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我不想被遺忘……」
這時代怎麼就成了令人徬徨的「孤死世代」?
是每個對死亡漠不關心的人,創造了無葬社會,
而我們如何面對死亡,最終反映了社會如何看待生命!
身處科技、醫學、經濟革新都不斷超出想像,似乎無所不能的時代,
有沒有可能實現不願孤單死去的生命心願?
孤獨死不是單身者的專利。即便有子嗣也不能保證老後生活條件,有配偶者亦可能在喪偶後重新建立一人生活;老後的存款和經濟能力,可能無法維繫生活品質。隨著死亡越趨真實,有人希望死後能被好好安置,考量學術單位會一併祭祀大體老師,便登記同意死後捐贈為大體。
社會條件無以讓人安心面臨老年生活,當新聞報導孤獨死的狀況總是非常悽慘,屍水穢物滲透進整間屋舍物品的紋理,然而真實現場只有更加駭人;難道生前努力過日子,死後只能成為社會棄如敝屣的孤獨死屍嗎?這股恐懼推動了大體捐贈風潮,大體數量多到學術單位來不及消化,有些大體捐贈數年後才被解剖。大體捐贈原是一種奉獻心意,卻扭曲成了交付後事的途徑。
多數人敬而遠之的無家可歸者,
你不知道他們怎麼生存,更不明白他們如何面臨死亡。
書中以援助無家可歸者的佛教團體「一匙會」為例,作者參與了一匙會每月兩次的例行援助工作,和志工一起煮飯、做飯糰,接著上街分送給無家可歸者。飯糰並非定點發送,堅持「不是請他們來拿」,而是「帶去給他們」,一位位親自送到身邊,送到他們生活的地方,便可同時獲知他們的其他需求。
一匙會也因為慢慢參與無家可歸者的生活,得知了他們對死亡的看法──如果死後仍然可以和街頭夥伴在一起,身後事會被尊重地安排,竟然提升了某些人對生活的追求力量。這是一匙會在日本的經驗。
當火葬場從未如此不敷使用,
反映著我們願意花多少時間心力好好道別?
隨著新世代的經濟能力與人際網絡改變,開始有人傾向簡化喪葬,並視之為與社會連結的終止──不造成麻煩與節省花費的乾脆作法,成了某些人選擇喪葬形式的首要條件。省略葬禮步驟讓亡者直接湧向火葬場,因為醫院也不足以容納尚未能火化的遺體。如果有親族子嗣安排後事的亡者,或許會被盡力妥善安置,然而日本也開始出現子嗣在亡者火化後,不知如何接續安排,便將骨灰罈刻意遺忘在電車置物架……
排不到火葬場、不會舉行的慎重葬禮、親族連葬禮都不會聚首討論;死亡尚且淡薄,生而在世時,又能體會到多少支持與陪伴?如此從死亡透出生存世界的不易。
遺骨從土葬轉變到靈骨塔,
現在,更多人想與樹合一,或乾脆消失在汪洋之中。
由於考量無人祭祀、不想造成麻煩或是經濟能力條件,樹葬與海葬成了新興選擇。但是,哪一片海域願意成為海葬地點呢?當地有沒有漁民,會不會影響漁獲銷售?日本當地規定不可在推廣海葬業務時,列出海域地點;然而也有社群主動成為海葬地點,藉由喪葬帶來的人潮,意圖振興沒落的濱海小鎮。
如果我們可以正面討論死亡,是不是在消除死亡代表的孤獨之餘,還可以翻轉死亡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再迴避死亡,打破禁忌疆界的社群,更有機會找到出口。
其實,死亡也許不這麼可怕,
而是在生命消逝前,有沒有人能在最後真心地陪伴。
本書特色
‧聚焦死亡與喪葬長年來被忽略的議題。比起選擇何種葬禮,這個時代更迫切的問題是──無力承接死亡!低薪時代爭取足以買房的居住正義、最低工資的漲幅……但是度過了生存還不是最後一關;多數人只規劃到退休金額,但你是否想過,有多少人即將付不出喪葬費。
‧每一個人的死亡,都是一道社會議題。遷往都市的核心家庭,如何面對久違的老家祖墳;低薪忙碌的子女,如何面對無人討論的父母身後事;單身、無子嗣或喪偶的男女,如何面對可能的老後孤獨死;靜悄求生的街友,如何面對無從盤算的死後……
‧從相關產業看見社會如何因應死亡。遺物整理業者,看見生活物件如何連結亡者和遺族的心;禮儀業者,看見如何與珍惜之人共度最後時光;遺體保存業者,看見高齡化的死亡人數逐年攀升,並且都市生活無法讓遺體返回自宅安歇的難處。
作者簡介:
鵜飼秀德(Ukai Hidenori)
1974年(昭和49年)6月生於京都市右京區。
自成城大學文藝學系畢業後進入報知新聞社,分發到社會新聞部門。2005年(平成17年),轉職進入日經BP社,先後擔任經濟雜誌《日經商務週刊》記者等職務。2016年(平成28年)4月起,擔任資訊雜誌《日經休閒》副總編輯,活用曾在社會案件、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領域廣泛採訪的經驗,負責撰寫多篇企劃型報導。近年關注北方領土爭議,三度進入現場採訪。
在此同時,也擁有淨土宗僧侶的身分。1994年(平成6年)起入行淨土宗少僧都養成講座(全3期),1996年(平成8年)於淨土宗傳宗傳戒道場(加行)成滿。現為京都市嵯峨的正覺寺副住持。(譯註:入行、加行、成滿皆為淨土宗用語。)
曾於大學或宗教界舉辦多場演講。現任京都市景觀市民會議委員。
著有《寺院消滅:失落的「地方」與「宗教」》(暫譯,寺院消滅──失われる「地方」と「宗教」)(2015年,日經BP社出版)。
譯者簡介:
伊之文
翻譯生涯邁入第八年,挑戰過的領域包括親子教育、心理勵志、醫療保健、文學小說與童書,覺得自己能譯完《無葬社會》是功德一件。
工作邀約與譯文賜教:jptrans.tw@gmail.com
噗浪:www.plurk.com/inohumi(譯恐遲遲龜)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鵜飼秀德
優惠價: 88 折, NT$ 352 NT$ 400
本商品已絕版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我不想被遺忘……」
這時代怎麼就成了令人徬徨的「孤死世代」?
是每個對死亡漠不關心的人,創造了無葬社會,
而我們如何面對死亡,最終反映了社會如何看待生命!
身處科技、醫學、經濟革新都不斷超出想像,似乎無所不能的時代,
有沒有可能實現不願孤單死去的生命心願?
孤獨死不是單身者的專利。即便有子嗣也不能保證老後生活條件,有配偶者亦可能在喪偶後重新建立一人生活;老後的存款和經濟能力,可能無法維繫生活品質。隨著死亡越趨真實,有人希望死後能被好好安置,考量學術單位會一併祭祀大體老師,便登記同意死後捐贈為大體。
社會條件無以讓人安心面臨老年生活,當新聞報導孤獨死的狀況總是非常悽慘,屍水穢物滲透進整間屋舍物品的紋理,然而真實現場只有更加駭人;難道生前努力過日子,死後只能成為社會棄如敝屣的孤獨死屍嗎?這股恐懼推動了大體捐贈風潮,大體數量多到學術單位來不及消化,有些大體捐贈數年後才被解剖。大體捐贈原是一種奉獻心意,卻扭曲成了交付後事的途徑。
多數人敬而遠之的無家可歸者,
你不知道他們怎麼生存,更不明白他們如何面臨死亡。
書中以援助無家可歸者的佛教團體「一匙會」為例,作者參與了一匙會每月兩次的例行援助工作,和志工一起煮飯、做飯糰,接著上街分送給無家可歸者。飯糰並非定點發送,堅持「不是請他們來拿」,而是「帶去給他們」,一位位親自送到身邊,送到他們生活的地方,便可同時獲知他們的其他需求。
一匙會也因為慢慢參與無家可歸者的生活,得知了他們對死亡的看法──如果死後仍然可以和街頭夥伴在一起,身後事會被尊重地安排,竟然提升了某些人對生活的追求力量。這是一匙會在日本的經驗。
當火葬場從未如此不敷使用,
反映著我們願意花多少時間心力好好道別?
隨著新世代的經濟能力與人際網絡改變,開始有人傾向簡化喪葬,並視之為與社會連結的終止──不造成麻煩與節省花費的乾脆作法,成了某些人選擇喪葬形式的首要條件。省略葬禮步驟讓亡者直接湧向火葬場,因為醫院也不足以容納尚未能火化的遺體。如果有親族子嗣安排後事的亡者,或許會被盡力妥善安置,然而日本也開始出現子嗣在亡者火化後,不知如何接續安排,便將骨灰罈刻意遺忘在電車置物架……
排不到火葬場、不會舉行的慎重葬禮、親族連葬禮都不會聚首討論;死亡尚且淡薄,生而在世時,又能體會到多少支持與陪伴?如此從死亡透出生存世界的不易。
遺骨從土葬轉變到靈骨塔,
現在,更多人想與樹合一,或乾脆消失在汪洋之中。
由於考量無人祭祀、不想造成麻煩或是經濟能力條件,樹葬與海葬成了新興選擇。但是,哪一片海域願意成為海葬地點呢?當地有沒有漁民,會不會影響漁獲銷售?日本當地規定不可在推廣海葬業務時,列出海域地點;然而也有社群主動成為海葬地點,藉由喪葬帶來的人潮,意圖振興沒落的濱海小鎮。
如果我們可以正面討論死亡,是不是在消除死亡代表的孤獨之餘,還可以翻轉死亡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再迴避死亡,打破禁忌疆界的社群,更有機會找到出口。
其實,死亡也許不這麼可怕,
而是在生命消逝前,有沒有人能在最後真心地陪伴。
本書特色
‧聚焦死亡與喪葬長年來被忽略的議題。比起選擇何種葬禮,這個時代更迫切的問題是──無力承接死亡!低薪時代爭取足以買房的居住正義、最低工資的漲幅……但是度過了生存還不是最後一關;多數人只規劃到退休金額,但你是否想過,有多少人即將付不出喪葬費。
‧每一個人的死亡,都是一道社會議題。遷往都市的核心家庭,如何面對久違的老家祖墳;低薪忙碌的子女,如何面對無人討論的父母身後事;單身、無子嗣或喪偶的男女,如何面對可能的老後孤獨死;靜悄求生的街友,如何面對無從盤算的死後……
‧從相關產業看見社會如何因應死亡。遺物整理業者,看見生活物件如何連結亡者和遺族的心;禮儀業者,看見如何與珍惜之人共度最後時光;遺體保存業者,看見高齡化的死亡人數逐年攀升,並且都市生活無法讓遺體返回自宅安歇的難處。
作者簡介:
鵜飼秀德(Ukai Hidenori)
1974年(昭和49年)6月生於京都市右京區。
自成城大學文藝學系畢業後進入報知新聞社,分發到社會新聞部門。2005年(平成17年),轉職進入日經BP社,先後擔任經濟雜誌《日經商務週刊》記者等職務。2016年(平成28年)4月起,擔任資訊雜誌《日經休閒》副總編輯,活用曾在社會案件、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領域廣泛採訪的經驗,負責撰寫多篇企劃型報導。近年關注北方領土爭議,三度進入現場採訪。
在此同時,也擁有淨土宗僧侶的身分。1994年(平成6年)起入行淨土宗少僧都養成講座(全3期),1996年(平成8年)於淨土宗傳宗傳戒道場(加行)成滿。現為京都市嵯峨的正覺寺副住持。(譯註:入行、加行、成滿皆為淨土宗用語。)
曾於大學或宗教界舉辦多場演講。現任京都市景觀市民會議委員。
著有《寺院消滅:失落的「地方」與「宗教」》(暫譯,寺院消滅──失われる「地方」と「宗教」)(2015年,日經BP社出版)。
譯者簡介:
伊之文
翻譯生涯邁入第八年,挑戰過的領域包括親子教育、心理勵志、醫療保健、文學小說與童書,覺得自己能譯完《無葬社會》是功德一件。
工作邀約與譯文賜教:jptrans.tw@gmail.com
噗浪:www.plurk.com/inohumi(譯恐遲遲龜)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