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是近年來中國大力推行的政策,同時在中國國務院對於未來城市規劃的方針中,城市群變成一個重要的發展目標;因此在改革開放初期就開始發展的廣東、香港、澳門等珠江口一帶的城市,除了成為一帶一路的發展起點之外,在經濟高度發展、如何在政治體制、市場經濟模式、法律制度都不同的情況中,如何去整合成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就是一個需要去謹慎規劃的課題。
本書第一部分藉由過往灣區城市的發展、一帶一路的倡義、全球化的新階段,來探討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目標和意義;緊接者的兩部分探討了在這個區域裡的城市,所面對的挑戰和發展優勢;最後的兩個章節則是提出建議,包含政策的施行、人民的受益、大灣區城市內部的互通以及大灣區如何成為一帶一路的助力。對於見證一帶一路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本書提供了樂觀的發展願景。
推薦序
前言
隨著城市的發展,在地理、市場和政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資源要素為尋求更優化的配置,必然會突破城市邊界,在地理空間鄰近的數個城市之間集聚與擴散,從而推動城市之間互聯互通,繼而形成城市群。城市之間的集群效應,使每一個成員城市都能更有效地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優勢,亦能從其他成員城市的資源和優勢中獲益,從而實現整體最優化。
目前,城市群已經成為全球競爭的重要主體。環顧全球,那些基礎設施最為便利、對內和對外流通最為集中、供應鏈網絡最為發達的世界級城市群,吸引著全球資金、技術、信息和人才的匯聚,成為全球資源分配的樞紐和全球化的重要節點。因此,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已經成為各國提升自身全球競爭力的關鍵。
中國自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西方國家前所未有的大規模且快速城市化的發展歷程。1978—2018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規模從大約1.7億人激增至大約8億人。城市數量也快速增加,出現大量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作為城市發展最高形態的城市群,亦在中國多個區域內逐漸發展和成熟起來,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主導形態。
2014年3月16日,大陸新華社發布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 年) 》。該規劃指出,發展集聚效率高、輻射作用大、城鎮體系優、功能互補強的城市群,使之成為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無疑,將推動城市群發展作為城市化的主導模式,已經成為中國提升城市化質量、參與國際競爭的重大戰略。
而在中國的諸多城市群中,位於珠江口的粤港澳大灣區,尤為與眾不同。其總面積約為5. 6 萬平方千米,目前常住總人口約為7,000 萬,GDP總量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這一區域是改革開放初期引領全國的先鋒,是「一國兩制」這一創新方針的實踐地,也是目前中國國際化和市場化水準最高的地區。金融、科創、製造、商貿等多種產業齊備,多種文化互相交匯。可以說,從經濟競爭力、國際化和市場化水準、文化和產業多元化等角度來分析。粤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最有潛力成為世界級城市群的區域。
同時,粤港澳大灣區亦是全球最複雜的城市群。目前,跨境的城市群並不鮮見,例如法國和比利時邊境的里爾大都市區,以及德國、法國、比利時和盧森堡四國相鄰城市組成的盧森堡都會區等。但論及複雜程度,粤港澳大灣區可謂全球之首。
粤港澳大灣區分屬三個不同經濟體和關稅區,使用三種不同的貨幣。首先,人、貨、信息、資金等要素在灣區內部三地之間並不能自由流通,面臨關稅區邊境及制度的阻隔。其次,三地對外的關稅水準、資金流通制度、投資開放程度和對外經濟政策亦有區別,各自維持不同的邊境管制。
我們常常說粤港澳大灣區涉及三個經濟體,但這種說法並不準確。香港和澳門分別是獨立經濟體,但珠三角九市並不是,只是中國這個大經濟體的一部分。珠三角九市與香港之間的經濟整合受制於中國的開放水準和對外經濟政策。因此,粤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鍵性內容關係到中國國家進一步實行改革開放的進程,需要在國家的層面來考慮。
再加上粤、港、澳三地的政治體制、法律制度、市場管理模式等方面均有較大差別,這些情況與其他國家相比就更為複雜。立足於這一客觀現實,欲推動粤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無疑需要創新思維,而這種創新思維,應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推動粤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融合,既需要從最宏大的視野出發,又需要在最微觀處落腳。經歷幾十年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國的發展已進入新時代,而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亦出現了巨大變化。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力圖構建平等、互利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推進新一輪的全球化進程,亦可化解國家內部發展的不平衡,並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粤港澳大灣區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起點,其建設和發展無疑要站在國家大戰略的高度,配合「一帶一路」整體規劃的實施,從多個宏觀層面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支撐和動力。
而且,「粤港澳大灣區」這一概念從最初提出,便以提升灣區內民眾生活、學習、就業和創業的環境為目標。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簽署的«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 指出,粤港澳大灣區建設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從這一目標來看,粤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也需要從微觀的層面和民眾生活的視角,提出接地氣的改善措施。若能讓灣區民眾享受世界一流的優質生活,那麼灣區融合自然會成為民心所向。
其二,面對粤港澳大灣區內部極其複雜的現實狀況,我們既需要通過頂層設計和政策協調來推動粤港澳大灣區的合作,又需要遵循市場規律,讓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
在大灣區內部,香港和澳門作為自由港,與外界之間的流通障礙較少。但國家尚在逐步開放的進程中,需要保持其有效的邊境管制,使其作為隔絕風險的防火牆。因此,生產要素在粤、港、澳三地之間尚不能自由流通,三地市場處於割裂狀態,而這一現實狀況,也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徹底改變。在這一現實狀況下,我們無疑需要利用政府的力量,通過頂層設計和區域規劃,採取各種政策措施,來推動粤、港、澳三地的協同發展和融合。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是,粤港澳大灣區是全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港、澳兩地作為自由港,政府在經濟中主要扮演服務者的角色,香港更是連續二十多年被評為全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而珠三角九市的活力,也是得益於在全國領先的市場化改革,因此,避免政府過度規劃和干預,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是這個區域繼續保持活力和競爭力的根本。
本書包括五章。第一章首先從新時代背景出發,解讀全球化的新階段及「一帶一路」倡議,並在此宏觀背景下,探討粤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目標及重大意義。第二章和第三章具體分析粤港澳大灣區和幾個中心城市的發展優勢,以及其面臨的挑戰。第四章和第五章則對如何用好優勢和應對挑戰提出了一系列建議———既包括粤港澳大灣區如何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又包括如何讓普通民眾受益;既包括在政策層面上推動協同的措施,又包括如何以市場為導向來促進灣區內城市的互聯互通等建議。
前言
隨著城市的發展,在地理、市場和政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資源要素為尋求更優化的配置,必然會突破城市邊界,在地理空間鄰近的數個城市之間集聚與擴散,從而推動城市之間互聯互通,繼而形成城市群。城市之間的集群效應,使每一個成員城市都能更有效地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優勢,亦能從其他成員城市的資源和優勢中獲益,從而實現整體最優化。
目前,城市群已經成為全球競爭的重要主體。環顧全球,那些基礎設施最為便利、對內和對外流通最為集中、供應鏈網絡最為發達的世界級城市群,吸引著全球資金、技術、信息和人才的匯聚,成為全球資...
目錄
第一章 為什麼粤港澳大灣區建設很重要 001
粤港澳大灣區提出有何時代背景 003
為什麼要有粤港澳大灣區 005
粤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否就是城市群的建設 008
粤港澳大灣區與世界其他灣區有何差異 015
粤港澳大灣區建設可否參照紐約灣區 020
粤港澳大灣區有何重大機遇 030
第二章 粤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歷程 037
粤、港、澳三地自改革開放至今的經濟發展變化 040
粤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基本經濟狀況 046
廣東珠三角九市經濟一體化發展現狀 054
香港經濟發展的難題和優勢在哪裡 058
澳門未來的發展障礙與挑戰有多大 061
第三章 建設粤港澳大灣區將面臨的挑戰 065
粤港澳大灣區建設面臨四大挑戰 067
粤港澳大灣區經濟融合需破解的難題 073
粤港澳大灣區經濟融合如何使三方均衡受益 076
港、澳融入大灣區:既需全局思維ꎬ 也需本地行動 078
第四章 對粤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建議 083
借鑑粤港澳大灣區經驗 助推「一帶一路」建設 085
粤港澳大灣區應發揮規範性力量 090
粤港澳大灣區可嘗試打造「中國智谷」 093
引入「珠三角研發、香港產業化」的新模式 094
粤港澳大灣區建設成功的關鍵: 協同 097
組建粤港澳大灣區港口聯盟 102
把粤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104
把深圳河套地區打造成為匯聚全球資源服務的戰略平臺 108
第五章 粤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我們息息相關111
粤港澳大灣區建設如何讓民眾受益 113
「大灣區人」可成為我們未來的新身分 119
推動香港年輕人「走出去」與立足本地發展 121
優化粤、港、澳私人小汽車跨境流動 122
「大灣區通行證」 可為民眾帶來便利 125
用好港珠澳大橋 128
後記 135
第一章 為什麼粤港澳大灣區建設很重要 001
粤港澳大灣區提出有何時代背景 003
為什麼要有粤港澳大灣區 005
粤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否就是城市群的建設 008
粤港澳大灣區與世界其他灣區有何差異 015
粤港澳大灣區建設可否參照紐約灣區 020
粤港澳大灣區有何重大機遇 030
第二章 粤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歷程 037
粤、港、澳三地自改革開放至今的經濟發展變化 040
粤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基本經濟狀況 046
廣東珠三角九市經濟一體化發展現狀 054
香港經濟發展的難題和優勢在哪裡 058
澳門未來的發展障礙與挑戰有多大 061
第三章 建設粤港澳...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