢境所沒有的。若這兩個方法能同時並行,你就很快地發現到,夢是深奧的,包羅最近、過去在白天裡的生活萬象,也會從中看到,在夢的舞台上你經常扮演著什麼角色。 戴蘭妮在書中提到,常有很多人對她抱怨,說無法回想自己做過的夢境內容,也會進一步問道:「該怎麼辦?」 戴蘭妮認為,容易忘掉夢的人幾乎很少用心去回想或記錄自己的夢境;他們會覺得夢並不重要,不值得記錄下來。所以,為了避免忘記夢,你先要下決心把所做的每一個夢都記錄在準備好的專用筆記本裡。接下來是開始行動,一定要找固定的時間(最好夢醒後立刻,不管當時是三更半夜或是中午)把夢記下來。若能做到這一點,記錄下來的夢境,才能幫你回想出更多做過的夢及其詳細內容。 實際行動時,最大、最不易克服的障礙是恐懼。明知要研究夢,最重要就是把自己的夢記錄下來,但是很多人還是猶豫不決,遲遲不做,為什麼呢?戴蘭妮就以她「做夢研究中心」的一位學員魏德為例,說明這一點。魏德和其他學員一樣很希望回想並深入研究自己的夢境。可是,努力了一個半月,他才勉強回想到兩個零碎的夢片段。但把這兩個片段的夢境拿來做初步的解釋之後,他就說,沒有料到透過夢的回想、討論與解釋後,他才發現自己對於這件事,即提出夢境來討論,是那麼恐懼。 有些人反而慶幸自己想不起夢境,因為回想出來的夢境都會讓他嚇得要死,或很不愉快。對這樣的學員,戴蘭妮會說,不愉快的夢可能是達成願望的預言。她也會告訴學員,如果能回想更多的夢,就會發現其中還有很多很多愉快的夢,也會建議他們,把惡夢記錄下來;這是很好、很管用的方法。 戴蘭妮進一步以自己為例,描述了她有過的夢魘。那一段夜夜都有惡夢的經驗持續了整整一個多月,之後戴蘭妮就開始把這段經驗一五一十寫下來。她發現如此記錄夢,能讓恐怖情緒馬上消減一半。在未做記錄之前,她對夢境只有害怕,甚至恐懼。在做紀錄時,她開始看出那些夢境中有些很有趣的內容,雖然也有部分內容令她困惑。她發現這長達一個多月的夜夜夢魘,是因她在巴黎獨自求學時既失戀又極端孤單的生活經驗刺激所造成的。 戴蘭妮在《夢的日記》中寫道,日記寫了一個星期之後,她發現惡夢只會令她害怕,只令她希望趕快把做過的夢忘得乾乾淨淨。然而她也發現以前的自己一直在自我折磨,希望死掉算了,她信奉的存在主義哲學對世界是虛無與不滿的,無助於用來克服失戀與孤獨像洪水般灌進來的悲與苦。自我折磨的生活沒有什麼目的;在記錄了做過的所有夢之後,戴蘭妮就能仔細地看出,她的某個部分只想逃避自己、自我毀滅,是不成熟與想死的幼稚念頭。於是她終於決定不要繼續在宿舍中孤孤單單折磨自己,而要自己走出去,走出宿舍,充分地享受巴黎的風光。 換句話說,不要逃避自己的夢,反而要勇敢地面對它,並且詳細把它寫下來,再拿來研究,從夢裡面分析出自己在做什麼,最後,問自己是否要繼續原來的生活方式,還是應該改變以往的做法了等等。戴蘭妮透過這樣的方式面對自己的夢,記錄、反省夢的內容,慢慢地把走向毀滅路上的自己救了回來,讓自己再度注意生命的光明面,拾回勇氣去做出改變,也可以說,這是夢完成了一項任務。從此以後,戴蘭妮做惡夢的習慣停止,不再出現了,同時也開始研究起夢來。她於一九七七年獲得了辛辛那提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博士,後來還發起了「做夢研究協會」,也擔任舊金山「戴蘭妮與芙勞斯做夢研究中心」的主任。總之,要養成習慣,不害怕自己的夢,最好連惡夢都不去害怕;勇敢面對,仔細記錄、分析,透過它了解自己的內心的死結,然後解開。 除了恐懼面對自己的惡夢以外,不願意記錄夢境的人,還有哪些說辭或遁詞呢?戴蘭妮指出,例如:「太麻煩!」、「那是不重要的事」、「沒有那種閒工夫」等。不但一般人如此想,那時候,甚至有些心理治療師、精神分析師也這樣想。 不過,我們應該記得的是,夢的詳細紀錄可以加速發現自我,豐富、補充與加速改變自我成長的歷程。戴蘭妮也說,每個人都有回想夢境的能力。假使有個人經過一、兩天仍然無法回想出任何一個做過的夢境,那可能是有意遺忘。她說,克拉克‧霍爾(C. Hall)曾經在其書《夢的意義》(The Meaning of Dreams, 1966)中寫過,每個人三天中平均會記住一個夢,不過這並不意謂這個平均值是理想的狀態。我們的文化多少會壓抑我們,要我們遺忘做過的夢,或把做夢的人生視為非理性、無意義的。例如現代中華文化便有一句話,「醉生夢死」,涵義極為負向。但大家知道也有正負向參半的另一句話,「我的未來不是夢」,它的意思是,若善用夢,則夢能在生活中成為努力的方向與動能。有一位常在《聯合報》專欄投稿的文字工作者,曾在某篇文章中寫道:「夢想是人類才有的不務實的現象,但人類文明中一切偉大之事在夢想當時看來,無一不是可笑,不可能的,但強力的夢想才會像一把熊熊地在你心中燃燒著的火,翻動了你以為已經成了灰的心,使你繼續盼望,永不絕望。夢想未必很大,但一定很熱,它在連你三餐的白米飯也沒有時,或在你哭過以後還能追尋你的目標,那才算是真正的夢想。」她雖不使用「夢」這個字,而使用「夢想」這個詞,但兩者有時是字義相近的。 既然,面對與記錄自己的夢如此重要,而且會帶來那麼多好處,我們如何克服與改變自己對於夢的遺忘,並養成良好習慣,把夢境詳細記錄下來?對此,戴蘭妮建議培養七項好習慣。 但在這之前,可以先與別人討論自己何以容易遺忘夢境,或想想自己到底是在躲避什麼,才會把「做夢」這件事視為不好的事情。戴蘭妮以一位精神科醫師學員為例,探討他為何不記錄自己的夢境,經過討論,找到了遺忘並不記錄夢境的線索:他害怕被批評說,身為精神科醫師,卻不與病患討論夢境。 了解自己不記錄夢境的理由之後,我們就要開始培養以下習慣: 第一項習慣是:上床之前一定要在床邊備妥一支筆、數頁紙張或專用於記錄夢的筆記本一本。不然,如果你從夢中醒來,在忙於找紙筆而花去的時間內,很可能就忘掉夢境了。 第二項習慣是:睡前不要讓自己過度疲倦,不要喝過量的酒或服用安眠藥,因為這些都容易引發夢的遺忘。過去也有人報告說,酒類或安非他命、鎮定劑所含的巴比妥鹽,似乎會減少睡眠中快速動眼(rapid eye movement, REM,即夢發生的同時,雙眼眼球快速左右移動)的時間。所以,除非非服用這些藥物不可,不然宜戒除這些用藥習慣。關於這一點,可向醫生諮詢。戒掉了上述不良習慣後,你可能會發現到,睡覺做夢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也會發現自己從此以後不需要服用那些藥品了。至於過度疲倦之後上床,因而報告做夢次數減少的情形,筆者也常在期中考或期末考期間學生做夢的家庭作業中見到。 第三項習慣是:每次醒來後不要立刻起身,繼續躺在床上,眼睛也不要立刻睜開,靜靜、慢慢地回想剛才的夢境。夢中自己做了什麼,有什麼感覺?不要期望能立刻回想出整個夢境。要慢慢地回溯,放鬆心情,花大約一、兩分鐘沉浸在剛才夢中的感覺裡。此時也不要去想今天白天需要去做哪些事情。如能做到上述建議,剛才做過的夢或感覺就較容易浮現到心中,而且順著它的發展,讓聯想的過程帶著自己重溫醒來前的夢境, 慢慢地,你就會想起夢中的其他景象。有時最先想到的是夢中最後發生的景象,而夢中第一個景象卻是最後才會想起來的,這是很正常的。有時候,你不覺得自己做了夢,而心中浮現的卻是一首詩或一首歌,它喚醒了你;雖然這樣,請還是好好地欣賞它,並逐一將之一五一十記下。 這項習慣有時不易培養,因為夢醒時正好也是尿急的時候,所以不得不趕快跑廁所,根本沒有時間去回想夢境了。若你有用鬧鐘或收音機叫自己起床的習慣,它們也會把夢的記憶破壞無遺。所以最好把這習慣與夜間尿急上廁所的習慣也改一改。 第四項習慣是:即使夢境只是片段,也要記錄下來,千萬不要小覷它;我們常常由這些片段引領出整個夢境,甚或回想起其他好幾個夢境來──很多研究夢的人發現,在複習做過的夢時,會浮現出更多相關的夢來。而且這些片段也可能跟一直令你困惑的夢有關聯。 第五項習慣是:夢醒來後盡快把剛做過的夢記錄在床邊的夢記事本;夢境結束後,夢的記憶會隨時間的延伸很快變淡,正常情形下一個晚上我們會做四到五個夢,而最後一個是最長的。如果你有本領,可以詳細記錄最後的一個夢境,那就夠你忙的,因為最後一個夢的長度大約三十至六十分鐘,也算是一夜當中最重要的夢。如果你拖到吃完早餐,甚至拖到晚上才記錄昨夜的夢境,這會使大量的夢中細節與鮮活的影像遺失。一天能記下一個或兩個夢就很好了,同一晚上的許多夢境所展現的大都是相同的主題,因此,最後的夢將有助於詮釋前面幾個較短的夢。 第六項習慣是:每天增加一、兩次的小睡。自從因記錄夢境而如上述地改變睡眠習慣後,戴蘭妮說,她的夢中人生與清醒人生反而變得更多姿多采,通常每晚睡五個小時就夠了,然後白天再補一、兩次小睡。從這些睡眠中醒來,她更是精神奕奕,其中最大的好處是,更方便回想起自己所做的夢,而且回想之時,夢也更為逼真生動。 第七項習慣是:即筆者在前面所提的建議,亦即多方面地閱讀或研究有關夢的事情;如果你專心研究夢,就能回想出更多的夢,閱讀、討論、聽演講,也會帶來這種好效果。 (文未完)
第六章 如何回想與記錄夢境 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第七章慎重寫道,「百分之九十九的夢境,甚至更高機率地,在醒來的瞬間我們就想不起來;而夢剛醒時我們還能依稀或清清楚楚記得的夢又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遺忘,過了一段時間後,就幾乎遺忘殆盡;這使得某些人以為自己並沒有做什麼夢,另些人則確信自己昨夜做了夢,但無論如何努力,也找不出它的蛛絲馬跡。」 記錄夢境容易遇到的困難 一般人都知道,我們容易遺忘自己做過的夢。佛洛伊德就探討了為什麼我們容易忘記夢的原因。首先他就說:「除非考慮精神審查制度,夢的遺忘是無法...
推薦序
美夢成真:一部用功之深的夢書 吳英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柯先生的研究室就在我的斜對面,看著他週一到週五固定時間工作,幾乎沒有例外的這項好習慣,除了令我佩服,提醒我也更加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工作的結果,是一本又一本專書的出版,造福心理學的工作者,也讓一般讀者有機會藉以認識某種心理現象。這本《夢之心理學》可以讓有興趣的研究者循跡前進,讓臨床心理工作者增加實務工作上的策略與方法,也可以讓一般的讀者試著記錄、分析自己的夢,增加對自己的了解,進而更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古今中外都有人嘗試揭開夢的神祕面紗,「心理學」這門年輕的科學雖然只有一百多年,但已經有不少與夢相關的探索,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研究發展路徑。 第一種是途徑由佛洛伊德大師引領出來的,透過對臨床個案心理狀態(包括夢在內)的探索、分析,以及對個案多項資料的整合與重複驗證,提出對夢的解析。佛氏的發明在本書第四章有相當詳細的介紹。與佛氏同時代的榮格採取了類似的發展取向,但得到不同的結論,這除了在本書第五章有獨立的說明,在第一章近代中國的學者對於夢的研究一節中,所介紹到的申荷永先生對自己的夢境分析,也是榮格學派的例子,另外,在第二章,談到日本的夢心理學史所引用的河合隼雄先生,他解釋明惠法師的夢,也是榮格學派的例子。其他精神分析學派大師如阿德勒、荷妮所發展的關於夢的不同解析觀點,在第五章亦有簡要的介紹。 第二種研發路徑是依循強調科學取向的心理學傳統,重視所研究心理現象資料的「明確度(precision)」。這個傳統的前五、六十年,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認為個人主觀報告的明確度是有問題的,需要經過特別的控制之後(例如經由有足夠信、效度的心理測驗所測量得到的主觀報告),才可以是有效的研究資料。可見夢的研究在心理測驗的發展尚不成熟時,很難被認為是有效的。本書的第七章釐清了夢的定義,是這類型研究的起始點,有了定義為依據,我們才能界定將要收集的心理現象範圍(亦即所收集到的參與者報告何者為夢、何者不是夢)以及符合定義的夢資料的收集方法。第六章介紹了戴蘭妮(Gayle Delaney)的「夢的記錄方法」,是讓讀者可以自己實做的「不漏掉夢境內容,也不添加夢境所沒有」的重要方法。本書所引用的研究資料大部分是經由第二種路徑所得,因此柯先生在相對應的章節都很仔細地介紹研究者們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讓讀者藉以評量資料的有效程度,也可以倣效進行研究。 本書的最大特色是,對每項重要的研究發現都有很詳細的介紹,讓讀者不需要去找尋原始的研究報告或書籍,就可以掌握其主要內容。另外一個特點是所收集的資料非常豐富,古代的、現代的;國內的、國外的;文學報告的、學術研究報告的,都包含在內,可見柯先生用功之深! 謹此恭喜柯先生美夢成真!
美夢成真:一部用功之深的夢書 吳英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柯先生的研究室就在我的斜對面,看著他週一到週五固定時間工作,幾乎沒有例外的這項好習慣,除了令我佩服,提醒我也更加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工作的結果,是一本又一本專書的出版,造福心理學的工作者,也讓一般讀者有機會藉以認識某種心理現象。這本《夢之心理學》可以讓有興趣的研究者循跡前進,讓臨床心理工作者增加實務工作上的策略與方法,也可以讓一般的讀者試著記錄、分析自己的夢,增加對自己的了解,進而更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古今中外...
作者序
【緒論】 助人宜先知人,知人也當知夢:本書的撰寫緣起 習慣心理學之於我 我退休以後一直以兼任教授(但不支薪)的身分在台大心理系任教,也在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與研究所以特聘教授的身分繼續站在講台上,一站就十三年(編按:本緒論於2017年即已寫成。所回憶的時間皆以2017年視角回顧)。教授的課程雖然有四種,但是這些課程核心議題都是「習慣」,包括:習慣心理學以及其應用(也可稱為習慣心理學概論)、習慣觀點的心理診斷、習慣觀點的心理治療、習慣改變團體以及新心理治療理論(習慣改變)等。 過去那十三年歲月,習慣概念在我心中重要性極大,使得那些年中,我「除非以習慣為議題不做演講;除非以習慣為題目不寫文章,除非以習慣為書名不寫書。」簡言之,我為習慣而瘋,而狂,而活,所以一位好友給我一個外號說:「柯永河簡直是一隻習慣動物!」我系上的一些老師每看到我就喚說「好習慣老師」。 為什麼我不再教授習慣心理學? 直到最近,台大心理學系教職名錄還可以找到我的名字,但在課程表上我名字下,一般來說不會不出現的「習慣心理學」相關課程名稱,卻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從不會出現的「夢的心理學」以及「夢心理學及其應用」。這並不是台大教務處的印刷誤植,而確有其事。 記得,在某次的「習慣心理學觀點的心理治療」課堂中,討論夢在心理治療的應用時,有位修課女學生突然以興奮的心情問我:「為什麼我們台大心理系的老師都不開授夢相關的課程呢?」我以臨時想到的幾個理由回應,且最後加了一句,現在想起來那是衝動性的話,說:「或許以後,我會自告奮勇開授這一門課。」事後,我自問:「對這句話我能負責嗎?」我也問自己:「身體健康容許自己兌現那句話嗎?」 說出去的話不好意思成空,所以說了那句話的翌年,我則冒險性地向當時的系主任葉素玲教授提出教授夢心理學的課程計劃;葉主任並沒有反對,理學院院長也核准了,就這樣我把自己硬推到「曲高和寡」的夢心理學講台上了。 的確,過去兩年,我做了那件冒險事,竟敢開授過去自己也沒有修習過、研究過的夢之課程。但兩年的授課卻安然地渡過了,而且學生給我的教學評價也意外高分,高到校長頒發我一張全理學院只有兩張的「兼任優良教師」獎狀。真是做夢一樣!它給了我獎勵與信心。 現在是我教授夢心理學第二年的尾聲。回想過去的那二十二個月,白天我一直猛找、猛讀、猛翻譯與夢相關的文獻,晚上則忙著做夢,而醒來時則勤於寫下昨夜夢境。可以說是,白天看夢書,教夢課,晚上忙做夢,以前為「習慣」而「瘋」的我,近來變得為夢而「狂」了。 還好,這將近兩年的瘋與狂,令我得了稱心的好回饋,目前還想繼續教一、二年的夢心理學,希望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深探現有每一種夢理論,看個究竟,看看可否以過去自己瘋狂過的習慣理論統整所有夢理論。 為什麼繼續教夢的心理學? 為什麼還要把夢心理學繼續教下去,而不再回頭理會習慣心理學?開始教夢心理學時,我手上一本夢的教科書都沒有。只知夢的議題是由佛洛伊德一心一意炒熱的;他認為「夢是通往無意識的康莊大道」,而在1900年,把他從夢領悟到的結晶表達於著名的《夢的解析》一書。雖然《夢的解析》在心理學領域是本「諾貝爾獎」級的名著,但要以台大學生為授課對象時,只以它為唯一教科書恐怕誘惑力與挑戰性是不足的。這一點,可由一位台大心理系二年級學生,有一天突然來訪問我時所說的一段令我萬分驚訝的話窺知端倪。他問我:「老師,你為什麼要開夢這一門課呢?夢在我們看起來已是一門不入流,不科學的課程,那是由佛洛伊德開始講起的,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據說是不科學的」我對這位學生的那一段話覺得好奇,又好笑。好奇的是,為什麼新近台大心理系的低年級學生是那麼重視「科學」這兩個字,或者是說「誤中了那麼深的科學之毒」? 暫時不管那個「為什麼」,我被該學生的那一句問話嚇到,倒是千真萬確的,而心中不停地告訴自己,在夢心理學課程中,我必須放進現代客觀又科學的夢研究方法與研究發現,唯有如此,才不會發生沒有學生來選修這一門課的尷尬情況。 為了選教材,我請了三位系內的同事給我高見,其中兩位搖頭說想不到什麼可建議的,剩下的一位則好意地影印了兩、三篇相關文獻給我。有了他好意提供文獻影印,才讓我發現可以往哪一方向去尋找教材。後來,另一位認識不久的同行,送我一本夢的教科書,要我自己判斷這類書是否是我所要的。 最後,我全靠我助理找資料的專才,發現台大總圖書館才是夢心理學教材的大寶藏。專門與夢有關的學術雜誌,目前就我所知而它的幾乎每一輯我都參考過的是《夢》(Dreaming)季刊和《國際夢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eam Research)兩刊物。在這兩種學術雜誌的引導下,我快速地拓寬了關於夢的認知領域,也開始領悟到「夢」議題的學術地位,和它將來的發展方向。 身體警訊強化開設夢課程的動機 我的退休生活可歸到「不但退而不休,還要更忙碌」的那一型。隨著吾妻慧莊仙逝,我的退休生活失去了重心、方向與意義。在寂寞與沉澱在回憶中虛度時光真是不好受的體驗。後來,應分別兩所在大學心理系暨研究所任主管的兩位學生之好意相邀,我在兩所大學兼任講座。這種應邀使我的生活頓時忙得不可開交;一週六天,有時甚至於七天還要早出晚歸,早上五點半離家到機場,晚上九點半才回到空無一人的家。 如此天天不休息,又是早出晚歸的忙碌生活,七十多歲的老人身體終於亮起了兩個紅燈警訊。第一個警訊是泌尿系統的運作開始不佳;第二個警訊是夜晚常常夢見大雨、洪水來襲、自家屋頂漏水、自己在河邊土地被洪水沖走,有時還會夢見坐飛機橫渡太平洋而險墜大浪中……,可說睡得相當不安穩。 第一個警訊告訴我的是,我務必非常注意自己的身體與生理健康。但那時候,我的家醫科醫師卻還沒有提出任何警告,畢竟我每三個月一次的定期量血壓與聽診,每年一次的全身健檢,包括心電圖、肺部X光照射以及血液、尿液檢查結果,都仍落在正常範圍內。 然而有一年,我的家醫科醫師破例主動與我連絡,並告訴我說:「你的血液檢查結果顯示有嚴重的偏差」。所以,他要我立刻去看他。看了我就說:「你血液中的PSR指數是98,非常非常地偏高,那表示你的攝護腺出了狀況,非馬上處理不可」。當場,他請他的門診護理師替我向攝護腺專長的泌尿科醫師掛號。 那時,為了健康,我不僅婉拒亞大的專任工作,同時也辭了輔大的兼任工作,火速在台大醫院辦完入院手續,專心照顧攝護腺的問題了。雖然是全國第一大、設備好的台大醫院,對於我來說也不如自己熟悉的住家環境好;對於我的皮膚而言,不友善的冷氣彌漫了全醫院各個角落,使我覺得無較舒服的地方可躲。唯一可安慰的就是可信任的醫師、護理師,他們日夜輪流不停地,一定有人守在記錄我身體各方面指數的紀錄板旁邊。可惜,每位工作人員的眼神與表情都那麼地冷漠、平板,找不到一絲絲可安慰我心的溫暖。 本來以為開刀後的第一天就可脫離苦海回家安心舒服地休養了。我的醫師卻說:「還要住院一週,做復健工作」。可能因此,開刀後的某一夜,我做了一場夢,夢見日本海軍艦隊在太平洋大浪中全速開往某處的雄姿,夢中也聽見了令人熱血沸騰的日本海軍艦隊進行曲。可見我的心情何等地盼望著早日凱旋回家!但是,夢似乎只會表達出了過去那幾天積壓在心中的盼望,但不能實現那盼望於現實。復健工作的七天間,日夜還是難熬的。還好,住院期間,兩位女兒一直輪流地寸時不離我,守候著我。她們給我鼓勵與安慰之外,也替我辦理各種與住院相關的手續。治療醫師也因為有她們在,較方便透過她們轉達一些他「不忍心面對面直接地告訴我細胞切片相關的壞消息」。這位醫師寧願讓家屬傷心,也不願由他讓自己的病人得知病情的真實情況而流淚。 最後,辦理出院手續時,僅繳了我幾乎無法相信的低額住院費用。我問了女兒,她們說,因為攝護腺細胞檢查結果,發現我是屬於重大疾病患者,依規定可享有醫療補助。易言之,我是「惡性攝護腺癌病患」,而且斷層掃瞄結果也顯示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骨骼。聽了,我只允許自己「知道了」,但不允許自己傷心。 出院後,在醫院門診繼續追蹤治療到現在。算起來已有數年了,本來高得嚇死人的PSA值,從98開始,每三個月一次的追蹤檢查顯示已降到0.008。門診追蹤治療從開始時,我每月打一次長期療效針同時日服一顆可蘇多錠(casodex),現在改為僅打一次長期療效的針,從去年這時候就停止服用可蘇多錠。為了減輕這兩種藥物對肝造成的副作用,我依照醫師的建議,一直服用蜆精,每日一瓶。 很高興的是,如夢魘般為了復健而繼續留院的那一星期夜晚,我都沒有做過什麼惡夢,尤其開刀前常做的「水夢」,好像就斷了根,不再來擾亂我的好眠。因為那時我還沒有研究夢,也沒有記錄夢的習慣;所以,若以更客觀態度來說的話,我住院那兩週,除了夢見日本海軍艦隊以及夢中聽見雄壯進行曲之外,不記得做過別的與「水」有關的夢。當然,海軍艦隊還是與「水」有密切關係的。 然而,為什麼「水」夢在開刀前常來擾亂我,而開刀後則以日本海軍艦隊乘風破浪的雄姿與歌聲離開了我的夢舞台呢?難道,以開刀前頻繁出現,開刀後則不再來的方式,我身體,尤其泌尿系統,以水夢發出警告,告訴我要非常注意我的泌尿系統不可?當回想到這一點,我突然異想天開地想到,難道大家認為亂七八糟的夢世界仍有依序可循的習慣原理與原則嗎?易言之,有刺激必有反應,沒有刺激則無反應嗎?這個「異想」鼓勵了我勇敢地在探尋夢的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所以,過去習慣心理學在我心中捲起的「瘋」與「狂」旋風,又要在我對夢的教學與研究的熱情中吹起來?這說明,為什麼我已教了兩年的夢心理學之後,還要繼續把它教下去。 上述原因之外,還有兩個原因促使我欲罷不能。其一是,研究夢的角度或取向除了心理學(包括精神分析學,臨床心理學,認知心理學),還有腦神經學、神經生理學、腦解剖學、夢的動物心理學、夢的民族學、夢的神經化學、夢的精神分析神經學……,不勝枚舉,而上述每一取向的學術文獻中,有關的學者專家都舉出確據,言之鑿鑿。所以,他們的研究取向,在討論夢之議題時,是絕對不能不考慮的。看到這情形,我對夢的研究興趣又漲起幾層樓高。目前,我很想知道究竟這些研究取向間以什麼樣的型態連接在一起,而我能不能以習慣用詞,以最簡易方式把它們連接起來,成為一套個整體性的夢習慣理論? 夢心理學課程教授了兩年後的感想 不知不覺的兩年已經過去了。這兩年間,我常對自己,也常對學生說:「我是夢學的二年級生了」。對自己說這一句話時,心中會有些許微妙的喜悅感,而對學生說時就會有兩種感受:第一種是「我是夢學的二年級生,有夠資格教你們了,我不是知識的騙子」;而第二種感受是「我是夢學的二年級生而已,若教的不夠好,請不要怪我,能教到這程度已經不錯了。」 在這兩年間,我也不斷地對台灣夢學研究的落伍感到汗顏,當要在文獻中找到具體的本地範例說明某一夢概念時,都找不到一個適當的,而被迫要向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一書借用。在學生交繳來的作業報告中,我也常遇到如下批評:「那是國外的例子,不一定適用於我們的文化。」如此評語似乎在告訴我:「我的學習防衛機轉是如此,請你不要再用國外的範例來逼我接受如此概念!我不會接受的,請老師舉本地的例子好不好!」 這兩年間,我找了不少夢的文獻,而發現中文的文獻也不少,但它們大多數是翻譯的,真正屬於華人或本地學者根據本地人實實在在的夢境資料而產生的論述文獻,則半篇也找不到。 在尋找夢的文獻時,我也在必然的偶然中,找到一位近在香港的夢研究同好者。關於夢,他撰寫了頗多篇的論述,而且篇篇都把論點的錨穩穩的拋在古老的中國文化中,最難能可貴地,在某年的實證研究中,使我感到萬分受用地,他使用了我編製的《柯氏性格量表》作為研究工具,而且也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看到那篇論述時,我深深地感受到他鄉遇故知! 台北市有世界聞名的101高樓大廈,在阿拉伯沙漠中,不可思議地有169樓高的哈里發塔大樓,人類已有三千多年的夢之記錄,但台灣連一本道道地地屬於自己的夢學教科書也沒有,難道台灣島上的人沒有做夢,或不做可記述、可研究的夢嗎?不可能吧! 以上所述理由也是我之所以要暫時擱置研究與教授習慣心理學,轉而撰寫這一本書的重要理由之一。已經開授夢的心理學課程兩年了,我手上也已有夠多本地學生自己的夢資料,它們可呈現在這一本書中,充當概念說明的好例子,藉以磨平上述學生心中常因文化差異而難於接受國外範例的遺憾。 我是學習臨床心理學的人,臨床心理學的宗旨是助人,助人的工作要以知人為先,而知人必須是全方位的,不能是偏面的。我們每一個人,包括我們要幫助的人,每天活在周而復始的24小時的循環中;白天16小時,我們帶著意識在許多空間裡生活著,剩下的8小時,我們躺在直8尺乘8尺大的床上半醒半睡著;到了某一年齡,我們就開始會做夢。所做的夢,有人說是幾天前白天有過的經驗,所以民間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但有的夢,是童年期經驗的再現;而童年期經驗之所以在最近才在夢中出現,是因為那些經驗受到最近白天經驗所刺激。所指的「那些經驗」,多半與過去很想但未曾發洩或滿足過的渴望、慾望或強烈情緒有關,因為它們衝撞了嚴酷的社會規範,所以被判要禁錮在無意識裡,永不得見天日。 自古迄今,人類對夢有各式各樣的反應方式:「那是亂七八糟的不要管它」、「那是我們的靈魂晚間離開我們身體,到處遊走」、「那是神的使者,來預告你的未來將會怎樣」……。不管是這三種中的哪一種看法,我們還是不能不管它,因為我們白天的生活會影響晚間的夢境,而晚間的夢境,不管快樂或不快樂,都會反過來影響我們白天的生活品質的。鑑於此,我們能輕鬆只說一句不管它嗎?尤其對於從事助人工作的臨床心理學家而言? 開始教授「夢的心理學」以後,我才發現我像是站在一望無際的、人類研究夢的歷史洪流瞭望台上,而不知該跳進洪流何處。花費了約三個月長的一個暑假,準備了一大堆的教材,我左思右想,該依據什麼樣的順序把這些教材安排成有次序的講義大綱?在這時候,幫助我的最大助手,是過去書寫的一系列習慣心理學教科書所獲得的那一份知識與經驗。依那些經驗,我才把已確握在手中的資料做了安排,形成本書的雛形,內容包括夢研究的歷史、夢如何定義、如何記錄、影響夢境的各種條件、解釋夢境的各種觀點、如何應用夢等等。但後來經過思考與討論,做了大幅修改,尤其關於如何將夢應用於心理治療的主題,則在另一書才詳細討論了。 希望本書能為對夢有興趣的讀者清楚地提供人類過去研究夢的歷史背景以及將來的研究動向,並開啟記錄夢、運用夢的興趣,以豐富白天的生活。 筆者也希望自己已經做到的是,用大家容易了解的方式,深入淺出地把很多人認為不具像、模糊、雜亂無章的夢呈現在讀者的思路中,也希望諸位讀者能告訴我你讀完此書的任何感想。若有任何指教更是不勝歡迎的。 柯永河/2017年秋
【緒論】 助人宜先知人,知人也當知夢:本書的撰寫緣起 習慣心理學之於我 我退休以後一直以兼任教授(但不支薪)的身分在台大心理系任教,也在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與研究所以特聘教授的身分繼續站在講台上,一站就十三年(編按:本緒論於2017年即已寫成。所回憶的時間皆以2017年視角回顧)。教授的課程雖然有四種,但是這些課程核心議題都是「習慣」,包括:習慣心理學以及其應用(也可稱為習慣心理學概論)、習慣觀點的心理診斷、習慣觀點的心理治療、習慣改變團體以及新心理治療理論(習慣改變)等。 過去那十三年歲月,習慣概...
目錄
【推薦序一】美夢成真:一部用功之深的夢書/吳英璋 【推薦序二】總在欠缺之處耕耘:始終如一的開拓者/許文耀 【緒論】助人宜先知人,知人也當知夢:本書的撰寫緣起 第一部 夢心理學研究的歷史 第一章 中國大陸的夢學回顧 夢與占卜 文學裡的夢境 近代中國學者的夢研究 第二章 日本的夢心理學歷史 堅持了四十年的記夢者 古代日本人的夢與現實 第三章 台灣夢心理學文獻的引入 由臨床走入民間的夢學 榮格心理學觀點的夢書 關於清醒夢的著作 關於夢分類的著作 心理治療師的夢工作指南 來自宗教界的夢書 第四章 佛洛伊德的劃時代洞見 佛洛伊德以前的西方夢記載 佛洛伊德與《夢的解析》 第五章 後佛洛伊德的夢心理學研究 阿德勒對夢的見解 榮格的夢心理學 荷妮對夢的運用 總結:五千年東西夢學的啟示 第二部 夢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功課 第六章 如何回想與記錄夢境 記錄夢境容易遇到的困難 培養記錄夢的好習慣 第七章 請告訴我什麼是夢:夢的定義 難以定義的夢 台灣大學生對夢的定義 夢的定義:習慣心理學的啟發 第八章 夢的分類 夢分類的難處與重要性 周公解夢的夢分類 其他的夢分類研究 第三部 當代的夢心理學研究 第九章 欠缺語言溝通的哺乳動物會做夢嗎? 動物做夢的證據:REM睡眠 REM與夢:神經科學的啟發 REM與夢:六十年的觀點更迭 第十章 幼兒期與兒童期的夢 童年的夢境內容 性別、年齡與夢中的攻擊行為 青春前期的夢境:與成人常模的跨國比較 第十一章 青春期、成年期與老年期的夢 青年人的夢與生活 老年人的夢與心境 夢與死亡焦慮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群集分析透露的訊息 第十二章 夢與人格特質的關係 人格特質與夢境結構 夢境與心理健康:華人樣本的研究 體質型態、性格與夢:印度傳統醫學的現代觀點 第十三章 身體外貌變化與夢境的關連 表現於夢境的懷孕歷程 因手術改變外貌者的夢境:乳癌婦女為例 第十四章 由腦神經系統探討夢 重新檢視佛洛伊德:神經生理學的觀點 解析夢的起源與歷程:解剖學的觀點 總結:本書回顧 【附錄一】名詞對照 【附錄二】延伸閱讀
【推薦序一】美夢成真:一部用功之深的夢書/吳英璋 【推薦序二】總在欠缺之處耕耘:始終如一的開拓者/許文耀 【緒論】助人宜先知人,知人也當知夢:本書的撰寫緣起 第一部 夢心理學研究的歷史 第一章 中國大陸的夢學回顧 夢與占卜 文學裡的夢境 近代中國學者的夢研究 第二章 日本的夢心理學歷史 堅持了四十年的記夢者 古代日本人的夢與現實 第三章 台灣夢心理學文獻的引入 由臨床走入民間的夢學 榮格心理學觀點的夢書 關於清醒夢的著作 關於夢分類的著作 心理治療師的夢工作指南 來自宗教界的夢書 第四章 佛洛...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